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

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

一、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微[1](2019)在《基于地铁车站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与设计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近些年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为了缓解路网压力,地铁以其速度快、节省地面空间等特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地铁车站由于运量大、运行时间较长,是城市电网的耗能大户,在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地铁的能源消耗,有利于实现国家十三五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据轨道交通工程节能评估报告统计,照明系统占地铁车站总耗电量的20%30%,由于如今地铁车站内照明系统照明控制模式单一,实际车站照度无法及时反馈并调节,导致照明能源的浪费,使得系统的耗电量较高。本文通过对地铁车站的智能照明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改善系统控制模式,最终总结出可有效节约照明系统耗电量的地铁车站照明设计优化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对地铁车站的照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BAS系统对照明系统的控制模式较单一、可操作性低、灯具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地铁车站节能减排的目标。BAS系统的照明控制在照明模式切换的过程中,光环境明暗变化明显,导致乘客所处的光环境舒适度较低,易引起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乘客出行的安全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优化。(2)基于对地铁车站现状的研究,提出对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方式及控制模式的优化设计,以解决车站照明系统能耗高、安全性低的问题。通过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总体架构,分析研究主控模块、通信模块、照明采集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等对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在保证车站工作照明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降低照明系统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3)最后对本次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结果进行验证分析。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模拟软件对优化设计后的车站照明进行模拟,以及对已实施本系统的车站现场进行照度采集及分析,并且在实验室内搭建实验来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验证得出本次智能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能够很好的实现节能减排效应,提高乘客乘车的安全性。因此得出本设计的智能照明系统在提高照明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地铁车站内照明系统能耗水平高的问题,较好的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

谭新祥[2](2014)在《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跨步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大城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路阻塞,交通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因素。在此背景下,具有运量大、节能安全、占地少等诸多优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选择。车站距离短,发车密度大和列车启动、制动频繁是城市轨道列车最为显着的特点,列车制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制动能量。本文以地铁列车制动能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将该部分能量利用于地铁动力照明系统,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通过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能量回收方案仿真验证。首先,分析对比目前主要的几种地铁制动能量利用回收技术,确定本文采用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同时,从动力学和列车牵引控制策略两个方面分析,计算列车不同初速度下制动所产生的能量。其次,分析24脉波整流器工作原理,建立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且根据地铁列车牵引原理,确定电机牵引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软件,对地铁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建模,对列车牵引、惰行、制动工况进行仿真。最后根据确定逆变—电阻主从能量吸收方案,计算IGBT、滤波器等元件参数,并且搭建能量吸收模型。在此之后结合具体地铁线路,分别对单列车和多列车运行的不同运行条件下,列车产生的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方案的利用情况进行仿真验证。

翟维丽[3](2007)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技术经济分析。得出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并系统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区别于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以及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必须发展城市交通一体化的战略,并具体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城市交通形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论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各种方式(地铁,轻轨等)的特点和技术经济特性,得出城市如何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策略;并结合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的具体项目,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指地铁)的关键技术:车辆和供电系统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模拟仿真试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车辆和供电技术方面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显着性特点。并重点对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国产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论文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网规划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和模型,并结合南京地铁项目进行了实证,得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最后论文分析了实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工程除要研究和探讨关键技术外,还要就其所带来的外部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带来的噪声和振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结合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总之论文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技术上创新,尤其分析特定轨道交通方式的技术构成和经济价值,以技术创新来突破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本持高不下的瓶颈。并对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相应的策略。

