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频CDMA通信的技术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蔡鼎[1](2021)在《水声通信背景下的高效MC-CDMA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蔡鼎[2](2021)在《水声通信背景下的高效MC-CDMA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陈佳鑫[3](2021)在《基于MC-DS-CDMA的通信测距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丹阳[4](2021)在《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射频通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容量需求,下一代移动通信面临着频谱资源短缺的巨大挑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一种以可见光为信息载体的光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宽频谱、大容量、广覆盖、高安全和低能耗等优势,有潜力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架构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和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一样,多用户接入带来的多址干扰和同步问题会直接影响VLC系统的性能和实用化进程。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通过在码域对用户进行区分,能有效减少多址干扰,也可以通过增加扩频码集零相关区长度增强对用户信号同步的容忍度,是多用户接入应用的绝佳选择。此外,针对VLC系统兼容照明的情形,在考虑通信性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照明性能、传输效率、复杂度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减少多址干扰,同时满足其它各种系统性能需求,是VLC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理想同步、准同步和多速率的多用户VLC系统的性能提升,探索了多种新型CDMA扩频码集,并成功进行系统验证和应用拓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多用户系统通信和照明复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面向VLC系统的调光控制CDMA方案,并进行了系统验证。该方案通过引入映射模块和调光模块对传统的CDMA方案进行改进,在保证系统传输效率的同时,实现调光控制。基于该CDMA方案,本文进一步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搭建了实时多用户VLC系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以低复杂度实现多用户传输,并使系统具有较优的照明性能。(2)针对多用户系统多径效应引起的同步破坏问题,本文构造了两种适用于准同步(Quasi-synchronous,QS)CDMA-VLC系统的新型扩频码集,并进行了系统验证。两种新型码集分别为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Optical Zero Correlation Zone)码集和基于迭代扩展的OZCZ码集,它们在零相关区内保持良好的相关特性,系统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不同极性的码集进行扩频和解扩。结合新构造的码集,本文进一步搭建了单通道和双通道QS-CDMA-VLC系统,结果表明,系统在调光值、总比特率、传输时延容忍度和误码性能方面均能得到较大提升。(3)针对多用户系统中多样化流量需求的问题,本文首次建立了多速率QS-CDMA-VLC系统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系统模型的OVSF-OZCZ(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OZCZ)码集。该码集具有可变扩频因子和零相关区特性,可同时满足多用户传输的多速率和准同步需求。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新构造的码集可作为多速率QS-CDMA-VLC系统的候选码集,支持未来大规模异构设备的多业务需求。(4)本文进一步采用ARM和FPGA一体化开发平台,实现了基于CDMA技术的可见光通信定位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照明、通信和定位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应用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码集,系统在减少多址干扰、提升定位精度、保证照明性能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彭逸葳[5](2021)在《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传统无线射频通信会受到敌方严重的电磁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采用紫外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强电磁干扰下实现有效通信。并且在复杂地形情况下,紫外光可以通过非直视的方式完成通信,有着极强的地形适应性,其全方位特性也很适用战场环境,因此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紫外光通信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通信手段。在特定环境下为满足以班、排为单位的战斗小组间的通信需求,为保证链接的可靠性,优先考虑具有中心节点的星型结构网络作为组网的组成方式。在星型网络结构中引入CDMA技术构建紫外光通信组网,保证知悉相应地址码的用户才能解调出对应的基带信号,提升了抗干扰性能。信道编码技术中,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纠错性能良好,可逼近香农极限,本文将CDMA技术和LDPC信道编码技术联合应用于紫外光通信组网中,降低了紫外光通信系统误码率,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CDMA技术在紫外光通信组网中的应用。给出了多用户紫外扩频通信系统的组网形式,并给出了其中节点完成收发通信的基本组成结构。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分析比较不同通信方案下系统的误码率。仿真结果也证明了增加Walsh码的阶数可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同时仿真结果也证明了收发端仰角的增大会使得系统误码率增大。