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人论研究注记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人论研究注记

一、人的本质是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人论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李昌菊[1](2021)在《探寻艺道 服务人民——王朝闻的文艺理论探析》文中提出王朝闻的文艺理论研究范围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以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审美特征等最为突出,他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理论探索与追求的重点,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实践辩证地探究艺术规律,既研究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也探讨艺术为什么可以为人民服务等重大理论问题。王朝闻揭示了诸多艺术规律,扩充了文艺理论研究范畴和对象,拓展了探讨领域与空间,以统观的视野与路径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不仅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艺理论。

徐沁蒙[2](2021)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文中提出市民社会是葛兰西政治哲学中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概念,它在承接知识分子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同时,为构成实践哲学在世界观领域的升华奠定了世俗基础。葛兰西分别通过实现市民社会从公共视域向“私人”视域、经济视域向文化视域的双重视域转向完成了对这一理论的创造性建构,并以此作为回应第二国际理论家经济主义悖论的现实武器。从理论溯源而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缘起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该阶段呈现出生产集中化的总体趋势,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资产阶级剥削程度的日益加深也使全社会范围内爆发了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与不信任。此时,第二国际理论家却试图通过南辕北辙的方式即依靠生产力的提升代替社会革命,对此,葛兰西廓清了经济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本质,并提出通过掌握“私人”视域和文化视域下的市民社会,从而利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下的认同危机获取“文化领导权”(hegemony)并实现革命的最终目的。从公共视域向“私人”视域的转向是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域的第一重转向。在这一过程中,葛兰西一改以往思想家从公众意志或普遍性范畴切入探讨市民社会理论层级的哲学传统,从现实职能发挥形式的非强制性入手,把市民社会纳入“私人”领域,并将教会与工会视为构成“私人”视域下市民社会的“私人组织”。从经济视域向文化视域的转向是该理论的第二重转向。文化视域基于葛兰西对市民社会具体内容的归纳总结,在他看来,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分别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因此市民社会可视为包含全部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而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就必然交由市民社会中的学校、党校等文化组织。统而言之,尽管私人视域与公共视域分别从外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不同维度对市民社会加以框定,然而两者实则具有内在一致性——私人视域与文化视域皆完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关系的重构,且实现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自身脉络而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也可视为葛兰西反对经济决定论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从一国理论向多国实践迈进的又一例证。

李盼[3](2021)在《品读理论经典 深化理性思维——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写作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经典理论着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科学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受到人们的喜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指导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专门设置了"经典理论"内容,共选取七篇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论述文,内容丰富,启人深思:

国吉[4](2021)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的手稿》问世以来,异化理论开始系统性的得到学界的广泛的重视,它逐步走出马克思尤为关注的劳动领域,科技异化、文化异化、消费异化等理论层出不穷。这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所构建的异化理论影响力最大。总体而言,异化理论在当代依然被诸多学者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处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依然没能摆脱异化状态的困扰,尚未完全走向全面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战争的创伤、工作的压迫、失业的压力、消费的诱惑,还是在科技飞速发展面前的无所适从、娱乐至死背后的精神空洞,异化如影随形得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本身正是对这种人类社会反常状态的总体写照和集中研究,并试图为人们摆脱异化困扰,走向彻底的自我解放而开具理论的药方。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异化理论的构建本身就是延续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于是,重新审视和梳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逐步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总体上梳理了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前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后文的具体性研究做好铺垫,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从学术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分析、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国别学者研究范式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长于具体人物、具体异化理论的研究而疏于系统性把握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点与理论缺失。本文第二章从总体上对法兰克福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流行的时期,恰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最为突出的时期,在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多重社会危机频频凸显,这就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凭据。其成员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异化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包括对于异化概念的分析,对于异化成因的探讨以及构建消除异化的学术路径。本文第三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人的总体异化论。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偏爱,毕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名时期也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大行其道的时期,再加之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是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专长。因此,人与自我的异化问题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理论家看来,人本身具有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其原因则在于抽象生产本身的人格困境,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健全社会。人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势必带来人与他者的交往异化问题,正因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偏执,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对他者施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和谐统一而是走入了对抗境遇。本文第四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二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然而一系列负面社会问题随之而来,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已经逐步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和自由,为了虚假的需要,人们不断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印证自我存在的意义,消费本身由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经济行为逐步转变为人们行动的终极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隐藏在消费过程背后的符号权力、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都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本文第五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科技异化理论。科技本应该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工具之一,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科技水平越是提高,工具理性越是强烈,人类就越是陷入科技主义的樊笼难以自拔。科技本身已经逐步走出“中立”的状态,开始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科技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压迫和奴役人类的异己性力量,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战争危机、生态危机的背后都可以显而易见得察觉到科技发展的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背后的异化问题,并从工具理性、路径依赖、价值中立、意识形态等维度对科技异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第六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总体上评价。本文指出,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深入挖掘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批判性的力量,对于拓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加深对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与启发意义。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敢于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指出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歪曲性解读与创造,看清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的刻意回避,以及透彻辨析其实践指向的乌托邦事实。

