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廷斌,唐菊兴,李志军,易桂花,别小娟,吴华,郭娜,张志[1](2014)在《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多光谱遥感地质特征与外围找矿预测》文中提出尕尔穷铜金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的重要找矿突破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体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构造破碎带型2种。前人在该区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矽卡岩与花岗斑岩的成生联系,斑岩型矿产的成矿潜力较大。该文利用多光谱遥感图像,以寻找区内斑岩型矿床为目标,开展了线性构造、环形构造、铁帽类色要素和围岩分带的遥感解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遥感羟基异常和铁染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发育NW-NNW向、NE-NNE向和近SN向3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按组合样式可划分为5个环形构造系;铁帽类色要素与遥感异常较吻合;区内围岩分带较复杂,但多属斑岩铜矿成矿的有利围岩。综合分析认为,5个环形构造系为进一步找矿的重点区域。
夏洁[2](2017)在《西藏绒布地区遥感异常提取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矿床的预测是国内外学者的争相研究热点,其中又以矿产资源勘察技术的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矿床及其周围的地质信息(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信息以及遥感地质等信息构成认识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矿产资源的勘察是多种学科异常信息的提取与集成。在遥感找矿的研究重点则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构造的目视解译。本文依托西藏绒布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区位于西藏绒布地区,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是西藏地区有利的成矿带之一。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良好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区周边已查明有沙拉岗锑矿床、浪卡子金矿床、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多种类的铅、锌、铜、锑、铁等金属矿产和磷、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和地热等矿产资源。但由于交通、人文等多种原因导致研究区的矿床勘探程度较低,目前为止仅发现一处石灰石矿。本文以遥感地学分析为手段,对该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遥感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结合前人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对综合信息叠加分析,划分出成矿远景区。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和成果:(1)以研究区为背景,认真了解对比多种遥感数据后选取了Lansat 8 OLI数据和ASTER遥感数据这两种数据为研究区的遥感数据源。对这两种遥感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FLASSH大气校正、数据融合、图像裁剪等。(2)根据OLI和ASTER数据的特性,对OLI遥感数据进行7、5、2波段组合成假彩色影像,以及对ASTER遥感数据6、3、1波段组合成研究区研究地图。根据OLI遥感影像波谱特性,所成影像较ASTER影像精细,在OLI 752波段合成假彩色影像基础上,辅以收集的该地区1:25万地质图对该研究区进行1:5万地质解译,勾画出地层界线。以及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结合区域线环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区线环解译工作,并通过对解译的线性构造结果的方位、密度和频度进行分析。(3)通过对遥感蚀变信息地质与波谱特征的研究,采用掩膜去干扰,主成分分析法和波段比值提取了研究区的不同级别的铁染、羟基、泥化以及青磐岩化蚀变信息,并对所提取的已分级蚀变异常信息做并集处理,得到全区综合蚀变异常分布图。对所提取的遥感蚀变异常信息进行了密度分析,得出蚀变异常分布规律。(4)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即区内的岩浆岩、断层、褶皱等分布,综合遥感影像提取的线环构造信息、蚀变异常信息以及收集到的区内化学异常信息,基于ArcGIS平台,叠加分析后圈定了巴登成矿远景区、松岗成矿远景区、贡扎-玉让成矿远景区、道弄成矿远景区、雄勒成矿远景区、板得勒成矿远景区和则浦成矿远景区。该成矿远景区的圈定为未来该地区找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贺云鹏[3](2018)在《吉林省夹皮沟矿集区六批叶矿田金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六批叶矿田分布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夹皮沟矿集区的东南部,它地处华北地台与中亚造山带东端的结合部位的华北地台地台一侧。它是夹皮沟铁金矿集区近年来勘探出的以金为主的矿田,矿田内发育着中大型大架金矿矿床、小型蛰麻沟金矿和碱草沟金矿床,已发现、并勘探出20余条金矿盲矿体,有望成为与夹皮沟金矿田相媲美的或夹皮沟矿集区第二个大型金矿田;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发现六批叶金矿以来,倍受国内外经济地质学家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勘探、开发较晚,对该矿田的矿床地质、矿床成因研究十分薄弱,进而严重制约着对该区成矿规律认识和深度探矿工作;鉴于此,我们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项目支持下和六批叶矿业公司的协助下,对六批叶矿田开展了为期3年的矿田、矿床地质、成矿流体、岩石地球化学以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如下的主要成果和进展。1.