2.研究了LDPC码在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在紫外光通信系统工作在非直视方式下的基础上进行仿真,调制方式选择BPSK,改变LDPC码中不同的参数,对系统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引入LDPC编码后,系统误码率明显降低。译码器选用软判决译码算法,最大迭代次数越大、码长越长,码率越小,系统的传输准确性越好。3.研究了RAKE接收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基本原理。在多用户CDMA直接序列扩频紫外光通信系统中应用RAKE接收机技术,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RAKE接收机模型,分析比较不同通信方案下系统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最大比合并方式下,RAKE接收机性能最优。适当增加抽头数也可以改善RAKE接收机性能。由此可见,在非直视工作方式下,在以班、排为单位的战斗小组的星型结构组网中联合使用CDMA技术和LDPC编码能降低系统误码率,提升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张博[6](2021)在《基于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用户的增加使无线通信面临“频谱资源危机”。随着白光LED的普及,利用白光在自由空间传输信息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具有频谱资源丰富、无电磁污染、通信速率快等优点,其发展优势非常明显,也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点对点的通信系统中,即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但是当障碍物遮挡视线链路光线时会导致通信中断。现阶段对可见光通信中非视线链路研究内容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针对可见光通信中非视线链路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空间模型,获取信号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利用非视线链路信号实现了可见光通信传输系统,在保证可见光通信过程中只接收到非视线链路传输的信号时,移动接收端仍然能正常完成通信。但是因为非视线链路中的光信号在不同的传播路径内传输,多次反射到达接收端会产生一定的路径损耗及多径时延,这种多径传输差异会导致多径效应。为了研究可见光通信信道中多径效应的问题,降低因多径效应引起的对可见光通信的干扰,将多载波码分多址(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MC-CDMA)引入到可见光通信中,使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MC-CDMA仿真模型,对比接收端与发射端的波形以及通信误码率可以观察出MC-CDMA对多径效应有一定的改善能力。同时在蒙特卡洛模型下对MC-CDMA系统中不同多径数目产生的误码率进行仿真。
刘涛[7](2020)在《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具有良好相关性能的序列在无线通信、雷达、密码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往往采用序列来做为导频信号或扩频码,序列相关函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系统干扰水平的高低,因而序列相关性能的好坏影响着通信系统的性能。本文针对几类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序列设计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基于互补序列的ZCZ序列集构造框架,通过构造具有良好集间互相关性的二元互补序列集,从而对应得到具有良好集间互相关性能的二元ZCZ序列集。具体的,一方面利用二元正交矩阵构造了集合数目大于2的多个二元互补序列集,不同集合间具有正交性,进而利用ZCZ序列集的构造框架得到了集合数目大于2的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二元ZCZ序列集。另一方面通过构造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互补序列集,进而构造了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每个ZCZ序列集参数都是最优的,集间零相关区长度仅比理论最大值小1。其次,研究了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基于DFT矩阵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框架,通过推导得到影响ZCZ序列集集间互相关函数值大小的关键因素,即集间互相关函数幅度值与映射函数的汉明相关性有关。通过利用跳频序列集构造了4类映射函数,进而对应构造出4类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多相ZCZ序列集,每个ZCZ序列集参数都是最优的。该构造方法可以进行推广,只要构造出其他满足条件的映射函数,就可以利用本方法得到新的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再次,研究了具有低相关性的准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一方面,基于有限域GF(p)上的映射函数构造了一类具有多子集结构的互补序列集。不同子集间具有低相关性质,将多个子集合并则可以得到一个参数达到渐进最优的非周期低相关互补序列集。另一方面,基于二元正交矩阵,提出了一类二元非周期低相关区互补序列集构造方法,得到的序列集参数也是达到渐进最优的。与多相序列相比,二元序列具有方便应用的优点,因而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应用价值更大。最后,研究了高斯整数集上的序列构造方法。基本思想是利用序列与组合设计之间的联系,利用差集、差族等集合定义高斯整数序列、高斯整数互补序列,进而利用组合设计理论推导出完备高斯整数序列、高斯整数互补序列的存在条件,最终通过寻找满足条件的高斯整数来赋值得到相应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和高斯整数互补序列。具体的,利用差集构造了三类具有不同参数的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基于差族构造了周期性高斯整数互补序列。
