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喂乳杆菌雏鸡对鸡白痢菌感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晗[1](2021)在《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类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宿主范围广,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鸡、鸭等家禽,猪、马、牛家畜等。人类食用了患病或者带菌动物的肉,乳制品或蛋类会感染沙门氏菌。家禽是携带沙门氏菌的重要载体,沙门氏菌病包括鸡白痢、鸡伤寒及鸡副伤寒等,其中鸡白痢是威胁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疫病之一。通过研究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鸡白痢沙门氏菌能力的影响,可以为益生菌在种鸡群防控鸡白痢中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撑。因此,本研究选择山东省地方品种鸡群绿壳蛋鸡为试验材料,探究绿壳蛋鸡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易感性,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和抗鸡白痢沙门氏菌能力的影响,为种鸡群防控鸡白痢提供实验数据,进一步为生产与实践服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丁酸梭菌影响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30日龄绿壳蛋鸡的致病性探究64只1日龄绿壳蛋鸡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LCB组、HCB组和SB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108CFU/Kg丁酸梭菌,1×109CFU/Kg丁酸梭菌,0.1%饲料级丁酸钠。饲养30d时,对照组和试验组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2×109CFU/只),试验期为37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1×109CFU/Kg丁酸梭菌显着降低了绿壳蛋鸡的采食量(P<0.05),对免疫器官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沙门氏菌在不同脏器定植数量统计结果显示:与CON相比,HCB组能够显着的降低沙门氏菌在肝脏组织、脾脏组织和盲肠内容物中的定植数量(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饲喂丁酸梭菌能够显着降低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细胞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的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可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绿壳蛋鸡肝脏,脾脏组织的病变程度;盲肠内容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CB组(1×109CFU/Kg丁酸梭菌)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CON组(P>0.05),表明丁酸梭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绿壳蛋鸡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多样性,丰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本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可以提高30日龄绿壳蛋鸡抗病力,减缓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疾病。2.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探究将256只18周龄绿壳蛋鸡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LCB组、HCB组和SB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107CFU/Kg丁酸梭菌,1×108CFU/Kg丁酸梭菌,0.1%饲料级丁酸钠。试验第12W时,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2×109CFU/只),攻毒后1W处死鸡只并检测指标。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料蛋比和采食量无显着影响(P>0.05),HCB组可显着提高21-24周龄绿壳蛋鸡的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P<0.05),对蛋黄指数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在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后,丁酸梭菌可以改善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绿壳蛋鸡蛋白高度的降低(P<0.05)和产蛋率的下降(P>0.05)。本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的蛋品质有提升作用,同时可以增强机体对沙门氏菌的抵抗能力。
苏景[2](2021)在《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抗生素防治鸡白痢虽然疗效显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鸡白痢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和环境耐药菌株,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板蓝根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和抗菌消炎等功效,从板蓝根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类、多糖类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保护神经、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本研究探索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确定板蓝根微粉的最佳使用条件,并探索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作用,为板蓝根微粉在临床上防治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条件下使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板蓝根微粉中(R,S)-告依春含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按质量比14倍蒸馏水浸泡板蓝根微粉0.5 h,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溶出率最高,为3.268 mg/g。(2)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和MBC;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为0.125 g/mL,MBC为0.25 g/mL,板蓝根普通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为0.25 g/mL,MBC为0.5 g/mL;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板蓝根微粉可使菌体溢缩,弯曲、凹陷;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空白组细菌死亡率为0.2%,板蓝根微粉组细菌死亡率为10%。(3)通过试验确定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的最佳感染剂量为1×109CFU/mL,并以此剂量感染雏鸡,建立鸡白痢病理模型。使用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防治雏鸡白痢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对雏鸡白痢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显着降低患病雏鸡的死亡率、发病率,提高对患病雏鸡的保护率,其中,板蓝根微粉预防中剂量组(0.25 g/羽)防治效果最佳,雏鸡死亡率为14.3%。随后,取感染雏鸡睾丸和卵巢,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取雏鸡胸腺和法氏囊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Elisa测定雏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Elisa测定雏鸡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结果表明:经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防治后,雏鸡睾丸的组织结构完整,染色深,各级精子生成细胞排列紧密,规律性强,细胞形态清晰,卵泡结构完整,可以看到各级卵泡,有明显的卵黄物质、透明带和颗粒细胞,法氏囊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AST、ALT、TNF-α和IL-1均降低,其中,板蓝根微粉各组较板蓝根普通粉各组效果更为显着。(4)对感染雏鸡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检测板蓝根微粉对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雏鸡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治疗组雏鸡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和Chao与空白组相比有所升高,反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指数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略有降低,变化不明显。
