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超[1](2018)在《基于自旋体系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物理体系有许多区别于经典物理体系的有趣属性,而不确定关系描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确定关系大致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描述的是不对易观测量取值的弥散程度所满足的约束关系,反映了观测量和量子态本身的性质;这类不确定关系可以被称为制备型不确定关系,量子力学教科书中的不确定关系大多属于这一类。另一类不确定关系更接近海森堡的原始思想,可以被称为测量型不确定关系,探讨的是测量中的不准确性——比如,相继测量两个不相容的观测量时,先施加的测量的误差与后施加的测量所遭受的扰动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或者说,利用联合测量来对两个不相容的观测量进行近似测量时,近似带来的误差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不确定关系的梗概。随后介绍了三种典型的自旋磁共振体系,包括核磁共振体系、电子顺磁共振体系和金刚石的氮-空位色心体系。接下来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备型不确定关系,特别是角动量三个分量的不确定关系及其实验检验。制备型不确定关系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一类不确定关系,存在多种表述方式,如基于标准差或方差的不确定关系、基于信息熵的不确定关系等等。其中较为着名的不确定关系往往只包含两个观测量,而多个观测量之间的非平庸的不确定关系一般不能由两个关系量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直接推出。角动量三个分量的某些不确定关系即是如此。我们利用单个氮-空位色心的电子自旋完成了对角动量三个分量的若干非平庸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检验。2.测量型不确定关系,特别是一种基于测量结果概率分布之间的统计距离的不确定关系及其实验检验。测量型不确定关系也发展出多种表述方式。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结果概率分布之间的统计距离的不确定关系,其物理意义较为合理。我们针对量子比特情形改进了这种不确定关系,在改进后的关系中,不确定程度的下界是目标观测量的不相容度;并且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改进后的不确定关系进行了实验检验。3.基于相干的绝热量子泵及其量子模拟实验。量子相干与量子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作为量子物理体系的基本属性之一,量子相干会产生许多特殊的效应。以绝热量子泵为例——如果初态没有能带之间的相干,那么泵的输运量往往会受到体系拓扑性质的制约;如果初态具有带间相干,那么这部分相干会对输运量产生非拓扑的贡献。初态带间相干的这部分贡献具有独特的性质:它是连续可调的,既依赖于能隙的大小,也依赖于含时参数在泵开启阶段的变化速率。我们利用单个氮-空位色心的电子自旋对具备初态带间相干的绝热量子泵进行了量子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展现了这种量子泵的主要特征。
欧阳志远[2](2018)在《论科学自信》文中认为科学自立是国家自立的基础,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科学自信不在科学存量,而在科学潜质。这种潜质可以从哲理自信、语言自信和精神自信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有机系统自然观,在分析科学走向综合的整体化背景下,将越来越凸显优势。汉字信息处理成功后,汉语的立体性、简洁性和衍生性,对科学发展有特殊意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科学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属于民族灵魂。科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要认真研究和细致吸收,但必须坚持主体性、求实性和择优性。
李诚志[3](2017)在《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及投标者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各种治理手段中,排污权交易制度由于其治理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已经在西方国家推广应用多年,而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仍处于探索深化期,各个环节的机制设计仍需完善。其中,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排污权交易的制度效果。在三种主要的分配方式中,拍卖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且能够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考虑到拍卖机制的设计会直接对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效率以及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将对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众多,不同污染物排放权配额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互补性。在众多拍卖机制中,组合拍卖机制允许排污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投标,这就使得投标企业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偏好信息,同时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因此,组合拍卖机制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分配机制。但目前关于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的研究中,还较少有学者研究运用组合拍卖的方式来分配初始排污权。