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代数簡介(I)(论文文献综述)
郝(金丙)新[1](1962)在《线性代数簡介(I)》文中研究表明 线性代数是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科目之一。线性代数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向量空間及向量空間的线性变換。綫性代数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这些概念本身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各个分支以及力学、理論物理学等所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識;其次,在线性代数里所体現的几何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間的联系,从具体概念抽象出来的公理化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輯推証,对于提高人們的数学能力,加强数学训练来說都是非常有用。
杭平平[2](2016)在《基于GPU的高性能处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感器采集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传感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时序的数据流,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已成为数据处理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在需要一些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数学方程进行大规模和高精度的计算方面,传统的在一般计算机上进行单线程计算的方式已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实时处理要求,急需新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提供短时间内完成大数据快速处理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相应地程序的处理速度也得到了提升。但能耗和散热问题限制了时钟频率的提高和单CPU在每个时钟周期中的执行能力。传统通过提高CPU频率来提高处理速度和处理能力,已经逐步趋于极限和达到瓶颈。本文针对目前CPU计算能力的限制,设计了一种基于GPU的高性能处理系统(以下简称“高性能处理系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GPU硬件平台搭建、并行计算框架软件设计、GPU信息监控软件设计、通用压缩软件设计等。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系统角度提供了采用GPU进行高性能处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今后设计、搭建大规模CPU+GPU集群,支撑更大规模的计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吴红艳[3](2008)在《基于汽车独立悬架特性的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影响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性能之一,因此,如何研究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以获得良好的汽车主动安全性能一直是关于汽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通过ADAMS软件核心模块ADAMS/View建立了某轿车的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模型,对前悬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了整车模型,包括前悬架系统、后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前轮胎系统、后轮胎系统、发动机系统、车身系统,分析了该车的操纵稳定性,主要进行了稳态回转试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转向回正试验、单移线试验、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前后悬架的侧倾特性。最后,建立了刚柔耦合的前、后悬架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刚柔耦合的整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操纵稳定分析。
李伟荣[4](2002)在《420t/h锅炉再热器外接管座温度测试及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420t/h锅炉的规范检查当中发现,再热器集汽箱管座及其附属管道外壁出现由内而外发散的放射状裂纹,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长期下去将会构成对再热器母管的威胁,成为锅炉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 据分析这是由于热应力引起的,为此本文对再热器集汽箱向空排汽管管座及三通管座的温度场及热应力进行了实验和数值计算分析研究。 实验中采用了现场管壁测温的手段。借助于高精度热电偶,测量事先布置在向空排汽管上的数十个特征点在锅炉启机和负荷变化时的温度,并用数字巡检仪自动记录下来。利用先进的绘图软件绘出了所有特征点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图。通过图形的变化趋势和大小可以看出管壁裂纹和管壁的温度波动的确存在很大的关系,为以后的计算分析提供了实验根据。 借助于有限元分析程序工具ANSYS对三维管道实体模型进行了建模、加载、求解和后处理等工作。得到了三维温度场和应力场数据结果。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根据实测值反算的思路,使计算得到的温度场有可靠的实验依据。