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宁市家庭规模与结构变化趋势

浅谈西宁市家庭规模与结构变化趋势

一、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丁克家[1](2006)在《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以中国伊斯兰教的甘宁青区域性城市中的伊斯兰教的专题表现形态为主要研究内容。将甘宁青区域性城市西宁市、临夏市、吴忠市为个案,将甘宁青这三个城市市区中伊斯兰教的历史性发展和现当代变化放置在现代化和传统的辨证关系理论视域下,还充分考虑了现当代城市引领农村发展的这一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同时,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深刻影响,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不仅要搞好社会经济的开发和建设,统筹搞好西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而且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要重视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当地多民族、多宗教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精神价值和资源,要处理好和协调好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与当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西北伊斯兰教,特别是回族等族穆斯林聚居区的城市中伊斯兰教的传统价值,以及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描述这些变化,来探讨和分析西北甘宁青地区伊斯兰教在现当代的发展规律、特征和未来远景。本文从以下几章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第一章导论从全球化、现代化的宏观理论来分析现当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重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变革,并进而将宗教这一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作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现象加以认识,强调指出,宗教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仍然会发挥一个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同时,还从现代化、城市化的理论视角,就甘宁青城市中的伊斯兰教进行了个案研究,从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格局实际出发,从历史和现实、从

龙晓玲[2](2020)在《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经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将“三农”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民生根本,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现阶段,需要解决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土地、依靠农业和农民,无论是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还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都需要大量会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现阶段依靠从外引进人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持续的。归根到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得依靠本地自己培养的人才,而农村职业教育就是最好的培养途径,这也是农民参与终生教育的做好方式。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围绕青海省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调查进行详细剖析,并利用国内外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西宁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意见建议。西宁辖区内仅有1所省属的高职的畜牧专业技术学校,它从省级宏观层面针对青海牧区畜牧业的发展,但没有市属专门的农村职业院校,现有职业技术院校中涉农的专业少,职业教育的水平低。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国家的政策机遇,以及对口支援省市的扶持政策。西宁市应当抓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符合西宁市及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需求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方向的新型主干专业。积极在广大农村搭建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切实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能力。

米瑞华[3](201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战略部署为国家生产力布局适度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提供了预期。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要素将更加集聚。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交通运输、经济、文化、旅游、地缘、生态、考古等方面,关于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人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要素布局要以人口空间结构特征为基本依据之一,以使产业布局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和经济效率,同时权衡使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为更多人所享受的社会治理目标。当下,我国人口结构失衡情况日益突出,甚至超越人口数量矛盾成为我国未来人口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而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使人口结构矛盾和人口一经济压力凸显于地图空间中,为经济、社会治理工具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而该领域研究的缺失必然会对政策制定形成误导,导致地方政府只以局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总量和均量值作为政策依据,而难以察觉区域人口构成在整个经济带中的地位、特色及其影射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治理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面临水资源、土壤沙漠化等环境约束,需要吸取古代人类大规模开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使城镇化、工业化过程能够适应当地的基础生态环境而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慎重考察产业布局和人口空间结构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变动过程研究中,以文献研究、人口数据空间化、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两汉、隋唐、辽宋、元、明、清代等六个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分析了影响古丝绸之路沿线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并对每一历史时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简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提炼繁荣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古丝绸之路在西北边疆拉锯式收缩扩张的政治周期中,其人口分布几经聚散,人口构成不断更替,生产力和文化在盛唐时期最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商旅延绵,起点城市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但随着唐末爆发的连绵战争,以及西域政权割据、气候变化、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海运兴起等各种影响因素,长安城迅速衰落,丝路沿线人口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丝绸之路繁荣昌盛时期往往具有起点城市人口密集、丝路沿线人口空间分布连续、途径地区生产力和文化先进等人口空间结构特点,而丝绸之路萧条时期则正相反。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处于国内外政治环境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关键发展期,“以古鉴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重视西安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人口适度集聚于适宜发展区、充分向西开放、重视向西道路交通建设,并依靠科技手段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以人口密度格网化方法和人口构成趋势面分析方法,绘制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和人口构成空间分布图,通过地图叠加比较了各省、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异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约减人口空间结构变量以减少信息冗余和共线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人口区划,以充分解释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的关键特征。