基于此,本文对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的设计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企业作为初始排污权拍卖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其投标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拍卖效率,因此,对企业投标行为的研究是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拍卖理论往往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提出的,但现实中的投标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其投标行为可能会受到包括其理性程度、资源禀赋、风险偏好、学习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经济学、认知心理学、博弈论等相关基础理论探讨初始排污权拍卖中企业的投标策略演化特征及拍卖结果的影响因素。此外,拍卖中企业间的合谋行为会影响政府与合谋企业以外投标企业的利益,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杜绝这种行为,因此,本文进一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企业合谋行为的影响因素。综上,本文以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与拍卖中企业的投标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拍卖理论、博弈论、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机制设计者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风险厌恶、损失厌恶、信任认知、心理距离、信息反馈、信息框架等多种因素对企业投标行为以及拍卖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排污权交易机制还不完善,初始排污权拍卖的交易数据较难获取,因此,本文主要借助数学建模、实验经济学方法以及仿真方法研究企业的投标行为。在未来,随着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我们将在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投标企业的个体属性与其投标策略之间关系的层面,本文从个体偏好与心理因素这两个层面入手,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前景理论,将风险厌恶与损失厌恶的特征引入到效用函数中,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研究了“局部-局部-全局”(LLG)框架下企业的最优投标策略,并将此模型拓展到存在多个投标企业的情形中。模型推导结果表明,局部投标者的投标策略会受到其对排污权的真实估值、竞争对手的估值、排污权的起始价格、企业风险厌恶程度以及损失厌恶程度的影响,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不存在损失规避的局部投标者相比,损失规避的投标者在其对排污权的估值较低时会采取真实报价策略。(2)在外部环境信息与企业投标策略之间关系的层面,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讨论了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中信息反馈对投标结果的影响。在本文的实验设计中,我们将拍卖信息分成三类:价格信息、需求信息以及分配结果信息。同时,为了避免群体规模大小可能对拍卖竞争程度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设置成三人一组和六人一组分别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排污权组合时钟拍卖中,需求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提高拍卖效率,且拍卖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社会总剩余的增加部分被更多地分配给了投标企业;然而,分配结果信息的反馈并不能带来拍卖效率的提高。可见,在设计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时,需要设计合适的信息反馈机制,以避免信息过多对投标企业的干扰。(3)在(1)和(2)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的基本属性、交互学习行为及拍卖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投标策略及拍卖结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固执型投标企业的存在会导致拍卖效率的降低,同时,若企业属性变化速率较小,那么属性动态对拍卖结果的影响将变得不显着;(b)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他越有可能在投标过程中选择最优的策略,其拍卖收益也会高于学习能力弱的企业;(c)竞争不足或者过度竞争都有可能会导致总体拍卖效率下降,适当的市场竞争程度下企业选择真实投标策略的可能性更高。(4)在企业合谋行为层面,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信任认知参数构造了一次性博弈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参与投标企业间的信任认知会对其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企业对其竞争对手的信任认知越低,他采取合谋策略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前景理论与解释水平理论构造了经济学实验以探究信息框架与社会距离对合谋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索取型框架相比,给予型框架下企业间合谋的可能性更高;与社会距离远相比,社会距离近的企业更有可能采取合谋策略。同时,与社会距离较远时相比,社会距离较近时框架效应的显着性下降,从解释水平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不同的心理距离下企业所采取的心理加工方式存在差异。(5)在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设计层面,考虑到不同污染物排放权配额对于企业来说是互补品,本文设计了一种以降低社会减排成本为目标的动态组合拍卖机制。