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谈话”要注意的问题

“个别谈话”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别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凤[1](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王发读[2](2012)在《基于绩效评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文中指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评价,既是干部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也是公共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将绩效评估引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之中,更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使考评什么、如何考评、考评以后结果怎么用等问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关键性措施。本文以国内外绩效评估实践为基础,系统探讨了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发展状况,总结分析了我国干部考核的发展历程以及部分省市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在此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湖北省市厅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绩效评估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主体设计、方法途径、制度构建、结果运用、趋势探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价值和探索空问的制度构想,并结合工作实际直接转化成制度规范得以试行。本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系统分析国内外开展绩效评估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目标,确定论文的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特点。第二章对西方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我国历史上官员考课制度及新中国成立后干部考核评价标准的演进历程进行简略梳理分析和系统归纳。第三章对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政府绩效概念及内涵、绩效评估的定义及内涵;研究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分析绩效评估的实践、功能及影响;同时对我国现行实绩考核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实绩考核层层落实的影响因素,提出综合办法。第四章重点研究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分析科学发展观对综合考核评价提出的内在要求;提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制定指标体系的设想和建立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能力素质评价标准的构想;分析综合考核评价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科学确定综合考评目标的设想。第五章对综合考核评价方法途径进行探讨,研究综合考核评价程序设计、综合考核成本控制问题、综合考核评价负效应及有效监督等问题;选择性地就量化分析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综合考评与人才评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辨析。第六章研究综合考核评价的主体设计及民意分析问题,论证了综合考核评价机构职能、设置路径建设、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等问题,提出综合考核评价参与主体的设计构想,研究了民意调查环节中问卷设计的原则、方法与途径。第七章探讨综合考核评价的制度构建问题,提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初步构想,分析考评结果运用的困境以及如何激发考评结果运用活力、考核评价制度实施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等问题。第八章进行实证比较研究,以湖北襄阳、宜昌等地综合考核评价实践为案例,综合总结分析其成功做法和主要问题;同时研究省级层面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分野,对广东、重庆等省市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实践进行多维度比较。第九章对综合考核评价趋势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绩效评估在干部考核评价实践中的“二难”处境,并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和制度安排提出理性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在于:第一,按照全面系统、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客观公正、于事简便、动态适用等原则,精心设计考评内容,细化考评指标,完善指标体系,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第二,坚持把实绩考核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进一步创新绩效考核的手段,改进实绩分析方法,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群众评价意见,系统分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决策、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客观反映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情况,并以实绩考核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导向性的核心内容。第三,加强对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宏观管理,规范考核行为,整合考评资源,强化综合考评,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传统评价方法,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权威性的重要基础。第四,综合考核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和规范化程度高的工作,注重考核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提升考核评价主体的综合素质,推进考评主体的专业化,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准确性的关键措施。第五,由于制度不配套,使得干部考评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制度依靠,自由裁量空间和幅度较大,同时,在考评结果运用上缺乏制度链接,降低了考评结果转化效用。从制度设计上,既要把干部考核评价作为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等一级法规的细则性、配套性办法和措施,也要把综合评价考核作为一项主体制度,加强周边操作性和环境性制度的建设,分类分层、科学完善的制度建构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规范性的重要保证。第六,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宽阔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关于综合考核评价的研究动态,积极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提高综合考核评价创新性的积极动力。本文的主要特点在于所提出的制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一定的系统性:一是实践性。从选题比较,到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素材等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当前我国干部考核评价的现实任务和突出问题展开,力求解决干部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基本上做到了边研究、边探索,成果边转化、边推广。二是操作性。从思路路线到技术路线,从框架设计到程序安排都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力求做到既“管用”与“好用”、可用与可行并重。三是系统性。研究中既注重相关问题的历史追溯、现实分析和前瞻思考,更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绩效评估内在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维度,逐一串联式地进行解析,从研究的完整性、关联性上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

