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复试验 推广应用——钢丝螺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健[1](2020)在《空间相机碳纤维蜂窝夹层光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已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了满足用户高分辨率、大视场的使用需求,空间相机中主要光学元件的口径不断增大、支撑结构日益复杂,不断提高的整机重量与火箭有限的运载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相机支撑结构的轻量化率、减轻整机重量,对空间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新型结构材料是提升空间相机轻量化率的重要途径,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材料,具有面密度低、比刚度高、抗疲劳特性好等优点,是实现空间相机轻量化设计的理想材料。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现已成为航天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国外已将该材料应用到诸多天基光学仪器中,而在我国,该材料在空间相机中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该领域内缺少相关的科研实践。因此,本文围绕基于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的空间相机光机结构设计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性工作。为了适应空间相机的分析需要,本文提出了基于正交各向异性实体单元的蜂窝夹层结构建模方法,用以替代工程分析中普遍采用的二维建模方法。新方法中将蜂窝芯子等效为“中间层”,分别使用实体单元和壳单元表征蜂窝芯子和面板,该方法可以直观地表征蜂窝板内部的受力情况和局部变形。结合蜂窝的力学特性,本文推导出用来描述中间层等效物理属性的9个独立弹性参数表达式。通过在算例中与精细模型间的比较,以及对典型蜂窝夹层结构单机安装板进行模态敲击试验,数据表明该建模方法可以充分体现蜂窝夹层结构的力学特性,同时其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结构轻量化率、改善相机工作性能,本文尝试运用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为某型号同轴空间相机设计主承力板。结合该相机的光机结构特点,基于传统“碳纤维面板+铝蜂窝芯子”的夹层结构设计了铝蜂窝主承力板方案,基于“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理念设计了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方案,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均选用M40J环氧基预浸料,铺层顺序按照[0°/45°/90°/-45°]S执行,并向蜂窝夹层结构中引入加强措施,以实现提升整体刚度和局部粘接强度的目的。采用前文提出的蜂窝夹层结构等效建模方法,建立各方案的整机模型,分析讨论了蜂窝主方向、蜂窝芯子规格、夹层结构关键参数等对主承力板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同轴相机底部支撑点布置方式对相机工作性能的影响。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方案在工作性能、轻量化率和工艺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更加适合应用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要求的光机结构设计之中。针对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方案开展了较为深入的优化设计工作。本着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的原则,提出两种结构紧凑且适用于夹层结构的埋件形式,即独立式埋件和贴片式埋件。建立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方案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进而基于Isight环境建立主承力板的集成优化模型;开展灵敏度分析,研究蜂窝夹层结构中各主要参数对相机主要精度指标的影响;在集成优化的过程中,以整机重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兼顾相机主要性能指标,运用MIGA算法确定了主承力板中各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经优化得到的最终方案中,外径φ484mm圆形主承力板高42mm,结构最薄处为蜂窝侧壁,仅0.64mm厚,上、下面板分别厚1.92mm、1.28mm,设计重量仅为1.98kg;对空间相机开展全面的仿真分析,得到主次镜最大相对位移和转角仅为3.719μm和3.38″,充分满足光学允差要求,整机一阶分析基频达到114.4Hz,正弦及随机振动中的放大倍率适中,说明此时相机具有优良的空间环境适应能力和动力学特性。围绕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方案,充分考虑连接强度、可靠性等问题,制定了独特的全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制备工艺,详细阐述了全碳纤维主承力板的成型过程,讨论了其中的工艺难点以及相关制备细节。成功研制了一件全碳纤维主承力板,实测重量仅为2.01kg,与该相机原铝基碳化硅主承力板相比,质量减轻了约67.6%。对主承力板进行了高低温热循环试验,通过三坐标测量发现试验前后各主要安装面的平面度保持良好。以全碳纤维主承力板为核心搭建力热样机,开展了一系列环境试验及相应测试,包括:对全碳纤维主承力板进行模态敲击试验,测量其模态信息;通过翻转试验中测量基准棱镜夹角变化,对力热样机在重力作用下的变形量加以测试;通过力热样机的振动试验,测试整机基频和关键位置的加速度响应,并复测基准棱镜相对夹角;将高精度正样主镜与主承力板连接,用干涉仪检测该状态下的主镜面形,等等。装调重力作用下,力热样机主次镜间相对转角及主镜与主承力板间的相对角度分别仅为2.88″和0.36″;测得力热样机的基频为110.74Hz,关键部位的加速度放大倍率适中,大量级振动试验后主要棱镜间夹角变化量均在3″以内;将主镜安装到主承力板上,其面形RMS值优于0.02λ。试验及测试结果表明,全碳纤维主承力板不仅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还具备合适的动静态刚度和充分的强度,能够满足光机系统的装调需求和运载对遥感器的动力学要求,以上研究较为准确地展示了全碳纤维主承力板的力学特性和此时空间相机的工作性能。