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

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

一、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牛[1](2020)在《刮板输送机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传统能源在火力发电、冶金等工业领域仍然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刮板输送机凭借其运行平稳、单位运费低和可连续运输大量煤炭资源的优势在物料运输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采煤工作面技术升级为背景,从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三个方面出发对刮板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进行了介绍并推导其数学模型。简要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并做了相应的仿真验证,为下文的研究内容打基础。其次,针对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所存在的脉动大、开关频率不固定的问题,采用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对其进行改进并通过数学推导实现了电磁转矩和定子磁链的无差拍控制。通过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可降低传统DTC的转矩脉动并固定其开关频率。通过无差拍控制算法可进一步提升DTC的动态响应性能,从而提高DB-DTFC控制系统的性能。针对刮板输送机多电机协同运行时所存在的功率不平衡问题,采用主从控制策略对机头双PMSM进行协同控制,同时,采用环形交叉耦合策略解决主从控制不适用于柔性连接的机头尾电机的问题。此外,将刮板输送机的启动加速曲线设计成“S”型以降低启动冲击电流,从而提高刮板输送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传统一阶滑模观测器法进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时所存在的颤振问题和速域窄问题,引入超螺旋算法与滑模观测器相结合形成二阶滑模观测器,可有效降低滑模颤振。此外,将二阶滑模观测器的系数设计成与电机转速相关的量可有效扩大无位置传感器算法的稳定速域。最后,根据Lyapunov稳定性判据验证了二阶滑模观测器的有效收敛性。最后,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永磁同步电机直驱系统为实验平台对算法进行验证,具有实际工程实践意义。

姜涛[2](2020)在《基于两轴同步的桌面贴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桌面式贴片机是一款应用于焊接、装贴等行业的加工设备。贴装的精准度、工作效率是判断贴片机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各大厂家追求贴片机系统的精准度、效率的同时,制作成本较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开发一个具备较高贴装精度、高效率的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对于企业在表面贴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具有很大的提升。本课题根据桌面贴片机的特点,在分析国内外贴片机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的情况下,设计了一款基于ARM控制器的桌面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其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考虑到开发熟练程度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设计了以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为主芯片的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制定了贴片机控制系统的整体实施方案并设计了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2.分析了贴片机系统常用的梯形速度规划算法,考虑到步进电机的特性,在步进电机每个频率下输出对应的扭矩,使电机以最大的加速度来运行。设计了基于步进电机特性的加减速算法,并对合速度进行了规划,提高了贴装机头的最大速度。而后根据机头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运行特点,采用了数字积分直线插补算法,确保机头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使它沿着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运行,实现了两个运动轴的同步运行。3.编写了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软件,包括主体函数和信号处理函数、贴装函数、速度规划函数以及手动调试函数等功能函数。在PC端设计了上位机软件操作界面,通过上位机软件与控制器进行交互,并进行了系统整体运动功能的调试。最后,对全文工作内容进行归纳,剖析了整体控制系统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贴片机控制系统未来更新方向做出了展望。

李佳[3](2019)在《船舶岸电船载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全球经济繁荣昌盛,世界航运稳步发展。全球船舶数量与日剧增,由此而带来的船舶废气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港区附近的空气污染尤为严重。其中,船舶岸电技术解决船舶靠港期间排放废气的方案得到业界一致认可。但目前的船舶岸电控制系统存在自动化程度低、与岸电电源管理系统兼容性差、带电切换对岸电电源冲击大且船岸负载转移时间长且波动大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作为船舶岸电系统的船侧部分,在未来船舶上必将成为船舶电力管理的一部分。在分析船舶电力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为兼容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划定二者的控制范围,梳理关联逻辑;由此而提出了以船舶岸电控制器为纽带,以船岸信息交互为基础的船舶岸电系统的整体控制方案,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船岸的兼容性。详细介绍了双方通信技术、协议、内容和格式。搭建了船舶岸电连接系统平台,针对靠离港时的实际情境,设计船岸电切换流程。保障船岸电能切换过程中,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和平稳性是现代化船舶岸电系统的特点之一。在详细分析电压幅值、相位、频率对无缝连接影响的基础上,从信号采集与处理的角度着手,将并网瞬间的冲击环流限制到系统可承受范围内,从而实现船岸无缝连接。针对无缝连接控制方案,提出三种同步方式,并应用于船舶岸电连接系统平台。针对具有不同功频特性的船/岸电网之间负荷转移问题,在分析了负载转移操作方为船侧的前提下,阐述了船舶发电机组调速原理,并结合港口岸电系统,提出了负载转移的整体性方案;为提高负载转移的速率、转移过程平稳性及负载控制的精准度,应用PID算法依工况而调节调速脉冲宽度。本文设计的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在船舶电站实验室的船舶自动化物理仿真平台上通过了验证;利用示波器采集无缝连接并网时的冲击环流、负载端电压和电流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并且验证了变脉冲宽度调速的快速性、平稳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预期设计要求。

