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MCI公司

采访MCI公司

一、MCI公司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嫣婕[1](2021)在《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文中指出

罗颖[2](2021)在《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干预依从性的解释性现象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社会生态模型为框架,通过深入了解社区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老年人参与干预过程的真实感受,及他们对干预方案的建议,探讨影响干预依从性的因素,明确既往干预过程中干预依从性的促进和阻碍因素,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提高社区MCI老年人参与干预的依从性,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获得干预带来的益处。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性现象学方法,使用最大差异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社区中参与课题组穴位按摩干预的MCI老年患者为受访对象。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社会生态模型制定初步访谈提纲,再通过专家指导和预访谈完善访谈提纲,对受访对象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具体受访对象数量遵循资料饱和原则来确定,当访谈资料达到饱和时停止访谈。访谈过程中观察受访对象的非语言表达,并将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点和对受访对象的感受记录下来,访谈结束后尽量在24小时内将对访谈录音转换成文本,使用质性研究资料处理软件Nvivo12.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类,按照Giorgi资料分析方法提取主题。结果对2名MCI患者进行预访谈修改完善访谈提纲,最终纳入20名社区MCI患者完成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反复分析,结合研究者在访谈时的感受和社会生态模型框架,本研究共提取3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2个亚主题:主题一:个人层面包含2个亚主题:(1)促进因素:良好的干预体验、健康意识增强、充足的休闲时间。(2)阻碍因素:记忆力下降、身体活动受限。主题二:社会因素包含2个亚主题:(1)促进因素:家庭成员的关心、社区朋友支持、社交的需求、干预人员态度良好、干预人员专业性强、提供健康检查。(2)阻碍因素:缺乏家庭支持、干预人员数量不足、干预过程调整时间、干预项目个性化不强、督促措施不够。主题三:环境因素包含2个亚主题:(1)促进因素:干预场所安静、干预场所安全、干预场所空间宽敞、干预场所交通便捷。(2)阻碍因素:干预场所位置隐蔽、恶劣的天气。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性现象学方法,通过对20名参与过按摩干预的社区MCI老年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影响MCI患者干预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最终提炼出的主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社区MCI患者干预依从性的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在个人层面上,MCI患者的健康状况影响干预依从性,MCI患者需要克服疾病所带来的影响,除了MCI所造成的记忆力下降之外,还要注意合并症的治疗,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或者控制疾病导致的疼痛。2.在社会层面上,应注意加强MCI患者的社会支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MCI患者的具体需要组织干预活动。3.在环境层面上,除了人力不易改变的外在天气因素外,选择干预场所时在基础设施良好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环境的安全和便利,不宜选择离受试者距离过远的地方,增加交通过程的风险。

易闻佳[3](2020)在《黄永砅手稿的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超[4](2020)在《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新加坡从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博物馆体系从规划、建设到展览等各个层面,如何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加坡对国民身份的表述。新加坡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兴建的新博物馆都反映出当时对国民身份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15年,这期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第三个阶段从2015年国家美术馆落成至今,作为建设“世界都市”的文化机构,国家美术馆反映了新加坡的“世界身份”。本文由此提出,新加坡这些身份的“想象”,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相关。在这种框架下,虽然有“新加坡人”身份、“亚洲身份”、“世界身份”这三种不同身份,但它们互相关联,本质上都反映着殖民帝国体系发展而来、并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通常聚焦在单个博物馆或收藏。本文则首次将一个国家跨越50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不同阶段的博物馆建设,对应着不同时代建构国民身份的侧重。另外,目前对亚洲价值观和世界都市等新加坡国策的讨论,往往强调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原因,本文通过对国民身份在博物馆里的体现,首次论述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也是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的需要,反映着国民身份认同建设对国家政策的驱动。本文这两个创新点,以及整体上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建设关系的讨论,或许可以丰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如何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促使人们理解不同的身份,增进文化互信,也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熊妍哲[5](2019)在《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现状和需求,以核心能力分类理论、胜任力模型为理论指导,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培养、遴选、考核、委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从而促进指导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质量。