本文的研究充分验证了全碳纤维主承力板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及文中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文中所做的探索对今后蜂窝夹层结构在空间相机中的应用及类似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耿哲琪[2](2019)在《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到了目标价格管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目标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A航发企业在承担国家“两机重大专项”的项目中负责研制某型航空发动机的B燃油控制系统,在研制之初,A航发企业就确定了既要向客户交付性能、功能和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也要实现B燃油控制系统的盈利即商业成功。为此,A航发企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航空企业普遍采用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做法,以B燃油控制系统研制为契机,引入并推行了产品目标成本管理,最终实现了A航发企业预期的目标。将A航发企业在产品目标成本管理中的做法、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完善和提高,以便其他企业有所借鉴,是促使本文以此为题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国内同行业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实践调研,对国内外目标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提出了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为本文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提出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对A航发企业在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便其他企业能有所参考。最后,通过对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本文认为在设计研发阶段应用目标成本管理能有效地对产品成本进行事前预测和管控,业财相互融合也使财务人员将成本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业务端,业财融合的成本管理促进了产品目标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可见,目标成本管理对新产品的型号成功和商业成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推广。
余拓[3](2019)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诞生于航天、军事等高新技术领域,在普及后广泛运用于体育器械、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等领域,但其优势并未在家具领域得以充分展现。随着设计理念的发展,坐具设计从以前追求的奢华、大气转变为简约、时尚的现代风格。造型新颖、结构精简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这对设计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符合新时代审美观念的坐具设计特征都可以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本研究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与设计实践等研究方法,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理化性能、成型工艺、美学特性等基本属性,分析和归纳了在坐具设计中的功能性、创新性、轻质化、艺术性四个重要的应用原则,并总结了其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应用范围。基于此基础上,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坐具的结构、形态与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应用。其中,结构主要从成型特点、结构形式与构件的接合方式进行了设计与验证,认为在进行坐具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结构特点与连接方式,在保证其造型设计的同时从功能上去满足坐具结构的基本要求;在形态设计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形态丰富多变,其基本属性与成型特点可以满足多种形态设计要求,并从点、线、面和体四个形态进行了设计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现力可通过其独特的编织肌理与色彩来体现,并可充分利用彩色碳纤维带给坐具产品科技感与时尚感;此外,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独特的肌理纹路和与其它材料肌理搭配,可给予坐具独特的材料识别度,带来多样化的肌理表现效果,能进一步丰富了坐具的设计表现力。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坐具设计实践来论证其设计表现力。同时通过模型制作,论证其功能性与轻质化原则,进一步论证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坐具设计中的可行性,为今后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俊波[4](2019)在《剪切载荷下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螺栓连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拆卸方便和成本低廉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结构中。松动是螺栓连接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鉴于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试验的重复性差、分散性大,松动机理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探索螺栓连接结构松动机理和提高连接结构防松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研究基于疲劳试验机,通过改造试验装置,自主设计了两套实用的螺栓松动试验装置,成功试验模拟了剪切载荷下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过程。在众多试验参数下开展了单/双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试验,并系统考察了不同润滑状态下单螺栓连接结构在剪切载荷下的松动行为。