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力取向成型法制备永磁铁氧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伟[1](2021)在《粘结磁粉流动性与压制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粘结磁体由于磁性能高、尺寸精度高、形状自由度大、涡流损耗小、适合多极充磁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家用电器以及硬盘存储等领域。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电机和传感器等器件小型化、轻量化和高速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粘结磁体尺寸更小、环形磁环壁更薄、成型压力更小、磁体力学性能更好。因此,对磁体成型过程中粘结磁粉的流动性、松装密度以及成型磁体的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粘结磁粉流动性的评价手段具有一定局限性,高密度、薄壁/复杂形状的稀土粘结磁体制备存在磁粉不能填入或填入不均匀、成型压力过高、磁体力学性能差等问题。本文研究了磁粉流动性评价手段以及磁粉、偶联剂、粘结剂等对粘结磁粉流动性和压制性的影响,揭示其内在关联,为制备加工性好、性能优异的稀土粘结永磁材料提供理论基础。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探究了磁粉粒度对磁粉流动性的影响。正交优化后,快淬磁粉流动性提升15.2%,松装密度提升0.25 g/cm3达3.21 g/cm3。研究了混胶过程对磁粉流动性的研究,磁粉混胶后流动性提升31.7%,混胶粉的流动性不再受磁粉粒度影响,且压制过程符合黄氏压制理论。采用特别流动能(SE)评价粘结磁粉的流动性。结果表明,粘结磁粉特别流动能与其松装密度呈现了线性负相关关系,能够在宏观尺度表明粘结磁粉颗粒间的作用力情况,为粘结磁体在内的两相或多相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选用四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对磁粉颗粒表面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其对混胶粉流动性和压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混胶粉相比,粘结剂更均匀地分布在磁粉颗粒表面且形成了团粒,松装密度提升了 0.3 g/cm3,压制压力下降63.7%,磁环径向压溃强度提升约3~4倍。硅烷偶联剂预处理磁粉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降低混胶粉颗粒间作用力。为提升粘结钕铁硼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引入热塑性树脂聚砜改性环氧树脂,同时添加活性稀释剂降低聚砜-环氧体系黏度保障其流动性。结果表明,改性树脂制备的混胶粉,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压制性,磁环径向压溃强度提升约4~5倍,且复合材料的耐蚀性也得到明显改善。
戚国美[2](2021)在《主轴型六角旋磁材料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微波和毫米波器件是各种民用、商用和军用的无线和雷达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技术的推动下,下一代微波和毫米波器件(如环行器或隔离器)朝着小型化和平面化方向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毫米波器件是在尖晶石和石榴石铁氧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一个外部永磁体来提供一个偏置磁场,然而这种设计会导致器件的纵向尺寸增加。具有大的磁晶各向异性场(Ha)和高剩磁比(Mr/Ms)的主轴型六角铁氧体(BaM)磁性材料能建立内建偏置磁场,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消除永磁体,有利于器件的小型化和平面化。主轴型六角铁氧体(BaM)磁性材料在微波和毫米波器件中的应用应该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重研究能应用在自偏置器件上BaM铁氧体,通过优化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工艺、对主配方进行离子掺杂和加入二次添加剂等方式来调控主轴型六角铁氧体BaM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固相法制备了预烧温度为1260℃~1290℃,烧结温度为1190℃的主轴型BaM铁氧体,并在最佳预烧温度的基础上制备了烧结温度为1090℃~1240℃的BaM铁氧体。预烧温度的探究实验表明:烧温度为1310℃时,样品的微观形貌最好。当预烧温度大于1300℃时,晶粒尺寸在单畴颗粒尺寸范围内,剩余磁化强度都大于0.8,综合考虑最佳预烧温度为1310℃。在明确最佳预烧温度的基础上探究了二次烧结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提高密度增加,剩磁比增加。预烧温度为1310℃,烧结温度为1190℃时,制备出了微观形貌最佳,剩磁比达0.88的主轴型BaM铁氧体。(2)分别研究了Zn2+-Ti4+联合取代Fe3+,Zn2+-Hf4+联合取代Fe3+,La3+-Zn2+-Ti4+三元素混合取代对主轴型BaM铁氧体微观形貌和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2+-Ti4+能有效地调控矫顽力,矫顽力随着Zn2+-Ti4+离子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Zn2+-Hf4+离子取代能有效地调控剩磁比,Zn2+-Hf4+离子取代量小于0.04时,剩磁比高达0.9;La3+-Zn2+-Ti4+离子取代能有效地调节磁晶各向异性场,La3+会使得磁晶各向异性场增加。(3)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选取了CaCO3、SiO2和H3BO3三种添加剂为三因素,每种添加剂选取了4种水平,其中CaCO3添加剂加入的水平为:0.3wt%~1.2wt%;SiO2添加剂加入的水平为:0.1wt%~0.6wt%,H3BO3添加剂加入的水平为:0.1wt%~0.4 wt%。系统地研究了添加剂对自偏置环行器用的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的添加剂对不同的性能的影响程度不一样;第二,加入添加剂不能同时保证材料同时获得高的d、Ms、Mr、Mr/Ms和Ha,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添加剂来侧重地调控所需的目标性能。具体如下:在本实验的研究范围内,据实际的实验结果获得最大密度5.1 g.cm-3,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含量为:1.2 wt%的CaCO3、0.2 wt%的SiO2和1wt%的H3BO3。根据极差分析表理论上获得最佳密度的添加剂应为加入1.2 wt%的CaCO3、0.4 wt%的SiO2和0.3 wt%的H3BO3。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获得最大剩余磁化强度92 emu/g,对应的加入添加剂的含量为:0.6 wt%的CaCO3、0.2 wt%的SiO2和3 wt%的H3BO3。根据极差分析表理论上获得最佳饱和磁化强度,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6 wt%的CaCO3、0.4 wt%的SiO2和0.3wt%的H3BO3。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获得最大剩余磁化强度77 emu/g,对应的加入添加剂的含量为:0.6 wt%的CaCO3、0.2 wt%的SiO2和3 wt%的H3BO3。根据极差分析表理论上获得最大剩余饱和磁化强度,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6 wt%的CaCO3、0.4 wt%的SiO2和0.3 wt%的H3BO3。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获得最大剩磁比88%,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3 wt%的CaCO3、0.4 wt%的SiO2和3 wt%的H3BO3。根据极差分析表理论上获得最大剩磁比,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6 wt%的CaCO3、0.4 wt%的SiO2和0.3 wt%的H3BO3。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获得最大磁晶各向异性场13647 Oe,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3 wt%的CaCO3、0.2 wt%的SiO2和2 wt%的H3BO3。根据极差分析表理论上获得最大磁晶各向异性场,对应的加入的添加剂含量为0.3 wt%的CaCO3、0.6 wt%的SiO2和0.3 wt%的H3BO3。
罗全邦[3](2021)在《M型铁氧体材料制备及在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行器作为一种信号单向传输的无源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雷达系统中。传统环行器需外置磁钢提供偏置磁场,不利于雷达系统小型轻量化的发展。M型六角铁氧体具有高的矫顽力、高的剩磁比和高的各向异性,可为环行器工作提供自偏置场,完全摆脱外置磁钢束缚。但针对远距离探测雷达、城市气象预警等X波段应用领域,高各向异性特征的M型六角铁氧体已无法满足器件的频率需求。开展M型六角铁氧体材料制备及在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中的应用研究显得极为迫切。首先,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M型六角铁氧体,探究了主配方及添加剂对M型六角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量Cu2+取代可促进BaM铁氧体的烧结致密化,随着Cu取代量的增加,材料的Mr/Ms先减小后增大,Hc和Ha则逐渐减小;同时适量缺铁有助于增强BaM铁氧体的烧结活性,提高Mr/Ms,降低ΔH;通过EPMA分析得出在主配方和添加剂中分别引入Cu O,可在晶粒内和晶界间形成Cu2+浓度梯度,阻碍畴壁位移,提高Hc;Cu O添加剂可促进液相烧结,随着Cu O掺杂量的增加,Mr/Ms和Ha基本不变,Hc和ΔH逐渐减小;适量CaCO3添加剂可显着提高BaM铁氧体的致密性和Mr/Ms,材料的Hc和ΔH均随着CaCO3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次,基于上述优化的主配方及添加剂,探究了关键制备技术对M型六角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预烧温度可促进晶粒致密化和均匀性生长,提高材料的Mr/Ms和Hc;相较行星式球磨机,采用滚筒式球磨机和卧式高能球磨机球磨效率更高,二磨粉料均匀性更好;材料的Hc随行星式球磨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随滚筒式球磨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卧式高能球磨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适宜烧结温度可提高材料的Mr/Ms,降低ΔH,但Hc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预烧温度为1000℃,采用滚筒式球磨,球磨时间为20 h,烧结温度为920℃时,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分别为:Hc为841 Oe,Mr/Ms为0.84,4πMs为3.55 k Gs,Ha为13.58 k Oe,ΔH为315 Oe。最后,基于自主研制的M型六角铁氧体材料,对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仿真。优化后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结构参数为:h=0.26 mm、R=1.63mm、w1=0.96 mm、l1=1.98 mm、w2=0.19 mm、l2=1.59 mm、w3=0.46 mm、l3=2.00mm、wy=0.2 mm、ly=2.16 mm。此时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在8.95~9.15 GHz内回波损耗和隔离度均大于15 dB,插入损耗低于1.88 dB。