卢光明[4](2019)在《电动汽车VCU在环测试平台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动汽车成为未来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 Unit,VCU)是所有控制单元中的核心部件,对车辆的动力分配和能量管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协调其他控制单元之间有序协作的总指挥所。为降低实车调试时间,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需要对开发初期的VCU进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在环测试平台能够模拟车辆的运行状态,将VCU作为被测对象,根据所提出的车辆控制策略对VCU所具备的功能进行测试。由于当前国内外在环测试平台技术保密,价格居高不下,令中小车企望而却步。设计一套适用于中小车企的VCU在环测试平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根据电动汽车VCU的功能需求,综合国内外在环测试平台特点,在某企业原有台架测试平台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与VC++混合编程方法设计了一套电动汽车VCU在环测试平台。通过该测试平台,实现了对VCU主要功能测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VCU在环测试平台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搭建了基于工业控制器的开放式硬件体系结构,并对相应的软件进行设计。(2)针对不同车型功能测试,采用前向开发方法搭建车辆仿真测试模型。为解决搭建的车速模型在运行时产生的代数环问题,采用将加速阻力转化为质量的方法来提高模型的可运行性。(3)利用VC++软件搭建人机交互界面。采用UDP通信方式实现VC++与MATLAB/Simulink软件数据交互,保证了仿真模型能够在不被编译的前提下运行,便于模型的修改,提高了在环测试效率,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4)对搭建的VCU在环测试平台进行试验,选取功能正常的某车型VCU进行在环测试。从上、下电控制逻辑以及行车功能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所设计VCU在环测试平台满足了电动汽车VCU功能测试要求。

魏新迟[5](2018)在《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全球范围来看,风电电价下调并实现平价上网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技术以降低风力发电系统的制造与运维成本,提高其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有刷双馈是风力发电中最有效的运行方案之一,但是电刷与滑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新型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可在保留传统有刷双馈系统优点的同时,实现无刷化运行,是应对风电市场成本压力与可靠性需求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复杂,相应的控制方法并不成熟,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现有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器基本都是将其近似为有刷双馈电机控制机理来进行设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无刷双馈电机的无刷化和双端口馈电是通过设计特殊的定转子来实现的,其结构和电磁特性相较于有刷双馈电机更为复杂,若是将其近似为有刷双馈电机来进行控制,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无刷双馈电机的输出电压模型、电流环模型、功率模型及虚拟功率模型进行推导与分析,提出适用于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方法。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系统地综述了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历史、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无刷双馈电机及相应控制策略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无刷双馈电机的潜在应用前景。2.介绍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推导了电机在任意速坐标系下的动态模型。首次建立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考虑饱和效应的动态模型,并提出了动态模型的数值仿真实现方法。基于等效电路法实验测量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主要的电气参数,分析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不同运行方式,并结合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结果分析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交叉耦合特性和励磁特性。3.针对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独立运行发电系统,详细说明了其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推导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电压输出模型,并揭示了电机在独立运行时的控制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励磁电流控制的独立运行控制器,不仅简化了电压外环的设计,还可提高独立运行发电系统的硬度,降低负载突变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此外,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性能及独立运行控制器的有效性。4.推导并分析了无刷双馈电机的电流环模型,指出传统简化模型不能精确反映实际电流环的特性。基于电流环的完整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流前馈控制方法,该方法能等效切断复杂的反馈回路,使得相应控制器的设计被等效简化。此外,对比分析了传统电流控制器和改进电流前馈控制器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表明改进电流前馈控制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快的动态响应,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电流前馈控制器的优越性。5.首次推导了无刷双馈电机在任意速坐标系下的的功率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模型预测控制器。该控制器无需调节参数且不限制于某一特定坐标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此外,控制器没有对电气模型做任何简化或者线性化,无刷双馈电机转子闭合回路的影响也被涵盖在功率预测模型里,有利于功率的精确控制和解耦控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功率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有效性。6.首次推导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虚拟功率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虚拟功率的控制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同步并网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保证并网前后控制结构的一致性,只需改变一个磁链反馈支路即可实现两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实现快速平滑并网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通过仿真和实验对虚拟功率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7.基于dSPACE DS1103建立了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实验测试平台,为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实验验证提供了软硬件基础。

