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自学《大学语文》(论文文献综述)
文智辉[1](2018)在《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开设由来己久,但其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却令人堪忧,几乎沿袭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教师懈怠、学生低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写作课、沟通课和礼仪课等。殊不知,语文素养是众多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若落实到位,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其情感和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好的语文素养,写作、沟通等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节节攀升。无奈的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运用,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与希望。深度学习相对浅层学习而言,就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将经过质疑、批判、深入理解而获得的新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通过新的探究,来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并生成新的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课前自学、感受新知识,课中交互探讨内化新知识,课后实现知识的迁移。这种在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加深情感体验的同时,能提升语文的学习层次,促进语文创新能力的生成,从而真正实现通过对作品的涵泳来提升语言能力,在加强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理想人格,在增强人文底蕴的同时涵养科学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多维教学目标。
罗馨[2](2020)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新时代,必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录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条件。2018年3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有一门学生普遍修学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正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导向,突出思想价值引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正是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大学语文课程质量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获取调研资料。首先,理清相关理论,并阐述课程育人的“三因”基本规律和四个基本原则;其次,“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造成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及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最后,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这四个育人的环节中,守住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阵地,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味,保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孟良[3](2007)在《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在对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研究对象——教材的编撰原则和内容体系及其结构模式与选文。在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同时,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首先,概括分析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含义和功能以及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原则与内容体系;其次,对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中能够明晰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文学史结构模式——文体结构模式——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的演变;再次,对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原则及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状况进行陈述与分析。最后,综合上述讨论进行总结和升华。对《大学语文》教材未来的编写提出中肯的建议。以期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带来理念的更新。同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裨益。
李君[4](2010)在《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意义:一是较为全面地考察了350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实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分期进行了初步尝试,便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不同时期大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三是对350部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等进行了定量考察,促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细化;四是本研究在大量事实材料基础上,分析了教材编写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针对性较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况,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数据统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尤其是对1978年之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这部分揭示出1978年之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排版方式和文字使用形式上与之后的教材明显不同,二是在内容构成上只由文选组成,三是选文上已体现出古今兼及或中外兼及的特点,四是1949年至1950年出版的大学国文(或大一国文)教材与之前的教材在政治色彩、中外文选、古今文选方面差别较大。第二章是“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781996.5)”。这部分简要介绍了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对恢复期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内容体系的构成、选文编排体例、文选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考察表明,在发行量方面,恢复期的教材在单部教材发行量上十分可观;在内容体系构成上,恢复期的教材以“文选”型为主;在选文编排体例上,恢复期的教材以“文体”型为主;在文选古今中外方面,恢复期的教材以中国作品及中国古代作品占多数;在文体上,恢复期的教材所选的中国古代及近代作品以“诗”为主,所选的中国现当代作品以“文艺文”为主,所选的外国作品以“小说”占多数。这部分还揭示了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材在课文编写上较为精细,二是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比较丰富,三是教材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古今中外兼及的特点,四是教材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第三章是“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96.62008.12)。这部分对素质教育前期及后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素质教育前期及后期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内容体系的构成、选文编排体例、文选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考察表明,在发行量方面,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单部教材的发行量上与恢复期比有明显下降;在内容体系构成上,素质教育前期的教材以“文选”型为主,后期的教材以“文选十写作”型为主;在选文编排体例上,素质教育期的教材以“文体”型为主;在文选古今中外方面,素质教育期的教材以中国作品及中国古代作品占多数;在文体上,素质教育期的教材所选的中国古代及近代作品以“诗”为主,所选的中国现当代作品以“文艺文”为主,所选的外国作品前期的教材以“小说”占多数,后期的教材以“诗”占多数。这部分还揭示了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特别丰富,二是教材在选文编排体例上灵活多样,三是选文在古今中外兼及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四是教材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第四章是“案例研究:当前部分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这部分对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类教材进行了介绍,以2007年徐中玉和齐森华共同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及2005年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详细分析了这两部教材的编写情况,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有代表性的高职高专类教材进行了介绍,以2008年孙听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及2008年邓福田和陆玉团共同主编的《大学实用语文》为代表,详细分析了这两部教材的编写情况,并比较了它们的同异。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两大类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两类教材的相同(或大体相同)及不同之处。第五章是“基于1978年以后大学语文教材状况的思考”。这部分对1978年以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总结,并对1978年以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予以揭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程华平[5](2020)在《学以成人: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思想摭谈》文中研究表明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开大学语文课程的首倡者,徐中玉经过多年的探索,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定位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着力培养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运用语言能力;通过教材的选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徐中玉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主张通过对典范文本的学习,从中领悟与借鉴优秀作品的艺术成就与创作方法,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从而学会写作,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与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