张杰[3](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秦基伟[4](2013)在《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文中研究指明一九三九年8月5日自一九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一年的过程中,虽然文化上有些进步,但我认为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感觉到对工作有一些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继续日常工作日记,它的作用不仅是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且可以每天对自己思想意识上进行检查,并希望诸同志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杜俊奇[5](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莫愁[6](2019)在《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同时也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窗口。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不断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东盟学子青睐到广西进修与学习。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来桂留学生人数累计超过5.7万人,其中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达到4.2万人,约占来桂留学生总人数的3/4。面对越来越多到广西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现状进行探究,找出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来桂留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包括对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对外汉语教师以及来桂留学生的现状调查及综合分析。第三部分是探究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存在的不足,对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提出有效性的对策:(一)优化课堂物理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二)师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并将课堂规则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三)切实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课堂管理须“以人为本”、“多法并举”;(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王小平[7](2013)在《肃反运动研究(1951-1960) ——兼以山西肃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1951——1960年间发生的“肃清反革命运动”的专题研究。肃反运动开始于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5月中旬,镇压反革命运动进入收缩阶段。同时从社会上的大规模清理,转入清理党政军内部。5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清理“中层”“内层”问题的指示》。肃反运动实际上开始。为了处理那些清理“中层”、“内层”过程中被发现有政治历史问题的党员,1951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清理“中层”“内层”运动中对共产党员所有隐瞒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的处理办法(草案)》。这项党内清理工作一直延续到1953年12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清理“中层”、“内层”的运动,引起中共中央决定再次审查干部。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这一审干工作一直延续到1955年10月。在审干过程中,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潘扬事件和胡风事件。中共中央抓住这两个事件,大张旗鼓地开展肃反运动。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此后,中央和全国各级党、政府、人民解放军、群众团体、企业,都普遍展开了“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1956年12月,第一批肃反运动结束。之后,中共中央又开展了第二、第三、第四批肃反运动。1958年12月,肃反运动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在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影响下,肃反运动由松变紧。直到1960年9月,中共中央发现公安部对敌情估计失当,才停止了肃反运动。在肃反运动过程中,中共中央共先后颁布过六项政策:即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判别标准与处理政策;调查取证政策,包括有关调查范围、手续的规定与邮检的政策;关于逮捕、审查、审批权限的政策;甄别定案政策;关于参加肃反运动的职工及各类被审查人员待遇的政策;关于被审查者中逃跑、自杀人员的处理政策。与全国肃反运动同步,山西省也开展了肃反运动,先后分七批进行,于1962年4月结束。在这期间,山西省委十人小组用四种方法推动运动: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全省肃反运动的规划和动员,派出检查组检查各地的运动情况,创办《肃反简报》交流信息,推广各地肃反斗争的经验。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些具有山西特点的政策,比如,甄别定案、逮捕人犯、调查制度、关于同志会骨干分子界定的政策。山西兴县于1956年7月展开了肃反运动,先后分七批进行,于1962年3月结束。县委五人小组开展运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党委重视、调查取证、开展肃反斗争、甄别定案。这场政治清理运动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被清洗人员多,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当代史的研究中,它还是一个没有认真开垦的园地。现有的许多论着,多半停留在概念化简单结论的层次上。因此,有必要还原真相,检讨历史。本文的贡献是:(1)弄清了全国肃反运动的起止时间和发动原因;(2)梳理了全国肃反运动的过程,讨论了肃反运动的六项政策;(3)重点论述了山西肃反运动的经过,并叙述了兴县的肃反运动;(4)提出了作者对肃反运动的否定的评价。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目前还无法收集到更多档案资料。因此,本文现有篇章档案材料比较丰富,但还没有条件对全国各省的普遍情况作详细研究。

薛惠[8](2013)在《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监狱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国家的服刑人员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但每一个服刑人员牵动着他的家庭、亲人和朋友,更牵动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服刑人员的犯罪行为给个人或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或严重的危害,很多人认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不可饶恕,给予严惩才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他人的作用。事实表明严刑峻法并不能杜绝犯罪,也不能完全把服刑人员改造好,有时候甚至导致报复社会的更大刑事案件发生。刑罚虽然具有惩罚服刑人员的作用,但刑罚的真正目的是将犯了罪的人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使他们回归社会后不再危害社会,不再继续犯罪。监狱是刑罚执行的场所,刑罚执行理念不仅影响到监狱的工作开展,也影响到服刑人员改造的效果。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犯罪和刑罚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国家已由专制走向民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刑罚由严厉走向轻缓。更多的人认识到服刑人员虽然造成了社会危害,但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希望对服刑人员不再采取惩罚、报复等刑罚,而是采用劳动改造和思想矫正的方式,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思想和心灵深处解决服刑人员的犯罪问题,为他们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创造条件。