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论文文献综述)
孔飚[1](2010)在《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地下工程也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而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催生了很多新的结构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采用的工程类比设计法不能对这些新的结构形式的设计进行有效地指导,因此对新的结构形式常通过进行数值模拟来指导设计。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具有埋深大、跨度大、工程开挖面积大的特点,本文对该拟建地下车站的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研究:(1.)参考大量的文献,对地下车站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进行总结,并且确定八达岭地下车站设计方案的优化原则。(2.)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车站结构设计方案建立有限元连续体计算模型,用有限元程序MIDAS/GTS对车站结构成型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洞室周边位移、塑性区和地表沉降为基本判断依据,对计算结果进行比选,选取出最优结构设计方案。(3.)最后,通过优化中间站的线路布置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车站结构设计方案,并与优选后的车站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了该种结构设计方案的优点。以上研究成果对拟建的八达岭地下车站有直接的工程指导作用,同时可为深埋、大跨度的地下车站及类似地下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项海帆,胡世德[2](1980)在《多孔连拱的实用抗震计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住单拱实用抗震计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我国地震区常见的多孔连拱的实用抗震计算方法。通过对连拱体系动力性能及反应规律的系统分析,提出简化的力学模型,用MRC-3,MRC-4程序计算了连拱的地震反应系数。最后用实例说明计算方法的应用并讨论了连拱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
刘春晓[3](2011)在《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新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是建于八达岭风景区的山体之中,作为高速铁路车站这种工程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是极其罕见的。作为车站与外部连接,区间隧道结构的修建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高速铁路隧道缺乏类似工程作为参考,本文只能靠相关类似公路及铁路隧道作为参考。本文以新建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区间隧道开挖为工程背景,针对深埋单拱大跨拱结构的开挖方案问题展开研究,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模拟计算,并得出一些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参考的依据和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类似类似工程概况和大跨度隧道的一些基本施工方法,为新京张城际铁路八大岭车站区间隧道施工方案的选取提供借鉴和参考;(2)提出了单侧壁导坑法、单岩柱法、CRD四洞法和CRD六洞法这4种深埋单拱大跨区间隧道的开挖方案并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地表沉降、洞室周边位移以及塑性区产生范围这几项指标,分别得到其开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对所提出的施工方案进行各项指标之间的对比,最终得出CRD四洞法为所提方案中相对最优的施工方案。以上研究成果对拟建的八达岭地下车站区间隧道有直接的工程指导作用,同时可为类似的地下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余索[4](2005)在《越南南西贡大道钢管混凝土拱桥水平系杆张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越南南西贡大道钢管混凝土拱桥水平系杆张拉施工的主要技术,包括张拉基本原则、加载顺序及张拉过程。对张拉过程进行了结构受力分析,证实了该施工技术的可行性。
