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艾克治疗食管癌Ⅱ期临床试用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登科[1](2021)在《PEG-rhG-CSF与rhG-CSF对预防骨肉瘤患者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在骨肉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预防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别。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90例初治骨肉瘤患者,均接受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实验分三组,A组为rh G-CSF,5μg/kg,qd皮下注射;B组为rh G-CSF,5μg/kg,q12h皮下注射;C组为PEG-rh G-CSF,给药剂量为体重≥45 kg者每次6 mg,体重<45 kg者每次3 mg,皮下注射1次,(化疗疗程给药结束后48h皮下注射1次)。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2次检查≥5.0×109/L或1次检查ANC≥10.0×109/L时停药。对三组患者用药达标时间、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Ⅳ度骨髓抑制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三组患者用药所需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三组用药达标天数:C组平均用药达标时间为(4.88±2.251)天,低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三组在治疗费用上比较,B组平均费用为4562.07元,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下一周期化疗前测ANC值C组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三组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Ⅳ度骨髓抑制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rh G-CSF在预防骨肉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使中性粒细胞恢复达标的时间比rh G-CSF用时短,所花费用较少。并且PEG-rh G-CSF仅需1次给药,更加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李善君[2](2018)在《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无法手术治愈,化疗是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食管癌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类+铂类、紫杉类+铂类、伊立替康+铂类的联合化疗为主,报道中其化疗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脱发等。西医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反应发病率仍较高。中药价格相对低廉、安全有效,可以达到提高食管癌化疗疗效、减少副反应发生的效果。临床报道中,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化痰散结、活血消症、解毒散结等治法为主。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在中药干预食管癌化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多数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得到系统评价的证实。[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对提高化疗疗效、减少副反应发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对目前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进行文献检索,通过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经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52项研究,总样本量3829人。均为食管癌化疗患者,试验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52项研究,14项研究采用低风险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隐藏及盲法的使用;2项研究有脱落病例、无选择性报告结局;无明确证据表明其他偏倚来源。Meta分析的结果如下:近期有效率:38 项研究(I2=0%,RR=1.36,95%CI 1.26 to 1.46,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食管癌化疗的近期疗效。生存期:3 项研究报道半年生存期(I2=91%,RR=1.18,95%CI 0.79 to 1.76,P=0.43),6 项研究报道 1 年生存期(I2=0%,RR=I.43,95%CI 1.22 to 1.68,P<0.0001),3 项研究报道 2 年生存期(I2=0%,RR=1.80,95%CI 1.24 to 2.60,P=0.002),3 项研究报道3 年生存期(I2=0%,RR=2.30,95%CI1.46 to 3.61,P=0.0003),说明口服中药对食管癌化疗患者半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善,对1年、2年、3年的生存期有明显提高。KPS 评分:12 项研究报道 KPS 评分前后变化(I2=72%,MD=7.29,95%CI 5.3 to 9.28,P<0.00001),17项研究报道KPS评分改善+稳定的例数(I2=59%,RR=1.23,95%CI 1.13 to 1.35,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提高食管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消化道反应:25项研究报道CINV发生例数(I2=96%,RR=0.57,95%CI 0.43 to 0.75,P<0.00001),7 项研究报道 CID 的发生例数(I2=0%,RR=0.51,95%CI 0.39 to 0.66,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减少CINV、CID的发生。骨髓抑制:29项研究报道白细胞减少发生例数(I2=68%,RR=0.67,95%CI 0.62 to 0.73,P<0.00001),17 项研究报道贫血发生例数(I2=0%,RR=0.67,95%CI 0.57 to 0.80,P<0.00001)。22 项研究报道血小板减少发生例数(I2=14%,RR=0.54,95%CI 0.46 to 0.65,P<0.00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明显降低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肝肾功能:13项研究报道肝功能异常发生例数(I2=0%,RR=0.69,95%CI 0.52 to 0.93,P=0.01)。16项研究报道肾功能异常发生例数(I2=0%,RR=0.63,95%CI0.45to 0.90,P=0.01)。说明口服中药可以减少食管癌化疗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研究结论]口服中药可以提高食管癌化疗的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减少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研究的证据等级偏低。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严格规范随机试验的设计及实施,以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王红晓,闵军霞[3](2015)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严重威胁健康的肿瘤,人类从未间断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纵观历史,从非选择性的化疗药物,到特异性阻断驱动致癌基因的靶向药物,直到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肿瘤治疗,抗癌药物迅猛发展,成为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大多数抗癌药物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期耐药及毒副作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近年,筛选植物来源的天然提取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癌作用,倍受关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包括临床广泛应用的紫杉醇、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及喜树碱等。总结植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方法、潜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何莹莹[4](2012)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原则。