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药药效的方法

提高农药药效的方法

一、增加农药药效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炜,陈秀[1](2021)在《基于西方国家组织经验的我国杀鼠剂登记管理浅议》文中提出杀鼠剂作为一类以哺乳动物为靶标的特殊农药,历来是世界各国农药管理部门的重点管理对象。本文通过对中国农药信息网杀鼠剂相关登记信息的查询,总结了我国杀鼠剂登记管理现状。与化学杀鼠剂研发和应用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杀鼠剂管理相比,我国杀鼠剂的相关管理政策起步较晚,尚在完善和发展之中。杀鼠剂的科学管理与应用对减轻鼠害发生与为害,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等意义重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诸多经验与举措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杀鼠剂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康鸿,李舒平[2](2021)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文中认为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饮食营养与安全更加关注和重视,蔬菜无公害作为饮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已经在农业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无公害蔬菜简单来说,就是销售小于国家标准的蔬菜。生产过程中,无公害蔬菜会受到肥料与农药的直接影响。为了增加蔬菜产量,就需要将肥料与农药使用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在生产无公害蔬菜的过程中,主要以农药使用问题为主,在用药方面菜农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使在没有虫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防治效果,依然会使用高毒的农药,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蔬菜的品质,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相关人员需要深入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确保其得到良好的应用。

