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荀晔[1](2021)在《一起因食用韭菜饼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原因的实验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一起因食用韭菜饼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的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调法,对就诊病人流调食用共同食物和食用摊点进行调查,对剩余食物、患者的排泄物、可疑食品进行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实验室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因食用韭菜饼引起为亚硝酸盐中毒。结论:建议加强食品行业人员的培训,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以预防此类食物中毒再次发生。
姜娴,金慧慧,张泽锋[2](2021)在《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学性食物中毒中,由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事件位居前列[1]。亚硝酸盐中毒是指由于误食亚硝酸盐或者含有过量亚硝酸盐的食物所致[2]。亚硝酸盐是一种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物,味微咸,外观及味道与食盐相似[3],因保管不当引起误食,导致亚硝酸盐急性中毒或死亡常有报道[4-8]。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0 min~3h ,发病急、进展快。其毒性一次性摄入0.3~0.5 g可引起中毒,一次性摄入1.0~3.0 g即可致死[8],
苗芝香[3](2020)在《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情况与检测结果,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监督管理措施,为预防控制亚硝酸盐中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3日,28例食客中由于食物中毒的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可疑餐次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明确食物中毒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结果共发现7例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皮肤发绀、头痛、乏力等症状,5例症状明显者的血液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氧分压、血液氧饱和度均正常,氧容量、氧含量均降低;3例高铁血红蛋白值>10%。所有患者经催吐、洗胃、亚甲蓝解毒等治疗,均治愈,住院时间为2~3 d,平均(2.5±0.3)d。现场采集14件样品进行检测,均检出不同含量的亚硝酸盐,其中可疑粉状不明物质的亚硝酸盐含量是8.8×103mg/kg。结论该事件为误用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加强临时摊位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管控亚硝酸盐的销售,以从源头上消除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安全隐患,以确保食品安全,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兰红军,吴雪梅,冯耀基,黎少映[4](2019)在《一起来源不明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市一次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确定中毒事件的具体原因,为今后中毒事件中检测的重点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根据现场调查选择需要检测的化学性毒物。样品经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检测样品中的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毒鼠强、氟乙酰胺,保留时间及定性离子定性、峰面积定量。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结果 4份送检样品呕吐物、剩余可乐、剩余薯条、剩余汉堡中全部检出亚硝酸盐,检出率为100%。可乐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为40 000.0 mg/kg,呕吐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5 201.7 mg/kg。结论结合现场调查与实验室仪器检测结果确认,该起中毒事件由亚硝酸盐引起,今后应该加强亚硝酸盐的管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蔡泽瑜[5](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林镇南,温应铭,张海燕,张丹[6](2019)在《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一起家庭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今后实验室检测和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确定中毒食物及中毒原因。结果此起食物中毒患者11例,以口唇发绀、心悸、头晕、头痛及恶心等表现为主。现场采集4份剩余食物均检出亚硝酸盐,其含量为4.3×102~8.5×103 mg/kg;可疑食盐的亚硝酸盐含量为7.6×105 mg/kg。结论此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误用亚硝酸盐引起;对亚硝酸盐含量高或纯亚硝酸盐的样品,检测时应做系列稀释才能准确定量。
郭莹莹[7](2018)在《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食源性疾病中的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感染了的食物。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民族饮食习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因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和食用因加工工艺不科学产生的有毒副产物的食物或是自行发酵中产生的有毒霉菌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启用了三套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上报系统,分别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由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报告网络的哨点医院覆盖不全面,到2018年为止,整个普洱市9县1区、32个镇、71个乡、1035个行政村只扩大到了49家哨点医院。普洱市在2004-2015年十年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起数只有67起,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起数。所以,建立以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管理体系,扩大乡、村级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哨点医院,对于普洱市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及归纳分析法等四种方法,叙述了当前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的优缺点,比较了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方面的监管模式和政策措施与我国的差异,通过比较,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网络体系。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了2004-2015年普洱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及2004-2015年普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论证了当前普洱市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上报系统的现状及可以完善的部分。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在以扩大乡、村级哨点医院对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马岩,王霄晔,丁凡,王锐,倪大新[8](2018)在《2005-2014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全国共报告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219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3 888例,死亡病例132例,病死率为3.40%。报告事件数前3位的省份依次为四川(39起)、安徽(27起)和河北(22起)。中毒原因以误食误用最多,占58.45%。发生场所以家庭最多,占55.25%。结论:加强监管、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戴含新[9](2017)在《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处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对对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家湾镇)卫生院收治的因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利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检测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等方法,对引起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再次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结果:经过检测发现,食盐及面条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比较高,洗胃后的呕吐物亚硝酸盐含量要明显低于洗胃前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判断为此次中毒是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餐饮人员应严格使用亚硝酸盐,强化培训及监督管理,避免出现因误食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所引起的中毒事件,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孟月平,刘淑惠,支莉[10](2017)在《一起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此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科学措施。方法采用卫生学、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法,同时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共发病2人,死亡1人。根据毒物快速检测定性和定量试验,此次事件为误服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此次事件为误服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起因食用韭菜饼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原因的实验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和处理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绘制标准曲线 |