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护理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证了构建我国专业硕士临床指导老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6月,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并应用Excel2010、SPSS 21.0统计软件计算专家意见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检验咨询专家的代表性与可靠性,最终形成了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计算克朗巴哈系数进行了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最后,对指标体系各条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1)通过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共12名人员的访谈,初步形成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通过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确定6项一级指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道德能力),21项二级指标和63项三级指标。(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表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咨询结果可靠性较高;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151,P值<0.01,说明专家对全部指标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较好。(4)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6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3179、0.1635、0.2358、0.08999、0.0714、0.1213,对各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在0.00-0.046之间,均<0.10,说明本研究的判断矩阵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各指标权重系数符合逻辑。(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以克朗巴哈系数表示,一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649,二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5650.950之间,三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6570.936之间,均达到中等、高等信度,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本研究联合采用质性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研究方法,确立了科学合理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作为护理专业今后培养、遴选、考核、任用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制订专硕临床指导教师准入认证、规范培训等相关政策的依据。

龙稳全[6](2019)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是联系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保证发行人质量、维护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但是,现实并非像田园诗般美好,近些年来,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曾爆出因欺诈发行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此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银行未能履行勤勉义务。本文旨在通过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本源进行梳理,探寻有关国家或地区在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先进成熟的经验,以此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投资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履行勤勉义务,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具有的现实意义。正文从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以及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等五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实质上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乃是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属于注意义务的范畴,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产生的内在诱因在于投资银行商业机会的获取和规避自身风险的需要,其建立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并在金融危机处置过程得到了完善。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是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有限政府的要求,也是用最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生产最真实完整的效应的使然,更是权利义务对等与平等原则的驱动。第二章探讨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是衡量投资银行是否履行勤勉义务的尺度,在性质上是行为标准、普适性标准、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体,能够弥补投资银行行为规则的漏洞、明确投资银行行为边界以及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其他主体的责任。当前,主要存在“谨慎人”标准和“理性人”标准两种判断标准。前者适用于美国,后者则适用于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两种判断标准内涵存在较大差别,但都兼具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从而得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章论述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构建应当考虑内因与外因、激励与约束、成本与收益等因素,并以此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实现机制、激励与约束实现机制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声誉机制、看门人监督机制等激励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产生促进投资银行更加勤勉尽责的效应。