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目标的连续型下料问题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祖洪飞,陈章位,毛晨涛,陈广初,李杰[1](2022)在《基于极小极大算法的双臂机器人精度提升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双臂机器人绝对精度和协作精度的指标要求,基于激光跟踪仪测量的双臂末端三靶球点位数据,使用极小极大的搜索算法,提出了鲁棒的双臂机器人运动学几何参数校准方法。该方法分两步:首先,分别对左右两臂的几何参数进行校准,在左(右)臂末端安装三个靶球,以三个测量点中的最差绝对定位误差为指标函数建立非线性优化问题,确保校准结果的鲁棒性并提高机器人末端的定向精度,采用二次序列规划法求解;然后,对左右两臂间的坐标准直进行校准,以三靶球中左右臂间的最差协作定位误差为指标函数,采用极小极大算法提升双臂间的协作位姿精度。
庞凯民,朱波,张宏硕,刘宁,张连富[2](2021)在《融合LSTM预测需求的线型材料多批次优化下料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模式下的线型材料优化下料问题,提出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后续批次的下料需求进行预测的方法。按照集中下料思想,将预测得到的多个批次下料需求整合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优化下料问题进行求解,并通过补偿下料对预测误差产生的缺料进行补偿以满足实际下料需求。基于LSTM和经典的列生成法构建型材优化下料模型,根据收集到的下料需求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切割零件需求预测精度较高(平均决定系数R2达到0.93),相比批次下料方法和基于库存下料方法,原材料利用率分别提升了0.14%和0.03%,原材料成本分别减少了14 963.4元和14 332.4元,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唐建昭,肖登攀,王靖,王仁德,柏会子,郭风华,刘剑锋[3](2021)在《不同生产目标条件的马铃薯水氮管理优化》文中指出基于不同生产目标,优化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水氮耦合方案对马铃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2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驱动APSIM-Potato模型,设置不同的灌溉和氮肥耦合情景,基于土壤水分亏缺量设置灌溉情景(共设置10个灌溉梯度,即土壤水分亏缺范围为10~100mm,间隔10 mm),施氮肥量为30~210 kg/hm2,梯度为30 kg/hm2,模拟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水氮耦合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并推荐不同降水年型下获得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佳水氮耦合方案。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干旱年型、正常年型和湿润年型下不同水氮耦合方案的马铃薯最高产量分别为30200~39400、28900~38800和27000~38 000 kg/hm2,其中干旱年型下产量最高。干旱年型、正常年型和湿润年型下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量分别为589、544和512 mm,氮肥投入量均为最大值,即210 kg/hm2。干旱年型、正常年型和湿润年型下不同水氮耦合方案的马铃薯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5.9、90.2和92.2 kg/(mm·hm2),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量分别为172、107和87 mm,氮肥投入量均在60~120 kg/hm2之间,其中干旱年型下投入量为60 kg/hm2的站点比例最高。干旱年型、正常年型和湿润年型不同水氮耦合方案下马铃薯的最高收益分别为19340、18610和18470元/hm2,获得最高收益的灌溉量分别为226、152和116 mm,干旱年型和正常年型获得最高收益的氮肥投入量均在30~90 kg/hm2之间,湿润年型下获得最高收益的氮肥投入量在60~90 kg/hm2之间。研究结果有助于当地生产者基于不同的生产目标制定较优的水氮管理方案。
孔志学,姜恒,张珠峰[4](2021)在《改进蚁群算法在生产线加工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多品种小批量数控加工生产线,不同工件、多种工艺路线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混合生产时生产线节拍低、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渐进式蚁群算法对生产线最优加工方案进行选择。基于时序优先原则,按工艺路线串行、设备资源使用时间连续的准则,建立生产线时间模型及生产线综合评价指标;改进算法流程,限定初代算法规模,快速遍历所有产品加工路线,再逐步扩大算法规模,根据历代最优解不同工艺路线分布情况,对蚂蚁路径距离值进行更新,采用至今最优蚂蚁信息素叠加扩散策略,促使搜索进程加速向最优解收敛;采用低阈值伪随机算法,提高算法全局搜索能力,避免算法后期陷入局部最优解。在VS2015软件平台上进行算法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避免局别最优和算法收敛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刘朋召,周栋,郭星宇,于琦,张元红,李昊昱,张琦,王旭敏,王小利,王瑞,李军[5](2021)在《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文中指出【目的】降雨和施氮是影响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降雨年际变幅大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小麦增产效应受降雨年型显着影响。分析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旱地麦田水分利用、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能够为实现渭北旱地冬小麦"因雨施氮"和稳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 kg·hm-2(分别以N0、N60、N120、N180、N240表示),研究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水分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降雨年型和施氮对冬小麦播前底墒及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着。