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空调列车简介

广深空调列车简介

一、广深空调列车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柏[1](2013)在《特长高速铁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投入使用的或正在修建、计划修建的高速铁路隧道数量越来越多,长隧道及特长隧道的存在也越来越普遍。隧道火灾具有燃烧速度快、易出现轰燃现象、火场周围能见度极低以及高温、浓烟、毒气危害严重等特点。特长高速铁路隧道的火灾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高速列车乘客构成、疏散心理和行为调研,开展列车及隧道横通道人员疏散试验,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水下高速铁路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进行了研究。本文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根据高速列车影响疏散模式选择的关键性能,分析继续运行疏散模式及停车疏散模式的可行性、情形及过程,给出了高速列车在运行速度、制动性能、牵引性能、与隧道的位置关系、着火部位等因素交叉影响下疏散模式选择方案。(2)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高速列车的乘客构成、列车紧急事故时疏散行为及心理特征、获得了乘客对高速列车及高速铁路隧道消防设施的认知度、高速列车人员疏散的主要影响因素。(3)开展动车组车厢人员疏散试验、普通列车人员疏散试验、横通道通过能力试验,获得了动车组车厢和普通列车人员疏散时间,经隧道横通道进行疏散的疏散速率、人员通过率等关键参数。(4)使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对高速列车火灾进行模拟,建立安全疏散准则,获得了高速列车着火车厢内和隧道内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等分布规律,给出了着火车厢疏散及全部人员疏散时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5)结合各车厢人员分布特征,对紧急情况下列车内人员的疏散过程进行研究,获得了车厢内毓散通道及疏散出口的通过能力、着火车厢人员疏散至安全车厢的必需安全疏散时间。(6)分析隧道救援通道的宽度、横通道间距与宽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建立了高速列车在隧道火灾时横通道间距、横通道宽度、救援通道宽度多因素耦合下对疏散时间交叉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特长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人员逃生疏散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隧道火灾时的逃生疏散与救援能力、确保火灾时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以及制定国内特长高速铁路隧道火灾时营运安全管理及相关规范导则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本文工作获得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重大课题(2013T001)“长大隧道及特殊环境防灾安全技术——长大及大规模隧道群的防灾救援技术"的资助。

何宇强[2](2006)在《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客运专线的建设,是我国铁路实施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根据《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前我国将建成1.2万km客运专线网。随着客运专线建设的全面展开,客运专线的车站设计、运输组织、客流组织等与线路运营密切相关的管理问题的研究已提上日程,必须提前着手研究才能满足未来应用的需要。客运专线服务于旅客运输,这要求其运输组织工作必须以旅客为本,注重研究其行为特征,为满足其出行需求做好全面周到的服务工作。本文依照此思路,首先研究客运专线旅客的出行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车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理论和方法、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制定模型、换乘组织模型和通过能力计算等方法和理论。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分类,从客运量、沿线经济发达程度、线路性质、车辆购置数量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选型的因素,然后从运输组织模式类型角度,将我国客运专线分为建成后全高速或高中混跑客运模式、客货混跑模式、城际模式3类,并对京沪、武广、沪宁、石太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2)将客运专线旅客出行特性分为社会经济特性、集散特性和需求特性3类进行研究。社会经济特性包括旅客的出行目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布3方面;客流集散特性包括距离分布、到达时间分布、候车时间分布、出行方式分布等4方面;旅行需求特性包括旅客对客运专线安全性、快速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5方面的需求特性。(3)在研究车站最高聚集人数既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方法,即概率统计法、最坏情景法和模拟法。概率统计法是利用候车时间分布,研究旅客到达车站的人数比例,从而计算最高聚集人数;最坏情景法研究了在旅客提前候车时间段内,列车密集发车情景下的最高聚集人数;模拟法是通过模拟车站旅客的聚集过程来求解车站的最高聚集人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北京西站、北京站、广州东站和樟木头站的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结论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克服了既有方法中存在的一些缺点,更能反映当前条件和客运专线条件下的车站旅客聚集特征。(4)研究了影响客运专线开行方案制定的因素和制定的原则,提出了不同类型旅客列车的均衡条件和不同时刻发车的旅客方便度概念,以客运专线的最大收益和旅客的最大方便度为目标,构建了制定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利用混沌优化理论提出求解该模型的算法,以石太客运专线为案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检验。(5)在研究客运专线中转旅客换乘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运专线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的计算模型,并以中转旅客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了接续列车发车时间域优化模型。在案例中,对长短途旅客的最大容忍换乘时间进行了计算。(6)分析了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探讨了“全高速”和“高中速混跑”两种模式下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为计算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最佳利用率,建立了旅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评价模型求解旅客满意度最大条件下通过能力的计算参数,进一步计算该条件下的客运专线通过能力,从而得到客运专线的最佳利用率。以石太客运专线为案例进行的研究表明,在2008、2015和2020年,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合理利用率分别为72%、78%和69%。