吴正可[3](2021)在《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禽感染病原菌后往往伴随着免疫性能的下降和肠道健康的受损,被污染的家禽及其肉、蛋产品是病原菌重要的携带者,这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通过营养调控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原菌感染、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肠道损伤,对于维持家禽肠道及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乳酸菌作为肉鸡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性能,在动物肠道健康调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研究通过七个试验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探讨了嗜酸乳杆菌的益生作用及其缓解肉鸡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试验一评估了十株益生菌体外对病原菌大肠杆菌O157(以下简称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以下简称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并挑选出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嗜酸乳杆菌E继续探究其抑菌物质及其对肉鸡饲喂效果。嗜酸乳杆菌E代谢产物中乳酸含量随培养时间线性升高,且其浓度与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R2=0.9780)和沙门氏菌(R2=0.9714)的抑制能力呈线性相关。嗜酸乳杆菌E无溶血现象发生,抗生素敏感性良好,肉鸡饲喂结果发现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并有提高肉鸡14日龄体重(BW,P=0.09)的趋势。血清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E降低了肉鸡21日龄血清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尿素氮(P>0.05)和甘油三酯(P<0.05)的含量。试验二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固态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制粒与不制粒)和添加水平(0,5%,10%,15%)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试验期为42d。试验结果表明,制粒与发酵对1~21日龄肉鸡BW、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10%的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肉鸡全期ADG和ADFI(P<0.05)。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提高了肉鸡42日龄小肠总长度和总重量,并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值和养分消化率(P<0.05),促进了肉鸡肠道发育。此外,发酵饲料下调了肉鸡空肠炎症因子IL-6、IL-8及i NOS m RNA的表达(P<0.05),并上调了空肠屏障功能蛋白Occludin和Claduin-1 m RNA的表达(P<0.05),提高了肉鸡肠道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试验三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3×2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0,5×108CFU/kg和10×108CFU/kg)和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攻毒和不攻毒)及其交互作用。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第15~21日龄的ADG(P<0.05)、ADFI(P<0.05)和BW(P=0.083);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和15~21日龄的ADG和ADFI(P<0.05),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死亡率(P<0.05)。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外周血中CD3+(P<0.05)和CD8+(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嗜酸乳杆菌E干预显着增加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P<0.05)。5×108CFU/kg和10×108CFU/kg水平的嗜酸乳杆菌E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14日龄空肠NF-κB、TNF-α和IL-8 m RNA表达上调(P<0.05),并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嗜酸乳杆菌E干预下调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21日龄脾脏i NOS和空肠IL-8 m RNA表达(P<0.05)。肉鸡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E提高了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试验四在试验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显着增加了肉鸡14和21日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LPS(P<0.05)含量,并有降低肉鸡小肠总长度的趋势(P>0.05);同时,大肠杆菌感染下调了肉鸡14日龄空肠Occludin-1和Claudin-1 m RNA的表达。嗜酸乳杆菌干预则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血清CRP、DAO和LPS的含量(P<0.05),并上调了肉鸡14日龄和21日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 m RNA和21日龄回肠Occludin、ZO-1和Claudin-1m RNA的表达(P<0.05),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试验五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中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则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回肠中幽门螺旋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P<0.05)。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感染均增加了肉鸡21日龄回肠食糜微生物Ace指数和Chao指数(P<0.05),并降低了肉鸡回肠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了蓝藻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P<0.05)。肠道中致病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与肠道炎症因子和肠道屏障功能m RNA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致病菌相关菌群的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改善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试验六基于Lab-free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解析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上调了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细菌防御反应、细胞死亡、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上调NOD样和PPAR信号通路等过程启动免疫应答;嗜酸乳杆菌E干预上调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Pyrin-like、溶菌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的表达,并通过降低肉鸡肠道内分子转录水平及相关基因沉默调控,阻断了病原菌在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递,下调了大肠感染肉鸡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氧化还原过程和应激反应等不利生物学过程,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对肉鸡肠道的损伤。试验七通过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抑制大肠杆菌诱导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表明,大肠杆菌通过识别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显着上调了Caco-2细胞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m RNA的表达(P<0.05),并显着上调了调控细胞凋亡过程关键蛋白Caspase-3、Capase8和P53-R m RNA的表达(P<0.05),诱导细胞坏死。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提前干预可降低大肠杆菌在Caco-2细胞上的黏附(P<0.05),缓解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坏死细胞的数量并降低Caco-2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具有促进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的益生作用。大肠杆菌O157感染通过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产生炎症反应,激发肠道细胞坏死性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嗜酸乳杆菌E提前干预从降低黏附、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机械、免疫屏障促进肠道发育等途径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