投资银行的公共执行机制、私人执行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媒体监督机制等约束机制在运转过程中,能够起到约束投资银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但每一种具体机制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第四章研究了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律制度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可能需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目前,学界对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认识存在分歧,实际上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应构成侵权责任,并应合理区分投资银行与发行人、其他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之间的责任,同时投资银行可基于时效消灭、请求权人故意、因果关系不成立等因素进行抗辩。由于行政责任制度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行政处罚应强调处罚措施与违法行为的匹配性,遵循正当程序。只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探讨了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主要经历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等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证券市场相对发达的有关国家或地区都曾经历过,并且有着先进成熟的解决经验和措施。我国应在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重塑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重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完善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以及优化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等对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进行完善。结束语是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包含了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实现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每个具体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运转对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及时完善有关制度,促进投资银行积极履行勤勉义务,保证证券发行质量,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源流活水,这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康建军[7](2018)在《明清山东运河河道工程及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山东运河居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可谓整段大运河的中枢。从工程整治角度和运行管理角度而言,大运河最严重的问题几乎全都集中在这里,可谓是对整个大运河影响和制约最大的一段。山东运河在自然地貌、河道开发、水源补给等问题上,与其他段的运河有着许多的异同之处,是运河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历代治黄治运者用工最勤、耗帑最多。从山东运河区域的历史自然地理背景入手,针对工程治理、水利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切入山东运河的研究,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关注河道工程整治与漕河管理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情况。文章具体描述了元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工程治理及时空特征,并重点对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河工工程、漕河管理机制予以梳理,同时就山东运河区域的水利纠纷与社会应对进行了探讨,进而认识运河区域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互动。运河工程是国家工程,而治理者又贯穿以工程治国的思维以保障漕粮的畅行无阻。全文共分六章对该问题进行了逻辑验证,绪论简单陈述了选题的缘起、研究区域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提出了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讨论山东运河区域历史自然地理背景,通过概述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中的基本性状,详细考察了与山东运河密切相关的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诸河,同时也对山东运河沿线的湖泊基本情况和其他水源补给情况进行了探讨。第三章主要讨论山东运河工程治理及时空特征、山东运河水系及泉源分布情况、运河治理物料工具及其管理禁例情况,复原了山东运河历史时期的工程治理情况和空间分布情况。第四章是明清山东运河管理的运行机制,讨论与工程治理互动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分析了的漕粮供应及功能、漕船的管理等具体问题。在讨论政策的实施者时,分析了不同层级管理者对山东运河管理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讨论了山东运河区域的水利纠纷与社会应对,表现为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和农业生产颓废,水患灾害频仍、漕弊突出等导致河神信仰盛行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看利益博弈下的官民反应。总之,从工程治理、水利建设的角度切入山东运河的研究,通过分析山东运河工程治理历程及时空特征,辅以人事的对漕河运输运行机制的管理,进而认识运河区域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从中可以看到山东运河整治工程是国家层面的公共工程,河道的开挖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组织机构,将河道的开挖与全境的水利工程相衔接。运河治理得益于一代一代儒家工程师的参与,这些京杭大运河上的治水大臣,在治水实践中把工程技术与儒家传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贯通。而传统的治水社会和水利社会、以及对于工程的管理体制又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国家”。山东运河的治理,涉及到工程的管理(如河道的开挖、闸坝的设置、闸坝的启闭、水柜的利用)和日常运行机制的管理(如官吏的分工、人员的调配、漕船的催趱)等多个方面。在工程整治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人员协作进行,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的协调工程。国家用工程思维而非商品经济的思维,以皇族利益而非市场交易的原则,倾国家之财力保障漕运这一国家工程,这是利玛窦、黄仁宇所无法理解的,在西方视野下看来不可理喻的漕运活动和山东运河整治工程,却在一个侧面恰能解释“利玛窦难题”、“黄仁宇之间”;那就是山东运河工程及运行,都是王朝国家统治下,政治大于经济、国家利益高于地方权益的产物。

