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脑炎的诊治

鸡大肠杆菌脑炎的诊治

一、鸡大肠杆菌性脑炎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腾[1](2021)在《NMDA受体亚基GluN2A/GRIN2A功能丧失型基因突变所致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精准药物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是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主要受体。其作为一种配体门控型的离子通道,在突触内主要参与介导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产生及传递,在突触外还可参与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前GABA释放,进而影响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的产生。而构成神经元网络的兴奋性突触信号和抑制性突触信号的失衡是形成癫痫的重要原因。因此,NR应该是影响神经元网络兴奋/抑制平衡的关键因素。通过一些临床病例及细胞水平受体功能分析证实,NR功能增强型(Go F)基因突变和功能丧失型(Lo F)基因突变均可导致癫痫。而作为NR的亚基之一,GluN2A/GRIN2A突变的患者中78%表现为癫痫,是目前NR基因变异相关癫痫研究的重点。目前,Lo F型NR基因突变所致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转基因动物水平进行在体、离体电生理及行为学研究,进而明确该型基因突变致病的特点和机制意义重大。另外,一些变构调节剂可以逆转部分基因变异所致的NR功能异常。通过细胞水平筛选并在动物水平干预,可能筛选出对Lo F型NR较为有效的正向变构调节剂(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s,PAMs),从而为临床精准化治疗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临床报道及细胞水平受体功能分析证实较为典型的Lo F型突变GluN2A/GRIN2A-V685G为研究位点。首先利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在细胞水平进行NR功能验证,并根据文献资料选择了孕烯醇酮硫酸酯(PS)、24(S)羟基胆固醇(24(S)-HC)、妥布霉素、花生四烯酸、D-丝氨酸、精胺以及谷氨酸、甘氨酸做为备选药物在细胞水平进行敏感药物筛选,选出1-2种最为敏感的药物作为干预药物。利用胚胎显微注射法制备GluN2A/GRIN2A-V685G转基因小鼠,而后将小鼠分为空白组(WT)、功能丧失型突变组(Lo F)、空白治疗组(WT+drug)、突变治疗组(Lo F+drug)。在行为学方面,观察各组小鼠自发癫痫发作的情况,进行癫痫等级评分。若无自发癫痫的表型,则在各组建立高热癫痫模型,评估癫痫发作的阈值(发作潜伏期)。应用新颖物体识别实验(NOR)以及新颖物体位置识别(NOL)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认知状况;应用悬尾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抑郁行为状况。在体检测各组小鼠皮层脑电图异常放电水平,并将各组小鼠断头取脑,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后膜NR所介导的电流(EPSC)以及GABA能中间神经元所介导的m IPSC水平,同时检测全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变化。最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luN2A亚基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本课题利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在细胞水平进行了NR功能验证,结果显示转染GRIN2A-V685G突变c DNA的蛙卵表面NR电流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功能基本丧失。将备选药物应用到转染细胞,结果显示24(S)-HC可以部分逆转该突变的NR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最终选择可以增加脑内及血清24(S)-HC水平且已经临床应用于抗HIV治疗的依法韦仑(efavirenz,EFV)作为干预药物。而后将动物分为了WT组、Lo F组、WT+EFV组、Lo F+EFV组。行为学评价显示,各组小鼠均未出现自发性癫痫发作,在建立高热惊厥模型后,Lo F组小鼠癫痫发作潜伏期较短,而Lo F+EFV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则较Lo F组明显延长,各组小鼠的发作强度和发作时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在认知功能评价中,各组在新颖物体识别实验(NOR)中无明显差异,在新颖物体位置识别实验(NOL)中,Lo F组与WT组差异也无显着性,但观察趋势可见Lo F组小鼠较WT组识别指数稍有降低。而Lo F+EFV组的NOL识别指数较Lo F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性,可见Lo F小鼠可能存在空间记忆能力减退,而EFV可以逆转这种趋势。在抑郁行为评估中,各组小鼠均未发现明显差异,且Lo F组和Lo F+EFV组小鼠在悬尾不动实验中不动时间反而更短。在体电生理学检测显示Lo F组小鼠的皮层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放电(seizure-like events,SLEs)的频率明显增加,而Lo F+EFV组则较少出现SLEs,说明EFV可以部分抑制突变小鼠的脑内异常放电。随后利用膜片钳进行突触内NR电流(EPSC)水平检测显示Lo F组电流幅度和最大电流面积均明显降低,Lo F+EFV组则较Lo F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m IPSC水平检测显示各组电流的振幅峰值(peak amplititude)检测中未发现明显差异,但在电流发放频率(event frequency)检测中,Lo F组较WT组明显下降,而Lo F+EFV组则无下降。随后进行全细胞动作电位检测显示与WT组相比,Lo F组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动作电位阈值有所下降,动作电位幅度值增加,动作电位输入电阻增加,相同电流刺激下动作电位根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而Lo F+EFV组较Lo F组在动作电位上述指标中有逆转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而后进行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各组在GluN2A表达中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GRIN2A-V685G突变可使GluN2A亚基配体结合结构域(ABD)功能障碍,致谷氨酸效力丧失,进而导致NMDA受体功能障碍。(2)GluN2A/GRIN2AV685G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内NR介导的EPSC降低,而由突触外NMDAR参与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所介导的m IPSC也下降。使神经元网络的兴奋/抑制平衡失调,最终导致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增高。(3)GluN2A/GRIN2A-V685G转基因小鼠容易出现癫痫发作,其皮层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增多。(4)抗HIV药依法韦仑(EFV)可以通过增加脑内24(S)羟基胆固醇水平来部分恢复GluN2A/GRIN2A-V685G突变所致的NMDAR功能丧失,减少皮层的异常放电,抑制转基因小鼠的癫痫发作。