通过前人的一些经验公式得出假设的边界条件并算得初步温度场。具体方法是:比较特征点上的温度值与现场实测值,修改边界条件直到两者误差在控制范围内,最后得到典型工况下,再热器集汽箱管座及三通管连接附近的三维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解。实际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温度值偏差不超过5%。根据得到的解,绘出了典型边界条件下三维管道的等温线、热流线、热梯度线及等应力线的各种云图。同时解释了温度、热流、热梯度及应力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为计算出再热器钢管材料12CrlMoV的热疲劳寿命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通过研究国内外计算疲劳寿命的一些方法,给出了适合于本课题的解决方案,为计算热疲劳寿命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公式。并估算了相应的热疲劳寿命。 文中最后介绍了根据研究结果,采用了加强放空管内滞留蒸汽流动,防止凝结水产生的措施。经实测管座温度场,热冲击大大减少,可望提高管座的可靠性。
李国华[5](2003)在《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在常规工程动力设计中,常采用刚性地基模型,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然而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为地将其分开有时会给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带来较大失真。值得指出的是,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海洋平台、高层建筑、大坝等领域中,随着这些重大工程的修建,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更为迫切。本文从有限元、无限元原理出发,结合弹性半空间理论,以广西源口拱坝为例,研究了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对坝体动力特性的影响。 为了对动力相互作用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作者完成了FORTRAN语言编制的计算大型结构动力特性程序,并采用三维8结点非协调等参单元分析了坝体在刚性地基情况下的动力特性,并在MATLAB、ANSYS中计算了坝体的动位移时程曲线。 对于弹性地基情况下坝体的动力特性,作者采用了能够反映半无限域介质中位移衰减特性的映射无限元,通过MATLAB、ANSYS、FORTRAN三种计算软件之间数据交换得出了弹性地基下坝体的动力特性,并通过自编Newmark-β法程序计算了坝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动位移响应。 论文通过比较两种地基情况下的坝体动力特性及动位移时程曲线,得出结论: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分析1.与刚性地基下坝体计算结果相比,由于地基的弹性约束作用,坝体的自振频率降低,周期延长;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坝顶最大动位移增大。L 本文的有限元一无限元耦合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波在无限域介质中的能量弥散现象,同时大大减小了计算量,与单纯的有限元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古海波[6](2006)在《全缠绕复合气瓶预紧压力和缠绕层厚度的优化》文中认为随着复合材料气瓶的广泛应用,对复合材料气瓶进行科学而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纤维缠绕铝内胆复合材料气瓶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前处理程序建立了可以用于复合材料气瓶计算的合理的力学模型。对单元的选择,网格密度的确定,边界条件的确定以及实常数的确定做了论述,并使用ANSYS提供的参数化编程语言(APDL)编制了模型生成、加载和求解的程序。通过ANSYS计算,得到了在复合材料气瓶的制造、试验、使用及爆破各个过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情况。对使用过程中疲劳破坏发生的位置进行了讨论。对计算过程中是否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作了讨论。 以国内某公司生产的2L复合气瓶为例,对气瓶的预紧压力进行了优化。在不同的预紧压力情况下,得到了气瓶在制造、试验、使用及爆破各个压力过程下的应力。计算发现,通过对复合材料气瓶施加预紧压力,可以有效的降低气瓶在工作压力下的应力水平,从而可以提高气瓶的疲劳寿命;随着预紧压力的提高,预紧压力卸载后零压力下内胆的环向压应力线性增大;随着预紧压力的提高,工作压力下内胆的Mises应力减小而纤维层的应力线性增大,即预紧压力可以改善工作压力下内胆和纤维的应力分配;最小爆破压力下内胆和纤维层的应力分布与预紧压力无关。利用以上这些结论,从疲劳寿命的角度实现了对预紧压力的优化。 以国内某公司生产的2L复合气瓶为例,对气瓶的环向缠绕纤维厚度进行了优化。在内胆尺寸和纵向缠绕一定的情况下,改变环向缠绕纤维的厚度,得到不同环向纤维厚度下对应的各个压力过程下的应力值。随着环向纤维厚度的增加,要达到同样的预紧效果,就要提高预紧压力,且预紧压力对纤维厚度成线性关系;随着环向纤维厚度的增加,工作压力和最小爆破压力下内胆和纤维的应力水平降低,同时纤维的应力比减小。利用这些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最佳的环向缠绕纤维厚度,实现了对环向缠绕纤维厚度的优化。
