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颈部组织扩张术的设计与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胜涛,杨燕霞,肖俊,许来峰[1](2021)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头皮烧伤瘢痕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头皮烧伤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头皮烧伤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照组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外形美观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疗效(96.67%)优于对照组(73.33%),外形美观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略低于对照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皮烧伤瘢痕患者的疗效优于游离皮瓣移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形美观性,提高修复满意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靖遐[2](2021)在《超微针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黄麒铭[3](2021)在《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安冬[4](2021)在《扩张皮瓣厚度与扩张皮瓣血运训练装置负压值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冯晓丽[5](2021)在《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敏[6](2021)在《MYH9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9(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9,MYH9)基因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功能并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课题组前期进行的104对ESCC全基因组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与ESCC密切相关的基因MYH9;利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MYH9在ESCC中的表达情况;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MYH9在多种肿瘤中的变异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MYH9在57对食管鳞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Western blot和q PCR用于检测不同ESCC细胞系中MYH9的内源性表达以及两条MYH9特异性的si RNA和一条非特异性序列对MYH9基因的干扰效率;利用MTT法和transwell法检测敲低MYH9对ESCC细胞功能的影响;使用PCR-array检测敲低MYH9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其富集的通路;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敲低MYH9对ESCC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利用q PCR对PCR-array结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并通过TCGA数据库检测它们与MYH9的表达相关性;使用GSCA分析下游基因的通路激活百分比。结果:1.MYH9是在ESCC中通过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到的突变基因,突变频率为2.88%(3/104);GEPIA 2数据库中,MYH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在不同分期中随着肿瘤的不断发展,该基因的表达逐渐升高(p<0.001)。同时MYH9在多种肿瘤中常发生突变,错义突变是其主要突变类型。另外,我们还发现在TCGA数据库中MYH9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和头颈鳞癌病人的生存较差相关(p<0.05)。2.MYH9在ESCC中显着高表达于正常组织(p<0.001);MYH9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47),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3.选择MYH9内源性高表达的KYSE140和KYSE180进行干扰,生长曲线显示MYH9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transwell结果显示敲低MYH9会显着抑制ESCC的迁移和侵袭能力。4.利用PCR-array对敲低MYH9前后的ESCC细胞进行下游基因预测,以表达变化倍数超过2.5倍为筛选标准,共筛选到1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3个上调基因:ATP5A1、CASP9和UQCRFS1;12个下调基因:FLT1、KDR、DSP、CFLAR、KRT14、LDHA、SNAI2、TEK、VEGFC、XIAP、ARNT和CDH2,而这些基因主要分布在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的通路上。5.敲低MYH9后KYSE140和KYSE180血管生成能力受到明显受到抑制;血管生成相关的标志物FLT1、KDR、TEK和VEGFC表达均降低,与间充质表型相关的标志物SNAI2、KRT14和CDH2表达也均降低(p<0.05)。在TCGA数据库中对549例肺鳞癌、307例宫颈鳞癌和565例头颈鳞癌进行分析,发现MYH9与血管生成相关的标志物FLT1、KDR、TEK和VEGFC表达呈正相关;同样,与EMT相关的标志物SNAI2、KRT14和CDH2表达也呈正相关(p<0.001)。GSCA在线分析软件对以上下游基因分析后,发现EMT通路激活是MYH9基因促进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通路。结论:1.MYH9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易发生突变,在ESCC中MYH9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MYH9可能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和EMT相关通路促进ESCC的迁移和侵袭。
荣婷[7](2021)在《Lp-PLA2与无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血管成形术后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Lp-PLA2与重度ACAS之间的相关性。2.观察Lp-PLA2活性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的动态变化。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神经内科以及神经介入科拟诊断为重度ACAS的患者,依据针对颈动脉狭窄所采取的介入诊疗措施将患者分为单纯造影组(37例),球囊扩张组(28例),支架组(54例)和体检中心人群作为对照组(55例),共174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4h内采血并测定血清内Lp-PLA2活性、高密度脂蛋白(H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以及检测球囊扩张组、单纯造影组、支架组3组术后2h、1d、3d、15d的血清Lp-PLA2活性。采用Logistic回归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对Lp-PLA2活性与HDL、LDL、hs-CRP、TC、TG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法分析球囊扩张组、单纯造影组、支架组3组不同时间段的Lp-PLA2动态变化以及组间差异。结果1.Logistic回归显示:LDL、HDL、hs-CRP、Lp-PLA2均与重度ACAS相关(P<0.05,OR值1.243,95%CI=1.082~1.539;P<0.05,OR值0.101,95%CI:0.051~0.603;P<0.05,OR值1.097,95%CI=1.011~1.401;P<0.05,OR值1.318,95%CI=1.102~1.804)。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Lp-PLA2活性与LDL(r=0.72;P<0.05)、hs-CRP(r=0.66;P<0.05)呈正相关;与HDL(r=-0.63;P<0.05)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发现LDL、HDL、hs-CRP的Beta值分别为0.628(P<0.01),-0.467(P<0.01),0.489(P<0.01)。2.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法结果表明:支架组、单纯造影组、球囊扩张组3组Lp-PLA2活性的时间效应、分组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对比,术前24h内,支架组、单纯造影组、球囊扩张组3组ACAS患者血清中的Lp-PLA2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内,Lp-PLA2活性在支架组、单纯造影组、球囊扩张组3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h内,支架组高于球囊扩张组和单纯造影组(P<0.05),球囊扩张组、单纯造影组2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3d,支架组、球囊扩张组测得的Lp-PLA2均较单纯造影组高(P<0.05),2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后2h以及术前比较,支架组、球囊扩张组的Lp-PLA2活性升高(P<0.05),单纯造影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5d支架组、球囊扩张组Lp-PLA2活性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单纯造影组(P<0.05);与术后1d、3d、2h比较,支架组、球囊扩张组、单纯造影组3组的Lp-PLA2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球囊扩张组降低的Lp-PLA2活性与术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造影组的Lp-PLA2活性则比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提示,1.Lp-PLA2是重度AC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LDL、hs-CRP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2.重度ACAS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体内Lp-PLA2活性出现一过性增强,与术中破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而诱发炎症反应有关。
