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尚男装

唐代时尚男装

一、唐代时尚 男子美容(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指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朱圆圆[2](2016)在《红妆黛眉—唐代仕女画面妆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唐代的女性妆饰十分繁盛,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生活进步,这使得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对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对美的追求成为当时人们的重要生活时尚,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代女性面妆的发展。对唐代女性面妆的探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的女性妆饰和女性美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女性独特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观念。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唐代仕女画中的面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仕女画及面妆的发展概况,分别介绍仕女画及面妆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唐代仕女画中面妆的演变历程,参考大量的史书论据,查阅中国唐代仕女画,探索唐代女性面妆在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武周时期、唐玄宗时期、中唐时期、晚唐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从中归纳出唐代仕女面妆的形式及演变轨迹;第三部分:唐代女性面妆的审美分析,对唐代仕女面妆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其特征和功能及成因;第四部分:唐代仕女画中的面妆对同时期周边民族地区及后世的影响,以唐代仕女面妆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基础,探究其源于古人面妆艺术的形式,及对后世朝代的影响。结语部分指出随着唐王朝的沉浮俯仰,唐代女性的面部妆饰也与时偕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女性面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风尚,创造出更富民族精神的时代艺术,为建设美丽中国尽一份力。

付晓彤[3](2019)在《物欲迷幻:古代中国“物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妖”是明代文献中对造物活动过于“增益”的一种指称,且“物妖”概念又勾勒出明人追求时尚之物的迷恋,以至迷幻。这种由“增益”而越显离奇的造物状态,在审视古代中国造物活动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将造物冠以“妖”名的提法,从字面语义分析来看,就是指称奇怪反常、靡丽美艳的物品。事实上,就历史发生来说,自两汉以来,记载灾异的《五行志》中已有专门列目注出“服妖”,将服饰、车马器、玩具、居室等日用之物与国家兴亡、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某种政治意图。由之言说,“物妖”提法对此有所沿袭,又在明朝新的语境中有所变化,内涵丰富。从历史角度纵观而言,“物妖”并非指某一种物或某一类物,而是关于物的评价概念,其中隐匿着礼制文化语境中,儒学之士对物的评价标准,评价立场和评价态度。尤其是中晚明以来,奢靡之风盛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文学作品中多有描写以两都、苏州为代表的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文化崛起的盛景:百工呈能献技,精美奇巧服饰器用日有所增,文人士大夫一掷千金活跃文化市场,追求奇装异服引领社会风尚,商人掌握着丰厚的财富,通过使用高级别的服饰器用转换社会身份,庶民百姓不惜借贷享用奢华、奇异之物。尤其是从奇装异服、“苏意”与“苏样”、物带人号等“物妖”类型分析来看,将物冠以“妖”名的说法传递着时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沉浸、享受于物质文化的矛盾:一方面,人性使然令他们对靡丽精巧之物多有迷恋;另一方面,传统道德的训诫令他们对新奇之物充满不安。之所以将物冠以“妖”名与物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有重要关系,物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而“妖”字则表达了儒学之士对社会变迁的复杂情绪。本文论述,重点阐明物作为社会表征较为直接地、明显地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古已成制的礼俗文化产生的极大冲击,儒学之士以“物妖”评说新社会风尚。立足于语境分析,“物妖”说法是对“人人侈用”“其心好异”“人心不古”的批判与控诉,暗含着礼制扞卫者对奢靡风气、欲望膨胀的不安与无奈,明代儒学之士借助这个古老的词汇表达着对身处时代社会问题、历史走向的忧虑。从设计学视阈来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物妖”在现象层面为我们留下的是设计艺术史的知识,在思想层面则为我们留下了设计批评的思考。