杜睿[3](2021)在《棉花脱叶剂药液性质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作业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豆鑫[4](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许春丽[5](2021)在《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农药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然而当前农药用量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仍客观存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2021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利用功能材料改性与负载技术设计农药缓控释制剂,进行农药高效对靶沉积和可控释放,在促进农药减施增效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农药使用与防控剂量需求不匹配导致用药量大的问题,本研究以无机材料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多糖作为载体,创新农药负载方法,优化制备工艺,设计研发多功能性农药缓控释载药体系,并进行了释放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旨在为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二氧化硅及其界面修饰载药体系的设计和性能研究a)设计了碳量子点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丙硫菌唑缓释纳米载药颗粒,缓释载药颗粒的生物活性效果优异,碳量子点赋予的荧光性有助于载药颗粒在植株中和菌丝体内的可视化观察,对于探究农药在作物体内的传输和分布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b)发展了基于乳液体系的同步羧甲基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界面修饰和嘧菌酯负载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改性后修饰载药,农药的载药量显着提高约6倍。未界面修饰的载药体系中有效成分嘧菌酯不具有敏感释放特性,而改性后载药体系具有p H敏感的释放特征:在弱酸性环境48 h累积释放量达到45%,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48 h内累积释放量可达到66%。改性修饰前后载药颗粒的有效成分释放均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改性功能材料的引入可使载药体系的生物活性提高约17%,纳米颗粒可实现在菌丝体和植株内传输;c)构建了界面多巴胺和金属铜离子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嘧菌酯载药体系,以具有杀菌活性的金属铜离子可以作为药物分子和载体之间的“桥梁”,通过金属配位键调控农药分子的释放。金属配位纳米载药颗粒的释放为Korsmeyer-Peppas模型,金属配位调控后缓释效果更优异,在24h内累积释放分别达到59.8%,45.5%和56.1%。载体材料具有协同的杀菌活性,可以提高载药颗粒在靶标作物上的沉积效果。(2)天然多糖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a)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接枝共聚物,利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吡唑醚菌酯微囊。载体材料的p H和温度敏感特性赋予微囊环境响应释放特性,吡唑醚菌酯的释放随着p H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微囊化后吡唑醚菌酯的光稳定性显着增高,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降低;b)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了金属锰基羧甲基壳聚糖基水凝胶,以丙硫菌唑为模式农药验证了负载不同的农药时所选用的金属离子具有特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水凝胶载药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羧甲基壳聚糖的质量分数4%;油/水体积比1:10;Tween-80的质量分数2.0%;Mn2+的浓度0.2 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2.17%±0.83%和68.38%±2.56%。水凝胶载药颗粒的溶胀和有效成分的释放具有p H敏感特性,碱性条件下有效成分释放较快,酸性条件下释放最慢。在相同的有效成分剂量下,水凝胶载药颗粒与丙硫菌唑原药相比可以增强对小麦全蚀病的杀菌能力。载药体系对小麦的生长具有营养功能,还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降低丙硫菌唑在土壤中的脱硫代谢;c)以农药分子恶霉灵作为凝胶因子,以具有表面活性的海藻酸钠和羧甲基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通过静电作用创新制备了具有不同流变性能的水凝胶载药体系。通过改变材料的比例可以得到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水凝胶。水凝胶的溶胀具有离子和p H敏感特性,适用于土壤撒施场景的水凝胶载药体系可降低恶霉灵土壤中的淋溶,适用于茎叶喷雾的水凝胶载药体系可提高在靶标作物界面的沉积性能。本论文从载药体系中载体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作为切入点,使载体材料在实现有效成分负载和控制释放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又赋予载体材料荧光性能、营养功能、靶向沉积和植物保护等功能特性。无机载体材料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在提高载药颗粒传输性能的基础上,其荧光性能可实现载药颗粒传输的可视化,界面修饰提高载药颗粒的生物活性,同时调控有效成分的环境响应释放特性;有机载体材料壳聚糖基载药体系可以赋予有效成分温度和p H双敏感释放特性,同时发挥协同增效的生物活性和营养功能,提高农药靶向沉积和抗雨水冲刷能力。本研究充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界面修饰方法和高效的制备工艺,创新了农药负载方法,研发了功能型载药体系,为农药的减施增效和缓控释制剂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对农药产品升级换代和利用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韦振力[6](2021)在《吡唑醚菌酯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吡唑醚菌酯是巴迪斯凯苯胺和苏打法布里克公司共同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可抑制细菌中线粒体呼吸。吡唑醚菌酯已被应用于控制由链格孢属、Septoria、疫霉属、丝核菌属、腐霉属、曲霉属和假单胞菌属引起的几种破坏性疾病。由于其对水生生物的高毒性,其在稻田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将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界面聚合法来制备了吡唑醚菌酯的聚氨酯微胶囊悬浮剂,探讨了溶剂类型的、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固化温度、搅拌速度、固化时间对微胶囊各项性能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筛选不同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非离子性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NP-10)对乳液稳定性最佳,六小时无沉淀,无分层。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探讨微囊粒径分布与乳化剂用量不同时的相关性。用量为4%wt时微囊颗粒直径大小均一,且分布最好。(2)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乙二醇(PEG)合成PU链段,不同类型的固化剂(分别为1,4-丁二醇、丙三醇、三乙醇胺)进行扩链,获得出不同性能的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分析了微胶囊的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及其释放性能,并分析了释放动力学。研究发现,制备的微胶囊均为球形,三乙醇胺为扩链剂所制备的微胶囊从形貌上(SEM)明显要比1,4-丁二醇、丙三醇,且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分别为84.2%和21.5%。三种微胶囊的缓释动力学研究发现,三乙醇胺制备的微胶囊符合Rigter-peppas模型,而1,4-丁二醇和丙三醇制备的微胶囊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3)研究了不同PEG分子量为软段对聚氨酯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结果可以得出: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均呈现规整的球形结构,分散性良好,无明显团聚现象。随着分子量增大,粒径增大,PEG400和PEG1500的微胶囊包封率载药量良(76.2%和84.6%),而PEG400的缓释性能更优。四种微胶囊都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苏旺苍,孙兰兰,吴仁海,徐洪乐,薛飞,张玉聚[7](2021)在《不同助剂和喷头对烟嘧·莠去津的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不同喷雾助剂和喷头对玉米田常用除草剂烟嘧·莠去津防除效果的影响,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过程中,选择不用型号喷头(XR11001、XR110015、XR11002)、不同助剂(2、3、4号喷雾助剂),调查药后14 d玉米田杂草株防效以及药后28 d玉米田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并调查对玉米的安全性和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过程中,选择喷头XR11001、4号助剂的杂草防效要优于其他处理组,且对玉米安全,不会影响玉米产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的效果要优于人工喷雾。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过程中,选择细喷头和合适的喷雾助剂,能有效提高药效。

纪明山,孙慕君,杜颖,李修伟,朱赫,董辉[8](2021)在《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文中提出针对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辽宁省玉米田病虫草害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为莠去津,用量最大的杀虫剂是二嗪磷,用量最大的杀菌剂为福美双。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农民对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认知不足、用药技术落后、抗药性发展等问题。建议采取普及农药科学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准则、推广高效高质量施药机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应对玉米生产中病虫草的抗药性威胁,解决目前春玉米生产中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