张磊,宫晓炜,郑福英,刘永生,董文豪,张小丽,陈启伟,马小军[4](2021)在《鸡源唾液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出对禽沙门菌具有显着拮抗效应的益生菌,从健康肉鸡消化道分离菌株,经细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4株唾液乳杆菌。体外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WLS001、WLS002、WLS003、WLS004这4株分离株分别对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H及胆盐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WLS001耐受性最强,在pH为2.0、胆盐浓度0.2%条件下均能生存。药敏结果显示,4株菌均对万古霉素耐药。安全性试验表明,所有唾液乳杆菌均没有溶血环,试验组雏鸡体重较对照组增重显着(P<0.05)。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脾、肝、盲肠及十二指肠形态均正常。结果表明,4株鸡源唾液乳杆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具备进一步开发微生态制剂的潜力。
张盛,王一冰,蒋守群[5](2021)在《益生菌对鸡抵御沙门氏菌感染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沙门氏菌病是家禽生产中常见的疾病,其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播,导致群体广泛携带,并通过肉、蛋等产品经食物链传染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发现,益生菌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通过改善抗氧化能力、肠道功能以及免疫水平等方式,发挥抵御鸡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本文就鸡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及益生菌对鸡抵御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益生菌应用于鸡沙门氏菌病的防制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王誉颖,韩德平,闫雪,刘雪连,吴栋,王佳,马云飞[6](2020)在《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沙门菌攻毒组、干酪乳杆菌组、预防组、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每组5个重复,采用组织学和免疫学方法检测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治疗,可以维护沙门菌感染雏鸡盲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显着提高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量,降低致炎细胞因子IL-17、TNF-α的表达。表明干酪乳杆菌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缓解沙门菌诱导的肠道免疫紊乱。
石水琴[7](2020)在《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肠道疾病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乳酸菌是肠道菌群中主要益生菌群之一,具有优化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调节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防御肠道病原体的主要防线。全面认识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功能对开发肠道菌种资源和防治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感染是人类胃肠炎的常见病因,其感染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微生态失调等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乳酸菌可以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性感染,但其在肠道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鸡为研究对象,解析鸡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探究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旨在从健康鸡肠道中筛选具有良好特性且具有抗肠炎沙门氏菌的乳酸菌。从乳酸菌调控肉鸡肠道菌群和宿主基因表达抗病原菌感染的角度出发,验证所筛选到的优良乳酸菌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为通过乳酸菌调控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稳定,提高肉鸡抗病力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鸡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分析及其乳酸菌筛选本章节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来探究不同养殖环境中的自由散养(FRS)与规模化商业养殖(CRS)以及不同基因型鸡中白羽肉鸡(BC)与罗曼蛋鸡(LC)的鸡盲肠肠段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FRS和CRS中盲肠细菌的主要菌群,在FRS中发现了Deferribacteres,而在CRS中几乎不存在。在FRS中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ceae_Ga6A1,Unclassified Proteobacteria和unclassified Spirochaetaceae的物种丰度更高,而在CRS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和Helicobacter则更为丰富。物种的主要功能注释是复制,重组和修复,能量产生和转化,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以及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相关功能。对不同品种鸡盲肠菌群宏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结果发现BC,LC盲肠细菌的主要菌群是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BC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和Alistipes物种较丰富,而在LH中Bacteroides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更为丰富。物种的主要功能注释是复制,重组和修复,能量产生和转化,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以及氨基。结果表明,同一物种的鸡的基因型差异可以引起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但不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主要功能差异。对鸡肠道乳酸菌数据信息分析发现,鸡肠道乳酸菌主要是隶属于Lactobacillus、Pediococcus、Sharpea和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e四个属。L.reuteri属于Lactobacillus,丰度占乳酸菌14.6%,其功能主要参与复制,重组和修复,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辅酶运输和代谢,能量产生和转化以及防御机制。结合微生物纯分离培养方法,成功从肉鸡肠道分离得到一株罗伊氏乳杆菌S5(L.reuteri S5)菌株,其在MRS培养基中生长20 h为其最佳接种时间,在24 h产乳酸量最高为1.42 mmol/L,具有较好耐受性,L.reuteri S5菌株无细胞发酵上清中T-AOC、GSH-PX和T-SOD活性高于菌体,对S.enteritidis ATCC13076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该菌株优势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和豆粕。2.L.reuteri S5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体外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研究由于乳酸菌具有菌株特异性,为全面解析L.reuteri S5菌种信息和益生功能尤为重要。L.reuteri S5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reuteri S5全基因组中含有1个环形染色体,基因组长度为2,962,865 bp,基因的平均长度为905 bp,共有2,787个基因,59个t RNA基因,19个r RNA基因,其他nc RNA基因30个。具有完整的初级代谢途径,编码糖酵解途径主要功能酶类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的酶类,其基因组上含有编码抗氧化、无机盐离子以及耐酸、耐胆盐相关的基因,证实了L.reuteri S5是一株益生特性优异的益生菌株。相关分子实验结果表明,L.reuteri S5通过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粘附和侵袭,毒力和细胞膜完整性基因的表达,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运动,破坏细菌结构,并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抑制或杀死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生长。这些结果为揭示L.reuteri S5益生特性以及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奠定基础研究。3.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选取益生菌株L.reuteri S5,构建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分析L.reuteri S5干预对鸡感染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L.reuteri S5菌株能稳定定植于鸡肠道各肠段,尤其是盲肠肠段内,L.reuteri S5菌株的定植会降低肠道环境p H值,抑制S.enteritidis ATCC13076在肠道内的定植。