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P组播与MPEG-4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闯[1](2010)在《基于ARM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变电站实现自动化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根据“融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要求,提出一个基于ARM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选用适用的硬件并设计和实现相配套软件的功能模块,最终对整个监控系统功能进行了使用调试。“融冰”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硬件选用、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系统调试三部分。文中根据“融冰”变电站工作要求选用相应的硬件,软件设计主要采用ARMLinux作为开发平台,实现了监控视频图像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云台对摄像头的控制。在功能模块的实现中,首先通过Linux提供的一组专用API函数实现对USB摄像头的驱动调用,从而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其中采用基于图像帧索引的方式和覆盖的方法完成对历史视频的存储。其次,在嵌入式系统中移植了Boa服务器,使用UDP/RTP协议组对视频图像进行封装,并采用IP组播的方式实现了视频图像的网络传输。另外,通过S3C2410开发板与解码器以及云台之间的命令传输实现云台对摄像头的控制。最后,通过采用CGI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动态交互功能。经调试,软件所有模块功能均已实现。软件系统设计中引入了基于图像帧级索引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历史数据检索效率;由于数据传输采用IP组播传输方式,大大减轻了用户量增多时服务器的负担;另外,因为将一帧视频数据划分为几个独立部分,并封装在不同的IP数据包中进行传输,解决了数据包丢失的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融冰”变电站高风险地段高压电线的实时监视,提高监控质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此外,本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一些视频监控领域,如智能小区、银行、商场等场所,具有一定商业价值。
马健丽[2](2010)在《“宽视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宽视界”视频监控系统是基于宽带IP网络,采用流媒体技术和视频服务器系统为行业或公众客户提供图像、声音和各种报警信号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与转播等方面的视频监控系统。本文介绍了“宽视界”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技术,分析了运动检测技术在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采用背景减除的运动对象检测方法,实现了静态背景下对运动对象的检测,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背景减除法提取的背景图像很完整,对于前景图像中的运动目标可以很好的提取出来,对于单一运动目标可以很好的检测出来,对于多个目标也能比较好的检测出来,对于有噪声影响的视频图像,该方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也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运动目标。
王平[3](2009)在《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力遥视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它综合利用了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变电站内采用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图像远距离传输到调度中心或集控站(主站),使主站的运行、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对厂站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控,以实现厂站的无人值班,保证厂站的安全生产。本文参照了国内外一些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结构形式,详细探讨了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内容、功能和要求,吸取了其中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基于电力光纤专用通信网和100M/1000M局域网,并对利用组播技术和VLAN技术实现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方式来实现变电站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进行了研究。它作为提高电能质量的技术手段之一,直接保证电力生产向着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增强系统的安全性,降低运行成本有明显的效果。
谢国锦[4](2008)在《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通信和IP宽带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也在这一潮流中异军突起,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不菲的研究价值。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分为模拟监控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两类,其中,数字监控系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了网络和多媒体的功能,但在功能和性能上均不尽如人意。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实时视频压缩和传输成为可能。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在传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网络技术,使得视频监控系统从普通的安防监控平台转变为一个集多媒体服务,业务处理,安防保障,远距离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平台。随着微软.Net Web服务框架的推出,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SmartClient(智能客户端)模式应运而生,它结合了C/S模式和B/S模式的优点,将所有强大的功能、灵活性以及C/S模式的用户体验与B/S模式部署的简易性和稳定性融为一体。同时,基于对象编码,核心是基于内容的尺度可变性的MPEG-4压缩标准,也已经成为现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之一。本文基于SmartClient模式和MPEG-4压缩标准在.Net平台下研发了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子系统。该系统从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模块,数据库,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设计,并且利用强大的FrameWork2.0提供的一系列组件对其进行了实现。本系统通过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功能、性能、运行效率等均达到相当的水平。