研究发现2010年丝绸之路人口密集区集中分布在陕西关中、甘肃陇中、陇东南及河西走廊、青海西宁和海东地区、宁夏银川平原、以及新疆天山南北坡、伊宁平原、塔里木盆地外缘的绿洲地带等。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且这种差异化格局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自然构成、年龄构成、教育构成、人均收入、产业构成、城镇化水平等26个人口专题地图,反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属性分布各具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各省区、各地区人口发展所处阶段具有差异性,陕甘等地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青、宁、新三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尚处在人口快速惯性增长阶段,尤其是南疆三地州、青海玉树、果洛等州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受教育年限较低、人均收入较低,是人口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西安、乌鲁木齐等五大省会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本聚集,外来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承接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甘青新交界处等矿区人口以第二产业人口为主,人均收入最高,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性别比最高,人口迁移流动较大;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约减变量以消除重复和冗余信息,得到“年龄结构因子”、“家庭规模因子”、“医疗卫生因子”、“民族因子”、“教育因子”、“收入与城市化因子”六个主成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360个区县聚为“人口快速增长的农业贫困区”、“水土流失型农业人口迁出区”、“人口较快增长的农业发展区”、“率先进入老龄化的综合发展区”、“外来人口聚集的高收入资源区”、“人口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六大人口区划,便于准确直观的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关键特征,并为预测和优化建议等人口规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采用边际理论分析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家庭决策过程,并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效应,考虑新型城镇化、道路交通建设、互联网贸易和新物流、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关制度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以数学模型表达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空间格局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回归系数较为显着。经济规律通过作用于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速度差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变动(当前主要是人口城镇化)而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发挥作用;人口城镇化促使城镇人口增长、就业增加、技术进步及市场扩大,并促使农村地区劳动力减少、人均收入提高及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贸易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同时,平抑人口密度阶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小人口空间位移成本,促进人口点、轴状聚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促使人口向西安等区域特大城市加速聚集;制度改革将减轻人口迁移流动的“配重”,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资源环境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形成约束条件;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一个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简单模型,以简明的表达其变动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部分,主要采用人口灰色动态预测方法预测人口,并基于格网化和趋势面方法进行预测值的空间化,基于预测结果给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分布的经济效率评价和优化建议。研究发现2010~202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快速增长,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为大中型城市、资源工业型经济热点地区、以及新疆、青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020-2030年间,陕西、甘肃大部分区县进入人口拐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区县仍处于人口惯性增长阶段;大中城市人口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空间扩展;2030~2040年间,人口迁移的主流仍然是农业地区向城镇聚集,但迁移总量较前一个预测期略低,陕甘地区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宁青新三省区将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区;大城市“郊区化”现象普遍出现;2040~20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城镇化过程基本实现,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各级城市或城镇中,人口聚集度非常高,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非常小,城乡二元的界限模糊,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密度过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2050年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图的空间基本形态与2010年相似,但大中城市人口密度有大幅增加,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明显的珠串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以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为起点,人口分布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主要是陇海—兰新—北疆—南疆铁路)具有明显的点轴状特征,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成阳、宝鸡、榆林、延安、兰州、武威、金昌、嘉峪关、张掖、酒泉、西宁、格尔木、银川、吴忠、石嘴山、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奎屯、伊宁、库尔勒、喀什等区域中心城市,茫崖、若羌、哈密等过去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由于南疆铁路环线的建成通车而导致人口较快增长,而陕南地区、甘南、陇南、玉树、果洛、西海固、南疆三地州等地区将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疏散区;由于少子化、老龄化及人口城镇化等原因,陕甘宁等地的中小城镇、经济小县人口持续减少,且分布更加聚集,西北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降低。研究认为人口空间结构应当与自然、经济等人口立地条件相适应,当人口空间结构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时,应通过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大迁移便利性等途径优化人口空间结构,建议以自由贸易区、内陆港等政策倾向为途径,充分培育西安、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加快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加速人口快速增长的南疆地区的铁路建设,人口迁移和科学生育并举缓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以利于人口密度和人口构成伴随着生产力布局的变动而匹配优化,依靠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市场规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率提高、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李翔宇[4](2020)在《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所拥有的家庭财产逐渐增多,同时因盗窃、火灾等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也在逐年上升。