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骆瑜,邱慧,汪保林[1](2017)在《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重要天然活性成分之一,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HIV、保肝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等活性,由于其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该文对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进行综述,并简述其相关的药理活性报道。
张刘红,王长虹[2](2021)在《穿心莲内酯理化性质及其制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保肝、降血糖、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活性,但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药理作用的发挥。本文概要介绍穿心莲内酯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和体内外稳定性等,以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李玉山[3](2016)在《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取纯化穿心莲内酯及制备其衍生物。方法:通过对川产穿心莲提取工艺的比较研究,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为影响因素,采用球面对称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根据穿心莲内酯理化性质,设计出最优纯化工艺路线,得到穿心莲内酯精品;莲必治的制备主要考察了物料比和反应液酸碱度的影响;喜炎平的制备主要对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穿琥宁的制备以原料配比、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了最佳合成工艺;炎琥宁的制备以穿琥宁为原料,以溶液酸碱度、反应温度和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合成工艺。结果:穿心莲最佳提取工艺为:90%的乙醇以4倍(mL·g-1)的料液比,在65℃下提取,在此工艺下穿心莲内酯的得率为21.5%,含量为17.8%;莲必治的制备中,穿心莲内酯与亚硫酸氢钠质量比为1:1.8为宜,反应液pH值控制在8反应很完全;喜炎平的制备反应中应控制好浓硫酸的加入速度,磺化反应后以无水乙醇除盐;最佳工艺条件下穿琥宁得率为130.6%,含量为99.2%;炎琥宁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率为98.2%,含量为98.6%。结论:在提取纯化穿心莲内酯的基础上,制备了穿心莲内酯的内酯系列衍生物,工艺稳定可行,为综合利用穿心莲提供依据。
郭秋实[4](2012)在《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靶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实验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研究;第二部分为建立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载药系统;第三部分为包合物脂质体载药系统在大鼠体内靶向性研究。第一部分实验中,相溶解度研究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在HP-β-CD溶液中溶解度明显增高,以摩尔比1:1形成超分子包合物。采用水溶液法制备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证实了超分子包合物的形成。HPLC法测定超分子包合物包封率为92.7%。解析二维核磁和红外图谱,推测穿心莲内酯分子可能从羟丙基-β-环糊精开口较大一端进入其筒状结构。第二部分实验中,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HPLC法测定包封率为87.9%,载药量为10.8%;脂质体粒径为445.8nm,Zeta电位为-10.33mV。4℃保存冻干粉末60天后,穿心莲内酯超分子包合物脂质体粒径为448.0nm,Zeta电位为-10.17mV,载药量为10.16%。实验结果表明,该包合物脂质体属于表面为负电势的大单室型(LUV)脂质体。包合物脂质体结构为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被进入脂质体内部亲水囊内,而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则进入脂质体疏水性的双分子层内部。第三部分实验中,使用HPLC法建立体内分析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HP-β-CD超分子包合物脂质体主要靶向于肺,穿心莲内酯在肺部浓度要明显高出其它组织中浓度。在注射36h后,肺部和血浆当中仍可测定到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内酯,证明载药体系具有较好的长效性。本论文以穿心莲内酯为模型药物,设计研制包合物脂质体靶向载药系统,联合应用包合物和脂质体两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穿心莲内酯脂质体成药性、稳定性和载药量的问题,而且还保留了脂质体载药系统靶向和长效的优势。在制备过程中,对脂质体进行PEG连接,使载药系统在体内循环时间延长,进一步提高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利用度。
何雯[5](2018)在《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在Caco-2和Calu-3单细胞层模型上的转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理解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优选中药剂型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关于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体内吸收情况的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为主,其缺点在于存在种属差异且操作复杂、周期长、重复性差。相比于动物实验,体外细胞模型有效避免了实验动物与人体间的种属差异,重现性高,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体外单细胞层模型评价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吸收情况。穿心莲内酯是药食两用植物穿心莲的主要药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及其水溶性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本文建立了 Caco-2和Calu-3单细胞层模型,观察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在单细胞层模型上的转运过程,预估药物在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的渗透性。