随着病程延长,局部复发、转移几率明显升高,癌性疼痛作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告显示卵巢癌癌性疼痛的发病率高达60%,尤其是终末期妇科肿瘤患者。如何减轻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的主要目标。癌性疼痛的治疗目前多采用药物止痛、外科手术、放化疗、神经阻滞等多种方法。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口服药物作为首选。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代表的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癌性疼痛中具有其他类止痛药不可取代的地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是阿片受体的纯激动剂,其作用机制是与痛觉敏感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的释放,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镇痛效果好,无天花板效应。近年来,中药治疗癌性疼痛取得良好的疗效,代表药物如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由苦参、白土茯苓等多味中草药组成,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反应,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状态等综合作用而止痛。基于上述,我们提出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思路,通过观察二者联合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验证二者是否具有协同止痛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提供更多理论依据。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LQ-C30为观测指标。病例来源均为2011年02月-2012年0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患者,共入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对照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两组比例为1:1,全部病例均连续治疗15天为1个治疗周期,分别观察一个周期,于治疗的第1天、第8天、第15天监测相关评价指标。用SAS8.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双侧统计检验方法,P<0.05提示结果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时采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时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疼痛NR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较好地控制癌痛。①治疗组治疗第15天与第8天疼痛完全缓解率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治疗第15天与第8天疼痛完全缓解率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与对照组第8..天疼痛完全缓解率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5天,总体完全缓解率相比,P=0.0288<0.05,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评分:①治疗组第1天与第15天相比,生活质量评分在躯体功能领域积分上升,疼痛、疲倦、失眠、食欲丧失症状型领域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第1天与第15天相比,生活质量评分在躯体功能、恶心呕吐、便秘领域积分上升,疼痛、疲倦、失眠症状领域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15天生活质量评分在疲倦、疼痛、食欲丧失、恶心呕吐、便秘领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王鸿梅[5](2009)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具有疗程长、难治愈、经济与精神负担重等特点,给病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植物来源抗肿瘤药顾名思义是来源于植物,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生物碱。自20世纪60年代从长春花植物中发现抗肿瘤新药长春碱与长春新碱以来,从植物中探索抗肿瘤新药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喜树碱、三尖杉酯碱类、靛玉红、鬼臼毒素类等的相继出现,直至90年代紫杉醇的发现,更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已有20余种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在临床上应用,如何合理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让患者承受尽可能小的风险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目的是通过调查医院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的疗效、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程度、影响因素等;讨论包含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情况,总结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用药评价等,为临床合理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实现给药个体化,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调查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在医院用药中的应用情况,引导药物资源合理利用,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以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治疗的肿瘤患者256例,设计调查表(详见附表),按调查表内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化疗效果、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部位、采取的措施、患者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然后对采集的信息逐项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影响疗效、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并对其分析,从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为临床合理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医院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1、我院2008年药品购入总金额67738.77万元,肿瘤治疗相关用药为9315.58万元,占全年药品购入总金额的13.7%。其中抗肿瘤药为5906.53万元,占8.7%,在抗肿瘤药物中植物来源抗肿瘤药位居第二,共12种,金额1255.66万元,占抗肿瘤药的21.3%。2、本次调查肿瘤患者病例共256例(男130例、女126例),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12种,涉及肿瘤病种30种,所采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组成的化疗方案71个,化疗次数834次。3、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后临床症状得到相应改善,肿瘤有不同程度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如下:气短、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改善率40.79%(31/76),疼痛改善率56.25%(27/48),睡眠改善率26.92%(14/52),乏力改善率30.23%(13/43),低热改善率43.59%(17/39),食欲改善率20.31%(13/64),体重增加率26.32%(20/76)。客观疗效以化疗方案分类评价结果如下:(1)TP方案(紫杉醇/多西他赛+DDP/CBP):肺癌患者26例,有效率38.5%;乳腺癌患者8例,有效率50.0%;卵巢癌患者17例,有效率52.9%;胃癌患者2例,有效率50.0%。(2)TA方案(紫杉醇/多西他赛+EPI):乳腺癌患者20例,有效率55.0%。(3)TCF方案(多西他赛+5-FU+奥沙利铂):胃癌患者16例,有效率43.8%;食管癌患者5例,有效率60.0%。(4)EP方案(依托泊苷+DDP/CBP):肺癌患者,SCLC局限期13例,有效率84.6%。