结合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X)等微观分析结果,揭示了单/双螺栓连接结构在剪切载荷下的松动特征和松动机理。完成的工作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剪切载荷作用下单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系统考察了剪切载荷幅值、预紧力矩、配合精度、螺栓/螺母材质等因素对单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剪切载荷下单螺栓螺栓连接结构松动机理是接触界面间滑移和螺纹表面微动磨损;研究发现剪切载荷下单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过程呈现3阶段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剪切载荷幅值、预紧力矩、配合精度和螺栓/螺母材质等因素对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和损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相同初始预紧力矩下,当载荷幅值较低时(Fe≤6kN),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过程呈现3阶段特征,即稳定阶段、快速降低阶段和后续的缓慢降低阶段,松动程度随载荷幅值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螺纹表面损伤程度随载荷幅值增加而加剧,其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当载荷幅值较高时,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过程呈现2阶段特征,即试验初期的稳定阶段,快速下降阶段并完全松动,螺纹表面损伤较为轻微,其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2)相同载荷幅值下,螺栓连接结构松动程度随初始预紧力矩增加而降低。当初始预紧力矩较高时,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过程呈现3阶段特征,螺纹表面损伤程度随预紧力矩增加而减轻;当初始预紧力矩较低时,螺栓连接结构完全松动,螺纹表面损伤较为轻微。(3)相同初始预紧力矩下,三种配合精度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过程呈现3阶段特征。配合精度从粗糙级到紧密级,连接结构松动程度依次降低。螺纹表面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其中,紧密配合精度(4h/6H)螺纹表面的微动损伤最轻微。(4)相同初始预紧力矩下,调质钢螺栓/螺母连接结构具有优良的防松性能,不过松动试验数据分散性差;不锈钢螺栓/螺母连接结构因其摩擦系数高而预紧力低,连接结构容易发生松动失效。相同预紧力下,调质钢螺栓/螺母连接结构具有优良的防松性能和可靠性;不锈钢螺栓/螺母连接结构因摩擦系数高,接触界面不易发生相对滑移,螺纹表面微动损伤轻微,连接结构不容易发生松动失效。(二)不同润滑状态下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在两组试验参数下(相同预紧力矩和相同预紧力),开展了三种典型涂层(PTFE,MoS2和TiN)的螺栓连接结构在剪切载荷下的松动试验。考察了2种典型润滑脂(MoS2润滑脂和85%锂基润滑脂)及润滑方式(局部润滑和完全润滑)的螺栓连接结构在剪切载荷下的松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预紧力矩下,PTFE涂层和MoS2涂层螺栓连接结构因其界面间摩擦系数低,预紧力高,接触界面不容易发生相对滑移,螺纹表面微动损伤轻微,连接结构不容易发生松动,表现出优良的防松性能;反之,采用TiN涂层后,因界面摩擦系数高而预紧力低,连接结构容易发生松动。相同预紧力下,三种涂层处理后的螺栓连接结构均具有防松性能,其中,PTFE涂层最佳,MoS2涂层次之。TiN涂层螺栓连接结构防松性能增幅不明显,此外,因其摩擦系数过高而不利于预紧。(2)PTFE涂层和MoS2涂层螺纹表面损伤程度随预紧力矩降低而加剧。预紧力矩较低时,涂层螺纹表面损伤严重,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揭示了微动磨损是涂层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之一。(3)螺栓连接结构采用润滑脂(MoS2润滑脂和锂基润滑脂)时,完全润滑大幅降低螺栓连接结构承受剪切载荷时的门槛值,从而降低螺栓连接结构的防松性能;局部润滑降低门槛值,不利于防松。另一方面,当连接结构承受的剪切载荷较低时(幅值低于门槛值),局部润滑润滑脂缓解螺纹表面微动磨损,降低连接结构松动程度。(三)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差异分析系统考察了载荷类型和幅值、循环次数、重复拆卸-加载次数和钢丝螺套等因素对双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的影响,并归纳总结了单/双螺栓连接结构在剪切载荷下松动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1)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特征和松动机理相似,连接结构松动程度和分散性均随载荷幅值增加而加剧。(2)双螺栓连接结构比单螺栓大幅降低连接结构松动程度,然而松动程度分散性差。(3)总结了5个防松措施,为剪切载荷下螺栓或螺栓组的防松提供理论指导。
周洪飞,梁恒亮,张国清,刘宇[5](2017)在《新型锁键螺套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锁键螺套作为一种新型的内螺纹紧固件,具有安装方便、连接可靠、便于拆卸等优点,解决了钢丝螺套使用中的一些问题。结合使用中的经验,介绍了锁键螺套的结构特点和安装原理,详细论述了锁键螺套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上的安装方法、工艺参数和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气动冲压工艺可以实现锁键螺套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上的安全装配,安装效率高且拆卸方便。