矿床地质、岩相学揭示,六批叶矿田内金矿床均赋存在NW向构造破碎带内,矿体以黄铁矿或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共伴生蚀变岩型矿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普遍经历四个阶段,即:黄铁矿-绢英岩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从矿体到围岩的热液蚀变依次是白色硅化→高级泥化→黄铁绢英岩化→青色硅化→绿帘石+绿泥石(青磐岩)化→钾化+黑云母化;围岩蚀变依次是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绿泥石(青磐岩)化绢英岩化→泥化→白色硅化→灰白色硅化→碳酸盐化;矿化主要类型是黄铁矿化,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微量自然金。2.不同矿化阶段矿物(石英为主)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和测温结果揭示,三个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是水盐包裹体(W型)、含CO2包裹体(C型)以及富CO2包裹体(PC型)。其中:大架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26338℃,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布于160.5265.0℃,其成矿流体的盐度在2.73%11.95 wt.%Nacl eqv.范围内,成矿流体的密度在0.810.96g/cm3范围内;蛰麻沟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17328℃,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布于143280℃,其成矿流体的盐度在2.89%11.36 wt.%Nacl eqv.范围内,成矿流体的密度在0.740.99g/cm3范围内;碱草沟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3356℃,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布于154273℃,其成矿流体的盐度在2.89%12.77 wt.%Nacl eqv.范围内,成矿流体的密度在0.780.99g/cm3范围内。3.从矿化蚀变和流体包裹体的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角度来看,六批叶矿田内金矿的成矿流体的性质为中低温、低密度、中低盐度的富CO2的NaCl-H2O-CO2流体体系;流体混合作用是成矿的重要机制,即:经历了含CO2三相水-盐流体、含CO2三相水-盐流体与两相水-盐流体不混溶到两相水-盐流体卸载成矿元素过程,这种特征可作为判断成矿的重要标志。4.H和S、Pb同位素特征揭示,六批叶矿田内金矿的初始含矿成矿流体应为出溶岩浆热液流体,成矿过程有不同程度大气水加入;成矿物质来源下地壳或者是以CO2为主的流体交代下地壳形成的I型富集地幔源,但不排除上升运移过程有围岩的物质加入。5.成矿系统的成矿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六批叶矿成矿发生在早侏罗世(186.8±3.8 Ma),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作用先后发生在中三叠(235.1±6.0Ma)、早侏罗世(186.2±1.3Ma、183±0.98Ma)、中侏罗世早期(173.3±3.1Ma),其成岩成矿作用至少经历50Ma(173235Ma),而成矿作用经历8Ma(183191Ma)。6.矿田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深成岩、脉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前岩浆热事件是发育黄铁矿化辉绿岩和花岗岩。体现了类似“双峰式”岩浆作用的岩石组合特征。7.与成矿密切的岩浆热事件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揭示:成矿早阶段的辉绿岩具有较低的SiO2、Al2O3,较高的MgO,富集Rb、Th以及U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Ba、Sr、Eu、Nb、Zr以及Ta,呈现弧岩浆属性,指示启动成矿体系应归属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流体交代而形成的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减压部分熔融,不排除有亏损软流圈地幔的参与可能。同样,成矿前的二长花岗岩所具有高的SiO2、Al2O3,低的MgO、MnO以及铁的氧化物,相对富集Rb、Th、U,相对亏损Ba、Sr、P、Ti、Eu、Nb、Ta以及εHf(t)负值(-5.5-11.3)特征,也暗示其岩浆起源于中生代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从区域构造热事件角度出发,其热动源应是古老的镁铁质下地壳,而诱因是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该区地体拼贴作用。综合上研究进展,我们得出六批叶矿田金矿田金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其成岩成矿过程可划分四个阶段:(1)中生代三叠纪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诱发夹皮沟地体与中亚造山带东部发生拼贴作用,引发该区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和重熔作用形成花岗质岩浆;(2)进入中三叠世,区域构造转入伸展阶段,形成的基性岩浆沿着NW向构造破碎带上升发生大规模就位;(3)到早侏罗世发生大规模酸性岩浆就位的同时,参与的含有用矿物质的辉长质残余岩浆在NW向构造带再度上升,并伴随减压降温同时形成含矿流体;(4)进一步的岩浆结晶与流体沉淀作用形成了该区韧脆性构造带+辉长岩-花岗岩+石英脉-蚀变岩型组合,进而六批叶金矿田形成。
葛良胜[4](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丁坤[5](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指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葛良胜,邓军,郭晓东,邹依林,刘荫春[6](2009)在《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文中研究说明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指哀牢山成矿带及邻区主要矿田(床)所组成的区域,它虽然位于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但却具有统一的深部构造背景.区域深大断裂构造多期活动、高热流异常及岩浆岩和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受矿集区统一的深部构造制约.遥感图像解译发现一个与该矿集区对应的巨型环形构造.地球物理资料揭示出矿集区地壳内部存在不规则的低速透镜体,莫霍面具有与环形构造基本一致的局部隆起和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软流圈地幔具有多期脉动隆起特征.