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强[1](2014)在《“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瘀热病机)开放课题—“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的研制”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研讨会3种方法相结合,开展循证性“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揭示:《黄帝内经》中有瘀血及其治法的论述,其祛除瘀血的思路符合瘀热证的治法。《神农本草经》中寒凉祛瘀药的记载体现了当时医家对瘀热治法的正确认识。《伤寒论》中的蓄血证、瘀热发黄证、热入胞宫证等实为后世探讨瘀热证的渊薮。明清时期,随温病学派的产生发展,瘀热在理论研究及现实运用方面均有巨大进步。但古人对“瘀热”的理解大多建立在对“瘀血”、“热邪”两种病理因素的认识上,至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是一种独特病因”之观点,瘀热学说方得以成形。目前多样化的科研角度、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料,使瘀热学说体系日臻完善,亦体现了瘀热学说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也为制定“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构建了现实基础。针对特定病机制定诊疗指南的工作,有历史依据可循。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以及制定中医诊疗指南的实践为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此外,文献研究的结果亦构成了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专家问卷调查采用改进的Delphi法,期间结合专家研讨会的成果,制订了两轮问卷,凝聚专家共识,运用循证医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瘀热相搏证的辨证治疗标注证据分级、推荐强度,从而制定出“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表明:瘀热相搏证未必尽见出血之象,但热与瘀相搏结,其舌、脉有征。瘀热之邪耗伤阴血而致烦热、身热夜甚等表现,亦是其辨证依据。临床亦当结合其子证特点辨证。瘀热相搏证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具体治法上则可表现为透热散瘀、滋阴除瘀、逐瘀泻热、清络散瘀等四方面。在制定指南的方法方面,德尔菲法使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增加了指标的重要性,提高了专家意见的协调性,从而发挥凝聚专家共识的作用。
刘成丽[2](2010)在《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与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广州是岭南地域核心城市,广州地区着名中医学术经验,既源自于传统中医药学学术体系,也是岭南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广州地区着名中医在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过程中,也留下了反映他们学术经验的重要载体——治病验方。对这些验方进行发掘收集调查整理研究,是传承与发扬岭南地域医学乃至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此,即旨在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和发挥区域中医药资源优势和临床特色,为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开发利用、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注重顶层设计。首先是关于广州地区“名医”概念与“验方”界定。名医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和临床疗效水平的主要体现者,本论文研究的“名老中医”以及“名中医”的称谓以政府命名为依据,初步统计有177人,涵盖1979年以前省市确定的名中医、1991年以来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管局确定的三批老中医药专家以及广东省确定的两批名中医。验方则是指经临床检验应用有效的药方,其出自名医本人在长期临证实践中,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形成的学术经验结晶,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经长期临床验证,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区别于民间的偏方或古代医书上的流传方。具体研究方法有:公文征集法。关于广州地区“名医”概念与“验方”界定,为政府部门以公文征集名医验方方式提供保证。通过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以各大院校和医院为依托,向名医本人及其有直接师承关系的后人发稿征集以确保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公文征集是本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采访调查法。公文征集得到的验方有局限性,名医验方研究必须进行采访调查,本论文验方来源有直接采访名医其本人获取,对已去世的名医,则采访调查其亲属后人以及有直接师承关系的弟子,并辅以座谈、采访、录像、查阅有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力图以验方为主的形式反映名医学术经验。发掘收集法。重点对1978年以前的名老中医,难以用公文征集方式取得验方者,则需发掘他们宝贵经验,以收集资料为主方式,在中山文献馆和医院的档案室、病案室、院史馆等部门,内容包括年谱、文物、医案、医话、验方、治法等,力图全面反映名医学术经验。归类整理法。主要是对验方文献按照学科病种进行整理与归类,收录入合理验方,剔除部分缺乏把握者。这次调研中,所收集到的反映其学术经验的资料主要是名医所编的讲义、讲稿、专着,这部分验方资料大部分被保留。统计分析法。验方药物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管理,对精选的709首内服验方的药物信息以0、1为代码录入电脑,使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提取药物信息。