赵浩[6](2018)在《基于三菱PLC的8层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方便快捷的垂直运输设备,早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工具,在现代化生产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是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的标志。与此同时,人们对电梯的总体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高效节能、稳定性等。因此,我们在保证电梯可靠运行的前提下,也要更好地提高电梯整个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随着人类逐步跨入了电气时代和自动化时代,加之电机驱动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梯才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电梯控制也成为控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种新型电梯不断涌现,但是国内外现有的电梯控制系统还是有许多不足,存在设计方案简易和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所以研究开发这类电梯控制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包括PLC单元,PLC的特点、优势、功能、结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以及PLC的选型和I/O的分配,设计方案中减少了信号模块的数量,从而减小成本。根据电梯控制的设计流程、目标和要求,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中,通过定义控制系统设计流程,确定电气设计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综合考量电路设计中防止误操作、滤波、短路、最大量程、器件适配与系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PLC功能,满足生产工艺和控制要求,同时合理的选择电气元件,保证控制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在制定控制方案时,考虑控制系统的美观、经济、实用和维护简便。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控制系统的要求可能也需要改变,设计时应适当考虑整个系统的完善或二次开发的需要。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和特殊的要求,达到了设计一款高性能、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控制系统的目的。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首先介绍上位机软件界面的开发工具,然后详细说明了通过程序编程实现PC机与PLC的通讯,上位机的读写操作,以及曲线的绘制和打印,最后全面地叙述了设计出来的上位机软件界面。在程序编写过程中,通过分析电梯工作原理和机制,再进行编写了PLC的控制程序,可以实现电梯的有无司机和检修状态的选择、开关门控制、警报和指示灯控制、楼层位置指示、上行或下行控制、平层检测、安全保护、指示灯显示、报警、语音、开关门延时、超载检测、过载检测、集选控制、检修等功能。同时对梯形图的绘制进行了全面详细阐述,克服一些设计难题和干扰因素,大大地提高了电梯故障检测和维护的快捷性,经过运行测试后,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张帆[7](2018)在《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文中提出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个时变的、强耦合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分布式能源市场日益扩大的今天,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其具有的强大能源适应性,再次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传统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往往按标准的设计工况定频运行,然而当环境温度、热负荷需求变化,特别是发生器的供热量不足时,定频运行的制冷机组很难达到制冷效率的实时最优值。因此,对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变频调速控制,提高系统的实时运行效率,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一种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该装置根据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将控制器与变频器结合在一起,从而简化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的结构,节约成本、减少系统体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变频器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原理的分析,描述了吸收式制冷系统控制量与被控量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开发适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变频优化控制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被控变量耦合性较强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应于该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的一体化变频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变频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构成:变频器部分使用交直交的变频拓扑结构,将从电网中引入的三相交流电通过电容滤波的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整流为直流电,再将此直流电通过三相全控桥逆变为可以控制频率大小的交流电。通过计算选择功率合适的PIM模块作为变频器的整流和逆变桥,利用限流电路防止冲击电流对整流桥的损坏。控制器部分包括电源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电子膨胀阀控制模块、IGBT驱动模块、串口通讯模块、LCD按键与显示模块和DSP最小系统模块。控制器部分用于检测系统运行状态,采集系统运行所需的温度和压力信息,输出PWM波以及控制电子膨胀阀开度。为了实现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控制部分和变频部分的功能,编写了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的软件控制程序。利用CCS软件,针对装置硬件各模块,编写了串口MODBUS通信程序、LCD显示和按键程序。使用SPWM正弦脉宽调制的规则采样法设计PWM产生部分软件,控制三相输出脉宽的宽度。编写故障检测软件,当直流母线电压及三相输出电流检测出现问题或硬件检测故障时,将控制器的PWM输出中断。最后提出了一种用电子膨胀阀对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进行控制的PID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一种新型的鲁棒辨识方法获得一阶加滞后的系统参数,并借助于改进的Zizegler-Nihcols参数整定方法获得PID控制器的P、I参数值。使用C语言对该控制策略进行编程,并应用于已开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中,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对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变频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满足了吸收式制冷系统对溶液泵变频控制的要求。本课题所研发的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为多变量智能控制策略在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必将推动新型智能化高效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发。