郭杰[4](2011)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接口问题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普遍存在,接口管理是工程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不仅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及投资有深远影响,也占用了建设参与各方大量的管理资源。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方面尚无较全面的经验总结、理论提炼以及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分析。本文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业主方管理思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如下:?1、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接口管理的定义,对接口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对接口的分类、特点进行了介绍,并阐明了接口管理的意义和目标;?2、归纳、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子系统的工程技术接口,介绍了各子系统的原理和功能;3、在参建各单位之间的职能管理接口方面,分别对深圳地铁5条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的职责界面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管理接口策划优化的建议;4、在业主各部门之间的职能管理接口方面,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对各部门管理界面的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动态组织架构法;5、以深圳地铁3号线工程为依托,统计、分析了在功能需求、设计、工程策划、施工四个阶段发生的接口问题,并分析了产生原因和分布情况,得出了大多数技术接口问题出现在前三个阶段的结论;6、在需求分析阶段的接口管理方面,提出了运营提前介入、优化功能需求的接口解决方法;7、在设计阶段的接口管理方面,提出了先设备选型、再应用“由内向外”的设计方法和推广模块化设计的接口解决方法;8、在工程策划阶段接口管理方面,提出了设置移交条件的方法解决空间接口问题和设置节点工期的方法解决时间接口问题;9、在施工阶段接口管理方面,提出了建立会议制度、交底制度、现场协调制度和编制接口管理大纲、接口管理细则、接口规范用以解决该阶段的接口问题。10、结合工程管理实践,对建设过程中的接口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

冀丽俊[5](2014)在《国内轨道交通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是轨道交通的控制中枢,是驾驶员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并对系统进行控制、完成各项任务的作业空间,其人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对轨道交通工具运行安全、驾驶员作业的高效性、舒适性以及身体健康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并已掌握一些核心技术,但由于一方面轨道交通工具的技术引自国外,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驾驶室座椅、操纵台等都是按照国外的人体尺寸和各种标准设计,导致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的人机设计不能真正满足我国驾驶员的要求。另一方面,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已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用于驾驶室内,显示器和控制器增多,导致人机之间信息交流量急剧增加,驾驶员认知与操作负荷增大,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导致身体和精神疲劳,影响驾驶员的认知与作业绩效,给列车运行安全带来隐患。论文对我国轨道交通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结合我国成年人的人体尺寸、相应的标准以及我国轨道车辆的实际案例,对我国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的人机工程设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驾驶室环境、作业空间、驾驶室座椅以及操纵台,在研究中给出了一些设计时可以参考的数据、尺寸以及设计的建议,使驾驶室的设计可以适合我国驾驶员的操作,确保其操作的舒适性、安全性、准确性,为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的人机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将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与飞机、汽车、船舶驾驶室进行类比研究,发现轨道交通车辆驾驶室与其他交通工具驾驶室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借鉴其他交通工具中人机工程设计的优点,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人机设计。最后,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目前的研究大都将精力集中在关系车辆速度、稳定的像转向架、动力系统等方面,对于驾驶室的人机工程研究十分鲜见,目前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而企业对此又有需求,希望本文在我国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上做出的努力能够为今后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推动我国轨道交通工具的发展。

朱蓓玲,宋键[6](2005)在《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功能与特点》文中提出通过对无人驾驶运行模式的分析,初步提出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基本功能要求和技术特点,并建议上海在轨道交通路网建设中应选择一条合适的线路作为试点,启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建设。

张浩[7](2019)在《再生能源回馈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改革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国家的一系列城市群、大中城市的批准建设,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以求改善现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这就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给城市的交通带来的非常大的影响。而城市轨道交通以它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许多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特大城市的青睐。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解决持续大客流、潮汐客流等问题;(2)方便、快捷、准点准时,可以节省旅客出行时间;(3)对环境无污染、节约土地资源;(4)其倡导的理念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从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城市的轨道轨道交通线路,配置的地铁车辆主要依靠电能来提供牵引动力,而地铁车辆在启动、制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主要依靠车载电阻以热量的形式释放掉,给运营单位的运营成本带来很大的浪费。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速度之快的今天,对于如何解决和利用地铁车辆产生的大量再生制动能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回馈系统设计过程中,按照中压逆变回馈型的选型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对回馈系统的参数进行了设计,包括容量设计、滤波电路设计、LCL型滤波器的参数等;对逆变侧电感L1的值、电容C的值、网侧电感L2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并计算得出相应的数值;通过建立逆变器系统模型,对内环参数、外环参数值也进行了比选;最后,通过搭建系统仿真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滤波效果、回馈系统响应效果,以及利用列车制动过程仿真,验证了该回馈系统的设计满足实际要求。最后,对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线的工程概况、相关的设计文件、系统特点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容量,并以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的李楼站所设置的再生能源回馈系统为例,对实际运行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再生能源回馈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能效果显着。