李翊[4](2020)在《中医“驻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驻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中医对其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溯源不明,概念不清,医理模糊,方术混杂。这些现状限制了中医驻颜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化细化。因此,本文以“驻颜”为研究对象,通过诠释驻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解读古今驻颜理念的演变,从而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以期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学、诠释学、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再结合哲学、心理学、身体美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从概念界定、理念演变、机理发微、方术特色和意义探寻共五部分入手,逐层深入探讨“驻颜”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而形成中医“驻颜”特色理论。1.驻颜概念界定(1)“驻”“颜”最早见于南北朝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已驻馀颜”,此处作者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希望保持回转年轻显少以及神情愉悦之容貌。“驻颜”二字合用则见于唐朝张说的《钱本草》“(钱)偏能驻颜,采泽流润”。(2)通过对“驻”“颜”“驻颜术”的概念分论,以及与“美容”“抗衰老”相近概念进行辨析,总结“驻颜”内涵:驻颜是人到中老年时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面部的气色、形态、功能和精神状态都相较于同龄人更有优势,从而保持在整体感观上显得年轻、和谐,且能维持长期效果而副作用少。总结“驻颜”外延:长久地改善面部由于衰老而展现出的各类不佳状态,又有狭义和广义二分:狭义驻颜,即是留驻面部气色光泽,仅是维持颜面肌肤表面气血充足的状态;广义驻颜,即是延驻面部的形神和功能,维持颜面整体的年轻、和谐状态。2.驻颜理念发展演变(1)商周秦汉时期,驻颜内涵开始萌芽,驻颜形象来源于神仙不老传说,贵族阶层进行了小范围的驻颜方法和机理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各类美容和驻颜的方术层出不穷,美容和驻颜理念开始明确区分,也注重从心神来驻颜。宋金元时期则是驻颜方药最为流行的时期,以《圣济总录》为代表的方书强调从补益气血的角度服药驻颜,内服方剂一家独大。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驻颜更强调肾精的充足,且运用导引、房中、海外之法兴盛。纵观历史,驻颜方术层出不穷,但是理论阐述和创新并不多。(2)分析古人畏老驻颜的根源。首先,颜衰代表人逐渐接近、直面死亡,为古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焦虑和恐惧;此外,颜衰意味着自身状态已不圆满,竞争力下降,实现理想价值的时间和机遇都变小;最后,容颜衰老难以隐藏。这类焦虑和恐惧驱使人们愿意尝试医学、佛教、道教等各种手段,寻找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求颜驻心安。(3)解读中医认为人体可以颜驻不衰的理念。普通人之一生划分为小、少、壮、老四个阶段,其颜面的形象由少入老,神转不回。因此,驻颜的核心理念是因衰而补,希望壮而不老、老而不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驻颜有缓急之分,可在容颜未衰前预防服药,也可救其脏腑偏颇之根本以求驻颜。自《本经》开始就用“上品”之药多服久服的形制以求颜驻,流传至今。“多服”以提高量效,“久服”以保证时效,服“无毒”之药保障安全性。这些驻颜术一定程度上既能使得颜面形体返老还少,还能逆转人体处于衰老的身心状态,如同少年之时颜面状态生生不已。(4)现代中医研究中,驻颜词义缩小、范围自限,仅关注于改善面部皮肤的老化。究其原因,一是中医研究跟随现代医学的关注重点,落脚于皮肤层面;二是中医驻颜本身理论不足、内容泛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其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最终能达到如何效果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急需创新驻颜理论,以指导驻颜方术运用于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打开思路,破除自我限制。3.驻颜医理发微(1)颜分形神。形由五体为根基,官窍为神使,毛发为附属。神又有元神和心神,心神通过面部形体引动元神,发出声音动作、形成表情仪态、感知外界并与他人元神互动。(2)颜之形神都束缚于天时(时间)和地势(空间)的维度下日月迁变,并受人情(社交)的长久改造。颜的衰老变化可总结为:五官七窍以功能衰退为主;五体表现为气色暗沉、形态衰变、轮廓塌坠;精神状态则是心神瞬时即变,元神久则昏沉。这些都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3)形神共济才能驻而不衰。首先,五脏元精为颜面化生之根本,次第虚损而有定时;补养五脏元精使之充足、缓其虚衰,是颜面整体保持活力旺盛的根源。其次,元精通过经络上奉于头面;气道、经隧的瘀滞涩结与否,直接影响气血上达的程度与颜面状态。然后,元神引导与调控颜面部的生长发育,心神可加速或延缓进程;因此当养心调神、怡情养性,长久方能和缓仪容、延缓衰速。最后,通过精、气、神维持的是颜面部生生不己的状态,平抚风霜久侵之皮毛肌肤,托举弛软垂坠之皮筋肉脉骨,维系元神不至昏沉偏执。生生之气得以补充,失仪形态得以修复,才使颜面维持如初。(4)驻颜术强调驻通相参。补衰减耗,以驻神形;导滞化瘀,以通气机。驻而不通,难以盘活;通而不驻,难以为继。因此,驻颜不能千人一方,而是应当辨证施治,谨守其机、驻通相和,以保颜全,终臻寿域。4.驻颜方术特色各类驻颜方术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形体、气机和元神三个方面,因此需辨证分型,三因制宜,守机驻颜。(1)服药驻容形者,一是虚则补之,运用补法填补先后天之根本,本固枝荣;二是滞则通之,上通经脉,内消瘀滞,开达孔窍,周流全身气血;三是涩则润之,润其风、燥、寒、热等邪气结于面部造成的粗糙滞涩,恢复颜面润泽。三法既可单独应用而建功,又可联合施治而奏效,还可配合日常调护以综合驻颜。(2)导引通颜机者,一是疏通局部,通过按摩等手段开关利气,自外达内,疏通颜面气机;二是循流督任,元神存想随呼吸气机循行督任二脉路线通行小周天,水火相济,以保持头面不衰;三是遍行全身,通过大周天的圆满运动,交通全身上下之气机,间接带动颜面气血充盈饱满。(3)平和养心神者,清心火,使神静而火降,终而收敛心火回归本位;通过静坐凝神、意识引导,凝涣散之神,将涣散的注意力凝聚于丹田,随呼吸感知元神之机的流动;保和缓之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和,仪态端庄,语言轻柔,使气质更美好,容颜更有魅力。5.