肖俊彦[8](2018)在《光伏储能微网系统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尤其太阳能在各国的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光伏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太阳能的清洁,易安装,可使用区域广的特点,使得太阳能越来越受到电站投资者的欢迎,尤其它适合分布式安装,可使居民轻易在家用屋顶或空闲地块,建立自己的光伏电站。但分布式发电具有发电随机性,系统惯性小,容量小的特点,尤其太阳能只在白天进行发电,给光伏使用者和电站运营商带来了很多困扰。光伏发电配合储能电池构成的微网系统,就为平抑分布式发电的缺点提出了新的方向,以可存储能量的储能电池作为发电系统的后备能源,在白天本地负载无法完全消耗光伏产生的电能时,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在储能电池中,在光照资源多时,降低光伏发电对电网系统的冲击,在夜间,系统又可调用储能电池的化学能,通过DC/DC转换器和DC/AC逆变器转换为本地负载可用的交流电输出,补充夜间用电,降低用户从公共电网购电需求,削峰填谷,平抑电网用电量纹波。本文介绍了光伏储能微网系统中需要使用的技术,介绍了光伏组件的种类,基本原理并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光伏电池数学模型,模拟并仿真I-V,P-V输出曲线,分析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原理和方法,对常用逆变电路拓扑工作原理,DC/DC常用电路拓扑的工作和控制进行介绍描述,分析三相并网系统数学模型,并介绍了分布式电源的PQ控制,V/F控制和Droop控制。分析并提出了微网中具有并网,离网,储能充电,放电等不同模式,微网系统的能量调度和工作状态根据需要或经济效益进行模式切换。最后实际搭建一个6KVA三相并/离网储能混合微网系统软硬件平台,进行验证不同功率变换模块的工作特性,并测试白天,夜间,系统并网发电,储能充电,储能放电,离网输出等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系统运行情况。实际验证该光伏储能微网系统在实验室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李许军[9](2016)在《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三相异步电动机是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动力设备,在额定功率附近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和较高的功率因数及运行效率。但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往往存在电动机启动电流大、轻载时运行效率低、缺乏保护功能等问题,易造成经济损失。本论文针对异步电动机轻载时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并设计一种具有软启动、保护功能,能够自动随负载变化而调整输出电压的节能控制装置。论文对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运行能耗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异步电动机轻载时电动机损耗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异步电动机实现降压节能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了通过定子电流的大小调节电动机工作电压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黄金分割法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算法,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搜索时间,又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使电动机工作在与负载大小相匹配的最佳工作点。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完成了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硬件电路包括主控制电路和电动机驱动电路两部分,主控制电路以DSP为控制器,满足了系统对采样数据处理的快速性和实时性要求;电动机驱动电路包括基于IGBT模块的主电路、IGBT管门极驱动电路、电流和电压检测电路、系统直流稳压电源以及其他辅助电路等。其中电源部分设计了基于电压反馈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IGBT管门极驱动设计了基于高速光电耦合器TLP350的驱动电路;同时对其他辅助电路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最后完成了节能控制的程序设计,重点对电流、电压和功率等关键量的计算处理、IGBT模块触发脉冲的生成、故障处理以及人机交互等程序进行了设计。最后对完成的样机进行了各项功能测试和节能效果试验,实验表明了节能控制器的各项功能和节能效果达到了设计的目标,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广君[10](2016)在《基于WinCE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研究》文中指出运动控制器是数控系统、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之一。随着数控系统、机器人向高端发展,对运动控制系统的需求也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研究和开发具备扩展性、系统柔性、重用性、软件可移植性、二次开发等功能的高性能和开放式结构的运动控制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全面分析运动控制器的研究现状和设计方案,结合当前嵌入式技术和微控制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设计了一款基于WinCE系统,便于用户二次开发、在软硬件方面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多轴运动控制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数控系统功能需求和开放式运动控制器层次化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ARM+DSP双核处理器+FPGA架构的运动控制器的软硬件平台设计方案。其中ARM内核运行WinCE嵌入式操作系统,负责运动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运行和实现人机交互与任务管理功能;DSP内核实现各种插补运算和运动控制控制指令的分类、解析;FPGA负责将插补运算的结果和控制指令转换为控制信号,进行输出驱动,并实时采集各轴的运行状态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2.根据硬件设计方案和功能需求,对运动控制器的硬件进行选型和设计。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控制模块、接口模块、轴功能子模块等硬件设计,并确定了双核处理器与FPGA之间的通信方案。3.按照软件设计方案,完成了各层软件的设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Net和动态链接库技术的运动控制器二次开发方案。然后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划分出FPGA端各功能模块,并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对各模块进行详细设计。4.最后,进行了运动控制器库函数的设计。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下,使用C#编程语言设计运动控制器动态链接库函数并将其封装为DLL文件。同时,完成了所设计系统的基本功能测试。

二、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刮板输送机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刮板输送机PMSM建模及直接转矩控制
    2.1 引言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刮板输送机PMSM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