谭文举[8](2020)在《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条件下运营场景设计及智能运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自动运行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自动运行系统依赖先进的列车运行控制、实时传感、信息传输等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对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运营线路不多,在运营组织模式、运营场景设计、运输组织规则、运维保障体系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为匹配全自动运行系统特点,各运营企业根据自身运营管理模式以及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列车控制系统等基础条件,探索适宜全自动运行的管理模式、运输组织规则及运维体系。本文以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为背景,结合自身在南宁地铁5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筹备及建设中的经验,重点对全自动运行条件下的运营场景设计、智能运维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1)面向全自动运行的运营场景设计及运营组织规则研究;运营场景体现了运营企业的运营理念与需求,是运营组织过程中各装备、生产系统、职能岗位间耦合联动的纽带。针对运营场景复杂多变特点,将运营场景按照地点划分为车场场景、正线场景、控制中心场景及车站场景,并进一步按照事件发生特点细分为正常模式、故障模式和应急模式;在划分运营场景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规程、技术作业要求等,研究每一运营场景下的组织规则,为全自动运行系统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保障。(2)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智能运维研究;既有“计划修”主要依靠检修人员的经验来检测设备状态、定位及排查故障,存在人力成本高、设备状态难以把控等不足。全自动运行系统部署了大量先进的传感监测设备,为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健康状态预测、故障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维修模式的转变(计划修向状态修转变)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分析全自动运行系统对运维影响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智能化运维关键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面向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智能运维平台,并简要展示智能运维平台的主要功能。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尚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运营组织角度研究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组织规则及保障体系,进而发挥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最大效能。本研究在运营场景划分、组织规则及智能运维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以期促进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发展,为后续其他地铁城市在建设全自动运行系统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徐田坤[9](2012)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生命线,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运营里程不断增加,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化效应日益凸显,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运营时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已经从“事后分析型、被动型”发展到“事前预防型、主动型”阶段,由经验管理转向现代系统安全风险管理阶段。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涉及到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风险源日趋增多,风险的形成也日益复杂,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全运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因素作用的机理、发展、演变等规律进行研究,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因素的安全状态进行全面、准确、动态把控,以便更好制定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策略,使之处于可控状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性和可靠性,预防及减少运营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特性并对突发事件下网络化运营客流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特点,如网络规模性、网络关联性、网络交叉性、网络放大效应等;通过对日本、韩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网络客流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网络化客流增长规律;根据北京网络客流统计分析,得出网络客流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突发事件条件下网络客流传播机理以及传播规律。2.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特点及风险影响因素,建立了运营事故影响因素的ISM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统计分析,探索了运营事故发生规律如事故类型、原因以及时间、空间、延误、事故等级等分布规律。对影响运营安全的人为因素、设备设施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深刻剖析,找出影响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的致因机理及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构建了运营事故影响因素的ISM模型。从众多影响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及其复杂因素链中,揭示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以及深层次影响因素。3.构建了基于6σ-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单因素多属性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针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复杂性、非线性和模糊性等特点,根据风险因素属性不同,将反映风险因素特征的属性划分为动态和静态风险因子,构建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6σ理论、欧几里德距离公式方法、坐标组合法为基础,构建了基于6σ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单因素多属性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得到更为客观、全面、准确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因素总体安全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4.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多因素综合安全评估模型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划分为网络安全因素、人员因素、设备设施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五大类,建立了网络化运营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估系,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的状态在不断变化,本文将可拓理论、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多因素综合安全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整个评价对象、单个指标分别进行安全评价,判断其所处的安全状态,为制定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最后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为例对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可靠性、可操作性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段皖秦[10](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与能源管理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地铁成为了市民出行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但是地铁同时也是能耗大户,能耗费用占了地铁运营费用的30%左右,其中地铁车站总能耗的30%又被通风空调系统所消耗。作为通风空调系统中重要子系统的冷冻水系统,其运行效率及状态会影响到整个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由于地铁在设计、设备选型时,未能对能耗进行充分的论证考量,使得冷冻水系统始终处于低负荷工况运行,这就造成了能耗的大量浪费。因此对地铁站空调冷冻水系统的节能控制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本课题以西安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技改项目为支撑,以通风空调系统冷冻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通风空调系统冷冻水系统中的电机定变频运行方式以及主要控制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冷冻水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发现空调冷冻水泵电机在定频工况下工作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功耗损失。通过判断不同变频控制的实际效果,分析冷冻水泵一次变频变流量控制方法的可行性,确定了实现方式和控制方法。(2)通过TRNSYS搭建了西安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对冷冻水泵在定频和变频状态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验证了冷冻水泵一次变频变流量方案理论及设计上的可行性。(3)通过对西安地铁车站的技改结果可以得到,验证了当冷冻水泵处于变频工作时的能耗比冷冻水泵处于定频时的能耗有显着下降,在相同时间段内节能效率提高了 10%以上。