具有增强肠道屏障作用,减少S.enteritidis ATCC13076的细菌位移。L.reuteri S5定植于肠道内会增加鸡盲肠微生物菌群OUT数目,增加Lactobacillaceae的相对丰度水平,减少了Enterobacteriaceae科菌群的相对丰度水平。经组间距离分析,L.reuteri S5干预感染组(LS组)鸡盲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C组)距离较近。这些结果证明所筛选到的优良乳酸菌L.reuteri S5具有调控肠道菌群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的作用。4.L.reuteri S5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肠道转录组的影响采用动物体内实验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L.reuteri S5干预对鸡感染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reuteri S5能促进鸡生长性能,促进鸡肠道免疫球蛋白SIg A的分泌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炎症因子TNF-a,IFN-γ和IL-6的表达,减轻鸡肠道组织病理损伤。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L.reuteri S5可促进调节鸡的许多生物学进程和细胞代谢,可参与调节细胞粘附分子(CAMs)、氨基酸合成与代谢、维生素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固醇激素的合成等,从而促进鸡的生长性能。L.reuteri S5调控肠道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的主要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是产生Ig A的肠道免疫网络、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以及胞质DNA传感途径。这些结果为探究L.reuteri 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奠定了基础研究。综上,从健康鸡肠道成功筛选到一株益生特性优异的益生菌株L.reuteri S5,阐述了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作用机制,且从乳酸菌调控肉鸡肠道菌群和宿主基因表达抗病原菌感染的角度,证明了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肠道感染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乳酸菌防治S.enteritidis ATCC13076感染奠定基础研究。
吴开开[8](2020)在《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与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保护作用》文中提出鸡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雏鸡,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黄芪有效成分和益生菌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保护肠道健康。本论文研究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和非解乳糖链球菌、植物乳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的保护作用。为评价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皂苷组成的复合物与非解乳糖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菌对E.coli感染肉鸡肠道的保护作用,200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只,饲喂基础日粮。1-21日龄时,空白组(BG)、阳性组(PG)和模型组(EG)雏鸡灌服0.2 mL/d.只生理盐水;受试物组(TG)雏鸡灌服复合益生菌菌液0.2 mL/d.只,并饲喂含黄芪多糖(1 g/kg)和黄芪总皂苷(10 mg/kg)复合物的基础日粮;阳性组(PG)雏鸡每日饲喂含50 mg/kg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的基础日粮。TG组、PG组和EG组雏鸡于21日龄灌服一次0.2 mL 6×108 CFU/mL的E.coli O78。于感染0 d、1 d、7 d、14 d和21 d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观察肠组织结构,检测盲肠菌群数量,分析肠组织MPO活力、抗氧化指标水平、sIgA、IL-1、TNF-α和IL-10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受试物组和阳性组肠组织结构较为完整,MPO活力、IL-1和TNF-α含量降低,sIgA与IL-10含量升高,GSH-PX和SOD活力与总抗氧化能力增强;受试物组盲肠乳酸菌数量呈增加趋势,大肠杆菌数量呈降低趋势。为评价非解乳糖链球菌对E.coli感染肉鸡肠道的保护作用,200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只,饲喂基础日粮。1~10日龄时,空白组(BG)和模型组(EG)每只鸡灌服0.2 mL/d生理盐水,非解乳糖链球菌组(FG)和植物乳杆菌组(LG)每只鸡灌服0.2 mL/d 1×109 CFU/mL的FGM菌液和植物乳杆菌菌液。FG组、LG组和EG组雏鸡于14日龄时,灌服1次0.2 mL 6×108CFU/mL E.coli O78。于感染0 d、1 d、3 d和7 d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观察肠组织结构,检测盲肠菌群数量,分析肠组织MPO活力、抗氧化指标水平、sIgA、IL-1、TNF-α和IL-10、TLR4和NF-κB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FGM组和LG组鸡肠组织结构较为完整,MPO活力、IL-1与TNF-α含量降低,GSH-PX和SOD活力与总抗氧化能力增强,sIgA和IL-10含量升高,TLR4和NF-κB水平降低,盲肠乳酸菌数量呈增加趋势、大肠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雏鸡饲喂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非解乳糖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后,可减少大肠杆菌引起的鸡肠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黄芪有效成分复合物与复合益生菌联合使用对雏鸡肠道损伤的保护与盐酸多西环素有类似效应。
王誉颖,刘雪连,卢斯婷,闫雪,韩德平,马云飞[9](2020)在《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着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着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着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着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着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于曦[10](2019)在《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雏鸡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前期发现鲎素抗菌肽(Tachyplesin I,TP I)可以提高SPF鸡的生长性能,促进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产生,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以及提高产短链脂肪酸相关细菌Butyricicoccus和Blautia的丰度。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疾病,雏鸡感染后常出现急性败血症,感染鸡白痢雏鸡的肠道组织结构受到严重损害。受损肠道内微生态结构失调,导致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通过鲎素抗菌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未来防治沙门菌感染具有研究价值。本实验研究了鸡白痢沙门菌感染雏鸡后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雏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鸡源性乳酸菌对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感染雏鸡的盲肠内细菌的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揭示沙门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式,为丰富人为调控肠道菌群理论提供数据支持。鸡白痢沙门菌感染雏鸡后会显着降低雏鸡生长性能(P<0.05),肠道组织与结构如肠黏膜、肠绒毛受到严重破坏,此外肝脏与肺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对感染雏鸡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会显着降低肠道内细菌的丰度水平,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P<0.05)并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0.05)的丰度水平,在属水平上沙门菌会降低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P<0.05)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P<0.05)的丰度,并提高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P<0.05)与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P<0.05)的丰度水平。向感染沙门菌的雏鸡饮水中补充鲎素抗菌肽,能够提高感染雏鸡生长性能(P>0.05),同时可以减缓鸡白痢感染对肝脏与肠道的损伤情况。