驻颜意义探寻中医驻颜理论跳出了“治病”的禁锢与定位,见微知着,从介入颜面衰老的逻辑体系出发,延缓整体的形神衰老,拔高到延长人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层次,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从治形、守神、维持功能三个方面构建驻颜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和侧重点,取法为上,取术为下,驻通相参,内外结合,守机驻颜为本,从而拓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驻颜思路,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望颜也是一种审美观的体现,本质上是以善为美,通过望面部之形,司外揣内,以审心灵之态,追求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善统一结合。本研究首次完整地诠释中医驻颜概念,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填补中医理论空白,以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对当代人正确对待颜面衰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倡导积极的生命观都具有积极意义。

孙睿[5](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指出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汤喜燕[6](2012)在《媒介话语中的“时尚” ——意义的建构、消解及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以时尚杂志为代表的时尚媒介开始兴起。伴随着时尚杂志的兴起,时尚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时尚杂志为代表的时尚媒介究竟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时尚”——时尚的意义,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采纳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的方法,并联结了柯林斯的社会冲突理论来对媒介话语中的“时尚”进行分析,通过阐述,以期勾画出媒介话语中“时尚”的意义变迁之旅。在中国,现代意义层面的时尚,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上海。那时的媒介对于“摩登”概念的建构,形成了改革开放后媒介话语中时尚成长的文化背景之一。此外,“奇装异服”与“美”,是媒介建构时尚意义的另外两个重要的基础概念,特别是“美”,成了中国媒介话语中时尚意义变迁的内在线索,也是与西方时尚意义存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服饰类杂志开始兴起。这类杂志垫定了中国时尚杂志的基础。在这个时期,“时尚”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意义,“时尚”是时装或潮流的同义词,“时尚”的意义就是时装的意义;而时装不只是服装,是一种有高下优劣之分的艺术,其核心问题是美。时装的美是相对于奇装异服而彰显的,是在区分奇装异服中获得的。于是,时装的意义就是不同于奇装异服的一种现代人的美,理应是由全民共享的美。因而,相应地,“时尚”的意义也就是一种全民共享的美。进入90年代中以后,“时尚”有了独立的意涵。这个时期,媒介话语中的“时尚”成了一种有限定的美。这种限定主要限定在“时尚”的适用人群:都市、年轻、女性。随着适用人群的限定,事实上也暗含着“时尚”作为一种美的审美取向的限定,即“时尚”是一种具有都市感的、年轻的、女性意味的美。因而“摩登”是这个时期最频繁出现的时尚的代用词。随着时尚男刊的兴起,时尚适用于女性的限定首先被打破了。但如果将女性意味限定在重装饰、强调来自性别间的吸引,即“性感”的话,那么男性时尚在审美取向上,依然是与之前的女性意味是一致的。与此同时,都市感与年轻味再度得到强化。这使得时尚的意义,作为一种有限定的美,在这个阶段再度得到了强化。但与此同时,随着时尚概念的日益广泛传播,媒介话语中的时尚的意义增加了一个新的纬度——一种挑战精神。在媒介的话语中,时尚作为一种挑战精神并不是挑战一切,而是集中在对于性及两性关系的既有观念的挑战。而且,对于挑战的话语,是与维系及传承的话语并列存在的。这使得时尚的意义显得游移而不确定。这样的话语策略,使得时尚的意义内在地受到了挑战,“时尚”不仅仅是美,而是超越美。在媒介话语中,时尚的意义从其变迁的过程来看,一方面由于不同于西方的诞生背景,这使得中国媒介话语中的时尚与美的关系更为紧密,不仅是存在的合法性所在,也是内在变迁的一条线索;另一方面,在媒介的话语中,时尚的意义日益向身体聚焦,身体的呈现与反应成了时尚话语的核心指向。至此,时尚的适用领域已形成了一系列以身体为中心的同心圆,与时尚最为关切的方面即是身体本身。第三,时尚媒介在不同的资源境况会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笼统地来说,在资源缺乏时,时尚媒介会强调团结,在资源较充足时,则采取分离的策略。时尚媒介通过不断地分化与团结的策略,把自身的层级日益推高,并将编者置于组织的最高层级,时尚编辑成了时尚的最终裁决者。这样的时尚意义建构过程,使得“时尚”连同时尚媒介,日益走向了一种想象的异托邦。

任航[7](2020)在《《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文中提出庚子事变后,北京的各项新学迅速勃兴,民间兴起了办学、办报的热潮,北京的画报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自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开始,画报便作为一种通俗的传播形式,受到民众的喜爱。此后,北京画报的办刊数量平稳增长,至1928-1937年形成了北平“画报热”。其中,《世界画报》得益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渐显现代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并因其专业的编排理念、精准的经营策略在北平的画报业中脱颖而出,发行长达十二年,出刊共计607期,成为华北地区销量第一的画报,也是北方摄影画刊中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个刊物。