二、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铁车站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与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现状分析
    2.1 智能照明系统概述
        2.1.1 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技术分析
        2.1.2 智能照明系统发展趋势
    2.2 地铁车站照明环境分析
        2.2.1 地铁车站照明环境特点
        2.2.2 地铁车站照明环境的影响
    2.3 地铁车站照明系统的分析
    2.4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优化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优化方案
    3.1 LED灯具在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
        3.1.1 智能照明系统的功能性分析
        3.1.2 智能照明系统的非功能性分析
        3.1.3 系统总体结构
    3.2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硬件设计
        3.2.1 控制元件的选择
        3.2.2 硬件电路设计
    3.3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软件设计
        3.3.1 处理器初始化
        3.3.2 系统设计目标
        3.3.3 照度采集
        3.3.4 串口通信
        3.3.5 CAN总线通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的的优化与分析
    4.1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策略
    4.2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优化
    4.3 地铁车站公共区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模式设计
    4.4 地铁车站出入口区域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模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照明系统的优化测试
    5.1 基于DIALux软件的计算及测试
        5.1.1 优化方案对比测试
    5.2 实验环境下的分析及测试
        5.2.1 系统功能测试
        5.2.2 标准照明模式
        5.2.3 智能调光照明模式
        5.2.4 节能效率测试
    5.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
    5.4 地铁车站现场照度测试
        5.4.1 实验装置
        5.4.2 实测过程
        5.4.3 实测结论
    5.5 地铁车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模拟计算
    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优化测试结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阻能耗型
        1.2.2 电容储能型
        1.2.3 飞轮储能型
        1.2.4 逆变回馈型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地铁再生能量计算及仿真
    2.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产生原理
        2.1.1 地铁常用制动方式
        2.1.2 再生制动能量产生机理
    2.2 地铁单列车制动再生制动能量动力学分析及仿真计算
    2.3 地铁单列车制动能量的制动特性曲线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供电系统及列车牵引系统建模仿真
    3.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分析
        3.1.1 外部供电系统
        3.1.2 直流牵引变电所
        3.1.3 动力照明系统
    3.2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仿真
        3.2.1 24脉波整流机组原理介绍
        3.2.2 24脉波整流机组建模仿真分析
        3.2.3 牵引网等效模型
    3.3 地铁单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建模
        3.3.1 地铁列车异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3.3.2 异步牵引电机控制仿真
    3.4 地铁单列车电力传动系统仿真
        3.4.1 制动初速度5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3.4.2 制动初速度8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3.4.3 制动初速度35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3.5 两辆地铁列车同时运行电力传动系统建模仿真
        3.5.1 同一供电区间地铁多列车运行仿真模型搭建
        3.5.2 地铁列车制动能量被相邻起动列车吸收仿真
        3.5.3 同一供电区间两辆地铁列车同时制动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方案参数设计
    4.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总体概述
        4.1.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架构
        4.1.2 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运行原理
    4.2 DC/AC逆变器
        4.2.1 逆变器结构
        4.2.2 SVPWM调制原理分析
        4.2.3 逆变回馈系统控制策略
    4.3 滤波器设计
    4.4 电阻吸收装置设计与建模
    4.5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建模及主要参数设计
        4.5.1 功率开关参数设计
        4.5.2 逆变回馈装置交流侧电压、电流计算
        4.5.3 直流侧电容及滤波器参数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仿真验证
    5.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主电路建模
    5.2 制动初速度5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5.3 制动初速度8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5.3.1 逆变器单独吸收仿真验证
        5.3.2 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仿真验证
    5.4 制动初速度为50km/h的两辆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5.4.1 列车制动能量被相邻起动列车吸收仿真验证
        5.4.2 同一供电区间两辆地铁列车同时制动仿真
    5.5 制动初速度为80km/h的两辆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技术经济学概述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经济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理论依据、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2.4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及相关问题的意义
    2.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系统与轨道交通子系统
    3.1 城市交通系统概述
    3.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区别于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特点及在系统中作用..
