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伪造者

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伪造者

一、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论文文献综述)

和建伟[1](2016)在《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文中指出马克思终生喜爱文学。不论是西方古典文学,还是同时代的作品,马克思都十分熟悉并有精辟见解。不仅如此,在阅读大量文学书籍之余,马克思还创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马克思对文学主要秉持实用主义观点,文学作品是其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善于将阅读过的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运用到新闻通讯、政治评论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例如《资本论》就不仅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其理论叙事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内涵丰富而色彩鲜明的文学世界。马克思十分青睐现实主义文学。马克思赞同以"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观察和评价作家与作品,兼顾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与审美属性。马克思理想中的作家既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要洞察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对现实具有深刻理解。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巴尔扎克就是马克思心仪的经典作家,他们不仅为马克思所熟悉,更直接参与了他几乎所有的重要着述。马克思或引用他们辅助说理,增强论战,或改善文风,表露情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和美学观点,也造就了他具有鲜明文学特质的政治经济学叙事。马克思的着述因大量文学因素而洋溢人文精神。熊彼得曾称赞《资本论》将经济理论冰冷的事实"用大量热气腾腾的言辞表达出来",而读者感受最为强烈的或许也正是那些"充满热情的语言、和对’剥削’与’贫困化’的强烈控诉"。"热气腾腾"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点,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所言,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明显特征之一在于:"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它不仅陈述客观事项,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期望改变他的想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人身心畸形的关注,到《资本论》中对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批判,马克思的语言始终"热气腾腾",其经济学论着始终蕴含饱满的人文情怀。经典作家是马克思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马克思的人文情怀自然与其人生际遇、哲学素养以及思维方式有关,然而,它更与文学经典的滋养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从哲学视角对马克思的精神世界进行观照,却往往忽视文学经典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本论文认为,但丁为马克思提供了地狱般的恐怖黑色,以及"下地狱"的激情红色,莎士比亚帮助马克思勾勒出从自耕农到旧贵族人文精神衰落的线条,歌德增添了"女英雄"甘泪卿与浮士德精神的温暖色调,巴尔扎克则以《农民》和《玄妙的杰作》为马克思构筑了贵族道德与艺术家精神的背景。四位经典作家之于马克思,在阅读的愉悦之外,更有心灵的沟通、情志的激励。马克思在文学经典中深化了对当代社会人文精神沦丧的体会与感悟,文学因此提升了他的批判激情,丰富了他的批判内涵。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乃至其共产主义理想中人文精神世界的构想,都与文学经典的滋养密切相关。文学经典不啻马克思人文精神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哈罗特·布鲁姆,吴琼[2](2000)在《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文中认为

刘丹霓[3](2011)在《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文中指出美国当代着名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1918—2007)的《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和文化史着作。他以极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20世纪前后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分析等诸多音乐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作者对音乐、艺术和文化当今现状的描述及对未来走向的预期体现出其敏锐洞见和长远预见。全书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各艺术门类,并将这种广阔的共时研究放入历时性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符合当下音乐学术发展潮流,必将对当今音乐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二章以及本书1994年再版时所新增的一篇跋论(第一版于1967年问世)。第一部分“前奏:现时已然境况”包括第一至五章,主要涉及对西方传统的调性音乐以及美学价值观的探讨;第二部分“现时境况,及将来或然境况”包括第六至九章,详尽论述本书主要观点——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一个多种风格共存的波动静态时代。第三部分“音乐中的形式主义:质询与保留”包括第十至十二章,以整体序列主义音乐为重点,探讨了当代高度复杂的实验音乐的理论、创作和接受问题。最后的跋论则是对全书主要论点的总结、引申和补充。书评主要从全书的逻辑建构、思想内容、中心概念与关系、着述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所引发的争议五个方面对这部着作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对作者其人及其思想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引入本书的意义、重要术语译法以及译后心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张弘[4](1993)在《关于莎士比亚的阐释——兼评《莎士比亚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回顾了莎士比亚评论史上几个重要的侧面,即托尔斯察对莎士比亚的批评及“历史—现实”派和“意象—语义”派批评,进而评价了国内一部莎学近着,并提出我国的莎士比亚评论需要更进一步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阐释。