2.2 样品测定结构 |
3 结论 |
(2)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标本采集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检测内容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事件概况 |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2.1 定性检测结果 |
2.2.2 定量检测结果 |
2.3 流行病学调查 |
3 讨 论 |
(3)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2.2 临床情况 |
2.3 卫生学调查结果 |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5 结果判定 |
3 讨论 |
(4)一起来源不明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有机毒物的检测方法 |
1.3.1.1 前处理方法 |
1.3.1.2 仪器条件 |
1.3.1.3 测定 |
1.3.2 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 |
1.3.2.1 前处理方法 |
1.3.2.2 仪器条件 |
2 结 果 |
2.1 检测结果 |
2.2 有机毒物检测溶剂选择 |
2.3 亚硝酸盐的优化定性检测 |
2.4 显色的机理及试剂的用量 |
3 结 论 |
(5)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总体情况 |
1.2.2 时间分布 |
1.2.3 性别分布 |
1.2.4 年龄分布 |
1.2.5 场所分布 |
1.2.6 餐次分布 |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
1.2.8 致病因子分布 |
1.2.9 诱发因素分布 |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
1.3 讨论 |
1.4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病例分布 |
2.2.3 发病时间分布 |
2.2.4 危险因素分析 |
2.2.5 卫生学调查 |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2 结 果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临床检验及治疗 |
2.3 实验室检测问题探讨 |
2.3.1 样品测定 |
2.3.2 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 论 |
(7)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现状 |
1.2.1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技术发展 |
1.2.2 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特点 |
1.2.3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管发展与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分布情况分析 |
2.1 概述 |
2.2 普洱市辖区内的民俗饮食习惯 |
2.2.1 佤族的饮食习惯 |
2.2.2 拉祜族的饮食习惯 |
2.2.3 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
2.2.4 彝族的饮食习惯 |
2.2.5 傣族的饮食习惯 |
2.3 普洱市食物中毒上报的哨点医院情况 |
2.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事件的分析 |
2.4.1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概况 |
2.4.2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年份分析 |
2.4.3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发生的季度比例分析 |
2.4.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暴发的起数与发生时间分析 |
2.4.5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场所分析 |
2.4.6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的统计分析 |
2.4.7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统计分析 |
2.4.8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引起的问题 |
3.2 食源性疾病技术和工作实际引起的问题 |
3.3 食源性疾病监管引起的问题 |
3.4 食源性疾病在农村监管问题 |
3.4.1 农村人口居住点分散 |
3.4.2 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 |
3.4.3 农药管理不严 |
3.4.4 粮食存储方式 |
3.4.5 就医理念不强 |
3.4.6 传统饮食习惯不改变 |
3.4.7 集中就餐场所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带菌作业 |
第四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的对策研究 |
4.1 加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
4.2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
4.3 开展食源性疾病的专项监管工作 |
4.3.1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重点人群的监管 |
4.3.2 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 |
4.3.3 加强对食品加工部门的食品安全体系管理 |
4.3.4 强化食源性疾病参与人员的业务提升 |
4.4 推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加强哨点医院的作用 |
4.4.1 采取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
4.4.2 构建联动机制,实施好哨点监测工作 |
4.5 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 |
4.5.1 普洱市哨点医院的分布 |
4.5.2 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2005-2014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判定标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时间分布 |
2.3 地区分布 |
2.4 中毒原因 |
2.5 发生场所 |
3 讨论 |
(9)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实验室检验方法 |
1.2.1. 1 检验样品 |
1.2.1. 2 检验仪器与试剂 |
1.2.1. 3 样品的处理与检验 |
1.2.2 流行病学的调查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2.1.1 病例搜索的情况 |
2.1.2 首发病例 |
2.1.3 患者基本特征 |
2.1.4 临床症状 |
2.2 实验室检测的结果 |
3 讨论 |
(10)一起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发生经过 |
2 调查情况 |
2.1 卫生学调查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发病情况 |
2.2.2 就餐情况 |
3 实验室检验结果 |
3.1 样品采集 |
3.2 检测结果 |
3.3 调查结论 |
4 措施 |
5 讨论 |
四、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因食用韭菜饼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原因的实验室分析[J]. 荀晔. 食品安全导刊, 2021(26)
- [2]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分析[J]. 姜娴,金慧慧,张泽锋.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3]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J]. 苗芝香. 中国卫生产业, 2020(19)
- [4]一起来源不明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J]. 兰红军,吴雪梅,冯耀基,黎少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20)
- [5]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6]误用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检测问题探讨[J]. 林镇南,温应铭,张海燕,张丹.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9(02)
- [7]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郭莹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2005-2014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马岩,王霄晔,丁凡,王锐,倪大新.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09)
- [9]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处理分析[J]. 戴含新. 食品安全导刊, 2017(30)
- [10]一起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J]. 孟月平,刘淑惠,支莉.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