赵伟丽,林福虹,乔小东,王迎春,芦军,郑纪平,李国丽,崔其福,关鸿志[2](2020)在《应用二代测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感染性脑炎与脑膜炎病原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于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感染性脑炎与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二代测序与传统实验室检测病原体的相关资料。结果 104例颅内感染的脑脊液样本检出以下致病病原体DNA特异性序列:细菌22例(22/104,21.15%)、病毒24例(24/104,23.08%)、真菌1例(1/104,0.96%)、寄生虫1例(1/104,0.96%)、支原体1例(1/104,0.96%), 其中检测出最多的3种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链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真阳性结果例数为49例,真阳性率为47.12%(49/104),假阳性结果例数为21例,假阳性率20.19%(21/104),假阴性结果例数为34例,假阴性率32.69%(34/104)。结论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感染性脑炎与脑膜炎的病原体检测较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更敏感,在感染性脑炎与脑膜炎的精准化诊断方面具有优势。

刘志刚[3](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范丽娟[4](2020)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CPS1D)是一种罕见的尿素循环障碍疾病,早期诊治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通过总结5名CPS1D儿童的临床表现、生化改变及遗传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尿素循环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证实为CPS1突变阳性者,回顾性分析CPS1D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使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突变致病性及其与临床相关性。结果: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共诊治尿素循环障碍患儿16例,其中5例为CPS1D。此5例CPS1D分别于新生儿至学龄期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消化道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及惊厥发作,容易误诊。患儿均有血氨增高,峰值为133.9-366umol/L,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及尿有机酸检测提示血瓜氨酸降低,尿乳清酸无增加。经积极治疗后,患儿血氨控制,预后良好或遗留轻到中度神经功能损害。基因分析共发现位于CPS1基因的9个突变,包括7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及1个移码突变,其中5个突变为本文首次报道。计算机软件分析提示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底物传递受阻、酶局部结构及稳定性变化,从而干扰酶的功能。基因突变致病性与临床表型严重程度具有一致性。结论:CPS1D患儿具有尿素循环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5例患儿中共检测出CPS1基因的9个突变,其中5个为新发现的CPS1基因突变。CPS1突变具有“私有化”特征,且大多数为复合杂合突变。当突变直接影响酶催化位点,内部通道或调节域时,可引起严重临床表型。