程志青[7](2008)在《轮式小型甘蔗收割机台架部件的结构设计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甘蔗收获机械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小型甘蔗收割机的研制对于改善我国甘蔗收割的落后局面、增强糖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蔗农的收入水平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台架部件主要包括小型甘蔗收割机的前置支架、扶蔗器、切割器等重要的收割工具,该部件还可安装甘蔗输送等辅助装置,其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收割效率和来年甘蔗的生长质量,因此,一直是甘蔗收割机的设计重点。本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和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站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为依托,具体工作如下:一、针对以往将切割器固定在扶蔗支架上同时斜推提升的台架设计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了新型的切割器和扶蔗器的分离式抬升方案,可将切割器垂直提升330mm,满足最大垄高的通过性要求;同时降低整个台架的重量,使结构更加紧凑;扶蔗器安装时向外偏转,与水平方向成7°夹角,对收割时的甘蔗具有收拢作用;同时设计在台架上安装一到两个支撑杆,可提高切割质量。最后结合经验分析和理论计算,对台架装置整体进行了结构设计。二、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轴承的预紧理论,对切割器旋转主轴的支撑部件—轴承进行优化研究,并设计刀轴刚性的测试试验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一对轴承作支撑时,轴承间距设置为200mm为佳。在验证虚拟分析的方法行之有效后,将主轴改为三轴承作弹性支撑的结构,并得出此结构更有利于刚性的提高的结论。三、将砍蔗刀盘在高速旋转情况下的离心力作为预应力,对刀盘的结构进行了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避开了刀盘的激振频率,提高了切割器的动刚度。四、在对支撑杆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试验中设置支撑杆,并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对比甘蔗的切割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安装支撑杆对甘蔗的切割效果影响显著,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则表明将支撑杆与甘蔗根部距离设置为650mm时,甘蔗表面的综合评分值较小,即切割质量较好。同时利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进给速度、刀盘转速、轴承间距和支撑杆的距离四个因素对切割器刚性和甘蔗切割质量的影响主次顺序,得到比较好的工作参数组合。
刘晖,肖红[8](1994)在《曲轴刚度计算的有限差分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用有限差分法来计算曲轴刚度的方法并有算例,方法简单、有效,易于实现程序化,适合工程界使用.
薛少飞[9](2015)在《DNN-HMM语音识别声学模型的说话人自适应》文中指出说话人自适应(Speaker Adaptation, SA)是语音识别中的关键技术,它利用少量自适应数据通过变换语音特征或修正声学模型来提高特定说话人的识别准确率。在传统基于高斯混合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Hidden Markov Model, GMM-HMM)的语音识别中,说话人自适应通常可以使识别错误率降低5%-30%,是提升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被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DNN-HMM逐渐成为声学模型的主流配置。然而传统说话人自适应技术通常不能直接应用于该模型,而现有基于DNN-HMM的说话人自适应技术性能提升又不明显,研究适合DNN-HMM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成为了语音识别领域新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围绕在]DNN-HMM上实现快速、有效的说话人自适应,研究了基于多GPU的DNN快速训练和几种基于DNN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具体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多GPU加速DNN训练的若干技术途径,及一些优化DNN训练的方法。我们分析了DNN训练过程中用到的相关算法,将训练步骤分解成适合GPU并行处理的矩阵运算形式,并利用CUDA C高效实现了这些算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权重逐次轮转以及分-合训练融合方法来在多GPU上加速DNN训练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TIMIT数据集上进行的音素识别验证实验表明,在基本保证识别准确率的前提下,优化后的DNN训练速度获得了明显提升。这为我们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基于DNN-HMM的说话人自适应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后,本文对基于说话人编码的特征域自适应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基于说话人编码的模型域自适应方法。该方法克服了前者会引入规模较大的自适应变换网络的缺点,引入的额外参数较少,并且在层数较深,隐层节点较多的网络上可以取得显著优于前者的性能提升。我们还将总变化因子向量(i-Vector)技术引入该模型中,提出i-Vector表征说话人特性的编码方法,进一步改善了我们的自适应效果。相关实验表明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带来明显的识别准确率提升,是进行DNN-HMM声学模型说话人自适应的良好选择。之后,本文将区分性训练准则引入到说话人自适应中,提出基于说话人编码的区分性自适应方法,提高了识别准确率。