实验逐一建立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方法适用性好、准确度高,可用干测定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的含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计算不同浓度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作用24小时后Caco-2细胞株和Calu-3细胞株的存活率,比较其对于两细胞株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转运实验时的安全给药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对于两细胞株的细胞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对Caco-2细胞株细胞活性的抑制较Calu-3细胞株更大;在给定浓度范围内,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安全性由大至小依次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当浓度低于500 μg·L-1时,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作用于两细胞株,其存活率均接近甚至高于90%,即0-500μg·mL-1为转运实验时的安全给药浓度。实验成功建立Caco-2和Calu-3单细胞层模型,考察给药浓度、作用时间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在Caco-2单细胞层模型上双侧转运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转运量随给药浓度升高而增大;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在Calu-3单细胞层模型上表观渗透系数值较大,呼吸道黏膜渗透性更高,更适合于肺部吸入制剂的开发,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在Caco-2单细胞层模型上表观渗透系数值较大,消化道黏膜渗透性更高,更适合于口服给药制剂的开发;添加P-糖蛋白抑制剂后,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在Calu-3单细胞层模型上的外排比及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在Caco-2单细胞层模型上的外排比均显着降低,即P-糖蛋白参与二者转运过程,故联合应用P-糖蛋白抑制剂可以减少外排,促进吸收,增加渗透性。
林君红[6](2014)在《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为二萜类内酯化合物,是中药穿心莲(Andrographis Herba)的主要有效成分,拥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肺癌、胃癌、大肠癌等多种肿瘤上效果明显,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药物。但穿心莲内酯水溶性差、溶出较低,极大地影响了药物的口服吸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是近年来研究较热的新型载药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容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价格相对低廉,可用于装载难溶性药物,改善药物溶出。将穿心莲内酯装载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上,利用介孔材料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增大药物溶出面、提高药物溶出速率和程度进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NaOH作为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模板剂,TEOS作为硅源,水为分散剂,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考察搅拌条件及除模板剂方法的影响,并通过N2吸附、SEM、TEM、粒径分布进行表征。制备了大小较均一、圆整度较好,直径约100nm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2)对穿心莲内酯的相关理化性质进行考察,为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AND)的制备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穿心莲内酯溶解度依次为甲醇(14.21mg·mL-1)>正丁醇(8.17mg·mL-1)>无水乙醇(7.58mg·mL-1)>乙酸乙酯(2.43mg·mL-1)>正辛醇(1.26mg·mL-1)>三氯甲烷(0.33mg·mL-1);在60℃热乙醇中穿心莲内酯的最大溶解量为20mg·mL-1,且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的穿心莲内酯溶解度均低于62μg·mL-1;在48h内,穿心莲内酯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但pH10的累积降解量为16.25%。以上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水溶性差,脂溶性略好,在酸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溶液中会降解。(3)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载体对穿心莲内酯进行载药,考察投药量对载药量的影响,并采用N2吸附、SEM、DSC、XRPD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投药量为10%、20%、25%、30%(即MSNs-AND(10), MSNs-AND(20),MSNs-AND(25),MSNs-AND(30))的药物含量分别为6.89%、14.8%、19.6%、22.3%;载药后样品分散较均匀,其外观、大小较载药前均没显着变化;载药后比表面积、孔容量、孔径均较载药前降低。结合DSC、XRPD结果表明,药物被成功装载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上,当投药量为30%时存在较明显的药物特征峰。(4)对MSNs-AND进行体外溶出实验考察,计算药物累计溶出百分率。通过直观分析及SPSS软件处理,表明MSNs-AND的体外溶出均较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好,且具有显着性差异;MSNs-AND(25)较其它载药材料溶出效果好,对其进行体外溶出方程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其溶出机制接近Weibull模型。综上所述,本文成功制备了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并通过实验证明其体外溶出较原料药具有较明显的提高。
翟婉辰[7](2020)在《透明质酸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药动学及其肺靶向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穿心莲是爵床科植物的全草或叶,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穿心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为二萜类内酯化合物,难溶于水,无臭,味苦。近年报道,穿心莲内酯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穿心莲内酯的临床常用剂型为口服制剂,主要有分散片、胶囊、软胶囊、胶丸和滴丸等,但由于穿心莲内酯难溶于水且味苦,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依从性差,无靶向性。脂质体是具有与细胞结构相似的双分子层结构,生物相容性好,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具有靶向性。经皮吸收可有效的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和味苦且凝胶适于经皮给药。