鲎素抗菌肽可以提高感染雏鸡属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能够抑制沙门菌感染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梭菌目(Clostridiales)等细菌的变化趋势,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向感染鸡白痢雏鸡补充鸡源性乳酸菌制剂,发现乳酸菌-抗菌肽制剂比乳酸菌单独使用更能提高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鸡源性乳酸菌可恢复沙门菌感染形成的差异菌属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丰度水平,增加丰度较低的Erysipelotrichaceae,Christensenellaceae,Peptostreptococaceae菌属的丰度水平,并使肠道菌群的结构在4周龄前达到稳定状态。综上,本研究验证了鲎素抗菌肽可以促进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雏鸡的生长状况,以及减少肠道和肝脏的炎症情况和损伤,并减缓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梭菌目(Clostridiales)等细菌增加或减少的趋势。通过补充鸡源性乳酸菌与抗菌肽制剂可以增加肠道内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水平,恢复感染造成差异菌属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丰度水平,但完全恢复肠道微生态原始结构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丰富了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以及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雏鸡肠道菌群变化的数据理论,为鲎素抗菌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提供理论基础。
二、饲喂乳杆菌雏鸡对鸡白痢菌感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喂乳杆菌雏鸡对鸡白痢菌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沙门氏菌的基本概况 |
1.1.1 沙门氏菌的形态学特征 |
1.1.2 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 |
1.1.3 沙门氏菌的血清学特性 |
1.1.4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
1.2 沙门氏菌的临床特征 |
1.3 沙门氏菌的病理学 |
1.3.1 雏鸡病理学 |
1.3.2 育成鸡病理学 |
1.4 沙门氏菌的诊断 |
1.5 沙门氏菌的防控 |
1.6 益生菌 |
1.6.1 益生菌的作用 |
1.6.2 益生菌应用于蛋鸡生产 |
1.7 丁酸梭菌的研究进展 |
1.8 绿壳蛋鸡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所用菌株 |
2.1.2 试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丁酸梭菌影响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30 日龄绿壳蛋鸡的致病性探究 |
2.2.2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探究 |
3 试验结果 |
3.1 丁酸梭菌影响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30 日龄绿壳蛋鸡的致病性探究 |
3.1.1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2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1.3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人工感染沙门氏菌后不同脏器中沙门氏菌的定植数量 |
3.1.4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不同组织形态影响 |
3.1.5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不同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6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影响 |
3.2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探究 |
3.2.1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2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外在蛋品质的影响 |
3.2.3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内在蛋品质的影响 |
3.2.4 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蛋抵抗沙门氏菌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丁酸梭菌影响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30 日龄绿壳蛋鸡的致病性探究 |
4.2 丁酸梭菌对产蛋初期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鸡白痢沙门氏菌能力的探究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白痢概述 |
1.1.1 鸡白痢的临床症状 |
1.1.2 鸡白痢的病理变化与流行病学 |
1.1.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
1.2 兽医临床防治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抗菌药物防治与耐药性问题 |
1.2.2 疫苗预防与免疫效果 |
1.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与炎症 |
1.3.1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
1.3.2 炎症因子 |
1.4 板蓝根研究进展 |
1.4.1 板蓝根简介 |
1.4.2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
1.4.3 板蓝根的临床应用现状 |
1.5 微粉碎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1 中药微粉碎的优势 |
1.5.2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加工领域的应用 |
1.5.3 中药超微粉碎面临的问题 |
1.6 大肠湿热 |
1.6.1 大肠湿热证的概述 |
1.6.2 大肠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
1.6.3 大肠湿热与鸡白痢沙门氏菌病 |
1.6.4 大肠湿热与肠道菌群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菌株与动物 |
2.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方法学验证 |
2.2.2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2.2.3 体外抑菌试验 |
2.2.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鸡白痢的防治试验 |
2.2.5 雏鸡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 |
3.1.1 (R,S)-告伊春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精密度试验 |
3.1.3 稳定性试验 |
3.1.4 方法重复性试验 |
3.2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3.2.1 常温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3.2.2 50℃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3.2.3 100℃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3.2.4 常温条件下浸泡0.5h稀释倍数14倍板蓝根普通粉(R,S)-告伊春含量 |
3.3 体外抑菌试验 |
3.3.1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和 MBC测定 |
3.3.2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影响 |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 |
3.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效果 |
3.4.1 最佳感染剂量的确定 |
3.4.2 临床防治效果 |
3.4.3 板蓝根微粉治疗组的雏鸡睾丸和卵巢病理变化 |
3.4.4 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3.4.5 雏鸡血清中AST和 ALT活性测定结果 |
3.4.6 雏鸡肝脏中TNF-α和IL-1含量测定 |
3.5 板蓝根微粉对肠道菌群影响检测结果 |
3.5.1 肠道菌群OTU测序结果 |
3.5.2 板蓝根微粉对大肠湿热下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3.5.3 板蓝根微粉对大肠湿热下雏鸡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的影响 |
3.5.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4.2 板蓝根微粉体外抑菌效果及其抑菌机制 |
4.3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效果 |
4.3.1 临床防治效果 |
4.3.2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睾丸和卵巢的影响 |
4.3.3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血清中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
4.3.5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肝脏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影响 |
4.3.6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氏菌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研究 |
1.1.1 肠道机械屏障 |
1.1.2 肠道化学屏障 |