杨璐[8](2020)在《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对浩瀚海洋的深入探索和利用推动了水声通信扩频技术的蓬勃发展,水声扩频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挖掘海洋世界的有效手段,成为海洋科研中的热点之一。隐蔽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是扩频通信技术的优势,它可以克服恶劣的信道条件,在低信噪比下实现可靠的信息传输。尽管具有高可靠性,但是传统扩频通信系统能够容纳的用户数受限且通信速率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频谱利用率高,并且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导致的多符号间串扰和多途干扰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将多载波技术与扩频技术相结合,可以发挥两种技术各自的优点,弥补彼此的缺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多载波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对扩频序列的生成器原理、序列特点和相关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继而,搭建了基于均衡技术的水声扩频通信系统。由于水声信道的复杂多变,需要选取合适的算法进行信道估计,从而确定均衡器的结构。针对单载波水声扩频系统,本文分别对最小均方(LMS)自适应均衡、迫零(ZF)均衡、最小均方误差(MMSE)均衡进行研究,并给出仿真结果以及水池实验结果。接下来,对多载波CDMA技术进行研究,仿真分析了MC-CDMA、MC-DS-CDMA及MT-CDMA的系统性能。然后对时域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实际水声信道进行分析和建模,继而对时域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从频谱交叠、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依次展开分析。最后对水声时域多载波频域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LMS算法、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以及归一化最小均方(NLMS)算法,并进行仿真,最后进行水池实验,对三种算法性能进行验证。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LMS算法实现简单,但是收敛性差,且其收敛性受收敛步长(u)影响,随着u增大收敛速度增大,但是其收敛后的误差也随之增大,而RLS算法则有着很好的收敛性,但是其实现过于复杂,NLMS的性能则介于二者之间,既有较好的收敛性,实现也比LMS更加简单,同时也对比了三种算法与MMSE算法的BER性能,从中可以看出RLS的BER性能最好,NLMS算法性能次之,然后是LMS算法,MMSE算法性能最差。在选择均衡器时应综合考虑均衡算法带来的硬件实现成本和性能改善。
李志舜[9](2020)在《异步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算法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和CDMA系统是现代通信系统中重要的通信技术之一。所有用户可以同时同频占用同一信道,使用不同的扩频码来区分不同用户。CDMA系统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通信系统中。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加,多址干扰就越严重,多址干扰限制了用户的上限和CDMA系统性能。消除多址干扰的影响能够改善CDMA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在一般的分析中往往认为CDMA系统是同步系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部分系统是异步系统,并且可能没有功率控制,有远近效应的影响。因此异步CDMA多址干扰抑制的研究和实现非常有必要。本文对异步CDMA多址干扰抑制进行研究并实现了串行干扰对消系统。首先,本文研究了异步CDMA系统和多址干扰消除基本原理。从CMDA异步通信系统的介绍到多址干扰的产生和理论分析,并且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多址干扰消除方法,最终选择了串行干扰对消作为本文异步CDMA系统消除多址干扰消的最终实现方案。其次,本文CDMA干扰消除方案设计了一个可具体实现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直扩系统发射机、直扩系统接收机、串行干扰对消。其中串行干扰对消的设计是本文设计的重点,并对串行干扰对消进行了相关仿真,验证了串行干扰对消在本系统是切实可行的。最后,本文介绍如何在FPGA上实现异步CDMA干扰消除系统。先介绍了实现所用的硬件平台FPGA和射频捷变收发器AD9361,再介绍了异步CDMA调制器的FPGA实现、异步CDMA解调器的FPGA实现,最终介绍了串行干扰对消的FPGA实现。
刘元慧[10](2020)在《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通信系统的质量和抗干扰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扩频通信技术因为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易实现多址、保密性好、抗衰落等特点,恰好满足这一需求。频率跳变系统(简称跳频系统,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简称直扩系统,DS-SS)是应用最多的两种扩频方式。由于在高速运动通信如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测距系统中多普勒频移的存在,考虑时间延迟和频率偏移的二维相关性跳频序列集的研究尤为重要。多相序列突破了二元序列理想相关值的序列数较少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且序列数目能更好的满足扩频通信的需求。高斯整数序列因其能获得高的带宽效率和传输速度而受到较大关注。本论文着重研究跳频序列集的二维相关性,通过有限域理论与组合方法相结合解决序列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具有达到或接近理论界的二维周期汉明相关跳频序列集,构造完备或几乎完备的高斯整数序列,建立复平面上的多相序列集与多相互补序列集。首先,研究跳频序列集周期汉明相关值的几个理论界,分析已存在的二维相关跳频序列集在该理论界下的最优性。计算现有的CAI-跳频序列和多项式同余跳频序列集二维周期汉明相关值,判断两类跳频序列集的二维周期汉明相关性是否达到或接近理论界,分析造成不能接近或达到理论界的关键原因。进一步改进CAI-跳频序列的构造方法,建立新的低碰撞区最优跳频序列集。其次,基于m-序列或其采样序列构造跳频序列。分析利用m-序列的连续状态序列结合特定映射构造的跳频序列集,借助有限域上方程的解等数学手段计算其二维汉明相关值。进一步将原构造方法加以推广,选择恰当的集合,利用m-序列的连续或非连续状态序列构造在相同限定条件下达到或接近理论界的新的跳频序列集。基于m-序列的Coulter-Matthews采样构造三元跳频序列,计算其二维汉明相关值。基于有限域上的差平衡函数和交织技术,首先选择适当的差平衡函数作为初始序列,其次选择有限域上的任意置换与初始序列相加作为基序列,最后对基序列利用合适的移位序列进行交织建立低碰撞区最优跳频序列集。再次,基于迹函数和多项式的复合函数构造新的跳频序列集。由于多项式参数的灵活多样性,基于多项式构造的序列集包含有较多数量的跳频序列,应用到通信系统中能容纳更多用户。首先提出了多项式与迹函数相结合构造的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值的理论界,然后分别利用二项式与迹函数、模函数与迹函数的复合函数构造了跳频序列集,并借助指数和分析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值,还分析了基于二项式构造的跳频序列的线性复杂度。最后,在由素数p确定的高斯整数剩余类上,构造p-1级完备或几乎完备的均衡高斯整数序列,给出实现该序列的具体实施步骤。借助加法特征和乘法特征构造在复平面的单位圆上取值的多相序列集以及多相准互补序列集,构造的序列集具有新的更加灵活的参数。