卵巢癌患者3例,有效率33.3%。(5)VM-26:肺癌、乳腺癌、胃癌等脑转移患者10例,有效率30.0%。(6)NP方案(长春瑞宾+DDP/CBP):肺癌患者12例,有效率41.7%;卵巢癌3例,有效率33.3%:食管癌患者3例,有效率33.3%;乳腺癌患者6例,有效率33.3%。(7)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5-FU+LV):结肠癌4例,有效率50.0%;直肠癌患者3例,有效率66.7%。(8)CHOP方案(长春新碱+PDN+CTX+ADM):非霍奇金淋巴瘤21例,有效率47.6%。(9)VAD方案(长春新碱+THP+DXM):多发骨髓瘤患者5例,有效率80.0%。(10)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Ara-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有效率62.5%。4、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引起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消化系统为73.5%、血液系统为61.2%、神经系统为17.7%、心脏毒性为17.2%、静脉炎为7.9%、肝脏毒性为4.4%、肾脏毒性为1.6%、过敏反应为0.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不同化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发生率有差异。通过治疗肺癌的三种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方案进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非血液学毒性中,NP组的神经系统毒性为13.9%,主要与长春瑞宾的神经毒性有关,TP组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与紫杉醇类药物有关;心脏毒性以TP组最高(10.8%),主要与紫杉醇类药物有关;TP组脱发发生率高,故表现为其他项(包括脱发、感染、发热等)数值最大。可见化疗方案表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组成密切相关。5、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治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55.8%,最易发感染的肿瘤分别为骨髓瘤、AML、ALL,感染发生率依次为83.3%、75.0%、66.6%;感染男女比例为1.1:1,男性感染发生率高于女性,感染最易发的部位分别是肺部(58.0%)、胃肠道(14.0%)和泌尿系统(6.3%),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人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6、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发生感染的肿瘤化疗患者共应用了28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用天数2-15天,平均应用抗菌药物天数为7.24天。每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1-5种,平均1.53种。应用频次较多的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头孢米诺、克林霉素、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为69.9%,不合理率为30.1%;不合理用药以疗程过长、频繁换药、起点过高、选药不当、剂量用法不当为主。结论:1、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在临床应用广泛,能抑制瘤体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疗效肯定,将成为今后抗肿瘤药市场的主角。2、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组成的不同化疗方案,各方案中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均不同,作用互补,能发挥共同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提高化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3、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对化疗影响最大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骨髓抑制对肿瘤治疗影响较大,常导致化疗中断或抗肿瘤药物减量,影响治疗效果。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心脏毒性、肾脏毒性、过敏反应等。故临床治疗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4、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进行化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程度与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不良反应情况等因素有关。患者感染发生率与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肿瘤化疗患者发生感染应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用药。即选用针对致病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高,对患者安全的品种。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必须规范、足量、足疗程,不得随意减量或终止、延长化疗时间,因此,既要取得最大疗效,又要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即进行个体化给药。
曹洋[6](2007)在《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大样本的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及证候组合规律,从中医角度探讨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合格病例120例,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中医单证候评定和脏腑定位。最后对所有患者的虚实情况、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分布、脏腑定位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性别、年龄、TNM分期、卡氏评分等方面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中医证候及虚实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的患者84例,占70.00%;单纯虚证25例,占20.83%;单纯实证11例,占9.17%。虚实夹杂证组与单纯实证组、单纯虚证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单纯虚证组与单纯实证组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候组合形式按照其出现频率依次为:三证组合44例,占36.67%;四证组合35例,占29.17%;两证组合27例,占22.50%;五证组合8例,占6.67%;六证组合4例,占3.33%;单证组合2例,占1.67%。三证组合、四证组合、两证组合明显高于五证组合、六证组合、单证组合(p<0.01)。从单证候出现的频率分析,脾虚证最常见,共75例,占62.50%。其次是痰证(包括痰热证和痰湿证),共73例,占60.83%。其中痰热证37例,占30.83%;痰湿证36例,占30.00%。第三是血瘀证,共72例,占60.00%。另外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气虚证和实热证,气虚证49例,占40.83%;实热证(包括痰热证、湿热证、热毒证)42例,占35.00%。经统计学分析,脾虚证、痰证及血瘀证与其他十二个证候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脏腑定位方面,肺病证候和脾病证候的出现率最高,各有97例和86例,占80.83%和71.67%,经统计学分析,肺病证候、脾病证候与其他脏腑证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出现较多的是肾病证候,共66例,占55.00%。