杜佳颖[8](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引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疗措施见效慢、且临床疗效欠佳。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本病有一定有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皆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共治疗1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价,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表(the modified Mann swallowing ability assessment form,MMASA)对两组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基线材料,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基线材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比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表(MMSAS)、NIHISS评分,显示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WST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FOI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MMASA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5.两组患者MMASA子项目中反映患者口腔期和咽期吞咽功能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较好。6.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分数都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咽功能及整体神经功能的改善,但前者疗效更明显,临床前景较好。7.两组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应用康复训练均有助于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及整体神经功能的改善,但前者疗效更明显,临床前景较好。
张陶陶[9](2021)在《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智能设备广泛使用,眼睛干涩、酸胀及视物不清等各种视疲劳症状在人群中广泛存在。视疲劳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其中老年患者因其调节力降低、体力精力均有所下降、易合并干眼症等,发病后症状缓解慢、对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目前,现代医学对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休息、口服维生素、抗疲劳眼药水滴眼等手段,甚至一些医生认为该病无治疗意义,致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针对性的治疗而饱受痛苦。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善眼周局部血液循环、平衡阴阳、调节经气、宣通目窍,进而减轻视疲劳症状。目的:目前针刺在我科用于治疗包括视疲劳在内的多种眼病,为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疗效,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使用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滴眼液以及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视功能、调节功能及主观症状的变化,以此分析针灸在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希望能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提供客观证据,造福广大老视性视疲劳患者。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灸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针灸处方韦氏三联九针,以舒肝健脾为法;具体选穴为:上明、承泣、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太冲、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天,疗程2周,另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双眼给药,滴入结膜囊内,每日3次,1次1滴,疗程2周。对照组仅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以及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和视力,以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两周后电话随访,记录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基线:两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3个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1)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 10.20±1.59、7.74±1.46、4.56±1.19、5.00±1.11,治疗后 1 周、2周、4周较治疗前数值均显着降低(P=0.000、0.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11.00±1.20、9.81±1.07、8.05±0.90、6.24±0.80,治疗后1周、2周、4周较治疗前评分值均显着降低(P=0.012、0.000、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374、0.258),治疗后2周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0),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差值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4、0.000),提示试验组对视疲劳核心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调节幅度: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3.85±0.14、4.04±0.15、4.89±0.12,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128),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显着增加(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4.10±0.15、4.32±0.18、4.44±0.18,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20、0.0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228),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4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765),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可能提示试验组对调节幅度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负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84±0.08、2.33±0.06、2.58±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04±0.06、2.3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8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1、0.01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0.000),提示试验组对负相对调节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正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98±0.05、-2.52±0.06、-2.7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32±0.08、-2.55±0.07,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7)。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0.003)。提示试验组在正相对调节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调节反应: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92±0.12、0.82±0.12、0.71 ±0.09,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30、0.019),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86±0.14、0.57±0.16、0.52±0.15,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但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721),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605、0.05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0、0.470),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6)视力: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视力分别为5.02±0.12、5.02±0.12、5.03±0.11,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5.01 ±0.10、5.01±0.10、5.03±0.11。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486);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8);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相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0.823、0.99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24)。