二、扩频CDMA通信的技术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频CDMA通信的技术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4)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可见光通信发展概述 |
1.3 可见光通信中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2 可见光通信及CDMA技术基本原理 |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构成 |
2.2 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 |
2.2.1 多址接入技术 |
2.2.2 调制技术 |
2.2.3 调光控制技术 |
2.3 基于CDMA的多址接入技术 |
2.3.1 CDMA基本原理 |
2.3.2 扩频码集在VLC中的应用 |
2.3.3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 |
2.4 针对CDMA-VLC系统的研究点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VLC系统的调光控制CDMA方案及其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调光控制CDMA-VLC方案 |
3.2.1 方案原理 |
3.2.2 方案示例 |
3.3 仿真系统实现和性能分析 |
3.4 基于FPGA的实时系统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QS-CDMA-VLC系统的新型码集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OZCZ码集构造基础 |
4.3 基于交织迭代的OZCZ码集构造 |
4.3.1 构造方法 |
4.3.2 特性分析 |
4.3.3 构造示例 |
4.4 单通道QS-CDMA-VLC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 |
4.4.1 系统模型 |
4.4.2 系统性能仿真和实验分析 |
4.5 基于迭代扩展的OZCZ码集构造 |
4.5.1 构造方法 |
4.5.2 特性分析 |
4.5.3 构造示例 |
4.6 双通道QS-CDMA-VLC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 |
4.6.1 系统模型 |
4.6.2 系统性能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面向多速率QS-CDMA-VLC系统的码集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速率QS-CDMA-VLC系统建模 |
5.3 OVSF-OZCZ码集构造 |
5.3.1 构造基础 |
5.3.2 构造方法 |
5.3.3 特性分析 |
5.3.4 构造示例 |
5.4 多速率QS-CDMA-VLC系统性能分析 |
5.4.1 性能分析 |
5.4.2 数值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CDMA技术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 |
6.2.1 系统模型 |
6.2.2 基于CDMA的可见光通定一体化方案 |
6.3 可见光通定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
6.4 可见光通定一体化实时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
1.2.2 LDPC码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线紫外光通信及组网技术分析 |
2.1 无线紫外光通信系统结构 |
2.2 紫外光大气传输特性分析 |
2.3 紫外光通信工作方式分析 |
2.3.1 紫外光直视通信 |
2.3.2 紫外光非直视通信 |
2.4 紫外光通信网络分析 |
2.4.1 紫外光通信网络拓扑 |
2.4.2 组网接入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 扩频通信原理 |
3.1.1 扩频通信的理论依据 |
3.1.2 扩频通信分类 |
3.1.3 扩频通信的特点 |
3.2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 |
3.2.1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仿真结构 |
3.2.2 紫外信道建模 |
3.3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仿真性能分析 |
3.4 紫外扩频通信系统RAKE接收技术的实现 |
3.4.1 RAKE接收机原理 |
3.4.2 包含RAKE接收技术的紫外扩频系统接收端设计 |
3.4.3 RAKE接收机性能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
4.1 信道编码方式的选取 |
4.2 LDPC码的设计 |
4.2.1 LDPC码概述 |
4.2.2 校验矩阵的构造 |
4.2.3 LDPC码编码方案 |
4.2.4 LDPC码译码方案 |
4.3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 |
4.4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 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技术概述 |
2.1 可见光通信基本原理 |
2.1.1 白光LED工作原理 |
2.1.2 室内白光LED通信系统信道分析 |
2.2 可见光通信系统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 章 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研究 |
3.1 非视线链路的获取 |
3.2 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实验 |
3.2.1 LED驱动电路 |
3.2.2 信号接收与处理 |