(1)休闲期降雨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季降雨,底墒增加0.9 mm。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休闲期降雨充足,前季小麦增加施氮量对下季小麦播前底墒无显着影响;在欠水年休闲期降雨较少,前季小麦每增施氮100 kg·hm-2,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15.4 mm。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因而分别增加生育期耗水量35.7%和6.6%。全生育期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波动较大,但160—200 cm深层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丰水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分别提高55.7%和26.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2.3%和39.1%,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3%和5.2%。(2)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均降低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生育期耗水量4.6%—14.6%、6.0%—8.6%、2.2%—9.5%,分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20.7%—39.8%、4.7%—33.3%、13.1%—35.4%,分别增产7.1%—28.1%、1.5%—34.1%、8.5%—28.9%,分别提高蛋白质含量5.6%—10.4%、10.1%—17.7%、8.5%—15.6%。(3)施氮量和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拟合方程表明,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的最适施氮量范围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结论】综合来看,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并可采取"播前底墒确定基施氮肥量+播种至拔节期降雨确定追施氮肥量"的"因雨施氮"管理模式,既能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也可保证水分高效利用。
刘健宇[6](2021)在《HG集团环保电力车间精益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朝贤[7](2021)在《猪用饲喂器拨片式供料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志旭[8](2021)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文中提出为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从草地植被格局及配置比例的角度切入,探索草地植被格局优化方案,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草地小流域董庄沟2005-2014年降雨、径流、输沙等水文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次降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拟合了水沙关系函数,为应用水蚀预报模型(WEPP)奠定了理论基础。对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进而应用WEPP模型分析了紫花苜蓿、自然荒草、黑麦草种植措施下的径流、输沙调控能力,基于此,设置不同坡位(上、中、下)、不同雨型、不同植被配比的组合方式,探索植被格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划分为3种类型:即A雨型(长历时大雨或暴雨),频次较低(34次);B雨型(中历时小雨或中雨)频次高(196次),C雨型(短历时大雨),频次极低(5次)。A雨型是该地主要的侵蚀性降雨类型,应重点防范。C雨型侵蚀能力最强。(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降雨量是影响产流的重要因子且有效时间约为7天。长历时大雨或暴雨情况下,影响草地小流域产流的主要因子为次降雨量和前3天降雨量;影响产沙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短历时大雨特征下,前3天降雨量为产流产沙主要影响因素。(3)采用累计误差法对WEPP模型中土壤参数进行了率定,使用纳什效率系数验证了土壤参数的合理性。最终率定结果如下:有效水力传导系数为2.36 mm/h,细沟侵蚀为0.02 s/m,临界剪切力为2.5 Pa。使用纳什效率系数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黑麦草小区径流和输沙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3、0.78;自然荒草、紫花苜蓿小区径流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9、0.82。(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紫花苜蓿在3种调控措施之中产流量最大,而产沙量与减沙能力最强的自然荒草相差不大。黑麦草的径流泥沙调控能力具有不稳定性,当降雨量或雨强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输沙量急剧增加。(5)坡下1/3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坡上2/3面积种植自然荒草的情景下,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即减沙效应与最小值相差很小,而产流量有所增加,有利于增流减沙,可作为当下防止黄河断流的植被措施之一。
曹必成[9](2021)在《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文中研究表明