透明质酸可以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表面的CD44蛋白特异性结合,提高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率。因此,实验设计构建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研究经皮吸收动物体内的药动学规律及肺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目的:构建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初步考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抑制作用。准备脂质体凝胶,经皮途径给药,研究穿心莲内酯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体内药动学规律及药物在肺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1.建立体内、体外检测穿心莲内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学。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采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处方。3.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初步评价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抑制作用。4.以成胶剂和pH值为指标筛选处方,制备脂质体凝胶并进行质量评价。5.采用经皮扩散池考察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的体外经皮释放规律。6.分别选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对照组选用穿心莲内酯滴丸口服灌胃给药,研究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的药动学规律及肺组织中的药物分布特征,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1.穿心莲内酯的标准曲线为y=28056x+3187.9,相关系数R2=0.9997,线性范围0.110μg·mL-1,日间内精密度RSD=2.49%,日间精密度RSD=1.31%,分别配制了三种浓度的穿心莲内酯溶液测定了稳定性和回收率,稳定性RSD(0.1μg·mL-1)=2.48%;RSD(1.0μg·mL-1)=1.64%;RSD(5.0μg·mL-1)=1.15%,回收率RSD(0.1μg·mL-1)=0.77%;RSD(1.0μg·mL-1)=0.76%;RSD(5.0μg·mL-1)=0.62%。2.HA修饰的脂质体最优处方为:卵磷脂0.79 g、胆固醇0.2 g、温度37.12℃。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T=1.41C2+1.13B2+2.63A2+1.13BC-3.37AC-0.75AB-1.69C+0.37B+1.12A+6.41。制备方法:用上述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筛选HA的用量,再加入穿心莲内酯,制备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得到的脂质体粒径为258.76 nm,PDI值为0.262,载药量为24.946%3.细胞毒性试验验结果显示,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对于非小细胞肺癌A549抑制率为47.148%,普通的穿心莲抑制率为24.423%。4.凝胶的处方筛选结果为:1 g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2.5 g甘油为保湿剂,三乙醇胺调节pH值至67之间。制备方法:将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溶液加入到上述处方中,并不断搅拌,调pH值,即得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5.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的体外累积释放Q-t曲线方程为Q=0.2517x+5.3474(R2=0.9906),稳态渗透速率Js为0.2517μg·cm-2·h-1。6h时累积释放量为92.549 Q·μg·cm-2。6.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分别是:昆明小鼠:达峰时为4.0 h,半衰期为3.523 h,最大峰浓度为2.482μg·mL-1,曲线下面积为13.462μg·mL-1·h,平均滞留时间为11.841 h。Wistar大鼠:达峰时为2.0 h,半衰期为4.574 h,最大峰浓度为4.766μg·mL-1,曲线下面积为48.904μg·mL-1·h,平均滞留时间为8.354 h。7.穿心莲内酯滴丸灌胃给药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分别是:昆明小鼠:达峰时为2.0 h,半衰期为2.523 h,最大峰浓度为2.639μg·mL-1,曲线下面积为8.008μg·mL-1·h,平均滞留时间为3.856 h。Wistar大鼠:达峰时为2.5 h,半衰期为10.199 h,最大峰浓度为0.641μg·mL-1,曲线下面积为1.748μg·mL-1·h,平均滞留时间为3.993 h。8.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的肺靶向参数为:昆明小鼠:相对摄取率(re)=2.705;峰浓度比(Ce)=2.138和靶向效率(te)=16.329%。Wistar大鼠:相对摄取率(re)=5.357;峰浓度比(Ce)=6.133和靶向效率(te)=27.873%结论:1.实验建立的体内、体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穿心莲内酯的方法可靠,测定数据准确,结果和结论可信,符合方法学的各项要求。2.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制备方法简单,符合脂质体质量要求。3.细胞毒性实验表明,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相较于普通的穿心莲内酯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4.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制备方法简单,符合凝胶的质量要求。5.大鼠和小鼠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HA修饰的穿心内酯莲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参数均高于滴丸口服对照组,肺组织中药物分布较多,满足治疗肺部疾病的目的,肺靶向参数结果初步推测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具有肺靶向性。创新点:1.选用对肺癌A549细胞有主动靶向效果的HA修饰穿心莲内酯脂质体,以脂质体凝胶经皮给药,研究穿心莲内酯的药动学规律及肺组织中的分布特性,计算肺靶向参数,初步判断肺靶向性。2.分别在昆明小鼠及Wistar大鼠体内进行药动学研究,考察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在不同种属体内的药动学差异及肺靶向性。3.以非小细胞肺癌A549为模型,初步研究了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对A549的抑制作用。