    3.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3.4 城市交通系统一体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模式子系统
    4.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模式及性能
    4.2 城市对各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子系统及相关问题研究
    5.1 城市轨道交通内部子系统
    5.2 城市轨道车辆概述
    5.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辆技术研究
    5.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供电技术研究
    5.6 小结
第六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
    6.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资源
    6.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噪声污染
    6.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振动污染
    6.4 小结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7.1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3 对策与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工作和基本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1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程背景
    1.4 本文研究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路线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述
        2.1.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1.2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简介
        2.1.3 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理解
    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概述
        2.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的定义
        2.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的产生
        2.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的分类
        2.2.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的特点
    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概述
        2.3.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的定义
        2.3.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的意义
        2.3.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的目标
        2.3.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的方法
    2.4 本文接口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1 职能管理接口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参建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1 研究思路
        3.2.2 深圳地铁1 号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3 深圳地铁2 号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4 深圳地铁3 号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5 深圳地铁4 号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6 深圳地铁5 号线管理模式下各单位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2.7 关于职能管理接口策划优化的建议
    3.3 业主各部门之间职能管理接口研究
        3.3.1 利益相关者分析
        3.3.2 业主各部门职能管理界面分析
        3.3.3 动态组织架构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技术接口研究
    4.1 工程技术接口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工程技术接口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需求分析阶段发生的接口问题
        4.2.2 设计阶段发生的接口问题
        4.2.3 工程策划阶段发生的接口问题
        4.2.4 施工阶段发生的接口问题
        4.2.5 接口问题统计分析
    4.3 接口管理方法研究
        4.3.1 需求分析阶段接口管理方法
        4.3.2 设计阶段接口管理方法
        4.3.3 工程策划阶段接口管理方法
        4.3.4 施工阶段接口管理方法
    4.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经验总结
        4.4.1 关键工作的接口管理
        4.4.2 时间接口策划的若干问题
        4.4.3 空间接口策划的若干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附件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子系统工程技术接口
附件2:接口管理大纲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国内轨道交通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提高驾驶舒适性与操作准确性
        1.3.2 为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设计提供依据
        1.3.3 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成本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及其人机工程概述
    2.1 轨道交通工具及其驾驶室概述
        2.1.1 轨道交通工具类型
        2.1.2 轨道交通工具发展历史
        2.1.3 轨道交通工具发展现状
        2.1.4 轨道交通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2.1.5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概述
    2.2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人机工程概述
第3章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环境设计研究
    3.1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光环境设计研究
    3.2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热环境设计研究
    3.3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噪声环境设计研究
    3.4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振动环境设计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座椅与操纵台设计研究
    4.1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座椅设计研究
        4.1.1 座椅舒适性分析
        4.1.2 驾驶室座椅舒适性设计
    4.2 国内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操纵台设计研究
        4.2.1 信息显示设计研究
        4.2.2 操纵控制设计研究
        4.2.3 操纵台整体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研究
    5.1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作业空间概述
    5.2 轨道交通工具驾驶室作业空间布置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相关交通工具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类比分析
    6.1 与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类比分析