具体而言,该组合拍卖包含了两个阶段,时钟拍卖阶段和组合投标阶段,时钟拍卖阶段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通过该阶段的投标,企业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排污权组合可能价格的相关信息,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并且有助于提高拍卖效率;在组合投标阶段,企业根据上一阶段的投标信息进行补充投标,拍卖商则基于自身的目标计算出最优的分配方案并确定每个获胜企业的支付。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中有限理性企业的投标行为,相关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设计与完善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黄守军[4](2016)在《基于碳减排调度的电力市场锦标博弈与纵向合作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竞争性电力市场环境中,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对市场状态和调度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种影响调整调度结果,从而在其中体现低碳电力调度规则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低碳出力存在电价相对过高、供应稳定性差的特点,以致若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进低碳技术的发电商反而会在与边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电网公司有必要在保证自身售电收益的基础上,考虑优先调度这些独立发电商的电量,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因此,在不提供任何减排协调契约下,即当交易双方之间仅仅发生价格转移时,二者都具有参与合作利用低碳电力调度的动机。在限制CO2排放中安排有效的经济制度,即要按“排放者付费”、“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机制,将减排问题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一种由政府调控与经济利益机制驱动相结合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本文在低碳电力调度准则下,基于考虑减排技术及其协同效应对终端用户负荷需求的影响与电网公司购电的有限理性学习过程,对减排锦标以及合作减排模式下的电力市场系统动态反应和CO2减排有效性展开了研究。为此,本文设计了以下主要研究内容:(1)考虑电网公司利用减排锦标机制开发发电侧潜在减排空间,对发电商初始调度禀赋与减排能力等影响因素进行参数定义,构建双寡头发电商参与CO2减排竞争的最优决策模型。分别求解出不同强势发电商数量时均衡的边际获胜概率及其最优减排努力程度,并对此三种博弈结构下的均衡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将模型拓展到考虑发电商减排决策社会比较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最优解与行为参数之间满足的解析关系;(2)将参与发电商初始市场地位差异作为核心变量,利用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了电力市场中异质发电商竞争下的CO2减排锦标博弈问题,先后讨论了不同市场与奖金结构下均衡的边际获胜概率及其最优减排努力程度。从实验经济学角度对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检验,在此基础上将模型拓展到考虑影响发电商减排决策的非金钱因素,如强者失败心理损失与弱者胜利心理收益的减排锦标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最优参数估计与均衡预测值;(3)考虑单电网公司与双发电商所组成的渠道结构,利用随机微分对策理论构建了发电商投资CO2减排、电网公司投资消纳的优势互补的异质型纵向合作减排的随机微分对策模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分别求得了分散式和集中式决策下均衡的电网公司消纳、发电商减排及其购电电价的期望值和方差、系统最优利润以及分散式决策下最优的减排支付比例,并对此两种决策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润共享契约下系统增量利润的分配问题;(4)基于减排技术及其协同效应对低碳负荷需求的影响与电网公司购电的有限理性学习过程,建立了发电商采用3种低碳技术组合应用时的纵向合作减排的随机微分对策模型。分别求得了均衡的CO2减排技术投入、稳定的购电电量期望与方差以及Stackelberg博弈下最优的减排支付比例。考察了发电商减排技术的对称性及其应用数量对反馈均衡结果的影响,并将模型拓展到多种减排技术投入下的合作减排模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二人对称减排锦标中,不论强势发电商数量如何,同一情形下参与者最优的边际获胜概率以及均衡的CO2减排量都始终相等,这符合以机会均等为竞争前提条件的原则。但是与两种同质发电商竞争情形相比,作为电网公司对发电商异质性界定的政策响应,强、弱者均会选择降低各自最优的减排水平;与基本模型相比,在广义模型中不同类型发电商的均衡减排努力程度都会提高,且各自增量均与行为参数值正相关。虽然不同同质竞争情形下的最优减排策略存在差异,但是同一种博弈结构时的均衡减排量保持相等。异质发电商竞争下最优减排水平不再恒相等,且也不一定小于同质情形时的均衡值;(2)在三、四人减排锦标赛中,针对不同发电主体构成,增加胜利者奖励数量既不能驱动强者提高也不会迫使弱者降低各自的最优CO2减排量;无论初始调度禀赋如何,只要实验信息完全公开,所有发电商均存在过度减排投资行为,且在双强者单弱者参与情形下,强势发电商的减排努力水平与获胜者数量正相关关系与标准理论预测相悖;对参数的约束条件显着降低行为经济学模型拟合度,其中广义模型均衡预测最契合检验实验的基本特征,而特定嵌套模型验证理论预测的可行性;(3)分散式决策下,发电商之间的CO2减排竞争强度越大,电网公司没有动力为发电商分担更多的减排成本,可以通过降低对其减排成本的支付比例来抑制发电商之间的减排竞争;而减排竞争强度一定时,电网公司可以利用减排分担率来激励发电商减排支出增加到其所期望的水平;集成式决策下,电网公司的低碳消纳、发电商的减排以及系统利润均与售电边际收益正相关;发电商之间的减排竞争有利于盈利能力强的发电商减排,而不利于盈利能力差的发电商减排;当两个发电商之间在购电边际收益上差异较大,且减排竞争强度较小时,合作博弈有利于提高购电电价,同时发电商和电网公司为获取更高的购电电价所带来的风险增大;(4)对于非合作博弈,电网公司选择性承担发电商的CO2减排费用,且发电商低碳技术应用与电网公司所提供的减排成本分担率正相关;合作博弈下发电商的低碳技术应用量、稳定时的电网公司购电电量期望值与方差均大于Stackelberg博弈均衡下的相应值,且系统利润具有Pareto改进;将本文拓展的多种低碳技术组合应用决策模型与单一减排技术下合作减排进行了比较,发现最优的减排技术应用、稳定的购电电量期望与方差以及系统均衡利润都与发电商选择的低碳技术数量及其对低碳负荷需求的影响因子正相关,但是否增加技术投入减排取决于利润增量与产生的固定成本的大小比较。