王春梅[5](2007)在《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作为网络视频监控的重要应用,在近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公检法政府机关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根据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建设需求,设计了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并提出了把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纳入检察院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的具体措施。最后指出建立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多人同时访问视频监控点时将造成网络带宽消耗的严重问题;二、视频传输时网络协议的选择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上述两个关键问题而展开。首先在双码流传输的基础上,比较研究网络视频传输的三种主要方式。然后把IP组播技术和双码流传输应用于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详细介绍了IP组播在WinSock中的实现和双码流传输的实现过程。最后对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网络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IP组播技术和双码流传输能有效地改善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网络性能。
付薇[6](2007)在《嵌入式网络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传输高质量的多媒体信息己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嵌入式Linux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正在成为信息技术研究重点之一。近十几年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异常迅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嵌入式系统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在深入研究ARM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网络视频信号压缩传输系统。系统的总体方案为:基于三星公司的ARM9处理器S3C2410和Linux操作系统的嵌入式平台,采用先进的MPEG-4硬件编码芯片,实现了一个具有视频采集、压缩与传输功能的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论文首先阐述了嵌入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ARM处理器特点和Linux的结构。对系统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视频压缩方面采用MPEG-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满足了传输速率高,图像压缩比高,图像质量好的要求;网络传输方面采用UDP协议和IP组播(多播)技术,本系统的网络环境基本上是局域网,比较适合用UDP协议,而且也容易开发,IP组播(多播)技术减轻了系统和网络的负担,提高了CPU资源和网络带宽的利用率,改善了视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的功能。设计了系统硬件方案:采用CCD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采用可编程视频采集芯片SAA7114对视频信号进行A/D转换,采用IME6400对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压缩,最后压缩过的视频数据通过网络控制芯片CS8900发送到客户端。软件结构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网络模型和UDP协议,提出通过模块化的软件思想实现应用程序的设计,并建立了调试环境。设计了基于S3C2410的主控模块、视频采集处理模块、视频编码压缩模块和以太网数据发送模块的硬件及接口。其中主控模块又包括电源时钟模块、Flash模块、SDRAM模块、JTAG调试模块。最后,本文对Linux操作系统进行了移植,对内核进行了编译,设计并实现了主要软件模块,包括视频编码模块、视频传输控制模块、以太网数据发送模块、用户服务接口模块,还对模块进行了编译与实现。本文设计的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不仅是对视频压缩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也是对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技术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张志刚[7](2007)在《基于Web的煤矿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其直观、方便、能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控对象以及远距离操控等独特优势,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安防手段在各行业中广泛使用。特别是近几年重大煤矿事故连续不断的发生,使得在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中引入视频监控更为迫切。视频监控与其它监测监控系统综合使用将是未来煤矿安全监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的课题是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多媒体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研究”的子系统——煤矿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目的是在综合现有的模拟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煤矿行业视频监控的特点,设计开发一套低成本的、适合于煤矿行业特点且符合当前技术发展的现代化煤矿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论文首先从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方式分析入手,将先进的数字视频技术、网络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将系统分为前端服务器、远程客户端及Web服务器三部分,在视频服务器端,完成图像的采集、转换、MPEG-4压缩编码及网络发送、视频录像;在远端监控部分,负责视频数据的接收、解码显示、云台控制;Web服务器则负责为用户提供基于浏览器的集中控制和多点访问、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视频服务器管理等服务。作者以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对系统软件进行了模块划分和细化,详细介绍了视频服务器端、客户端以及Web服务器端的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和主要功能函数的设计。