彭学兵[6](2015)在《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设计及实施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世界工厂角色逐步形成,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维持企业的盈利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推行精益生产才可能赢在明天。南方普惠公司正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代,探讨并实践精益生产对于南普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的文献,研究了丰田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理论,重点关注价值流的研究成果,从中获得启发。针对南普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战略进行分析,通过对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的价值流进行研究,提出了南普公司引入价值流管理的必要性。研究过程运用了精益生产和工业工程的相关理论,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发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精益化的技术和工具制定改善的方法和措施,极大地消除了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浪费,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交付周期。本次研究过程借助价值流分析工具,确定了典型家族零件。通过绘制价值流图,暴露了在制品库存水平过高的问题。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了发料批量过大的习惯性错误,并指出其错误的根源在于用大量在制品掩盖各种生产问题。诸如产品质量问题、产线不均衡问题、设备故障问题等等。通过时间观测发现了现场5S管理不善的问题,生产准备低效的问题。通过面条图的绘制发现了产品流动距离过长的问题,以及EHS和人机工程问题。最终,基于这些问题的形成了几大改进措施:优化的工艺流程和现场布局、持续的质量改善、看板及ANDON系统、拉动式的超市管理系统、反馈的持续收集系统。这些改进点紧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效果非常显着。最终消除了大量浪费,减少了在制品、缩短了交付周期,向完美的单件流生产方式又进了一步。通过对南普公司精益生产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更加坚信精益生产理论及工具对于制造型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改进措施专门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对于具有类似情况的制造型企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航空制造企业面临质量和交付的双重要求,尤其具有参考价值。作者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改进永无止境”这句话的真谛。
李倩[7](2015)在《新型均载防松螺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的腾飞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方式以及效率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以其较高的速率极大地节约出行时间,由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螺纹连接在这些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使用数量也是特别的多。通常情况下,螺纹连接一般用在极其重要的连接部位,因此螺纹连接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交通方式的使用寿命,这就对于螺纹连接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的螺纹零件必须要有可靠地性能、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要结构简单质量较轻。虽然普通的螺纹连接本身都具有自锁性,然而在承受变化的载荷、较大的冲击或者受振动的作用下以及工作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时,螺纹连接就可能导致预紧力的下降,使得螺纹连接松动。在实际使用时,因为螺纹连接的松动、脱落造成的事件和人身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怎样有效的解决螺纹连接的防松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人们急切的期望在不是螺纹连接的尺寸和重量增加、不额外增加防松措施以及在保证螺纹连接的强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螺纹的连接形式的方式来使螺纹连接的防松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如下:与普通的螺纹防松不同,本防松结构是在不改变螺栓长度及不影响螺纹的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螺母非承载面端内螺纹处开有一定宽度的凹槽,在凹槽内嵌入带有凸起的嵌入件,利用嵌入件自身的弹性变形,无论螺纹连接是否受载,始终对螺栓螺纹有一个抱紧力,从而有效地起到螺纹防松的作用。在文中,对嵌入件的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嵌入件的结构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尼龙圈的厚度以及凸起的高度进行确定。为了保证螺纹连接的强度,借鉴新型削锋均载螺纹发明专利的研究成果,对于螺纹的载荷分布进行优化设计,减小甚至消除螺纹连接的应力集中,充分利用每口螺纹,通过改变每口螺纹螺纹牙的厚度,使每一口螺纹都能承受载荷,实现均载或类似均载。最后,将螺纹的均载和防松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螺母的承载面算起的几扣螺纹进行均载结构处理,通过改变螺纹牙的牙厚,实现等承载,这样就保证螺纹的连接强度,然后在距离螺母的非承载端0.5螺距的位置,开一个宽度为1.5螺距的凹槽,在凹槽内嵌入嵌入件,通过这种方式,就可在不增加螺纹连接尺寸和重量的情况下,达到了防松和保证连接强度的目的。与此同时,本文还对新型均载防松螺纹的试验研究装置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初步确定了试验装置的结构形式以及试验原理。