1.1.3 肠道微生物屏障 |
1.1.4 肠道免疫屏障 |
1.2 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
1.2.1 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发育规律 |
1.2.2 肉鸡不同肠段菌群结构差异 |
1.3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1.3.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及稳态的影响 |
1.3.2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
1.3.3 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1.4 乳酸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 |
1.4.1 调控肠道菌群 |
1.4.2 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
1.4.3 缓解肠道氧化应激 |
1.5 乳酸菌调节肉鸡肠道健康机制 |
1.5.1 代谢产物 |
1.5.2 表面活性成分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用益生菌筛选及其体外抑菌功能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活化及培养 |
2.2.2 双层琼脂斑点法测定益生菌抑菌能力 |
2.2.3 扩散法测定益生菌培养液抑菌能力 |
2.2.4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确定 |
2.2.5 有机酸含量及抑菌能力关系 |
2.2.6 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溶血试验 |
2.2.7 嗜酸乳杆菌E肉鸡饲喂效果 |
2.2.8 数据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琼脂斑点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2 琼脂扩散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3 p H值对嗜酸乳杆菌E无菌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4 嗜酸乳杆菌E胞外蛋白和多糖抑菌活性 |
2.3.5 有机酸含量对嗜酸乳杆菌E 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6 嗜酸乳杆菌E抗生素敏感性及溶血性 |
2.3.7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8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及机理 |
2.4.2 嗜酸乳杆菌E的益生潜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3.1.2 饲养管理 |
3.1.3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1.4 生产性能 |
3.1.5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1.6 屠宰性能 |
3.1.7 免疫器官指数 |
3.1.8 肠道组织形态 |
3.1.9 小肠发育 |
3.1.10 空肠总RNA提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日粮乳酸菌活菌计数 |
3.2.2 生产性能 |
3.2.3 屠宰性能 |
3.2.4 免疫器官指数 |
3.2.5 小肠发育 |
3.2.6 肠道形态 |
3.2.7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2.8 空肠细胞因子m RNA表达量 |
3.2.9 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3.3 讨论 |
3.3.1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发酵饲料对肉鸡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3 发酵饲料对肉鸡肠道发育的影响 |
3.3.4 发酵饲料对肉鸡空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4.1.2 饲养管理 |
4.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4.1.4 攻毒模型 |
4.1.5 生长性能 |
4.1.6 血清免疫指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4.1.7 肠道和脾脏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肉鸡生长性能及死亡率 |
4.2.2 血清免疫球蛋白 |
4.2.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4.2.4 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5 肉鸡14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6 肉鸡21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3 讨论 |
4.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免疫的影响 |
4.3.3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
4.3.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5.1.2 饲养管理 |
5.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5.1.4 攻毒模型 |
5.1.5 血清内毒素 |
5.1.6 肠道组织形态 |
5.1.7 小肠长度 |
5.1.8 肠道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试验结果 |
5.2.1 肉鸡血清内毒素含量 |
5.2.2 肉鸡小肠发育 |
5.2.3 肉鸡空肠肠组织形态 |
5.2.4 肉鸡回肠组织形态 |
5.2.5 肉鸡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2.6 肉鸡回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3 讨论 |
5.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小肠发育的影响 |
5.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6.1.2 饲养管理 |
6.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6.1.4 样品采集 |
6.1.5 试剂耗材 |
6.2 试验方法 |
6.2.1 肉鸡回肠内容物DNA提取、检测及测定 |
6.2.2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
6.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 结果 |
6.4.1 测序基本数据和信息 |
6.4.2 稀释曲线与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
6.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6.4.4 Beta多样性分析 |
6.4.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门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7 LEf Se多级别物种差异分析 |
6.4.8 肉鸡回肠微生物与生产性能和肠道免疫Spearman关联分析 |
6.4.9 PICRUSt1 功能预测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嗜酸乳杆菌E缓解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1.1 试验动物及试验地点 |
7.1.2 饲养管理 |
7.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7.1.4 样品采集 |
7.1.5 试剂耗材 |
7.2 试验方法 |
7.2.1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
7.2.2 肉鸡回肠蛋白液内酶解 |
7.2.3 质谱分析 |
7.2.4 质谱数据检索 |
7.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 试验结果 |
7.3.1 不同处理肉鸡回肠表达蛋白功能注释定性分析 |
7.4 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4.1 大肠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Heatmap图与互作关系 |
7.5 嗜酸乳杆菌E干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5.1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与互作关系 |
7.5.2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回肠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 |
7.6 讨论 |
7.6.1 大肠杆菌感染致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6.2 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7 小结 |
第八章 嗜酸乳杆菌E调控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菌株和细胞 |
8.1.2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1.3 细胞复苏与培养 |
8.1.4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建立 |
8.1.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8.1.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1.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
8.1.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1.9 数据统计 |
8.2 结果 |