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同样也受到人类社会民主和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监狱的管理更加法治化和人性化。按照依法治国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改造服刑人员是我国监狱面临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为完成监狱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历史使命,必须提高监狱的管理水平,出路在于创新。监狱及其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将监狱从一个服刑人员关押场所转变为服刑人员的矫正场所,加大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力度,不断提高矫正水平和质量,使服刑人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刑满释放后不再犯罪。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服刑人员行为约束和心理矫治,劳动技能的培养,成功地改造了一大批服刑人员,但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注重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并加大思想矫正力度日益成为监狱管理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思想矫正为红线,前后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本体论。介绍了服刑人员概念的演变,分析中西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渊源流变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其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降低再犯罪率的重要途径。第二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依据论。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格动力学理论、人道主义理论、社会激励理论、亚文化理论的角度讨论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而尊重服刑人员基本权利,追求行刑效益最优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是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实依据。第三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由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介体等静态要素和施教系统、接受系统、反馈系统等动态要素组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发展性、连续性的特点。分析和研究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助于推动和开展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教育工作。第四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影响因素论。思想矫正过程是服刑人员由外在规制到内在规制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观念滞后,矫正教育者和服刑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矫正环境和矫正制度等因素是影响矫正效果的重要条件。第五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对策论。本章根据当前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状,结合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理论研究最新成果,提出矫正主体思想上要重视服刑人员的思想矫正工作,建立专职的思想矫正工作队伍,对服刑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多种主体参与的社区矫正活动等对策是提升矫正效果,使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

王天丹[9](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王富聪[10](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二、“个别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别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一、“学监制”的续存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一、“导师制”的先行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绩效评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标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框架及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特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特点
第二章 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溯源
    一、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探析
        (一) 对美、德、法三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概略比较
        (二) 对国外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综合分析
        (三) 国外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历史上的官员考课制度回溯
        (一) 考课制度溯源
        (二) 唐宋时期的考课制度
        (三) 明清时期的考课制度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简述
        (一)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回溯
        (二) 我国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及综合考核评价演进历程
        (三) 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从试点到形成的回顾
第三章 绩效评估理论及其实践应用
    一、绩效评估概念探析
        (一) 政府绩效概念
        (二)绩效评估的定义及内涵
    二、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一) 绩效评估的实践
        (二) 绩效评估的功能及影响
        (三) 我国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现行实绩考核问题探析
        (一) 实绩考核层层落实的影响因素
        (二) 实绩考核途径分析
        (三) 精简实绩考核内容办法
    四、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估改善路径
        (一) 综合考核评价重点难点问题
        (二) 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改善路径
第四章 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科学发展观对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在要求
        (一) 综合考核评价要突出发展的主题
        (二) 综合考核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
        (三) 综合考核评价要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四) 综合考核评价要突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二、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 时代导向性原则
        (二) 系统全面性原则
        (三) 突出重点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动态适用性原则
    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制定指标体系的设想
        (一) 按照共性要求,建立健全常态性指标体系
        (二) 强调个性特征,分层分类制定动态式指标体系
        (三) 注重考核导向性,建立调节式辅助性指标体系
        (四) 合理分配指标权重,实行量化考核