陈赢[8](2013)在《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利用各种地面科学设施对中高层的大气进行监测。地面监测系统的优点是:不受体积、重量和功耗的限制,相对而言,性能指标高而精,价格低,运行时间不受限,可以获得连续、同时的长期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提出建设“子午工程”,开展空间环境综合监测体系。2011年,开始研究建设地基空间天气雷达。2013年,GR公司中标空间天气雷达项目,开始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在国内,空间天气雷达是一种尚未部署的全新的大气观测雷达,而且单台设备价格昂贵。而现阶段,对于空间天气雷达的研发过程而言,研发决策通常是靠管理者的经验来确定的,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因此对该雷达系统的建设规划十分重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科学研发项目规划使用了项目管理的理论,企业采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在新产品研发规划、技术创新及产品升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超越了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本身,而上升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操作化模式,可见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研发项目规划进行研究无疑是可行的。本文以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对大科学工业项目的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梳理相关研究理论,对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研究,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理论,对空间天气雷达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并基于此提出了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的具体设计方案和保障措施,以达到成功研发空间天气雷达的目的。围绕着空间天气雷达的研发项目,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研究大科学项目规划的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2)结合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的实际情况,对大科学项目规划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和建设规划(3)提出了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的保障措施。本文所做的研究有利于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项目的顺利开展,能够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划空间天气雷达项目的研发工作,提高项目的进展效率,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黄彬[9](2013)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燃油泵的切削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应用研究,实现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产品上的应用,为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产品减重提供新的技术途径。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产品上的涡壳壳体结构复杂,孔的位置尺寸要求严格,因此对复合材料涡壳毛坯无缺陷制孔技术的研究,采用合适的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确保使用复合材料壳体的航空产品中关键安装尺寸和各种连接用孔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以满足航空产品最终零组件的装配尺寸要求。
刘胤[10](2012)在《AZ91D镁合金加工工艺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分析AZ91D镁合金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对比了切削速度在66.819m/min、107.388m/min、169.434m/min时的切屑断屑性能、切屑形态及其表面质量。试验表明:在背吃刀量恒定的前提下,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屑变形减小。切屑形态由C形挤裂切屑变成带状连续切屑,断屑能力变差,结构表面质量变差;在背吃刀量0.06mm时,切削形成粉末状切屑,堆积在卷屑槽内,易引起镁合金燃烧。总结了镁合金切削加工中对刀具、切削参数、切削液以及切削过程的要求,介绍了工序间防腐措施。分析了AZ91D镁合金的固溶时效作用,从零件结构、设备及防火等方面提出了热处理过程的要求。从冶金和环境方面综述了镁合金的腐蚀因素,并对比分析了AZ91D镁合金切屑在空气和水中的腐蚀现象。最后,重点介绍了镁合金的微弧氧化工艺。研究成果对镁合金加工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二、反复试验 推广应用——钢丝螺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复试验 推广应用——钢丝螺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相机碳纤维蜂窝夹层光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背景 |
1.3.1 主承力板设计要求 |
1.3.2 常见结构材料及其局限性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蜂窝夹层结构等效建模方法研究 |
2.1 常规二维建模方法 |
2.2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实体单元的等效建模方法 |
2.2.1 方法描述 |
2.2.2 等效弹性参数的推导 |
2.2.3 其它等效参数的推导 |
2.2.4 中间层等效参数小结 |
2.3 仿真分析精度比较 |
2.3.1 算例描述及蜂窝板建模 |
2.3.2 静力变形 |
2.3.3 模态分析 |
2.4 模态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主承力板方案研究 |
3.1 光机系统描述 |
3.1.1 系统组成及结构特点 |
3.1.2 公差分配 |
3.2 材料选择分析 |
3.2.1 碳纤维复合材料选型 |
3.2.2 铺层方式及材料物理属性 |
3.2.3 蜂窝及埋件材料 |
3.3 蜂窝夹层加强方案及接口 |
3.3.1 结构加强措施 |
3.3.2 接口布局 |
3.4 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主承力板方案 |
3.4.1 “碳纤维面板+铝蜂窝芯子”主承力板 |
3.4.2 “全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主承力板方案 |
3.4.3 有限元建模 |
3.5 蜂窝夹层主承力板初步仿真分析 |
3.5.1 蜂窝主方向讨论 |
3.5.2 同轴相机支撑点布置方案比较 |
3.5.3 夹层结构主要参数影响 |
3.5.4 应力分布和变形趋势 |
3.6 两种蜂窝夹层结构主承力板方案间的比较 |
3.6.1 工作性能初步评估 |
3.6.2 等效弹性参数及轻量化率 |