自晚古生代以来的三期软流层隆起事件,控制了区域剪切构造活动和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韩乐乐,丁伟翠,陈宣华,刘美玲,王叶,徐盛林,张达,崔艳军[7](2019)在《西准噶尔地区多源遥感信息的线性构造提取与定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夹持在近东西向额尔齐斯断裂和天山走滑断裂系统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经历了自晚古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复杂的陆内构造变形历史。线性构造的长度、方向以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构造变形的强度和样式,指示应力作用的方式。本文选取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为研究区,利用ASTER、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和Sobel滤波等增强显示断裂构造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分布和光谱信息,并利用Canny边缘检测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内线性构造;运用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取出的线性构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依长度优选方位确定的主断裂走向为N50°~60°E,代表了区域一级构造即达拉布特断裂展布的方位;依线性构造数量优选方位确定的次级断裂走向为80°~90°(近东西向),代表了区域三级构造的方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线性构造,即数量与长度均适中的线性构造,代表了区域二级构造的方位。线性构造的区域分布,揭示了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西准噶尔地区构造体系的组成与构造变形特征。由此说明,多源遥感信息提取的线性构造定量分析,对于区域断裂构造体系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王旺[8](2021)在《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钴作为稀贵金属,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钴矿集中发育地区,钴主要作为伴生矿产,产于铜多金属矿床中。近年来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发现喜集、张坪等具有工业价值的钴矿床,表明研究区具有钴矿找矿潜力。作者通过参加“甘肃西秦岭钴金综合信息预测及大桥金锑矿田构造解析”及“钴矿成矿规律总结与典型矿床研究”课题研究,以喜集钴多金属矿为重点,总结了成矿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开展区域及矿区钴多金属找矿预测研究,以期为提高研究区钴多金属成矿理论研究水平,为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依据。论文研究取得如下进展及成果:钴矿体均出露于泥盆系西汉水群黄家沟组第二岩性段浅灰色泥钙质板岩夹中层状粉砂质灰岩、深灰色厚层含炭灰岩、灰色厚层细晶灰岩中;北东东向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容矿构造,矿体与断裂展布方向几乎一致;岩石类型可分为构造蚀变岩型钴矿石和石英脉型钴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与辉钴矿,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及环带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稠密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喜集钴多金属矿的形成可划分为三期,分别为沉积期、热液改造成矿期及表生期。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Py1黄铁矿Co/Ni值远小于1,这表明此类黄铁矿为沉积成因;Py2黄铁矿Co/Ni值在0.93~2.2之间,说明Py2黄铁矿是沉积期黄铁矿受到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离散的δ34S值表明矿石中的既有岩浆硫也有海相围岩地层硫;不同阶段、形态碳酸盐岩矿物C-O同位素值处于花岗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之间,表明碳酸盐矿物都经历了碳酸盐溶解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喜集钴多金属矿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沉积作用形成的矿源层组分主要来源自围岩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随着西秦岭地区剧烈的岩浆侵入、构造变形活动,深源岩浆裹挟大量成矿元素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接触发生了岩溶与交代作用,后期随着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通过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得出:Co元素异常及成矿元素因子组合异常是钴矿找矿的直接地球化学标志。航磁解译区域所有矿床矿点均分布于成矿地质体(环构造)内部或边部,产出位置受成矿地质体形态产状的变化控制;重力异常解译环性构造产状变化部位及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可以作为钴、金、铜及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遥感解译线性构造发育部位及遥感解译蚀变异常类型丰富、套和好、强度高的部位是重要的遥感解译标志,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找矿模型并开展综合信息找矿预测,圈定了成矿预测区4处。通过对矿区成矿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Co、Cd、Ag、As、Cu、Ni、Pb、Sb、Zn的高值区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归为Cd Zn Pb-Hg、Co Cu Ni-As Sb、Au As Sb Mn-Co Hg、Ag Sn Hg-Sb、WBi Cr-Ni Ba Sn、及Mo六个元素组合,显示出多阶段成矿特征。已发现矿体赋存在Ht-1以及Ht-5组合异常中。Ht-3及Ht-4组合异常区域重力异常解译结果良好,找矿潜力巨大。根据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成矿元素异常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定靶区5处。