朱美桦[3](2013)在《客运专线动车组车底运用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客运专线也在不断完善,根据最新《中长期铁路规划》,在未来数年内,我国客运专线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国务院、铁道部为应对旅客运输量的快速增长,提出了“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和客运系统规划。届时,动车组车底运用是否合理高效将会影响整个高速铁路网的运营效率和效益。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动车组车底运用方式和乘务值乘计划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比较,建议采用运用效率高,求解不太难的放射式运用方式以及既能适用计算机编制也能适用手工编制的乘务值乘优化思路。其次,本文立足于动车组车底的高效利用,深入分析了影响动车组车底运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动车组车底运用计划和乘务员值乘计划是影响动车组车底高效运用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针对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的特点,提出了动车组车底运用、备用、检修一体化优化的动车组车底运用计划,在动车组车底动态备用方式和放射式运用方式的条件下,以所需动车组数量最少、动车组的总检修时间最少为目标,建立了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改进的蚁群算法。以京津等动车组的开行数据为例,应用构建的动车组车底运用优化模型,得出了优化方案,并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使用可靠性。再次,针对乘务员值乘计划优化问题,论文建立了乘务值乘计划优化模型,通过模拟退火算法对其模型进行了仿真,求解接近最优解的乘务组数量最少解。以现行广深动车组的客运乘务计划为例,应用构建的乘务值乘计划优化模型,得出了优化方案,并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使用可靠性。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钱立新,苏民,刘继功,杨东晋,王国晁,梁超楷,曾文忠,李志峰[4](1995)在《广深铁路160km/h准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论述了广深线具备了作为提高旅客列车速度试点的有利条件,并从广深既有线的机车车辆现状及准高速机车车辆主要技术指标出发,对准高速机车车辆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准高速机车、客车及列车制动装置提出了推荐方案。

刘杰[5](2012)在《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建设,时速200km/h和300km/h以上的列车较大规模的开通运营,列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越来越突出。高速运行列车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问题,列车交会产生的横向气动力问题,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压力波动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进而影响旅客乘坐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乘客对热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希望列车能够平稳运行以外,还希望车内热环境能一直保持舒适。这需要客室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有合适的温度,合适的空气流动速度,合适的空气压力和湿度,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速度和高速列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许多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还不很清楚。例如,两相向运行的列车发生交会时,通过列车产生的气动力(矩)会作用在对面列车上,而且这一气动力(矩)是正负交替变化的,作为激振源会引起车体不同方向的振动。因此需要研究会车产生的气动力(矩)的大小及其与车速、线间距和列车头型间的关系,以及气动力(矩)变化引起的车体振动过程,和会车对振动舒适性的影响程度。又如,高速空调客车是密封车体,只有新风入口与外界相通,车内热环境完全靠空调系统保证。什么样的空调系统能保证在我国广阔的地域空间条件下都能实现所希望的热舒适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此外会车时产生的气体压力波动或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的气体压力波动,会通过列车空调系统的新风入口传到车内,使车内气体压力产生波动,造成乘客耳膜的不舒适。采用什么样的空调系统可以抑制外界压力波,使车内压力变化在人体感到舒适的范围内,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发展高速列车的时间还很短,如何评价客室内乘坐舒适性的规范还没有建立。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设计和车内热环境评价指标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高速列车车内流场控制技术》的支持下,对以下问题作了初步探讨:1.计算分析了不同车速、不同线路间距、不同列车头型条件下的会车压力波变化。得到了会车压力波幅随车速和线间距的变化规律,及压力波幅沿车体高度的分布情况。将不同头型列车的会车压力波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头型列车的会车气动性能的优劣。计算了CRH2型动车组在常用的5m线间距下以不同速度会车时,空调系统新风入口处的压力变化,以便于进一步分析车内压力波动情况。2.分析了200-400km/h速度会车过程中作用在列车上的气动阻力、侧向力、升力、侧翻力矩、俯仰力矩和偏转力矩的变化过程,得到了会车时车厢所受气动力(矩)极值随车速和线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车型对气动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气动力(矩)变化导致的车体振动过程,采用相关指标对会车时的振动舒适性进行了评价。3.计算分析了我国北方冬季和南方夏季环境条件下车内温度、风速、CO2体积浓度和相对湿度等热力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并根据流场参数和热舒适性指标对车厢内的热舒适性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空调客车室内流场参数的建议。4.根据明线会车及隧道内会车时新风入口的压力波,分析CRH2动车组采用一定压头风机抑制外界压力波动时车内的压力变化,根据压力变化幅度和压力降低率判定了风机对外界压力波的抑制效果。比较了一定外部压力波动条件下,固定频率风机和变频风机对车内压力变化的影响,通过对比车内压力波幅及波幅沿管道的降低过程,分析了两种风机对外界压力波抑制方法的区别,以及抑制效果的优劣。