邢小微[5](2019)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2.分析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3.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对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的影响;4.分析感染累及不同部位时,选择不同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2月共计20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70例病毒性脑(膜)炎、39例结核性脑膜炎、38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真菌性脑膜炎和30例对照组。在常规诊治操作中留取脑脊液或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和文库构建。将质控合格的文库进行BGISEQ-500/50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后生成测序数据,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判读致病体。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形成最终诊断。计算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比较在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标准下,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1.在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当Unique reads≥ 2时,高通量测序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0.651)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40.8%,89.3%和76.1%。当感染仅累及脑(脊)膜时,脑脊液组高通量测序阳性率(100%)高于血液组(60%),脑脊液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血液组,p<0.05。当感染累及脑实质时,脑组织NGS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脑脊液标本。2.在确诊和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当种水平序列数≥1时,ROC曲线下面积(0.610)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25.6%,96.3%和82.6%。在金标准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NG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96.3%、33.3%和98.7%。将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为61.54%(24/39)。3.在金标准确诊的化脓性脑炎中,当Unique reads条数≥ 5时,ROC曲线下面积(0.892)最大,NG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55.6%,阴性预测值为98.7%。4.当Uniquereads条数≥2时,NGS诊断隐球菌性脑炎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9.47%,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8.43%。结论:1.(1)建议将Uniquereads≥2作为NGS检测病毒感染的阳性标准;(2)推荐在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早期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3)当感染累及脑膜时,选择脑脊液进行NGS诊断价值优于血液。2.(1)当NGS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时,建议至少一条以上序列可匹配到种或属时,可作为阳性结果;(2)NGS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并可作为排他性诊断方法之一。3.(1)建议将Unique reads数≥5定义为NGS检测化脓性脑膜炎的阳性标准;(2)化脓性脑膜炎的NGS结果较为纷繁复杂,对病原菌和背景污染菌的鉴别是目前的难题。4.(1)NGS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低于常规检测方法;(2)NGS可鉴别隐球菌菌种,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管理;(3)建议早期联合墨汁染色、真菌培养、荚膜抗原检测及高通量测序多种方法,以期早期、精准诊断,为抗感染治疗方案及疗程的选择提供依据。5.(1)尽管NGS对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一般,但在目前临床诊断的困境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检测手段。(2)NGS对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较好;(3)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各方面证据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综合判定病原体。

魏新秀[6](2018)在《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大肠杆菌病是鸭的两种最主要细菌性疫病,两者在临床上发病年龄、症状和剖检变化等及其相似,并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目前发病采取主要药物治疗措施,但因细菌耐药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且极易造成药物残留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采用疫苗防控是必然选择。本实验是在完成“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为优化该疫苗生产工艺开展的研究工作。本实验分四个步骤,分别从培养基筛选、发酵工艺研究、浓缩工艺研究和灭活工艺研究方面进行。1、培养基筛选研究:采用改良马丁汤培养基、TB、酵母肉汤和P-L肉汤四种培养基,对CZ12株和SH株进行增菌培养同步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培养后12h、14h、16h、18h、20h、22h和24h培养液中的活菌数。目的是为筛选一种制备简便、成本低廉、增菌效果好的培养基,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工业化大生产做准备。结果表明,改良马丁汤培养基和TB的增菌效果均高于酵母肉汤和P-L肉汤培养基,且二者没有明显差异。经改良马丁汤培养基培养,CZ12株在20~24h细菌增殖到最高水平,活菌数可达到5.2×109~8.1×109 CFU/ml,SH株在培养16~20h细菌增殖到最高水平,活菌数可达到9.5×1010~1.4×1010 CFU/ml。因改良马丁汤培养基成本较低、配制简便,确定为该疫苗的生产用培养基。2、发酵培养工艺研究:在5L发酵罐上分别研究了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和大肠杆菌SH株发酵培养工艺。确定了菌种的接种量为1%,搅拌通气培养,培养基pH值7.2,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活菌数可达6.0~8.0 ×109CFU/ml,大肠杆菌SH活菌数可达1.2~1.45×1010CFU/ml,确定了两种菌株培养工艺。3、浓缩工艺研究:采用超滤浓缩方法和连续离心沉降法将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和大肠杆菌SH株培养物浓缩。对采用不同浓缩工艺制备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等方面进行比较,进一步衡量浓缩工艺的可行性。经试验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作为规模化生产的浓缩工艺技术。4、灭活工艺研究:将CZ12株和SH株抗原原液、浓缩液,用不同甲醛溶液浓度0.1%、0.3%、0.5%,置37℃下灭活,不同时间分别取样,进行灭活检验。试验结果表明: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抗原浓缩液用浓度为0.3%的甲醛溶液,37℃作用16h方可灭活完全;大肠杆菌SH株抗原浓缩液用浓度为0.5%的甲醛溶液,37℃作用至16h方可灭活完全。所以,为了保证抗原能灭活彻底,将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灭活工艺设定为: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按菌液总量的0.3%加入甲醛溶液,大肠杆菌SH株按菌液总量的0.5%加入甲醛溶液,置37℃灭活24h,每隔2h充分震摇或搅拌一次。