韩庆祥,梅宪宾,张迪,张士海,沈浩,马福运,王瑶,唐爱军[5](20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专题研究]》文中认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需要好好总结百年大党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少走弯路,使今后的路走得更好!一个善于总结与反思的政党,是具有高度理性自觉从而不断获得进步动力的政党,因为它能增强对辉煌与苦难的历史记忆。1965年,毛泽东在与程思远谈话时深有体会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历经磨难但不断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百年大党发展历程之基本经验,既可以从道理、学理、哲理三者统一上进行,又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统一上进行,也可以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进行,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上进行,等等。在各种总结中,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其中,那就是总结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它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哲理、理论、文化等。总结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需要抓住根本,这一根本就是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对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省思等。由此,本专题精心选择五个主题进行探索研究,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孙绍振[6](2021)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初看这个题目,可能觉得作者心平气和讲述着反对教条主义的道理,但是,还原到党史当时的语境,对于党和作者来说,形势相当严峻。教条主义者三度占据统治地位,其间经过持续十多年的生死搏斗。在最危急之际,党和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作者也几度处于被处置的危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组织,教条主义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大旗,理论上占据合法性的优势,拥有组织和纪律的最后制裁权。毛泽东仍然在理论上进行斗争,对教条主义作了通俗"本本主义"的概括:不管多么权威的理论,不管来自多么神圣的经典,包括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不经过中国革命实践的检验,就不能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

李凯[7](2021)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解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展性、网络化、国际性机遇已经到来。从挑战来讲,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不断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内,多种不良思潮持续挤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要遵循人民性原则,即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评判标准;要遵循辩证性原则,即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坚持时度效相统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围绕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权传播体系、话语权环境体系三个主要路径精准发力: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灵活运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话语方法;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要全面把握传播方式,不断掌握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张晓薇[8](2021)在《民主与进步 ——葛兰西《狱中札记》的政治哲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

王晗珏[9](2021)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历史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认为

肖洒[10](2021)在《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志性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1930-2016)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不擅长表现宏大场面、揭示深刻主题、深入塑造人物形象等现实问题,本文从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变迁入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家的审美意识、历史观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并分析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阐述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了解杨之光艺术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针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就历史题材人物画主题的构思和提炼、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以及创作图样等具体性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最后,重点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展开讨论.结语部分,结合对当代语境下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思考,阐释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开展图像记录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客观而言,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内容上表现出英雄人物于历史进程中的崇高意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历史思想观,是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特征,并为改革开放后文艺主旋律所积极倡导.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融合西方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来激发观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与情绪,又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彰显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引发观众思考画作所反映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在形式上,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笔墨书写性与构图设计感的兼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笔墨造型语言,拓展了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认为,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避世主义”的主题倾向和“逸笔草草”的笔墨技法特点,基于生活化情思来进行历史画创作,突破简单仿效西方的形式主义,体现了历史主题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彰显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现实价值.

二、人的本质是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人论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本质是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人论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探寻艺道 服务人民——王朝闻的文艺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所谓独创性,在方法,也在生活”
二、“欣赏,再创造”
三、“这种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四、“如何为人民服务是我所要探索的理论的重点”
五、结语

(2)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危机
    (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失灵
        1.“放任的自由主义”的落后性
        2.选举缺席主义的欺骗性
    (二)意大利政党政治宣传的结构性失衡
    (三)一战后意大利群众意识的初步觉醒
二、从公共视域到“私人”视域:作为“私人组织”的市民社会
    (一)葛兰西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1.伦理国家观的一致性
        2.对教育定位的一致性
    (二)“私人”视域下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
        1.教会:市民社会非世俗职能的承担者
        2.工会:市民社会工人阶级的集中化组织
三、从经济视域到文化视域:作为上层建筑的市民社会
    (一)经济视域下市民社会的哲学传统
    (二)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
        1.学校:市民社会教育职能的承担者
        2.党校: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现实联结
        3.“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智识”职能的承担者
    (三)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成熟程度的差异
        1.俄国:市民社会“尚未开化”
        2.西欧:市民社会初具雏形
    (四)文化视域下市民社会领导权斗争形式的差异
        1.俄国:运动战
        2.西欧:“干涉主义”的阵地战
四、葛兰西市民社会双重视域的内在一致性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分立关系
        1.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分野的逻辑融合
        2.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军事学隐喻建构
    (二)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与时俱进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路的再度沿用
        2.经济决定论倾向的反向思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品读理论经典 深化理性思维——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写作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01社会与历史
    课本点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全文赏析
    学习札记
02思想与实践
    课本点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全文赏析
    学习札记
03立身与处世
    课本点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全文赏析
    学习札记
04技法延伸
    如何深化理性思考?
    1.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2.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4.辩证分析,全面认识
05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佳作示例
    思路点拨