许鹏[6](2015)在《极端条件下高速列车车内热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速列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列车的车厢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车厢内的气流组织和热舒适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乘坐感受,而车厢内的气流组织受到送风量、载客量、人体散热散湿量、外界环境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高速列车复杂的运行环境,对当前列车空调通风系统在更极端环境下能否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车厢内环境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高速列车中间车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车厢内流场的三维仿真计算模型,并考虑了人体散热、呼吸作用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计算出车厢内的速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并与相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列车在极热环境和极冷环境下的车厢内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车厢内的温度分布,并利用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PPD进行评价,研究了空调功率一定而环境温度不同对车厢内乘客热舒适性的影响。建立车厢内不同载客量时的仿真计算模型,对不同载客量时的车厢内流场进行计算,得到车厢内的速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对比分析了载客量对车内环境的影响,并对乘客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建立了包括列车空调通风系统和车厢内环境的仿真计算模型,对列车进入隧道后以全回风模式运行时的车厢内流场进行计算,得到车厢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分析了全回风工作模式对车厢内环境的影响。还对列车空调故障时,列车处于极热和极冷环境下的车厢内流场进行计算,得到车厢内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后,车厢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会让乘客感到极度不舒适。进一步对采取打开列车车门的措施能否改善车内环境进行了探究,建立了列车车门打开的仿真计算模型,得到了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打开列车车门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车厢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从而为解决极端环境下列车空调发生故障时这一特殊情况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极端条件下高速列车空调通风系统的改进和车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依据。

傅小日[7](2021)在《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营速度变化历程》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营速度从低速到高速的速度变化历程;介绍了为提高旅客列车运营速度,我国铁路部门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试验、运营等工作情况;对部分客车和动车组的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周桂芬[8](2014)在《铁路市场化经营中客货运价机制构建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加快铁路融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金是铁路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但铁路由于长期政企不分、客货运定价机制高度集中、部分运价设计不合理、承载较多的社会职能,不能适应市场化经营需要,影响了社会资金的进入。本文对建立灵活的定价体制、优化运价结构、理顺客货运价格关系、必要成本必须得到合理补偿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王芝兰[9](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提出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薛艳冰,王烈,陈志荣[10](2011)在《广深客运专线动车组能耗计算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动车组能耗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动车组运行过程的起停、运行、调速制动、出入库等环节,针对每一环节分别研究其能耗计算方法,考虑坡道附加能耗和空调能耗,分别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修正系数。研究提供的动车组能耗计算方法可以进行能耗计算与预测,以及对能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广深客运专线为例,动车组能耗计算结果与实际能耗的拟合性好,可以为合理确定既有线和客运专线动车组能耗水平提供帮助。