从亚组分析的结果来看,男性和女性在虚、实证的分布上和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60岁以下患者和60岁以上患者在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虚证的发生上,60岁以下患者有5例,占9.62%,60岁以上20例,占29.41%;在实证的发生上,60岁以下9例,占17.31%,60岁以上2例,占2.94%,两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在虚实夹杂证的发生上,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Ⅳ期组脾虚证有64例,占67.37%,Ⅲb期组11例,占44.00%,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其它常见单证候的和虚实证的分布上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卡氏评分<60分组脾虚证共32例,占88.89%,气虚证共27例,占75.00%;卡氏评分≥60分组的脾虚证共43例,占51.19%,气虚证共22例,占26.19%,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其它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卡氏评分<60分组的单纯虚证13例,占36.11%,卡氏评分≥60分组的单纯虚证12例,占14.29%,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在单纯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发生上,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虚实夹杂证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提示治疗原则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主。单证候的发生率上,最常见的证候是脾虚证、痰证和血瘀证,另外气虚证和热证也有较高的发生率,提示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热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以复合证为主,其中又以三证组合、四证组合、两证组合为常见组合形式。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肺脏和脾脏,另外肾脏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也有较密切的关系。另外性别对中医证候没有明显影响。虚证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实证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下患者,而虚实夹杂证在两组患者中都容易发生。Ⅳ期患者脾虚证的发生率高于Ⅲb期患者,但TNM分期与其它证候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卡氏评分<60分患者比高于卡氏评分≥60患者更容易发生虚证(脾虚证和气虚证)。第二部分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Lewis肺癌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具有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作用的中药复方仙鱼汤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液氮冻存的Lewis肺癌细胞常规复苏、传代后接种于C57BL/6J小鼠,将60只小鼠分为仙鱼汤高剂量组、仙鱼汤中剂量组、仙鱼汤低剂量组、CTX阳性对照组、荷瘤模型组、正常空白对照组6组,每组各10只。中药组予以0.4ml中药灌胃,药物浓度分别为低剂量组:1.092g/ml,中剂量组:2.184g/ml,高剂量组:4.368g/ml;CTX组予以0.2ml腹腔注射,药物浓度为2mg/ml;模型组予以0.4ml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共给药14天。末次给药后24h,将Lewis荷瘤小鼠处死,分离剥取肿瘤称重,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瘤重及抑瘤率。制备单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最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小鼠Lewis肺癌的bcl-2和p53基因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肿瘤重量均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各组与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中药各组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瘤重逐渐减轻,抑瘤率逐渐增高。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中药各组随着剂量的增加,凋亡率亦逐渐增加。仙鱼汤高剂量组、环磷酰胺组处于G0/G1期细胞的比例高于模型组(p<0.01);各组处于S期的比例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呈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现象。仙鱼汤各剂量组bcl-2表达的染色强度指数(SⅡ)明显低于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仙鱼汤各剂量组p53表达的染色强度指数(SⅡ)明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仙鱼汤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作用,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也逐渐增强。仙鱼汤能够降低小鼠Lewis肺癌bcl-2的表达,提高p53的表达,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逐渐增强。仙鱼汤可能通过降低bcl-2、提高p53表达的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王瑞林,樊青霞,王峰,王瑞[7](2007)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的常规实体肿瘤,是我国重点防治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多点起源、食管粘膜下层早期播散,一旦癌组织侵出食管纤维膜,即累及临近器官和转移,故诊断时50%病人已属晚期。加之食管癌部位特殊,手术不易广泛彻底切除,放疗不易完全控制,化疗敏感性差,缓解期短。因此,多年来长期疗效进展缓慢。
陈汉锐[8](2007)在《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肺癌为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明,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放化疗的效果,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发展、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但因中医临床研究在方法学应用比较薄弱,临床试验的规范性较差,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公认及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开展系统评价,有利于寻找有效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的药物、方法、技术、措施等,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本系统评价的目的在以循证医学、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利用数据库检索1995-2006年期间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文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和方法,制定《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表》,从随机、组间均衡性、纳入排除标准、对照、样本含量、盲法、统计学方法、受试因素的标准化、疗效判断标准等9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种情况的百分比,并评价其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临床研究文献共1045篇,有27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采用完全随机法有14篇(51.85%),其它13篇(48.15%)都未提到具体随机方法;有2篇(7.40%)提到随机分配由中心控制且为密封信封,8篇(29.63%)仅提到信封法,其他17篇(62.96%)都无描述随机分配的隐匿;所有的研究文献未使用盲法。大部分研究简单陈述了各组的情况如平均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有8篇(29.63%)明确说明了“具有可比性”,1篇(3.70%)说明了“均衡性”等字样。在诊断标准中,明确采用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标准者有13篇(48.15%),采用中医诊断标准者有3篇(11.11%);22篇(81.48%)有明确、合适的纳入标准,且与研究目的有关;3篇(11.11%)有一定的纳入标准,2篇(7.40%)文献对纳入标准仅有散在描述或无描述。13篇(48.15%)文献对可能影响结论真实性的主要混杂因子设立了合理明确的排除标准,14篇(51.85%)文献无任何排除标准的描述。27篇文章均为研究中医药疗法,在试验用药的标准化方面,从方药组成、剂型、用量、用法、疗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标准化较好的有3篇(11.11%),标准化好的有13篇(48.15%),标准化一般的有9篇(33.33%),标准化差的有1篇(3.70%);27篇均采用化疗作为对照;24篇(88.89%)采用全国性学会标准,3篇(11.11%)无描述疗效判定标准。