丁尧[5](2013)在《钢管混凝土无铰拱出平面徐变稳定分析》文中认为钢管混凝土拱桥由于其承载力大、跨越能力强、施工便捷经济、造型美观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0年建成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以来,已建成钢管混凝土拱桥300余座,最大跨径已超过500米。跨径的增大导致钢管混凝土拱肋出平面徐变稳定问题日益突出。结构的徐变稳定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结构在准永久荷载组合作用下由于时效作用的影响,在某一临界时刻发生失稳;第二类为由于时效作用降低了结构的安全储备,使其在基本荷载组合(或偶然荷载组合)作用下发生失稳。现有两部钢管混凝土拱桥地方标准(2011年)均未考虑拱肋出平面徐变稳定问题。而相关研究刚刚起步,缺乏具有普适性的参数分析,且未提出相应的设计公式。本文利用ABAQUS建立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抛物线单拱肋有限元模型,通过UMAT程序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将EC2模型与逐步积分法引入ABAQUS考虑核心混凝土的时效作用。同时将考虑约束作用的混凝土本构引入ABAQUS考虑高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用数值方法验证二次开发UMAT程序在预测钢管混凝土构件长期变形时的正确性。通过与已有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在分析拱肋出平面稳定承载力时的可靠性。基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抛物线单拱肋的第一类与第二类徐变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长细比、跨矢比、含钢率、加载龄期、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材强度等级、荷载等级等参数对拱肋徐变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发现,含钢率、加载龄期是影响拱肋第一类徐变稳定性能的主要参数;含钢率、钢材强度等级、长细比、荷载等级是影响拱肋第二类徐变稳定性能的主要参数。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拱肋第一类与第二类徐变稳定承载力降低系数公式。同时,考虑到桁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核心混凝土分管灌注的特点,分析施工过程对不同荷载等级下不同长细比、跨矢比、含钢率的四肢桁式拱肋徐变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兼顾施工过程与时效作用后,拱肋第二类徐变稳定承载力降低系数进一步增大,且荷载等级越高、长细比越大、含钢率越小,该系数的增加幅度越明显。
刘帆[6](2013)在《中承式拱桥的简化分析计算》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造型新颖、曲线流畅的拱式桥梁结构在城市桥梁建设中获得广泛的采用。近年来我国已相继建成的一些结构新颖、形式各异倾斜式组合拱式桥梁,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了特色。目前对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研究有很多,而对组合拱桥的研究则相对还较少,特别是系统地对中承式组合拱桥的研究就更少,因此对这类拱桥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从研究分析拱的转角位移方程入手,参考结构力学中对直杆转角位移方程的研究,得出了在平面坐标系中二次抛物线形拱和圆弧形拱在两端固定的情况下的内力方程式,并且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校核。然后按照中承式拱桥常见的受力形式,将均布荷载通过吊杆和立柱传递给拱肋,研究作用在拱肋上的均布荷载作用下中承式拱的内力方程。通过在中承式拱桥的拱肋与主梁的交接处施加刚臂的方法,利用力学原理中的转角位移方程对中承式拱桥内力进行了计算。同时采用了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对得到的内力方程进行分析校核。文章最后考虑多拱肋的组合体系形式,按照当前工程实际中常见的中承式拱桥形式,运用传统的弹性支承连续梁法计算出桥梁的横向分布系数。然后将荷载按照横向分布系数分配到单片拱肋进行了计算,结合之前所得内力方程得出了多拱肋中承式拱桥的内力计算公式。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分析校核证明了公式推导的准确性,最终得出的结论为实际工程中的中承式拱桥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铁三院标准处隧道手册编写组[7](1975)在《隧道先拱后墙法施工阶段衬砌强度检算及防止开裂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 以往的整体式隧道衬砌设计,一般都是检算衬砌修筑完毕后的强度,求算内力时,常把拱圈和边墙视为整体。但用先拱后墙法施工时,衬砌的支承条件随着各个施工阶段而变化,其受力情况和衬砌全部筑完时也有所不同。很多总结和调查资料表明,在松软围岩,用先拱后墙法施工期间,衬砌常出现各种裂
孟杰[8](2002)在《系杆拱桥结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介绍系杆拱桥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出发,首先重点结合系杆、吊杆和拱肋等系杆拱桥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不同布置形式,从力学的角度对系杆拱桥进行结构体系分类并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系杆拱桥的力学特征,其中重点分析了横向联系对系杆拱桥横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吊杆布置形式系杆拱桥的力学特征。 然后本文又以带纵梁的下承式系杆拱桥为例,在分析现有横梁内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一种考虑变形协调原理的系杆拱桥横梁内力计算方法,并利用数学软件MATLAB编制了横梁内力分析的程序。