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优化课堂练习(论文文献综述)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1](2016)在《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文中指出汉语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对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学习汉语要识字,只有识字过关才能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汉语教学的成败。由于汉字的特点,在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推进,很多地区实施了在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条件、生活条件、教学条件、语言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维吾尔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其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汉语识字学习困难方面与同龄的汉族小学生相比差异较大,他们识字学习更困难。怎么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地,更有效地学好汉语,胜任目前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民族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问题。因此,描述维吾尔族小学生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习困难、偏误,分析导致这些偏误的各种因素,探讨提高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教学的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等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维吾尔族小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同时研究成果也会丰富双语教学理论的内容。本文以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汉语文的语文学、语言教学规律等理论为指导,选择乌鲁木齐市第19小学四年级2个班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了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描述了双语教学模式背景下,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导致小学生识字困难的原因,笔者运用所学理论,设计了针对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难点的课堂教学教案,并辅助教学实践,在研究和笔者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维吾尔族小学生汉语识字学习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维吾尔族小学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戴聪迪[2](2019)在《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都致力于教学效率最优化的目的,练习的质量至关重要,是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关于高中历史练习有效性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对高中历史练习的理论进行了精准解析。从练习与历史练习、有效性教学与历史有效性教学,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为全文的论述做了理论铺垫。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对高中历史练习的运用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下文做数据铺垫。第三部分对高中历史练习进行深入探究,从类型和模式出发,进行详细阐述。第四部分分析高中历史练习的意义与原则,对其研究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第五部分为重点内容,结合以上数据,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练习设计和运用策略。第六部分针对上述策略进行案例检验和反思。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是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优化历史教学的形势下推动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周琬謦[3](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汪妍泽[4](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马静[5](2020)在《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模块包含写作和阅读,二者同时是语文教学和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重要考察部分。鉴于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与之相关研究一直在不断开展和进行,然而,写作教学受到较多来自师生和方法层面的制约,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写作兴趣低,课外阅读量小,对写作要求不理解等。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只专注课本内容,重训练而轻总结,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获取结果反馈和改进意见,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微型课程理论的微写作教学,是对现有写作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它既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够减轻教师批阅的负担,所以微写作能够被广大师生们接受。本文首先在研究缘起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发起原因,随后对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汇总整理出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还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度分析,在结合文献资料的同时参考观看了大量的课堂实录,并且实地调研获取了来自学生和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随后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问题发现,同时多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路径打下坚实基础。在深度了解相关内容之后,得出本文中对微写作概念的界定“篇幅短小精悍,字数在200字左右,语言简洁精练,内容明确完整,具有灵活性、交际性、即时性的特点,充满生活化、个性化的一种写作形式”。概念的合理界定,为探究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别设计针对初中师生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情探查缺乏切入点,需要另辟蹊径;第二,课后训练缺乏个性化,变成命题作业;第三,教学评价维度单一性,教师单打独斗;第四,作文成果缺乏共享性,只能孤芳自赏。基于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四个教学实施策略,第一,以微写作把握学情,强化教学目标;第二,以微写作开发命题,充实教学内容;第三,以微写作实施评价,促进教学反馈;第四,以微写作搭建平台,丰富教学形式。在策略中详细说明了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教学案例。最后提出了在策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合理安排写作练习,明确微写作对大作文的补充地位;第二,适当引入网络素材,明确网络为教学服务的引入原则;第三,建立规范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环节参与者的点评维度。