16篇(59.26%)统计学方法使用基本正确,未对统计学方法进行说明者11篇(40.74%);8篇(29.63%)记录了各组不良事件的症状和例数,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12篇(44.44%)记录了各组不良事件的症状和例数,但未进行统计学检验;7篇(25.92%)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中医药治疗有效率的效应值(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的比)OR=0.68,95%可信区间CI[0.47,0.99];稳定率的效应值OR=1.48,95%可信区间CI[1.09,2.03]。结论: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经过Meta的初步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瘤体客观变化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稳定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药对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现有的研究结论不能排除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的明显差异可能与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下有关,仍有待于严谨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安慰剂平行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苏涛锋[9](2006)在《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7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97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生存期等疗效的影响。 结果: 1、影像学评价: 1)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 97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135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46个,占34.0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60个,占44.44%;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20个,占14.81%;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9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2)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 术后3月为83.67%;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4.71%;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9.70%;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8.97%;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7.06%。 2、行为状况(卡氏评分)变化 术后3个月共追访到病例71例,(提高+稳定)62例,占87.32%;术后6个月共追访到病例51例,(提高+稳定)41例,占80.39%;术后12个月共追访到病例27例,(提高+稳定)21例,占77.78%;术后18个月共追访到病例11例,(提高+稳定)5例,占45.46%;术后24个月共追访到病例4例,(提高+稳定)2例,占50.00%。 3、生活质量(QOL)评价 氩氦刀术后1~6月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以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其良好率较术前有所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亦有所下降。 4、术后症状变化 术后7天,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4天、1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减轻。术后3月,除咯痰外均有所减轻。术后6月,除咳血外,其余
张征[10](2006)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病机研究 ——化疗和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证候病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死亡率已居恶性肿瘤之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是我国的特色,体现了中医药卓越的优势。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17例未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并且跟踪观察NSCLC患者接受首次化疗、手术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 (1)NSCLC证候主要包括气虚痰湿、气虚痰热、痰热气滞血瘀、气阴两虚、阴虚痰热、阳虚痰湿等六种,分别占30.0%、32.9%、15.1%、13.4%、4.8%、3.8%。 (2)证候的分布与临床分期有关,Ⅰ期以痰热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湿证和气虚痰热证为主;Ⅱ期以气虚痰湿证和气虚痰热证为主;Ⅲ期主要为气虚痰热证和气虚痰湿证;Ⅳ期主要为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和气虚痰热证。 (3)化疗前以气虚痰热证、气虚痰湿证为多,首次化疗使气虚痰湿证明显增加,多次化疗后阳虚痰湿证亦见增多,而气虚痰热证则减少;化疗前舌象多见暗红舌、淡暗舌、黄腻苔、白腻苔、薄白苔,化疗后淡暗舌、白腻苔明显增多,暗红舌、黄腻苔大量减少。说明首次化疗可损伤脾胃,致痰湿内阻,经多次化疗后,可伤及脾阳,阴气内盛, (4)手术前气虚痰湿证、气虚痰热证、痰热气滞血瘀证居多,术后气虚痰湿证增多,气虚痰热证、痰热气滞血瘀证、阴虚痰热证减少;术前面色以黑、白、黄为主,术后面色白、黄明显增多,面色红、黑、正常均见减少;术前主要舌象见淡暗舌、淡白舌、白腻苔、白厚苔、薄白苔,术后淡暗舌、淡白舌、白腻苔、白厚苔显着增多,而淡红舌、红舌、薄白苔减少。提示手术亦可影响脾胃,导致气虚痰湿。 研究结论:(1)气虚是NSCLC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原因,痰凝、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2)NSCLC初发以实证为主,亦见虚实夹杂证;中期主要见虚实夹杂证;晚期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居多;(3)首次化疗、手术能减少痰热证候,却使气虚痰湿证增加,多次化疗后易致阳虚痰湿证;(4)及时予中医预防性治疗,首次化疗、手术前适当予益气健脾之品,多次化疗后酌情加用温阳益气药。 本研究探讨了NSCLC的中医证候特点及随西医手术、化疗变化的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整体思路,有助于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二、西艾克治疗食管癌Ⅱ期临床试用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艾克治疗食管癌Ⅱ期临床试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PEG-rhG-CSF与rhG-CSF对预防骨肉瘤患者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材料及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EG-rhG-CSF 与 rhG-CSF 在骨肉瘤患者化疗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及其西医治疗现状 |
1 食管癌化疗的副反应 |
1.1 紫杉类联合铂类 |
1.2 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 |
1.3 含伊立替康的方案 |
2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的治疗 |
2.1 恶心呕吐 |
2.2 骨髓抑制 |
2.3 腹泻 |
2.4 脱发 |
2.5 肝肾功能异常 |
2.6 周围神经毒性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口服中药防治食管癌化疗副反应 |
1 食管癌的中医病名 |
2 食管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现代中医认识 |
3 食管癌化疗常见副反应的中医病机认识 |
3.1 恶心呕吐 |
3.2 骨髓抑制 |
3.3 腹泻 |
3.4 脱发 |
3.5 肝肾功能异常 |
3.6 周围神经毒性 |
3.7 小结 |
4 口服中药防治食管癌化疗副反应 |
4.1 益气养阴为主 |
4.2 健脾益肾为主 |
4.3 化痰祛瘀为主 |
4.4 健脾化痰为主 |
4.5 活血消症为主 |
4.6 解毒散结为主 |
4.7 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1 纳入文献 |