本应在保障家庭财产安全和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财产保险却缺位严重。目前我国家财险的投保率不足10%,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投保率水平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也与我国财产保险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研究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对西宁市的家财险需求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西宁市居民的家财险需求现状,另一方面探索影响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通过分析指出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与财产保险相比,西宁市的家财险业务发展缓慢,且落后于全国和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在现阶段,西宁市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接受程度较低,居民需求与保险产品不匹配,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西宁市家财险有效需求不足;在家财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居民的性别和年龄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负,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正,而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三个因子:销售渠道、居民保险意识水平和保险人员素质都对家财险的需求有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保险公司应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西宁市居民的保险意识水平;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家财险产品,并拓宽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努力提升保险人员素质和完善配套服务以增强竞争力。

高兴川[5](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交通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剧烈地塑造着交通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演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从交通-土地利用视角切入,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的影响路径与机理,对于调控青藏高原地区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以交通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利用1976~2016年交通网络数据、1980~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在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基础之上,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农户尺度入手系统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的影响及其路径。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方面,青藏高原地区由通达深度越来越深,逐渐转变为技术等级越来越高,路网复杂性增强,正在形成格状交通网络,区域连通性不断增强;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显着改善,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不断收敛;中心城市和县城交通圈演变阶段具有一致性,即1976~1996年拓展缓慢、1996~2006年快速拓展、2006~2016年稳步增长,沿重要交通干线已形成中心城市4h、县城2h短时交通圈连片格局,湟水河谷地、一江两河等地区初步形成交通廊道。乡镇到最近中心城市、县城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改善显着,同时随着铁路网络延伸和机场数量增加,到最近铁路、机场的时间可达性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交通网络演化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上,乡镇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聚集特征;Moran’s I指数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改善,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聚集程度将会更加显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乡镇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明显,乡镇区位条件的影响系数从0.2778、0.2804上升到0.4027、0.4361。36年的分析结果表明,乡镇区位条件得分大致呈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规律,高原东部乡镇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区位条件得分较高。(3)通过选取不同交通可达性、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微观案例,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发现,区位条件影响县城与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环境,进一步影响居民家庭生计策略变化,对土地利用产生潜在影响。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与镇区,就业机会更多、土地利用更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组合,促使村民对土地利用方式与种植结构等变化有显着差异。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与中心城市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居民家庭生计发生显着变化,居民家庭的土地生计依赖性逐渐降低,引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与畜牧业变化,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有显着差异,在宏观层面上的影响主要体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即交通可达性水平较好、区位条件较优的地区,通常为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微观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功能,即交通可达性带来区位条件的变化,改善了微观案例的发展机会与就业环境,引起居民家庭种植结构与土地生计依赖性发生变化,促使土地利用的功能发生变化。

张效娟,刘同德[6](1993)在《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文中提出 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摇篮。它不仅生产了人口的数量,而且还教育、培养和提高了人口素质。研究家庭问题,必须要研究家庭规模和结构。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当前家庭组成的形式、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某地位,而且还可以从中观察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现实。本文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西宁市家庭户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探索其发展的未来趋势。