曹鸿[8](2017)在《社会政治与历史书写的互动——美国同性恋史研究的发展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同性恋史研究在社会运动和史学变迁的双重影响下诞生。同性恋解放运动促使同性恋群体探寻自身的历史,这为同性恋史学的兴起提供了外部条件。与此同时,美国史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底层和边缘群体,研究主题也不断拓宽,社会史和女性史的兴盛以及性存在史的成熟,为同性恋史兴起提供了史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同性恋社群和史学界共同参与了同性恋史的书写。同性恋社群推动了同性恋史基本文献和档案项目的发展;专业史学在此基础上以重建集体经历为目标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入美国的主流历史叙事之中。美国同性恋史学的兴起,体现了历史书写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段李敏[9](2017)在《基于机构话语的身份建构语用方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机构话语成为国内外话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而身份及其建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新兴议题。然而,无论是机构话语研究,还是身份研究,在我国俄语学界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机构话语和身份这两个研究热点相结合,以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语用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以俄罗斯社会语言学中的话语理论和身份研究为宏观理论基石,以语用学、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为方法论基础,阐释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和运作机制。文中通过对不同类型俄汉机构话语的分析,探讨机构交际参与者如何用指示语、会话结构、言语行为、(不)礼貌策略以及其他语用方式建构自我和他人身份,探索其建构不同身份的语用动因以及如何通过身份建构达到交际目标,从身份角度解读机构话语的意义,阐释特定机构话语的成因。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既考察了机构话语中交际者"默认"的、相对稳定的机构身份及其各个层面,同时也考虑到交际者在互动过程中所建构的不同身份以及身份之间的动态转换。本文由绪论、正文7章、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意义、创新之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论文结构。第一章对西方、俄罗斯和我国的身份及其建构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述评。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其中包括身份建构研究的学理基础,身份、机构话语、机构身份等基本概念。第三章分析了机构话语中指示语的身份建构功能。第四章阐释了机构话语的会话结构——整体结构、局部结构与身份的相互关系,关注了会话中话轮转换的各种手段在建构机构身份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考察了机构话语中的各类言语行为如何建构相应身份。第六章对机构话语中(不)礼貌的使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礼貌与身份的密切联系。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其他语用方式。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附录中列出了本研究的俄汉语料来源。本文对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各种语用方式的考察,证明了语言与身份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辩证统一关系。语言手段能够标记、表征、再现、凸显或者建构交际者的身份,反过来,交际者的身份也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选择。机构话语具有身份指向性,其核心是交际者的机构身份。机构身份是带有机构"烙印"的社会身份,通常成对出现。无论是机构代表还是非机构代表,其在机构话语框架下被机构所规定的身份都是其机构身份。机构代表和非机构代表处于身份不对称和权势不对等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非固定不变,有时,机构代表和非机构代表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权力的动态争夺和身份的动态抗衡。机构话语中用来建构身份的语用方式多种多样。指示语、会话结构、言语行为、(不)礼貌等语用方式都是机构交际参与者身份不对称和权势不对等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权力争夺和身份抗衡的手段。机构身份作为机构话语的固化核心和默认的机构关系,始终控制着机构话语的进程。受机构目标导向,交际者可能会根据需要凸显、强化机构身份,或者隐藏、弱化机构身份,同时也可能建构偏离机构规约要求的其他身份,或者在不同身份之间动态转换。机构话语中的身份建构是机构交际参与者以机构目标为导向,顺应各种语境因素,不断做出选择和调整的动态过程。身份建构不只是由一方完成的,而是交际双方或者多方通过协商共同建构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语用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各种语用方式,对不同类型机构话语的分析揭示了机构话语的全貌和整体性特征,指示语、会话结构、言语行为、(不)礼貌、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幽默、预设和反预设等语用策略较为全面地呈现出各种语用方式的身份建构功能。这种整合性研究克服了以往对机构话语和身份建构单一分析的不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构话语和身份建构分析的语用体系。本文结合西方、俄罗斯和中国相关理论所进行的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研究在我国俄语学界应属首创,对俄罗斯相关理论的引介和运用也是对我国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身份研究的有益补充。