经过实际算例分析,并与ANSYS程序空间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具有准确和便于计算的优点,符合实际工程设计需要。 最后本文又结合桂林解放桥施工监控项目,对桥梁施工控制理论和方法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具体参与完成了这座国内外首座采用上承式葵形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的计算分析和施工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定越[9](1978)在《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文中指出只有拱圈的隧道半衬砌和隧道施工阶段中未做边墙的拱圈,都是作为拱脚弹性固定的无铰拱来计算的。为了求算拱脚的弹性位移,多年来一直认为拱脚只有沿拱轴切线方向的位移(沉陷)和转动,而不产生径向位移。其根据是拱脚截面与地层有足够的摩擦力。因此,在计算图式上,拱脚径向可加设一根刚性连杆(图1)。
彭鑫[10](2014)在《超高大矢跨比钢拱桥吊装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钢拱桥由于自重轻,水平推力相对较小,结构形式多样,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当中,成为发展大跨径、轻结构的理想桥型。但随着施工地点的改变,施工条件也不一样。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寒旱区,其昼夜温差大,风速高,因此给桥梁建设带来了难题。且该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也始终没有开展过类似大跨度桥梁工程的建设。因此研究寒旱区拱桥施工,确保桥梁施工质量及结构安全,提供相应的施工方法与建议是十分必要的。钢拱桥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支架施工法、悬臂施工法、转体施工法、缆索施工法以及整体吊装法。前述施工方法拱肋在空中的施工周期都较长,而西北地区的高风速对于长时间处于高空中未就位拱肋的受力是不利的。本文主要研究整体吊装法对于该地区拱肋吊装的实际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内蒙古伊克昭盟大桥为背景,通过对整体起吊的吊塔高度以及吊点数量、吊点位置的比选工作,以确保拱肋在起吊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变形与受力;对拱肋局部进行补强验算,对拱肋局部应力集中的部位提供相应的补强措施;对拱肋的整体起吊翻转过程进行一个整体的稳定性计算,验算拱肋在起吊翻转过程中的稳定性能否满足规范要求。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寒旱区钢箱提篮拱桥施工方法的依据,将为我国同类地区的桥梁施工起吊增添新的经验,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将为拱肋整体起吊的施工方法在全国推广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论文提纲范文)
(1)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类似工程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下车站设计理论及施工方法概述 |
2.1 地下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2.1.1 地铁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2.1.2 八达岭地下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2.2 影响地下结构围岩稳定的因素 |
2.2.1 围岩地质条件 |
2.2.2 工程因素 |
2.3 地下车站结构形式及选取原则 |
2.3.1 地下车站结构的主要形式 |
2.3.2 地下车站结构方案的确定原则 |
2.4 地下车站结构的设计方法 |
2.4.1 地下车站结构的设计方法 |
2.4.2 荷载—结构法 |
2.4.3 地层—结构法 |
2.5 地下车站的施工方法 |
2.5.1 地下工程明挖法施工 |
2.5.2 地下工程暗挖法施工 |
第三章 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方案 |
3.1 结构优化方法简介 |
3.1.1 比选优化法 |
3.1.2 数学规划法 |
3.1.3 最优性准则法 |
3.1.4 试验设计法 |
3.2 本文的优化方法 |
3.2.1 地下车站结构设计优化的的难点 |
3.2.2 优化方法的确定 |
3.3 八达岭地下车站优化比选的结构方案 |
3.3.1 单拱方案 |
3.3.2 三连拱两柱方案 |
第四章 地下车站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情况 |
4.2.1 地层岩性 |
4.2.2 现场勘探结果 |
4.2.3 工程地质评价结论 |
4.3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
4.3.1 有限元基本理论介绍 |
4.3.2 MIDAS/GTS计算程序简介 |
4.3.3 MIDAS/GTS特点 |
4.3.4 MIDAS/GTS施工阶段分析功能 |
4.3.5 MIDAS/GTS本构模型选择原则 |
4.4 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
4.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4.2 模型计算参数选定 |