二、广深空调列车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深空调列车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特长高速铁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隧道内火灾及烟气蔓延特性研究
        1.2.2 高速铁路隧道人员疏散研究
        1.2.3 人员疏散算法及模型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列车火灾疏散模式研究
    2.1 高速列车影响疏散模式选择的关键性能
        2.1.1 牵引性能
        2.1.2 制动性能
        2.1.3 车体结构及材料耐火性能
        2.1.4 其他相关设施
    2.2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继续运行疏散模式
        2.2.1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继续运行疏散的可行性
        2.2.2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继续运行疏散模式的可能情形
        2.2.3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继续运行疏散模式过程分析
    2.3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停车疏散模式
        2.3.1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停车疏散模式的可能情形
        2.3.2 高速列车火灾情况下停车疏散模式过程分析
    2.4 高速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疏散模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乘客构成、疏散心理和行为研究
    3.1 高铁乘客构成调查研究
    3.2 列车紧急事故疏散行为及心理调查研究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2.2 调查方法及结果
        3.2.3 调查分析
    3.3 高速列车及高速铁路隧道消防设施认知度调查研究
        3.3.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 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3.5 本章小结及分析
4 列车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试验
    4.1 动车组车厢人员疏散试验
        4.1.1 试验前期准备
        4.1.2 试验流程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普通列车人员疏散试验
        4.2.1 试验前准备及流程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横通道通过能力试验
        4.3.1 试验前准备
        4.3.2 试验工况及试验参数
        4.3.3 试验结果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列车着火车厢安全疏散准则及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
    5.1 安全疏散准则
    5.2 分析火灾工况设计
    5.3 高速列车车厢中部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分析
        5.3.1 温度场分布规律
        5.3.2 能见度分布规律
        5.3.3 浓度场分布规律
    5.4 高速列车车厢一端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分析
        5.4.1 温度场分布规律
        5.4.2 能见度分布规律
        5.4.3 浓度场分布规律
    5.5 高速列车车厢内部火灾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高速列车着火车厢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
    6.1 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6.1.1 人员疏散参数
        6.1.2 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6.2 高速列车车厢内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模拟结果与分析
        6.2.1 疏散过程与结果
        6.2.2 模拟结果对比和校正
    6.3 高速列车车厢内人员疏散数值模拟与疏散试验对比分析
    6.4 高速列车车厢内火灾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高速列车全部人员疏散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
    7.1 高速列车人员疏散水下盾构隧道内危险判别标准
    7.2 高速列车火灾工况设计
        7.2.1 火源设置参数
        7.2.2 工况设计
    7.3 高速列车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
        7.3.1 隧道入口段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析
        7.3.2 隧道中部段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析
        7.3.3 隧道出口段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分析
    7.4 不同隧道位置火灾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
    7.5 本章小结
8 高速列车全部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
    8.1 隧道高速列车人员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8.1.1 隧道中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参数
        8.1.2 隧道入(出)口段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8.1.3 隧道中间段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8.1.4 隧道外火灾场景及疏散工况
    8.2 隧道入(出)口段高速列车人员疏散结果与分析
        8.2.1 高速列车不同部位火灾时疏散安全性
        8.2.2 不同横通道间距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2.3 不同横通道宽度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2.4 不同救援通道宽度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2.5 多因素耦合对疏散时间的交叉影响
    8.3 隧道中间段高速列车人员疏散结果与分析
        8.3.1 高速列车不同部位火灾时疏散安全性
        8.3.2 不同横通道间距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3.3 不同横通道宽度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3.4 不同救援通道宽度时高速列车人员疏散安全性
        8.3.5 多因素耦合对疏散时间的交叉影响
    8.4 隧道外高速列车人员疏散结果与分析
        8.4.1 疏散过程与结果
        8.4.2 疏散安全性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2.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概述
        2.1.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概念
        2.1.2 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分类
        2.1.3 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经验
    2.2 影响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