作为一份恪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画报,《世界画报》以图像为主的记录方式构筑了一部北平的社会图像志,其中既有技术力量、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景观的不断发展,也有大众群体与都市的成长。它不仅记录了北平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也持续关注着北平都市文化的发展。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北京画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了1902年至1949年间所有现存可考的北京画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报研究“南热北冷”现象的研究缺陷。在基本掌握北京画报历史的前提下,重点探求了1928‐1937年“画报热”中北平画报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画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将《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世界画报》所展示出的都市“侧影”。自1928年6月20日,北京丧失了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首都身份,经历了长达21年的非国都时代。在这21年中,1928-1937年的“北平十年”是北平由政治中心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城市表现,也最能呈现出北平的都市文化特色。在这十年间,《世界画报》一直保持着对北平都市文化的关注,记载了北平都市文化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因此,从北平都市文化语境中感受《世界画报》的文化张力,从《世界画报》中见证北平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探究《世界画报》的城市叙事方式,及《世界画报》与北平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思维平台与研究立场,也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具体而言,《世界画报》作为北平的都市文化样本,给予了北平更加多元化的叙事与解读方式。它凭借视觉媒体的再现,将各阶层市民原本彼此疏离的各式生活样貌拼剪于一体,其中既有新旧权贵、豪门巨贾、文人学者、青年学子的都市体验,也有普通市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市民阶层构成了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论是戏园、庙会等传统娱乐场所,还是电影院、公园等新式游乐项目,都在这座新旧并重、中西交融的北平城各放光彩。《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生产媒介,以摄影、绘画、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自由穿行在各个文化维度中,不论是西方艺术的西风东渐,还是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改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艺术的视角,构造出既蕴含高雅又不吝世俗的都市空间。此外,《世界画报》极为关注女性议题,以图文并茂的传播样式充分展示了当时都市女性生活,把女性推向具有高密度话语的平台,塑造了美丽、时尚、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通过画报详尽的叙事重构,我们看到它对于许多对立的事物都能包容与接纳,“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多种元素在其中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世界画报》在参与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娱乐、都市艺术以及对现代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探究画报对北平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都市文化与画报内容之间表现出的双向作用,以媒体视角探讨北平城市发展与转变的主轴,多维度地建构了20世纪20、30年代北平的都市文化。可以说,《世界画报》为都市群体叩启了一扇探索现代生活的大门,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现代性的“软性入口”,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进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也正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北平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世界画报》解读的过程中,试图刻画出一个不同于上海的“现代性”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想像、构建与呈现一个交织于媒介记忆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拟态化的“北平十年”。