张炜[7](2014)在《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结构是人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交织互相影响。适度的人口数量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的关系就是为了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调整人口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经济学原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详细分析了西宁市人口结构现状及特点,预测了西宁市2030年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并结合人口预测进行了经济发展形势预测,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提出了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质量结构的一系列对策,以期对研究西宁市人口结构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促进西宁市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姜维旗[8](2019)在《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产业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同时,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在调整和重组。要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必须对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有正确的把握,了解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进而为城市发展、规划、管理等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同时,也是城市实现人口、资源、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结构熵、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及偏离—份额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7年西宁市主城区三次产业及其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不同时期主要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并探讨了影响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7年西宁市主城区三次产业产值都有不同幅度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幅度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且第三产业产值逐步超越了第二产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就业人员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且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逐步超过第二产业。随着西宁市产业政策的调整,主城区三次产业的发展与西宁市产业前进的步调基本一致,西宁主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上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2)2000-2015年西宁市主城区第一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从产值来看主要分布在城北区和城中区,但产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由于环保政策的实施,林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在四区分布并不大;渔业在一产中所占比重不大,2010-2015年只有城中区有所分布;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不大,2010-2015年只分布在城北区和城中区。由于城市用地结构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城市化的推进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本文对于第一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主要从1990-2015年西宁市主城区耕地面积的空间变化入手,研究发现主城区的耕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逐步减少的趋势。这跟西宁市主城区城镇化进程加速有直接关系,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3)从企业空间分布来看,大型企业多位于西宁主城区的核心区域,这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总部以决策、办公等职能为主;中型工业企业数量比较多,但是大型工业企业数量比较少。整体来说,西宁主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布局呈现出X状的空间分布格局,跟西宁市城区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从长远来看,西宁市主城区内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由于地租和交通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会逐步由城市的核心区域向外迁移,工业类的企业与工厂会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也便于园区统一布局管理,逐步淘汰那些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使得西宁市主城区内部第二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4)第三产业主要从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六个代表性行业进行研究,通过空间分布图和核密度图,选用了三个时间节点(2009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五个行业都是由主城区的核心区域逐步向四周扩散,相关的企业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城南方向沿着宁贵高速不断增加呈带状分布。(5)通过对2000-2017年西宁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主城区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将西宁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为四类,即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因素、政策因素和城市产业规划布局五大类。

鲁顺元[9](2011)在《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不是铁板一块。”纵观人类文化史,任何获得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都是与别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而非固步自封。有交流,就会有文化的变迁。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对地处青海的藏族文化而言,由于地域广阔、环境多变,文化发展是在“影响—调适”的交错中进行的,这必然使文化的变迁产生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是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有社会设置层面的因素。比较不同地域藏文化的当代变迁,可以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认识差异,进而反思文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此,本文分八章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对研究思路、方法及所依借的理论作一介绍和评论。其中,对研究理论的评析主要从历时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理论、共时的与文化地域分类相关的理论两方面来进行。第二章简要介绍青海文化变迁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意在强调变迁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历史背景,其中的自然环境变迁不但是文化变迁的基础还是其重要内容。从第三章开始,依次从人口、生计方式、语言文字、婚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各藏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变化分章作出讨论。第八章对藏文化变迁的差异性及其成因作一简要总结,并初步展望藏文化现代化的趋势,以对导论部分介绍的各个理论有所回应。本文主要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个案访谈资料,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青海藏文化变迁地域性差异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圈形态。这种形态可以用藏族人口的聚居程度以及不同地域藏人所操持的生计方式、使用的语言文字、传承的婚姻习俗和寺院教派、僧侣规模等标准来加以描述。同时,不同地域文化变迁也带来了文化圈圈层的多元化。这是藏文化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体现了藏文化的适应功能和特殊的现代化路径。笔者主张谨慎地给定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角度来看待青海藏文化变迁;从而发现,不同圈层藏文化现代化处于一个基准线的两端并呈连接但非更替的关系。透过藏人的文化心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自觉行动等可以初步预见藏文化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刘香君[10](2019)在《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效率,有利于其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效率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融资结构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选取31家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和分析了其融资效率,并进一步对融资效率的非DEA有效的原因、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2016年到2017年融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仍有不足,资金缺失和自身融资结构配置是影响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供求双方一些现行的融资制度不健全以及主体的供求失衡导致了融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融资效果欠佳,使得现阶段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不能获取足够的资金来发展自身。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提要