陈彦君[4](2020)在《单轴六角铁氧体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波/毫米波频段工作的电子系统,其在如下领域展开了深入应用:航空航天、电子对抗、卫星及移动通信等。在微波射频前端T/R组件等电路和系统当中,以铁氧体材料为基础而制作成的诸如环行器、隔离器等这类微波/毫米波器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单轴六角铁氧体材料作为一种旋磁铁氧体材料,在制造自偏置环形器、隔离器等旋磁器件时,由于其在矫顽力、磁晶各向异性场、饱和磁化强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被视为是一种热门材料。所以,单轴六角铁氧体材料的微波性能,对微波铁氧体器件的高频化、小型化以及集成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论文首先对Zn2W铁氧体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究,主要侧重于对铁氧体粉料受预烧温度的影响情况、不同分散剂作用于铁氧体浆料中的分散效果、烧结温度对样品磁性能及微观形貌所产生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研究。其中,将预烧温度设置为1250℃,升温速率设为2℃/min,保温时长设为6h,所得到的铁氧体粉料均为Zn2W铁氧体单相,且硬度适中,有利于球磨和分散。分散剂的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6wt%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铁氧体浆料具有最好的分散效果,且经过分散剂后,Zn2W铁氧体的剩磁比参数明显提高。Zn2W铁氧体样品的矫顽力会伴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并且在烧结温为1100℃时,Zn2W铁氧体样品具有最大剩磁比82.4%。在基于工艺探究的结果之上,对Zn2W铁氧体进行了离子取代的研究。Sc3+离子取代Fe3+离子可明显改变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Sc3+取代量的升高,Ms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在Ca2+离子取代Ba2+离子可有效提高Zn2W样品的矫顽力Hc,Ca2+离子掺杂量为x=0.5时,样品具有最大矫顽力1585Oe。Ca2+离子掺杂Zn2W铁氧体的样品的剩磁比参数在82~83%之间,并在Ca2+取代量X=0.3时达到最大值。最后开展了Ca2+-Sc3+离子共同掺杂Zn2W铁氧体的实验工作,在确定Sc3+掺杂量为0.1的情况下,通过Ca2+离子取代调整样品的矫顽力、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结果表明样品具有最大饱和磁化强度46.96emu/g(X=0.32),最大矫顽力Hc为1489Oe(X=0.38)。最终成功制备出的Zn2W铁氧体具有大的矫顽力、磁晶各向异性场、剩磁比、高的饱和磁化强度等特点。最后,对BaM铁氧体进行了离子取代研究。在传统氧化物法制备工艺下合成了Y3+取代M型钡铁氧体。结果显示,当掺杂量x的值大于0.4之后,所合成的BaM样品中出现了第二相Y3Fe5O12。随着Y3+离子含量的增加,BaM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矫顽力Hc的变化和磁晶各项异性常数K1相似,当x=0.5时,矫顽力的值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趋势。
刘谦[5](2020)在《自偏置六角铁氧体旋磁材料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在现代电子对抗中的广泛应用,具备高频、小尺寸、低损耗等特质的微波器件成为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重点。微波环行器是Transmit/Receive(T/R)组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器件,而传统环行器需内置尺寸较大的永磁体来提供直流偏置场,以致收发系统难以实现整机的小型化。单轴六角铁氧体具有大的磁晶各向异性和高饱和磁化强度等特性,基于单轴六角铁氧体设计制备的微波环行器具备自偏置场,无需永磁体,这对实现微波环行器乃至T/R组件的小型化和平面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微波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应用为目标,从工艺条件、离子取代、助烧剂三个方面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W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自偏置应用初探,然后进行了微波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工艺条件方面的研究,包括预烧温度、二次球磨时间和二次烧结温度的影响。其中,预烧温度为1250℃时,取向Ba M样品表现出良好的晶粒生长均匀性与致密性,密度ρ达到最大值4.61 g/cm3,孔隙率p达到最小值12.7%,同时,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磁比Mr/Ms达到最大值;当球磨时间为12 h时,预烧料粒径平均尺寸为1.434μm,颗粒大多处于单畴态,有利于磁矩在取向磁场作用下转动,获得好的取向效果,但球磨时间过长(18 h、24 h)导致样品孔隙率p增大,密度ρ降低;烧结温度为1200℃时,Ba M样品致密性强,孔隙率p较小,且晶粒尺寸分布均匀,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比Mr/Ms获得最大值。烧结温度进一步升高(1250℃、1300℃),有过大尺寸晶粒出现,孔隙增多。综合分析,确定预烧温度为1250℃,二次球磨时间为12 h,二次烧结温度为1200℃。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离子取代方面的研究。Sr2+取代Ba2+可以有效提高取向Ba M样品的矫顽力Hc,Sr2+取代量为x=1.0时,矫顽力Hc达到最大值3156 Oe,但引入Sr2+取代会降低Ba M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比Mr/Ms;Gd3+取代Fe3+可以有效改变取向Ba M的磁晶各向异性场Ha,当Gd3+取代量为x=0.1时,磁晶各向异性场Ha达到最大值17869 Oe,同时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比Mr/Ms保持较高值(Ms=56.23 emu/g、Mr/Ms=0.8),取向Ba Gd0.1Fe11.9O19材料在高微波频段如Ka、U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中具有应用潜力;Zn2+-Sn4+取代Fe3+也可以有效调整取向Ba M样品的磁晶各向异性场Ha,Zn-Sn离子取代量x=0.6时,磁晶各向异性场Ha下降至8527 Oe,但饱和磁化强度Ms、剩磁比Mr/Ms和矫顽力Hc均减小。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助烧剂方面的研究。在制备取向Ba Gd0.1Fe11.9O19与Ba Zn0.6Sn0.6Fe10.8O19材料过程中,添加Bi2O3·B2O3·Si O2·Zn O(BBSZ)助烧剂。当BBSZ添加量为2.5 wt%时,取向Ba Gd0.1Fe11.9O19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为65.05 emu/g,剩磁比Mr/Ms为0.87,相比于无助烧剂时,分别升高了15.7%与8.75%,矫顽力Hc为2604 Oe,磁晶各向异性场Ha为16975 Oe,相对密度达到92%,晶粒尺寸分布较为均匀。该Ba Gd0.1Fe11.9O19材料适用于高微波频段如Ka、U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对于Ba Zn0.6Sn0.6Fe10.8O19材料,BBSZ添加量应为2.5 wt%,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比Mr/Ms均明显增大,但剩磁比Mr/Ms=0.65仍然较低,矫顽力Hc=512 Oe也难以保证自偏置微波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对W型六角铁氧体进行了自偏置应用初探。取向W型六角铁氧体Sr1-xGdxNi2Fe16O27的矫顽力Hc与剩磁比Mr/Ms极低,磁性能类似于软磁材料,不适用于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而取向W型六角铁氧体Ba GdxNi2Fe16-xO27的晶粒按其易磁化轴(c轴)垂直于样品平面的方向取向生长,且表现出良好的取向一致性,x=0.0时,剩磁比Mr/Ms高达0.90。Gd3+取代量x=0.2时,取向Ba W同时具备较大的饱和磁化强度(Ms=58.36 emu/g、4πMs=3792 Gs)、较高的矫顽力(Hc=1527Oe)、较高的剩磁比(Mr/Ms=0.85)、相对较低的磁晶各向异性场(Ha=10253 Oe)和较低的铁磁共振线宽(ΔH=624 Oe),适用于较低微波频段如Ku、K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的设计。分别采用三种阻抗匹配模式仿真设计了自偏置微带环行器,且均在K波段实现了良好的环行功能。