包括内科各系统病证和常见病多发病用药统计分析。验方评述法。对名医验方的组成、验方学术渊源、验方的理论基础、验方的运用经验作简要评述与分析,通过验方评述对广州地区名中医理论学说进行凝练,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与临证特点。按照以上研究方法最后形成学位论文,本论文共整理出验方884首,其中内服验方709首,外治方93首,食疗保健方69首,院内制剂13首。研究结果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研与整理概况,重点收集整理出134位广州地区名老中医的相关资料,其中有验方资料的88位,具体情况如下:①“广州中医药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刘赤选(10首)、邓铁涛(79首)、赵思兢(76首)、沈炎南(26首)、何竹林(20首)、关汝耀(3首)、林建德(3首)、钟耀奎(9首)、陶葆荪(6首)、周子容(2首)、李仲守(1首)、刘庆思(1首)、关济民(1首)、李耀芝(1首)14人,共237首验方;②“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罗元恺(39首)、刘仕昌(18首)、黄耀燊(11首)、杨志仁(20首)、蔡荣(2首)、何志雄(1首)、黎炳南(19首)、王德鉴(9首)、周岱翰(8首)、刘亦选(2首)、欧阳惠卿(1首)、熊曼琪(1首)、丘和明(2首)、王士贞(1首)、陈纪藩(2首)、陈镜合(3首)、崔学教(1首)、刘国普(1首)、许鑫梅(1首)19人,共160首验方;③“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张阶平(107首)、文子源(10首)、岑鹤龄(13首)、甄梦初(17首)、梁乃津(23首)、林夏泉(6首)、刘茂才(1首)、余绍源(6首)、黄春林(2首)、刘伟胜(8首)、梁冰(8首)、李丽芸(4首)、张梅芳(5首)、邓晋丰(5首)、榻国维(2首)、罗笑容(2首)16人,共217首验方;④“广州市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吴灼燊(6首)、郭梅峰(9首)、区少章(6首)、罗广荫(3首)、刘惠纯(1首)、杨干潜(1首)、刘恩祺(2首)、何广贤(2首)、吴维城(4首)9人,共34首验方;⑤“广东省人民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陈治平(93首)、李钰琳(13首)、黎达英(1首)、周伯康(4首)、黄松柏(2首)、卢宗强(6首)、邱志楠(5首)7人,共214首验方;⑥“中山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黄火文(5首)、罗致强(17首)、李俊彪(3首)、董岳琳(2首)、潘静江(1首)、黄省三(10首)6人,共38首验方;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邱健行(10首)、卢桂梅(6首)、钟玉池(13首)、胡肇基(11首)4人,共40首验方;⑧“暨南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沈英森(7首)、蔡康保(3首)、汤国杰(1首)3人,共11首验方;⑨“广州市荔湾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郭兆仪(5首)、梁天照(2首)、梁端侪(1首)、区金浦(2首)、杜蔚文(1首)5人,共11首验方。本论文共整理出验方884首,其中内服验方709首,外治方93首,食疗保健方69首,院内制剂13首,形成40余万字的《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精选》(详见资料附篇)。内服验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以及温病等7个专科,总计126个病证。其中内科验方444首,涉及47个病证,包括肺系病证(57首,6个病证)、心系病证(38首,6个病证)、脾胃系病证(67首,9个病证)、肝胆病证(128首,10个病证)、肾系病证(47首,5个病证)、气血津液病证(59首,6个病证)、肢体经络病证(46首,5个病证);外科验方有49首,分为5大类19个病证;妇科验方有56首,分为5大类19个病证;儿科验方有52首,包括15个病证;五官验方有50首,分为4大类病的20个病证;骨伤验方有17首,分为3大类病证;温病验方有43首,分为3大类病证。第二部分是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研究评析,包括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和学术评述。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709首内服方共涉及药物553味,岭南中草药401味,广州地区名医用药重健脾祛湿化痰,清热凉血养阴,喜用岭南中草药,重视五脏辨证。五脏系统病证的用药统计分析得出:①肺系病证治疗时以止咳化痰平喘为主,辅以宣肺解表,益气养阴,止血;久病加用益气养阴、补肺滋肾之品。②心系病证采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原则,化痰祛瘀同补益气阴相互配合。用药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为主。③脾胃系病证常肝胃同治,健脾益气同理气养阴并举,润燥结合、升降相唯、清养并用。用药以理气止痛为主,辅以养阴生津、健脾益气。④肝胆病证以补养肝肾之阴,扶脾益气为根本,佐以平肝潜阳、清热燥湿;用药多和剂,调和肝脾,而理气和血、养阴益气、清热燥湿药要配合使用,润燥结合。⑤肾系病证治疗上攻补兼施,清补兼用,用药以健脾补肾,清热利尿为根本,’佐以益气活血,解毒止血。使不燥不寒,泻中有补,寓补于泻,相辅相成,共奏其效。广州地区名中医在辨治常见病多发病时,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①治疗咳嗽常止咳化痰平喘并举;具体治疗时,止咳常宣降结合,化痰多以温化为主配合清热化痰,久病累及脾肾应肺脾肾兼顾。②胃痛的治疗上常疏肝和胃、健脾养胃并举、气阴两顾,存在“肝脾同治,脾胃分治,重在调气”的特点,并注意饮食调养。③积聚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用药以健脾益气除湿,滋阴行血理气为主,且活血通络与滋阴养血理气药常配合使用。④辨治淋证多从脾虚湿盛,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入手,实证用药以清利湿热或疏肝理气,消瘀化石为主;虚证多以气虚为主,治宜健脾益气,兼能利湿。⑤癌病治疗上养阴救液以治其本,攻毒散结以治其标;扶正与祛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⑥痹证以驱风祛湿,滋补肝肾为基本大法,善用藤类和虫类药祛风湿、通络宣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对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部门所授予的省市级名(老)中医的验方资料进行调研和整理汇编,共整理出88位名(老)中医的884首验方,并按照临床学科以及病种分类,形成《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精选》,是为创新点之一。