石兰[8](2013)在《北宋都市女性的娱乐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我国城市发展有了重大变革,坊、市分离的界线被打破,商业贸易更加频繁,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在十万户以上的都市数量明显增多。受市民文化勃兴的影响,北宋都市女性的生活也展现出新的风貌。北宋都市女性主要包括大城市内中上层家庭的女性和底层女性中的妾、娟妓、女艺人等群体。她们生活在社会政治稳定、城市商品经济发达、都市文化繁荣的北宋时期,其社会地位较受认可,参加娱乐活动的机会较多。都市内娱乐消费群体不断增加,各类特色鲜明的娱乐场所和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不断涌现,社会奢侈享乐之风盛行,为女性娱乐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北宋都市女性的娱乐生活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出游活动、日常游戏活动、时尚美容以及饮食娱乐四大方面,其中出游活动包括城郊游、节庆游赏、长途旅行活动;日常游戏则包括体育娱乐活动、智力休闲游戏、花鸟虫鱼之乐;时尚美容重点介绍了女性的服饰风尚和美容化妆;饮食娱乐包含休闲食品以及围绕宴饮聚会而展开的文艺娱乐。女性娱乐也引起了宋代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关注,在倡导“柔顺端庄、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坚守志节”等女性规范的前提下,士大夫们以女性娱乐过程中是否遵守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教化为标准,对女性围绕修身、持家而进行的娱乐活动显示了包容与赞赏,而对因为娱乐活动而疏忽妇职,不合礼法的女性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在社会环境和舆论的影响下,女性娱乐表现出世俗化与商业化、娱乐内容差异化突出、娱乐行为的内敛性以及奢侈程度呈现阶段性等特征。

胡小京[9](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李芳[10](2017)在《唐代女子花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唐代时尚 男子美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时尚 男子美容(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红妆黛眉—唐代仕女画面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动态
        1.1.2 国外研究动态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仕女画的界定
        1.4.2 面妆的界定
        1.4.3 武周时期
第2章 仕女画及面妆的发展概况
    2.1 仕女画的发展概况
        2.1.1 先秦至六朝时的滥觞期
        2.1.2 隋唐时的繁荣兴盛期
        2.1.3 五代、两宋时的拓展期
        2.1.4 元明清时的消长期
    2.2 面妆的发展概况
        2.2.1 先秦时的初步形成期
        2.2.2 秦汉时的蓬勃发展期
        2.2.3 魏晋南北朝时的成熟期
        2.2.4 隋唐五代时的多彩兴盛期
        2.2.5 宋元时的清新简约期
        2.2.6 明清时的柔美淡雅期
第3章 唐代仕女画中面妆的演变历程
    3.1 唐高祖至唐高宗时的传承蜕变期(公元 618 年—683 年)
        3.1.1 面妆
        3.1.2 眉眼妆
        3.1.3 唇妆
        3.1.4 面饰
    3.2 武周主流风格形成期(公元 684——711 年)
        3.2.1 面妆
        3.2.2 眉眼妆
        3.2.3 唇妆
        3.2.4 面饰
    3.3 唐玄宗盛世经典期(公元 712 年——755 年)
        3.3.1 面妆
        3.3.2 眉眼妆
        3.3.3 唇妆
        3.3.4 面饰
    3.4 中唐延续渐变期(公元 756 年——835 年)
        3.4.1 面妆
        3.4.2 眉妆
        3.4.3 眼妆和唇妆
        3.4.4 面饰
    3.5 晚唐繁缛病态期(公元 836 年——907 年)
        3.5.1 面妆
        3.5.2 眉眼妆
        3.5.3 唇妆
        3.5.4 面饰
第4章 唐代女性面妆的审美分析
    4.1 唐代仕女画中面妆的成因
        4.1.1 社会经济的影响
        4.1.2 化妆材料的丰富
        4.1.3 外来文化和各民族融合的影响
        4.1.4 男性审美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导向作用
        4.1.5 女性地位的提高
    4.2 唐代仕女画中面妆的特点
        4.2.1 等第性
        4.2.2 区域性
        4.2.3 艺术创造性
        4.2.4 交融性
    4.3 唐代仕女画中面妆的功能
        4.3.1 时尚妆扮功能
        4.3.2 传神表征功能
    4.4 唐代仕女画中面妆与服饰、发饰的整体搭配
第5章 唐代仕女画中的面妆对同时期周边民族地区及后世的影响
    5.1 对少数民族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5.2 对后世的影响
    5.3 影视化妆造型对唐代女性面妆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唐代画家仕女人物作品
附表2:部分出现仕女形象的唐代墓室壁画、石刻线画和洞窟壁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物欲迷幻:古代中国“物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物之现象:古代中国的“物妖”传奇
    第一节 汉废帝刘贺好作非常之冠
    第二节 唐安乐公主喜服百鸟裙
    第三节 宋妇女尚作高髻
第二章 “妖”之观念:物被冠以“妖”名的可能性
    第一节 灾异学说中的“服妖”
        一、“妖”与人事征兆
        二、人弃常,则妖兴
        三、《汉书·五行志》与“服妖”
    第二节 作为文化概念的“物妖”
        一、“服妖”说的政治意图
        二、维护礼俗的说辞
    第三节 作为评价概念的“物妖”
        一、主观选择为“妖”
        二、牵合附会为“妖”
        三、古人对待“服妖”的态度
第三章 “物妖”增益:明代的时尚之物
    第一节 胡风胡俗
        一、诏复汉唐衣冠之制
        二、胡风胡俗议为“服妖”
        三、“别夷夏”的政治话语
    第二节 奇装异服
        一、不分贵贱的马尾裙
        二、变动不居的男子巾服
        三、好尚奢华的女子服饰
    第三节 “苏样”与“苏意”
        一、“苏样”为何样
        二、“苏意”为何意
        三、时尚的代名词
    第四节 物带人号
        一、能工巧匠声名鹊起