付妮[6](2019)在《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开展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构建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会起到有益作用。
李全星,杨敏[7](2018)在《基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同率很低,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开展课改,以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学校层次和职业特色,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答疑、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
韩建立[8](2020)在《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是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思政"内容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文以载道"传统决定了语文课的课程思政特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把蕴含在"文"中的"道"挖掘出来,在品味汉语之美中实现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目的。
张妍[9](2009)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府专门教学母语的课程,它除了可以提高人们使用母语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学、文化修养之外,还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对于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却遭受了社会的冷落与歧视,翻开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失语”、“失宠”、“尴尬”、“边缘”等的字眼不断刺激你的眼睛。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才好?本论文沿着这一思路对大学语文课程作了一翻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绪论谈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大学语文课程概况”。其下分三节:第一节,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过程:1942年大学语文课程确立;1952年受国家高校体系调整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全面停开;1978年大学语文课程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重新开设;然而在1989年国家第二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后,大学语文课程课时减少,有的几乎被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再度进入低谷期;目前,在国内相关人士的强烈呼吁下,大学语文课程已进入缓步发展阶段。第二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说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功能、人文性教育方面的功能。第三节,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从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来讲,本论文提出了此课程在阅读与写作、文学、民族意识、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来讲,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民族性、开放性四方面的性质;从课程类型来讲,本论文认为应当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第二章是“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原因探析”。笔者从2007年9月到2009年4月,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方面的工作。从2008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条件允许的教师、学生发放问卷,本章就样本选择、调查内容、研究步骤、调查结果等一一作了介绍说明,并对调查结果作了分析,得出了调查结论。调查数据确凿,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接下来,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探求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从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学语文课程受歧视的原因。第三章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在正确定位、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总方针下,一定要坚持大学语文课程的合理定位、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精编精选优质教材、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严肃考核方式等。本章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建设三个方面谈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论文的结语部分展望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前景,希望我们的母语课程——大学语文,在不久的将来在高等教育中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地位,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充分的发挥它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于晓楠[10](2013)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以南昌市几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春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和设置的研究机构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缺少对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等很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整体地位不高。当前,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授课情况来看,其教学观念、目标定位、授课内容、授课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必须对目前不合理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对人才的培养。本论文以江西省南昌市几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情况作为切入点,采取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同时结合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希望通过改变现有的授课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力求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独立的价值体系与评价标准。
二、如何自学《大学语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自学《大学语文》(论文提纲范文)
(1)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深度学习理念的介入 |
第一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
一、大学语文课程显现出尴尬地位 |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 |
三、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
四、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
第二节 深度学习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
一、深度学习有益于加深大学生的语文审美体验 |
二、深度学习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 |
三、深度学习有益于生成大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语文的深度学习 |
第一节 翻转课堂对大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支持 |
一、翻转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
二、翻转课堂使学习过程由固定预设变为弹性预设 |
第二节 大学语文深度学习对翻转课堂的依赖 |
一、深度学习有赖于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 |
二、深度学习有赖于翻转课堂基于启发的教学 |
第三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宏观设计 |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实现 |
第二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微观设计 |
一、课前理解性教学的设计与引导 |
二、课中内化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
三、课后反思与迁移性学习训练设计 |
第三节 深度学习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例析 |
一、教学设想 |
二、教学过程 |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对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2)“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强课程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 |