宋俊龙[9](2018)在《云南省景东县文玉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玉铜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南段云县-景洪火山弧北端,是该带首个成规模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准确的测试分析,系统剖析文玉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厘定成矿与火山活动关系,探讨成矿作用过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对完善陆相火山岩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文玉矿床产于小定西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端元,矿体受控于火山岩高渗滤带和断层破碎带,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火山岩高渗滤带矿体矿石矿物以黄铜矿和斑铜矿为主,以气液充填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石构造为主,多见网脉状、浸染状、角砾状、杏仁状矿石,以结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交代结构为主,蚀变以绿泥石化为主,少量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断层破碎带矿体以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为主,以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为主,蚀变以硅化为主,少量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按脉体穿插关系及蚀变矿化特征,将成矿作用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细分为黄铁矿阶段(Ⅰ)、黄铜矿-斑铜矿阶段(Ⅱ)、辉铜矿阶段(Ⅲ)和方铅矿-闪锌矿阶段(Ⅳ)。小定西组“双峰式”火山岩由玄武岩为主,少量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组成。年代学研究表明,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8.4±2.4Ma(MSWD=1.4)和236.4±3.2Ma(MSWD=1.07),小定西组火山岩活动属于中三叠世早期,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端元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低镁高铝玄武岩系列,具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弱Eu负异常和Sr负异常特征;酸性端元同样具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强Eu负异常、强Sr负异常和弱Ce负异常,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系列。Sr-Nd-Pb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性显示基性端元来源于俯冲沉积物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携带的热量造成上覆地壳物质熔融是酸性端元的主要来源。它们具有板内和弧火山岩双重属性,指示形成于保山地块与普洱地块碰撞伸展背景。金属硫化物稀土和微量元素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组成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暗示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显示流体属于高温还原性富Cl体系,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的转变是金属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H-O同位素是组成显示中晚期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与基性火山岩浆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具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性质,流体减压沸腾是金属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S同位素具去气岩浆硫特征,Pb同位素组成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一致,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浆。综合上述研究,文玉矿床成矿作用受控于保山地块与普洱地块碰撞伸展环境之下的火山活动。俯冲沉积物交代岩石圈地幔形成基性岩浆携带大量金属元素上升至地壳深部发生去气作用,残余岩浆继续上升至地壳浅部出溶火山岩浆热液,在火山岩高渗滤带形成了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的矿体,向下循环的大气降水与残余火山岩浆热液混合,将成矿物质迁移至断层破碎带形成以辉铜矿-斑铜矿为主的矿体,最后由于成矿流体温度的迅速下降,在上述铜矿体就近位置形成了以方铅矿为主的矿体。成矿作用发生于火山活动间歇期,终止于后期长时间持续性的火山活动,但形成的巨厚层火山岩为矿体保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基于上述成矿过程,与陆相火山作用相关铜矿床对比研究,确定文玉铜矿为陆相火山岩型矿床,是陆相火山作用成矿的新类型。同时,建立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式,为找寻该类型铜矿提供思路。
陈硕彦,谢理玮,牛道韫[10](1983)在《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对秦岭进行卫星象片构造判译,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晓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线性构造按空间方位划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南北向八组。与已往秦岭地区小比例尺地质图件相对照,在展布方向和图式上都有
二、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多光谱遥感地质特征与外围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