张宗俭,张春华,李小龙[9](2021)在《桶混助剂的研发应用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桶混助剂又称作喷雾助剂,是一种农药使用时与制剂产品搭配使用,现混现用的助剂。桶混助剂种类和功能多样,科学合理使用桶混助剂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笔者对我国农药桶混助剂的开发、性能测试、质量控制和技术应用做了全面介绍,并对桶混助剂可能涉及的相关管理法规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这对于桶混助剂的开发与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潇[10](2021)在《生物化学农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化学农药残留给农副产品带来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简述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背景和趋势;介绍了生物农药的种类和特性;生物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还介绍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混用应注意的事项。

二、增加农药药效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加农药药效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西方国家组织经验的我国杀鼠剂登记管理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杀鼠剂的发展与应用简况
2 我国杀鼠剂的登记管理概况
3 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的杀鼠剂管理经验对我国杀鼠剂登记管理的启示
    3.1 我国与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组织登记应用的杀鼠剂产品异同
    3.2 杀鼠剂管理理念及管理法规建设
    3.3 抗凝血类杀鼠剂应用策略及抗药性管理
    3.4 杀鼠剂非靶标物种中毒风险的消减管理
4 小结与讨论

(2)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蔬菜的施肥技术
    1.1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的选择
    1.2 合理施用肥料
    1.3 科学的施肥方法
2 无公害蔬菜的农药使用技术
    2.1 选择应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2 控制农药应用的安全间隔期
    2.3 保证农药施用剂量正确
3 结语