精选之验方,虽未能全面反映广州地区名医临证用药丰富学术经验,但观一斑足以窥全豹,也反映广州地区名医临证善于辨别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注意岭南地理炎热潮湿气候环境,结合人体气阴相对不足禀赋素质,善于应用地方中草药材。处方用药治则,或清热凉血解毒,或健脾祛湿化痰,或益气养阴滋肾,或养肝护心理肺,或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或通利并重攻补兼施,名医验方为广州民众医疗卫生保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论文创新点之二,从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用药角度对名医内服验方进行药物统计分析和学术特点评述。认为广州地区名医验方重视五脏辨证,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辨治特色,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在学术上具有继承性、区域性、实用性、兼容性及创新性特点。本研究工作难度大,尚有部分名医的验方资料未完成,后续研究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更深一步研究,力求最全面整理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并借助数理分析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发现疾病与药物、疾病与脏腑的相关性,寻找疾病治疗的共性与特性,为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开发利用、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张杰[3](2010)在《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眼于岭南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针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资料仍处零散之态,检阅不便,缺乏大样本的收集与归整,难以充分利用的现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筹计量、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等三种途径,对1949年以来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初步呈现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概貌;并尝试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研究的角度,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医案中疾病种类、方药运用情况,总结归纳有效经验方中药物配伍特点等,发掘岭南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医家用药的个性与共性,重点探讨具有大样本条件的验方的用药规律,为有效经验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佐证。2内容主要包括:(1)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2)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整理概貌;(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4)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统计分析。3结果3.1形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相关检索目录一份通过图书馆检索收录1949年后对岭南中医名医医案及验方进行收集的着作,共查阅相关书籍28册,包括岭南地区中医药院校学者的学术经验相关着作。利用互联网的大型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等对现代岭南名医医案、验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检索相关文献579篇,其中医家自撰个人经验、验方及医案类文献312篇,临床观察42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22篇;医家后人及其学术继承人撰写老中医经验总结类文章166篇,临床观察36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1篇。3.2汇编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一册本课题共收集并确认整理了广东各地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共108人的相关医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家个人简介、医案和有效经验方三部分。总计个人简介108条,105人合计医案717例,84人共存有效经验方479首,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男科、骨伤、皮肤等各科多个病种。以上内容按一定体例汇编资料一册。3.3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性和个人特点的分析岭南名医之特点,虽各有其学术之偏重,皆可自成特色而各领风骚,但却无门户之偏颇,对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之学,常能博采众长而融古通今。此特点之由因,乃是诸医家对岭南区域地理、气候、人们生活习性之深刻体悟结合祖国医学之精髓而应对的因时因地因人之策。3.4对医案中方药配伍运用特点和有效经验方的归类统计分析岭南之地夏秋炎热多雨,冬春干燥偏冷,粤北山区与东南沿海气候有异,温差有别,前者偏于干燥寒凉,后者则温润炎热多见,故疾病之患略有不同,医家偏重不尽相同,用药受地域之别视情而变之特点略有差异。但总以清热与化湿同行、理气与活血兼具、祛风与通络并立为要;守辨证论治之理法,视气血阴阳之变治。