同时,论文在研究网络拥塞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对一种组播环境下基于发送端速率调整的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化参数和帧率的码率调整策略,提高了网络视频传输的可靠性和客户端视频回放的平滑性,并对该调整算法进行了测试和性能评价。最后,作者对该课题的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林莉[8](2006)在《YG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YG一线监控系统为工程背景,针对原系统不能跨越多个网段进行远程监控等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及实现了基于IP组播技术的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论文依据网络视频传输的实时性和服务质量两大重要指标,深入研究了MPEG-4等运动图像压缩标准、TCP等网络实时传输协议,结合本系统多用户远程共享视频数据的特点,重点研究了IP组播技术及其实现方法,提出了“基于UDP和RTP/RTCP协议的视频IP组播实时传输”的创新设计思想;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详细分析、比较两层C/S、三层C/S、B/S模式等系统体系架构设计的优缺点,提出了YG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及相关硬软件设计的解决方案;并运用Visual C++进行了大量系统软件开发,论文中给出了系统软件各模块、IP组播的程序流程图以及具体实现方法。论文的研究工作为YG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工作,目前论文的工作成果已投入实际应用。
黄伟波,王先来[9](2006)在《基于H.264与IP组播技术的遥视系统在无人值守变电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图像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基于H.264视频编码技术与IP组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给出了应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一个实例。实际应用表明,基于H.264视频编码和IP组播技术的系统具有更高的视频质量及更好的网络带宽适应性等特点。
周骥[10](2006)在《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信息量大、直观、方便、判断事件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而成为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监控系统,是报警复核、动态监控、过程控制和信息记录的有效手段。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概况及其发展方向,然后着重对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用到的关键技术——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作了研究,确定了本系统选用技术。论文接着从业务、功能、数据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了企业重大危险源“三级监控”的系统架构,提炼出基于视频监控的企业危险源管理业务流程、功能块以及数据结构;然后充分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的特定要求,对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进行用例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的建模工作,完成了基于视频监控的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本系统已初步应用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工作稳定,运行良好,达到了课题预期设计的要求,得到用户好评。
二、基于IP组播与MPEG-4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组播与MPEG-4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ARM 开发板 |
2.2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 |
2.3 BERKELEY DB 数据库 |
2.4 RTP 协议 |
2.5 IP 组播传输方式 |
2.6 CGI 接口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 |
3.1.2 系统性能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1 S3C2410 开发板 |
3.2.2 060lP 解码器 |
3.2.3 ZC0301P 摄像头 |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3.3.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
3.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3 视频传输方式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
4.1 视频采集模块 |
4.1.1 加载ZC0301P 摄像头驱动 |
4.1.2 基于V4L 采集功能实现 |
4.1.3 视频图像的压缩 |
4.2 视频存储模块 |
4.2.1 加载硬盘 |
4.2.2 存储策略 |
4.2.3 存储功能的实现 |
4.3 视频传输模块 |
4.3.1 传输协议与包结构 |
4.3.2 封装策略 |
4.3.3 视频数据封装 |
4.3.4 基于IP 组播的视频传输的实现 |
4.4 云台控制模块 |
4.4.1 解码器控制协议 |
4.4.2 云台控制功能的实现 |
4.5 嵌入式WEB 服务器 |
4.5.1 Boa 服务器的移植 |
4.5.2 基于CGI 动态交互功能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 |
5.1 开发环境 |
5.2 调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宽视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宽视界”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 |
2.1 “宽视界”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
2.1.1 系统介绍 |
2.1.2 系统业务功能 |
2.1.3 系统采用的协议和标准 |
2.2 系统结构 |
2.2.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2.2 系统的逻辑结构 |
2.2.3 系统的构成说明 |
第三章 “宽视界”网络视频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技术 |
3.1 视频压缩技术 |
3.1.1 视频压缩技术与 MPEG-4 |
3.1.2 MPEG-4 的关键技术 |
3.1.3 MPEG-4 的编解码 |
3.2 视频数据传输技术 |
3.2.1 视频数据传输技术概述 |
3.2.2 IP 组播技术 |
3.2.3 MPEG-4 音视频流实时传输的 RTP 实现 |
3.3 视频数据存储技术 |
3.3.1 视频数据存储技术概述 |
3.3.2 存储策略的选择 |
3.3.3 存储方案的实现 |
3.4 音视频数据的接收与播放 |
3.4.1 DirectShow 概述 |
3.4.2 MPEG-4 数据接收与播放 |
第四章 运动检测与告警处理 |
4.1 运动检测技术 |
4.1.1 运动检测技术概述 |
4.1.2 运动检测的分类 |
4.2 静态背景下背景减除法对运动检测的实现 |
4.2.1 背景减除法原理 |
4.2.2 背景模型的建立算法 |
4.2.3 运动对象检测流程图 |