(4)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概述
    2.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
        2.1.1 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倾向
        2.1.2 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交织
        2.1.3 多重社会危机的频繁突显
    2.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容梳理
        2.3.1 异化的基本内涵
        2.3.2 异化的形成机制
        2.3.3 消弭异化的途径
第3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轴:人的总体异化
    3.1 自我异化的三重表象
        3.1.1 逃避自由的心理选择
        3.1.2 抽象生产的人格困境
        3.1.3 病态社会的被动接受
    3.2 人与他者交往异化的具体表征
        3.2.1 交往的疏离
        3.2.2 偏执的个体
        3.2.3 他者的掌控
第4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左翼支点:消费异化
    4.1 消费社会中的异化形态
        4.1.1 非理性的消费机器
        4.1.2 被符号化的商品
        4.1.3 主体的弱化
    4.2 异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4.2.1 物体系中的隐匿强权
        4.2.2 意识形态的符号压迫
        4.2.3 虚假的自我认同
第5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右翼支点:科技异化
    5.1 科技发展的反向之路
        5.1.1 科技异化的基本范畴
        5.1.2 科技异化的生成逻辑
        5.1.3 科技异化的负面效用
    5.2 新科技异化的诞生
        5.2.1 数字技术深入发展与科技异化新形态
        5.2.2 科技新异化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再加速
        5.2.3 科技革新与隐私保护的冲突加剧
第6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体评判
    6.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有益向度
        6.1.1 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
        6.1.2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的补充
        6.1.3 对个人主体价值的深入挖掘
    6.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
        6.2.1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误解
        6.2.2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忽视
        6.2.3 脱离异化道路的乌托邦式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理论成果
后记

(5)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省思
    一、坚持真理和道义(价值)相统一
    二、正确把握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三、注重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
    四、坚持批判和建构相统一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其批判性。
        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更注重其建构性。
    五、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与批判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社会思潮的甄别与斗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思潮的祛魅与重塑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对社会思潮的整肃与回归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社会思潮的统领与建构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前提
    二、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求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指向
    四、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一元化主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
    七、余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坚持与错误思潮作斗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
    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五、坚持科学系统的谋划,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般界定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6)《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二、从“以俄为师”到“与俄一辩”
三、剥离欧美教育观念隐含的病毒
四、阅读就是与自我封闭性的搏斗

(7)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1.6 创新性和可行性
第2章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辨析
    2.1 话语权
        2.1.1 话语权的内涵
        2.1.2 话语权的特征
        2.1.3 话语权的本质
    2.2 网络意识形态
        2.2.1 意识形态的内涵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2.2.3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2.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2.3.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
        2.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根源
第3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3.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
        3.1.1 有理说不出
        3.1.2 说了传不开
        3.1.3 传开被消解
    3.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3.2.1 发展性机遇:现实基础坚实
        3.2.2 网络化机遇:传播效能释放
        3.2.3 国际性机遇:外部环境改善
    3.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3.3.1 国际挑战: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冲击
        3.3.2 国内挑战:多种不良思潮挤压
第4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4.1 遵循科学性原则
        4.1.1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
        4.1.2 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4.1.3 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
    4.2 遵循人民性原则
        4.2.1 坚持为了人民
        4.2.2 坚持依靠人民
        4.2.3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4.3 遵循辩证性原则
        4.3.1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4.3.2 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4.3.3 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第5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5.1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提升内容质量
        5.1.1 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5.1.2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
        5.1.3 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5.2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
        5.2.1 全面把握传播方式
        5.2.2 发现遵循传播规律
        5.2.3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5.3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提供环境保障
        5.3.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3.2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5.3.3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术语阐释
        一、选题缘起
        二、术语阐释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杨之光研究情况
        二、杨之光相关美术史研究情况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运用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一、研究目的
        二、总体构思
第一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杨之光五十年代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人民的新文艺”创作理念的凸显
        二、政治理论的影响与改造
    第二节 转型与成熟:六七十年代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立足实践的笔墨转型
        二、从生活到创作的程式定型
    第三节 扩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第二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若干艺术问题
    第一节 主题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主题的构思和提炼
        三、感性生活和思想创见
    第二节 造型与笔墨的兼容问题
        一、摒弃“逸笔草草”的传统创作观念
        二、中国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结合
        三、笔墨与造型的反复锤炼
    第三节 四平八稳与欹侧多变的构图特色
        一、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的构图变化
        二、《难忘的岁月》与《白求恩》构图比较分析
        三、《九八英雄颂》从手稿到创作的构图阐释
第三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在生活中发现历史
        三、笔墨语言的突破
        四、画面构图的拓展
    第二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二、杨之光的局限性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1 杨之光年表
附录2 杨之光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致谢

四、人的本质是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人论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探寻艺道 服务人民——王朝闻的文艺理论探析[J]. 李昌菊.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2)
  • [2]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视域转向[D]. 徐沁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品读理论经典 深化理性思维——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写作拓展[J]. 李盼.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38)
  • [4]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D]. 国吉.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专题研究][J]. 韩庆祥,梅宪宾,张迪,张士海,沈浩,马福运,王瑶,唐爱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J]. 孙绍振. 语文建设, 2021(13)
  • [7]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 李凯.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8]民主与进步 ——葛兰西《狱中札记》的政治哲学解读[D]. 张晓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
  • [9]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历史主义思想研究[D]. 王晗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10]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D]. 肖洒.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人论研究注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