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低碳电力调度准则下,将发电商通过多种低碳技术组合应用的减排策略视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一种方法。考虑CO2减排技术及其协同效应对低碳负荷需求的影响与电网公司购电的有限理性学习过程,建立了发电商采用3种低碳技术组合应用时的纵向合作减排的随机微分对策模型,并考察了发电商减排技术的对称性及其应用数量对反馈均衡结果的影响;(2)在存在两种不同初始调度禀赋的减排锦标赛中,验证了奖金结构的改变对参与发电商CO2减排水平影响。如三、四人标准减排锦标条件下,作为大奖金边际增量的理性反应,强者将减少或维持最优减排水平,而弱者将提高或维持均衡减排努力程度,即增加胜者数量既不激励强势发电商提高也不迫使弱势发电商降低各自的减排量;(3)为了解释实验中异质发电商出现的CO2过度减排以及强者均衡行为的背离特征,引入一个考虑参与者社会比较影响效用函数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将强势发电商输给弱者和弱势发电商击败强者时的额外效用损失与收益纳入建模,并利用检验实验数据估计出模型的心理参数。对行为无约束条件的广义模型均衡预测最契合实际减排努力程度的变化,而特定嵌套模型则与理论预测相一致。
黄政新[5](2013)在《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的实验检验与实在论》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莱格特不等式实验检验的某些新进展,阐述了贝尔不等式和莱格特不等式实验检验中"实在论"一词的物理涵义。指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冲突(及EPR关联的存在)同形而上学中的实在论是不相干的,贝尔不等式和莱格特不等式实验检验中的"实在论"一词不直接等同于形而上学中的实在论。
黄政新[6](2011)在《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进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ell不等式(1964)提出了定域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对比的量化标准,导致了首次在实验上区别这两个理论的可能性。自1972年Clauser等人第一个实验以来,至今已完成了几十个实验。占压倒多数的实验的结果同量子力学的预言符合得很好而违反定域隐变量理论的预言。本文第一节首先讨论了这些实验中的某些漏洞,第二和第三节分别概述了1972—1982年所完成的12个实验和1985年至今所完成的31个实验的结果。最后强调地指出,尽管至今还没有一个实验能同时封闭定域性漏洞和检测漏洞,但实验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理论物理学家应当承认当前的物理学基础是分裂的,即量子力学同相对论是矛盾的。
许婷婷[7](2007)在《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EPR问题》文中研究表明EPR问题指的是自1935年以来围绕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各种争论及相关的实验检验的发展历史。这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激动人心和影响深远的事件。科学发展模式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一个成功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应合理地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也应从本质上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来探讨EPR问题并试图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的主体内容有三章。首先,依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阐述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哥本哈根解释,爱因斯坦—玻尔争论以及EPR佯谬即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证。其次,阐述了贝尔定理及其实验检验的相关内容和争论。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结论逻辑地导致定域隐变量理论的建立,从而,定域隐变量理论是对正统的量子力学的挑战。1972年以来所完成的大量实验结果同量子力学的预言一致并违反贝尔不等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定域隐变量理论已基本上被排除。再次,本文利用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波兰尼的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分别探讨了EPR问题,分析表明,量子力学无论作为一个“范式”还是一个“纲领”都还没有进入“危机”或“退化”阶段,EPR问题的提出和发展同爱因斯坦和贝尔两位物理学家的“个人知识”有密切关系。
李光惠[8](1993)在《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 Bell 不等式提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建立 Bell 不等式的Wigner 方法,讨论了实验对它验证的失败,从而证明了力学的理论依然是人们研究微观客体规律的可靠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资料室[9](1993)在《物理教学论文索引(1993年1~3月)》文中认为
蒋建生[10](1991)在《简论近代物理学中的悖论》文中提出分析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些悖论,着重指出,悖论暴露了现有理论体系内在本质的矛盾。悖论的提出与解决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旋体系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 |