(4)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材料
        1.2.2 高分子材料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2.2.8 生物活性测定
        2.2.9 土壤淋溶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2.3.5 生物活性
        2.3.6 土壤迁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3.2.8 生物活性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3.2.10 光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F@CM形貌表征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3.3.4 叶片铺展性
        3.3.5 生物活性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3.3.7 光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4.2.5 叶片持留量
        4.2.6 生物活性实验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叶片黏附性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3.5 生物活性
        4.3.6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
        1.1.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
        1.1.2 农药减施增效战略需求和零增长方案
    1.2 农药损失途径与影响因素
        1.2.1 农药损失途径
        1.2.2 农药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1.3 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研究进展
        1.3.1 农药载药体系的设计理念
        1.3.2 农药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1 无机材料
        1.3.2.2 有机材料
    1.4 农药控释放技术与研究进展
        1.4.1 控制释放途径及其分类
        1.4.2 控制释放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释放机理研究
        1.5.1 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
        1.5.2 一级动力学模型
        1.5.3 Peppas模型
        1.5.4 Higuchi模型
        1.5.5 Gallagher-Corrigan模型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介孔二氧化硅基载药体系设计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碳量子点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1 试剂与材料
        2.2.1.2 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操作
        2.2.2.1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2 丙硫菌唑纳米载药颗粒的制备
        2.2.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2.2.2.4 载药量与释放性能测定
        2.2.2.5 对小麦赤霉病的抑菌活性测定
        2.2.2.6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在菌丝体及小麦植株的传输情况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纳米颗粒表征
        2.2.3.2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药量及缓释性能
        2.2.3.3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的杀菌活性
        2.2.3.4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的吸收传导性能
        2.2.4 结论
    2.3 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1 材料与试剂
        2.3.1.2 仪器与设备
        2.3.2 实验操作
        2.3.2.1 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3.2.2 氨基化MSN的合成
        2.3.2.3 乳化法同步包封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3.2.4 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表征
        2.3.2.5 载药量测定
        2.3.2.6 体外释放试验
        2.3.2.7 杀菌活性测定
        2.3.2.8 纳米载药体系在菌丝体及靶标作物的传输性能测定
        2.3.3 结果与讨论
        2.3.3.1 纳米颗粒的合成
        2.3.3.2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3.3 载药体系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研究
        2.3.3.4 载药体系杀菌活性研究
        2.3.3.5 载药体系吸收传导性能研究
        2.3.4 结论
    2.4 多巴胺铜离子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1.1 材料与试剂
        2.4.1.2 仪器与设备
        2.4.2 实验操作
        2.4.2.1 MSN的合成
        2.4.2.2 PDA修饰MSN的制备
        2.4.2.3 铜离子键合多巴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4.2.4 荧光标记功能化的纳米颗粒的合成
        2.4.2.5 多巴胺和铜离子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表征
        2.4.2.6 载药量测定
        2.4.2.7 体外释放性能测定
        2.4.2.8 杀菌活性测定
        2.4.2.9 靶标作物界面的接触角测定
        2.4.2.10 菌丝体对载药纳米颗粒的吸收测定
        2.4.3 结果与讨论
        2.4.3.1 纳米颗粒的合成
        2.4.3.2 纳米颗粒表征
        2.4.3.3 载药体系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研究
        2.4.3.4 载药体系杀菌活性研究
        2.4.3.5 载药体系接触角研究
        2.4.3.6 传输性能研究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温度和p H双重敏感壳聚糖微囊载药体系的构建及释放性能
        3.2.1 材料和方法
        3.2.1.1 材料和试剂
        3.2.1.2 仪器和设备
        3.2.2 实验操作
        3.2.2.1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
        3.2.2.2 载药微囊的制备
        3.2.2.3 载药微囊的表征
        3.2.2.4 载药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3.2.2.5 环境响应型释放性能测定
        3.2.2.6 载药微囊的光稳定性测定
        3.2.2.7 载药微囊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测定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改性壳聚糖的表征
        3.2.3.2 载药微囊的表征
        3.2.3.3 载药微囊配方优化结果
        3.2.3.4 载药微囊环境响应性缓释性能研究
        3.2.3.5 载药微囊光稳定性研究
        3.2.3.6 载药微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研究
        3.2.4 结论
    3.3 协同增效锰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1.1 材料与试剂
        3.3.1.2 仪器与设备
        3.3.2 实验操作
        3.3.2.1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3.3.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3.2.3 正交实验设计
        3.3.2.4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表征
        3.3.2.5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3.3.2.6 水凝胶溶胀性能测定
        3.3.2.7 水凝胶释放性能测定
        3.3.2.8 水凝胶生物活性测定
        3.3.2.9 丙硫菌唑凝胶颗粒在小麦植株中的剂量分布规律
        3.3.2.10 样品准备
        3.3.3 结果与讨论
        3.3.3.1 水凝胶的制备
        3.3.3.2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表征
        3.3.3.3 不同条件对水凝胶微球成型的影响
        3.3.3.4 单因素实验设计结果分析
        3.3.3.5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分析
        3.3.3.6 水凝胶溶胀性能研究
        3.3.3.7 水凝胶释放性能研究
        3.3.3.8 水凝胶生物活性研究
        3.3.3.9 丙硫菌唑在植物体内的剂量分布情况研究
        3.3.3.10 水凝胶营养功能研究
        3.3.4 结论
    3.4 农药作为凝胶因子的壳聚糖基水凝胶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3.4.1 材料与方法
        3.4.1.1 材料与试剂
        3.4.1.2 仪器与设备
        3.4.2 实验操作
        3.4.2.1 水凝胶制备
        3.4.2.2 水凝胶表征
        3.4.2.3 不同性质水凝胶的设计
        3.4.2.4 水凝胶载药稳定性测定
        3.4.2.5 水凝胶溶胀性能测定
        3.4.2.6 水凝胶生物活性测定
        3.4.2.7 水凝胶土壤保水性测定
        3.4.2.8 水凝胶土壤淋溶性能测定
        3.4.2.9 水凝胶界面持流量测定
        3.4.2.10 水凝胶的接触角测定
        3.4.2.11 水凝胶弹跳性能测定
        3.4.3 结果与讨论
        3.4.3.1 水凝胶的表征
        3.4.3.2 不同性质水凝胶的制备影响因素
        3.4.3.3 水凝胶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测定
        3.4.3.4 水凝胶溶胀性能研究
        3.4.3.5 水凝胶生物活性研究
        3.4.3.6 水凝胶土壤保水性研究
        3.4.3.7 水凝胶在土壤淋溶性能研究
        3.4.3.8 水凝胶界面持流量研究
        3.4.3.9 水凝胶的接触角研究
        3.4.3.10 水凝胶弹跳性能测定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吡唑醚菌酯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农药使用现状
        1.1.2 农药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微胶囊技术
    1.2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微胶囊在农业中的应用
    1.4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4.1 界面聚合法
        1.4.2 乳液、常规乳液、微乳液聚合法
        1.4.3 喷雾干燥法
        1.4.4 单凝聚法
        1.4.5 复凝聚法
        1.4.6 超分子乳液界面聚合
        1.4.7 层层自组装法
    1.5 微胶囊性质
    1.6 微胶囊的表征方法
    1.7 聚氨酯材料
        1.7.1 聚氨酯简介
        1.7.2 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影响
        1.7.3 硬段和软段
    1.8 吡唑醚菌酯的使用现状
    1.9 微胶囊制备过程流程图
    1.10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路线
    2.3 吡唑醚菌酯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光镜分析
        2.4.2 SEM分析
        2.4.3 红外分析
        2.4.4 粒径分析
        2.4.5 热、冷储稳定性分析
        2.4.6 微胶囊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4.7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8 微胶囊缓释性能的测定
    2.5 制备工艺的研究
        2.5.1 温度的影响
        2.5.2 搅拌速率的影响
        2.5.3 扩链时长的影响
        2.5.4 乳化剂种类和用量的筛选
第三章 不同扩链剂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
    3.1 前言
    3.2 聚氨酯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3.3 不同扩链剂作为硬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粒径分析
    3.4 不同扩链剂作为硬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热储和冷储稳定性分析
    3.5 不同扩链剂作为硬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SEM图分析
    3.6 不同扩链剂作为硬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7 不同扩链剂作为硬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分析
    3.8 聚氨酯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
    3.9 三乙醇胺作为硬段的聚氨酯微胶囊释放动力学研究
    3.10 结论
第四章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
    4.1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图
    4.2 不同PEG分子量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热储和冷储稳定性分析
    4.3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SEM图分析
    4.4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制备的聚氨酯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4.5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的聚氨酯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分析
    4.6 不同PEG分子量作为软段的聚氨酯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不同助剂和喷头对烟嘧·莠去津的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助剂
        1.1.3 施药器械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1.3 试验设计
    1.4 杂草防效调查
    1.5 玉米安全性调查
    1.6 玉米产量调查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防效
    2.2 玉米安全性
    2.3 玉米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8)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省玉米田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2 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
3 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对农药科学使用技术的认知不足
        3.1.1 农民对植保知识的匮乏
        3.1.2 农民对农药的毒性和安全使用知识的欠缺
    3.2 用药技术的落后影响药效的发挥
    3.3 抗药性发展使得农药的药效呈下降趋势
4 解决对策
    4.1 普及农药科学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准则
    4.2 推广高效高质量施药机械改变传统施药模式
    4.3 采用合理措施应对玉米田间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威胁