第五章 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设计的优化分析 |
5.1 单拱结构方案 |
5.1.1 单拱结构双侧壁导坑法计算模型 |
5.1.2 单拱结构岩柱法计算模型 |
5.1.3 计算及结果分析 |
5.1.4 结果总结 |
5.2 三连拱结构方案 |
5.2.1 三连拱结构双侧壁导坑法计算模型 |
5.2.2 三连拱结构岩柱法计算模型 |
5.2.3 计算及结果分析 |
5.2.4 结果总结 |
5.3 不同结构方案的横向比较 |
第六章 新的车站结构设计方案的探讨 |
6.1 新的车站线路布置及结构方案 |
6.2 新结构方案的模型建立 |
6.3 计算及结果分析 |
6.4 新结构形式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类似工程概况 |
1.2.1 深埋隧道建设方面 |
1.2.2 大断面隧道建设方面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内容和方法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2 隧道施工力学理论 |
2.1 隧道施工力学概念 |
2.2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 |
2.2.1 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过程 |
2.2.2 隧道施工的基本假定 |
2.2.3 洞室开挖后的二次应力状态 |
2.3 大跨度隧道力学特性分析 |
2.4 大跨度隧道的基本施工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新京张城际八达岭车站工程概况 |
3.1 八达岭车站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 |
3.1.1 地形地貌 |
3.1.2 气象特征 |
3.2 八达岭车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3.2.1 工程地质特征 |
3.2.2 实地现场勘探 |
3.2.3 水文地质特征 |
3.3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3.3.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3.3.2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 |
3.4 工程地质评价及隧道围岩分级 |
3.5 区间隧道施工方案流程 |
3.5.1 单侧壁导坑法 |
3.5.2 单岩柱法 |
3.5.3 CRD四洞法 |
3.5.4 CRD六洞法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1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
4.1.1 有限单元法 |
4.1.2 有限差分法 |
4.1.3 边界元法 |
4.1.4 离散元法 |
4.2 MIDAS/GTS有限元程序简介 |
4.3 数值模型建立前期资料 |
4.3.1 模型尺寸选取 |
4.3.2 弹塑性理论及本构模型 |
4.3.3 模型计算参数选定 |
4.3.4 边界条件确定 |
4.4 模型网格划分及施工过程模拟 |
4.4.1 单侧壁导坑法 |
4.4.2 单岩柱法 |
4.4.3 CRD四洞法 |
4.4.4 CRD六洞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值模拟结果分析及施工方案比选 |
5.1 单侧壁导坑法计算结果分析 |
5.1.1 地表沉降 |
5.1.2 开挖面纵向位移 |
5.1.3 开挖面水平位移 |
5.1.4 塑性区特征 |
5.2 单岩柱法计算结果分析 |
5.2.1 地表沉降 |
5.2.2 开挖面纵向位移 |
5.2.3 开挖面水平位移 |
5.2.4 塑性区特征 |
5.3 CRD四洞法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地表沉降 |
5.3.2 开挖面纵向位移 |
5.3.3 开挖面水平位移 |
5.3.4 塑性区特征 |
5.4 CRD六洞法计算结果分析 |
5.4.1 地表沉降 |
5.4.2 开挖面纵向位移 |
5.4.3 开挖面水平位移 |
5.4.4 塑性区特征 |
5.5 施工方案比选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越南南西贡大道钢管混凝土拱桥水平系杆张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分级张拉的要求 |
3 分组分级张拉的基本原则 |
4 加载顺序及张拉过程 |
5 张拉加载过程拱肋受力分析 |
6 张拉加载过程下部结构混凝土受力分析 |
7 结 语 |
(5)钢管混凝土无铰拱出平面徐变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特点及其应用 |
1.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优点 |
1.1.2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
1.2 时效作用对钢管混凝土拱肋静力性能的影响 |
1.3 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 |
1.4 无风撑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应用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核心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桥静力性能的影响 |