1.2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关系 |
1.3 本章小结与本文结构 |
第2章 自旋磁共振体系 |
2.1 核磁共振 |
2.1.1 核磁共振体系中的相互作用 |
2.1.2 核磁共振体系的操控 |
2.1.3 核磁共振体系的初始化与读出 |
2.1.4 核磁共振体系的弛豫 |
2.2 电子顺磁共振 |
2.3 金刚石的氮-空位色心 |
2.3.1 氮-空位色心的结构与光跃迁性质 |
2.3.2 氮-空位色心的基态哈密顿量与相干操控 |
2.3.3 氮-空位色心基态电子自旋的弛豫 |
2.3.4 利用氮-空位色心电子探测核自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备型不确定关系 |
3.1 包含两个观测量的制备型不确定关系 |
3.1.1 基于标准差或方差的不确定关系 |
3.1.2 基于信息熵的不确定关系 |
3.1.3 细粒化的不确定关系 |
3.1.4 基于受控的不确定关系 |
3.2 包含多个观测量的制备型不确定关系 |
3.2.1 三个观测量的不确定关系 |
3.2.2 更多观测量的不确定关系 |
3.2.3 角动量三个分量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检验 |
3.3 其他不确定关系 |
3.3.1 时间和能量的不确定关系 |
3.3.2 幺正算符的不确定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量型不确定关系 |
4.1 关于测量中误差和扰动的思想实验 |
4.2 基于噪声算符的不确定关系 |
4.2.1 亚瑟的不确定关系 |
4.2.2 小泽的不确定关系 |
4.3 基于统计距离的不确定关系 |
4.3.1 联合测量 |
4.3.2 BLW的不确定关系 |
4.3.3 改进BLW的不确定关系 |
4.3.4 基于统计距离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检验 |
4.4 基于信息熵的不确定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量子相干的绝热量子泵 |
5.1 量子相干的定量化 |
5.2 量子不确定性 |
5.3 绝热量子泵 |
5.3.1 索利斯泵 |
5.3.2 基于量子相干的广义索利斯泵 |
5.3.3 广义索利斯泵的量子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4.3节的补充 |
A.1 式4.32的推导 |
A.2 实验内容的补充 |
附录B 5.3节的补充 |
B.1 输运量的推导 |
B.2 两能带模型与初态 |
B.3 速度期望值在准动量空间的对称性 |
B.4 对于线性驱动情况的详细求解 |
B.5 实验内容的补充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论科学自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科学哲理自信 |
二、科学语言自信 |
三、科学精神自信 |
结论 |
(3)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及投标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相关研究 |
1.3.2 初始排污权拍卖机制的相关研究 |
1.3.3 拍卖中投标者行为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拍卖理论 |
2.1.1 单物品拍卖 |
2.1.2 多物品拍卖 |
2.2 前景理论 |
2.2.1 损失厌恶 |
2.2.2 框架效应 |
2.3 实验经济学 |
2.3.1 实验经济学的特点 |
2.3.2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2.4 多主体仿真 |
2.4.1 行为主体及多Agent系统的特点 |
2.4.2 行为主体间交互规则 |
2.4.3 行为主体所处的决策环境 |
2.4.4 群体行为 |
3 考虑风险厌恶和损失规避的企业投标策略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LLG框架下企业投标策略研究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组合拍卖结果分析 |
3.2.3 考虑风险偏好的最优投标策略 |
3.2.4 考虑损失规避的最优投标策略 |
3.3 存在多个投标者情形下的投标策略 |
3.3.1 考虑风险偏好的投标策略分析 |
3.3.2 考虑损失规避的投标策略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信息反馈对企业投标行为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被试 |
4.3.2 实验环境 |
4.3.3 价值模型 |
4.3.4 实验过程与拍卖规则 |
4.4 实验结果 |
4.4.1 分配效率分析 |
4.4.2 投标企业收益分析 |
4.4.3 政府收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附录 |
5 企业投标策略演化及仿真分析 |
5.1 问题提出 |
5.2 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模型 |
5.3 投标企业基本属性 |
5.3.1 投标企业属性差异 |
5.3.2 基于观点动力学模型的估值更新规则 |
5.3.3 基于EWA学习模型的企业学习行为 |
5.4 企业投标策略演化的仿真分析 |
5.4.1 拍卖竞争程度对拍卖结果的影响 |
5.4.2 企业基本属性对拍卖结果的影响 |
5.4.3 企业学习行为对拍卖结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初始排污权拍卖中企业合谋行为研究 |
6.1 问题提出 |
6.2 基于信任认知的企业合谋行为研究 |
6.2.1 模型假设 |
6.2.2 企业合谋的期望效用分析 |
6.2.3 基于信任认知的博弈模型分析 |
6.3 社会距离与信息框架对企业合谋行为的影响研究 |
6.3.1 研究假设 |
6.3.2 实验设计 |
6.3.3 实验结果分析及假设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排污权初始分配的组合拍卖机制设计 |
7.1 问题提出 |
7.2 排污权组合时钟拍卖机制设计 |
7.2.1 基本假设 |
7.2.2 拍卖流程 |
7.2.3 组合时钟拍卖机制 |
7.3 考虑预算约束的组合拍卖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碳减排调度的电力市场锦标博弈与纵向合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减排锦标与纵向合作可行性分析 |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核心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所采取的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2.1 电力行业碳减排策略 |