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提高视力均无效果,并且试验组对视力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结论:此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以疏肝健脾为主的“韦氏三联九针”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还是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老视性视疲劳人群的主观视疲劳症状,两组在改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在视疲劳主观症状、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在视力和调节反应治疗方面不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疲劳,对于改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具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提高视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主要证明了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效果,单用“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苏日耶·热合木提拉[10](2021)在《整形外科治疗体表肿瘤965例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965例住院体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体表肿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整形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965例体表肿瘤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查报告结果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生活环境、病灶部位、肿物最大直径,手术方式等因素,以及良恶性体表肿瘤中较常见的6种类型临床分布特点,并将所有病例分为前三年组(2015年1月-2017年12月)、后三年组(2018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符合体表肿瘤标准的965例,经筛查多次住院患者有效人数为952例,其中男388例,女564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龄0-98岁,中位年龄33岁。其中良性肿瘤813例,男性:女性=1:1.6,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10岁组为主(占34.44%),汉族占67.04%,城市是农村的2.6倍;恶性肿瘤139例,男性:女性=1:0.76,男性多于女性,年龄>50岁后数量明显增加(占81.29%),汉族占73.38%,城市:农村=1.6:1。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为主共936例、非手术治疗16例。前三年组与后三年组对比,体表肿瘤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恶性肿瘤的下降更明显,农村居民住院人数下降明显,手术治疗中后三年组植皮及皮瓣联合植皮患者数量有所降低。结论:我科良恶性肿瘤在性别、年龄中分布有差异,因此对于男性患者强调预防紫外线,对>50岁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查体意识,早发现早治疗。前三年与后三年组比较生活环境有明显差异,说明国家建设医疗地方分级诊疗制度有效,下级医院手术能力提高;性别、年龄、民族、病灶部位、最大直径均无明显差异。治疗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灶部位、肿物大小、肿瘤性质等因素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所不同,非手术治疗较少见,包括硬化剂注射治疗,干扰素注射治疗,前者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及后者用于恶黑的术后辅助治疗;后三年组干扰素注射治疗未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减少了。
二、头颈部组织扩张术的设计与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颈部组织扩张术的设计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头皮烧伤瘢痕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外形美观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MYH9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MYH9 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
2.2 敲低MYH9 基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2.3 敲低 MYH9 基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肿瘤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Lp-PLA2与无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血管成形术后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对象选择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对象分组 |
1.4 标本收集 |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和LP-PLA_2的ELISA试剂盒组成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 Lp-PLA_2活性的检测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单纯造影组、球囊扩张组、支架组中不同性别的Lp-PLA_2 分布 |
3 各组血清LDL、HDL、TC、TG、hs-CRP的测定 |
4 Lp-PLA_2在重度ACAS的作用 |
5 Lp-PLA_2活性与其它ACAS危险因素的关系 |
6 Lp-PLA_2的影响因素 |
7 不同时间Lp-PLA_2活性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离标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对比 |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WST评级比较 |
3.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OIS评分比较 |
3.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MASA评分比较 |
3.5 观察组和对照组MMASA量表相关子项目的比较 |
3.6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3.7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2.西医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2.1 吞咽障碍的分期 |
2.2 吞咽活动的神经调节 |
2.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特点 |
3.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 |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 |
4.1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中医治则 |
4.2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现代机制研究 |
4.3 通关利窍针刺法的选穴依据 |
5.康复训练 |
6.试验结果分析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研究进展 |
1、视疲劳概念和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老视性视疲劳概述及临床表现 |
4、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2、舒肝健脾法治疗视疲劳的理论依据 |
3、针灸治疗视疲劳研究进展 |
4、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疲劳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评价标准 |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
3.5 样本量计算方法 |
参考文献 |
3.6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
2、一般情况 |
3 |
4、安全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10)整形外科治疗体表肿瘤965例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方法 |
1.1 病案收集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 |
2.1 诊断方法 |
2.2 资料统计 |
3.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底细胞癌的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头颈部组织扩张术的设计与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头皮烧伤瘢痕疗效比较[J]. 万胜涛,杨燕霞,肖俊,许来峰. 当代医学, 2021(25)
- [2]超微针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李靖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D]. 黄麒铭.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扩张皮瓣厚度与扩张皮瓣血运训练装置负压值关系的临床研究[D]. 安冬.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分析[D]. 冯晓丽. 海南医学院, 2021
- [6]MYH9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研究[D]. 郭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7]Lp-PLA2与无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血管成形术后的动态变化[D]. 荣婷. 青岛大学, 2021
- [8]“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佳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D]. 张陶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整形外科治疗体表肿瘤965例临床分析研究[D]. 苏日耶·热合木提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