朱一畅[6](2016)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课堂练习一般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的新授环节之后,是以习题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巩固、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练习活动。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复习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掌握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数学课堂练习特指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的练习活动。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笔者借助实习的机会,走进课堂,选取了不同类型“数与代数”课堂练习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发现可取之处及不足。经过分析与整理,调查与案例研究,总结出当前小学高年级“数与代数”课堂练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教师对课堂练习认识不当,对课堂练习不够重视,对学生关注较少,设计不科学等,并从外界环境、教师自身、学生方面、教材设计等四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本研究从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出发,对课堂练习进行了价值定位,并提出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典型性与适量性原则、灵活性与多样性原则、趣味性与生活性原则、发展思维与伸缩性原则等,并总结出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对新授环节具有承接作用,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本研究以“数与代数”中《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为例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并反思总结设计的优点及不足。本研究从“课前对练习的设计”“课堂对练习的实施”“课后回顾”三方面入手,以优化“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
焦阳[7](2020)在《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社会环境对古诗教学的呼唤、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内容增加的三方面需要,小学古诗教学举足轻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以单一的讲授式为主,对培养学生古诗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方面欠佳。而故事化微课能够打破学生对古诗因时空限制而产生的理解障碍,将非故事型题材的古诗进行故事化的转变,解决小学生认知困难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故事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故事化微课设计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古诗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认识到已有研究现状的两点不足即微课与古诗教学的研究关注较少,而且重点集中在技术层面的设计,针对性欠佳。其次,对调研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在转变学生学习认知和改善教学方式上的必要性以及故事对微课、故事化微课对小学语文古诗的适用性。最后,依据小学古诗教学内容,从三个维度将古诗划分为写实类和情感类。依据相关理论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按照古诗故事化的六要素分别设计两类微课,并以前人的四步故事教学法为参考,设计出有内部循环的五步故事教学应用流程即故事导入、故事讲解、故事演绎、课堂练习、故事编写并用于实践教学。在案例实践结束后,对古诗故事化微课设计与应用效果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古诗故事化微课能加深学生古诗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古诗情感的体验,但也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师缺乏正确认知、微课制作水平较低、学生起点能力不同要求各异。依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作为一线教师古诗故事化微课设计与应用的参考: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深度分析内容,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设计形式;尊重学生古诗学习差异,合理选择古诗故事化微课应用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制作能力。
王敏雪[8](2017)在《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有效性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指导、激励及评价教学的角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益。所以,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总体上探讨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进行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其二,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展之间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和教育评价法。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昆明市、重庆市部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从教学目标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调查结论;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讨、教学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探讨如何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反思并及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精心地修改,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学目标优化的建议。研究中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项研究的结论主要有:首先,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表现出对数学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深入、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笼统、表述不够规范、与课程改革理念吻合度不高;其次,存在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够全面的现象。针对这两个突出的问题,研究中通过课堂观察、案例收集、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等手段,提出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落实目标的建议,主要包括:钻研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过程、以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组织策略、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等。
张莎莎[9](2019)在《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古代诗歌一脉相承,在继承古代诗歌精华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古时,吟诵是诗词的主要呈现形式,现今,朗读的价值依然应被认可。朗读教学在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感知诗歌的美学因素,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读教学在初中现代诗歌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被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提出,本论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已在初中全面推行过的人教版旧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中的现代诗歌选文,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提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针对朗读在现代诗歌实际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论文内容除绪论、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外,正文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从研究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与方法五方面对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做了概括的论述。