我们还基于联合训练的思想提出一种说话人相关DNN的区分性建模方法,进一步改善了系统性能,在Switchboard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相较于DNN基线系统,该方法最多可以使识别错误率降低约25%,是目前最有效的]DNN-HMM声学模型说话人自适应方法之一。最后,本文将矩阵分解思想应用于说话人自适应,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该方法利用SVD分解DNN权重,并使用奇异值表征说话人差异信息,这减少了进行说话人自适应时所需要更新的参数量,有效的减轻了过拟合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自适应效果。我们还融合了说话人编码和矩阵分解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二者融合的自适应方法,相关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说话人编码的维度和整个建模过程的计算复杂度,对于提升自适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阚绍庭[10](2018)在《基于iOS平台小额贷款惠分期App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移动端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更是延续了近45%地增长速度,国内的移动终端设备飞快增加。特别是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基于iOS平台的应用飞快增长。iOS手机操作系统具有稳定、安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且iOS应用回报率远高于Android和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随着我国部分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地区,如广州、重庆、江苏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关鼓励小额贷款的文件,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及P2P网贷借贷部分业务受到限制,小额贷款牌照数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有9373家,贷款余额近11273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活跃的小额贷款客户数量预计在1300万-1800万。小额贷款作为具有金额小、期限短、频率高等优势的短期信用贷款,对借款人而言具有非常多的优点,通常是无抵押、免担保,借款比较容易;操作简单,基本上是随借随到;而且在信用额度内可以反复借款。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在国家政策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现在贷款平台众多,有些贷款平台对个人信息审核不全,数据安全性不高,贷款人消费之后无法偿还,逾期利息高,最终导致一些高利贷事件发生;还有些平台支付方式比较单一,支付步骤繁琐,分期购买的商品种类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基于iOS平台构建一个安全、可靠、便捷的小额贷款分期支付的平台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一下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小额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介绍基于iOS平台开发App需要掌握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然后介绍此次论文的系统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等;其次介绍系统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总体功能设计和详细功能设计;接着详细介绍了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iOS平台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其次介绍系统功能详细实现过程;最后是本文的总结和展望。
二、线性代数簡介(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代数簡介(I)(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GPU的高性能处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GPU运算及发展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主要工作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软硬件方案选择 |
2.2.1 总线选择 |
2.2.2 总线物理接口选择 |
2.2.3 GPU卡选型 |
2.2.4 GPU并行开发环境选择 |
2.2.5 多GPU并行计算粒度选择 |
2.2.6 软硬件方案选择汇总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
2.3.1 系统总体方案 |
2.3.2 系统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详细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系统组成 |
3.3 各模块详细设计 |
3.3.1 主控板设计 |
3.3.2 GPU卡设计 |
3.3.3 温控模块 |
3.3.4 GBE/KVM交换板 |
3.3.5 PCIE交换板 |
3.3.6 背板模块 |
3.3.7 IB网卡模块 |
3.3.8 电源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详细设计 |
4.1 引言 |
4.2 并行计算框架 |
4.2.1 多任务池 |
4.2.2 设备信息获取 |
4.2.3 任务划分 |
4.2.4 任务调度 |
4.2.5 多GPU、多流异步并行 |
4.3 CUDA第三方库的封装 |