此外,本文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俄汉机构话语语料对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尉洪池[10](2017)在《话语与权力:全球互联网治理话语与实践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开始被视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层面,理性主义权力观也发生了变化。在此影响下,国际关系领域的话语研究议程沿着两个主要路径展开:哈贝马斯式微观的互动过程研究,强调话语的交流作用;福柯式宏观的结构性研究,重视话语作为意义结构的影响。本文尝试借鉴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模式,将上述两个研究路径结合起来,在话语交往事件与意义结构之间,文本及其所处的更广阔社会政治情境之间建立起关联。权力斗争通常以话语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文本由此为权力关系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对象。基于这一前提假定,本文提出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相互构成的关系假设:话语既以权力关系为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权力关系的核心变量。一方面,行为体通过制造主导话语并战略性地运用话语策略维护和巩固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作为意义结构的话语可以促进或制约行为体的实践行为,从而对现实权力关系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本文以全球网络治理领域治理机制的演变过程为案例分析内容,对互联网治理机制发展中几个主要阶段的治理话语和实践进行了三个维度的考察:文本层面对各个时期网络治理讨论文本的语言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话语实践层面对与文本生产、传播和接受有关的话语斗争过程进行了论述;社会实践层面考察各时期话语互动事件所处的深层政治经济背景。经验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强调“私营部门主导”、“多利益攸关方治理”的主导话语是现实权力关系的体现。美国政府、商业和技术精英在互联网早期治理中建立了体现新自由主义原则的治理机制并塑造了去中心化的治理话语,以此牢牢掌握了他们对互联网的控制。其后,当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在多边政府间进程中遭到挑战时,现有机制的主导者借助话语结构的影响和话语策略的运用有效维护了其主导地位。然而,话语结构同时也对美国的行为具有制约性影响,并迫使美国在棱镜门事件后做出了放弃对ICANN监管权的权力关系调整。

二、MCI公司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CI公司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2)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干预依从性的解释性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 国内外MCI干预依从性现状
    2 国内外MCI干预依从性影响因素现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研究团队
        1.1 研究者个人特征
        1.2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依从性
        3.2 研究对象的纳排标准
        3.3 抽样方法
        3.4 样本含量
    4 资料收集
        4.1 研究工具
        4.1.1 访谈提纲
        4.1.2 访谈器材
        4.2 研究场所
        4.3 质量控制
        4.3.1 基于范式的角度提高质量
        4.3.2 基于研究过程加强严谨性
        4.4 伦理问题
    5 资料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访谈对象的基本特征
    2 访谈结果
        2.1 主题一个人层面
        2.1.1 促进因素
        2.1.2 阻碍因素
        2.2 主题二社会层面
        2.2.1 促进因素
        2.2.2 阻碍因素
        2.3 主题三环境层面
        2.3.1 促进因素
        2.3.2 阻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1.个人层面
        1.1 明确MCI诊断
        1.2 督促患者对合并症的治疗
        1.3 动态评估参与者的干预感受
        1.4 强调记忆康复模块训练
    2.社会层面
        2.1 增强社会支持
        2.2 合理规划干预时间
        2.3 组织集体干预
        2.4 及时调整干预人员
        2.5 提供个性化的干预
        2.6 增加督促措施
        2.7 增加激励措施
    3.环境层面
        3.1 干预场所设定合理
        3.2 注意天气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干预依从性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轻度认知损害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访谈内容编码图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附录六 个人简历
致谢

(4)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内容和意义
    1.2. 现有研究梳理
    1.3. 研究方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博物馆的“前史”:1887-1965
    2.1. 国家博物馆前身-–莱佛士博物馆(1887-1965)
    2.2. 莱佛士博物馆的身份信息:“殖民地臣民(colonial subject)”
    2.3. 殖民地身份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章“新加坡人”身份:1965-1993
    3.1. 建国初期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探索
    3.2. “新加坡历史”展览:新身份的视觉呈现
    3.3. 开幕系列展中的“新加坡人”身份
    3.4. “海峡华人”展厅:新加坡人身份vs.华人身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身份(1993–2015)
    4.1.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亚洲身份”
    4.2. 博物馆体系的开创与亚洲身份
    4.3. 亚洲文明博物馆:相隔15年的两个开幕展
    4.4. 土生文化馆馆址的符号意义:道南学校
    4.5. 土生文化馆的身份象征:种族和文化的“混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都市(Global City)”身份(2015--)
    5.1. “世界都市(Global City)”叙事和身份建构
        5.1.1. “世界都市”的国家定位和文化政策
        5.1.2. “世界都市”的身份意识
    5.2. 国家美术馆的外在身份:建筑、历史和规划
    5.3. 国家美术馆开幕系列大展:三重身份的世界属性
        5.3.1. 本土身份:新加坡艺术史展“你叫什么名字?”