    3.1 引言
    3.2 空间矢量调制原理
    3.3 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刮板输送机多电机驱动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刮板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4.3 刮板输送机多电机功率平衡分析
    4.4 刮板输送机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系统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刮板输送机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一阶滑模观测器法
    5.3 超螺旋算法原理
    5.4 基于STA的自适应二阶滑模观测器法
    5.5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与分析
    6.1 引言
    6.2 永磁同步电机选型计算
    6.3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永磁电机直驱系统
    6.4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两轴同步的桌面贴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贴片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贴片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贴片机发展现状
        1.2.3 未来贴片机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框架以及硬件设计
    2.1 贴片机系统框架设计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1.3 贴片机械结构
        2.1.4 步进驱动系统
        2.1.5 喂料系统气动飞达
    2.2 贴片机运动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2.2.1 贴片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结构
        2.2.2 控制器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2.2.3 贴片机控制器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控制系统速度规划和插补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3.1 速度规划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3.1.1 速度规划算法的研究
        3.1.2 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划及实现
        3.1.3速度规划算法的仿真与实验
    3.2 插补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3.2.1 数字积分法基本原理
        3.2.2 数字积分法的实现
        3.2.3数字积分法的仿真和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1.1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4.1.2 上位机开发工具
    4.2 主函数设计和系统初始化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系统初始化
    4.3 系统子函数设计
        4.3.1 通信处理函数
        4.3.2 工作文件解析函数
        4.3.3 贴装函数
        4.3.4 喂料函数
        4.3.5 手动调试函数
        4.3.6 系统复位函数
    4.4 贴片机运动控制系统的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船舶岸电船载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船舶岸电系统概述
        1.2.1 港口岸电供电系统
        1.2.2 船岸交互系统
        1.2.3 船舶受电系统
    1.3 船舶岸电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2 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1 船舶电能管理系统
        2.1.1 PMS的功能及其调整
        2.1.2 PMS的系统结构
    2.2 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对船载AMPS的能力要求
        2.2.2 船载AMPS的系统控制方案
    2.3 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
    2.4 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的通信设计
        2.4.1 AMPS与PMS的通信设计
        2.4.2 AMPS与岸电控制系统的通信设计
    2.5 船舶岸电船载系统的总体控制流程设计
        2.5.1 安全连锁控制回路设计
        2.5.2 AMPS控制器主程序设计
        2.5.3 船电切换为岸电程序设计
        2.5.4 岸电切换为船电程序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船舶电站与港口岸电无缝连接的设计
    3.1 无缝连接原理
        3.1.1 电压幅值的影响
        3.1.2 相位差的影响
        3.1.3 频率差的影响
    3.2 无缝连接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3.2.1 相位差检测原理
        3.2.2 相位差超前时间的获取
        3.2.3 相位差检测的实现
    3.3 无缝连接同步方式的设计
        3.3.1 同步方式A1的设计
        3.3.2 同步方式A2的设计
        3.3.3 同步方式A3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船岸之间负载转移的设计
    4.1 船舶发电机调速原理
        4.1.1 船舶电力系统的频率与有功功率
        4.1.2 调速器调速原理
    4.2 AMPS负载自动转移控制方案
    4.3 负载转移的控制策略
        4.3.1 PID控制器简介
        4.3.2 负载转移的PID控制回路设计
        4.3.3 PLC中的PID配置
    4.4 负载自动转移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船舶岸电船载控制系统的调试及实验结果
    5.1 实验平台简介
        5.1.1 实验设备
        5.1.2 船舶岸电连接实验平台
        5.1.3 仿真实验可行性
    5.2 船岸无缝连接的测试
        5.2.1 断路器固有动作时间测量
        5.2.2 无缝连接对岸电电源的影响
        5.2.3 无缝连接对负载的影响
    5.3 船岸负载转移的测试
        5.3.1 频差、功差比例系数的确定
        5.3.2 变脉宽负载转移
        5.3.3 船舶岸电连接频率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电动汽车VCU在环测试平台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动汽车VCU在环测试平台的研究意义
    1.2 在环测试发展现状
        1.2.1 国外在环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在环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任务及研究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VCU在环测试平台的设计
    2.1 VCU在环仿真测试平台的总体方案
    2.2 工业控制器的选型
    2.3 CAN卡选型
    2.4 电源选型
    2.5 I/O板卡选型
    2.6 信号调理板的设计