1.1.2 “三全育人”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
1.1.3 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遇到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 |
2.1.1 “三全育人”的提出 |
2.1.2 “三全育人”的概念 |
2.1.3 育人为本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2.2.1 思政课程 |
2.2.2 课程思政 |
2.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契合的关键 |
2.3 课程育人 |
2.3.1 课程育人 |
2.3.2 课程育人的基本规律 |
2.3.3 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
2.4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 |
2.4.1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内涵 |
2.4.2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元素 |
2.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意义 |
2.4.4 大学语文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及开展 |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情况和问卷设计 |
3.1.1 调查情况 |
3.1.2 问卷设计 |
3.2 调查情况分析和现状总结 |
3.2.1 调查情况分析 |
3.2.2 现状总结 |
4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
4.2.1 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现象 |
4.2.2 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现象 |
4.2.3 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现象 |
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 |
4.3.2 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 |
4.3.3 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 |
5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
5.1 将课程育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
5.1.1 协同共享,探索课程资源 |
5.1.2 多方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
5.1.3 提升经典着作教育教学质量 |
5.1.4 打造“互联网+”的隐性课堂 |
5.2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员育人 |
5.2.1 强化教职工的育人主体意识 |
5.2.2 落实教职工的育人主体责任 |
5.2.3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
5.3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过程育人 |
5.3.1 在阶段性教学中强化育人意识 |
5.3.2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
5.3.3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
5.3.4 注重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 |
5.4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方位育人 |
5.4.1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两个课堂融合 |
5.4.2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媒体平台融合 |
5.4.3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校园文化融合 |
6 结论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2 :问卷调查(学生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一、研究的历史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大学语文教材的含义、功能与徐本《大学语文》 |
第一节 大学语文教材的含义、功能 |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含义 |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
第二节 徐本《大学语文》的编撰原则与内容体系 |
一、徐本《大学语文》的编撰原则 |
二、徐本《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 |
第二章 徐本《大学语文》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文学史结构模式和文体结构模式 |
一、文学史结构模式 |
二、文体结构模式 |
第二节人文精神结构模式 |
一、1996 年本和2001 年本: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的探索 |
二、2005 年本: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章 徐本《大学语文》的选文 |
第一节选文原则 |
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
二、典范与经典相结合 |
三、改进与创新并重 |
四、紧扣学科性质与定位 |
第二节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性问题 |
一、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可重复性 |
二、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状况及原因分析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4)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有关1978年——2008年大学语文教材研究简述 |
1.1.1 国内有关1978年——2008年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概况 |
1.1.2 国外有关1978年——2008年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2.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有关说明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有关说明 |
第四节 1978年之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概述 |
1.4.1 基本情况 |
1.4.2 此阶段教材的编写特点 |
第二章 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78—1996.5) |
第一节 教材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情况 |
2.2.1 教材的出版与发行 |
2.2.2 内容体系的构成 |
2.2.3 选文编排体例 |
2.2.4 文选情况 |
第三节 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特点 |
2.3.1 教材在课文编写上较为精细 |
2.3.2 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比较丰富 |
2.3.3 教材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古今中外兼及的特点 |
2.3.4 教材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 |
第三章 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96.6—2008.12) |
第一节 教材发展的背景 |
3.1.1 前期教材发展的背景 |
3.1.2 后期教材发展的背景 |
第二节 素质教育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96.6—2006.8) |
3.2.1 教材的出版与发行 |
3.2.2 内容体系的构成 |
3.2.3 选文编排体例 |
3.2.4 文选情况 |
第三节 素质教育后期的大学语文教材(2006.9—2008.12) |
3.3.1 教材的出版与发行 |
3.3.2 内容体系的构成 |
3.3.3 选文编排体例 |
3.3.4 文选情况 |
第四节 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特点 |
3.4.1 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特别丰富 |
3.4.2 教材在选文编排体例上灵活多样 |
3.4.3 选文古今中外兼及的特点十分突出 |
3.4.4 教材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 |
第四章 案例研究:当前部分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 |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类教材 |
4.1.1 徐中玉和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 |
4.1.2 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 |
4.1.3 徐本与陈本之同异 |
第二节 有代表性的高职高专类教材 |
4.2.1 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 |
4.2.2 邓福田和陆玉团主编的《大学实用语文》 |
4.2.3 孙本与邓本之同异 |
第三节 上述两大类代表性教材之比较 |
4.3.1 两类教材的相同或大体相同之处 |
4.3.2 两类教材的不同之处 |
4.3.3 两类教材比较的现实意义 |
第五章 基于1978年以后大学语文教材状况的思考 |
第一节 教材编写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绩 |
5.1.1 教材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重视 |
5.1.2 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教材编写理念已逐步形成 |
5.1.3 单篇课文编写所含的基本内容较为明确有效 |
5.1.4 古今兼及的教材选文理念已经确立 |
5.1.5 教材编写走上了多元互补的发展之路 |
5.1.6 教材精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
5.1.7 教材编写具有集思广益、团队合作的良好传统和宝贵经验 |
第二节 教材编写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2.1 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
5.2.2 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5)学以成人: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思想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6)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考核标准不科学 |
(二) 教学方式创新度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 |