2 遥感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
2.1 数据源选取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解译内容与方法 |
3 遥感地质特征分析 |
3.1 遥感地质解译 |
3.1.1 线性构造 |
3.1.2 环形构造 |
3.1.3 色调异常 |
3.1.4 围岩分带 |
3.2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
4 找矿预测 |
5 结论 |
(2)西藏绒布地区遥感异常提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地质构造信息与成矿预测 |
1.3.2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
1.3.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2.2 研究区自然人文地理情况 |
2.3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3.1 研究区地层概况 |
2.3.2 研究区岩浆岩概况 |
2.3.3 研究区变质岩概况 |
2.3.4 研究区地质构造概况 |
2.4 研究区内矿床特征 |
第3章 研究区数据源和遥感数据预处理 |
3.1 研究区数据源选择 |
3.2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3.2.1 Landsat 8 OLI数据的处理 |
3.2.2 ASTER数据的处理 |
第4章 研究区遥感地质解译和信息提取 |
4.1 遥感地质解译 |
4.1.1 遥感地质解译原则与方法 |
4.1.2 遥感可解译程度分区 |
4.1.3 地层解译标志 |
4.1.4 岩浆岩解译标志 |
4.2 遥感地质线性构造信息提取 |
4.2.1 遥感线性解译标志 |
4.2.2 遥感地质构造信息提取 |
4.2.3 遥感地质构造分析 |
第5章 研究区遥感异常信息 |
5.1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
5.1.1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基本理论 |
5.1.2 去干扰因素 |
5.1.3 蚀变信息提取方法概述 |
5.2 研究区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 |
5.2.1 OLI影像的蚀变信息提取与分析 |
5.2.2 ASTER影像的蚀变信息提取与分析 |
5.2.3 矿化蚀变信息分布概况 |
第6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6.1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6.2 成矿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成矿预测 |
6.2.1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概述 |
6.2.2 预测要素的选取 |
6.2.3 预测变量的赋值 |
6.2.4 成矿有利度计算 |
6.2.5 预测靶区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吉林省夹皮沟矿集区六批叶矿田金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中温热液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中温热液金矿床概念 |
1.2.2 时空分布 |
1.2.3 成矿地质特征 |
1.2.4 成矿地质流体 |
1.2.5 成矿物质来源 |
1.2.6 成矿作用 |
1.2.7 成矿地质模式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1.3 工作区金矿研究现状 |
1.3.1 夹皮沟-板庙子金矿田 |
1.3.2 六批叶矿田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依托项目及实物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取得的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代地层 |
2.1.2 中生代地层 |
2.1.3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2.2.1 太古宙岩浆岩 |
2.2.2 元古宙岩浆岩 |
2.2.3 中生代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概况 |
2.4 区域构造热事件与地壳演化 |
2.4.1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阶段 |
2.4.2 中生代地壳演化阶段 |
2.4.3 新生代地壳演化阶段 |
2.5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大架金矿 |
3.2.2 蛰麻沟金矿 |
3.2.3 碱草沟金矿 |
第4章 成矿流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分析测试方法及样品采集 |
4.1.1 流体包裹体 |
4.1.2 矿物流体包裹体氢同位素 |
4.2 流体包裹体 |
4.2.1 大架金矿床 |
4.2.2 蛰麻沟金矿 |
4.2.3 碱草沟金矿 |
4.3 矿物流体包裹体氢同位素 |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 |
5.1.1 Rb-Sr同位素定年 |
5.1.2 LA-ICP-MS锆石U-Pb测年 |
5.2 实验结果 |
5.2.1 Rb-Sr同位素定年 |
5.2.2 U-Pb同位素定年 |
第6章 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1 分析测试方法 |
6.1.1 主微量元素 |
6.1.2 锆石Hf同位素 |
6.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6.2.1 酸性侵入岩 |
6.2.2 共伴生脉岩 |
6.3 实验结果 |
6.3.1 酸性侵入岩 |
6.3.2 共伴生脉岩 |
第7章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演化机理 |
7.1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 |
7.2 成矿物质来源 |
7.2.1 硫同位素 |
7.2.2 铅同位素 |
7.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7.3.1 流体的混合作用与沸腾作用 |
7.3.2 流体演化机制 |
第8章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8.1 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
8.1.1 酸性侵入岩 |
8.1.2 共伴生脉岩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