        5.3.2. 独立的本地华人身份:蔡逸溪vs.吴冠中
        5.3.3. 东南亚身份:“东南亚艺术”展的寓意与困境
        5.3.4. “世界都市”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与帝国”展览
    5.4. 美术馆的“世界都市”身份:寓意与融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5)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2.指标体系初步框架的拟定
    2.1 组建课题讨论小组
    2.2 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3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4 开展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访谈工作
    2.5 初步拟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3.指标体系专家咨询与确立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实施过程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果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指标权重系数
    3.4 评价指标的信度考评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讨论
    4.1 构建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4.2 指标权重设置的准确性分析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性分析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5.小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6)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性质、内涵与内容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性质辨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涵剖析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内容探讨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产生与反思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产生的背景
        二、投资银行履行勤勉义务的内在诱因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反思
    第三节 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理论阐释
        一、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政治学基础
        二、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律经济分析
        三、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法理支持
        四、赋予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理论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与作用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本质探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作用解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分类及评析
        一、“谨慎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二、“理性人”标准的内涵界定、作用分析及形成探因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谨慎人”标准在理念层次上高于“理性人”标准
        二、英美及我国香港特区的判断标准较德日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
        三、不同国家或地区相同事项勤勉尽责要求程度不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与构建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构建的考量因素论析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的分类及内容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激励机制的运转及效应分析
        一、投资银行薪酬与晋升机制的运转及绑定效应
        二、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运转及标签效应
        三、看门人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竞争效应
    第三节 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约束机制的运转及作用分析
        一、公共执行机制的运转及监管作用
        二、私人执行机制的运转及威慑作用
        三、投资银行内部约束机制的运转及控制作用
        四、发行承销费用支付机制的运转及预防作用
        五、媒体监督机制的运转及监督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与归责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四、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民事责任分配
    第二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政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类型及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行政责任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的刑事责任
        一、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与构成要件
        二、投资银行违反勤勉义务刑事责任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演进
        一、审批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建立与缺陷
        二、通道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发展与不足
        三、保荐制下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形成与成效
    第二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存在偏差且纠正不足
        二、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模糊且存在缺失
        三、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激励不足且制衡功能失效
        四、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单一且责任分担失衡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制度的完善