3.2.3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MC-CDMA通信系统研究 |
4.1 MC-CDMA通信系统概述 |
4.1.1 MC-CDMA原理 |
4.1.2 扩频码的选择 |
4.2 多径仿真实验 |
4.3 MC-CDMA系统仿真原理 |
4.3.1 系统发射端 |
4.3.2 系统通信信道 |
4.3.3 系统接收端 |
4.4 实验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
4.4.1 实验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序列设计与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 |
1.1.2 序列设计与多载波通信系统 |
1.1.3 星座图上的序列设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零相关区序列设计 |
1.2.2 互补序列设计 |
1.2.3 高斯整数序列设计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序列设计基础知识 |
2.1 序列的概念 |
2.1.1 零相关区序列集 |
2.1.2 零相关区序列集参数理论界 |
2.1.3 互补序列与准互补序列 |
2.1.4 准互补序列参数理论界 |
2.1.5 高斯整数序列 |
2.2 相关数学理论 |
2.2.1 有限域 |
2.2.2 差集与差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互补序列的二元ZCZ序列构造框架 |
3.3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
3.3.1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3.3.2 具有集间正交性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
3.3.3 参数对比分析与构造实例 |
3.4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二元ZCZ序列集构造法 |
3.4.1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3.4.2 具有集间零相关区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
3.4.3 ZCZ序列集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DFT矩阵的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框架 |
4.2.1 基本概念与结论 |
4.2.2 多相ZCZ序列集构造方法 |
4.3 具有集间低相关性的ZCZ序列集的构造 |
4.3.1 构造法1 |
4.3.2 构造法2 |
4.3.3 构造法3 |
4.3.4 构造法4 |
4.3.5 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准互补序列集设计 |
5.1 引言 |
5.2 集间低相关性的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5.2.1 构造方法 |
5.2.2 构造实例与分析 |
5.3 二元低相关区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5.3.1 基于Hadamard矩阵构造二元LCZ互补序列集 |
5.3.2 参数分析与构造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斯整数序列设计 |
6.1 引言 |
6.2 基于差集构造完备高斯整数序列 |
6.2.1 基于差集的高斯整数序列构造框架 |
6.2.2 构造法1 |
6.2.3 构造法2 |
6.2.4 构造法3 |
6.2.5 完备高斯整数序列参数分析 |
6.3 基于差族构造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 |
6.3.1 阶数为2 的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构造法 |
6.3.2 阶数为4 的高斯整数周期互补序列构造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水声信道的特征及研究现状 |
1.3 水声通信以及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4 多载波扩频通信研究现状 |
1.5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 扩频通信及多载波调制的理论基础 |
2.1.1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
2.1.2 多载波调制技术 |
2.1.3 正交多载波技术在水声扩频中的优势 |
2.2 扩频序列 |
2.2.1 巴克码序列 |
2.2.2 m序列 |
2.2.3 Gold序列 |
2.2.4 扩频序列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声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
3.1 均衡理论和算法 |
3.1.1 均衡原理及分类 |
3.1.2 线性均衡 |
3.1.3 判决反馈均衡 |
3.1.4 自适应均衡 |
3.2 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
3.2.1 时域均衡算法分析及仿真 |
3.2.2 频域均衡算法分析及仿真 |
3.3 水池实验分析 |
3.3.1 水池实验概况 |
3.3.2 单载波BPSK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4.1 多载波CDMA技术 |
4.1.1 MC-CDMA |
4.1.2 正交MC-DS-CDMA |
4.1.3 MT-CDMA |
4.1.4 MC-CDMA与正交MC-DS-CDMA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
4.2 水声广义多载波扩频 |
4.3 多径对时域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4.3.1 水声多径信道特性 |
4.3.2 水声多径信道下的系统性能 |
4.4 多普勒效应对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4.4.1 多普勒效应建模 |
4.4.2 多普勒频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 频谱交叠对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时域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系统自适应均衡算法 |