耿佩[10](2021)在《滚动轴承套圈缺料和保持架铆合缺陷视觉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常用零部件,其制造缺陷将严重影响后续装配和服役性能。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在深沟球轴承制造时默认其组件(内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是完好的,而对于合套铆合后轴承套圈和保持架的质量仅采用人工目测抽检,这种检测方式对于轴承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易造成漏检。机器视觉作为无接触检测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基于此,开展了针对滚动轴承套圈缺料和保持架铆合缺陷的检测算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设计了轴承图像在线采集装置,装置包括自动上料机构、图像采集机构、自动翻转及自动下料机构。该装置可以实现轴承从上料、图像采集、下料的流程化工作,自动翻转机构的设置使装置可在同一工位实现对轴承上下表面图像的采集。针对采集到的轴承图像包含翻转气缸的问题,设计了轴承定位及背景分离算法。首先,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滤波操作,利用峰值信噪比(PSNR)和均方误差(MSE)来评价经典滤波算法的效果,依据评价结果选择双边滤波方法;然后,利用形态学重建技术去除轴承表面细节,仅保留图像的轮廓信息,对形态学重建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利用霍夫变换检测边缘图像,获取轴承外圈半径及轴承圆心,最终将轴承的图像从采集装置背景图像中分离出来,实现图像的背景抠除。针对轴承套圈缺料缺陷的检测问题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制造缺陷在线识别方法。对于连通域检测方法,首先采用轴承归一化展开算法,将轴承从环形区域展开为矩形区域,通过水平投影法确定轴承内、外圈区域,并在此区域内检测连通域,去除小面积连通域以避免噪声干扰,该方法可以实现缺料缺陷区域的准确标记,将该方法对本文采集到的轴承样本进行识别,准确率为83%;对于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方法,轴承缺料缺陷面积小且分布不均,图像特征提取困难,CNN可自动学习样本特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样本进行扩充,搭建了基于CNN的轴承缺料缺陷判别模型,对模型进行300轮训练,最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100%,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7%。针对滚动轴承保持架铆合缺陷提出了基于AdaBoost算法的缺陷检测算法,设计了轴承保持架区域定位分割算法;分别提取了保持架区域图像的方向梯度直方图(HOG)特征及Gabor小波特征作为特征矩阵,针对数据显着不平衡问题,采用了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算法(SMOTE)平衡样本量,为减少特征矩阵维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特征矩阵进行降维,采用AdaBoost集成策略以k近邻、朴素贝叶斯法、线性判别分析为弱分类器对两类特征矩阵进行集成学习,并比较了两类特征结合AdaBoost的分类效果的优劣。结果表明,HOG-AdaBoost的准确率为95.83%,但Gabor-AdaBoost模型的检测效果更优,准确率高达100%,且在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和F值的评价指标上都优于HOG-AdaBoost模型。
二、不同目标的连续型下料问题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目标的连续型下料问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极小极大算法的双臂机器人精度提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鲁棒的校准问题建模 |
1.1 先进机器人测量系统与校准流程 |
1.2 双臂机器人性能指标定义 |
1.3 协作定位误差的线性近似 |
1.4 机械臂的几何参数校准问题描述 |
1.5 双臂机械臂间的坐标转换关系校准 |
2 校准问题的求解 |
2.1 极小极大搜索算法的求解 |
2.2 目标函数及约束的梯度 |
2.3 凸性及收敛性分析 |
2.4 极小极大搜索算法伪代码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单臂绝对精度的试验结果分析 |
3.2 双臂协作精度的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 论 |
(2)融合LSTM预测需求的线型材料多批次优化下料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理论及方法 |
1.1 一维优化下料问题数学模型 |
1.2 列生成法 |
1.3 LSTM神经网络 |
2 多批次优化下料模型 |
3 仿真实验 |
3.1 实验数据集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零件需求预测性能实验 |
3.2.2 优化下料性能比较实验 |
4 结语 |
(3)不同生产目标条件的马铃薯水氮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马铃薯水氮耦合大田试验 |
1.2.2 APSIM-Potato模型及其参数化 |
1.2.3 模型模拟设置 |
1.2.4 降水年型划分 |
1.2.5 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计算方法 |
1.2.6 马铃薯生产净收益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PSIM-Potato模型模拟评价 |
2.2 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雨养产量 |
2.3 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最高产量及水氮投入 |
2.4 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及水氮投入 |
2.5 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最高收入及水氮投入 |
3 讨论 |
4 结论 |
(5)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土壤水分 |
1.3.2 产量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 |
2.2 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水分剖面分布 |
2.3 冬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2.4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含量 |
2.5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休闲期降雨、播前底墒及生育期降雨的关系 |
3 讨论 |
3.1 降雨和施氮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
3.2 降雨和施氮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 旱地小麦“因雨施氮”管理模式 |
4 结论 |
(8)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降雨类型划分与水沙关系 |