1.5.2 核心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桥长期稳定性能的影响 |
1.5.3 施工过程对钢管混凝土拱桥静力性能的影响 |
1.5.4 施工过程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能的影响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收缩徐变计算模型 |
2.2.3 收缩徐变计算方法 |
2.2.4 拱肋非线性材料本构 |
2.2.5 非线性材料本构及长期变形验证 |
2.2.6 拱肋节段划分段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2.3 有限元模型空间稳定承载力验证 |
2.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2 有限元模型材料本构 |
2.3.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圆形截面单拱肋徐变稳定问题分析 |
3.1 引言 |
3.2 参数统计 |
3.3 钢管混凝土拱第一类徐变稳定问题的弹性分析 |
3.3.1 加载机制 |
3.3.2 收缩徐变计算模型与方法 |
3.3.3 参数分析 |
3.3.4 钢管混凝土拱第一类徐变稳定承载力降低系数公式的提取 |
3.4 大长细比下钢管混凝土拱第二类徐变稳定问题分析 |
3.4.1 加载机制 |
3.4.2 非线性材料本构 |
3.4.3 参数分析 |
3.4.4 钢管混凝土拱第二类徐变稳定承载力降低系数公式的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过程对四肢桁式单拱肋徐变稳定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四肢桁式拱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四肢桁式拱建模过程 |
4.2.2 施工过程的模拟 |
4.2.3 施工顺序对四肢桁式单拱肋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4.2.4 非线性材料定义 |
4.2.5 加载制度 |
4.3 时效作用、施工过程对拱肋长期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4.4 参数分析 |
4.4.1 长细比的影响 |
4.4.2 含钢率的影响 |
4.4.3 跨矢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承式拱桥的简化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梁的发展历史 |
1.1.1 中国桥梁的历史 |
1.1.2 拱桥的发展概述 |
1.2 梁拱组合式桥梁总论 |
1.2.1 梁拱组合结构的发展与主要形式 |
1.2.2 中承式梁拱组合桥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两种拱结构的转角位移方程 |
2.1 二次抛物线形拱的转角位移方程 |
2.1.1 基本假定 |
2.1.2 二次抛物线形拱拱脚位移变化内力方程 |
2.1.3 二次抛物线形拱的转角位移方程 |
2.1.4 算例验证 |
2.2 圆弧形拱结构的转角位移方程 |
2.2.1 基本假定 |
2.2.2 圆弧形拱拱脚位移变化内力方程 |
2.2.3 圆弧形拱的转角位移方程 |
2.2.4 算例验证 |
2.3 两种拱结构的转角位移方程与直杆转角位移方程的变换 |
2.3.1 二次抛物线形拱转角位移方程与直杆转角位移方程变换 |
2.3.2 圆弧形拱转角位移方程与直杆转角位移方程变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拱肋中承式拱桥简化分析计算 |
3.1 基本假定 |
3.2 单拱肋中承式拱桥简化计算图式 |
3.2.1 中承式拱桥的计算图示 |
3.2.2 中承式拱桥简化分析计算的基本体系 |
3.3 单拱肋中承式拱桥的吊杆传力特性 |
3.4 中承式拱桥的内力简化分析计算 |
3.4.1 均布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
3.4.2 集中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
3.5 算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拱肋中承式拱桥的内力计算 |
4.1 多拱肋中承式拱桥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
4.2 多拱肋中承式拱桥内力分析计算 |
4.3 矢跨比对拱肋弯矩值影响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系杆拱桥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拱桥的发展概述 |
§1-1-1 拱桥起源及石拱桥 |
§1-1-2 铁拱桥和钢拱桥 |
§1-1-3 钢筋混凝土拱桥 |
§1-1-4 大跨径拱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
§1-2 拱式组合结构发展综述 |
§1-2-1 拱梁组合 |
§1-2-2 拱吊组合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杆拱桥结构体系分类与力学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上下部联接方式 |
§2-3 拱肋和系杆相对刚度 |
§2-3-1 柔性系杆刚性拱 |
§2-3-2 刚性系杆柔性拱 |
§2-3-3 刚性系杆刚性拱 |
§2-4 拱肋截面形式或横向联系 |
§2-4-1 拱肋截面形式 |
§2-4-2 拱肋横向联系 |
§2-5 吊杆布置形式 |
§2-5-1 下承式系杆拱桥算例分析 |
§2-5-2 飘浮体系系杆拱桥算例分析 |