        2.6.1 模拟量调理电路
        2.6.2 数字量调理电路
    2.7 本章小结
3 仿真测试模型的搭建
    3.1 在环仿真测试模型总方案
    3.2 驾驶员模型
    3.3 电池系统模型
    3.4 电机系统模型
        3.4.1 电动汽车电机转速模型
        3.4.2 电机输出功率以及电机扭矩模型
    3.5 车辆动力学模型
        3.5.1 电动汽车行驶阻力模型
        3.5.2 电动汽车行驶速度模型
    3.6 VCU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VC++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1 主界面的设计
    4.2 故障模拟界面设计
    4.3 数据标定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VCU在环测试平台试验验证
    5.1 VCU上电控制策略的验证
    5.2 VCU行车控制策略的验证
    5.3 VCU下电控制策略的验证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风力电发系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2.1. 风力发电系统的传统结构
        §1.2.2. 风力发电系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1.3. 无刷双馈电机及其应用前景
        §1.3.1.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程
        §1.3.2. 无刷双馈电机的潜在应用前景
    §1.4. 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策略
        §1.4.1. 标量控制
        §1.4.2. 矢量控制
        §1.4.3. 直接转矩/功率控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及其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动态建模
        §2.3.1.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动态模型
        §2.3.2.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动态模型的数值仿真实现
    §2.4.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稳态分析
        §2.4.1.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稳态模型
        §2.4.2.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分析
    §2.5. 基于等效电路的参数测量
    §2.6.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方式
    §2.7.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特性分析
        §2.7.1. 交叉耦合特性
        §2.7.2. 励磁特性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双定子无刷双馈独立运行风力发电系统
    §3.3. 独立运行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
        §3.3.1. 电压输出特性分析
        §3.3.2. 励磁电流内环控制
        §3.3.3. 电压外环控制
        §3.3.4. 独立运行控制器
    §3.4. 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实验研究
        §3.4.1.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的性能验证
        §3.4.2. 独立运行控制器的性能验证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刷双馈电机电流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
    §4.1. 引言
    §4.2. 无刷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4.3. 无刷双馈电机电流环模型及分析
        §4.3.1. 电流环模型
        §4.3.2. 电流环简化模型
        §4.3.3. 电流环稳态分析
    §4.4. 无刷双馈电机电流控制器设计
        §4.4.1. 无刷双馈电机的电流环结构
        §4.4.2. 无刷双馈电机传统电流控制器
        §4.4.3. 无刷双馈电机改进电流控制器
        §4.4.4. 电流控制器的闭环传递函数
    §4.5. 电流控制器的性能分析
        §4.5.1. 传统电流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4.5.2. 改进电流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4.5.3. 电流控制器的频域分析
        §4.5.4. 参数不匹配情况下改进电流控制器的分析
    §4.6. 控制性能验证
        §4.6.1. 正弦响应
        §4.6.2. 阶跃响应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刷双馈电机功率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
    §5.1. 引言
    §5.2. 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模型
        §5.2.1. 无刷双馈电机的全阶状态空间方程
        §5.2.2. 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模型
    §5.3. 无刷双馈电机功率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5.4. 控制性能验证
        §5.4.1. 仿真研究
        §5.4.2. 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虚拟功率模型预测同步并网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
    §6.1. 引言
    §6.2.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同步并网的基本原理
    §6.3. 虚拟功率模型预测同步并网控制器的设计
        §6.3.1. 基于磁链的状态空间方程
        §6.3.2. 适用于并网发电运行模式的功率模型
        §6.3.3. 适用于电网同步运行模式的虚拟功率模型
        §6.3.4. 虚拟功率控制特性分析
        §6.3.5. 虚拟功率模型预测同步并网控制器
    §6.4. 控制性能验证
        §6.4.1. 仿真研究
        §6.4.2. 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实验平台的软硬件设计
    §7.1. 引言
    §7.2. 系统实验平台
    §7.3. dSPACE控制系统
        §7.3.1. dSPACE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7.3.2. dSPACE控制系统的软件执行
    §7.4. 系统硬件设计
        §7.4.1. 功率变换器主电路
        §7.4.2. 驱动电路
        §7.4.3. dSPACE接口电路
        §7.4.4. 辅助控制及反馈电路
        §7.4.5. 交流电压采样电路
        §7.4.6. 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课题展望
附录A
    A.1 励磁磁链模型(式(2–44)的推导过程)
    A.2 空间向量到正弦相量的转换关系
    A.3 控制绕组电流与功率绕组电流之间的复数传递关系(式(3–8)的推导过程)
    A.4 功率绕组电压表达式(式(3–11)的推导过程)
    A.5 功率绕组电流与控制绕组电流之间的复数传递关系(式(4–8)的推导过程)
    A.6 控制绕组电流环模型(式(4–11)的推导过程)
    A.7 矩阵A和B中的各元素表达式(式(5–9)的系数矩阵)