1.1 研究对象(Participants) |
1.2 干预措施(Intervention) |
1.3 对照措施(Comparision) |
1.4 结局指标(Outcome) |
1.5 研究类型(Study Design) |
2 文献检索策略 |
2.1 中文文献 |
2.2 英文文献检索 |
3 文献排除标准 |
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4.1 文献筛选 |
4.2 资料提取 |
4.3 质量评价 |
5 数据分析 |
5.1 数据综合 |
5.2 亚组分析 |
5.3 敏感性分析 |
5.4 发表偏倚 |
6 研究结果 |
6.1 文献检索结果 |
6.2 文献特征 |
6.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4 数据综合 |
7 结果分析 |
7.1 结局指标meta分析 |
7.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7.3 对今后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研究的建议 |
7.4 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用药 |
8 讨论 |
8.1 西医治疗食管癌常见化疗副反应的现状 |
8.2 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现状 |
9 结论 |
10 创新性 |
11 不足 |
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WHO抗肿瘤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部分) |
附录二、实体瘤疗效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国内外在研的抗癌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
1.1微管靶点类植物抗癌药 |
1.1.1红豆杉及其天然产物——紫杉醇 |
1.1.1.1紫杉醇衍生物研究 |
1.1.1.2紫杉醇新制剂的研究 |
1.1.1.3紫杉醇的合成 |
1.1.2长春花类生物碱 |
1.1.3鬼臼类木脂素 |
1.2拓扑异构酶I靶点类药物——喜树碱 |
1.3蛋白质合成靶点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
1.4多功能植物抗癌药 |
1.4.1黄酮类化合物 |
1.4.1.1抗细胞增殖作用 |
1.4.1.2干预细胞信号转导 |
1.4.1.3诱导细胞凋亡 |
1.4.1.4其他功能 |
1.4.2多糖类化合物 |
1.4.2.1对宿主免疫力的影响 |
1.4.2.2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
1.4.2.3对荷瘤机体造血功能的影响 |
1.4.3白藜芦醇 |
1.5其他植物来源抗癌活性物质 |
1.5.1番荔枝内酯 |
1.5.2青蒿素类 |
1.5.3有机酸类化合物 |
1.5.4挥发油类 |
1.5.5海洋植物类 |
2植物天然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 |
2.1细胞水平的筛选 |
2.2动物水平的筛选 |
2.3抗癌药的靶向筛选 |
2.4高通量筛选 |
3结语与展望 |
(4)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2 治疗癌性疼痛 |
2.1 癌性疼痛的机制 |
2.1.1 外周敏化 |
2.1.2 肿瘤分泌因子伴随炎症因素致痛 |
2.1.3 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疼痛 |
2.1.4 肿瘤导致管腔脏器功能障碍及对痛觉敏感组织的刺激而引起疼痛 |
2.1.5 肿瘤侵犯骨骼,骨癌疼痛 |
2.1.6 中枢敏化 |
2.2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2.3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
3 治疗恶性肿瘤 |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3.1.1 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h TERT-mRNA表达 |
3.1.2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周期 |
3.1.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
3.1.4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3.1.5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3.1.6 抗肿瘤细胞粘附与侵润转移 |
3.1.7 对免疫功能的调控 |
3.2 联合放化疗提高临床疗效 |
3.3 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 |
3.4 治疗癌性胸腹水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标准 |
2.1 病例选择标准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2.3 病例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研究周期 |
4 观测指标 |
4.1 疼痛评分(NRS) |
4.2 生活质量测评(EORTC QLQ-C30(V3.0)) |
4.3 安全性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疗效评价 |
2.1 疼痛疗效评价标准 |
2.2 生活质量评分具体计算方法 |
结果 |
1 入组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
2.2 患者病种分布情况(见表2) |
2.3 患者临床分期情况(见表3) |
2.4 患者既往治疗情况(见表4) |
2.5 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见表5) |
2.6 患者疼痛类型情况(见表6) |
2.7 入院前是否应用止痛药物(见表7) |
2.8 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分情况(见表8 ) |
3 治疗结果分析 |
3.1 疼痛疗效评价 |
3.1.1 治疗组疼痛疗效评价(表9-11) |
3.1.2 对照组疼痛疗效评价(表12-14) |
3.1.3 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疗效比较 |
3.2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变化比较(见表17) |
3.3 生活质量量表(QLQ-C30)数据结果统计 |
3.3.1 各组内比较 |
3.3.2 两组间比较结果 |
3.4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数据统计(表27)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长春碱类 |
2 喜树碱类 |
3 三尖杉酯碱类 |
4 鬼臼毒素类 |
5 紫杉醇类 |
第一部分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医院应用情况及分析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治疗相关用药购药金额比 |
2.2 2008年肿瘤治疗相关用药各亚类购药金额、构成比及排序 |
2.3 2008年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前11位金额排序 |
3 讨论 |
3.1 肿瘤治疗相关用药与药品总消耗情况 |
3.2 肿瘤治疗相关用药各亚类及品种的应用情况 |
4 结语 |
第二部分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临床疗效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资料的年龄分布及肿瘤类型分布 |
1.1.2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临床应用情况 |
1.1.3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参与组成的化疗方案应用情况 |
1.2 观察指标 |
1.2.1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生存质量评价) |
1.2.2 疗效判断标准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评价 |
2.2 客观疗效评价 |
3 讨论 |
3.1 肿瘤发生率 |
3.2 联合用药的优势 |
第三部分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 |
2.2 讨论 |
2.3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
2.3.1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应用后不良反应情况 |
2.3.2 3种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方案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
2.3.3 3种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方案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 |
2.3.4 3种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方案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 |