        (五)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建立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能力素质评价标准的构想
        (一) 重要性分析
        (二) 建立的法规政策依据
        (三) 建立的原则
        (四) 实践探索设想
    五、综合考核评价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综合考评目标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二)确定综合考评目标的影响因素
        (三) 对科学确定综合考评目标的几点思考
第五章 综合考核评价方法选择
    一、综合考核评价程序设计
        (一) 综合考核评价程序设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二) 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分阶段程序设计
        (三) 运行综合考核评价设计程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综合考核的成本及控制
        (一) 综合考核成本的主要内容
        (二) 综合考核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三) 综合考核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
    三、综合考核评价负效应及有效监督
        (一) 综合考评的负效应分析
        (二) 对综合考评工作的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加强综合考评工作监督的几点思考
    四、量化分析技术在绩效考核评估中的应用
        (一) 量化分析技术的特点
        (二) 量化分析技术的程序
        (三) 对评价指标的同度量处理
        (四) 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
    五、综合考评与人才评估关系辨析
        (一) 综合考评和人才评估的概念
        (二) 综合考评与人才评估的关系
        (三) 综合考评和人才评估对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的启示
第六章 综合考核评价主体及民意调查设计
    一、综合考核评价机构职能及设置路径建设探析
        (一)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构职能设计
        (二) 综合考核评价机构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构想
        (三) 综合考核评价机构的人员配置及队伍建设
    二、综合考核评价参与主体的设计
        (一) 考核评价主体的概念
        (二) 考核评价主体设置的基本原则
        (三) 综合考核评价参与主体的主要构成
        (四) 不同对象的考评主体的设置
        (五) 第三方评估的利弊分析
    三、民意调查环节中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途径分析
        (一) 民意调查问卷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二) 民意调查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三) 民意调查问卷问题的类型和表述方式
    四、对基层综合考评中实绩与民意比重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 基层民意调查的总体比重可以略低一些
        (二) 可分类确定考核指标及分值比重
        (三) 要改进民意调查的方式方法
第七章 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构建及结果运用
    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环境分析
    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设计初步构想
        (一) 制度设计的理论支撑
        (二) 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制度设计的初步构想
    三、构建现代综合考核评价统计制度
        (一) 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二) 考核评价工作信息化必备条件分析
        (三) 考核评价工作信息化实现途径分析
    四、考评结果的运用问题
        (一) 考评结果运用的价值意义
        (二) 考评结果运用的困境分析
        (三) 激发考评结果运用活力的措施选择
    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着力解决考核管理碎片化问题,整合统筹绩效考核与干部考核
        (二) 积极探索德的考察途径,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 强化实绩考核,提高干部实绩考核评价的准确性
        (四) 着力增强考核评价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将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统一起来
        (五) 着力提高考核评价科学性,做到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协调
        (六) 着力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坚持平时考核与集中考察相结合
        (七) 注重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考核评价与相关制度相配套
        (八) 坚持严格执行与改进完善相结合
第八章 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情况典型比较
    一、案例分析:襄阳、宜昌等地综合考核评价实践情况
        (一) 襄阳市综合考核评价情况
        (二) 宜昌市综合考核评价情况
    二、比较研究:省级层面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价值与方法的分野
        (一) 按照中组部“1+3”模式制定综合考评办法一一浙江省
        (二)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基础、突出实绩考核一一长沙市、重庆市、陕西省、河北省、山西省
    三、对各地探索实践情况的总体评价和思考
        (一) 主要成果
        (二)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三) 改进路径思考
第九章 健全综合考核评价的趋势展望及措施建议
    一、绩效评估在干部考核评价实践中的“二难”处境探析
        (一) 目标定位:考人与考事两种取向的“二难”
        (二) 指标设置:关键性和全面性的“二难”
        (三) 方法程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二难”
        (四) 结果运用:按德才选干部与凭实绩用干部的“二难”
        (五) 效果预期:高度关注与难以公认的“二难”
        (六) 制度环境:人格理想化与世俗化的“二难”
        (七) 方法工具:定性与定量的“二难”
    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路向思考
        (一) 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二) 突出工作实绩,提高考核评价的导向性
        (三) 改进评价方法,提高考核评价的权威性
        (四)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性
        (五) 健全配套制度,提高考核评价的规范性
        (六) 正确运用结果,提高考核评价的效用性
        (七) 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考核评价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湖北研究制定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调查问卷
附录二、湖北省“1+4”文件
附录三、部分省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简明分类情况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一、历史背景
        二、初步发展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小结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确立阶段
        二、调整阶段
        三、衰弱阶段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二、课程安排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小结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第二节 导师制
        一、实施动因