4结论通过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不少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值得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本课题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统计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反映了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学术特征的部分客观轮廓;对某些具有大样本优势的经验方所作的解析,尝试为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加强对医案和验方的学术探讨,从不同角度如现代岭南疾病特征、药物用量、配伍宜忌、南药开发利用、食疗养生等方面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将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刘凤香,盛金燕[4](2009)在《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36例临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结果:36例中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及护理后,27例1次栓塞后止血;9例2次栓塞后止血,其中5例行支气管动脉和超选择行胸廓内动脉栓塞止血,1例在第2次栓塞后1周因再次大咯血而死亡。结论: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对肺结核大咯血的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快捷的手段,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效果。
钟秋生[5](1999)在《白及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周凤林[6](1997)在《肺科良药属白及》文中指出 诗曰“敛肺生肌白及宜,化瘀止血功效奇,吐血咳血效最佳,金疮痈肿亦能医”。笔者用白及治疗肺科常见病、多发病,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陆正良[7](1994)在《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报告笔者治疗6例倒经(肺结核咯血)患者。临床资料本组6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8~47岁,平均36.8岁;病程:倒经2~12个月,平均5.6个月。本组均为活动性肺结核,均在抗痨药物治疗中,其中浸润型肺结核4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2例,其中1例尚有胸壁结核性窦道、冷脓肿,肺结核病程10个月~15年,其中4例病程<2年4个月。月经情况:有闭经,大咯血时月经骤停,或有痰血时经色紫暗或暗红,量少,或月经来潮时出现鼻衄,如无鼻衄则有咯血,或月经提前,但经量少,出现咯血。
二、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论文提纲范文)
(1)“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 |
2.3 专家研讨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瘀热学说历史源流 |
1.1 先秦时期 |
1.2 两汉时期 |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1.4 隋唐时期 |
1.5 宋金元时期 |
1.6 明清时期 |
1.7 瘀热学说的形成 |
1.8 小结 |
2 瘀热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
2.1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2.3 消化系统疾病 |
2.4 风湿免疫病 |
2.5 泌尿系统疾病 |
2.6 内分泌系统疾病 |
2.7 造血系统疾病 |
2.8 传染性疾病 |
2.9 皮肤病 |
2.10 妇科疾病 |
2.11 其他 |
2.12 小结 |
3 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进展 |
3.1 制定中医诊疗指南的历史依据 |
3.2 中医证候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
3.3 制定中医诊疗指南的实践之路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专家问卷调查 |
1 Delphi法研究步骤 |
1.1 专家遴选 |
1.2 问卷设计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1.4 筛选原则 |
2 两轮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问卷回收情况 |
2.2 诊断部分 |
2.3 治则治法部分 |
2.4 子证辨证部分 |
2.5 子证治法部分 |
2.6 子证用方部分 |
2.7 加减用药部分 |
2.8 中成药部分 |
2.9 预防调护部分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瘀热相搏证子证证候特点 |
1.1 发热 |
1.2 出血 |
1.3 症积 |
1.4 神志异常 |
1.5 面色 |
1.6 舌象 |
1.7 脉象 |
1.8 小结 |
2 瘀热相搏证方剂治法总结 |
2.1 方义简析 |
2.2 方义归纳 |
2.3 小结 |
3 德尔菲法结果的相关探讨 |
3.1 德尔菲法对瘀热相搏证及其子证辨证要点的提示 |
3.2 德尔菲法对瘀热相搏证及其子证治疗要点的提示 |
3.3 德尔菲法凝聚专家共识作用的验证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总结 |
附录 |
附录1“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2“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3“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初稿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2)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研与整理 |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范围 |
(一) 广州地区"名医"概念 |
(二) 名医验方的概念 |
(三) 调查的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一) 验方资料的调研与收集 |