4.3.1 第三方库简介 |
4.3.2 总体封装思路 |
4.3.3 封装的第三方库 |
4.4 基于GPU的通用数据压缩类库 |
4.4.1 LZ77文本文件压缩 |
4.4.2 JPEG图片文件压缩 |
4.4.3 H.264视频文件压缩 |
4.5 GPU信息监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GPU的高性能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试验 |
5.1 引言 |
5.2 用户接口 |
5.2.1 GUI接口 |
5.2.2 程序库 |
5.3 通用数据压缩算法性能分析 |
5.3.1 LZ77压缩解压缩算法 |
5.3.2 JPEG压缩解压缩算法 |
5.3.3 H.264压缩解压缩算法 |
5.4 并行计算框架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汽车独立悬架特性的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概况 |
1.2.1 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方法 |
1.2.2 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 |
1.3 课题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与ADAMS软件简介 |
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2.1.1 多刚体系统建模理论 |
2.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过程 |
2.2 ADAMS软件简介 |
2.2.1 重要组成模块 |
2.2.2 ADAMS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后悬架运动学分析 |
3.1 前悬架的运动学分析 |
3.1.1 麦克弗逊式独立前悬架结构特点 |
3.1.2 麦克弗逊式独立前悬架建模 |
3.1.3 麦克弗逊式独立前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
3.2 后悬架运动学分析 |
3.2.1 双连杆式独立后悬架结构特点 |
3.2.2 双连杆式后悬架建模 |
3.2.3 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4.1 ADAMS/CAR模块简介 |
4.2 整车模型的建立 |
4.2.1 建立前悬架模型 |
4.2.2 建立后悬架模型 |
4.2.3 建立转向系统模型 |
4.2.4 建立轮胎模型 |
4.2.5 建立车身模型 |
4.2.6 建立发动机模型 |
4.2.7 力特性参数与外界参数 |
4.2.8 建立整车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5.1 稳态回转试验 |
5.1.1 试验方法 |
5.1.2 仿真结果分析 |
5.2 角跃阶输入试验 |
5.2.1 试验方法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转向回正性试验 |
5.3.1 试验方法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单移线试验 |
5.4.1 试验方法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转向盘中间位置试验 |
5.5.1 试验方法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6 前后悬架特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 |
5.6.1 前后悬架侧倾特性分析 |
5.6.2 前悬架刚度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刚柔耦合悬架性能及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 |
6.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6.1.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6.2 ADAMS中柔性体的建立 |
6.3 刚柔耦合悬架性能分析 |
6.3.1 前悬架刚柔耦合性能分析 |
6.3.2 后悬架刚柔耦合性能分析 |
6.4 刚柔耦合悬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 |
6.4.1 单移线试验 |
6.4.2 角跃阶输入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420t/h锅炉再热器外接管座温度测试及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
1.1.1 关于再热器 |
1.1.2 关于热应力 |
1.2 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简介 |
1.4 数值计算和FEA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温度场和应力场有限元求解原理和ANSYS软件介绍 |
2.1 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2.1.1 有限差分法简介 |
2.1.2 有限单元法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2.2 有限元法在三维场分析中的应用 |
2.2.1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2.2.2 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
2.3 应用计算软件ANSYS特点 |
2.4 应用软件ANSYS的用法 |
2.5 计算所用模型及单元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场测量模式和实验数据分析 |
3.1 温度测量方法 |
3.1.1 现场测温手段 |
3.1.2 温度计的选择 |
3.2 现场实验测量温度 |
3.2.1 测温布置方法 |
3.2.2 测温数据 |
3.3 测量数据分析 |
3.4 放空管内凝结水量的计算 |
3.5 分析结论 |