王雨[6](2019)在《取向六角铁氧体的制备以及自偏置旋磁器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通信系统性能上的宽带高速、结构上的小型与集成化发展,对无源电子元器件的片式小型化、高频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无源电子元器件尤其是射频软磁器件例如电感元件实现GHz频率的应用并满足片式化和无源集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用于T/R组件的微波旋磁器件如环行器/隔离器的小型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的六角铁氧体的低温烧结以及低微波损耗的单轴六角铁氧体材料的研究。六角晶系钡铁氧体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高饱和磁化强度、可通过离子掺杂调控磁晶各向异性大小与类型(主轴型,平面型),是满足上述要求的关键材料。本论文研究工作围绕M型六角铁氧体的低温烧结、离子掺杂取代和单轴取向M型与W型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展开。首先,为实现射频软磁器件的片式小型化、与LTCC工艺实现兼容,开展了M型钡铁氧体的低温烧结研究。选取具有高截止频率特性的Ba(CoTi)1.5Fe9O19材料进行研究,添加BBSZ助烧剂降低材料烧结温度。当BBSZ添加量为4wt%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此时材料的密度为4.62 g/cm3,收缩率为13.8%接近LTCC工艺15%的要求,饱和磁化强度最大达到24.5 emu/g,矫顽力为188Oe,磁导率截止频率达到2.45GHz以上,Q值为所有样品中最大值在1.7GHz时达到3.75,此时磁导率为11.3。采用高能球磨工艺细化低温烧结Ba(CoTi)1.5Fe9O19预烧粉料,磁性能相比常规球磨材料有显着改善,当BBSZ含量为2%的样品收缩率达到14.2%,饱和磁化强度达到53emu/g、矫顽力为113Oe,截止频率达到2.5GHz。通过对材料不同频率点的磁导率实部、虚部、Q值以及损耗值随掺杂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材料在助烧剂含量为2wt%时具有最佳性能,2GHz时,材料磁导率实部为15.8,Q值为2.5。为实现微波旋磁器件尤其是隔离器、环行器小型化的关键是利用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等效磁场作为偏置磁场实现器件的自偏置,去除外加偏置磁体。因此,开展了主轴型六角钡铁氧体的制备工艺、取向度、离子取代改性的研究。首先采用氧化物法制备了Hf4+离子掺杂M型钡铁氧体和Sc3+离子取代M型钡铁氧体并对材料的物相、微观形貌以及基本磁性能等一系列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离子掺杂方式均能有效调控M型钡铁氧体的磁性能,但是Hf4+离子掺杂会导致材料中出现杂相并提高材料的介电损耗。因此,采用Sc3+离子取代M型钡铁氧体进行取向M型钡铁氧体制备研究。采用氧化物法以及磁场取向成型工艺制备了Sc3+离子取代取向M型钡铁氧体材料。通过延长二次球磨时间、降低烧结温度以及加入添加剂H3BO3、Bi2O3,得到了具有较高矩型比和致密度的取向M型钡铁氧体BaSc0.2Fe11.8O19材料,矩形比达到0.85,饱和磁化强度达到4400G、磁晶各向异性场超过11500Oe、矫顽力达到2800Oe。在取向M型钡铁氧体制备工艺基础上,制备了取向Zn2W钡铁氧体BaZn2Fe16O27。通过对比实验,发现1020℃烧结后的Zn2W钡铁氧体具有最佳性能,易磁化方向磁滞回线的矩形比为0.8、铁磁共振线宽为996Oe、各向异性场强度为7532Oe、饱和磁化强度为3115G、矫顽力1011Oe,介电常数14。在制作材料的基础上,采用HFSS软件进行自偏置三角结微带环行器设计、优化与仿真。根据最终仿真结果,采用0.65mm厚度基片进行环行器实物制作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器件未在设计目标频率26.5GHz左右范围内实现环行功能。因此对导致器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
王继全[7](2018)在《钴铁氧体的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研究》文中认为钴铁氧体具有电阻率高,高频涡流损耗小,磁致伸缩系数大,耐腐蚀等优点。钴铁氧体单晶体磁致伸缩达到-590×10-6,但由于磁晶各向异性较高,多晶体磁致伸缩仅为-200×10-6。本文目标是研制出具有大磁致伸缩、大压磁系数和低驱动场的钴铁氧体多晶材料。探索了取向多晶钴铁氧体的制备工艺,并阐述了微观取向和宏观磁致伸缩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磁场热处理和热等静压处理对烧结体磁畴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影响,阐述了磁场热处理感生各向异性的机制;研究了元素添加对磁晶各向异性和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力场磁场耦合作用下的磁弹性能,明确了磁致伸缩应变和弹性模量随应力的变化规律。探索了取向多晶钴铁氧体的制备工艺。通过高能球磨获得单晶态粉体,经过注浆成型和磁场取向获得取向坯体,再经过排塑和烧结最终获得了具有强<001>丝织构的取向多晶材料。基于取向分布函数对取向多晶钴铁氧体的磁致伸缩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多晶材料的磁致伸缩依赖于<001>丝织构的强度。通过热等静压处理进一步消除了烧结体内部气孔等缺陷,致密度达到99%以上。对取向多晶钴铁氧体进行磁场热处理,可以感生出单轴各向异性,提高90°畴转的比例。通过磁场取向和后续热处理,磁致伸缩提高到-564×10-6/Oe,压磁系数达到-1.54×10-6/Oe,饱和场进一步降低至500 Oe。研究了添加元素对钴铁氧体磁晶各向异性和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通过XPS对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添加Mn和Zn可以促进Co2+进入氧八面体间隙,在降低磁晶各向异性K1的同时保持较高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从而提高λS/K1和压磁系数。研究了钴铁氧体在力场和磁场耦合作用下的磁弹性行为。利用多场耦合测量装置,研究恒应力作用下的磁致伸缩行为和恒磁场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行为,结果显示饱和磁致伸缩随压应力增加而线性降低,无偏置磁场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E效应,△E最大可以达到29%。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磁畴结构进行原位观测,结果显示压应力会诱导出单轴各向异性,使晶粒内部磁畴结构变得均匀一致。
陈侃[8](2018)在《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d-Fe-B材料是目前磁性能最强的永磁材料,其大规模应用使得资源稀缺的Pr、Nd、Dy、Tb元素消耗迅速,而高丰度、价格低廉的La、Ce元素却大量堆积,同时稀土在分离提纯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展高丰度稀土或混合稀土在Nd-Fe-B材料中的规模化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促进稀土资源平衡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以La、Ce为代表的高丰度稀土元素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硬磁特性的2:14:1主相,但其内禀磁性远低于Nd2Fe14B,直接添加会迅速导致磁体磁性能的恶化,另一方面含La、Ce的RE2Fe14B化合物成相相对困难,过量使用会导致磁体显微组织结构破坏,难以获得较高的磁性能。因此如何抑制La/Ce添加对主相硬磁特性和微观组织结构的不利影响成为发展低成本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重大挑战。本文从晶界相结构优化和主相晶粒表层稀土元素调控两方面着手:针对含Ce磁体,设计了含Nd/Ce的低熔点晶界添加物,研究了其在磁体晶界处的分布特征,实现了高Ce含量磁体磁性能的提升,阐明了含Ce磁体内的元素调控准则。针对含LaCe混合稀土磁体,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双合金工艺和晶界扩散工艺得到了具有晶粒表层Pr、Nd元素富集的磁硬化结构,降低了La、Ce对主相的磁稀释影响,为制备高LaCe取代量的高性能永磁材料奠定了基础。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含Ce磁体内,通过添加低熔点晶界辅合金Ce-Fe、Nd-Fe,调控了Ce/Nd在晶界处的分布,提升了晶界处液相的润湿性,发现引入Ce-Fe、Nd-Fe合金后,磁体的三角晶界处分别形成低熔点的REFe2和RE6Fe13Cu相,薄区晶界厚度增宽,晶粒间去磁耦合作用增强。添加1wt.%Ce-Fe合金后磁体矫顽力提升1.4 kOe,最终在Ce/RE=0.28的磁体内可获得35M牌号的高矫顽力磁体。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名义成分相同晶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不同的含Ce磁体,Nd在磁体晶界处形成低熔点RE6Fe13Cu相,晶界调控后磁体晶粒表层Nd富集,晶粒表层磁硬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高矫顽力含Ce磁体的制备;Ce在磁体晶界处形成REFe2相,晶界调控后磁体晶粒表层Ce富集,削弱了晶粒表层磁硬化程度,但由于Ce2Fe14B形成能高,Ce更易于在晶界处分布,减少了主相内的Ce含量,磁体具有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最终在Ce/RE=0.34的磁体内,成功制备出N40牌号的高磁能积磁体。2、系统研究了LaCe混合稀土添加对磁体关键制备工艺的影响。发现LaCe添加导致主相包晶反应温度降低,每添加1wt.%LaCe混合稀土,最优浇铸温度较传统Nd-Fe-B速凝合金需降低5-10°C,并且高LaCe添加量速凝合金难以抑制富Fe杂相的形成,伴随着晶界处Fe含量的升高。La、Ce元素高的化学活性使得高LaCe添加量磁体内更易于形成高熔点的稀土氧化物相,需要提高烧结温度以实现磁体的致密化,同时发现由于高LaCe添加量磁体的初始速凝合金富Fe相难以得到有效抑制,导致磁体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高熔点RE5Fe17相的形成,需要通过提升回火温度以提升磁体矫顽力。3、在系统研究含LaCe混合稀土磁体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双合金工艺和晶界扩散工艺来实现磁体晶粒表层磁硬度的调控,显着提升了磁体磁性能,为LaCe混合稀土在稀土永磁体中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首先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同晶粒表层元素分布特征的含LaCe混合稀土的双合金磁体,其中通过细粒径的贫LaCe磁粉和粗粒径的富LaCe磁粉双合金方式制备得到晶粒表层富Pr、Nd的结构,较传统双合金工艺制备的LaCe/RE=0.3磁体,矫顽力提升1.3 kOe,磁体综合磁性能更为优异。对于含LaCe混合稀土晶界扩散磁体,(PrNd)Hx扩散源的引入使得扩散后磁体表层区域三角晶界处Pr、Nd含量高于初始磁体,晶粒表层Pr、Nd富集,磁硬化层形成。洛伦兹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扩散后磁体畴壁在三角晶界和薄区晶界处被阻断,晶粒间短程交换作用得到抑制。最终在LaCe/RE=0.3的磁体内通过扩散(PrNd)Hx矫顽力提升2 kOe,磁体磁能积仍保有36.2 MGOe。