第9章 岩浆、流体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
9.1 成矿时代 |
9.2 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地质模式 |
9.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
9.3.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9.3.2 成矿动力学模式 |
第10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结构 |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
2.2.1 陆内构造演化 |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
3.1 时空分布 |
3.1.1 时间分布 |
3.1.2 空间分布 |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
3.3 岩石化学特征 |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
3.4 岩桨起源 |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
3.4.3 讨论 |
3.5 成岩动力学 |
3.5.1 构造环境判别 |
3.5.2 构造环境讨论 |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
3.6 成岩机制 |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
4.1.1 空间分布 |
4.1.2 应用类型 |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
4.5.2 成矿过程分析 |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
5.1.1 成矿时代 |
5.1.2 理论类型 |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
5.2.3 小结 |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
5.6 成矿系统 |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
5.6.2 成矿系统要素 |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
5.6.4 成矿子系统 |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
5.7.1 深部构造基础 |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
6.4.4 找矿系统 |
7 结论 |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金矿床分类 |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6 遥感地质特征 |
2.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夏家店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
3.1.5 成矿阶段 |
3.2 龙头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3.3 王家坪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阶段 |
3.4 青林沟金矿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夏家店金矿床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1.2 同位素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来源 |
4.1.4 成矿物质来源 |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4.1.6 小结 |
4.2 龙头沟金矿床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2 同位素特征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 |
4.2.5 小结 |
4.3 王家坪金矿床 |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3.4 小结 |
4.4 青林沟金矿床 |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同位素特征 |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5 岩浆源区 |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
4.4.7 成矿物质来源 |
4.4.8 小结 |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
5.1.1 金的迁移形式 |
5.1.2 金的沉淀机制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5.4.1 成矿物质来源 |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浅表地质异常 |
1.1 特殊构造位置 |
1.2 遥感影像特征 |
1.3 异常地热活动 |
1.4 岩浆岩与矿床时空分布 |
2 深部构造特征 |
2.1 地壳结构与莫霍面形态 |
2.2 低速带 |
2.3 软流圈脉动隆起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软流圈多期脉动隆起的识别 |
3.2 软流圈多期脉动隆起机制与成矿动力学 |
(7)西准噶尔地区多源遥感信息的线性构造提取与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概况 |
3 多源遥感数据的断裂提取 |
3.1 数据来源 |
3.2 影像增强 |
3.3 主成分分析与滤波处理 |
3.4 边缘检测 |
4 线性构造目视解译及统计分析 |
4.1 遥感线性构造目视解译 |
4.2 线性构造统计分析 |
4.2.1 线性构造长度 |
4.2.2 线性构造方位 |
4.2.3 线性构造密度和强度 |
5 讨论 |
5.1 线性构造反映断裂构造体系特征 |
5.2 优选构造方位与构造变形特征 |
6 结论 |
(8)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钴资源现状 |
1.3.2 中国钴矿空间分布规律 |
1.3.3 中国钴矿时间分布规律 |
1.4 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1.4.1 以往工作程度 |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构造演化 |
2.3.2 区域断裂 |