3.6.3 工艺及结构差异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精度全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主承力板的优化研究 |
4.1 全碳纤维蜂窝夹层埋件设计 |
4.1.1 独立式埋件与贴片式埋件 |
4.1.2 相机支撑点共用埋件 |
4.2 全碳纤维主承力板的结构参数 |
4.3 主承力板参数化建模 |
4.4 蜂窝夹层结构的集成优化设计 |
4.4.1 光机结构的集成优化方法 |
4.4.2 基于Isight的集成优化模型 |
4.4.3 灵敏度分析 |
4.4.4 优化问题描述 |
4.4.5 基于MIGA算法的参数优化 |
4.5 空间环境适应能力分析 |
4.5.1 分析内容及工况设置 |
4.5.2 分析结果 |
4.6 动力学分析 |
4.6.1 模态分析 |
4.6.2 正弦振动分析 |
4.6.3 随机振动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稳定性全碳纤维主承力板的制备工艺研究 |
5.1 全碳纤维蜂窝夹层结构制备工艺 |
5.1.1 制备难点 |
5.1.2 全碳纤维主承力板制备过程 |
5.1.3 结构特点及工艺细节 |
5.2 全碳纤维蜂主承力板实物 |
5.3 消应力措施及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样机试验、测试及性能研究 |
6.1 主承力板模态试验 |
6.2 力热样机静力学变形量测试 |
6.2.1 测试方法及原理 |
6.2.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6.3 力热样机振动试验 |
6.3.1 扫频试验 |
6.3.2 正弦振动试验 |
6.3.3 随机振动试验 |
6.3.4 整机基频复测 |
6.3.5 静力学变形量复测 |
6.4 主镜面形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目标成本管理的概述 |
2.1 目标成本概念及特征 |
2.1.1 目标成本的概念 |
2.1.2 目标成本的特征 |
2.2 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
2.2.1 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 |
2.2.2 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 |
2.2.3 目标成本管理实施的环节 |
3 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
3.1 A航发企业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背景及动因分析 |
3.1.1 A航发企业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背景 |
3.1.2 实施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的动因分析 |
3.2 A航发企业对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 |
3.2.1 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的确定 |
3.2.2 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的分解 |
3.2.3 B燃油控制系统初次设计的成本估算 |
3.2.4 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的落实 |
3.2.5 B燃油控制系统研发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考核 |
3.3 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及分析 |
3.3.1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成本要求 |
3.3.2 B燃油控制系统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 目标成本管理的启示和建议 |
4.1 目标成本管理的启示 |
4.2 完善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 |
4.3 目标成本管理在A航发企业生产制造阶段应用的建议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家具设计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属性 |
2.1 复合材料概述 |
2.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 |
2.2.1 物理化学性能 |
2.2.2 加工工艺特性 |
2.2.3 结构特性 |
2.3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表现力 |
2.3.1 碳纤维复合材料色彩表现力 |
2.3.2 碳纤维复合材料肌理 |
2.4 本章小结 |
3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
3.1 应用原则 |
3.1.1 功能性原则 |
3.1.2 创新性原则 |
3.1.3 轻质化原则 |
3.1.4 艺术性原则 |
3.2 应用形式与方法 |
3.2.1 应用形式 |
3.2.2 应用方法 |
3.3 应用范围 |
3.3.1 公共坐具 |
3.3.2 汽车坐具 |
3.3.3 办公坐具 |
3.3.4 概念坐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坐具设计 |
4.1 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坐具结构设计 |
4.1.1 结构特点 |
4.1.2 结构形式 |
4.1.3 构件连接方式 |
4.1.4 结构性能分析 |
4.2 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坐具形态设计 |
4.2.1 基于点的形态设计 |
4.2.2 基于线的形态设计 |
4.2.3 基于面的形态设计 |
4.2.4 基于体的形态设计 |
4.3 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坐具表现力设计 |
4.3.1 色彩设计 |
4.3.2 肌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的 |
5.2 设计方案 |
5.2.1 设计方案一: 碳纤维吧凳 |
5.2.2 设计方案二: 碳纤维金属座椅 |
5.2.3 设计方案三: 碳纤维沙发椅 |
5.2.4 设计方案四: 彩色碳纤维椅 |
5.2.5 设计方案五: 碳纤维单椅 |
5.2.6 设计方案六:碳纤维概念椅 |
5.3 模型制作 |
5.3.1 制作流程 |
5.3.2 模型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剪切载荷下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动摩擦学及相关理论 |
1.2.1 微动的基本概念 |
1.2.2 微动的分类 |
1.2.3 微动磨损的影响因素 |