        二、能工巧匠所作之物
        三、品味、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第四章 物之评价:“物妖”观念在消费社会的显现
    第一节 世风变幻的大明王朝
        一、“人遵画一之法”的光景
        二、奢俗蔓延全国
        三、文化商品化
    第二节 奢靡语境中的“物妖”
        一、奢靡令物成“妖”
        二、奢靡与消费社会的形成
        三、奢靡的去道德化
    第三节 审美语境中的“物妖”
        一、感官愉悦令物成“妖”
        二、装饰显示奢靡
        三、喜奢华,乐奇异
    第四节 书写语境中的“物妖”
        一、《五行志》中“服妖”的书写方式
        二、笔记小说中“物妖”的书写方式
        三、笔记小说中“物妖”的书写心态
第五章 “物妖”之祛魅:物欲的审思
    第一节 欲望彰显的表征
        一、“弘俭约,戒嗜欲”的训诫
        二、“欲”是人之自然本性
        三、物欲导致“礼仪不行”
    第二节 “妖由人兴”的自觉
        一、百工为财呈能献技
        二、技艺的商业开展与竞争
        三、文人雅士一掷千金
    第三节 时尚观念的萌兴
        一、“物妖”是时尚的表征
        二、炫耀性消费与阶级变动
        三、上行下效与身份模糊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历代“服妖”“物妖”条目一览表
    附录二: 研究“服妖”的期刊文章目录
    附录三: 图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医“驻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资料收集
        2.2 内容概说
        2.3 研究述评
        2.4 展望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
前言
1 驻颜概念界定
    1.1 驻颜最早出处
    1.2 后世模糊含义
    1.3 驻颜概念分论
        1.3.1 颜
        1.3.2 驻
        1.3.3 驻颜
        1.3.4 驻颜术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驻颜与美容
        1.4.2 驻颜与抗衰老
    1.5 驻颜概念总结
    小结
2 驻颜理念演变与解读
    2.1 古代驻颜观念回顾
        2.1.1 商周秦汉时期——神仙形象萌芽驻颜理念
        2.1.2 魏晋隋唐时期——驻颜与美容观念始分
        2.1.3 宋金元时期——驻颜之术大量流行
        2.1.4 明清时期——驻颜理法的继承与探索
    2.2 古人畏惧颜衰本质
        2.2.1 皓首苍颜,接近死亡
        2.2.2 形象衰老,社交不便
        2.2.3 渐衰容貌,难以隐藏
        2.2.4 既求形驻,亦使心安
    2.3 中医颜驻不衰理念
        2.3.1 老少各象,神转不回的颜衰规律
        2.3.2 见衰即补,老而不衰的补益观念
        2.3.3 《本经》开上药久服的驻颜形制
        2.3.4 逆转老态,不还少形的整体功效
    2.4 现代驻颜范围演变
        2.4.1 词义的缩小
        2.4.2 范围的自限
        2.4.3 现代演变原因
    小结
3 容颜留驻机理
    3.1 尺宅之地,形神俱殊
        3.1.1 颜之形
        3.1.2 颜之神
    3.2 时空维度,改造容颜
        3.2.1 天时改颜
        3.2.2 地势改颜
        3.2.3 人情改颜
    3.3 由壮入老,变化各异
        3.3.1 后天五体,形态衰变
        3.3.2 五官七窍,功能衰退
        3.3.3 心神瞬变,元神久昏
    3.4 形神共济,维持长久
        3.4.1 五脏元精,源头活水
        3.4.2 阴精上奉,通达有道
        3.4.3 精神引导,化气凝形
        3.4.4 生生不息,保颜如初
    3.5 驻通相参,守机护颜
        3.5.1 补衰减耗,以驻神形
        3.5.2 导滞化瘀,以通气机
        3.5.3 谨守其机,驻通相和
    小结
4 方术证治特色
    4.1 服药驻容形
        4.1.1 虚则补之
        4.1.2 滞则通之
        4.1.3 涩则润之
        4.1.4 综合施治
    4.2 导引通颜机
        4.2.1 疏通局部
        4.2.2 循流督任
        4.2.3 遍行全身
    4.3 平和养心神
        4.3.1 敛心气之火
        4.3.2 凝涣散之神
        4.3.3 保和缓之态
    4.4 其他方法
    小结
5 驻颜意义探寻
    5.1 理念启发
    5.2 实践运用
    5.3 审美探寻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5)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媒介话语中的“时尚” ——意义的建构、消解及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西方理论中的“时尚”
        一、时尚有无意义的讨论
        二、时尚是什么
    第三节 参考理论与分析框架
        一、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
        二、柯林斯的社会冲突理论
        三、分析框架
    第四节 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
        二、研究方法
        三、补充说明
        四、欠缺与不足
    参考文献及注释
第一章 时尚成长的文化土壤:三个相关概念
    第一节 摩登
        一、摩登是都市的
        二、摩登是一种重西式消费的生活方式
        三、两性关系中的摩登:摩登的神秘意味
    第二节 美
        一、美的禁区
        二、美的讨论
    第三节 奇装异服
        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奇装异服的限制