3.6 改造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向空排汽管三通管座及管壁边界条件的初步确定 |
4.1 受热管道边界条件的类型 |
4.1.1 传热边界条件的类型 |
4.1.2 受热管道边界条件类型的确定 |
4.2 放空管拐角处边界条件的确定 |
4.2.1 管外换热系数计算 |
4.2.2 管内换热系数计算 |
4.3 三通管座焊缝附近边界条件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结果和测量数据比较分析 |
5.1 初始边界条件下管壁温度场计算 |
5.1.1 概述 |
5.1.2 温度场计算 |
5.2 温度场校核计算和应力场计算 |
5.2.1 反算边界条件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3 第100、150、200和480分钟温度场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疲劳寿命的讨论 |
6.1 钢材脆化分类 |
6.1.1 热脆性 |
6.1.2 氢脆 |
6.1.3 应力腐蚀 |
6.2 交变应力的特征 |
6.3 高温强度 |
6.3.1 高温强度分类 |
6.3.2 高温强度的评价理论 |
6.3.3 超温对金属寿命的影响 |
6.4 热疲劳寿命讨论 |
6.5 高温低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6.6 管道剩余寿命的计算 |
6.6.1 锅炉管道失效的机理 |
6.6.2 国内用持久强度法计算剩余寿命 |
6.6.3 国外对管道剩余寿命的评定 |
6.7 拟采用的疲劳裂纹寿命估算讨论 |
6.7.1 持久强度法计算疲劳寿命 |
6.7.2 裂纹扩展速率估算疲劳寿命 |
6.7.3 用低周疲劳曲线关系式估算疲劳寿命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5)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1.2 地基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发展历史 |
1.3 地基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方法 |
1.3.2 计算分析方法 |
1.3.3 试验研究 |
1.4 地基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发展动态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1 MATLAB简介 |
1.5.2 ANSYS简介 |
1.5.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理论 |
2.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2.1.1 单元位移模式及插值函数 |
2.1.2 等参变换 |
2.1.3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表示 |
2.2 有限元动力方程 |
2.3 等参单元特性分析 |
2.4 非协调等参元 |
第3章 子空间迭代法与波前法 |
3.1 结构的动力特性 |
3.1.1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的动力方程 |
3.1.2 特征向量正交性与Rayleigh商 |
3.2 子空间迭代法 |
3.2.1 矢量迭代法 |
3.2.2 Rayleigh-Ritz分析法 |
3.2.3 初始迭代向量的选取 |
3.2.4 子空间迭代法计算过程 |
3.3 波前法原理 |
3.4 计算实例 |
3.4.1 程序结构 |
3.4.2 计算实例及计算结果评价 |
第4章 地基基础与坝体动力相互作用原理及无限元基本理论 |
4.1 地震输入方式 |
4.2 地基基础与坝体动力相互作用原理 |
4.3 Newmark-β法 |
4.3.1 Newmark-β法原理介绍 |
4.3.2 时程分析计算实例 |
4.4 半空间理论 |
4.4.1 谐和力作用下半空间位移 |
4.4.2 几何阻尼与材料阻尼 |
4.5 无限元基本原理 |
4.6 数值积分方法 |
4.7 奇异质量矩阵的处理 |
第5章 地基基础-坝体动力相互作用应用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刚性地基情况下坝体动力特性 |
5.2.1 单元的选择与网格划分 |
5.2.2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
5.2.3 刚性地基下坝体振型 |
5.3 弹性地基情况下坝体动力特性 |
5.3.1 弹性地基有限元模型 |
5.3.2 弹性地基有限元-无限元模型 |
5.3.3 弹性地基情况下两种方法比较 |
5.3.4 弹性地基下坝体振型 |
5.4 地基基础-坝体体系时程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全缠绕复合气瓶预紧压力和缠绕层厚度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复合材料气瓶的发展 |
1.2 复合材料气瓶标准介绍 |
1.2.1 车用压缩天然气气瓶标准 |
1.2.2 碳纤维缠绕铝内胆气瓶标准(DOT CFFC)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内容 |
2 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工艺和复合材料分析方法 |
2.1 缠绕成型工艺分类 |
2.1.1 干法缠绕成型工艺 |
2.1.2 湿法缠绕成型工艺 |
2.1.3 半干法缠绕成型工艺 |
2.2 缠绕制品的结构 |
2.3 复合材料缠绕规律 |
2.4 复合材料分析方法 |
2.4.1 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 |
2.4.2 复合材料网络分析方法 |
2.4.2.1 均衡性缠绕 |
2.4.2.2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筒身段的网络分析 |
2.4.2.3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封头段的网络分析 |
3 非线性有限元和复合材料有限元 |
3.1 非线性有限元 |
3.1.1 非线性问题简介 |
3.1.2 线弹性有限元法 |
3.1.2.1 连续弹性体离散化 |
3.1.2.2 线弹性有限元列式 |