        一、重塑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规制理念
        二、重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判断标准
        三、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实现机制
        四、优化我国投资银行勤勉义务法律责任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7)明清山东运河河道工程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区域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本文框架
第二章 明清山东运河开发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岗坡洼相间的山东运河微地貌
        一、黄河冲积平原易开挖也易淤积
        二、山前冲积平原蓄水与补水的矛盾
        三、南旺水脊是修闸坝和分蓄水的瓶颈
        四、河积、湖积平原与水柜
    第二节 黄淮海影响下的明清水文环境变迁
        一、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黄河水系变迁
        二、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海河水系变迁
        三、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淮河水系变迁
        四、明清山东运河沿线的湖泊变迁
        五、明清山东运河其他水源补给
第三章 明清山东运河工程治理及时空特征
    第一节 山东运河水系及泉源治理工程
        一、山东运河的水源水系整治工程
        二、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的水源调剂工程
        三、山东运河的五派泉源疏浚工程
    第二节 山东运河河道工程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
        一、运河的河道治理工程
        二、运河的闸坝治理工程
        三、湖泊水柜的治理工程
    第三节 山东运河工程治理中的物料与器具
        一、运河工程物料
        二、运河工程器具
第四章 明清山东运河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漕船与运河管理
        一、漕船与漕粮管理
        1. 漕船与漕制
        2. 漕粮的供应
        3. 漕粮的蠲恤
        二、漕河禁例与运河管理
        1. 运河行船禁例
        2. 运河用水禁例
        3. 运河守堤禁例
    第二节 漕军与运河管理
        一、漕军的管理
        1. 漕军、运丁、水手的管理
        2. 对船帮和漕运帮派的管理
        二、漕官的管理
        1. 漕督、钦差大臣的如履薄冰
        2. 地方大员的首鼠两端
        3. 州县官吏的得过且过
第五章 山东运河区域的水利纠纷与社会应对
    第一节 山东运河区域的水利纠纷
        一、直鲁纠纷:减水与以邻为壑
        二、鲁豫纠纷:边界与利益冲突
        三、苏鲁纠纷:南四湖尾间之争
    第二节 环境变动下的官民反应
        一、环境变动下的运河区域
        1. 农业生产的颓废
        2. 作物结构的变化
        3. 漕弊的久治不愈
        4. 水患灾害的频仍
        二、利益博弈下的官民反应
        1. 官方的严刑峻法
        2. 民众的抗漕与闹漕
        3. 清代后期的漕运纷争
第六章 结论
    一、山东运河工程受黄河的钳制
    二、山东运河工程的公共服务性
    三、技术变革与山东运河的维新
    四、不放弃河运背后的政治考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目录

(8)社会政治与历史书写的互动——美国同性恋史研究的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同性恋史学的概念辨析
二、同性恋史学兴起的动力
三、同性恋史学的发展和成熟
四、同性恋史学的新趋向
结语

(9)基于机构话语的身份建构语用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0.1 选题动机
    0.2 研究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0.3 研究意义
    0.4 创新之处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0.7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身份及其建构研究概述
    1.1 西方学界身份及其建构研究概述
        1.1.1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身份研究
        1.1.2 身份及其建构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1.2 俄罗斯学界身份及其建构研究概述
        1.2.1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身份(идентичность)的解读
        1.2.2 俄罗斯身份研究的重点
        1.2.3 俄罗斯有关身份的语言学研究
    1.3 国内学界身份及其建构研究概述
        1.3.1 综述性研究
        1.3.2 评介性研究
        1.3.3 理论创新
        1.3.4 应用研究
        1.3.5 我国俄语学界的身份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2.1 身份的界定
        2.1.1 身份的定义
        2.1.2 身份的分类
        2.1.3 身份与角色
    2.2 语言与身份的关系
    2.3 身份建构研究的学理基础
        2.3.1 社会建构主义
        2.3.2 语用身份论
        2.3.3 Л.П.Крысин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2.3.4 В.И.Карасик的社会身份语言理论
    2.4 机构话语
        2.4.1 何谓话语
        2.4.2 机构话语的含义
        2.4.3 机构话语的特征
        2.4.4 机构话语的类型
        2.4.5 机构身份
    2.5 机构话语中身份的多重性
第三章 机构话语中的指示语与身份建构
    3.1 指示语与身份
        3.1.1 指示与指示语
        3.1.2 指示语的分类
        3.1.3 指示语的特征
        3.1.4 指示语与身份的关系
    3.2 指示投射与身份建构
        3.2.1 指示投射与视点站位
        3.2.2 人称指示语的投射及其语用功能
    3.3 机构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与身份
        3.3.1 庭审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及其身份建构功能
        3.3.2 医患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与身份建构
        3.3.3 政治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与身份建构
        3.3.4 科学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与身份建构
        3.3.5 访谈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视点转移与身份定位
    3.4 机构话语中的社交指示语与身份建构