二、英文提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宗教传统与现代社会
        一、传统与现代的理论观照
        二、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中的宗教
    第二节 区域城市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宗教传统
        一、甘宁青地区多元民族、宗教格局
        二、西北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现状
        三、甘宁青城市伊斯兰教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共同区域时空中的城市个殊性
    第一节 西宁市的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
        一、西宁伊斯兰教的历史
        二、西宁伊斯兰教的现状
    第二节 临夏市的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
        一、临夏市伊斯兰教的历史
        二、临夏市伊斯兰教的现状
    第三节 吴忠市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
        一、吴忠市伊斯兰教的历史
        二、吴忠市伊斯兰教的现状
第三章 清真寺功能的历史和时代变化
    一、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及其历史变化
    二、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及其组织化的思想来源
    三、清真寺在甘宁青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章 甘宁青城市中清真寺的经济活动
    一、清真寺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
    二、当代甘宁青城市清真寺资金的来源与支出方式
        (一) 清真寺的收入及其类型
        (二) 清真寺的开支及其类型
        (三) 清真寺寺院经济的管理
第五章 经堂教育的时代性变化
    第一节 传统经堂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经堂教育的创立及其经学典籍
        二、经堂师生的经堂生活及相关制度
        三、经堂语“小经”及其抄经传统
    第二节 甘宁青城市中的经堂教育
        一、甘宁青经堂教育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二、甘宁青城市中经堂教育的新发展
        三、当代经堂教育的新探索及其功能转换
第六章 宗教职业群体及其文化传承“卧尔兹”研究
    第一节 阿訇群体的研究
        一、阿訇的传统角色
        二、阿訇的角色及其功能
        三、阿訇群体的当代角色功能
    第二节 满拉群体的研究
        一、满拉的来历
        二、当代满拉群体角色的新变化
    第三节 女子经学教育
        一、女子经学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
        二、女师娘(女阿訇)——女性的教育和文化角色
        三、三市女寺及其经生的社会角色转换及其影响
    第四节 卧尔兹——伊斯兰知识传承的“媒介”
        一、卧尔兹的来历及其功能
        二、卧尔兹的主要分类及其内容
结语 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一个值得长久关注的主题
    一、甘宁青回族穆斯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关怀
    二、甘宁青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后记

(2)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职业教育
        2.1.2 农村职业教育
        2.1.3 农民教育
        2.1.4 农村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终身教育理论
        2.2.5 巴洛夫和福斯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3.1 调查方法选取
    3.2 调查说明
        3.2.1 问卷及访谈提纲初稿设计
        3.2.2 小规模预调查
        3.2.3 问卷的定稿与发放
        3.2.4 资料收集
    3.3 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情况
        3.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基本情况
        3.3.3 西宁市农民培训情况
    3.4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
        3.4.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访谈结果及分析
    3.5 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5.1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3.5.2 缺乏面向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
        3.5.3 职业教育实训条件有限
        3.5.4 欠缺就业机制
        3.5.5 发展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难度较大
第四章 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传统思想阻碍
        4.1.1 学生和家长的观念
        4.1.2 政府相关部门的理念
        4.1.3 现有思想观念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
    4.2 专业设置不合理
        4.2.1 涉农专业稀缺
        4.2.2 课程结构不合理
        4.2.3 家长和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
    4.3 对师资的吸收和培养不足
        4.3.1 总体师资不足
        4.3.2 教师队伍缺乏创新培训机制
    4.4 不重视实训和就业机制
        4.4.1 不重视实训
        4.4.2 不重视就业机制的建立
    4.5 生源不足
        4.5.1 职业教育生源少
        4.5.2 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偏低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5.1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5.1.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5.1.2 英国的CEB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
        5.1.3 法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5.1.4 澳大利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5.2 国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5.2.1 江苏的中心辐射模式
        5.2.2 山东省平度样板
        5.2.3 河南省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
    5.3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5.3.1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大
        5.3.2 校企合作比较紧密
        5.3.3 有效监督教育质量
        5.3.4 国内其他省市的具体经验
第六章 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法规政策
        6.1.1 制定相应国家政策消除落后观念
        6.1.2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6.2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6.2.1 调整专业结构和层次
        6.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2.3 重视学生多元化发展
    6.3 改善实训条件
        6.3.1 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
        6.3.2 加强与政府农业部门的互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3)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人口空间结构定义
        1.2.2 研究时空范围界定
        1.2.3 研究区域概况
    1.3 研究工具、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工具和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口空间结构形成及变动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2.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综述
        2.2.2 人口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3 成果述评