8.2.1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2.2 不同感染复数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3 不同感染时间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 |
8.2.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屏障功能及细胞凋亡的调控 |
8.2.6 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2.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8.2.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鸡源唾液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菌株和实验动物 |
1.4 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1.5 乳酸菌的生化特性检测 |
1.6 乳酸菌抑菌能力的测定 |
1.7 菌株耐受性试验 |
1.8 菌株生长曲线试验 |
1.9 乳酸菌药敏特性检测 |
1.1 0 乳酸菌的安全性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的分离和形态观察 |
2.2 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分析 |
2.3 菌株的生化鉴定 |
2.4 乳酸菌的抑菌能力评价 |
2.5 耐酸性试验 |
2.6 耐胆盐试验 |
2.7 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
2.8 药敏试验 |
2.9 菌株安全性评价 |
2.9.1 溶血试验 |
2.9.2 动物生长试验 |
2.9.3 组织变化 |
3 讨论 |
(5)益生菌对鸡抵御沙门氏菌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门氏菌病与致病机制 |
1.1 沙门氏菌病的特点 |
1.2 沙门氏菌病的致病机制 |
2 益生菌抵御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 |
2.1 益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2.2 益生菌对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 益生菌对鸡肠道健康的影响 |
2.4 益生菌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小结 |
(6)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
1.3 肠道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处理后雏鸡盲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变化 |
2.2 不同处理后雏鸡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
2.3 不同处理后雏鸡盲肠抗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 |
2.4 不同处理后雏鸡盲肠致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3.2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3.3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细胞因子的影响 |
(7)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1.1 鸡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1.1.1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 |
1.1.2 鸡肠道主要定植细菌类群 |
1.1.3 鸡肠道菌群功能 |
1.2 乳酸菌研究进展 |
1.2.1 益生菌简介 |
1.2.2 罗伊氏乳杆菌特性 |
1.2.3 罗伊氏乳杆菌的应用 |
1.3 肠道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 |
1.3.1 肠炎沙门氏菌简介 |
1.3.2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机理 |
1.3.3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与鸡肠道菌群形成 |
1.4 乳酸菌对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的调控研究 |
1.4.1 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形成和稳定 |
1.4.2 对肠道病原菌的定植抗性 |
1.4.3 产生抑制病原菌代谢产物 |
1.4.4 干扰病原微生物基因表达 |
1.4.5 调节肠道免疫功能 |
1.5 肠道菌群与宿主基因表达谱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5.1 调节宿主基因表达 |
1.5.2 宿主基因表达与微生物菌群相关性分析 |
1.6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鸡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研究及其乳酸菌筛选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内容物16SrRNA扩增子测序 |
1.2.3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内容物宏基因组学测序 |
1.2.4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内容物16SrRNA扩增子测序 |
1.2.5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内容物宏基因组学测序 |
1.2.6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2.7 鸡粪便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
1.2.8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研究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不同饲养方式下蛋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3.2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3.3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及其筛选 |
1.3.4 鸡肠道乳酸菌分离与筛选 |
1.3.5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分析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蛋鸡盲肠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2 不同基因型鸡盲肠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3 鸡肠道乳酸菌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
1.4.4 L.reuteri S5 生物学特性分析 |
1.5 小结 |
第二章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种来源 |
2.2.2 实验培养基、试剂以及仪器 |
2.2.3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分析 |
2.2.4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L.reuteri S5 基因组基本特征 |
2.3.2 L.reuteri S5特定功能分析 |
2.3.3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机制 |
2.4 讨论 |
2.4.1 L.reuteri S5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2.4.2 L.reuteri S5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的作用机制 |
2.5 小结 |
第三章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感染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菌种来源 |
3.2.1.2 实验培养基、试剂以及仪器 |
3.2.1.3 主要培养基 |
3.2.1.4 主要试剂 |
3.2.1.5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实验动物与方案的设计 |
3.2.3 FITC标记L.reuteri S5 菌体 |
3.2.4 L. reuteri S5生物被膜形成的检测 |
3.2.5 L.reuteri S5 在鸡肠道中的定植示踪 |
3.2.6 鸡肠道pH值测定 |
3.2.7 肠道通透性的测定 |
3.2.8 细菌移位 |
3.2.9 盲肠粪便中总乳酸菌和沙门氏菌的测定 |
3.2.10 鸡盲肠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ITC标记L.reuteri S5 菌体观察 |
3.3.2 L.reuteri S5 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
3.3.3 L.reuteri S5 在肠道内定植示踪 |
3.3.4 肠道pH值差异比较 |
3.3.5 肠道通透性差异比较 |
3.3.6 细菌位移分析 |
3.3.7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肠道感染微生态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7.1 鸡盲肠总乳酸菌计数分析 |
3.3.7.2 鸡盲肠沙门氏菌计数分析 |
3.3.7.3 鸡盲肠内容物测序OTU统计 |
3.3.7.4 鸡肠道内容物稀释曲线分析 |
3.3.7.5 鸡盲肠菌群结构分析 |
3.3.7.6 LEfSe分析L. reuteri S5对鸡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 |
3.3.7.7 L.reuteri S5 干预后鸡盲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
3.4 讨论 |
3.4.1 L.reuteri S5 在鸡肠道内的定植示踪 |
3.4.2 L.reuteri S5 对鸡肠道屏障的影响 |
3.4.3 L.reuteri S5 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L.reuteri S5 干预对鸡抗S.enteritidis ATCC13076 感染盲肠转录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样品采集 |