刘业茂,王娴,龙家英,谢龙,孙强,李小芳[8](2019)在《穿心莲内酯增溶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穿心莲内酯是中药穿心莲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然而,穿心莲内酯水溶性不佳,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导致其体内分布和累积较少。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就应用于穿心莲内酯增溶的制剂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固体分散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纳米制剂技术等,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汪珏玉,柳文媛[9](2018)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在分类检测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磺化物是穿心莲内酯经磺化反应,引入亲水基团制备得到的产物。在增强了水溶性的同时,保留了穿心莲内酯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极具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笔者对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种类、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发展前景。
朱涛,柳晓泉[10](2016)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大鼠分别口服、静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后,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原型药物浓度,并估算其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LC-MS/MS法分析鉴定给药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代谢物。结果:口服给药后,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吸收较为迅速,但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0.16%,并迅速从体内消除。进一步的代谢研究发现,静注和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物分别为脱水产物,谷胱甘肽结合物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其在血浆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原型药物和脱水产物。结论:口服给药后,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以原型药物的形式吸收进入体内,并在体内进一步代谢。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穿心莲内酯C-19位的羟基进行磺化虽然提高了其水溶性,但降低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二、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键加成反应 |
2 酯化, 氧化, 还原, 醚化反应 |
3 分子内环化、内酯环替换以及骈合成环反应 |
4 衍生物与药理活性的构效关系总结 |
(2)穿心莲内酯理化性质及其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穿心莲内酯的理化性质 |
1.1 溶解度 |
1.2 油水分配系数 |
1.3 稳定性 |
1.3.1 加速稳定性研究 |
1.3.2 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研究 |
1.3.3 在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研究 |
2 穿心莲内酯制剂的研究进展 |
2.1 包合物 |
2.2 固体分散体 |
2.3 磷脂复合物 |
2.4 缓释和速释制剂 |
2.4.1 缓释制剂 |
2.4.2 速释制剂 |
2.5 纳米给药系统 |
2.5.1 纳米粒 |
2.5.2 微乳 |
2.5.3 脂质体 |
2.5.4 类脂质囊泡 |
2.5.5 胶束 |
2.6 其他剂型 |
3 小结 |
(3)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检测方法 |
1.3 穿心莲内酯的提取 |
1.4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
1.4.1 穿心莲内酯的脱脂 |
1.4.2 穿心莲内酯的分离 |
1.4.3 穿心莲内酯的精制 |
1.5 莲必治的制备 |
1.6 喜炎平的制备 |
1.7 穿琥宁的制备 |
1.8 炎琥宁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穿心莲内酯的提取 |
2.2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
2.3 莲必治的制备 |
2.4 喜炎平的制备 |
2.5 穿琥宁的制备 |
2.5.1 正交试验 |
2.5.2 验证试验 |
2.6 炎琥宁的制备 |
2.6.1 均匀设计 |
2.6.2 验证试验 |
3 结论 |
(4)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靶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穿心莲内酯 |
1.2 脂质体 |
1.2.1 脂质体组成与结构 |
1.2.2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
1.2.3 脂质体的特点 |
1.2.4 脂质体制备材料 |
1.2.5 脂质体制备方法 |
1.2.6 脂质体的修饰 |
1.2.7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1.3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 |
1.3.1 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特点 |
1.3.2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3.3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鉴定 |
1.4 立题依据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构建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 |
2.2 分析方法建立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 精密度实验 |
2.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 相溶解度测定 |
2.4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制备 |
2.5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鉴定及结构分析 |
2.5.1 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鉴定 |
2.5.2 穿心莲内酯羟丙基-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结构分析 |
2.6 质量评价 |
2.6.1 含量测定 |
2.6.2 包封率 |
第3章 穿心莲内酯超分子包合物脂质体靶向载药系统的建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 |
3.2 分析方法建立 |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4 精密度实验 |
3.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3.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3.4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