第一章,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阐述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意义。必要性,主要从教材依据、课标依据、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的作用出发进行阐述;可行性,主要从朗读法与现代诗歌教学、与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的完美契合来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章将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相结合,在客观认识教学现状、承认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并认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为下文完善策略的提出提供支撑。第三章,是论文正文的主要论述部分,围绕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课前、课上、课后三阶段分别展开论述,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正式进行教材朗读教学的课前,认为帮助学生强化对朗读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现良好朗读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对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有意训练以及鼓励学生课前进行大胆朗读展示的教学策略也使得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课上是教师与学生展示的主场,将朗读与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与多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与丰富的教学形式相结合、与有效的教学评价相结合,使朗读巧妙渗透到诗歌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朗读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课后也要进行恰当的朗读拓展,教师加强指导、学生加强学习,双管齐下,才能进一步切实巩固与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现代诗歌的朗读能力。总之,本论文从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广大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出发探求、肯定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现状的改进提出针对性措施,为朗读在初中现代诗歌课堂上的有效进行提供助力。
战彩霞[10](2020)在《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信息社会的来临,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只需动动手指,你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就会呈现在你面前。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英语成为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生英语素养成为学校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目前,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已然成为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目标。要达成英语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精彩讲解与交流,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爱上学习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笔者选用了20节初中英语课,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如实记录并转述了课堂教师语言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运用的现状与特征:一是板书表达清晰;二是势态语使用合理;三是语速、音量和语调把握良好;四是语言组织有逻辑;五是教学语言富有科学性,与知识关联紧密等。同时,也发现英语教师教学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幻灯片为主的“互联网+”类辅助语使用过度;二是口头禅用语偏多;三是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待提升。通过访谈法,深度剖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升;二是教师教学观略显守旧;三是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重视程度不高;四是教师职后培训相对缺乏;五是教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解落实不深刻。基于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提升教师对教学语言重要性的意识;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做好有关部门教师职后培训;四是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语言运用策略,包括合理使用幻灯片类的“互联网+”教学辅助语、合理化使用课堂口头禅以及提高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等,从而提升英语课堂效果。
二、浅议优化课堂练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优化课堂练习(论文提纲范文)
(1)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维吾尔族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识字教学法的现状 |
一、 关于汉字 |
二、 识字的类型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一、 识字教学法现状 |
一、 识字教学现状 |
第二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汉字本身的原因 |
一、 汉字与民族语之间的差异 |
二、 脱离实际语言环境 |
第二节 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
一、 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法 |
二、 识字教学法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 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 |
二、 教师不重视低年级识字教学 |
三、 盲目追求识字数量与速度,忽视识字质量 |
四、 识字教学的技术手段落后 |
五、 课堂练习不充分 |
第四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 学生缺乏识字兴趣 |
二、 学生识字效率低 |
三、 学生负担过重 |
四、 学生容易遗忘,错别字几率高 |
第五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
一、 频繁更换教材较严重 |
二、 人教版教材难度高,缺乏民族特色 |
第六节 环境因素 |
一、 特殊的地域环境的限制 |
二、 校园语言环境的缺乏 |
三、 家庭语言环境的限制 |
第三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
二、 前期分析 |
三、 教学目标 |
四、 教学重、难点 |
五、 教材分析 |
六、 学情分析 |
七、 教学过程设计 |
第四章 对维吾尔族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 多媒体演示识字 |
二、 结合课外阅读识字 |
三、 运用辨析识字法 |
四、 运用近、反义词识字法,提高识字量 |
五、 结合民族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读准字音 |
六、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民族语解释 |
七、 加强汉字读写练习,加以巩固识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练习与历史练习 |
(二)有效性教学与历史有效性教学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高中历史练习有效性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方法 |
(三)调查的内容 |
二、高中历史练习分析 |