谢峰[7](2016)在《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预防和治疗猪水肿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猪水肿病(edema disase of swine,ED)又称肠毒血症,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其临床特征为组织器官水肿、神经症状、低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剖检胃壁和肠系膜显着水肿。该病主要侵害断奶后514天或刚转入肥育群的断奶仔猪。本文对滦平县某一猪场仔猪群发病做研究,从病原、流行病学、诊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田华,许月红[8](2016)在《肉鸽沙门氏菌感染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鸽沙门氏菌病又叫鸽副伤寒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肉鸽养殖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对肉鸽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感染症状进行阐述,并介绍其与大肠杆菌、曲霉菌和新城疫等微生物合并感染临床症状,为鸽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思路和参考。

陶海元[9](2016)在《鹅曲霉菌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鹅曲霉菌病是鹅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可造成大批死亡。鹅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文中从鹅曲霉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面对其混合感染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今后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李玲[10](2013)在《鸡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从发病鸡群分离到的14株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细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16S rRNA测序及致病性试验,为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家禽养殖的威胁及条件致病菌的变异奠定基础。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鸡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通过微生物学方法,对河北邯郸、衡水等地不同发病的鸡群进行病原学研究。无菌采集病鸡病料,运用各种生化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目前河北省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当严重,最高的可达到18耐的高度。药敏选用的24种药物,只对氧氟沙星和多粘菌素是100%敏感。第二部分:鸡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利用PCR技术以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DNA为模板。再对其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特异带与预计的大小相吻合,且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灵敏度高。第三部分:动物致病性试验用分离纯化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对雏鸡、小白鼠、家兔分组进行致病性试验,试验证明雏鸡的肌注和小鼠、家兔的腹腔注射均能引起动物发病死亡,而雏鸡的口服未见引起动物发病。死亡雏鸡的皮下水肿液、肌肉、心血、肝脏、死亡小鼠的心血和腹水、死亡兔的心、肝、脾、腹均回收到铜绿假单胞菌。说明该菌对雏鸡、小白鼠、家兔的发病率极高。