3.5 脂质体表征 |
3.5.1 平均粒径及分布 |
3.5.2 Zeta 电位测定 |
3.5.3 载药系统结构 |
3.6 脂质体质量评价 |
3.6.1 含量测定 |
3.6.2 收率、包封率与载药量 |
3.6.3 稳定性试验 |
第4章 穿心莲内酯超分子包合物脂质体体内靶向性实验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 |
4.1.3 实验动物 |
4.2 红细胞溶血试验 |
4.3 分析方法建立 |
4.3.1 HPLC 测定 |
4.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3 回收率与精密度 |
4.4 穿心莲内酯超分子包合物脂质体靶向性实验 |
4.5 靶向性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结果与讨论 |
5.1.1 超分子包合物分析 |
5.1.2 脂质体分析 |
5.1.3 体内靶向性分析 |
5.2 结论 |
5.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在Caco-2和Calu-3单细胞层模型上的转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一、穿心莲内酯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 穿心莲本草考证 |
2 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工艺 |
3 穿心莲内酯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简介 |
4 药理作用机制 |
5 呼吸系统适应症 |
6 市场现有剂型 |
7 开发与展望 |
二、体外单细胞层模型简介 |
1 单细胞层模型的建立 |
2 单细胞层模型的评价 |
3 单细胞层模型的应用 |
第二章 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含量测定方法开发及验证 |
一、仪器与材料 |
1 试剂及试药 |
2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 供试品配制 |
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3 方法学考察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
1 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 |
2 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 |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 |
4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的安全性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1 试剂及试药 |
2 实验仪器 |
二、实验原理 |
三、实验方法 |
1 试剂配制 |
2 细胞培养 |
3 供试品配制 |
4 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 |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
1 细胞生长情况 |
2 细胞活性比较 |
3 安全给药浓度筛选: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的双侧转运实验 |
一、仪器与材料 |
1 试剂及试药 |
2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 单细胞层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2 转运实验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单细胞层模型的完整性和紧密型评价 |
2 给药浓度对转运的影响 |
3 作用时间对转运的影响 |
4 P-糖蛋白抑制剂对转运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研究概况 |
2 穿心莲内酯的研究概况 |
3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
1 仪器及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
2.2 搅拌条件对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外形的影响 |
2.3 除模板剂方法的考察 |
2.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表征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二章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考察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处方前研究 |
2.1 穿心莲内酯 HPLC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穿心莲内酯理化性质的考察 |
3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考察 |
3.1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
3.2 MSNs-AND 中穿心莲内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3 不同投药量的考察 |
3.4 载药材料的表征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第三章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质量评价与体外溶出 |
1 仪器与试药 |
2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质量检查 |
2.1 外观评价 |
2.2 粒径 |
2.3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物理特性考察 |
3 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体外溶出 |
3.1 穿心莲内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 体外溶出实验 |
3.3 数据处理 |
3.4 与市售药物对比 |
3.5 体外溶出方程的拟合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创新性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透明质酸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药动学及其肺靶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穿心莲简介 |
1.1.1 穿心莲内酯的临床应用 |
1.1.2 穿心莲内酯与肺癌 |
1.2 脂质体简介 |
1.2.1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 |
1.2.2 脂质体的修饰 |
1.3 HA简介 |
1.3.1 HA与癌症 |
1.3.2 HA修饰的脂质体 |
1.4 经皮给药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穿心莲内酯方法学的建立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1.3 实验动物 |
2.2 穿心莲内酯体外方法学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标准曲线建立 |
2.2.3 精密度实验 |
2.2.4 稳定性实验 |
2.2.5 回收率实验 |
2.3 穿心莲内酯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血浆样品处理 |