方丈[5](1991)在《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文中研究说明 历史上出现的最着名的莎作伪造者是18世纪艾尔兰德父子,年仅18岁的小艾尔兰德在收集研究莎士比亚遗物遗作的过程中,出于好奇心,开始伪造一批批所谓的“莎士比亚遗稿”。1795年,他创作出戏剧《沃提金王》,并宣布这是从莎氏的遗稿中发现的。剧的内容是写5世纪时英国一位篡位国王,邀请朱特人帮助他御低外族的入侵,并娶了他们首领亨吉斯特的女儿罗维娜。老艾尔兰德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罗维娜向沃提金敬酒的绘画,从而激起了小艾尔兰德的创作灵感。

李光柱[6](2016)在《大历史的戏剧性:先秦历史叙事作品研究 ——以《国语》“超越反讽”的话语方式为中心》文中认为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理论事实上指出,历史就是戏剧,而戏剧本质上是反讽的。本文在两个层面上使用了 "反讽"概念:形式层面的历史诗学,以及内容层面的政治诗学,两者统一于对政治行动之戏剧性的直观。本文起于政治哲学的界定,终于政治诗学的发现。政治诗学是政治哲学的实现方式,政治哲人的行动最富诗艺。对政治哲人行动的考察使得"王何以为王"这一问题在"政治哲人何为政治哲人"这一问题中得到解答。本文首先以今文《金縢》中的周公故事为基点进行了一次界定先秦政治哲学的尝试。我们将在对《金縢》叙事的分析中看到,作为"立法者"的周公如何展示了其整全的政治视野,这个视野建基于他对"神"与"人"在力量类型上的明辨。对"新受命"的阐述表明,周公关于"神"的观念是经过反思而被纳入政治事物之中的。"受命于天"由此成为对"人"的政治哲学式的定义。对"王何以为王"的关注表明,周公关心"最佳政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由周公的行动锚定的"先王传统"富有一种政治哲学的内涵。而"先王(传统)"这一提法本身表明,"丰产"的时刻已经过去。我们是透过周公的行动,换言之,是借助《金縢》作者的一次转喻才看到先王传统的轮廓。《金縢》叙事的张力——周公与二公(太公/召公)的分歧——表明存在一次"隐喻的危机"。正如政治哲学存在于对什么是"善"的永恒追问之中,隐喻的危机也表现为政治哲人们对"道义"问题的持续关注。换言之,先王传统也存在于不断地追问之中。而这一追问在政治哲人那里,在某个时刻,必定只能以反讽的方式进行。反讽是一种"消极辩证法"。反讽永远不死,它们只是被超越。当本文在标题中使用"超越反讽"这一提法的时候,就意味着本文对《国语》文本以及相关文本其内在的"积极辩证法"取向的基本判断。"超越"是为了"复返",对"王何以为王"这一问题的追问意味着政治哲人并不沉浸于"反讽的愉悦",他选择了政治。为免于在反讽的无限性中迷失,理解反讽首先需要理解语境。因此,我们需要一点点地还原问题的语境,这里我们主要借助海登·怀特的转义理论。《国语》开篇再现了"隐喻的危机",由此,"受命"事实上也成为《国语》文本的支配性隐喻。"隐喻的危机"首先在分别在《国语》各部分中以提喻的策略得以显明,它在各部分都作为主导性的转义方式用以组织文本。"危机叙事"预设了隐喻的复原,由此,《国语》作为一个整一的叙事,总体上就按照"话语构型的原型情节",然而是以转义的方式致力于超越反讽。《郑语》从被认为是《周语》的一部分而单独分离出去,正是服务于阐明《国语》编者的转义策略。在《周语》、《鲁语》、《齐语》中,作者不同程度地在提喻的基础上叠加了反讽——事实上它们呈现为一个递增的趋势,在《齐语》中达到临界点:《齐语》声称它完美再现了先王政制,而我们将发现,在它那里,"王"是缺席的。《晋语》明确地致力于先王传统的复返——重耳被反复强调是"天命"的享有者——它因此作为一个"转喻"旨在实现对"支配性隐喻"意义整体的还原。转喻作为主导性转义塑造了《晋语》文本的螺旋形结构。而《楚语》与《吴语》、《越语》则由于对先王传统的要么是理性的拒斥、要么是非理性的拒斥——拒斥也是一种转喻——从而成为与《国语》支配性隐喻相异的隐喻,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反讽。关注《国语》文本的语言策略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借此建立一个理解先秦政治哲学以及先秦历史叙事的连续性框架,并做出了初步的尝试。诸如对周公、孔子、范蠡等作为"政治哲人"行动的重演,以及"复返"主题如何深植于叙事者的情节意识之中;对孔子"正名"概念的发微,以及这一概念可能蕴含的孔子思想的一次转向;对《中庸》、《大学》主题的辨析,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考察政治哲人的行动,在政治哲学的框架中发现了一种政治诗学的维度,正是这一维度使政治哲学的命题能在反讽-超越反讽的语言策略中贯穿始终。最后,以对《金縢》、《国语》叙事分析为基础,我们以对《史记》中的两个个案的分析作结。在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整全的政治视野是如何帮助我们重新对这个故事进行阐释。