§2-5-3 中承式系杆拱桥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杆拱桥横梁内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横梁内力分析 |
§3-2-1 横梁的受力机理 |
§3-2-2 考虑变形协调原理的横梁内力计算方法 |
§3-3 计算实例 |
§3-3-1 均布荷载作用时 |
§3-3-2 集中荷载作用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杆拱桥实桥分析与施工监控研究 |
§4-1 概述 |
§4-2 桂林解放桥简介 |
§4-3 全桥有限元分析 |
§4-4 施工监控研究 |
§4-4-1 施工监控的必要性和内容 |
§4-4-2 施工监控的理论 |
§4-4-3 施工监控的方法 |
§4-4-4 解放桥的施工监控 |
§4-4-5 结构状态识别和监控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有待完善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超高大矢跨比钢拱桥吊装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钢拱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1 钢拱桥国外发展现状 |
1.1.2 钢拱桥国内发展现状 |
1.2 钢箱拱桥吊装的施工技术和特点 |
1.3 国内外拱桥施工方法研究概述 |
1.3.1 支架施工法 |
1.3.2 悬臂施工法 |
1.3.3 劲性骨架施工法 |
1.3.4 转体施工法 |
1.3.5 缆索吊装法 |
1.3.6 组合施工法 |
1.4 整体吊装法施工及特点与技术难点 |
1.4.1 整体吊装法介绍 |
1.4.2 整体吊装法施工特点及技术难点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5.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5.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章 伊克昭钢箱系杆拱桥整体吊装法有限元仿真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总体施工方案 |
2.3 计算参数 |
2.4 吊点的确定 |
2.4.1 结构重心的确定 |
2.4.2 合理吊点位置计算 |
2.5 吊塔高度的比选 |
2.5.1 索力变化 |
2.5.2 拱端位移变化 |
2.5.3 拱肋轴力变化 |
2.5.4 拱肋的内力变化 |
2.6 吊点位置的比选 |
2.7 拱肋翻转过程分析 |
2.7.1 吊索索力变化 |
2.7.2 拱肋最大位移变化 |
2.7.3 拱肋轴力变化 |
2.7.4 拱肋应力变化 |
2.8 吊索的选用 |
2.8.1 钢绞线选取的原则 |
2.8.2 钢绞线的受力计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拱肋截面的局部验算 |
3.1 钢箱吊装吊耳设计 |
3.1.1 吊耳焊缝及尺寸设计 |
3.1.2 吊耳的主要形式 |
3.1.3 吊耳的布置方位 |
3.2 钢箱拱肋局部不设加强翻转力学行为分析 |
3.2.1 钢箱拱肋吊点局部应力分析 |
3.2.2 钢箱局部不设加强措施钢箱翻转局部分析 |
3.3 钢箱拱肋翻转局部设加强力学行为分析 |
3.3.1 方案 1 钢箱翻转局部设置加强措施局部分析 |
3.3.2 方案 2 钢箱翻转局部设置加强措施局部分析 |
3.3.3 方案 3 钢箱翻转局部设置加强措施局部分析 |
3.4 拱肋垂直起吊吊点局部应力分析 |
3.4.1 方案 2 钢箱垂直起吊局部设置加强措施局部分析 |
3.4.2 方案 3 钢箱垂直起吊局部设置加强措施局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拱肋吊装稳定性分析 |
4.1 拱桥面内失稳 |
4.1.1 抛物线拱的面内失稳 |
4.1.2 圆拱的面内失稳 |
4.2 拱桥的面外失稳 |
4.2.1 拱桥面外失稳的微分方程 |
4.2.2 单拱的面外失稳 |
4.3 拱肋翻转过程稳定性分析 |
4.4 拱肋垂直起吊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D]. 孔飚.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2]多孔连拱的实用抗震计算方法[J]. 项海帆,胡世德. 同济大学学报, 1980(01)
- [3]单拱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刘春晓.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8)
- [4]越南南西贡大道钢管混凝土拱桥水平系杆张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余索. 世界桥梁, 2005(02)
- [5]钢管混凝土无铰拱出平面徐变稳定分析[D]. 丁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6]中承式拱桥的简化分析计算[D]. 刘帆.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隧道先拱后墙法施工阶段衬砌强度检算及防止开裂的措施[J]. 铁三院标准处隧道手册编写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5(04)
- [8]系杆拱桥结构体系研究[D]. 孟杰. 湖南大学, 2002(02)
- [9]关于单拱的拱脚位移[J]. 李定越.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1)
- [10]超高大矢跨比钢拱桥吊装工艺研究[D]. 彭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