4.2.4 背景减除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的matlab 代码 |
4.2.5 测试步骤 |
4.2.6 测试结果分析 |
4.3 运动感知告警处理技术 |
第五章 监控场景中人脸识别方案 |
5.1 人脸识别概述 |
5.2 人脸识别原理 |
5.2.1 人脸识别的内容 |
5.2.2 基于视频码流的人脸识别过程 |
5.3 一个监控场景中的人脸识别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3)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
2.1 变电站遥视系统结构设计 |
2.2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和摄像设备的选择 |
2.2.1 遥视子站的基本结构 |
2.2.2 摄像点、摄像机和镜头的选择 |
2.2.3 网络硬盘录像机功能的实现 |
2.3 遥视系统的通信需求 |
2.3.1 遥视信息流的基本特征 |
2.3.2 遥视通信的性能需求 |
2.3.3 遥视通信的服务质量 |
2.4 遥视主站的结构和配置 |
2.5 分布式遥视系统 |
2.5.1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
2.5.2 分布式遥视系统的通信模型 |
第三章 遥视系统的通信层设计 |
3.1 传输遥视信息的100M/1000M局域网 |
3.1.1 快速以太网 |
3.1.2 千兆以太网 |
3.2 组播 |
3.2.1 组播的基本概念 |
3.2.2 遥视信息传输与组播 |
3.2.3 组播地址 |
3.2.4 组播转发 |
3.3 VLAN |
3.3.1 VLAN的概念 |
3.3.2 VLAN的用途 |
3.3.3 VLAN的种类 |
3.4遥视信息传输的拥塞控制 |
3.4.1 采用组播技术 |
3.4.2 划分VLAN |
第四章 遥视主站系统 |
4.1 遥视主站系统软件 |
4.1.1 遥视主站软件概述 |
4.1.2 遥视主站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问题 |
4.1.3 遥视系统的信息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 |
4.1.4 遥视信息组播的实现方法 |
4.1.5 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遥视主站系统安全概述 |
4.2.1 用户接入控制和访问权限 |
4.2.2 视频屏蔽 |
4.2.3 防火墙对视频传输的影响 |
第五章 遥视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 |
5.1 遥视系统的防雷和抗干扰 |
5.1.1 遥视系统的防雷 |
5.1.2 遥视系统的抗干扰 |
5.2 遥视系统的安装调试 |
5.2.1 遥视系统主设备的安装 |
5.2.2 辅助设备和辅助材料的安装 |
5.3 遥视系统的运行维护 |
第六章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A 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画面截图 |
(4)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创新点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 |
2.2.1 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 |
2.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1 概念 |
2.2.2 国际电联H 系列标准 |
2.2.3 M-JPEG 和MEPG 系列压缩标准 |
2.2.4 MEPG-4 标准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优势 |
2.2.5 其他压缩标准简介 |
2.3 视频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
2.3.1 视频数据采集技术 |
2.3.2 视频数据传输技术 |
2.4 系统关键技术 |
2.4.1 智能客户端技术 |
2.4.2 流媒体技术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要求 |
3.1.1 功能要求 |
3.1.2 性能要求 |
3.2 数据要求 |
3.2.1 输入数据 |
3.2.2 输出数据 |
3.2.3 数据取值范围 |
3.2.4 时间精度 |
3.2.5 更新和处理频度 |
3.2.6 数据存储要求 |
3.3 运行环境说明 |
3.3.1 用户界面 |
3.3.2 硬件环境 |
3.3.3 软件环境 |
3.3.4 通信协议及技术 |
3.4 技术性能与指标分析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4.1.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软件模块设计 |
4.2.1 中心程序设计和实现 |
4.2.2 媒体服务程序设计 |
4.2.3 本地/远程客户端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数据库建模工具 |
4.3.3 数据库表结构 |
4.4 安全性设计 |
4.4.1 身份验证安全 |
4.4.2 基于角色安全 |
4.4.3 本地数据安全 |
4.4.4 代码安全 |
4.5 智能客户端在系统运行和升级中的使用 |
4.5.1 智能客户端的运行方式 |
4.5.2 系统的发布和升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2.1 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展望 |
5.2.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5)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双码流传输技术概述 |
1.1.1 什么是双码流 |
1.1.2 双码流传输技术产生的原因 |
1.1.3 双码流传输在视频服务器中的应用 |
1.1.4 双码流传输实现的意义 |
1.2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介绍 |
1.2.1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2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原理 |
1.2.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优点及应用现状 |
1.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与智能建筑IBMS的集成 |
1.3.1 智能建筑的提出 |
1.3.2 智能建筑集成 |
1.3.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在智能建筑集成的可靠性和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的目标 |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文章结构 |
1.6 小结 |
第二章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总体设计 |
2.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概述 |
2.1.1 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设计背景 |
2.1.2 项目概括 |
2.2 系统设计 |
2.2.1 设计原则 |
2.2.2 系统功能需求 |
2.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硬件子系统设计 |
2.3.1 硬件子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1.1 审讯前端 |
2.3.1.2 审讯中心服务器 |
2.3.1.3 指挥终端 |
2.3.2 设备选型 |
2.4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软件子系统设计 |