2.3.3 区域褶皱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2.5.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
2.5.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1 航磁物理特征 |
2.6.2 重力物理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分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示踪 |
4.4 碳酸岩矿物C、O同位素特征 |
4.5 矿床成因讨论 |
第5章 钴多金属矿找矿预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2 找矿标志 |
5.2.1 地质标志 |
5.2.2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5.2.3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5.3 成矿预测区圈定 |
5.3.1 成矿预测区划分准则 |
5.3.2 成矿预测区圈定 |
5.4 喜集钴多金属矿矿区找矿方向 |
5.4.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5.4.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
5.4.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4.4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5.4.5 找矿靶区圈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云南省景东县文玉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云县-景洪火山弧研究现状 |
1.2.1 大地构造演化 |
1.2.2 岩石学 |
1.2.3 成矿作用 |
1.3 与陆相火山作用相关铜矿研究现状 |
1.3.1 矿床分类 |
1.3.2 矿床分布及构造背景 |
1.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
1.3.4 成矿作用过程 |
1.4 研究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1 研究区现状 |
1.4.2 存在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元古界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3章 成矿地质条件 |
3.1 火山岩层序 |
3.2 构造 |
3.3 火山作用 |
3.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3.2 岩相学特征 |
3.3.3 元素地球化学 |
3.3.4 Sr-Nd-Pb同位素 |
3.3.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3.3.6 成岩年代学 |
3.3.7 火山作用构造背景 |
第4章 矿床地质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类型及成分 |
4.3 矿石组构 |
4.3.1 矿石构造 |
4.3.2 矿石结构 |
4.4 主要金属元素赋存状态 |
4.4.1 铜 |
4.4.2 银 |
4.4.3 铅 |
4.4.4 其它金属元素 |
4.5 小结 |
第5章 蚀变及成矿期次 |
5.1 蚀变类型 |
5.1.1 绿泥石化 |
5.1.2 硅化 |
5.1.3 黄铁矿化 |
5.1.4 碳酸盐化 |
5.2 主要蚀变矿物特征 |
5.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2 绿泥石矿物学特征 |
5.2.3 绿泥石化学成分特征 |
5.2.4 绿泥石形成条件 |
5.2.5 绿泥石的母岩示踪 |
5.2.6 绿泥石形成机制 |
5.3 成矿期次 |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 |
6.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6.1.3 均一温度、盐度及密度 |
6.1.4 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6.1.5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
6.2 硫化物元素地球化学 |
6.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2.2 稀土元素 |
6.2.3 微量元素 |
6.2.4 与火山岩关系 |
6.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3.2 H-O同位素 |
6.3.3 S同位素 |
6.3.4 Pb同位素 |
6.3.5 与火山岩关系 |
第7章 矿床成因及勘查模式 |
7.1 成矿地质特征 |
7.2 成矿物质来源 |
7.3 成矿流体 |
7.3.1 成矿流体来源 |
7.3.2 成矿流体性质 |
7.3.3 成矿流体演化 |
7.4 成矿机制 |
7.4.1 金属的迁移形式 |
7.4.2 金属的沉淀富集机制 |
7.5 成矿年龄 |
7.6 成矿作用过程 |
7.7 勘查模式 |
7.7.1 关键控矿条件 |
7.7.2 找矿标志 |
7.7.3 找矿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多光谱遥感地质特征与外围找矿预测[J]. 张廷斌,唐菊兴,李志军,易桂花,别小娟,吴华,郭娜,张志. 国土资源遥感, 2014(04)
- [2]西藏绒布地区遥感异常提取及成矿预测研究[D]. 夏洁.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3]吉林省夹皮沟矿集区六批叶矿田金成矿作用研究[D]. 贺云鹏. 吉林大学, 2018(04)
- [4]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6]哀牢山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动力学[J]. 葛良胜,邓军,郭晓东,邹依林,刘荫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 [7]西准噶尔地区多源遥感信息的线性构造提取与定量分析[J]. 韩乐乐,丁伟翠,陈宣华,刘美玲,王叶,徐盛林,张达,崔艳军. 中国地质, 2019(05)
- [8]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王旺. 吉林大学, 2021(01)
- [9]云南省景东县文玉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作用研究[D]. 宋俊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10]秦岭地区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其成矿意义[A]. 陈硕彦,谢理玮,牛道韫.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