        6.1.1 与汽车驾驶室的环境与作业空间类比分析
        6.1.2 与汽车驾驶室的座椅与操纵台类比分析
    6.2 与飞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类比分析
        6.2.1 与飞机驾驶室的环境与作业空间类比分析
        6.2.2 与飞机驾驶室的座椅与操纵台类比分析
    6.3 与船舶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类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的工作及成果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功能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运行模式
    2.1 正常运行模式
        (1) 启动运行并进行状态预检
        (2) 列车自动运行
        (3) 列车自动启闭车门
        (4) 列车排障
        (5) 列车故障诊断和数据传输
        (6) 列车停止运行
    2.2 故障运行模式
        (1) 信号系统故障
        (2) 列车未在理想位置停靠
        (3) 轨旁系统故障
        (4) 车门故障·开门指令发出后, 屏蔽门未能打开
        (5) 车辆牵引动力系统故障
        (6) 车辆辅助电源故障
        (7) 车辆空调与通风
        (8) 车辆气动系统
        (9) 车辆集成管理系统
        (10) 车钩
    2.3 紧急运行模式
        (1) 紧急情况时 (包括区间疏散) 疏导乘客并提供协助
        (2) 车辆火灾报警
        (3) 紧急状态下的乘客逃生
3 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基本功能要求
4 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特点
    4.1 车辆组成
    4.2 车辆特点
5 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系统集成
6 初步建议

(7)再生能源回馈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再生能源回馈系统研究概况
        1.2.1 早期技术
        1.2.2 目前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再生能源回馈系统简介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2.1.1 供电系统构成及运行方式
        2.1.2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功能
    2.2 再生能源回馈系统
        2.2.1 系统构成
        2.2.2 主要技术参数
        2.2.3 基本工作原理
        2.2.4 吸收过程
    2.3 小结
第三章 回馈系统设计
    3.1 回馈系统容量设计
    3.2 回馈系统滤波电路设计
    3.3 LCL型滤波器的参数设计
        3.3.1 逆变侧电感L1的计算
        3.3.2 电容C的计算
        3.3.3 网侧电感L2的计算
    3.4 LCL型滤波器的稳定性分析
    3.5 控制系统设计
        3.5.1 逆变器系统模型建立
        3.5.2 内环参数设定
        3.5.3 外环参数设定
    3.6 逆变器系统稳定性分析
    3.7 系统仿真验证
        3.7.1 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7.2 滤波效果对比
        3.7.3 回馈系统响应验证
        3.7.4 列车制动过程仿真
    3.8 小结
第四章 实际案例分析
    4.1 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线工程情况
    4.2 案例分析
        4.2.1 既有再生能量吸收装置及不同方案比选
        4.2.2 设计方案
        4.2.3 系统软件功能介绍
        4.2.4 现场调试方案
        4.2.5 李楼站再生能源回馈装置数据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工作回顾
    5.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条件下运营场景设计及智能运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自动运行系统应用现状
        1.2.2 全自动运行系统下场景设计研究现状
        1.2.3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概述
    2.1 轨道交通列车驾驶等级标准
    2.2 全自动运行系统内涵
    2.3 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特点
        2.3.1 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技术优势
        2.3.2 全自动运行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
    2.4 轨道交通智能化运维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运营组织规则研究及场景设计
    3.1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运营组织规则研究
        3.1.1 正常行车组织要求
        3.1.2 调度指挥组织要求
        3.1.3 列车运行组织要求
        3.1.4 车站行车组织要求
        3.1.5 客运组织及服务要求
        3.1.6 车辆基地管理要求
    3.2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运营场景设计
        3.2.1 车场场景
        3.2.2 正线场景
        3.2.3 控制中心场景
        3.2.4 车站场景
    3.3 本章小结
4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智能运维应用研究
    4.1 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现状
    4.2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运营维护影响分析
    4.3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智能运维发展趋势
    4.4 面向智能运维的关键技术研究
        4.4.1 基于深度学习的剩余寿命和健康度预测
        4.4.2 基于决策树的故障诊断
    4.5 本章小结
5 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智能运维平台设计
    5.1 智能运维平台架构设计
    5.2 智能运维平台主要功能设计
        5.2.1 智能运维平台线路级功能设计
        5.2.2 智能运维平台线网级功能设计
    5.3 智能运维平台系统模块设计
        5.3.1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5.3.2 算法演进模块设计
    5.4 智能运维平台应用
        5.4.1 设备健康度评估
        5.4.2 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面临风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1.2.2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特性分析
    2.1 网络化运营特点
    2.2 网络客流增长规律
    2.3 网络客流时空分布规律
        2.3.1 网络客流时间分布规律
        2.3.2 网络客流空间分布规律
    2.4 突发事件条件下网络化运营传播特性
        2.4.1 突发大客流扩散传播规律
        2.4.2 突发区间中断客流传播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统计分析
    3.1 运营事故特征与分类
        3.1.1 运营事故特征
        3.1.2 运营事故分类
    3.2 基础数据调查与统计
    3.3 运营事故发生规律
        3.3.1 事故类型分布
        3.3.2 事故影响因素分布
        3.3.3 事故发生时间分布
        3.3.4 事故发生空间分布
        3.3.5 事故延误时间分布
        3.3.6 事故等级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致因机理分析
    4.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构成分析
    4.2 人为影响因素
    4.3 设备设施影响因素
        4.3.1 车辆影响因素
        4.3.2 信号影响因素
        4.3.3 供电影响因素
        4.3.4 机电影响因素
        4.3.5 线路及土建设施因素
    4.4 管理因素
    4.5 环境因素分析