3.1.3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 |
3.1.3.1 直接迭代法 |
3.1.3.2 切线刚度法 |
3.1.4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 |
3.1.4.1 大变形问题的增量解法——T.L.法列式 |
3.1.4.2 大变形问题的增量解法——T.L.法列式 |
3.1.5 非线性有限元在ANSYS中的实现 |
3.1.5.1 几何非线性的实现 |
3.1.5.2 材料非线性的实现 |
3.1.5.3 牛顿一拉普森(Newton-Raphson)方法介绍 |
3.2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有限元列式 |
4 复合材料气瓶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 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4.2 复合材料气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全缠绕复合气瓶有限元分析的力学模型 |
4.2.2 单元选择 |
4.2.3 网格密度的确定 |
4.2.4 材料常数 |
4.2.5 边界条件 |
4.2.6 实常数的确定 |
4.3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5 复合材料气瓶的应力和位移分析 |
5.1 DOT CFFC对气瓶应力分布的要求 |
5.2 计算中的载荷施加过程 |
5.3 各个压力过程下内胆和纤维层的应力分布 |
5.4 结果分析 |
5.4.1 应力结果分析 |
5.4.2 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
5.4.3 最先发生疲劳破坏的位置讨论 |
5.4.3.1 疲劳问题简介 |
5.4.3.2 疲劳破坏开始的位置分析 |
5.5 小结 |
6 复合材料气瓶预紧压力的优化 |
6.1 计算中的载荷施加过程 |
6.1.1 无预紧压力情况下的载荷施加过程 |
6.1.2 加预紧压力情况下的载荷施加过程 |
6.2 无预紧压力和加预紧压力两种情况下气瓶应力分布比较 |
6.3 预紧压力变化对气瓶应力的影响 |
6.4 预紧压力范围的确定 |
6.5 从最长疲劳寿命的角度确定最佳预紧压力 |
6.6 预紧压力优化流程图 |
6.7 小结 |
7 复合材料气瓶环向纤维缠绕厚度的优化 |
7.1 计算过程 |
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7.3 最佳环向纤维厚度的确定 |
7.4 环向纤维缠绕厚度优化流程图 |
7.5 小结 |
8 总结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轮式小型甘蔗收割机台架部件的结构设计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任务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外甘蔗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2 国内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 农业机械采用虚拟样机技术的必要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解决方案 |
第二章 台架部件模型的建立 |
2.1 Pro/Engineer软件功能简介 |
2.2 扶蔗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2.2.1 螺旋扶蔗器的功能分析 |
2.2.2 扶蔗装置方案的确定 |
2.2.2.1 扶蔗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
2.2.2.2 扶蔗器模型的建立 |
2.3 砍蔗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2.3.1 砍蔗装置的功能分析 |
2.3.2 砍蔗装置方案的确定 |
2.3.2.1 切割器刀轴的设计 |
2.3.2.2 切割器刀盘的设计 |
2.3.2.3 切割器刀片的设计 |
2.4 台架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2.4.1 台架部件的功能分析 |
2.4.2 切割支撑杆的理论分析 |
2.4.3 台架部件结构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架部件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 仿真软件介绍及接口分析 |
3.1.1 ADAMS软件功能简介 |
3.1.2 Pro/E与ADAMS接口综述 |
3.2 台架部件的仿真分析 |
3.2.1 扶蔗过程仿真 |
3.2.1.1 离散梁连接的甘蔗模型建立 |
3.2.1.2 扶蔗运动仿真 |
3.2.2 台架部件抬升过程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砍蔗部件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4.1 切割器整体的动力学分析 |
4.1.1 轴承刚度分析 |
4.1.1.1 轴承刚度简介 |
4.1.1.2 轴承刚度的理论分析 |
4.1.1.3 轴承刚度理论计算 |
4.1.2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功能概述 |
4.1.3 Pro/E与ANSYS接口综述 |
4.1.4 砍蔗刀轴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4.1.4.1 建立模型 |
4.1.4.2 单元类型设置 |
4.1.4.3 施加动力分析载荷并求解 |
4.1.4.4 查看结果 |
4.2 砍蔗刀轴模型的改进 |
4.3 砍蔗刀盘的动态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砍蔗装置的试验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方法及测评指标 |
5.2.1 试验方法 |
5.2.2 测评指标 |
5.3 试验设计 |
5.3.1 试验装置及设备 |
5.3.2 试验方案及具体过程 |
5.3.2.1 涡流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