        二、方法措施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二、训育特色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一、训育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结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经费
        二、工作机制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一、制度约束
        二、工作指导
        三、行政管控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小结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一、奖励措施
        二、惩戒措施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存在问题
    小结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小结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一、安排学生实习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一、官僚作风束缚
        二、管理机制被动
        三、制度有失科学
        四、经费支持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5)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6)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课堂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外课堂管理研究现状
        三、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课堂环境现状的调查
        一、物理环境
        二、心理环境
    第二节 课堂规则现状的调查
        一、规则的制订
        二、规则的执行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师现状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课堂教学
        三、课堂管理
    第四节 来桂留学生现状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课堂行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对课堂环境现状的分析
        二、对课堂规则现状的分析
        三、对对外汉语教师现状的分析
        四、对来桂留学生现状的分析
第二章 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课堂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不足
        二、成因分析
    第二节 课堂规则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不足
        二、成因分析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二、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来桂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成因分析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特征
        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高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优化课堂物理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征优化课堂物理环境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及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
    第二节 师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并将规则贯彻落实到教学中
        一、师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
        二、贯彻落实课堂规章制度
    第三节 切实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组织教学要力求严谨
        三、重视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四、创设情趣课堂,让汉语教学有情有趣
    第四节 课堂管理须“以人为本、“多法并举”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
        二、“多法并举”:高效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第五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调查问卷表(学生版)
    附录二: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调查问卷表(教师版)
    附录三: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观察记录表(学生版)
    附录四: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7)肃反运动研究(1951-1960) ——兼以山西肃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想与方法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全国肃反运动概述
    第一节 肃反运动的酝酿
        一、镇压反革命运动概述
        二、肃反运动的起点
        三、肃反运动和审干工作的结合
        四、潘扬事件促进肃反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五、“七一”指示的发布和中央十人小组的建立
    第二节 肃反运动的发动
    第三节 肃反运动的高潮
    第四节 肃反运动的结束
第二章 肃反运动的各项政策
    第一节 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判别标准与处理方法
        一、反革命分子的判别标准
        二、现行反革命分子与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区别
        三、坏分子的判别标准
        四、对一般反革命分子的解释
        五、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处理方法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三节 逮捕、审查、审批政策
        一、逮捕政策
        二、关于肃反对象定案处分的初步决定
        三、关于肃反对象定案处分的审核权
    第四节 甄别定案政策
        一、甄别定案小组人员的组成
        二、甄别定案的程序
    第五节 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政策
        一、劳动教养的反革命分子的生活待遇
        二、基本建设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
        三、被逮捕、隔离反省人员的工资待遇
        四、被管制的反革命分子的工资待遇
        五、逮捕和隔离反省的人在扣押期间的工资待遇
    第六节 自杀、逃跑人员的处理政策
        一、自杀人员的处理政策
        二、逃跑人员的处理政策
第三章 山西肃反运动的过程和开展方法
    第一节 山西肃反运动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的肃反
        二、第二阶段的肃反
        三、第三阶段的肃反
        四、第四阶段的肃反
    第二节 山西省推动肃反运动的方法
        一、召开各种会议
        二、派出检查组赴各地检查督促
        三、通过简报交流信息,指导运动
        四、总结推广各地斗争方法
    第三节 颁布政策
        一、审批案件和逮捕犯人的政策
        二、“阎匪特务分子”和“同志会骨干分子”的政策界定
        三、关于利用档案的规定
        四、调查站工作的政策
第四章 兴县肃反运动
    第一节 兴县概况与社会政治状况
        一、兴县概况
        二、兴县社会政治状况
    第二节 兴县肃反运动的开始
    第三节 兴县肃反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兴县肃反运动的全面展开
    第五节 兴县肃反运动的结束
    第六节 兴县肃反运动的方法
        一、党委重视
        二、调查取证
        三、对肃反对象组织重点斗争
        四、甄别定案
结语
参考文献

(8)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中西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之比较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概述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相关概念界定