同样,在对一个整全的前视野的观照下,我们也对史迁之商鞅变法故事的写作意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张翠[7](2018)在《关于《西方文学在中国与一个民族的翻译》(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nslation,so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It can be said that many literary achievements since modern China have been closely linked to translat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put emphasis on medi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report is based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he Translation of a Nation(excerpt).This book is written by Shouhua Qi,who is an English professor of the We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The translation report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translation task which mainly inclu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textual features,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Chapter Two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introduc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translation process and quality control.Chapter Three is mainly about case analysis.Based on the specific case studies,the translator analyzes som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and analyzes some main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vocabulary,syntax and discourse.Chapter Four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translator’s inspiration in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and provides some advice for medi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Through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writing of the report,the translator has learned a great deal of knowledge on medio-translatology studies,and has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western literatur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a.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literary expression has been improved.I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顾绶昌[8](1986)在《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续)》文中研究指明 平心而论,尼古拉斯·罗(NicholasRowe)是十八世纪最早宣扬莎剧的功臣。他本是一位诗人兼戏剧家,他于1709年刊出最早的近代莎剧辑本。他曾对剧文作出大量的校勘和修改,其中有些至今仍在沿用。他又凭戏剧写作的经验,把全部莎剧分出了场景,还曾写过有关莎士比亚的传记。此后学者对莎士比亚所作的学术探讨,实即滥觞于此。这些都是他宣扬莎剧的功绩。但他的辑本采用1685年的F4为蓝本,很少参证早年四开本和F1的剧文,这种因陋就简的编纂方法对此后两代的莎剧编纂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莎剧辑本出于1723年。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他对莎士比亚刻划人物性格的技巧感受颇深,这在他辑本的序言中可以充分看到。但说实话,他对莎学的功力并不到家。