        3.4.1 社交指示语
        3.4.2 作为交际手段的称呼语
        3.4.3 法庭话语中的称呼语与身份
        3.4.4 军队话语中的称呼语与身份
        3.4.5 医患话语中的称呼语与身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构话语的会话结构与身份建构
    4.1 会话结构、互动秩序与身份
    4.2 机构话语的整体结构与身份建构
        4.2.1 机构话语的整体结构特点
        4.2.2 机构代表身份在机构话语开端和结尾的凸显
        4.2.3 机构话语开端阶段的身份建构
        4.2.4 机构话语结尾阶段的身份建构
        4.2.5 机构话语主体阶段的身份建构
    4.3 机构话语的局部结构与身份建构
        4.3.1 话轮与对话统一体
        4.3.2 机构话语中的对话统一体与机构身份
        4.3.3 话轮转换与机构性权力
        4.3.4 机构话语中的话轮转换与身份建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构话语中的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
    5.1 言语行为与身份
    5.2 言语行为类型与机构身份
        5.2.1 言语行为的切分
        5.2.2 施事行为的分类
        5.2.3 "机构"视角的言语行为分类
        5.2.4 基于交际者身份的言语行为分类
        5.2.5 机构话语中的言语行为类型与身份建构
    5.3 机构话语中的解释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
        5.3.1 解释言语行为
        5.3.2 解释言语行为的形式标记(话语标记语)
        5.3.3 访谈话语中的解释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
        5.3.4 庭审话语中的解释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
    5.4 沉默言语行为的身份建构功能
        5.4.1 沉默——一种有意义的空缺言语行为
        5.4.2 机构话语中的沉默与身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构话语中的(不)礼貌与身份建构
    6.1 国内外礼貌理论概况
        6.1.1 Leech的礼貌原则
        6.1.2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维护观
        6.1.3 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6.1.4 俄罗斯言语礼节理论
        6.1.5 小结
    6.2 不礼貌言语
        6.2.1 Culpeper等的不礼貌理论
        6.2.2 E.A.земкая的不礼貌理论
        6.2.3 不礼貌与语境、得体的关系
    6.3 (不)礼貌与身份
    6.4 机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中(不)礼貌的区别
    6.5 机构话语中不礼貌的功能
    6.6 不同类型机构话语中的(不)礼貌策略与身份建构
        6.6.1 庭审话语中的(不)礼貌
        6.6.2 医患话语中的(不)礼貌
        6.6.3 军队话语中的不礼貌
        6.6.4 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不礼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机构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其他语用方式
    7.1 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
        7.1.1 经典格赖斯合作原则
        7.1.2 机构话语与合作原则
    7.2 幽默策略
        7.2.1 何谓幽默
        7.2.2 机构话语中幽默的身份建构功能
    7.3 预设和反预设
        7.3.1 机构话语中的预设与身份建构
        7.3.2 机构话语中的反预设与身份建构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0)话语与权力:全球互联网治理话语与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研究
    第二节 国际政治话语互动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话语
    第二节 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第三节 基本理论模型
    第四节 基本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早期治理权之争与治理话语的塑造
    第一节 文本维度:互联网早期的竞争性治理话语
    第二节 话语实践:话语机制与合法性确立
    第三节 社会实践: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SIS进程中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维护
    第一节 WSIS进程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文本维度:WSIS进程中的竞争性治理话语
    第三节 话语实践:话语与权力的维护
    第四节 社会实践:WSIS进程与全球互联网治理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性话语的论争与主导地位的动摇
    第一节 文本维度:竞争性话语的内容
    第二节 话语实践:话语维护与话语论争
    第三节 社会实践:话语论争的社会性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话语结构的制约与权力移交
    一、文本维度:美国对“多利益攸关方治理”话语的倡导
    二、话语实践:新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制约性影响
    三、社会实践:话语与实践之间的偏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组成表

四、MCI公司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D]. 王嫣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干预依从性的解释性现象学研究[D]. 罗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黄永砅手稿的艺术研究[D]. 易闻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D]. 胡超.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7)
  • [5]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熊妍哲.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投资银行勤勉义务研究[D]. 龙稳全. 厦门大学, 2019(12)
  • [7]明清山东运河河道工程及管理研究[D]. 康建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社会政治与历史书写的互动——美国同性恋史研究的发展与思考[J]. 曹鸿. 世界历史, 2017(06)
  • [9]基于机构话语的身份建构语用方式研究[D]. 段李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10]话语与权力:全球互联网治理话语与实践分析[D]. 尉洪池. 外交学院, 2017(09)

标签:;  ;  ;  ;  

采访MCI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