2.4.1 软件子系统组成 |
2.4.2 软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
2.5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IBMS集成 |
2.5.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IBMS的构成 |
2.5.2 技术要求 |
2.5.3 检察院IBMS系统对审讯监控指挥子系统的集成 |
2.6 关键问题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双码流视频传输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
3.1 概述 |
3.1.1 视频网络传输方式的比较与研究 |
3.1.2 目前视频资源联网模式不足分析 |
3.2 双码流技术介绍 |
3.3 双码流技术的技术基础 |
3.3.1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前端部分的建议 |
3.3.2 视频压缩编码算法的研究 |
3.4 双码流技术提高了网络传输效果 |
3.5 双码流技术的特点 |
3.5.1 双码流技术带来的益处 |
3.5.2 网络带宽不足的其它解决方法 |
3.6 小结 |
第四章 双码流视频传输的网络协议分析 |
4.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局域网分析 |
4.1.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现有网络的状况分析 |
4.1.2 检察院内部局域网网络设备配置 |
4.2 视频传输协议的分析与选择 |
4.2.1 视频传输协议概述 |
4.2.2 单播、组播、广播技术之比较 |
4.3 组播网络的体系结构 |
4.3.1 组播的工作原理 |
4.3.2 实现IP组播的前提条件 |
4.3.3 组播地址分配与MAC地址 |
4.3.4 组播分布树 |
4.3.5 组管理协议IGMP |
4.4 组播转发 |
4.4.1 逆向路径转发 |
4.4.2 组播转发缓存 |
4.4.3 TTL阈值 |
4.4.4 管理权限边界 |
4.5 组播路由协议 |
4.5.1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 |
4.5.2 开放式组播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
4.5.3 协议无关组播 |
4.5.4 有核树组播路由协议 |
4.6 小结 |
第五章 双码流和IP组播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视频监控和审讯指挥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难点 |
5.3 视频监控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实现 |
5.4 双码流技术在审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5.5 IP组播在审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5.5.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5.5.2 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6 组播技术实现过程 |
5.7 组播在Winsock中的实现 |
5.8 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网络性能测试 |
5.9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6.2 展望 |
6.2.1 IP组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
6.2.2 视频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嵌入式网络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工作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嵌入式系统介绍 |
2.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2.2 ARM处理器简介及 ARM9处理器特点 |
2.3 嵌入式 Linux操作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3.1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
3.2 MPEG-4编码的特点和编码过程 |
3.3 基于 MPEG-4视频压缩芯片的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传输技术 |
4.1 传输协议的选择 |
4.2 IP组播(多播)技术 |
4.3 流媒体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总体设计 |
5.1 系统总体结构 |
5.2 系统硬件结构 |
5.3 系统软件结构 |
5.4 调试环境的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硬件及接口设计 |
6.1 基于S3C2410的主控模块 |
6.1.1 电源时钟模块 |
6.1.2 Flash模块 |
6.1.3 SDRAM模块 |
6.1.4 JTAG调试模块 |
6.2 视频采集处理模块 |
6.3 视频编码压缩模块 |
6.4 以太网发送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 |
7.1 Bootloader |
7.1.1 Bootloader的功能 |
7.1.2 vivi Bootloader介绍 |
7.2 Linux内核结构 |
7.3 操作系统的移植过程 |
7.4 Linux内核的编译与加载运行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8.1 视频编码模块 |
8.2 视频传输控制模块 |
8.3 以太网数据发送模块 |
8.4 用户服务接口模块 |
8.5 模块的编译与实现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Web的煤矿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数字视频监控的理论基础 |
2.1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 |
2.1.1 图像压缩的基本思想 |
2.1.2 MPEG-4 标准 |
2.1.3 MPEG-4 视频流的语法结构 |
2.2 数字视频网络传输协议 |
2.2.1 TCP/UDP/IP 协议 |
2.2.2 实时传输协议RTP |
2.2.3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
2.3 数字视频的网络传输方式 |
2.3.1 单播技术 |
2.3.2 广播技术 |
2.3.3 组播技术 |
2.4 视频传输过程中的QoS 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思想及目标 |
3.2 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
3.3 系统网络传输方案设计 |
3.4 系统总体结构 |
3.4.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4.2 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型设计 |
3.4.3 系统工作原理 |
3.5 系统开发的硬件选择 |
3.5.1 视频采集卡 |
3.5.2 矿用本安型摄像机、防爆云台及防爆解码器 |
3.5.3 矿用本安型数字视频光端机 |
3.6 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
3.6.1 开发环境 |
3.6.2 开发工具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核心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