第3章 古丝绸之路人口空间结构演变
    3.1 古丝绸之路人口概况
    3.2 历史时期西北丝绸之路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过程
        3.2.1 两汉时期——丝路开辟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2 隋唐时期——丝路兴盛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3 辽宋时期——丝路衰退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4 元时期——丝路复兴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5 明时期——丝路衰退Ⅱ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2.6 清时期——丝路萧条期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3.3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3.3.1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的影响因素
        3.3.2 古丝绸之路人口分布演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
    4.1 基于土地利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密度格网分布
        4.1.1 格网化方法
        4.1.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4.2.1 趋势面分析方法
        4.2.2 人口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省际、区际分异
        4.3.1 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异
        4.3.2 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异
        4.3.3 青海省人口空间分异
        4.3.4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4.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空间分异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分异指标分析
        4.4.1 指标分析方法
        4.4.2 变量选取
        4.4.3 结果分析
    4.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4.5.1 因子分析方法
        4.5.2 变量选取与试验过程
        4.5.3 因子解释
        4.5.4 聚类分析方法
        4.5.5 基于聚类结果的人口区划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
    5.1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空间相关性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布局现状
        5.1.2 人口空间结构与经济要素布局的相关关系
    5.2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经济学原理
        5.2.1 人口自然变动的区际差异及其经济学原理
        5.2.2 人口城镇化的家庭决策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5.4 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
    6.1 基于GM(1,1)修正系数模型的人口分布预测
        6.1.1 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及过程
        6.1.2 系数设定方法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预测结果
        6.2.1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0至2050年人口规模变动趋势面
        6.2.2 丝绸之路经济带2050年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
        6.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人口密度变动情况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未来趋势的经济效率评价
    6.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调研开展
        1.4.1 调研对象与方式
        1.4.2 问卷设计
        1.4.3 调研实施情况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支撑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
    3.1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环境
        3.1.1 西宁市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3.1.2 政府对财产保险的支持
        3.1.3 西宁市财产保险行业竞争情况
    3.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市场规模
        3.2.1 保费收入
        3.2.2 保费增长速度
    3.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类型
        3.3.1 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3.3.2 投资保障型家庭财产保险
        3.3.3 个人抵押贷款房屋综合保险
第四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分析
    4.1 西宁市居民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现状
        4.1.1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投保情况
        4.1.2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产品购买情况
        4.1.3 西宁市居民愿意接受的家财险保费支出
    4.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1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4.3.1 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
        4.3.2 受区域发展制约,居民对家财险接受程度低
        4.3.3 产品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居民保险意识
        5.2.2 创新家财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5.2.3 拓展家财险销售渠道,增加家财险保费收入
        5.2.4 完善家财险配套服务,提升保险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5)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可达性
        1.2.2. 土地利用变化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文献分析
        1.3.2. 理论基础
        1.3.3. 实证研究
        1.3.4. 影响机理
        1.3.5. 研究区域已有研究热点
    1.4.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区位与概况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资料来源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1.1. 数据来源
        3.1.2. 交通网络发育度量指标
        3.1.3. 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
        3.1.4. 潜能可达性评价模型
    3.2. 交通网络的拓展与演变
        3.2.1. 交通网络结构
        3.2.2. 交通网络连通性
    3.3. 宏观层面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3.3.1. 与周边城市的可达性
        3.3.2. 区域平均最短可达时间
        3.3.3. 不同等级城市交通圈的扩张模式
    3.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演变特征
        3.4.1. 乡镇到中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
        3.4.2. 乡镇到县城的交通可达性
        3.4.3. 乡镇到铁路、机场的交通可达性
    3.5. 小结
第4章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4.1. 方法模型与指标构建
        4.1.1.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与指标
        4.1.2. 主成分分析
        4.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格局特征
        4.2.1. 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及其变化
        4.2.2. 青藏高原地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4.2.3. 乡镇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4.3.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影响