(二) 验方的整理与汇编 |
(三) 验方的理论评述与统计分析 |
三、验方收集整理概况 |
(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二)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有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三) "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四) "广州市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五) "广东省人民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六) "中山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七)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八) "暨南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九) "广州市荔湾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四、验方整理研究内容 |
(一) 内服方 |
(二) 外用方 |
(三) 食疗方 |
(四) 院内制剂 |
第二部分 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研究评析 |
一、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 |
(一) 内科五脏系统病证用药统计分析 |
(二) 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
二、广州地区名医验方的学术评述 |
(一) 学术的继承性 |
(二) 学术的区域性 |
(三) 学术的实用性 |
(四) 学术的兼容性 |
(五) 学术的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名医"概述 |
2 医案及有效经验方概述 |
第一部分 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 |
1 岭南医学由来及医案之源流 |
2 岭南医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性 |
3 岭南医案的收集整理 |
3.1 整理医案的思路与方法学研究 |
3.2 医案收集与研究情况 |
4 现代岭南名中医有效经验方的整理情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工作 |
1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标准 |
1.1 收集范围 |
1.2 收集对象 |
1.3 时间跨度 |
1.4 收集方式 |
1.5 相关问题处理 |
2 收集结果 |
第三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 |
1 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并行岭南,今古通融 |
2 博采众家,触类旁通,开拓创新,自成特色,各领风骚 |
2.1 内科胜景,波澜壮阔 |
2.2 儿科两端,效方良能 |
2.3 妇科传承,奇葩朵朵 |
2.4 针刺百痛,桴鼓相应 |
2.5 家传续骨,与时并进 |
2.6 外科精妙,不弃内治 |
2.7 五官居上,云淡风清 |
2.8 家传独厚,自学尤能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
1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 |
2 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
2.1 脾胃肠疾病验方 |
2.2 肝胆疾病验方 |
2.3 心脑血管疾病验方 |
2.4 呼吸系统疾病验方 |
2.5 肾病验方 |
2.6 温病验方 |
2.7 痹证验方 |
2.8 肿瘤验方 |
2.9 血液病(血证)验方 |
2.10 男科验方 |
2.11 皮肤科疾病验方 |
2.12 骨伤科验方 |
2.13 五脏虚损证验方 |
2.14 小儿发热验方 |
2.15 小儿腹泻验方 |
2.16 月经病验方 |
2.17 慢性盆腔炎验方 |
2.18 不孕症验方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4)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36例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 |
3.1 栓塞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皮肤准备 |
3.1.3 碘过敏试验 |
3.1.4 实验检查 |
3.1.5 用药护理 |
3.1.6 抢救物品的准备 |
3.2 栓塞时护理 |
3.2.1 病情观察 |
3.2.2 并发症护理 |
3.3 栓塞后护理 |
3.3.1 生命体征观察 |
3.3.2 穿刺点护理 |
3.4 肺结核护理 |
3.4.1 一般护理 |
3.4.2 注意消毒隔离 |
3.4.3 健康指导 |
4 讨论 |
四、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论文参考文献)
- [1]“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D]. 张雷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2]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与整理研究[D]. 刘成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D]. 黄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
- [4]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36例临床护理[J]. 刘凤香,盛金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09(07)
- [5]白及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J]. 钟秋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9(03)
- [6]肺科良药属白及[J]. 周凤林. 中医杂志, 1997(06)
- [7]倒经汤治疗肺结核咯血(倒经)[J]. 陆正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