        (一) 从“犯人”、“罪犯”到“服刑人员”
        (二) 服刑人员概念确定的意义
        (三) “思想矫正”释义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历史沿革
        (一) 西方国家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历史变迁
        (二) 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渊源和发展概况
        (三) 当代教育刑主义下的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思潮
    三、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性质和特点
        (一)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价值观重塑的过程
        (三)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社会复归过程
    四、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意义
        (一) 丰富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
        (二) 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
        (三) 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率
第二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 人道主义行刑理论
        (三) 人格动力学理论
        (四) 社会激励理论
        (五) 亚文化理论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实依据
        (一) 尊重服刑人员基本权利的需要
        (二) 体现行刑效益的实际需要
        (三)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三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分析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定义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运行和环节
    三、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基本机制
        (一)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接受机制
        (二)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动力机制
        (三)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说服机制
        (四)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沟通机制
第四章 影响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观念滞后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一) 重刑主义观念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二) 功利化观念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二、矫正工作者自身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一) 矫正工作者文化程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施教过程的影响
        (二) 矫正工作者心理素质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施教过程的影响
    三、服刑人员自身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一) 服刑人员心理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二) 服刑人员道德素养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三) 服刑人员的认知水平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四) 服刑人员的文化素养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四、矫正环境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一) 监区环境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环体的影响
        (二) 社会支持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环体的影响
    五、矫正制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一) 矫正教育者的主体范围规定不明确
        (二) 服刑人员的奖惩激励缺乏制度制约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矫正主体观念,注重思想矫正在服刑人员改造中的作用
        (一) 树立尊重服刑人员基本人权的观念
        (二) 转变社会对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态度
    二、开展道德教育,使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培养服刑人员耻感意识,加强道德教育
        (二) 培养服刑人员道德自省,加强道德内化
    三、构建主体间性思想矫正教育模式,开展服刑人员的个性化教育
        (一)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模式的新突破
        (二) 开展服刑人员个性化矫正,提高矫正效果
    四、开展多样化矫正活动,提高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工作质量
        (一) 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知识水平
        (二) 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服刑人员守法意识
        (三)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
        (四) 开展心理咨询,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五、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矫正教育环境
        (一) 加强监区、家庭、社会环境的构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矫正氛围
        (二) 构建政府组织为主导,多种力量参与的社区矫正教育模式
    六 完善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工作的相关制度
        (一) 完善思想矫正工作的衔接制度
        (二) 健全矫正工作者职业准入制度
        (三) 建立服刑人员人格调查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
        (四) 完善服刑人员考核制度
        (五) 构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奖惩机制的听证制度
结语:高墙内外人性的流露
参考文献
附录: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质性研究探索与尝试
后记

(9)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个别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D]. 王海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绩效评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D]. 王发读.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4]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J]. 秦基伟. 中国作家, 2013(16)
  • [5]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广西高校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 莫愁. 广西大学, 2019(01)
  • [7]肃反运动研究(1951-1960) ——兼以山西肃反为例[D]. 王小平. 南京大学, 2013(01)
  • [8]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D]. 薛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9]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个别谈话”要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