        4.3.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4.3.2. 交通可达性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4.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4.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定量测度
        4.4.2.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分异
    4.5. 小结
第5章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1.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5.1.1. 案例地选取与调研基本情况
        5.1.2.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5.1.3.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动态及特征
        5.1.4.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5.2. 农户尺度土地利用情况及特征
        5.2.1. 调研基本情况
        5.2.2. 县城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3. 镇区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4. 交通发展对乡村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 交通可达性对农户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1.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
        5.3.2.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作用
        5.3.3. 影响路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1.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6.1.1. 自然地理因子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2. 宏观层面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3.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2章 人口结构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2.1 人口结构的主要内容
        2.1.1 人口自然结构
        2.1.2 人口社会结构
        2.1.3 人口地域结构
    2.2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3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 西宁市人口发展历程
    3.2 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3.2.1 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动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3.2.3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3.2.4 人口城乡结构变动
        3.2.5 人口素质结构变动
        3.2.6 人口产业结构变动
        3.2.7 家庭结构变动
        3.2.8 民族结构变动
    3.3 西宁市经济发展状况
        3.3.1 总体经济增长分析
        3.3.2 工业企业增长分析
        3.3.3 市场消费增长分析
第4章 西宁市人口发展预测及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4.1 测算方案参数设定
    4.2 预测结果分析
        4.2.1 人口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4.2.2 人口年龄性别预测
        4.2.3 人口城乡规模预测
第5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5.1.1 促进老年经济的发展
        5.1.2 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5.1.3 促进城镇化发展
        5.1.4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5.2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5.2.1 老龄化增大公共支出压力
        5.2.2 流动人口增大社会管理压力
        5.2.3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5.2.4 降低社会创新力
        5.2.5 降低市场内需
    5.3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5.3.1 模型变量的确定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模型的检验
        5.3.4 模型的实际应用
第6章 改善西宁市人口结构的对策
    6.1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的措施
        6.1.1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6.1.2 放开落户限制
        6.1.3 完善养老体系建设
    6.2 改善人口质量结构的措施
        6.2.1 加强免费优生健康检查
        6.2.2 加强优育知识宣传
        6.2.3 提高社会优教能力
        6.2.4 吸引高素质人才
    6.3 改善人口城乡结构的措施
        6.3.1 改革户籍制度
        6.3.2 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6.3.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6.4 改善人口产业结构的措施
        6.4.1 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6.4.2 推动就业市场制度建设
    6.5 改善人口性别结构的措施
        6.5.1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6.5.2 加大新型婚育文化宣传
        6.5.3 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研究意义
        1.1.2.2 实践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3.2.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3 ArcGIS空间分析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空间结构
        2.1.3 产业结构
        2.1.4 产业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2.3 配第-克拉克定理
        2.2.4 库兹涅茨法则
        2.2.5 中心—外围理论
        2.2.6 产业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
        2.2.7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主城区产值与就业人员结构变化
    3.1 第一产业产值变化
    3.2 第二产业产值变化
    3.3 第三产业产值变化
    3.4 西宁市主城区就业人员结构演变
第四章 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关联性分析
    4.1 西宁主城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4.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主城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4.3 西宁市主城区各行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第五章 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5.1 第一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5.2 第二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5.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演变
        5.2.2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演变
    5.3 第三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5.3.1 住宿和餐饮业空间布局演变
        5.3.2 房地产业空间布局演变
        5.3.3 金融业空间布局演变
        5.3.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空间布局演变
        5.3.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空间布局演变
        5.3.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空间布局演变
第六章 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
    6.1 自然因素
    6.2 区位因素