4.2.3 生长性能测定 |
4.2.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4.2.5 肠道组织细胞因子的测定 |
4.2.6 组织病病理学观察 |
4.2.7 鸡盲肠RNA-seq转录组测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长性能 |
4.3.2 免疫器官指数 |
4.3.3 肠道SIgA的测定 |
4.3.4 炎症因子测定 |
4.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4.3.6 鸡肠道组织转录组分析 |
4.3.6.1 样品测序质量评佑 |
4.3.6.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3.6.3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
4.3.6.4 差异表达基因KGGE通路富集 |
4.3.6.5 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 |
4.3.7 鸡盲肠菌群与基因表达谱关联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L.reuteni S5 干预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4.4.2 L.reuteni S5 干预对鸡肠道转录组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表附件 |
图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与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大肠杆菌对动物肠道屏障的影响 |
1.3.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
1.3.3 黄芪有效成分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
1.3.4 益生菌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与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保护作用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2.1.2 试验菌株 |
2.1.3 试验日粮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2.2 样品采集 |
2.2.3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
2.2.4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检测 |
2.2.5 盲肠内容物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检测 |
2.2.6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sIgA含量检测 |
2.2.7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炎性因子IL-1、TNF-α与 IL-10 含量检测 |
2.2.8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抗氧化指标GSH-PX、SOD与 T-AOC检测 |
2.2.9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结构 |
2.3.2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 |
2.3.3 盲肠内容物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 |
2.3.4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sIgA含量 |
2.3.5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炎性因子IL-1、TNF-α与 IL10 含量 |
2.3.6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GSH-PX、SOD活力与T-AOC能力 |
2.4 讨论 |
第三章 非解乳糖链球菌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保护作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3.1.2 试验菌株 |
3.1.3 试验日粮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2.2 样品采集 |
3.2.3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
3.2.4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检测 |
3.2.5 盲肠内容物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检测 |
3.2.6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sIgA含量检测 |
3.2.7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炎症因子IL-1、TNF-α与 IL-10 含量检测 |
3.2.8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TLR4与NF-κB含量检测 |
3.2.9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抗氧化指标GSH-PX、SOD与 T-AOC检测 |
3.2.10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结构 |
3.3.2 十二指肠和空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 |
3.3.3 盲肠内容物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 |
3.3.4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sIgA含量 |
3.3.5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炎症因子IL-1、TNF-α与 IL-10 含量 |
3.3.6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TLR4与NF-κB含量 |
3.3.7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GSH-PX、SOD活力与T-AOC能力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
1.3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 对雏鸡十二指肠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V/C比值的影响 |
2.3 对雏鸡十二指肠PCNA表达的影响 |
2.4 对雏鸡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对雏鸡十二指肠上皮组织形态的保护作用 |
3.2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的影响 |
(10)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雏鸡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道菌群的概述 |
1.1 肠道菌群与疾病 |
1.2 肠道菌群的调节 |
第二章 沙门菌概述 |
2.1 鸡白痢的流行情况与致病机理 |
2.2 沙门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三章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 |
3.1 抗菌肽的概述 |
3.2 鲎素抗菌肽 |
3.3 抗菌肽对肠道菌群影响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鸡白痢沙门菌感染对雏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约氏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饲喂乳杆菌雏鸡对鸡白痢菌感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丁酸梭菌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抗沙门氏菌能力的研究[D]. 高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D]. 苏景.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正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鸡源唾液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张磊,宫晓炜,郑福英,刘永生,董文豪,张小丽,陈启伟,马小军. 中国兽医科学, 2021(07)
- [5]益生菌对鸡抵御沙门氏菌感染作用研究进展[J]. 张盛,王一冰,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1(05)
- [6]干酪乳杆菌对雏鸡盲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 王誉颖,韩德平,闫雪,刘雪连,吴栋,王佳,马云飞.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9)
- [7]鸡罗伊氏乳杆菌S5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D]. 石水琴.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与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保护作用[D]. 吴开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9]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J]. 王誉颖,刘雪连,卢斯婷,闫雪,韩德平,马云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10]鲎素抗菌肽对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雏鸡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D]. 于曦. 吉林大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