余效强[9](2018)在《烧结混合稀土永磁的结构、磁性与磁硬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稀土永磁材料消耗了大量的Pr、Nd、Dy、Tb等紧缺稀土资源,而La、Ce等高丰度稀土大量积压,同时,稀土分离纯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应用高丰度稀土(特别是原矿未分离或部分分离的混合稀土,简称“MM”)替代Nd或Nd80Pr20,来制备广泛应用的稀土永磁材料,已成为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混合稀土铁硼铸锭合金和速凝片的成分、内禀磁性能和显微组织。制备了烧结(NdxMM1-x)-Fe-B磁体,探讨了混合稀土含量对磁体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烧结混合稀土磁体的温度稳定性和磁硬化机制进行了讨论。以下具体研究内容可为将来烧结混合稀土永磁实现工业化供参考。通过XRF、XRD、DSC、SEM以及VSM等检测技术,分析了混合稀土合金原料(MM)和MM-Fe-B铸锭的成分、熔点以及磁性能。DSC检测结果表明,混合稀土合金与La、Ce、Nd、Pr单质混合物有着不同的熔点特征,为后续磁体内部富稀土相熔点的分析供参考。XRD表明,混合稀土合金原料是由四种稀土元素组成的固溶体。MM-Fe-B铸锭的主相成分为四方结构的2:14:1相,有良好的内禀磁性能,居里温度Tc=229.9℃,饱和磁化强度Ms=11.3 kG,磁晶各向异性场HA=48.4 kOe。SEM和EDX能谱表征,La和Ce稀土原子富集在富稀土区域,而Pr和Nd稀土原子更倾向在主相区域,这种分布有利于最终磁体获得良好的磁性能。通过速凝工艺制备了公斤级(NdxMM1-x)-Fe-B成分的磁性速凝片。分析不同x值的(NdxMM1-x)-Fe-B速凝片微观结构、成分以及内禀磁性能。当x=0、0.4、0.7和1时,熔点分别为1103℃、1141℃、1166℃和1185℃;90 kOe外磁场下,速凝片饱和磁化强度(M90 kOe)分别为12.9 kG、13.6 kG、14.3kG和14.5 kG;磁晶各向异性场分别为48 kOe、55.2 kOe、64.4 kOe和70.1 kOe;自旋重取向温度分别为-199℃、-160℃、-149℃和-138℃;居里温度分别为220.2℃、265.4℃、286.7℃和309.3℃。制备了不同x值的最优磁性能烧结(NdxMM1-x)-Fe-B磁体。Nd-Fe-B磁体,最佳烧结温度为1050℃,最优磁性能为Br=14.71 kG、Hk=11.72 kOe、Hcj=12.24kOe、Hk/Hcj=0.95和(BH)max=52.64 MGOe;(Nd0.7MM0.3)-Fe-B磁体,最佳烧结温度为1055℃,最优磁性能为Br=13.39 kG、Hk=5.73 kOe、Hcj=6.15 kOe、Hk/Hcj=0.93和(BH)max=39.90 MGOe;(Nd0.4MM0.6)-Fe-B磁体,最佳烧结温度为1050℃,最优磁性能为Br=12.96 kG、Hk=2.41 kOe、Hcj=2.71 kOe、Hk/Hcj=0.88和(BH)max=22.82MGOe;MM-Fe-B磁体,最佳烧结温度也为1050℃,最优磁性能为Br=11.69 kG、Hk=0.23 kOe、Hcj=0.53 kOe、Hk/Hcj=0.42和(BH)max=2.71 MGOe。将烧结(Nd0.7MM0.3)-Fe-B磁体与[Nd0.7(La0.27Ce0.53Pr0.03Nd0.17)0.3]-Fe-B磁体的磁性能对比,发现烧结(Nd0.7MM0.3)-Fe-B磁体具有更优的最大磁能积和内禀矫顽力,其原因是磁体中含有两种不同成分的主相晶粒,一种为贫La、Ce富Nd主相晶粒,另一种为富La、Ce贫Nd主相晶粒。烧结(Nd0.7MM0.3)-Fe-B磁体中含有贫La、Ce富Nd成分主相晶粒较多,因而磁晶各向异性场大,从而导致磁体矫顽力变大。还研究了(NdxMM1-x)-Fe-B磁体的微观结构与磁性能的关系。EPMA显示(Nd0.7MM0.3)-Fe-B磁体中Ce元素主要分布在富稀土区域,而钕元素主要分布在主相区域;MM-Fe-B磁体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但伴随主相里Ce的增多,磁体磁性能变差。另外,采用XRD分析了(Nd0.7MM0.3)-Fe-B与MM-Fe-B磁体的平均晶粒取向度,MM-Fe-B磁体的平均晶粒取向度更小。探索了烧结混合稀土永磁进一步磁硬化的途径和温度稳定性。通过扩散Tb-H的方法,烧结(Nd0.4MM0.6)-Fe-B和MM-Fe-B磁体的矫顽力分别高了3.95倍和2.91倍;通过双主相合金法也能使烧结(Nd0.4MM0.6)-Fe-B磁体矫顽力得到高。上述两种方法可使得磁体进一步磁硬化,得益于稀土元素倾向分布于磁体不同区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烧结(Nd0.4MM0.6)-Fe-B磁体矫顽力受晶粒取向分布系数影响的机理,证明了双主相磁体的个别晶粒错取向角比单合金磁体大,因而促进了磁体矫顽力的高。还研究了与烧结(Nd0.7MM0.3)-Fe-B磁体矫顽力温度敏感性有关的参数(α和Neff),间接说明双主相与单合金烧结磁体的微观结构有很大差异。最后,在27127℃温度范围内,分别计算了单合金烧结(Nd0.4MM0.6)-Fe-B和(Nd0.3MM0.7)-Fe-B磁体的矫顽力温度系数和剩磁温度系数,通过数据对比,发现(Nd0.4MM0.6)-Fe-B磁体具有更差的剩磁温度系数和更优的矫顽力温度系数。
熊杰夫[10](2018)在《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和矫顽力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并且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人们的关注。材料的内禀磁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对于磁体成分的设计、工艺条件的优化、适用的温度区间以及材料性价比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充分了解高丰度双主相烧结磁体的矫顽力机制对双主相烧结磁体的生产制备和性能调控以及新材料的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双主相方法制备含混合稀土的稀土永磁材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稀土资源,还能减少稀土分离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成本。本文研究了MM13Fe81B6(混合稀土MM的成分为La28.2Ce52.0Pr5.1Nd14.7)合金的内禀磁性能和双主相MM14Fe79.9B6.1/Nd13.5Fe80.5B6烧结磁体的永磁性能及其矫顽力机制,并对烧结磁体不同初始状态的磁化过程与磁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MM13Fe81B6合金,通过GSAS精修拟合XRD图谱得出MM2Fe14B的晶格常数a=b=0.8780 nm,c=1.2185 nm,稍低于Nd2Fe14B的值。通过趋近饱和定律拟合得到300 K时MM2Fe14B晶体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7.36μB/f.u.,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Nd2Fe14B类似。利用分子场模型拟合了MM2Fe14B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拟合值与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使用粉末取向法制备了具有良好c轴排布的多晶取向样品。根据磁体难轴方向磁化过程中的能量关系,通过多种办法拟合得到300 K时MM2Fe14B的磁晶各向异性场μ0Ha=4.2 T,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1.39×106 J/m3,K2=4.2×105 J/m3。利用单离子各向异性理论拟合得到MM2Fe14B晶体不同温度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与实验值非常接近,其变化关系与Nd2Fe14B类似。随着温度的降低MM2Fe14B磁体在74 K会出现自旋重取向现象,10 K时自旋重取向角度达到18°。MM2Fe14B磁体的居里温度为488 K,说明磁体可以应用于室温环境。用双主相方法制备了MM14Fe79.9B6.1/Nd13.5Fe80.5B6的比例依次为0:100、20:80和30:70的烧结磁体。磁体主要包含2:14:1主相,仅含少量α-Fe相,并且不同成分的磁体具有几乎相同的晶粒取向度,标准差大约为14°。Nd2Fe14B的居里温度为TC=585.2 K。当混合稀土MM占稀土总量的20.2 at.%和30.3 at.%时,磁体具有三个不同的磁相变温度TC1、TC2和TC3,依次为509.4 K、565 K、573.2 K和508.8 K、555.2 K、568.8 K。随着混合稀土含量的增加,磁体内部晶界相的含量增加,其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增加,磁体的永磁性能逐渐下降,并且磁体内部的交换耦合作用变弱,反磁化过程变得更加不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磁体的永磁性能变弱,退磁曲线的方形度变差,磁体内部晶粒的反磁化过程和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明显变化。温度越高,磁体中不同晶粒的反磁化过程变得越独立,晶粒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变弱,反磁化过程更加不一致。双主相磁体在不同温度具有不同的矫顽力机制,200 K时磁体接近于形核型,而380 K时畴壁钉扎型占据主导地位;300 K的反磁化过程相对复杂,形核和钉扎两种矫顽力机制可能共存,磁体的反磁化过程不能用单一的矫顽力机制描述。300 K的角度FORC和SORC分布曲线证实,磁体确实具有两种类型的反磁化机制。利用磁光克尔显微镜观测了不同初始状态下不同成分烧结磁体的磁畴状态发现,热退磁状态时磁体内部晶粒为多畴状态,交流退磁状态的晶粒则几乎为单畴结构。热退磁起始磁化过程的回复曲线反映晶粒内部磁畴壁移动和消失的具体情况,而退磁回复曲线则体现晶粒的磁化反转和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交流退磁起始磁化的回复曲线和退磁回复曲线说明相同的磁性质,都体现了磁体内部晶粒的磁化反转和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并且退磁过程回复曲线与磁体的初始状态无关。热退磁的小回线出现明显的不对称性,不同磁场下小回线的变化过程比较复杂,这是由于磁体内部晶粒从多畴转变为单畴和单畴晶粒反磁化过程混合交叠发生造成的。交流退磁的小回线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反映的是磁体内部晶粒的磁化反转和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热退磁状态的回复曲线和小回线过程相互等价,体现相同的磁性质。