    2.3 我国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模式
        2.3.1 我国客运专线分类
        2.3.2 国内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实例分析
    2.4 小结
3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旅客社会经济特性
        3.2.1 出行目的
        3.2.2 职业分布
        3.2.3 收入水平
    3.3 旅客集散特性
        3.3.1 时间距离分布
        3.3.2 旅客到达车站时间分布
        3.3.3 候车时间分布
        3.3.4 集散交通方式分担率
    3.4 旅客需求特性
        3.4.1 安全性
        3.4.2 快速性
        3.4.3 舒适性
        3.4.4 方便性
        3.4.5 经济性
    3.5 小结
4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理论与方法
    4.1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4.2 影响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因素
    4.3 最高聚集人数既有计算方法
        4.3.1 聚集系数法
        4.3.2 图解法
        4.3.3 单向列车次数法
        4.3.4 最高聚集人数既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4.4 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
        4.4.1 概率统计方法
        4.4.2 最坏情景法
        4.4.3 模拟法
    4.5 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案例
        4.5.1 聚集系数法
        4.5.2 单向列车次数法
        4.5.3 概率统计法
        4.5.4 最坏情景法
        4.5.5 模拟方法
        4.5.6 各种方法计算结果及比较
    4.6 小结
5 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
    5.1 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5.1.1 列车编组及定员
        5.1.2 列车客座利用率
        5.1.3 座位周转次数
        5.1.4 服务频率和运量的关系
        5.1.5 客流结构
    5.2 开行方案制定原则
        5.2.1 提高列车旅行速度的原则
        5.2.2 合理编组原则
        5.2.3 到发时间适当原则
        5.2.4 合理停站原则
        5.2.5 尽量减少旅客换乘的原则
    5.3 开行方案制定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及其算法
        5.3.1 客流均衡条件
        5.3.2 不同发车时间的旅客方便度
        5.3.3 建立模型
        5.3.4 算法研究
        5.3.5 案例研究
        5.3.6 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5.4 小结
6 基于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的中转组织模型
    6.1 概述
    6.2 旅客最大容忍换乘时间模型
        6.2.1 模型假设
        6.2.2 建立模型
        6.2.3 候车时间的敏感性分析
        6.2.4 案例研究
    6.3 接续列车发车时间域优化模型
        6.3.1 建立模型
        6.3.2 案例研究
    6.4 小结
7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7.1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概述
        7.1.1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
        7.1.2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类型
    7.2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7.3 旅客满意度最大条件下通过能力利用率
        7.3.1 旅客满意度概念
        7.3.2 旅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
        7.3.3 通过能力利用率
    7.4 案例研究
        7.4.1 石太客运专线最大通过能力
        7.4.2 石太客运专线基于旅客满意度评价的通过能力
        7.4.3 通过能力利用率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创新点
    8.2 论文的主要结论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客运专线动车组车底运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乘务计划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动车组车底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
        2.1.1 运输组织模式
        2.1.2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
    2.2 动车组运用方式
    2.3 乘务交路
    2.4 乘务制度
    2.5 乘务规则
    2.6 动车组的管理模式
    2.7 动车组的维修体制与检修方式
    2.8 动车组配属基地设置的影响
    2.9 小结
3 动车组车底运用的优化方法
    3.1 动车组车底运用
        3.1.1 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分析
        3.1.2 动车组车底运用的一体化编制方式
    3.2 动车组车底运用网络的构建
        3.2.1 问题特征分析
        3.2.2 构建基于 MTSP 的动车组运用网络
    3.3 动车组车底运用的优化
        3.3.1 动车组车底运用的基本模型
        3.3.2 基于检修优化的动车组运用计划优化模型
    3.4 求解算法
        3.4.1 求解思路
        3.4.2 算法设计
        3.4.3 求解步骤
    3.5 动车组车底运用问题的计算实例
        3.5.1 相关参数取值
        3.5.2 现行列车时刻表及分析
        3.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4 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客运专线乘务值乘问题的优化方法
    4.1 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4.2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3 模型构建与求解策略
        4.3.1 模型的构建
        4.3.2 模型的求解策略
        4.3.3 休息日的添加
    4.4 求解算法
        4.4.1 求解思路
        4.4.2 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流程
        4.4.3 模拟退火算法的描述和实现
    4.5 动车组值乘计划问题的计算实例
        4.5.1 广深线乘务值乘计划优化与分析
        4.5.2 现行客运乘务值乘计划实例及分析
        4.5.3 广深线乘务值乘计划优化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明线会车气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及热舒适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方法
第2章 高速列车流场仿真计算方法
    2.1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状态方程
    2.2 紊流的数值模拟
        2.2.1 紊流的数值计算方法
        2.2.2 雷诺(Reynolds)时均方程法
        2.2.3 Boussinesq假设
        2.2.4 紊流模型
        2.2.5 微分方程组