        4.5.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4.5.2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4.6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风险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单因素多属性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5.1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5.2 指标构建及其权重确定
        5.2.1 指标构建
        5.2.2 权重确定
    5.3 K-sigma多属性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5.3.1 风险梯度计算
        5.3.2 风险强度计算
        5.3.3 风险指数计算
        5.3.4 绘制风险分析图
    5.4 实例分析
        5.4.1 车辆安全风险评估
        5.4.2 风险因素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5.4.3 风险梯度值计算
        5.4.4 风险强度计算
        5.4.5 风险水平计算
        5.4.6 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多因素可拓运营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6.1 可拓理论
        6.1.1 物元概念
        6.1.2 可拓集合
        6.1.3 距离公式
        6.1.4 关联函数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选取原则及功能
        6.2.2 指标设计流程
        6.2.3 指标体系构成
        6.2.4 指标释义及测度
        6.2.5 安全风险等级水平确定及预警信息输出
    6.3 指标权重确定
        6.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6.3.2 熵权确定权重
        6.3.3 综合集成赋权法
    6.4 可拓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6.4.1 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物元
        6.4.2 确定经典域R_0和节域R_p
        6.4.3 确定待评物元R_m
        6.4.4 计算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
        6.4.5 基于综合权重系数确定
        6.4.6 确定安全评价等级关联度
    6.5 实例分析
        6.5.1 北京地铁运营概况
        6.5.2 指标权重及安全等级确定
        6.5.3 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可拓综合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6.5.4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风险因素问卷调查
附录B:第二阶段确定车辆安全风险因素属性衡量值问卷调查
附录C: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统计表
附录D:国外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统计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与能源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章节安排
2 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及能耗分析
    2.1 地铁环境的特殊性
    2.2 西安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简介
    2.3 西安地铁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2.3.1 西安地铁室内环境控制要求
        2.3.2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功能
        2.3.3 西安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
        2.3.4 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域通风空调系统
        2.3.5 设备及工作人员用房空调通风系统
        2.3.6 制冷空调循环水系统
        2.3.7 隧道通风系统
    2.4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模式
        2.4.1 隧道通风系统运行模式
        2.4.2 车站大系统、小系统运行模式
    2.5 通风空调设备选型以及工作效率
    2.6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2.7 小结
3 变流量冷冻水通风空调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控制方法分析
    3.1 引言
    3.2 变流量冷冻水通风空调系统的基本理论
    3.3 变流量冷冻水通风空调系统的类型
        3.3.1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3.3.2 一次泵定转速,二次泵变流量系统
        3.3.3 一次泵变频变流量系统
    3.4 冷冻水系统变流量的控制方法
        3.4.1 温度信号控制法
        3.4.2 压力差信号控制法
        3.4.3 末端定压差法控制法
    3.5 变冷冻水进水温度控制策略
    3.6 变冷冻水进水温度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3.7 PID算法简介
    3.8 小结
4 基于TRNSYS的冷冻水系统的仿真
    4.1 引言
    4.2 TRNSYS软件介绍
    4.3 西安地铁车站模型的设计
    4.4 西安地铁车站TRNSYS建模中相关参数设置
    4.5 西安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4.5.1 西安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选型
        4.5.2 通风系统模型的建立
        4.5.3 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4.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5 技改项目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原有设备概况
    5.3 技改时参照的规范及标准
    5.4 节能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5.4.1 工作条件
        5.4.2 通用参数要求
        5.4.3 控制系统
        5.4.4 监控中心
    5.5 系统方案设计
    5.6 节能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5.7 技改增加的主要设备
    5.8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铁车站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与设计优化[D]. 刘雨微.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2]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D]. 谭新祥.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D]. 翟维丽. 吉林大学, 2007(03)
  •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接口管理研究[D]. 郭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5)
  • [5]国内轨道交通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研究[D]. 冀丽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6]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功能与特点[J]. 朱蓓玲,宋键.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05(04)
  • [7]再生能源回馈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D]. 张浩.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8]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条件下运营场景设计及智能运维研究[D]. 谭文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 徐田坤.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 [10]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与能源管理优化[D]. 段皖秦.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列车照明自动控制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