(9)桶混助剂的研发应用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桶混助剂应用现状
    1.1 桶混助剂种类
    1.2 桶混助剂作用
2 桶混助剂研发
    2.1 产品设计与开发
    2.2 产品性能测试与质量控制
    2.3 产品推广应用
3 桶混助剂相关法规
4 桶混助剂未来发展趋势
    4.1 发展空间
    4.2 未来市场

(10)生物化学农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农药发展背景与趋势
2 生物农药的种类
    2.1 植物源农药
    2.2 动物源农药
    2.3 微生物源农药
    2.4 蛋白农药
3 生物农药的性能优势
4 生物农药的应用
5 生物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问题
6 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混用的注意事项
7 结束语

四、增加农药药效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西方国家组织经验的我国杀鼠剂登记管理浅议[J]. 张正炜,陈秀.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1(11)
  • [2]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J]. 李康鸿,李舒平. 农村实用技术, 2021(08)
  • [3]棉花脱叶剂药液性质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作业效果的影响[D]. 杜睿.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5]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D]. 许春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6]吡唑醚菌酯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D]. 韦振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不同助剂和喷头对烟嘧·莠去津的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 苏旺苍,孙兰兰,吴仁海,徐洪乐,薛飞,张玉聚. 杂草学报, 2021(01)
  • [8]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 纪明山,孙慕君,杜颖,李修伟,朱赫,董辉. 玉米科学, 2021(03)
  • [9]桶混助剂的研发应用与发展趋势[J]. 张宗俭,张春华,李小龙. 现代农药, 2021(01)
  • [10]生物化学农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刘潇. 化学工业, 2021(01)

标签:;  ;  ;  

提高农药药效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