    A.8 式(5–14)中的系数表达式
    A.9 矩阵C中的各元素表达式(式(6–8)的系数矩阵)
    A.10 式(6–14)中的系数表达式
附录B
    B.1 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设计参数
    B.2 1 k W无刷双馈电机电气参数
    B.3 20 k W无刷双馈电机电气参数
    B.4 2 MW无刷双馈电机电气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三菱PLC的8层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梯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1.2 国内外的电梯行业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 全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2.1 电梯的类型
    2.2 曳引电梯的结构及传动方式
        2.2.1 曳引电梯的八个系统
        2.2.2 电梯的曳引传动方式
    2.3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2.3.1 电梯的三种工作状态
        2.3.2 信号的登记和消除
        2.3.3 电梯行驶方向的确定、保持和改变
        2.3.4 控制的运行过程
        2.3.5 控制系统的音响、灯光、信号及指示灯
        2.3.6 控制系统的安全保护
        2.3.7 控制系统的其他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LC选型
    3.1 PLC的特点和优势
    3.2 PLC的功能
    3.3 PLC的硬件结构
    3.4 PLC的编程语言
    3.5 PLC的开发环境
    3.6 PLC的选型和I/O口的分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梯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设计流程
        4.1.1 控制系统设计的流程
        4.1.2 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要求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3 控制系统的电路图设计
    4.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4.1 电梯满载、超载和消防程序
        4.4.2 电梯上下控制程序
        4.4.3 电梯位置判断和层数显示程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变频器及吸收式制冷变频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1.2.1 变频器研究现状
        1.2.2 吸收式制冷变频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
    2.1 吸收式制冷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结构
        2.1.2 吸收制冷的工作原理
    2.2 单效吸收式变频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硬件设计
    3.1 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2 整流逆变电路
        3.2.1 整流滤波逆变电路
        3.2.2 整流滤波电路计算
        3.2.3 限流电路
        3.2.4 逆变电路
    3.3 控制器部分设计
        3.3.1 电源模块设计
        3.3.2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3.3.3 IGBT驱动电路
        3.3.4 电子膨胀阀控制电路
        3.3.5 串口通讯电路
        3.3.6 LCD显示电路
        3.3.7 LED驱动电路
    3.4 DSP28335最小系统设计
        3.4.1 最小系统中电源模块
        3.4.2 JTAG模块
        3.4.3 时钟电路
        3.4.4 EEPROM
        3.4.5 插针滤波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软件设计
    4.1 程序设计环境
    4.2 主程序设计
    4.3 通讯部分设计
    4.4 PWM产生设计
    4.5 电子膨胀阀控制程序
    4.6 故障检测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在吸收式制冷变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1 吸收式制冷变频控制系统平台的搭建
    5.2 PID参数辨识方法
    5.3 电子膨胀阀PI控制器的设计
    5.4 变频控制一体化装置变频调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8)光伏储能微网系统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可再生能源及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1.2 光伏储能及微网系统发展现状
        1.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光伏储能微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光伏发电系统及储能技术
    2.1 光伏电池介绍
        2.1.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2.1.2 光伏电池的数学建模及仿真
        2.1.3 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特性
        2.1.4 光伏电池的分类
    2.2 光伏系统MPPT
    2.3 光伏并/离网发电系统
        2.3.1 光伏单相并/离网常用逆变拓扑结构
        2.3.2 光伏三相并/离网常用逆变拓扑结构
    2.4 储能系统介绍
        2.4.1 储能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2.4.2 储能用锂电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储能微网系统结构及控制
    3.1 光伏储能微网系统的结构
        3.1.1 交流母线系统
        3.1.2 直流母线系统
        3.1.3 交直流混合母线系统
    3.2 光伏储能微网系统逆变器架构及控制策略
        3.2.1 PQ控制
        3.2.2 V/F控制
        3.2.3 Droop下垂控制
    3.3 三相系统逆变器的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3.4 储能电池充放电双向变流器结构及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微网系统的并离网控制与能量管理
    4.1 微电网的并/离网运行控制
    4.2 微电网的并/离网切换控制
    4.3 微电网储能系统能量调度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伏储能微网系统实验平台
    5.1 光伏储能微网平台总体方案介绍
    5.2 光伏储能微网平台的硬件部分设计
        5.2.1 微网系统主控制部分硬件
        5.2.2 双路MPPT接入
        5.2.3 三相逆变并网/离网输出模块
        5.2.4 储能电池隔离双向充放电模块
    5.3 光伏储能微网平台的运行试验
        5.3.1 双向隔离DC-DC充放电模块
        5.3.3 光伏储能并/离网系统工作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3 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1.4 异步电动机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异步电动机节能途径
        1.4.2 节能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节能原理