王绍祥[9](2004)在《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是前英国驻华外交官、着名汉学家、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终其一生,翟理斯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文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他所编撰的《华英字典》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经他修改和确立后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方案风行80余年而不衰。此外,他还有大量译着与语言教材行世。由于资料匮乏,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见对翟理斯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海外学者的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是为本文选题的缘起。本文在占据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波得雷安图书馆档案等原始资料和海内外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法、翻译法、综合分析法、整合描述法等研究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阐述翟理斯的生平及汉学造诣。本文的总体结论是,翟理斯好斗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汉学成就。翟理斯以其独辟蹊径的广泛研究、精彩的译笔、独到的批评,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中学西渐,尤其是中国文学的西传,和英国汉学研究的崛起产生过重大影响,做出过重要贡献。

陈梦[10](2019)在《论西方现代派戏剧对索因卡的创作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尼日利亚剧作家索因卡号称"当代非洲戏剧之父",创作上深受雅里、布莱希特、贝克特等西方现代派戏剧家的影响。索因卡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艺术技巧同约鲁巴文化传统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写实戏剧的限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非洲荒诞剧。他的戏剧作品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反传统剧情、寓意深刻的象征意象构建、怪异夸张的语言行为、交错复杂的舞台时空场景等荒诞特色。

二、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马克思美学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思想)研究现状
        三、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论文构成及提要
第二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但丁
    第一节 《神曲》与《资本论》的"地狱"意象
        一、《神曲》中的"地狱"意象
        二、《资本论》的"地狱"意象
        三、两种"地狱"意象的比较
        四、关于马克思的"下地狱"精神
    第二节 马克思与但丁的人文精神比较
        一、但丁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二、但丁与马克思的理想主义
        三、但丁和马克思对人的关注
第三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莎士比亚
    第一节 从"骄傲的英国自耕农"到"农业短工"——马克思关注莎士比亚的一个视角
        一 莎士比亚笔下"骄傲的自耕农"
        二 《资本论》中的"农业短工"
        三 莎士比亚与马克思的人文理想
    第二节 莎士比亚与马克思之间的"福斯泰夫"——从荒唐爵士到恶的代表
        一 莎剧中的荒唐爵士福斯泰夫
        二 马克思笔下的"现代福斯泰夫"
        三 "福斯泰夫"形象的演变
第四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歌德
    第一节 马克思人文精神世界中的"女英雄"——燕妮与甘泪卿的比较
        一 "精神力量不比马克思差"的女性
        二 遭遇"暗礁"的坚贞女性
        三、"柔弱"的女英雄与人文精神
    第二节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与超越
        一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
        二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
        三 马克思何以能超越浮士德精神
第五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巴尔扎克
    第一节 马克思何以高度赞扬巴尔扎克——以《农民》为例分析
        一 "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
        二、"了不起的革命的辩证法"
        三、"富有诗意的裁判"
    第二节 "值得玩味的讽刺"——马克思何以推荐巴尔扎克《玄妙的杰作》
        一 《资本论》艺术风格与弗朗霍费绘画的相似
        二 《资本论》创作精神与弗朗霍费追求的相似
        三 《资本论》的遭遇与"玄妙的杰作"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新版序言
序言
第一部分 前奏:现时已然境况
    引言
    第一章 音乐中的意义与信息理论
    第二章 论音乐中的价值与伟大性
    第三章 论音乐的重复聆听
    第四章 赝品与艺术人类学
    第五章 文艺复兴的终结?
第二部分 现时境况,及将来或然境况
    引言
    第六章 历史、静态与变化
    第七章 风格变化的多样性
    第八章 静态的可能性
    第九章 稳定性美学
第三部分 音乐中的形式主义:质询与保留
    引言
    第十章 对实验音乐的论证
    第十一章 对复杂音乐的感知与认知
    第十二章 功能主义与结构
跋论将来时: 音乐、意识形态与文化
参考文献
索引
语境下的风格,感知中的音乐
    前言: 指向未来的学术经典——作者与原着概说
    一、形式建构——本书的逻辑结构及其在迈尔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内容阐释——本书的思想成就和理论贡献
    三、动机贯穿——本书的中心概念与关系剖析
    四、风格凸显——本书的着述特点和研究方法
    五、价值判断——本书的争议
后语: 语言的转译与思维的转换(泽后记)