2.4 讨论 |
3 结论 |
第四部分 肿瘤患者感染发生及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感染诊断标准 |
1.4 抗菌药物合理性判断 |
2 结果 |
2.1 肿瘤构成及感染发生率情况 |
2.2 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感染率与骨髓抑制的关系 |
2.3 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感染部位构成比 |
2.4 病原微生物及敏感抗菌药物 |
2.5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
2.5.1 抗菌药物应用频度 |
2.5.2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及应用天数 |
2.5.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
2.5.4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评价 |
3 讨论 |
3.1 应用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化疗的肿瘤患者感染情况 |
3.2 感染因素分析 |
3.3 病原微生物种类 |
3.4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
3.4.1 抗菌药物种类 |
3.4.2 给药途径、应用天数 |
3.4.3 抗菌药物的选用 |
3.4.3.1 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
3.4.3.2 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 |
3.4.4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
3.5 抗菌药物的联用 |
3.6 其他 |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
4.1 临床医生应树立强烈的病原学观念 |
4.2 标本的留取及培养 |
4.3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 |
5 结语 |
全文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近况 |
一、病名渊源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论治 |
四、专方专药 |
五、中医药配合手术 |
六、中医药配合放疗 |
(一) 减轻放疗患者骨髓抑制,提高免疫功能 |
(二) 防治放射性炎症 |
(三) 提高放疗疗效,达到增敏目的 |
七、中医药配合化疗 |
八、中成药 |
九、外治法 |
十、针灸 |
十一、展望 |
第二章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
一、研究标准 |
(一) 肺癌诊断和分期标准 |
(二) 中医证候标准 |
二、合格病例的选择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 填写观察表 |
(二) 统计学分析 |
四、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资料 |
五、研究结果 |
(一) 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虚、实证分布 |
(二) 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分布 |
(三) 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四) 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脏腑定位情况 |
(五) 性别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六) 年龄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七) TNM分期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八) 卡氏评分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六、讨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虚实证研究 |
(三)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单证候研究 |
(四)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分布 |
(五)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脏腑定位情况 |
(六) 性别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七) 年龄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八) TNM分期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九) 卡氏评分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关系 |
七、结论 |
第三章 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Lewis肺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一) 动物 |
(二) 瘤株 |
(三) 药物及药物制备 |
(四) 试剂 |
(五) 仪器 |
二、方法 |
(一) 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
(二) 分组及给药 |
(三)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四)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一) 一般状况的观察 |
(二) 仙鱼汤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 |
(三) 仙鱼汤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四) 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致谢 |
(8)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文献对肺癌的相关记载 |
1.1 病名及历史渊源 |
1.2 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肺癌辨证分型研究 |
2 肺癌的临床研究 |
2.1 辨证施治研究 |
2.2 辨证施治联合化疗研究 |
2.3 中医治则研究 |
2.4 新药新制剂研究 |
2.5 西医治疗进展 |
3 循证医学 |
3.1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3.2 循证医学的应用 |
4 体会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文献系统质量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
1.2 选择标准 |
1.3 评价方法及内容 |
2 结果 |
2.1 文献检出情况 |
2.2 文献一般情况 |
2.3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情况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科研方案设计的质量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 Meta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概况 |
2.2 数据的异质性检验 |
2.3 Meta分析效应量合并的结果 |
2.4 敏感性分析 |
2.5 发表性偏倚的检测 |
3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评价表 |
附录2 JADAD表 |
致谢 |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 |
二、中晚期肺癌的西医治疗 |
1、中晚期肺癌的手术治疗 |
1.1 肺癌外科术式研究 |
1.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手术治疗 |
1.3 残肺癌的手术治疗 |
1.4 周围型小肺癌的手术治疗 |
1.5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手术治疗 |
1.6 多原发性肺癌的手术治疗 |
2、中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疗 |
2.1 单纯放疗 |
2.2 综合治疗 |
3、中晚期肺癌的化学治疗 |
4、中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 |
5、中晚期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6、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 |
7、中晚期肺癌的基因疗法 |
三、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 |
1、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
1.1 肺癌的病因病机 |
1.2 肺癌的辨证分型 |
1.3 有效单方、验方 |
2、肺癌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