5.1 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1 LM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2 RL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3 NLM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2 水池试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异步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算法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异步CDMA多址干扰消除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异步CDMA系统多址干扰消除基本原理 |
2.1 CDMA系统理论基础 |
2.1.1 扩频通信技术 |
2.1.2 DS-CDMA系统 |
2.2 CDMA系统多址干扰理论分析 |
2.2.1 多址干扰的产生 |
2.2.2 多址干扰的影响 |
2.3 多址干扰消除技术 |
2.3.1 传统检测系统 |
2.3.2 多用户检测系统 |
2.3.2.1 最优多用户检测技术 |
2.3.2.2 解相关检测技术 |
2.3.2.3 最小均方误差检测算法 |
2.3.2.4 串行干扰抵消技术 |
2.3.2.5 并行干扰抵消技术 |
2.3.3 异步系统多址干扰消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步CDMA干扰消除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框架 |
3.2 直扩系统发射机的设计 |
3.3 直扩系统接收机的设计 |
3.3.1 整体结构的设计 |
3.3.2 载波同步环路的设计 |
3.3.3 扩频码同步捕获环路的设计 |
3.4 串行干扰对消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步CDMA干扰消除系统FPGA实现 |
4.1 异步CDMA干扰消除硬件平台简介 |
4.2 射频捷变收发器AD9361配置与功能实现 |
4.2.1 AD9361概述 |
4.2.2 AD9361配置与功能实现 |
4.3 异步CDMA调制器的FPGA实现 |
4.4 异步CDMA解调器的FPGA实现 |
4.4.1 解调器的总体结构 |
4.4.2 载波同步模块 |
4.4.3 扩频码同步模块 |
4.5 串行干扰对消的FPGA实现 |
4.5.1 重构模块 |
4.5.2 干扰信号幅度估计模块 |
4.5.3 干扰信号最终合成模块 |
4.5.4 干扰信号消除模块 |
4.5.5 串行干扰消除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扩频通信技术的进展 |
1.2 扩频序列的研究意义 |
1.3 扩频序列的研究现状 |
1.3.1 跳频序列理论界 |
1.3.2 时频二维相关跳频序列 |
1.3.3 高斯整数序列 |
1.3.4 互补序列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两类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跳频序列的基本概念 |
2.1.2 跳频序列周期汉明相关值的理论界 |
2.2 已有跳频序列集时频二维周期汉明相关性分析 |
2.2.1 已知二维相关性的跳频序列集最优性分析 |
2.2.2 CAI-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 |
2.2.3 多项式同余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 |
2.3 低碰撞区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序列构造跳频序列集 |
3.1 基于m-序列的跳频序列集时频二维相关性分析 |
3.2 基于m-序列的新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3.3 利用m-序列的COULTER-MATTHEWS采样构造三元跳频序列 |
3.4 差平衡函数与交织技术构造跳频序列 |
3.4.1 交织技术 |
3.4.2 差平衡函数 |
3.4.3 交织技术构造跳频序列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迹函数与多项式的复合函数构造跳频序列集 |
4.1 基本概念 |
4.1.1 加法特征 |
4.1.2 乘法特征 |
4.1.3 高斯和 |
4.2 基于迹函数与多项式的跳频序列集二维汉明相关值理论界 |
4.3 基于迹函数和二项式构造新的跳频序列集 |
4.4 基于迹函数与有限域上的模函数构造跳频序列集 |
4.4.1 有限域上的模函数与分圆类 |
4.4.2 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数域上扩频序列的构造 |
5.1 P-1级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
5.1.1 高斯整数剩余类 |
5.1.2 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
5.1.3 高斯整数序列的实现 |
5.2 几乎最优多相序列集 |
5.2.1 相关值与其理论界 |
5.2.2 多相序列集的构造 |
5.3 基于指数和的互补序列集 |
5.3.1 互补序列集的周期相关函数与理论界 |
5.3.2 多相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扩频CDMA通信的技术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声通信背景下的高效MC-CDMA技术研究[D]. 蔡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水声通信背景下的高效MC-CDMA技术研究[D]. 蔡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基于MC-DS-CDMA的通信测距系统研究[D]. 陈佳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面向可见光通信的CDMA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陈丹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5]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D]. 彭逸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D]. 张博.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具有良好集间相关性的序列集与高斯整数序列研究[D]. 刘涛. 燕山大学, 2020
- [8]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 杨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异步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 李志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D]. 刘元慧.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