1.2.4 减缓微动损伤的主要措施 |
1.2.5 工程中常见的微动实例 |
1.3 螺栓连接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1 螺栓连接结构的疲劳断裂 |
1.3.2 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试验装置 |
2.1.1 剪切激励方式的确定 |
2.1.2 松动试验装置 |
2.1.3 松动试验操作流程 |
2.2 试验材料 |
2.2.1 螺栓试验材料 |
2.2.2 涂层的选择和制备 |
2.2.3 润滑的性能和润滑方式 |
2.3 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试验参数 |
2.3.1 单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试验参数 |
2.3.2 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试验参数 |
2.4 松动行为的表征参数 |
2.5 微观分析方法 |
2.5.1 螺纹3D形貌分析 |
2.5.2 螺纹接触表面SEM形貌 |
2.5.3 微观化学成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研究 |
3.1 螺栓连接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3.1.1 松动曲线 |
3.1.2 滞回曲线 |
3.2 连接结构松动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1 剪切载荷幅值的影响 |
3.2.2 初始预紧力矩的影响 |
3.2.3 配合精度的影响 |
3.2.4 材质的影响 |
3.2.5 讨论 |
3.3 螺栓连接结构的损伤机理 |
3.3.1 单螺栓连接结构的损伤特征 |
3.3.2 螺纹表面损伤的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润滑状态下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 |
4.1 涂层的松动特性 |
4.1.1 相同初始预紧力矩下的松动行为 |
4.1.2 相同预紧力下的松动行为 |
4.1.3 损伤形貌分析 |
4.2 润滑脂的松动特性 |
4.2.1 松动行为 |
4.2.2 滞回曲线 |
4.2.3 微观损伤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研究 |
5.1 双螺栓连接结构静态试验 |
5.2 双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的影响因素 |
5.2.1 载荷类型影响 |
5.2.2 循环次数影响 |
5.2.3 剪切载荷幅值影响 |
5.2.4 铝板重复拆卸-加载松动试验 |
5.2.5 钢丝螺套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综合讨论 |
6.1 单/双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差异性 |
6.2 不同载荷激励下单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行为的差异性 |
6.2.1 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 |
6.2.2 涂层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 |
6.3 防松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5)新型锁键螺套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锁键螺套特点 |
2 锁键螺套的应用 |
3 结论 |
(6)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设计及实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精益生产理论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南普公司价值流管理的现状及改进需求 |
2.1 株洲南方普惠公司概况 |
2.1.1 公司背景及市场经营状况 |
2.1.2 公司组织结构 |
2.2 南普公司价值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南普公司价值流管理现状 |
2.2.2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存在的问题 |
2.3 价值流管理对竞争战略的影响及改进需求 |
2.3.1 价值流管理对竞争战略的影响 |
2.3.2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的需求 |
第3章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分析及改进方案设计 |
3.1 高温零件线价值流分析 |
3.1.1 确定产品家族 |
3.1.2 绘制改进前价值流图 |
3.1.3 交付周期分析 |
3.1.4 现场管理分析 |
3.1.5 质量问题分析 |
3.2 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方案设计 |
3.2.1 价值流的理想模型 |
3.2.2 计算节拍时间 |
3.2.3 确定间隔周期 |
3.2.4 调整计划周期 |
3.2.5 实现连续流动 |
3.2.6 建立拉动系统 |
3.2.7 制定单点计划 |
3.2.8 绘制预期的改进后价值流状态图 |
第4章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方案实施控制及效果分析 |
4.1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方案的实施策略 |
4.1.1 精益生产改善方案 |
4.1.2 改善活动的评估指标 |
4.1.3 价值流项目的实施策略 |
4.1.4 价值流项目团队成员培训 |
4.2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方案的实施控制 |
4.2.1 运用改善工具改进价值流 |
4.2.2 质量改进 |
4.2.3 产品结构优化 |
4.2.4 人力资源管理 |
4.2.5 供应链优化 |
4.3 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方案实施效果的分析 |
4.3.1 生产指标效果分析 |
4.3.2 质量指标效果分析 |
4.3.3 各项改进措施贡献率分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型均载防松螺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螺纹连接防松的传统方法的发展 |
1.2.2 国内外螺纹连接新型防松方法的发展 |
1.2.3 国内外螺纹连接防松的发展目标 |
1.3 螺纹连接安全性研究 |
1.3.1 螺纹连接失效原因分析 |
1.3.2 螺纹连接松动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新型均载防松螺纹防松结构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螺纹连接松动机理的研究分析 |