(一)走访听课结果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高中历史练习的分析 |
第二章 高中历史练习的类型与模式 |
一、高中历史练习的类型 |
(一)从练习发挥的作用来看 |
(二)从练习达成的目的来看 |
(三)从练习的难易程度来看 |
二、高中历史练习的模式 |
(一)师生合作 |
(二)生生合作 |
(三)自主学习 |
第三章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
一、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
(一)促进历史学科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二、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目的性原则 |
(三)时效性原则 |
第四章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策略 |
一、高中历史练习的设计策略 |
(一)典型性策略 |
(二)趣味性策略 |
(三)分层性策略 |
二、高中历史练习教师的应用策略 |
(一)多样性策略 |
(二)变式性策略 |
(三)反馈性策略 |
三、高中历史练习学生的学习策略 |
(一)模仿性策略 |
(二)合作性策略 |
(三)主动性策略 |
第五章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实践实例 |
一、练习准备:任务引领,分组讨论 |
二、练习过程:学生主体,引导成长 |
三、练习反馈:收集意见,评鉴成效 |
第六章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研究总结与反思 |
一、成效 |
(一)课堂:活力、高效 |
(二)学生:互动、发展 |
(三)教师:更新、转变 |
二、反思 |
(一)各项原则和策略难以全面落实 |
(二)备课量大,课堂练习的运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
(三)学习小组建设不完善,不利于课堂练习的组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3)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大学 |
二、教学能力 |
三、教学能力结构 |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能力结构理论 |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
一、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工具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现实: 问题提出 |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
0.2.1 研究对象 |
0.2.2 论述要点 |
0.2.3 案例选择 |
0.2.4 时间限定 |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创新 |
0.4.3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
1.1.1 机构与职责 |
1.1.2 课程与评价 |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
1.2.4 民间画室 |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
1.3.1 课程基本架构 |
1.3.2 课程构架扩展 |
1.3.3 教学研究结合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
2.1.1 设计 |
2.1.2 表现 |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
2.3.1 古典美学余温 |
2.3.2 现代主义萌芽 |
2.3.3 现代主义盛期 |
2.4 终结及后续 |
2.4.1 终结背后 |
2.4.2 思想回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工学根基 |
3.1.3 美术缘起 |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
3.2.1 工学预设 |
3.2.2 美术居上 |
3.2.3 建国前后 |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
3.3.1 院系调整 |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
4.1 教学思想传播 |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
4.1.3 初识与误读 |
4.2 基础设计训练 |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
4.3 建筑设计训练 |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
5.2.1 “中国现代建筑 |
5.2.2 技术为手段 |
5.2.3 建造为目的 |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
6.1 十年断续 |
6.1.1 工农兵学员 |
6.1.2 新三届 |
6.1.3 研究生 |
6.2 改革前奏 |
6.2.1 外界输入 |
6.2.2 自发改革 |
6.3 理性思想 |
6.3.1 国际交流 |
6.3.2 理性教改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学术成果 |
致谢 |
(5)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一、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内涵 |
(二)微型课程理论 |
二、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结果 |
1.学生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 |
2.教师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 |
(二)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学生方面问题分析 |
2.教师方面问题分析 |
(三)对当前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问题的反思 |
1.学情探查缺乏切入点需要另辟蹊径 |
2.课后训练缺乏个性化变成命题作业 |
3.教学评价维度单一性教师单打独斗 |
4.作文成果缺乏共享性只能孤芳自赏 |
三、微写作教学的优势 |
(一)微写作体裁选择广泛 |
(二)微写作训练时间灵活 |
(三)微写作课堂利用高效 |
(四)微写作内容维度聚焦 |
四、微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以微写作把握学情强化教学目标 |
1.见微知着分析多维学情 |
2.析微察异明确写作需求 |
3.知微知章优化教学目标 |
(二)以微写作开发命题充实教学内容 |
1.体裁与题材相搭配命题具有广泛性 |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命题具有迁移性 |
3.写点与写面相融合命题具有聚焦性 |
(三)以微写作实施评价促进教学反馈 |
1.教师评价要即时趁热打铁 |
2.同学之间要互评取长补短 |
3.家长评价重参与知己知彼 |
(四)以微写作搭建平台丰富教学形式 |
1.开展作品展示主题课程窄域共享 |
2.出版作品展示校园期刊中域共享 |
3.搭建作品展示网络平台广域共享 |
五、策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合理安排写作练习明确微写作对大作文的补充地位 |
(二)适当引入网络素材明确网络为教学服务的引入原则 |
(三)建立规范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环节参与者的点评维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B1 |
附录B2 |
附录B3 |
附录B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6)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小学高年级”的界定 |
(二) “数与代数”的定义 |
(三) “课堂练习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练习 |
(二) 关于课堂练习价值的研究 |
(三) 关于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
(四) 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存在问题的研究 |
(五) 反思与展望 |
四、理论基础 |
(一) 认知发展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有效教学理论 |
(四) “从做中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程序 |
(三) 研究样本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实施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案例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现状调查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一) 创作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二) 拓展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三) 巩固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四) 归纳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五) 探究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分析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课堂练习的价值定位 |