    2.3 其他方程
        2.3.1 动网格守恒方程
        2.3.2 组分输运方程
    2.4 数值计算方法
        2.4.1 有限体积法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4.3 差分格式
        2.4.4 压力修正
第3章 高速列车会车压力波
    3.1 建立会车模型
        3.1.1 基本假设和简化
        3.1.2 几何模型
        3.1.3 划分网格
        3.1.4 移动网格技术
        3.1.5 边界条件
    3.2 模型的验证
    3.3 会车过程中流场变化情况
    3.4 车速对压力波的影响
        3.4.1 通过列车车速(v_2)对压力波的影响
        3.4.2 观测列车车速(v_1)对压力波的影响
        3.4.3 相对速度比(v_R)对压力波的影响
    3.5 线间距对压力波的影响
    3.6 压力波幅与相对速度比和线间距的关系
    3.7 压力波幅沿高度的分布
    3.8 车型对压力波的影响
        3.8.1 CRH2、CRH3会车压力波结果
        3.8.2 不同车型的压力波比较
        3.8.3 三种车型的压力波幅随高度变化的不同
        3.8.4 两列不同车型列车会车时的压力波
    3.9 空调新风入口处的压力波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会车时的气动力及力矩
    4.1 气动力及力矩的基本情况
    4.2 气动力及力矩的变化规律
        4.2.1 气动阻力变化规律
        4.2.2 气动侧向力变化规律
        4.2.3 气动升力变化规律
        4.2.4 侧翻力矩变化规律
        4.2.5 俯仰力矩变化规律
        4.2.6 偏转力矩变化规律
    4.3 不同车型的气动力及力矩的比较
    4.4 气动力及力矩变化引起的车体振动
    4.5 会车过程中振动舒适性的评价
        4.5.1 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4.5.2 会车过程振动舒适性的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空调列车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建立计算模型
        5.1.1 基本假设及简化
        5.1.2 空调车厢几何模型
        5.1.3 划分网格
        5.1.4 边界条件的处理
    5.2 空调管路系统优化
    5.3 夏季运行时车厢内流场分布情况
        5.3.1 速度分布
        5.3.2 温度分布
        5.3.3 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5.3.4 相对湿度分布
    5.4 冬季运行时车厢内流场分布情况
        5.4.1 速度分布
        5.4.2 温度分布
        5.4.3 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5.4.4 相对湿度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内空气环境标准及热舒适性评价
    6.1 车内外空气环境标准
        6.1.1 不同标准对比
        6.1.2 车内环境参数建议
    6.2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6.2.1 流场指标
        6.2.2 热舒适性指标
    6.3 评价结果
        6.3.1 夏季运行时空调车厢内气流组织评价结果
        6.3.2 冬季运行时空调车厢内气流组织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1 车内压力变化指标及控制策略
    7.2 车内流场的瞬态计算
    7.3 明线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4 隧道会车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5 风机性能对车内压力抑制效果的影响
        7.5.1 采用可变频率风机时的车内压力变化
        7.5.2 两种风机的效果对比
    7.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极端条件下高速列车车内热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车内热环境国外研究现状
        1.2.2 列车车内热环境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列车内流场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2.1 湍流的基本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组分守恒方程
    2.2 湍流的数值模拟
        2.2.1 湍流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
        2.2.2 湍流方程
    2.3 辐射换热模型
    2.4 多孔介质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车内流场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物理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3.1.1 模型的设置及简化
        3.1.2 几何模型
    3.2 网格划分及敏感性分析
    3.3 边界条件的定义
    3.4 计算结果分析及验证
        3.4.1 速度分布及分析
        3.4.2 温度分布及分析
        3.4.3 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及分析
        3.4.4 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极端环境下列车车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热舒适性PMV-PPD指标
    4.2 极热环境下车内流场的仿真及分析
        4.2.1 极热环境下车内的温度分布及分析
        4.2.2 极热环境下车内热舒适性分析
        4.2.3 不同载客量下车内的速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4.2.4 不同载客量下车内热舒适性分析
        4.2.5 空调制冷功率的确定
    4.3 极冷环境下车内流场的仿真及分析
        4.3.1 极冷环境下车内的温度分布及分析
        4.3.2 极冷环境下车内热舒适性分析
        4.3.3 空调制热功率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车内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5.1 列车过隧道时车内流场的仿真计算及分析
        5.1.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2 空调故障条件下极端环境对车内流场的影响及分析
        5.2.1 极热环境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5.2.2 极冷环境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空调故障条件下打开车门对车内流场的影响及分析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营速度变化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旅客列车提速
    1.1 列车载客量提高
    1.2 准高速列车研制
    1.3 列车提速试验
    1.4 200 km/h正线试验
2 动车组研制
    2.1 “九五”期间研制的动车组
        2.1.1 全双层内燃动车组
        2.1.2 液力传动内燃动车组
        2.1.3 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
        2.1.4 双层内燃动车组
        2.1.5 交直传动的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
        2.1.6 交直传动的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
        2.1.7 动力集中交流传动电动车组
    2.2 时速270 km动力集中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
    2.3 CRH系列动车组
    2.4 中国标准动车组
3 结束语