2.3.3 组织样品处理 |
2.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5 精密度实验 |
2.3.6 稳定性实验 |
2.3.7 回收率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制备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HA修饰的空白脂质体制备 |
3.2.1 空白脂质体单因素考察 |
3.2.2 响应面法设计优化HA修饰的脂质体处方 |
3.2.3 粒径及多分散系数 |
3.3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制备 |
3.3.1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制备 |
3.3.2 粒径及多分散系数 |
3.3.3 脂质体的载药量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细胞培养 |
4.3 细胞毒性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制备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 |
5.1.2 仪器 |
5.2 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
5.2.1 成胶剂选择 |
5.2.2 pH值调节 |
5.2.3 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
5.3 脂质体凝胶的质量评定 |
5.3.1 性状 |
5.3.2 测量p H值 |
5.3.3 稳定性试验 |
5.3.4 耐热及耐寒试验 |
5.3.5 刺激性试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的体外经皮实验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材料 |
6.1.2 仪器 |
6.1.3 实验动物 |
6.2 体外经皮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7.1 材料与仪器 |
7.1.1 材料 |
7.1.2 仪器 |
7.1.3 实验动物 |
7.2 小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7.2.1 实验方法 |
7.2.2 血浆及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7.2.3 统计学差异 |
7.2.4 各组织及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
7.2.5 药动学参数 |
7.2.6 靶向参数计算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章 HA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8.1 材料与仪器 |
8.1.1 材料 |
8.1.2 仪器 |
8.1.3 实验动物 |
8.2 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8.2.1 实验方法 |
8.2.2 血浆及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8.2.3 统计学差异 |
8.2.4 各组织及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
8.2.5 药动学参数 |
8.2.6 靶向参数计算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9章 结果与展望 |
9.1 实验结果与讨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穿心莲内酯增溶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分散体技术 |
2 超微粉碎技术 |
3 环糊精包合技术 |
4 纳米给药技术 |
4.1 聚合物胶束 |
4.2 纳米混悬剂 |
4.3自微乳化技术 |
4.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 |
5 其他制剂技术 |
6 讨论 |
(9)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在分类检测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结构种类 |
2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检测方法 |
2.1 差示分光光度法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3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临床应用 |
3.1 治疗支气管哮喘 |
3.2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3 治疗脓毒症 |
3.4 抗流感病毒 |
3.5 抗腺病毒 |
3.6 治疗手足口病 |
3.7 治疗急性肺损伤 |
3.8 治疗结肠炎 |
3.9 治疗胃溃疡 |
3.1 0 治疗高脂血症 |
3.1 1 治疗银屑病 |
4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前景展望 |
(10)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动物 |
1.4 方法 |
1.4.1 样品处理 |
1.4.2 色谱条件 |
1.4.3 质谱条件 |
2 结果 |
2.1 大鼠口服或静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测定 |
2.2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
3 讨论 |
四、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骆瑜,邱慧,汪保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0)
- [2]穿心莲内酯理化性质及其制剂研究进展[J]. 张刘红,王长虹. 上海医药, 2021(01)
- [3]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工艺[J]. 李玉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1)
- [4]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靶向系统研究[D]. 郭秋实. 吉林大学, 2012(10)
- [5]四种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在Caco-2和Calu-3单细胞层模型上的转运研究[D]. 何雯. 扬州大学, 2018(01)
- [6]穿心莲内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研究[D]. 林君红. 广东药学院, 2014(03)
- [7]透明质酸修饰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凝胶经皮吸收药动学及其肺靶向性评价[D]. 翟婉辰. 吉林大学, 2020(08)
- [8]穿心莲内酯增溶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业茂,王娴,龙家英,谢龙,孙强,李小芳. 中药与临床, 2019(Z2)
- [9]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在分类检测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汪珏玉,柳文媛. 今日药学, 2018(06)
- [10]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研究[J]. 朱涛,柳晓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