(二) 教师对课堂练习的重视程度 |
(三) 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
(四) 教师对课堂练习资源的开发 |
(五) 教师对课堂练习内容、形式的设计 |
(六) 教师对课堂练习总结的设计 |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外界环境 |
(二) 教师自身 |
(三) 教材方面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所要关注的问题及设计尝试 |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目标定位 |
(二) 小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角度 |
二、《商不变的规律》课堂练习设计的尝试 |
(一) 《商不变的规律》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 |
(二) 《商不变的规律》课堂练习设计的案例 |
(三) 对《商不变的规律》课堂练习设计的评析与反思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建议 |
(一) 对课前准备的建议 |
(二) 对课堂练习实施的建议 |
(三)对课后回顾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迫切的需要:古诗教学备受重视 |
1.1.2 现实的反差:小学古诗教学效果欠佳 |
1.1.3 技术的支持:故事化微课设计的优势分析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故事教学法的研究 |
1.3.3 微课在小学语文古诗的应用研究 |
1.3.4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微课的应用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实践调研与价值分析 |
2.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
2.1.1 学生对古诗学习认知有偏差 |
2.1.2 当前古诗教学方式制约学生古诗学习 |
2.1.3 教师缺乏古诗教学方式变革指导 |
2.2 故事化微课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必要性 |
2.2.1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转变学生古诗学习认知 |
2.2.2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
2.3 故事化微课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适用性 |
2.3.1 故事对于微课的适用性 |
2.3.2 故事化微课对于小学语文古诗的适用性 |
第三章 古诗故事化微课的设计流程与应用路径 |
3.1 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微型学习理论 |
3.1.3 认知工具理论 |
3.1.4 ADDIE模型 |
3.2 古诗故事化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
3.2.1 小学语文古诗学习的特点分析 |
3.2.2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教学设计 |
3.2.3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实现策略 |
3.3 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应用及评价 |
3.3.1 四步故事教学法的分析与反思 |
3.3.2 五步故事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3.3.3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应用评价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案例设计与应用解析 |
4.1 写实类古诗故事化微课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
4.1.1 《望洞庭》课例分析 |
4.1.2 《望洞庭》故事化微课设计 |
4.1.3 《望洞庭》故事化微课开发 |
4.1.4 《望洞庭》故事化微课应用 |
4.1.5 《望洞庭》故事化微课应用评价 |
4.2 情感类古诗故事化微课案例设计与应用 |
4.2.1 《出塞》课例分析 |
4.2.2 《出塞》故事化微课设计 |
4.2.3 《出塞》故事化微课开发 |
4.2.4 《出塞》故事化微课应用 |
4.2.5 《出塞》故事化微课应用评价 |
第五章 应用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教学效果分析 |
5.1 古诗故事化微课转变学生学习认知 |
5.2 古诗故事化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2.1 学生对故事化微课辅助古诗教学方式的感受 |
5.2.2 学生对故事化微课辅助古诗教学的使用意愿 |
5.3 古诗故事化微课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
5.3.1 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前成绩测验 |
5.3.2 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后成绩测验 |
5.3.3 成绩测验情况总结分析 |
5.4 古诗故事化微课指导教师革新教学 |
5.4.1 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
5.4.2 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
5.5 研究结论 |
5.5.1 古诗故事化微课能加深学生古诗知识的理解 |
5.5.2 古诗故事化微课能提高学生古诗情感的体验 |
5.5.3 古诗故事化微课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
第六章 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设计及应用的建议 |
6.1 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古诗故事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
6.2 深度分析内容,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设计类型 |
6.3 尊重学生差异,合理选择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应用方式 |
6.4 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制作能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基于故事教学法的古诗微课教学效果”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D《望洞庭》练习题 |
附录 E《出塞》练习题 |
附录 F“基于故事教学法的古诗微课教学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
1.1.2 教师教学评价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1.1.3 学生学习评价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教育目标概说 |
2.2.1 教育目标的源流与演进 |
2.2.2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行为目标 |
2.2.3 目标教学法 |
2.2.4 学案导学法 |
2.3 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
2.3.1 数学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
2.3.2 数学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调查法 |
3.3.3 课堂观察法 |
3.3.4 案例研究法 |
3.3.5 教育评价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师调查问卷 |
3.4.2 访谈提纲 |
3.4.3 教学案例使用说明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过程 |
4.3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
4.3.1 数据的编码与录入 |
4.3.2 数据的分析 |
4.4 调查数据分析 |
4.4.1 调查的结果 |
4.4.2 访谈的结果 |
4.5 调查结论 |
4.5.1 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
4.5.2 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
4.5.3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施 |