2.1 癌性咳嗽 |
2.2 癌性发热 |
2.3 癌性咳血 |
2.4 胸腔积液 |
2.5 癌性疼痛 |
2.6 肺癌合并感染 |
四、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手术与中医药相结合 |
2、放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3、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4、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
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
一、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研究 |
1、氩氦刀的基础性研究 |
1.1 疗效学研究 |
1.2 病理学研究 |
1.3 影像学研究 |
1.4 治疗机理研究 |
2、氩氦刀的临床研究 |
2.1 氩氦刀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2.2 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优势 |
2.3 氩氦刀治疗的局限性 |
2.4 氩氦刀术后副反应及处理 |
2.5 氩氦刀治疗的评价标准 |
3、氩氦刀的临床应用 |
3.1 氩氦刀的单独使用治疗肺癌 |
3.2 氩氦刀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 |
3.3 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 |
二、其它微创治疗中晚期肺癌 |
(一) 热疗 |
1、激光治疗 |
2、微波治疗 |
2.1 内镜微波治疗 |
2.2 经皮穿刺微波治疗 |
2.3 微波透热治疗 |
3、射频消融治疗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3.1 RFA单独应用治疗中晚期肺癌 |
3.2 RFA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 |
4、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 |
(二) 光动力治疗 |
1、光动力治疗的一般研究 |
2、光动力治疗的实验研究 |
3、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三) 支架治疗术 |
(四) 介入治疗 |
1、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1.1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BAI) |
1.2 肺动脉灌注化疗(PAI) |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
1.4 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BAI+PAI) |
1.5 血管内介入与其他疗法结合 |
2、肿块内直接介入治疗 |
2.1 肿块内微泵植入 |
2.2 术中药物微粒植入 |
2.3 瘤体内同位素微粒植入 |
2.4 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 |
2.5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 |
3、肺癌的腔内介入治疗 |
(五) 电化学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1、肺癌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肺癌TNM分期(UICC,2002)标准 |
2、病例纳入标准 |
3、病例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3、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术中CT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
4.2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标准 |
4.3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
4.4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
4.5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
4.6 WHO实体瘤疗效评定 |
4.7 生存期 |
5、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治疗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疗效评价 |
6.2 中药应用情况 |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
7、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7.5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
7.6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
7.7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
8、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病机研究 ——化疗和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证候病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非小细胞肺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肺癌的发病因素 |
1.吸烟 |
2.大气污染 |
3.室内微环境污染 |
4.职业因素 |
5.其他 |
第三节 肺癌的治疗 |
1.手术治疗 |
2.放射治疗 |
3.化学治疗 |
4.靶向治疗 |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肺癌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肺癌的辨证论治 |
1.辨证分型 |
2.辨证分型与指标的关系 |
3.中医药治疗 |
第三章 临床调查 |
第一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标准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记录项目 |
4.记录标准 |
5.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NSCLC证候病机研究 |
1.病例情况 |
2.研究结果 |
第三节 NSCLC化疗前后证候变化的对照研究 |
1.病例情况 |
2.调查方法 |
3.研究结果 |
第四节 NSCLC手术前后证候变化的对照研究 |
1.病例情况 |
2.研究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1.关于NSCLC中医证候的探讨 |
2.化疗前后证候及舌象变化 |
3.手术前后证候及面色、舌象变化 |
4.NSCLC的证候发展过程分析 |
5.NSCLC中医各证候构成因素(症状)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西艾克治疗食管癌Ⅱ期临床试用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PEG-rhG-CSF与rhG-CSF对预防骨肉瘤患者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登科.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2]口服中药干预食管癌化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善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成药研究进展[J]. 王红晓,闵军霞. 生命科学, 2015(08)
- [4]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妇科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D]. 何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5]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王鸿梅. 山东大学, 2009(S1)
- [6]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D]. 曹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A]. 王瑞林,樊青霞,王峰,王瑞. 中南地区食管癌综合治疗研讨会暨河南省第二届食管癌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2007
- [8]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D]. 陈汉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D]. 苏涛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病机研究 ——化疗和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证候病机的影响[D]. 张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