二、应力取向成型法制备永磁铁氧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力取向成型法制备永磁铁氧体(论文提纲范文)
(1)粘结磁粉流动性与压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粘结永磁材料 |
1.1.1 稀土粘结磁体的发展史 |
1.1.2 稀土粘结磁体的特点及应用 |
1.1.3 稀土粘结磁体的制备方法 |
1.1.4 稀土粘结磁体用磁粉 |
1.1.5 稀土粘结磁体用粘结剂体系 |
1.2 粉末材料流动性与压制性 |
1.2.1 粉末颗粒间作用力 |
1.2.2 粉末流动性 |
1.2.3 粉末压制性 |
1.3 粘结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3.1 粘结磁粉研究 |
1.3.2 粘结剂研究 |
1.3.3 粘结磁体的制备 |
1.4 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 |
2.1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流程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偶联剂的选择 |
2.1.3 固化剂含量的确定 |
2.1.4 实验流程 |
2.2 测试与表征 |
2.2.1 粉末流动性 |
2.2.2 特别流动能测试 |
2.2.3 剪切盒实验 |
2.2.4 粉末粒度测试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6 磁环压溃强度测试 |
2.2.7 腐蚀性实验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混胶工艺 |
2.3.2 粘结材料的主要性质 |
3 粒度对磁粉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
3.1 粒度对异方性磁粉及快淬磁粉流动性影响 |
3.1.1 异方性磁粉流动性正交实验 |
3.1.2 快淬磁粉流动性正交实验 |
3.2 粒度对混胶粉流动性影响 |
3.2.1 快淬磁粉混胶粉流动性正交实验 |
3.2.2 不同粒度快淬磁粉混胶粉流动性研究 |
3.3 混胶前后粒度变化对磁粉流动性的影响 |
3.3.1 混胶前后磁粉流动性 |
3.3.2 混胶前后磁粉微观形貌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4 添加剂对混胶粉流动性影响研究 |
4.1 偶联剂对混胶粉流动性影响 |
4.1.1 偶联剂对于混胶粉流动性的影响 |
4.1.2 偶联剂对混胶粉微观形貌的影响 |
4.2 粘结剂对混胶粉流动性的影响 |
4.2.1 不同环氧树脂对混胶粉流动性影响研究 |
4.2.2 活性稀释剂对混胶粉流动性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混胶粉压制性研究 |
5.1 粒度对于混胶粉压制性影响 |
5.2 偶联剂对混胶粉压制性影响研究 |
5.2.1 偶联剂对混胶粉压制性影响 |
5.2.2 偶联剂对粘结钕铁硼磁环压溃强度的影响 |
5.3 粘结剂对混胶粉压制性影响研究 |
5.3.1 粘结剂对粘结钕铁硼磁环压溃强度的影响 |
5.3.2 粘结剂对粘结钕铁硼磁环耐腐蚀性影响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主轴型六角旋磁材料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意义以及背景 |
1.2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概述 |
1.2.1 主轴型六角晶系铁氧体的基本结构 |
1.2.2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
1.2.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性能参数与合成工艺 |
2.1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性能参数 |
2.2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工艺 |
第三章 主轴型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工艺技术研究 |
3.1 预烧工艺研究 |
3.1.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3.1.2 预烧温度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3.1.3 预烧温度对BaM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3.1.4 预烧温度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2 最终烧结工艺研究 |
3.2.1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
3.2.2 烧结温度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3.2.3 烧结温度对BaM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3.2.4 烧结温度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BaM离子掺杂的研究 |
4.1 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的影响研究 |
4.1.1 材料制备与表征 |
4.1.2 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1.3 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1.4 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2 Zn~(2+)-Hf~(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的影响研究 |
4.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4.2.2 Zn~(2+)-Hf~(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2.3 Zn~(2+)-Hf~(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2.4 Zn~(2+)-Hf~(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2.5 Zn~(2+)-Hf~(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4.3 La~(3+)-Zn~(2+)-Ti~(4+)离子掺杂对BaM铁氧体的影响研究 |
4.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4.3.2 La~(3+)-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3.3 La~(3+)-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4 La~(3+)-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4.3.5 La~(3+)-Zn~(2+)-Ti~(4+)取代Fe~(3+)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添加剂优化BaM铁氧体磁性能的正交实验研究 |
5.1 正交试验表设计 |
5.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5.3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5.4 添加剂对取向BaM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
5.4.1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的密度的影响 |
5.5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5.5.1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5.5.2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 |
5.5.3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剩磁比的影响 |
5.5.4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磁晶各向异性场的影响 |
5.6 添加剂对BaM铁氧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5.7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M型铁氧体材料制备及在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偏置环行器研究现状 |
1.3 M型六角铁氧体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制备技术及表征方法 |
2.1 固相烧结法 |
2.2 样品表征 |
2.2.1 密度表征 |
2.2.2 物相表征 |
2.2.3 显微结构表征 |
2.2.4 静磁性能表征 |
2.2.5 微波磁性能表征 |
第三章 BaM铁氧体主配方及添加剂研究 |
3.1 Cu取代对BaSc_(0.5)Cu_xFe_(11.5-x)O_(19)性能的影响 |
3.1.1 Cu取代对BaSc_(0.5)Cu_xFe_(11.5-x)O_(19)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3.1.2 Cu取代对BaSc_(0.5)Cu_xFe_(11.5-x)O_(19)静磁性能的影响 |
3.1.3 Cu取代对BaSc_(0.5)Cu_xFe_(11.5-x)O_(19)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3.2 缺铁配方对BaSc_(0.5)Cu_(0.16)Fe_(11.34-x)O_(19-δ)性能的影响 |
3.2.1 缺铁配方对BaSc_(0.5)Cu_(0.16)Fe_(11.34-x)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2 缺铁配方对BaSc_(0.5)Cu_(0.16)Fe_(11.34-x)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3.2.3 缺铁配方对BaSc_(0.5)Cu_(0.16)Fe_(11.34-x)O_(19-δ)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3.3 CuO作为主配方和添加剂对BaSc_(0.5)Fe_(11.5)O_(19)的作用机制研究 |
3.3.1 CuO作为主配方和添加剂对BaSc_(0.5)Fe_(11.5)O_(19)物相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2 CuO作为主配方和添加剂对BaSc_(0.5)Fe_(11.5)O_(19)静磁性能的影响 |