二、鸡大肠杆菌性脑炎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大肠杆菌性脑炎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NMDA受体亚基GluN2A/GRIN2A功能丧失型基因突变所致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精准药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癫痫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2.1.1 癫痫相关的神经结构与功能
        2.1.2 脑结构性病因与癫痫
        2.1.3 感染性病因与癫痫
        2.1.4 免疫性病因与癫痫
        2.1.5 代谢性病因与癫痫
        2.1.6 遗传性病因与癫痫
    2.2 NMDA受体基因变异与癫痫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2.1 NMDA受体的结构及功能
        2.2.2 NMDA受体的分布
        2.2.3 NMDA受体基因变异与癫痫
        2.2.4 NMDA受体基因变异的药物调节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细胞水平评估突变的NMDA受体功能及干预药物筛选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2 GluN2A/GRIN2A-V685G转基因鼠制备
        3.2.1 基因信息
        3.2.2 蛋白信息
        3.2.3 转基因载体构建及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
        3.2.4 显微注射
        3.2.5 小鼠出生与检测
        3.2.6 交配扩繁
    3.3 转基因鼠癫痫发病机制及精准干预药物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GluN2A/GRIN2A-V685G 突变对 NMDA 受体功能的影响
    4.2 GluN2A/GRIN2A-V685G突变特异性功能增强剂的筛选
    4.3 GluN2A/GRIN2A-V685G突变小鼠行为学改变
        4.3.1 GluN2A/GRIN2A-V685G突变小鼠癫痫发作的特点
        4.3.2 GluN2A/GRIN2A-V685G突变小鼠认知功能变化
        4.3.3 GluN2A/GRIN2A-V685G突变小鼠抑郁行为的表现
    4.4 通过在体及离体电生理学检测探讨 GluN2A/GRIN2A-V685G 突变小鼠癫痫发病的机制
    4.5 依法韦仑(EVF)对 GluN2A/GRIN2A-V685G 突变小鼠行为学、电生理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介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因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辅助检查
    2.3 基因检查
3 讨论
    3.1 CPS1D的诊断概况
    3.2 CPS1D的治疗
    3.3 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血清型
        2 鸭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型
        3 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疫苗概况
        3.1 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
        3.2 大肠杆菌病疫苗
        4 兽用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现状
        4.1 抗原浓缩工艺
        4.2 超滤浓缩方法
        4.3 连续离心沉降法
        4.4 灭活工艺研究
第二篇 试验内容
    第二章 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培养基优选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用菌株
        1.2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配制
        2.2 菌种复苏
        2.3 接种培养
        2.4 活菌计数
        3 实验结果
        3.1 CZ12株的增菌培养情况
        3.2 SH株的增菌培养情况
        4 讨论
    第三章 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发酵罐培养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用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鸭疫里氏杆菌(CZ12株)的发酵罐培养
        2.2 大肠杆菌(SH株)的发酵罐培养
        3 试验结果
        3.1 CZ12株的发酵罐培养结果
        3.1.1 种子接种量的确定
        3.1.2 连续培养菌液计数结果
        3.1.3 PH值变化曲线
        3.2 SH株的发酵罐培养结果
        4 讨论
        4.1 CZ12株的发酵罐培养工艺
        4.2 SH株的发酵罐培养工艺
    第四章 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抗原浓缩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生产与试验用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设备
        1.5 消毒液与清洗液
        1.6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干粉培养基制备
        2.2 抗原液的制备
        2.3 浓缩
        2.4 灭活
        2.5 疫苗的制备
        2.6 疫苗的检验
        3 实验结果
        3.1 CZ12株和SH株菌液的生产和浓缩情况
        3.2 疫苗制备
        3.3 疫苗的检验
        4 讨论
    第五章 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抗原灭活条件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抗原
        1.2 培养基
        1.3 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抗原灭活
        2.2 灭活检验
        3 试验结果
        3.1 CZ12株抗原的灭活
        3.2 SH株抗原的灭活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肉鸽沙门氏菌感染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肉鸽沙门氏菌病及其流行现状
2 肉鸽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2.1 肠型的临床症状
    2.2 关节型的临床症状
    2.3 神经型的临床症状
    2.4 内脏型的临床症状
3 肉鸽沙门氏菌与其它微生物合并感染
    3.1 肉鸽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
    3.2 肉鸽沙门氏菌与曲霉菌合并感染
    3.3 肉鸽沙门氏菌与新城疫合并感染
4 肉鸽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治
5 结语

(9)鹅曲霉菌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4 病理变化
5 实验室诊断
    5.1 大肠杆菌的检验
    5.2 霉菌的检验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6.2 治疗方法

(10)鸡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
        2.1 铜绿假单胞菌对人畜的危害
        2.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点
        2.3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特点
        2.4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鸡致病特点
        2.5 铜绿假单胞菌的 PCR 鉴定
        2.6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
实验一 鸡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2.3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鸡铜绿假单胞菌 16S rRNA 基因的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试剂的配制
        1.5 PCR 反应
        1.6 PCR 产物测序与DNA 序列分析
    2、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 16S rRNA 的 PCR 扩增
        2.2 PCR 特异性试验
        2.3 PCR 灵敏性试验
        2.4 铜绿假单胞菌 16S rRNA 序列同源性分析
        2.5 16S rRNA 的遗传发生分析
    3.讨论
实验三 动物致病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实验动物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动物致病性试验
    2 结果
        2.1 人工感染鸡试验
        2.2 人工感染小鼠试验
        2.3 人工感染兔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鸡大肠杆菌性脑炎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NMDA受体亚基GluN2A/GRIN2A功能丧失型基因突变所致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精准药物干预研究[D]. 赵腾. 吉林大学, 2021(01)
  • [2]应用二代测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回顾性分析[J]. 赵伟丽,林福虹,乔小东,王迎春,芦军,郑纪平,李国丽,崔其福,关鸿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12)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D]. 范丽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D]. 邢小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CZ12株+SH株)生产工艺的研究[D]. 魏新秀.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A]. 谢峰. 第三届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发展大会论文集(上册), 2016
  • [8]肉鸽沙门氏菌感染及防治[J]. 田华,许月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11)
  • [9]鹅曲霉菌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J]. 陶海元. 农业灾害研究, 2016(01)
  • [10]鸡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鸡大肠杆菌脑炎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