(6)大历史的戏剧性:先秦历史叙事作品研究 ——以《国语》“超越反讽”的话语方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历史诗学:大历史的戏剧性
    1.2 海登·怀特:拯救历史叙事
    1.3 《国语》:先秦叙事传统的再发现
    1.4 隐喻与反讽:先秦政治哲学的困境
2 《尚书·金縢》叙事研究
    2.1 "受命"神话的政治哲学意涵
    2.2 《金縢》中的行动
    2.3 《金縢》中的仪式
    小结与补充
3 《国语》叙事研究
    引言
    3.1 《周语》:"属灵"的叙事
        3.1.1 祭公谋父
        3.1.2 密康公之母
        3.1.3 太子晋
        3.1.4 鲁侯
    3.2 《鲁语》: "巴洛克"式叙事
        3.2.1 鲁庄公
        3.2.2 柳下惠与臧文仲
        3.2.3 公父文伯之母
        3.2.4 《中庸》
        3.2.5 《大学》
    3.3 《郑语》: "转义"叙事
        3.3.1 郑桓公
        3.3.2 子产
        3.3.3 周太史伯
    3.4 《齐语》:透明的文本
    3.5 《楚语》:逻各斯与秘索思
        3.5.1 士亹与申叔时
        3.5.2 楚灵王
        3.5.3 观射父
        3.5.4 论"怨而不怒"
        3.5.5 屈原
    3.6 《吴语》《越语上》《越语下》:"时命"
        3.6.1 夫差与句践
        3.6.2 句践与范蠡
    小结与补充
4 《国语·晋语》叙事研究
    引言
    4.1 曲沃武公
    4.2 史苏
    4.3 骊姬
    4.4 晋献公
    4.5 申生
    4.6 论"孝"
    4.7 孟子
    4.8 正名
    4.9 信仁
    4.10 丕郑
    4.11 夷吾
    4.12 齐姜
    4.13 怀嬴
    4.14 狐偃
    4.15 赵衰
    4.16 受地
    4.17 郭偃
    4.18 晋悼公
    4.19 晋平公
    4.20 范宣子
    4.21 赵文子
    小结与补充
5 历史叙事的悲剧意识:《史记》个案研究
    引言
    5.1 赵氏孤儿
        5.1.1 赵盾与俄狄浦斯
        5.1.2 下宫之难
        5.1.3 "麦克白的预言"
        5.1.4 程婴作为悲剧英雄
        5.1.5 孤儿
    5.2 商鞅变法
        5.2.1 秦穆公
        5.2.2 公叔痤
        5.2.3 卫鞅
        5.2.4 秦始皇
    小结与补充
6 结语: 弦外之音
参考文献

(7)关于《西方文学在中国与一个民族的翻译》(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Text
    1.3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Practice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s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9)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文人之子:翟理斯来华前的经历(1845-1866)
    第一节 童年纪事
    第二节 多事之秋
    第三节 未卜前程
第二章 外交生涯:英国驻华领馆外交官(1867-1893)
    第一节 首次入华
    第二节 领馆生活
    第三节 伞中之王
    第四节 会审风波
第三章 执教剑桥:剑桥第二任汉学教授(1897-1932)
    第一节 全票当选
    第二节 汉学事业
    第三节 “硕果仅存”
第四章 亦敌亦友:与汉学家的是非纷争
    第一节 与威妥玛之争
    第二节 与理雅各之争
    第三节 与韦利之争
第五章 筚路新天:汉学的人性化探索
    第一节 着译概览
    第二节 选译《聊斋志异》
    第三节 《华英字典》
    第四节 一部《中国文学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译名对照表
附录2: 翟理斯生平着译年表
附录3: 翟理斯领馆任职情况简表
附录4: 翟理斯的领事报告
附录5: 《聊斋志异》英、汉篇名对照表
附录6: 威妥玛式、威妥玛-翟理斯式与汉语拼音对照表
附录7: 翟理斯的老照片
附录8: 翟理斯的手稿
中文摘要

(10)论西方现代派戏剧对索因卡的创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混乱无序的反传统剧情
二、寓意深刻的象征意象构建
三、怪异夸张的语言行为
四、交错复杂的舞台时空场景

四、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D]. 和建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2)
  • [2]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J]. 哈罗特·布鲁姆,吴琼. 外国文学, 2000(06)
  • [3]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D]. 刘丹霓. 上海音乐学院, 2011(04)
  • [4]关于莎士比亚的阐释——兼评《莎士比亚引论》[J]. 张弘.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3(03)
  • [5]最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伪造者[J]. 方丈. 语文教学通讯, 1991(01)
  • [6]大历史的戏剧性:先秦历史叙事作品研究 ——以《国语》“超越反讽”的话语方式为中心[D]. 李光柱. 浙江大学, 2016(08)
  • [7]关于《西方文学在中国与一个民族的翻译》(节选)的汉译实践报告[D]. 张翠.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续)[J]. 顾绶昌. 外国文学研究, 1986(02)
  • [9]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 王绍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10]论西方现代派戏剧对索因卡的创作影响[J]. 陈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伪造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