3.3.3 CuO作为主配方和添加剂对BaSc_(0.5)Fe_(11.5)O_(19)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3.3.4 CuO作为主配方和添加剂对BaSc_(0.5)Fe_(11.5)O_(19)EPMA的影响 |
3.4 CuO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性能的影响 |
3.4.1 CuO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3.4.2 CuO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3.4.3 CuO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3.5 CaCO_3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性能的影响 |
3.5.1 CaCO_3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3.5.2 CaCO_3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3.5.3 CaCO_3添加剂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aM铁氧体制备工艺探究 |
4.1 预烧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性能的影响 |
4.1.1 预烧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4.1.2 预烧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4.2 二磨方式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性能的影响 |
4.2.1 二磨方式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二磨粉料粒度的影响 |
4.2.2 二磨方式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4.2.3 二磨方式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4.3 烧结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性能的影响 |
4.3.1 烧结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物相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2 烧结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静磁性能的影响 |
4.3.3 烧结温度对BaSc_(0.5)Cu_(0.16)Fe_(11.04)O_(19-δ)微波磁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仿真设计 |
5.1 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结构设计 |
5.2 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单参数仿真优化 |
5.3 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多参数联合仿真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单轴六角铁氧体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单轴六角铁氧体晶体结构与研究现状 |
1.2.1 六角晶系铁氧体的基本结构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单轴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工艺及表征 |
2.1 单轴六角铁氧体制备工艺 |
2.2 单轴六角铁氧体主要性能参数 |
第三章 Zn_2W制备工艺的研究 |
3.1 预烧工艺研究 |
3.1.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3.1.2 预烧温度对Zn_2W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 二次球磨工艺研究 |
3.2.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3.2.2 分散剂对Zn_2W浆料影响 |
3.2.3 分散剂对Zn_2W微观形貌的影响 |
3.2.4 分散剂对Zn_2W磁性能的影响 |
3.3 最终烧结工艺研究 |
3.3.1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
3.3.2 烧结温度对Zn_2W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3 烧结温度对Zn_2W磁性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Zn_2W离子掺杂的研究 |
4.1 Sc~(3+)掺杂Zn_2W铁氧体 |
4.1.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4.1.2 Sc~(3+)掺杂对Zn_2W微观形貌的影响 |
4.1.3 Sc~(3+)掺杂对Zn_2W磁性能的影响 |
4.2 Ca~(2+)取掺杂Zn_2W铁氧体 |
4.2.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4.2.2 Ca~(2+)掺杂对Zn_2W微观形貌的影响 |
4.2.3 Ca~(2+)掺杂对Zn_2W磁性能的影响 |
4.3 Ca~(2+)-Sn~(3+)掺杂Zn_2W铁氧体 |
4.3.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4.3.2 Ca~(2+)-Sc~(3+)掺杂对Zn_2W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3 Ca~(2+)-Sc~(3+)掺杂对Zn_2W磁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BaM离子掺杂的研究 |
5.1 样品的制备及测试 |
5.2 Y~(3+)掺杂对BaM微观结构的影响 |
5.3 Y~(3+)掺杂对BaM磁性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自偏置六角铁氧体旋磁材料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单轴六角铁氧体的性能要求 |
1.3 六角铁氧体的基本性质与研究进展 |
1.3.1 单轴六角铁氧体的晶体结构与基本性质 |
1.3.2 单轴六角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4 自偏置微带结环行器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工艺条件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预烧温度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2.3 二次球磨时间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2.4 烧结温度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离子取代对取向M型六角铁氧体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Sr~(2+)取代Ba~(2+)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3.3 Gd~(3+)取代Fe~(3+)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3.4 Zn~(2+)-Sn~(4+)取代Fe~(3+)对BaM的影响研究 |
3.4.1 Zn~(2+)-Sn~(4+)取代Fe~(3+)对非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3.4.2 Zn~(2+)-Sn~(4+)取代Fe~(3+)对取向BaM的影响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助烧剂对M型六角铁氧体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BBSZ对BaGd_(0.1)Fe_(11.9)O_(19)的影响研究 |
4.3 BBSZ对BaZn_(0.6)Sn_(0.6)Fe_(10.8)O_(19)的影响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W型六角铁氧体自偏置应用初探 |
5.1 引言 |
5.2 取向W型六角铁氧体Sr_(1-x)Gd_xNi_2Fe_(16)O_(27)性能研究 |
5.3 取向W型六角铁氧体BaGd_xNi_2Fe_(16-x)O_(27)性能研究 |
5.4 自偏置微带结环行器的设计 |
5.4.1 自偏置微带结环行器的参数设置与阻抗匹配 |
5.4.2 自偏置微带结环行器的仿真设计 |
5.4.3 剩磁状态下材料磁畴结构引起的低场损耗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取向六角铁氧体的制备以及自偏置旋磁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意义以及背景 |
1.3 六角铁氧体的研究和应用历史概述 |
1.3.1 六角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
1.3.2 六角铁氧体的基本性质 |
1.4 单轴六角铁氧体的研究情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六角铁氧体合成工艺与表征测试手段 |
2.1 氧化物法简介 |
2.2 样品分析及表征方法 |
2.2.1 X射线衍射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3 振动样品磁强计 |
2.2.4 铁磁共振线宽与微波介电常数测试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烧结M型钡铁氧体的制备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低温烧结Ba(CoTi)_(1.5)Fe_9O_(19)铁氧体的制备与研究 |
3.2.1 BBSZ含量对Ba(CoTi)_(1.5)Fe_9O_(19)铁氧体物相的影响 |
3.2.2 BBSZ含量对Ba(CoTi)_(1.5)Fe_9O_(19)微观形貌的影响 |
3.2.3 BBSZ含量对Ba(CoTi)_(1.5)Fe_9O_(19)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2.4 BBSZ含量对Ba(CoTi)_(1.5)Fe_9O_(19)铁氧体复数磁导率的影响 |
3.3 高能球磨对低温烧结M型钡铁氧体性能影响 |
3.3.1 对物相和密度以及收缩率的影响 |
3.3.2 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3 对磁性能的影响 |