        二、20世纪60年代对于奇装异服的讨论与讨伐
        三、20世纪80年代后对于奇装异服的批评与反思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及注释
第二章 “时尚”的初涉:“时装”,全民共享的美
    第一节 时尚话语的社会背景
        一、20世纪90年代中以前的中国时尚工业
        二、中国时尚杂志诞生初期概况
    第二节 “时尚”的哺育者——“时装”
        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中的“时装”
        二、时尚杂志中的“时装”
    第三节 “时尚”的话语分析
        一、时尚的语义沿袭
        二、时尚杂志话语中的“时尚”
    第四节 美的话语实践的群体
        一、刊物的自我呈现
        二、与读者的关系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及注释
第三章 “时尚”的建构:有限定的美
    第一节 改善中的时尚话语环境
        一、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都市化进程
        三、日益发达的时尚杂志
    第二节 时尚意义的建构之一:“时尚”是一种美
        一、对于“时装”的新理解
        二、“时尚”的新用法
        三、时尚意义的讨论
        四、时尚意义的统一:美
    第三节 时尚意义的建构之二:“时尚”之为美的限定
        一、都市
        二、年轻
        三、女性
    第四节 时尚媒介的自我建构
        一、媒介种类的自我认定
        二、时尚话语的群体
        三、与读者的关系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与注释
第四章 “时尚”的强化与解构:不只是美
    第一节 发达而复杂的时尚生态
        一、迅速膨胀的中国时尚工业
        二、日益复杂的时尚杂志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
    第二节 “时尚”之为美的强化与拓宽
        一、有限定的美的强化
        二、有限定的美的拓宽
    第三节 “时尚”超越美
        一、时尚:一种全栖类文化
        二、时尚:挑战
    第四节 时尚媒介的自我呈现
        一、对于时尚话语人群的巅覆
        二、时尚作者群体:时尚媒介的代言人
        三、时尚编辑:时尚的最终裁决者
        四、编读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与注
第五章 结论:走向想象的异托邦
    第一节 “时尚”的变迁
    第二节 时尚的话语策略
        一、时尚的意义与社会文化背景
        二、传受双方的关系
    第三节 想象的异托邦
        一、走向想象的异托邦
        二、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及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北平画报的独特文化意义
        0.1.2 北平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0.2.1 中国近现代画报相关研究
        0.2.2 中国大众媒体与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2.3 民国北京/北平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视角
    0.4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0.4.1 研究思路
        0.4.2 创新点
        0.4.3 研究框架
第1章 北平画报业的成长与《世界画报》
    1.1 从“京城”“国都”到“故都”:1928‐1937 年的北平
        1.1.1 政治地位的起落浮沉
        1.1.2 时局演变下的商业形势
        1.1.3 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
        1.1.4 城市消费新主力及其表现
        1.1.5 兼容并蓄的“文化古城”
    1.2 从北京到北平:画报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
        1.2.1 北京画报的早期发展
        1.2.2 1928 -1937 北平阶段的“画报热”
        1.2.3 补说:1938-1949 北平画报基本走向
    1.3 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世界画报》
        1.3.1 《世界画报》的发展阶段
        1.3.2 《世界画报》的主编及创作群体
        1.3.3 《世界画报》的出版困境与生存策略
        1.3.4 《世界画报》的经营策略
第2章 都市生活:《世界画报》中的市民休闲生活与游乐想像
    2.1 《世界画报》中的市民日常生活叙事
        2.1.1 形色生活:中上层阶级的都市人生
        2.1.2 校内校外:青年学子的新式生活
        2.1.3 “另一个都市”:下层贫苦市民的都市体验
    2.2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娱乐空间
        2.2.1 异彩纷呈的新式游乐
        2.2.2 备受追捧的传统娱乐
        2.2.3 作为平民游乐场的天桥地带
    2.3 岁时节日与习俗的变迁
        2.3.1 传统节日与习俗变迁
        2.3.2 新式城市民俗与现代节令习俗新貌
        2.3.3 婚丧嫁娶中的新风尚
第3章 :都市艺术:《世界画报》中的中西文化记忆
    3.1 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西风东渐
        3.1.1 摄影文化:艺术与写实并存
        3.1.2 漫画艺术:都市空间的多棱镜
    3.2 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文化改良
        3.2.1 北平画坛:欧美风雨下的吐故纳新
        3.2.2 戏曲艺术:“中西对话”中的竞相争荣