(三) 权威语文教材的缺乏 |
二、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内涵 |
三、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开展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优势 |
四、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 |
(一) 课前知识准备与知识传授环节 |
(二) 课中合作探究与知识内化 |
(三) 课后个性化辅导与知识拓展 |
(四) 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 |
五、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开展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思考 |
(一) 教师要苦练“内功”, 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三) 教改要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7)基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答疑 |
(一) 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
(二) 课堂答疑, 为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扫清障碍 |
二、讨论交流 |
三、拓展延伸 |
四、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 |
(8)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 |
二、“思政”内容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
三、“文以载道”传统与语文课的课程思政特质 |
四、应该在品味汉语之美中实现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目的 |
(9)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五、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语文课程概况 |
第一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 |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萌芽期 |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确立期 |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中断期 |
四、大学语文课程的恢复期 |
五、大学语文课程的低谷期 |
六、大学语文课程的缓步发展期 |
第二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 |
一、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 |
二、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功能 |
三、在人文性教育方面的功能 |
第三节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
一、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定位 |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 |
三、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定位 |
第二章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一节 调查工作概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总结 |
一、大学语文教师问卷方面 |
二、大学语文学生问卷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四节 原因探析 |
一、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 |
二、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 |
三、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 |
第三章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 |
第一节 课程设计 |
一、制定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二、设计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
第二节 教学实施 |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三、严肃考核方式 |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三节 师资建设 |
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
二、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
三、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 |
四、重点加强两个层次教师的培训 |
结语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以南昌市几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高职院校 |
1.4.3 教学改革 |
1.4.4 大学语文 |
1.4.5 课程 |
1.5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 |
1.5.1 国内定位 |
1.5.2 国外定位 |
1.5.3 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 |
1.6 创新点 |
2.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2.1 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
2.3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
2.4 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
2.5 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教学热情 |
2.6 考评方式单一 |
3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 |
3.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
3.1.1 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相当欠缺 |
3.1.2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欠佳 |
3.1.3 学生缺少汉字书写的训练 |
3.2 高职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
3.3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归因 |
3.3.1 学校方面的原因 |
3.3.2 学生方面的原因 |
3.3.3 教师方面的原因 |
3.3.4 没有建立合理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
4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
4.1 明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
4.1.1 明确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意义 |
4.1.2 明确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
4.1.3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
4.1.4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
4.1.5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安排图 |
4.1.6 制定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4.2 编写具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
4.3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4.4 改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手段 |
4.4.1 立足课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4.4.2 开展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4.4.3 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大学语文学习习惯 |
4.4.4 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
4.4.5 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
4.5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
4.5.1 考核评价方式的具体设想 |
4.5.2 评价方法 |
4.6 运用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 |
4.6.1 精致课堂教学语言 |
4.6.2 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
4.6.3 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
4.6.4 运用变幻莫测的体态语言 |
5 结语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小结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如何自学《大学语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学习理念导向下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D]. 文智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罗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研究[D]. 王孟良. 吉林大学, 2007(04)
- [4]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 李君. 南开大学, 2010(07)
- [5]学以成人: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思想摭谈[J]. 程华平. 文艺理论研究, 2020(05)
- [6]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付妮.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7]基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李全星,杨敏. 戏剧之家, 2018(29)
- [8]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J]. 韩建立. 汉字文化, 2020(10)
- [9]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D]. 张妍. 扬州大学, 2009(01)
- [10]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以南昌市几所高职院校为例[D]. 于晓楠.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