3.3.4 对磁导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掺杂以及取向M型钡铁氧体制备 |
4.1 引言 |
4.2 Hf~(4+)离子取代M型钡铁氧体的制备与研究 |
4.2.1 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 |
4.2.2 Hf~(4+)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2.3 Hf~(4+)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2.4 Hf~(4+)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2.5 Hf~(4+)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介电性能的影响 |
4.3 Sc~(3+)离子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4.3.1 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 |
4.3.2 Sc~(3+)离子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3.3 Sc~(3+)离子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4 Sc~(3+)离子掺杂对M型钡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 Sc~(3+)离子掺杂取向钡铁氧体的制备研究及测试表征 |
4.4.1 Sc~(3+)掺杂对取向M型钡铁氧体相结构的影响 |
4.4.2 Sc~(3+)离子掺杂对取向M型钡铁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4.3 Sc~(3+)离子掺杂对取向M型钡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5 Sc~(3+)离子掺杂取向M型钡铁氧体的性能优化研究 |
4.5.1 制备工艺与表征手段 |
4.5.2 球磨浆料粒径分布 |
4.5.3 相结构 |
4.5.4 微观形貌 |
4.5.5 磁性能 |
4.6 添加剂对取向Sc~(3+)离子掺杂M型钡铁氧体性能影响研究 |
4.6.1 添加剂对取向BaSc_(0.5)Fe_(11.5)O_(19) 铁氧体的性能影响 |
4.6.2 添加剂对取向BaSc_(0.2)Fe_(11.8)O_(19) 铁氧体的性能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取向Zn_2W六角铁氧体的制备及自偏置环行器设计制作 |
5.1 引言 |
5.2 取向Zn_2W六角钡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2.1 Zn_2W六角钡铁氧体预烧粉料的制备研究 |
5.2.2 取向Zn_2W六角钡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3 Ka波段自偏置环行器设计与仿真 |
5.3.1 自偏置三角结微带环形器设计原理 |
5.3.2 Ka波段自偏置三角结环行器设计 |
5.3.3 环行器实物制作与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有待深入解决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钴铁氧体的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及课题研究背景 |
2.1 磁致伸缩与磁致伸缩材料 |
2.1.1 磁致伸缩效应 |
2.1.2 磁致伸缩唯象理论 |
2.1.3 磁致伸缩材料分类 |
2.1.4 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
2.2 磁晶各向异性 |
2.2.1 磁晶各向异性等效场 |
2.2.2 磁晶各向异性转矩 |
2.3 钴铁氧体磁致伸缩材料研究概况 |
2.3.1 钴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
2.3.2 钴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2.3.3 钴铁氧体的磁致伸缩性能 |
2.3.4 钴铁氧体大磁致伸缩机理 |
2.4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3 实验方法与设备 |
3.1 样品制备 |
3.2 组织结构分析 |
3.3 性能检测及磁畴观察 |
4 取向多晶钴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磁场中铁磁性颗粒转动行为研究 |
4.2 取向多晶CoFe_2O_4的制备工艺研究 |
4.2.1 取向磁场强度 |
4.2.2 分散剂 |
4.2.3 浆料固相含量 |
4.3 基于丝织构的磁致伸缩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外场热处理对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
5.1 热等静压处理 |
5.2 磁场热处理 |
5.2.1 磁致伸缩 |
5.2.2 磁畴 |
5.2.3 感生各向异性 |
5.3 本章小结 |
6 钴铁氧体元素添加改性研究 |
6.1 Co_(1-x)Zn_xFe_2O_4的结构和磁致伸缩性能研究 |
6.1.1 实验工艺及分析方法 |
6.1.2 显微结构分析 |
6.1.3 晶体结构分析 |
6.1.4 磁致伸缩性能 |
6.2 Co_(1-x)(MnZn)_xFe_2O_4的结构和磁致伸缩性能研究 |
6.2.1 实验工艺及测试方法 |
6.2.2 显微结构分析 |
6.2.3 磁致伸缩性能 |
6.2.4 原子占位分析 |
6.3 取向多晶Co_(1-x)(MnZn)_xFe_2O_4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钴铁氧体磁弹性能研究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 预应力对磁致伸缩的影响 |
7.3 偏置磁场对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 |
7.4 预应力对磁畴结构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稀土永磁材料简介 |
1.1.1 我国稀土资源利用特点 |
1.1.2 永磁材料应用与发展 |
1.1.3 稀土永磁材料基本磁参量 |
1.2 2:14:1 型永磁材料的特征与研究现状 |
1.2.1 2:14:1 主相晶体结构特征 |
1.2.2 2:14:1 型永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
1.2.3 2:14:1 型永磁材料晶粒细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4 2:14:1 型永磁材料晶界改性研究现状 |
1.3 2:14:1 型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3.1 2:14:1 型含Ce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3.2 2:14:1 型含混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1.1 成分设计原则 |
2.1.2 原材料的选择 |
2.1.3 合金熔炼工艺 |
2.1.4 氢破工艺 |
2.1.5 气流磨工艺 |
2.1.6 取向成型和等静油压工艺 |
2.1.7 烧结热处理工艺 |
2.2 测试和表征方法 |
2.2.1 磁性测试方法 |
2.2.2 微观形貌与磁畴结构分析 |
2.2.3 物相分析 |
2.2.4 热力学分析 |
2.2.5 力学性能测试 |
2.2.6 耐腐蚀测试 |
2.2.7 密度测试 |
第三章 2:14:1 型含Ce烧结磁体晶界调控研究 |
3.1 引言 |
3.2 Ce-Fe合金晶界添加影响 |
3.2.1 Ce-Fe合金晶界添加对磁性能影响 |
3.2.2 Ce-Fe合金晶界添加对微观结构与相组成影响 |
3.2.3 Ce-Fe合金晶界添加对磁畴结构影响 |
3.3 Nd-Fe合金晶界添加影响 |
3.3.1 Nd-Fe合金晶界添加对磁性能影响 |
3.3.2 Nd-Fe合金晶界添加对微观结构与相组成影响 |
3.3.3 Nd-Fe合金晶界添加对磁畴结构影响 |
3.4 Nd-Fe和 Ce-Fe晶界调控对比 |
3.4.1 磁性能对比 |
3.4.2 微观结构对比 |
3.4.3 内禀性能对比 |
3.4.4 晶界调控微观结构模型 |
3.4.5 耐腐蚀性能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14:1 型含LaCe混合稀土烧结磁体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含LaCe混合稀土磁体关键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
4.2.1 速凝合金熔炼工艺研究 |
4.2.2 磁体烧结、回火工艺研究 |
4.2.3 磁体耐腐蚀性能研究 |
4.2.4 磁体力学性能研究 |
4.3 含LaCe混合稀土双合金磁体晶粒表层元素调控研究 |
4.3.1 磁体晶粒表层元素分布及微观结构影响 |
4.3.2 磁体磁性能差异研究 |
4.4 含LaCe混合稀土晶界扩散磁体晶粒表层磁硬化研究 |
4.4.1 磁性能影响 |
4.4.2 微观结构影响 |
4.4.3 磁畴结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烧结混合稀土永磁的结构、磁性与磁硬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Al-Ni-Co和铁氧体永磁材料概述 |
1.2.1 Al-Ni-Co永磁材料的研究 |
1.2.2 铁氧体永磁材料的研究 |
1.3 Sm-Co永磁材料概述 |
1.4 烧结Nd-Fe-B永磁材料概述 |
1.4.1 烧结Nd-Fe-B永磁的结构与相关理论研究 |
1.4.2 衡量烧结Nd-Fe-B永磁磁性能优良的参数 |
1.4.3 烧结Nd-Fe-B永磁矫顽力的研究 |
1.4.4 烧结Nd-Fe-B永磁的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
1.5 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概述 |
1.5.1 稀土钇永磁材料的研究 |
1.5.2 稀土镧永磁材料的研究 |
1.5.3 稀土铈永磁材料的研究 |
1.5.4 混合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 |
1.6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6.1 选题的意义 |
1.6.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
2.1 实验技术路线与制备方法 |
2.1.1 双主相法制备技术 |
2.1.2 速凝甩片工艺(SC) |
2.1.3 氢破碎工艺(HD) |
2.1.4 气流磨工艺(JM) |
2.1.5 取向压型及等静压工艺(Pressing) |
2.1.6 烧结工艺(Sintering) |
2.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原理 |
2.2.1 永磁材料磁性测量系统 |