第4章 都市女性:《世界画报》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4.1 对女性身份与身体的展现
        4.1.1 女性身份的类别
        4.1.2 以艺术之名:女性身体的公开
        4.1.3 女性身体“健康美”观念的表达
        4.1.4 舞蹈艺术与舞动的女性身体
    4.2 追求自立与自新的新时代女性
        4.2.1 独立:知识化的职业都市女性
        4.2.2 时尚:走在消费潮流之上的女性
        4.2.3 美丽:自信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
    4.3 图说女性:焦虑中的两性关系与都市想像
结论 想像与构建:《世界画报》中的北平都市叙事
    一、画报是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二、《世界画报》中的现代性想像
    三、《世界画报》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逃避”与“面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北宋都市女性的娱乐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宋代城市娱乐与女性文化研究综述
        (一) 宋代城市娱乐研究
        (二) 宋代女性文化研究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都市”的概念
        (二) “都市女性”的群体构成
        (三) “娱乐”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北宋都市女性娱乐的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北宋都市女性的生活背景
        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发达的城市商品经济
        三、繁荣的都市文化
        四、较高的女性地位
    第二节 北宋都市娱乐的氛围
        一、娱乐消费群体扩大
        二、特色鲜明的娱乐场所和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
        三、社会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第二章 北宋都市女性的出游与日常游戏活动
    第一节 亲近自然、体验人文的出游活动
        一、城郊游
        二、节庆游赏活动
        三、长途旅行活动
    第二节 日常游戏中的嬉笑畅快
        一、体育娱乐活动
        二、智力休闲游戏
        三、花鸟虫鱼之乐
第三章 北宋都市女性的时尚美容与饮食娱乐
    第一节 时尚美容
        一、服饰风尚
        二、美容化妆
    第二节 都市女性的饮食娱乐
        一、休闲饮食
        二、宴饮聚会
第四章 北宋都市女性娱乐活动的社会规范与特点
    第一节 北宋社会对都市女性娱乐活动的规范
        一、北宋社会对女性规范的总体要求
        二、对女性娱乐的支持与赞赏
        三、对女性娱乐的反对
    第二节 北宋都市女性娱乐的特点
        一、娱乐活动的世俗化与商业化
        二、娱乐内容随着娱乐主体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娱乐行为整体呈现出一定的内敛性
        四、娱乐活动的奢侈程度呈现阶段性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唐代女子花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花钿概述
    第一节 花钿的界定
    第二节 花钿的起源
    第三节 花钿的发展
    第四节 花钿的颓败
第二章 唐代花钿的材质与样式
    第一节 花钿的材质
    第二节 花钿的样式
    第三节 花钿的颜色
    第四节 花钿的佩戴方法
    第五节 花钿的适用对象
第三章 唐代女子花钿探析
    第一节 美术作品中的花钿
    第二节 唐诗中的花钿
    第三节 唐代出土女俑额上花钿
第四章 花钿在唐代繁荣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及艺术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民族融合的影响
    第三节 女性地位提升的影响
    第四节 男性审美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花钿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史鉴意义
    第一节 花钿研究的史学意义
    第二节 花钿在文学作品研究中的意义
    第三节 花钿对于现代时尚的借鉴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唐代时尚 男子美容(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2]红妆黛眉—唐代仕女画面妆解读[D]. 朱圆圆.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3]物欲迷幻:古代中国“物妖”研究[D]. 付晓彤.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中医“驻颜”理论研究[D]. 李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媒介话语中的“时尚” ——意义的建构、消解及变迁[D]. 汤喜燕. 复旦大学, 2012(03)
  • [7]《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D]. 任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8]北宋都市女性的娱乐生活研究[D]. 石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9]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唐代女子花钿研究[D]. 李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唐代时尚男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