2.2 低碳电力调度与规划 |
2.3 发电商与电网公司合作 |
2.4 低碳渠道建设 |
2.4.1 运营管理 |
2.4.2 网络设计与合作减排 |
2.5 锦标赛机制 |
2.6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与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3 双寡头电力市场减排锦标博弈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本模型 |
3.3 均衡求解与分析 |
3.3.1 均衡的减排边际获胜概率 |
3.3.2 最优的减排努力程度 |
3.4 模型拓展 |
3.5 数值算例 |
3.6 小结 |
4 异质发电商竞争下电力市场减排锦标及其实验检验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 |
4.3 非合作Nash均衡策略 |
4.3.1 情形Ⅰ:三个发电商参与竞争 |
4.3.2 情形Ⅱ:四个发电商参与竞争 |
4.4 均衡分析 |
4.5 检验实验设计 |
4.6 模型拓展 |
4.7 小结 |
5 双寡头电力市场纵向合作减排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符号与假设 |
5.3 分散系统的决策模型 |
5.3.1 最优策略求解 |
5.3.2 购电电价演进路径分析 |
5.4 集成系统的决策模型 |
5.5 对比与分析 |
5.6 数值算例 |
5.7 小结 |
6 低碳技术组合应用下电力市场纵向合作减排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描述 |
6.3 Stackelberg主从博弈 |
6.3.1 反馈Stackelberg均衡 |
6.3.2 稳定的购电电量期望与方差 |
6.4 合作博弈 |
6.4.1 合作博弈均衡解 |
6.4.2 与Stackelberg主从博弈情形比较 |
6.5 模型拓展 |
6.6 小结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A.1 相关学术论文 |
A.2 其他学术论文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资助 |
B.1 承担科研项目 |
B.2 参与科研项目 |
(5)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的实验检验与实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莱格特不等式实验检验进展概况 |
二、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中的“实在论”的物理学涵义 |
三、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与形而上学中的实在论 |
(6)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的某些漏洞 |
二、Bell不等式早期实验检验概况 |
三、Bell不等式后期实验检验概况 |
(7)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EPR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
第二章 EPR 佯谬的提出 |
2.1 量子力学和哥本哈根解释 |
2.1.1 量子力学的建立 |
2.1.2 哥本哈根解释 |
2.2 爱因斯坦和玻尔争论 |
2.2.1 第一阶段的争论 |
2.2.2 第二阶段的争论 |
2.3 EPR 论文与EPR 佯谬 |
第三章 贝尔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 |
3.1 贝尔和贝尔不等式 |
3.1.1 玻姆隐变量理论 |
3.1.2 贝尔的生平 |
3.1.3 贝尔不等式及其意义 |
3.2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 |
3.3 量子信息学 |
第四章 科学发展模式与 EPR 问题 |
4.1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与EPR 问题 |
4.2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与EPR 问题 |
4.3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EPR 问题 |
4.4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与EPR 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旋体系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研究[D]. 马文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2)
- [2]论科学自信[J]. 欧阳志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2)
- [3]初始排污权组合拍卖机制及投标者行为研究[D]. 李诚志. 武汉大学, 2017(06)
- [4]基于碳减排调度的电力市场锦标博弈与纵向合作模型研究[D]. 黄守军. 重庆大学, 2016(09)
- [5]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的实验检验与实在论[J]. 黄政新.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3(04)
- [6]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进展综述[J]. 黄政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7]从科学发展模式探讨EPR问题[D]. 许婷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8]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的失败[J]. 李光惠.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3(S1)
- [9]物理教学论文索引(1993年1~3月)[J].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资料室. 大学物理, 1993(08)
- [10]简论近代物理学中的悖论[J]. 蒋建生.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