5.3.2.2 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
5.3.2.3 正交试验设计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多指标试验数据处理 |
5.4.2 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
5.4.3 单因素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5.4.3.1 改变轴承间距对砍蔗效果及刚性的影响 |
5.4.3.2 增加支撑对砍蔗效果的影响 |
5.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4.5 试验条件下甘蔗表面切割质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DNN-HMM语音识别声学模型的说话人自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 |
表格 |
算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多GPU的DNN快速训练 |
2.1 引言 |
2.2 GPU及在DNN建模中的应用 |
2.2.1 GPU和CUDA C编程模型 |
2.2.2 GPU下DNN训练相关工具 |
2.3 DNN-HMM声学建模 |
2.3.1 RBM和DBN训练算法 |
2.3.2 DNN训练算法 |
2.3.3 DNN-HMM模型 |
2.4 多GPU加速DNN训练 |
2.4.1 RBM算法的矩阵表示 |
2.4.2 基于CUDA C的RBM算法优化实现 |
2.4.3 多GPU下的预训练 |
2.5 实验部分 |
2.5.1 实验配置 |
2.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说话人编码的自适应建模 |
3.1 引言 |
3.2 基于说话人编码的模型域自适应 |
3.2.1 说话人编码自适应模型 |
3.2.2 交叉熵准则下的自适应训练 |
3.3 i-Vector表征说话人特性编码方式 |
3.4 实验部分 |
3.4.1 TIMIT任务 |
3.4.2 Switchboard任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说话人相关声学模型的区分性训练 |
4.1 引言 |
4.2 DNN的区分性训练 |
4.2.1 区分性训练简介 |
4.2.2 基于MMI准则的DNN区分性训练 |
4.3 基于MMI准则的说话人编码自适应 |
4.4 说话人相关DNN的区分性训练 |
4.5 实验部分 |
4.5.1 MMI准则下说话人编码自适应 |
4.5.2 说话人相关DNN的帧级交叉熵训练 |
4.5.3 说话人相关DNN的区分性训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NN-HMM的其它说话人自适应方法 |
5.1 引言 |
5.2 矩阵分解说话人自适应 |
5.2.1 SVD及其在DNN中的应用 |
5.2.2 基于SVD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 |
5.3 矩阵分解说话人自适应实验 |
5.3.1 TIMIT任务 |
5.3.2 Switchboard任务 |
5.4 基于融合的说话人自适应 |
5.4.1 说话人编码自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
5.4.2 基于融合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 |
5.5 基于融合的自适应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iOS平台小额贷款惠分期App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开发平台与技术 |
2.1 iOS开发平台 |
2.2 iOSApp开发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 |
3.2 功能需求 |
3.3 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结构 |
4.2 总体功能 |
4.3 详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技术的研究 |
5.1 指纹识别技术 |
5.2 人脸识别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 |
6.1 系统整体框架 |
6.2 系统功能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线性代数簡介(I)(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代数簡介(I)[J]. 郝(金丙)新. 数学通报, 1962(05)
- [2]基于GPU的高性能处理系统的研究[D]. 杭平平.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2)
- [3]基于汽车独立悬架特性的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D]. 吴红艳.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4]420t/h锅炉再热器外接管座温度测试及计算研究[D]. 李伟荣. 浙江大学, 2002(02)
- [5]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分析[D]. 李国华. 广西大学, 2003(01)
- [6]全缠绕复合气瓶预紧压力和缠绕层厚度的优化[D]. 古海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
- [7]轮式小型甘蔗收割机台架部件的结构设计分析及试验研究[D]. 程志青. 广西大学, 2008(12)
- [8]曲轴刚度计算的有限差分法[J]. 刘晖,肖红. 压缩机技术, 1994(02)
- [9]DNN-HMM语音识别声学模型的说话人自适应[D]. 薛少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10]基于iOS平台小额贷款惠分期App研究与实现[D]. 阚绍庭. 长江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