4.6 小结 |
第5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5.1.1 良好陈述的目标的标准 |
5.1.2 良好陈述的目标的结构及呈现方式 |
5.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与步骤 |
5.2.1 教学目标陈述的技术 |
5.2.2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
5.3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 |
5.3.1 案例: 亿以内数的认识 |
5.3.2 案例: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
5.3.3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课 |
5.3.4 案例:圆的切线判定(复习课) |
5.3.5 其它教学目标修改的案例 |
5.4 小结 |
第6章 教学案例与讨论 |
6.1 教学案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1 案例收集整理 |
6.1.2 案例分析 |
6.1.3 教学案例评价体系 |
6.2 教学案例设计举例 |
6.2.1 案例:大数的认识 |
6.2.2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
6.2.3 案例: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 |
6.2.4 案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6.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建议 |
6.3.1 有效教学的基础理论 |
6.3.2 数学教学目标优化的建议 |
6.4 对数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现状 |
7.1.2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优质课教学设计 |
附录D 调查期间照片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意义 |
第一节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
一、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研究的教材依据 |
二、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研究的课标依据 |
三、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
第二节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可行性 |
一、朗读可以实现与现代诗歌教学完美契合 |
二、朗读更适用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 |
三、朗读更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与运用 |
第二章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确定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题设计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
一、对朗读在教学中的意义认识不足 |
二、应试压力下师生态度相对消极 |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
第三章 初中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课前的现代诗歌朗读准备 |
一、现代诗歌朗读用语规范化 |
二、现代诗歌朗读技能训练 |
三、学生课前现代诗歌朗读展示 |
第二节 课上的现代诗歌朗读教学 |
一、朗读与现代诗歌教学中各环节相联系 |
二、现代诗歌朗读与多元的教学模式相联系 |
三、现代诗歌朗读与丰富的表现形式相联系 |
四、现代诗歌朗读与有效的教学评价相联系 |
第三节 课后的现代诗歌朗读拓展 |
一、教师加强课外现代诗歌朗读指导 |
二、学生加强课外现代诗歌朗读学习 |
三、家校共营现代诗歌朗读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问卷 |
致谢 |
(10)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新要求 |
2.教师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语言 |
2.课堂教学语言 |
3.英语教师教学语言 |
(四)文献综述研究 |
1.无声教学语言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
2.关于有声教学语言信号相关问题研究 |
3.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现状研究 |
4.国外教学语言相关问题研究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工具 |
1.分析维度的确定 |
2.各项维度和指标含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课堂观察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四)研究对象 |
1.课堂观察研究对象 |
2.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3.访谈研究对象 |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分析 |
(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以文字为载体的板书表达清晰 |
1.教师板书表达清晰 |
2.教师板书表达整体效果好 |
(二)通过调查发现势态语使用情况较好,在频次和情境上存在差异 |
1.各类眼神势态语使用频次有差异 |
2.各类眼神势态语出现情境有差异 |
3.不同类型的手势势态语使用频次有差异 |
(三)实物为主的无声教学语言使用程度偏低,多媒体教学媒介使用过频 |
1.以实物为主的无声教学语言使用较低 |
2.“互联网+”这类无声教学语言使用较多甚至过度 |
(四)以语言载体为表征的有声教学语言运用适当 |
1.教师教学语言速度适中 |
2.教师教学语言的音量合适 |
3.教师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有变化 |
(五)以语言内容为表征的有声教学语言运用理想 |
1.语言组织有逻辑性 |
2.教学语言科学准确 |
3.教学语言与知识关联度高 |
三、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主要困境 |
1.以幻灯片为主的“互联网+”类辅助语使用过度 |
2.口头禅用语偏多 |
3.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不足 |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教学观略显守旧 |
2.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
3.教师对教学语言重视程度不够 |
4.教师职后教学语言运用培训相对缺乏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基本特征 |
2.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 |
(二)建议 |
1.提升教学语言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的意识 |
2.提升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专业化水平 |
3.有关部门做好教师职后培训 |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步改革 |
5.优化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本研究表格汇总表 |
附录六 本研究图片汇总表 |
致谢 |
四、浅议优化课堂练习(论文参考文献)
- [1]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D].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2]高中历史练习与有效性教学研究[D]. 戴聪迪. 河南大学, 2019(01)
- [3]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5]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静.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小学高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及问题研究[D]. 朱一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7]小学语文古诗故事化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焦阳. 河北大学, 2020(08)
- [8]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敏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莎莎.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研究[D]. 战彩霞.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