4.1 视频采集处理及预览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4.2 视频存储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4.2.1 硬盘检测 |
4.2.2 硬盘录像 |
4.3 视频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4.3.1 视频流传输的结构流程 |
4.3.2 MPEG-4 视频流封包算法的实现 |
4.3.3 使用RTP 协议传输视频数据 |
4.3.4 服务器多线程技术与缓冲区管理实现 |
4.4 网络接收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4.4.1 网络接收流程 |
4.4.2 网络接收缓冲的设计 |
4.4.3 数据包组帧算法的实现 |
4.5 基于Web 的远程视频监控的实现 |
4.5.1 数据库的设计 |
4.5.2 Web 访问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
4.5.3 客户端登录页面流程及登陆页面的开发 |
4.5.4 客户端Activex 控件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视频传输中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 |
5.1 实时视频流传输中拥塞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5.2 端到端拥塞控制策略 |
5.3 组播环境下基于发送端速率调整的端系统拥塞控制算法 |
5.3.1 基于丢包率的网络状态判断 |
5.3.2 组播环境下的拥塞控制机制研究 |
5.3.3 基于量化参数和帧率的码率调整策略的实现 |
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名词与缩写索引 |
附录Ⅱ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YG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运用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数字图像的压缩技术 |
2.1.1 数字图像压缩基本原理 |
2.1.2 数字图像压缩标准 |
2.1.3 MPEG-4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
2.2 网络实时传输技术 |
2.2.1 UDP 和TCP 协议 |
2.2.2 RTP 协议 |
2.2.3 RTCP 协议 |
2.2.4 RSVP 协议 |
2.2.5 RTSP 协议 |
2.2.6 本系统采用网络实时传输协议的原因分析 |
2.3 IP 组播技术及实现方法 |
2.3.1 IP 组播技术概述 |
2.3.2 IP 组播地址 |
2.3.3 IP 组播在Winsock 中的实现 |
第三章 YG 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网络监控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分析 |
3.1.1 传统的两层客户/服务器模式 |
3.1.2 多层客户/服务器模式 |
3.1.3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3.1.4 B/S 模式的应用 |
3.2 系统总体结构 |
3.2.1 YG 一线特点分析 |
3.2.2 系统总体结构图 |
3.3 系统的硬件方案 |
3.3.1 硬件构成及工作原理 |
3.3.2 系统硬件方案 |
3.4 系统的软件方案 |
3.4.1 开发平台及工具的选择 |
3.4.2 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
3.4.3 多线程技术 |
3.4.4 系统软件结构 |
3.4.5 系统软件模块 |
3.5 系统的网络通信方案 |
3.5.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3.5.2 系统网络通信模型 |
3.5.3 系统通信流程图 |
3.5.4 通信协议的选择 |
第四章 YG 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系统软件研发 |
4.1 系统模块的设计开发 |
4.1.1 视频处理模块 |
4.1.2 视频检索模块 |
4.1.3 系统参数设置模块 |
4.1.4 云镜控制模块 |
4.1.5 视频发送模块 |
4.1.6 视频接收模块 |
4.2 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
4.2.1 软件错误的处理 |
4.2.2 软件的内存管理 |
4.3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
4.3.1 IP 组播性能测试 |
4.3.2 系统软件测试 |
4.4 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YG 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前景展望 |
5.3 有待进一步完成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视频监控系统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概述 |
2.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3 数字视频实时网络传输技术 |
3 企业重大危险源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建模 |
3.3 企业重大危险源实时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4 企业重大危险源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实现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IP组播与MPEG-4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闯. 沈阳工业大学, 2010(08)
- [2]“宽视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D]. 马健丽.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3]包钢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应用研究[D]. 王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03)
- [4]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国锦.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5]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D]. 王春梅.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6]嵌入式网络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D]. 付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7]基于Web的煤矿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志刚. 河南理工大学, 2007(03)
- [8]YG一线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林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9]基于H.264与IP组播技术的遥视系统在无人值守变电站中的应用[J]. 黄伟波,王先来. 现代计算机, 2006(04)
- [10]企业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 周骥.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