2.2.1 螺纹的受力 |
2.2.2 螺纹自锁的条件 |
2.2.3 支撑面的受力分析 |
2.3 新型防松螺纹防松结构的研究 |
2.3.1 传统的防松方法的研究 |
2.3.2 螺纹新型防松的结构原理 |
2.3.3 新型防松结构尼龙圈结构的分析研究 |
2.3.4 新型防松结构金属嵌件结构的分析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型均载防松螺纹均载防松结构一体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螺纹均载结构的选择 |
3.2.1 改善螺纹牙上载荷分布不均匀的方法 |
3.2.2 新型等承载螺纹的提出- |
3.2.3 新型等承载螺纹的理论分析 |
3.3 新型均载防松螺母的加工制造 |
3.4 本章小结 |
4 螺纹均载防松结构实验装置研究 |
4.1 引言 |
4.2 常用防松性能试验方法 |
4.3 新型振动试验机工作原理 |
4.3.1 设计思路 |
4.3.2 工作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2 项目规划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项目规划与实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定义和任务 |
2.2 项目规划与实施的要素分析 |
2.2.1 项目质量计划与控制 |
2.2.2 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
2.2.3 项目费用计划与控制 |
2.3 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建设的特殊性分析 |
3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需求分析 |
3.1 GR公司简介 |
3.2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特点 |
3.3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项目SWOT分析 |
3.3.1 空间天气雷达的行业、质量及进度要求 |
3.3.2 基于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应用的SWOT分析 |
4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方案设计 |
4.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4.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4.1.2 规划的基本原则 |
4.2 项目建设目标和里程碑 |
4.2.1 项目建设目标 |
4.2.2 项目建设计划 |
4.3 工作分解结构 |
4.3.1 基于网络图的进度控制方法 |
4.3.2 基于WBS的计算机生成网络图的算法设计 |
4.4 人力资源计划 |
4.5 评审计划 |
4.6 测试、验收计划 |
4.7 质量计划 |
4.8 财务计划 |
5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实施管理方案设计 |
5.1 严格执行规范实现质量管理 |
5.2 加强沟通协作完成进度管理 |
5.3 激发和创新以降低风险 |
5.4 项目的变更管理 |
5.5 环境、安全和健康管理 |
5.6 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的经费管理 |
5.7 采购及合同管理 |
5.8 信息及报告管理 |
5.9 项目研发规划的档案管理 |
5.10 管理规章及技术规范 |
6 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项目规划保障措施 |
6.1 项目的组织机构保障 |
6.1.1 空间天气雷达建设规划的组织机构 |
6.1.2 空间天气雷达建设的组织机构 |
6.2 人才队伍保障 |
6.2.1 设计建设 |
6.2.2 施工队伍 |
6.3 项目的沟通机制保障 |
6.3.1 完善公司内部的沟通机制建设 |
6.3.2 完善公司与客户的沟通机制 |
6.4 项目研发的经费保障 |
6.5 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
6.5.1 质量方针及目标 |
6.5.2 控制实施要求 |
6.5.3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 |
6.5.4 技术状态及技术资料质量管理 |
6.5.5 不合格品管理 |
6.5.6 外购器材控制 |
6.5.7 质量控制方案 |
6.5.8 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 |
6.5.9 调试、验收阶段的质量保证 |
6.5.10 产品交验阶段的质量保证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AZ91D镁合金加工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AZ91D的性能 |
3 切削工艺 |
4 热处理工艺 |
5 腐蚀因素分析 |
6 表面处理工艺 |
7 结语 |
四、反复试验 推广应用——钢丝螺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相机碳纤维蜂窝夹层光机结构研究[D]. 袁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2]A航发企业B燃油控制系统目标成本管理研究[D]. 耿哲琪.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7)
- [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余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剪切载荷下单/双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研究[D]. 周俊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5]新型锁键螺套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上的应用研究[J]. 周洪飞,梁恒亮,张国清,刘宇. 航空制造技术, 2017(06)
- [6]南普公司高温零件线价值流改进设计及实施控制研究[D]. 彭学兵. 湖南大学, 2015(03)
- [7]新型均载防松螺纹的研究[D]. 李倩. 西华大学, 2015(06)
- [8]GR公司空间天气雷达研发项目规划研究[D]. 陈赢.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9]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燃油泵的切削加工技术研究[A]. 黄彬.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10]AZ91D镁合金加工工艺的应用研究[J]. 刘胤. 工具技术,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