    2.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分析
        2.1.1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传递关系
        2.1.2 异步电动机损耗分析
    2.2 输入电压和工作电流之间的关系
    2.3 动态降压节能理论分析
        2.3.1 降压节能原理
        2.3.2 异步电动机负载特性分析
        2.3.3 异步电动机调压范围分析
        2.3.4 异步电动机工作效率与负载率关系
    2.4 降压节能实用场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步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策略
    3.1 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控制策略
        3.1.1 在线寻优的节能原理
        3.1.2 在线寻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2 基于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策略
        3.2.1 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原理
        3.2.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压节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设计思路
    4.2 节能控制器总体硬件设计
    4.3 主控电路的设计
        4.3.1 DSP的选择及其外围电路
        4.3.2 存储扩展电路
        4.3.3 JTAG接口电路
    4.4 IGBT模块驱动电路板的设计
        4.4.1 IGBT驱动电路设计
        4.4.2 IGBT模块滤波电路设计
        4.4.3 电流采样信号处理电路
        4.4.4 电压检测电路
    4.5 系统辅助电源的设计
        4.5.1 主控电路电源设计
        4.5.2 IGBT模块驱动电路板中辅助电源的设计
    4.6 PCB设计与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压节能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DSP程序设计
        5.1.1 DSP开发环境简介
        5.1.2 DSP主程序
        5.1.3 电流和电压信号采集程序
        5.1.4 节能控制算法
        5.1.5 三相SPWM波的生成
    5.2 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的搭建
    6.2 节能控制器的实验数据测量
    6.3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WinCE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运动控制器研究发展状况
    1.3 运动控制器的分类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运动控制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运动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2.2 运动控制器设计目标
    2.3 硬件总体方案
        2.3.1 三种典型嵌入式运动控制器结构类型
        2.3.2 多核微处理器
        2.3.3 运动控制器硬件结构方案设计
        2.3.4 ARM+DSP双核微处理器选型
        2.3.5 OMAP-L138与FPGA的通信方案设计
    2.4 软件总体方案
        2.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2.4.2 运动控制器软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FPGA的选型
        3.1.1 I/O资源需求分析
        3.1.2 FPGA选型
    3.2 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3 轴驱动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4 I/O硬件电路设计和电源模块设计
        3.4.1 I/O扩展子模块
        3.4.2 接口模块设计
        3.4.3 系统电源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运动控制器的软件开发环境与方案
        4.1.1 OMAP_L138的开发环境与流程
        4.1.2 FPGA的开发环境与流程
        4.1.3 运动控制器二次开发方案及流程
    4.2 ARM内核与DSP内核通信设计
    4.3 主控制器与FPGA的EMIFA通信接口设计
    4.4 应用于主控层的PC端软件设计
        4.4.1 运动控制应用程序设计步骤
        4.4.2 运动控制程序下载方式选择
        4.4.3 PC与运动控制器的网络通信
        4.4.4 运动控制器的程序下载与升级的设计与实现
    4.5 应用层软件设计架构
        4.5.1 DSPLink通信模块
        4.5.2 任务管理模块
        4.5.3 数据处理模块
        4.5.4 EMIFA通信模块
    4.6 基于FPGA的轴驱动接口层软件设计
        4.6.1 脉冲发生模块设计
        4.6.2 数模转换模块设计
        4.6.3 位置与速度检测模块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动控制器函数库设计
    5.1 动态链接库技术
    5.2 运动控制器函数库设计与封装
        5.2.1 运动控制器函数库设计
        5.2.2 运动控制器函数库封装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基本功能测试
        6.1.1 运动控制器程序下载测试
        6.1.2 OMAPL138与FPGA的EMIFA通信测试
        6.1.3 FPGA脉冲发生模块测试
    6.2 系统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刮板输送机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张小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基于两轴同步的桌面贴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姜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3]船舶岸电船载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佳.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电动汽车VCU在环测试平台设计与试验[D]. 卢光明.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D]. 魏新迟. 东南大学, 2018(05)
  • [6]基于三菱PLC的8层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7]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系统[D]. 张帆. 山东建筑大学, 2018(02)
  • [8]光伏储能微网系统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 肖俊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D]. 李许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4)
  • [10]基于WinCE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研究[D]. 张广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高效运行控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