(8)铁路市场化经营中客货运价机制构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铁路客货运定价机制
    (一) 客运定价机制
        1. 国铁统一运价
        2. 合资公司和地方铁路票价
        3. 高铁及动车组票价
    (二) 货运定价机制
        1. 国铁统一运价
        2. 合资公司和地方铁路运价
三、现行运价机制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一) 现行客运运价机制的不足
        1. 定价机制僵化, 不能适应市场变化
        2. 客运基准票价率长期偏低
        3. 合资公司区段列车票价标准不一
        4. 公益性运输承载较多的社会职能
    (二) 现行货运运价机制的不足
        1. 国铁统一运价品类繁多, 增加管理成本, 不能合理补偿成本支出
        2. 合资公司定价标准不一, 运价政策优于国铁统一运价, 不利于市场化经营
        3. 铁路建设基金挤占国铁盈利空间
        4. 涉农物资运输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职能, 增加管理难度
四、铁路客货运价机制构建的建议
    (一) 客运运价机制的建立
        1. 适当调整客运基准运价率, 建立灵活的定价体系
        2. 规范经合资公司区段票价
        3. 优化票价结构
        4. 建立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
    (二) 货运运价机制的建立
        1. 建立灵活的货运市场定价体系
        2. 简化合资公司定价方式
        3. 简化货运杂费项目
        4. 建设基金应剥离铁路费用项目
        5. 涉农物资运输应改“暗贴”为“明贴”

(9)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3 Post-editing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CONCLUSIONS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Appendix C Glossary

(10)广深客运专线动车组能耗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动车组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 动车组能耗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
    3.1 广深客运专线概况
    3.2 广深客运专线动车组单耗计算结果
4 结束语

四、广深空调列车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长高速铁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研究[D]. 李修柏. 中南大学, 2013(12)
  • [2]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何宇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3]客运专线动车组车底运用优化研究[D]. 朱美桦.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2)
  • [4]广深铁路160km/h准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研究[J]. 钱立新,苏民,刘继功,杨东晋,王国晁,梁超楷,曾文忠,李志峰. 铁道车辆, 1995(12)
  • [5]高速列车气动作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 刘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6]极端条件下高速列车车内热环境分析[D]. 许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7]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营速度变化历程[J]. 傅小日. 铁道车辆, 2021(01)
  • [8]铁路市场化经营中客货运价机制构建的探讨[J]. 周桂芬. 会计师, 2014(01)
  • [9]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广深客运专线动车组能耗计算与分析[J]. 薛艳冰,王烈,陈志荣.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1(07)

标签:;  ;  ;  ;  ;  

广深空调列车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