1.2.2 植被措施与水土流失的响应关系 |
1.2.3 WEPP模型研究进展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降雨类型划分及相关分析 |
2.2.2 径流小区选取 |
2.2.3 WEPP模型数据库建立方法 |
2.2.4 WEPP 模型评价方法 |
2.3 试验方案 |
2.3.1 降雨试验设计 |
2.3.2 植被参数测定 |
2.3.3 降雨及气象数据的获取 |
3 流域降雨类型划分及水沙关系分析 |
3.1 降雨年际年内变化特征 |
3.1.1 降雨年际变化特征 |
3.1.2 降雨年内变化特征 |
3.2 降雨类型划分及水沙特征 |
3.2.1 雨型划分 |
3.2.2 不同雨型下的径流、输沙特征 |
3.3 草地小流域水沙关系及影响因素对不同雨型的响应 |
3.3.1 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不同雨型下洪水径流对前期降雨量的响应关系 |
3.3.3 径流-输沙关系 |
3.4 小结 |
4 WEPP模型在研究区减流减沙模拟的适用性评价 |
4.1 WEPP模型数据库建立 |
4.1.1 气候数据库的建立 |
4.1.2 地形数据库的建立 |
4.1.3 管理措施数据库的建立 |
4.1.4 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
4.2 模型参数的率定 |
4.2.1 土壤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2 土壤参数的率定 |
4.2.3 土壤参数率定结果检验 |
4.3 WEPP模型有效性验证 |
4.3.1 黑麦草径流小区模型验证 |
4.3.2 自然荒草径流小区和苜蓿径流小区模型验证 |
4.4 小结 |
5 基于 WEPP 模型的径流和输沙对不同草地及水文条件的响应 |
5.1 不同草地对土壤干旱程度的水沙响应 |
5.1.1 不同草地土壤干旱程度的分布及分级 |
5.1.2 雨前不同土壤含水率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5.2 不同草地在变雨强下对径流、输沙的调控能力 |
5.3 不同草地在变雨量下对径流、输沙的调控能力 |
5.4 小结 |
6 基于WEPP模型的草地植被优化格局分析 |
6.1 不同雨型下径流、输沙对不同植被覆盖面积的响应 |
6.1.1 情景设置 |
6.1.2 植被覆盖面积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6.2 不同雨型下径流、输沙对不同植被格局的响应 |
6.2.1 情景设置 |
6.2.2 不同植被组合对径流、输沙的影响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滚动轴承套圈缺料和保持架铆合缺陷视觉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轴承缺陷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各章节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轴承图像在线采集平台设计 |
2.1 轴承图像在线采集平台设计原则 |
2.1.1 滚动轴承基本结构及常见缺陷 |
2.1.2 轴承图像在线采集平台需求分析 |
2.2 轴承图像在线采集平台结构设计 |
2.2.1 整体结构分析 |
2.2.2 图像采集装置 |
2.2.3 自动上料装置 |
2.2.4 轴承自动翻转机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承图像定位和背景分离算法研究 |
3.1 图像滤波算法 |
3.1.1 图像滤波算法原理 |
3.1.2 图像滤波结果及评价 |
3.2 基于霍夫变换的轴承定位分割算法 |
3.2.1 轴承图像形态学处理 |
3.2.2 霍夫变换检测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轴承套圈缺料缺陷检测算法研究 |
4.1 基于连通域检测的轴承缺料缺陷检测算法 |
4.1.1 轴承图像展开算法 |
4.1.2 连通域检测算法 |
4.1.3 实验验证 |
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轴承缺料缺陷检测算法 |
4.2.1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
4.2.2 模型构建与实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daBoost的轴承保持架铆合缺陷检测研究 |
5.1 轴承保持架铆合缺陷检测算法思路分析 |
5.2 轴承保持架区域提取 |
5.3 图像特征提取算法 |
5.3.1 梯度方向直方图算子理论 |
5.3.2 Gabor变换算法理论 |
5.4 数据处理及识别算法研究 |
5.4.1 不平衡数据处理 |
5.4.2 集成学习方法理论 |
5.4.3 k近邻算法理论 |
5.4.4 线性判别分析算法理论 |
5.4.5 朴素贝叶斯算法理论 |
5.5 保持架铆合缺陷判别模型建立与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不同目标的连续型下料问题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极小极大算法的双臂机器人精度提升方法[J]. 祖洪飞,陈章位,毛晨涛,陈广初,李杰. 振动与冲击, 2022(02)
- [2]融合LSTM预测需求的线型材料多批次优化下料方法[J]. 庞凯民,朱波,张宏硕,刘宁,张连富. 软件导刊, 2021(12)
- [3]不同生产目标条件的马铃薯水氮管理优化[J]. 唐建昭,肖登攀,王靖,王仁德,柏会子,郭风华,刘剑锋. 农业工程学报, 2021(20)
- [4]改进蚁群算法在生产线加工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 孔志学,姜恒,张珠峰. 航天制造技术, 2021(04)
- [5]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J]. 刘朋召,周栋,郭星宇,于琦,张元红,李昊昱,张琦,王旭敏,王小利,王瑞,李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4)
- [6]HG集团环保电力车间精益改善研究[D]. 刘健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猪用饲喂器拨片式供料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朝贤.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8]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D]. 张志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9]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山地住区径流污染控制评估[D]. 曹必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10]滚动轴承套圈缺料和保持架铆合缺陷视觉检测算法研究[D]. 耿佩.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