2.2.2 差示差热分析仪(DSC) |
2.2.3 X射线衍射仪(XRD)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2.5 综合物理性能测量系统(PPMS) |
2.2.6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2.7 扫电子显微镜(SEM) |
2.2.8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 |
第3章 (Nd_xMM_(1-x))-Fe-B合金成分、微结构和内禀磁性能 |
3.1 引言 |
3.2 混合稀土合金原料成分的检测与特性的表征 |
3.2.1 混合稀土合金原料的成分检测 |
3.2.2 混合稀土合金原料的DSC分析 |
3.2.3 混合稀土合金原料的XRD分析 |
3.2.4 混合稀土合金原料的磁滞回线 |
3.3 MM-Fe-B铸锭的微观结构表征与内禀磁性能分析 |
3.3.1 MM-Fe-B铸锭的DSC分析 |
3.3.2 MM-Fe-B铸锭的XRD分析 |
3.3.3 MM-Fe-B铸锭的内禀磁性能分析 |
3.3.4 MM-Fe-B铸锭的微观形貌和成分分布 |
3.4 (Nd_xMM_(1-x))-Fe-B速凝片成分与微结构对内禀磁性能的影响 |
3.4.1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XRD分析 |
3.4.2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DSC分析 |
3.4.3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磁化曲线分析 |
3.4.4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磁晶各向异性场分析 |
3.4.5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自旋重取向温度和居里温度分析 |
3.4.6 (Nd_xMM_(1-x))-Fe-B速凝片的微观形貌表征和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混合稀土基磁体成分、结构和磁性能 |
4.1 引言 |
4.2 烧结(Nd_xMM_(1-x))-Fe-B磁体磁性能与结构分析 |
4.2.1 烧结温度对(Nd_xMM_(1-x))-Fe-B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2.2 成分对(Nd_xMM_(1-x))-Fe-B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2.3 成分对(Nd_xMM_(1-x))-Fe-B磁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 烧结(Nd_(0.7)MM_(0.3))-Fe-B与[Nd0.7(La_(0.27)Ce_(0.53)Pr_(0.03)Nd_(0.17))_(0.3)]-Fe-B磁体对比研究 |
4.3.1 (Nd_(0.7)MM_(0.3))-Fe-B与[Nd0.7(La_(0.27)Ce_(0.53)Pr_(0.03)Nd_(0.17))_(0.3)]-Fe-B速凝片微观形貌与内禀磁性能的差异 |
4.3.2 烧结(Nd_(0.7)MM_(0.3))-Fe-B与[Nd0.7(La_(0.27)Ce_(0.53)Pr_(0.03)Nd_(0.17))_(0.3)]-Fe-B磁体磁性能的差异 |
4.3.3 成分与结构对烧结(Nd_(0.7)MM_(0.3))-Fe-B与[Nd0.7(La_(0.27)Ce_(0.53)Pr_(0.03)Nd_(0.17))_(0.3)]-Fe-B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烧结混合稀土基磁体的矫顽力影响因素与温度稳定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混合稀土基磁体矫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5.2.1 双主相法烧结(Nd_(0.7)MM_(0.3))-Fe-B磁体磁性能与微观结构 |
5.2.2 双主相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磁性能与微观结构 |
5.2.3 Tb-H扩散后的烧结混合稀土磁体磁性能与微观结构 |
5.2.4 MM-Fe-B纳米晶快淬带的磁性能与微观结构 |
5.3 晶粒取向及其分布系数对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矫顽力的影响 |
5.3.1 晶粒取向分布系数对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约化矫顽力的影响 |
5.3.2 晶粒取向分布系数对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实际矫顽力的影响 |
5.4 单合金与双主相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矫顽力类型与磁畴 |
5.4.1 单合金与双主相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矫顽力类型的探索 |
5.4.2 单合金与双主相烧结(Nd_(0.4)MM_(0.6))-Fe-B磁体的磁畴特征 |
5.5 烧结(Nd_xMM_(1-x))-Fe-B磁体磁性能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
5.5.1 烧结(Nd_xMM_(1-x))-Fe-B磁体饱和磁化强度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
5.5.2 烧结(Nd_xMM_(1-x))-Fe-B(x=0.4和0.7)磁体剩磁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
5.5.3 烧结(Nd_xMM_(1-x))-Fe-B(x=0.4和0.7)磁体矫顽力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
5.5.4 单合金和双主相烧结(Nd_(0.7)MM_(0.3))-Fe-B磁体矫顽力参量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和矫顽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永磁材料 |
1.1.1 永磁材料的技术磁参量 |
1.1.2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
1.2 R_2Fe_(14)B的晶体结构和内禀磁性能 |
1.2.1 R_2Fe_(14)B的晶体结构 |
1.2.2 R_2Fe_(14)B的内禀磁性能 |
1.3 矫顽力机制与提升方法 |
1.3.1 形核机制 |
1.3.2 钉扎机制 |
1.3.3 发动场理论 |
1.3.4 热激活理论 |
1.4 Nd-Fe-B磁体的制备方法 |
1.5 R-Fe-B磁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Nd-Fe-B磁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2 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
1.5.3 含高丰度稀土La/Ce的R-Fe-B磁体研究现状 |
1.5.4 双主相或多主相烧结磁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过程和测试方法 |
2.1.1 多晶取向样品的制备 |
2.1.2 烧结永磁体的制备 |
2.1.3 磁体密度测定 |
2.1.4 物相表征 |
2.1.5 磁性能测试 |
2.1.6 磁畴结构表征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2.1 回复曲线的测试过程与数据处理 |
2.2.2 Henkel曲线的测试过程与数据处理 |
2.2.3 小回线的测试过程与数据处理 |
2.2.4 一阶反转曲线(FORC)的测试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 |
2.2.5 二阶反转曲线(SORC)的测试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高丰度稀土2:14:1相的内禀磁性 |
3.1 引言 |
3.2 样品制备与试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MM_(13)Fe_(81)B_6合金的晶体结构 |
3.3.2 MM_2Fe_(14)B晶体的饱和磁化强度 |
3.3.3 MM_2Fe_(14)B晶体的磁晶各向异性 |
3.3.4 MM_2Fe_(14)B晶体的自旋重取向与居里温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丰度稀土双主相烧结永磁体的相互作用与矫顽力机制 |
4.1 引言 |
4.2 样品制备与机制分析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组分双主相烧结磁体 |
4.3.2 不同温度双主相烧结磁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主相烧结磁体的磁畴和磁化过程 |
5.1 引言 |
5.2 试验过程与测试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应力取向成型法制备永磁铁氧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粘结磁粉流动性与压制性研究[D]. 张晓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 [2]主轴型六角旋磁材料及特性研究[D]. 戚国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M型铁氧体材料制备及在X波段自偏置环行器中的应用[D]. 罗全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单轴六角铁氧体性能的研究[D]. 陈彦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自偏置六角铁氧体旋磁材料及应用研究[D]. 刘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取向六角铁氧体的制备以及自偏置旋磁器件研究[D]. 王雨.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钴铁氧体的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研究[D]. 王继全.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8]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D]. 陈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8(01)
- [9]烧结混合稀土永磁的结构、磁性与磁硬化机理研究[D]. 余效强.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10]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和矫顽力机理研究[D]. 熊杰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