    6.3 交通运输因素
    6.4 政策因素
    6.5 城市产业规划布局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八章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从地域差异的角度研究藏族文化变迁的必要性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综述
        一、关于青海藏族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藏族文化地域分类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逻辑
        二、研究理论与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二章 藏文化变迁的由来及环境
    第一节 藏文化变迁的由来
        一、古代的青藏高原藏文化地域分异
        二、现当代的青藏高原藏文化地域分异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迁
        一、生态环境特点
        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三、生态环境的演变
    第三节 代表性个案概况
        一、农业区个案
        二、半农半牧区个案
        三、牧业区个案
        四、城镇社区个案
第三章 人口民族结构与分布及其变化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人口的分布格局
        一、总体人口分布与密度
        二、民族人口分布
    第二节 当代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一、民族自治州人口的民族结构
        二、东部农业区的民族人口
        三、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四章 生计方式的变迁及其地域性差异
    第一节 民国时期生计方式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一、"生番"与"熟番"
        二、尚不发达的农业
        三、分布广泛的畜牧业
        四、作用显着的商贸流通
    第二节 不同生计之间的现实选择
        一、职业身份的自我认同
        二、经济收入结构
    第三节 畜牧业内部的差异:以畜种为例
        一、牦牛的文化地位及分布
        二、不同种类羊的分布
        三、牛羊的牧饲方式
        四、食用肉储备方法及宰牲选择
第五章 语言文字使用的地域性差异及其变迁
    第一节 藏语的地域分异
    第二节 语言文字使用的流变
        一、藏语使用人数和群体
        二、藏语使用场合与代际变化
        三、藏文的使用
    第三节 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教学模式之争
        一、对语言文字的认知
        二、"双语"教学模式之争
第六章 服饰与婚姻圈的变迁及其地域性差异
    第一节 受他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服饰
        一、便服备受青睐
        二、男女有别的穿戴要求
        三、服饰文化的自我调适
    第二节 婚姻圈的变迁:一个独特的个案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变迁及其地域性差异
    第一节 寺院分布的地域差异
        一、不同地域寺院的数量
        二、各地寺院所属不同教派
        三、农牧民眼中的藏传佛教教派
    第二节 宗教从业人数的定额与超员
        一、超员与有寺无僧:以果洛州与海东地区为主的比较
        二、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博弈
        三、对藏传佛教信仰地域差异的民间解读
第八章 藏文化变迁的地域差异性与现代化
    第一节 藏文化圈基本形态及多元化
        一、藏文化圈的基本形态
        二、汉文化圈的形态
        三、圈层多元化
    第二节 环境作用下的藏文化变迁
        一、自然环境演变对藏文化变迁的影响
        二、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功能调适
    第三节 藏文化的现代化
        一、民众对文化未来的态度
        二、对文化现代化趋势的初步判断
附录
    一、访谈大纲
    二、青海民族宗教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主持、参与课题
致谢

(10)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研究
        1.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1.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供求失衡原因
        1.3.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1.3.5 模型选择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融资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融资结构理论
        2.2.2 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3.1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3.2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分析
        3.2.1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3.2.2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额及融资满意程度
        3.2.3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结构
第四章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DEA评价模型的构建
        4.1.1 DEA理论简述
        4.1.2 CCR模型构建介绍
        4.1.3 BCC模型构建介绍
        4.1.4 DEA模型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方面的适用性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和统计描述
        5.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5.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总体评价
        5.2.2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2.3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纯技术效率分析
        5.2.4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报酬分析
        5.2.5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的非DEA有效的分析
        5.2.6 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比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针对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6.2.2 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议
        6.2.3 针对政府管理及监管层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问卷

四、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D]. 丁克家.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2]西宁市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 龙晓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3]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人口空间结构研究[D]. 米瑞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4]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D]. 李翔宇. 青海大学, 2020(02)
  • [5]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 高兴川.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6]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A]. 张效娟,刘同德.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7]西宁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 张炜. 吉林大学, 2014(11)
  • [8]西宁市主城区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姜维旗.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9]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D]. 鲁顺元. 兰州大学, 2011(09)
  • [10]西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研究[D]. 刘香君. 青海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浅谈西宁市家庭规模与结构变化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