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幂法和 QR 法的评论

对幂法和 QR 法的评论

一、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论文文献综述)

朱广斌[1](1995)在《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朱广斌(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合肥230022)矩阵的特征问题目前在很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动力学系统和结构系统中的振动问题,信息系统中的设计问题以及经济学中的输人一输出分析等。而矩阵特征问题的求法是一复杂的工作,但其数值解...

梁欢[2](2015)在《风电系统中平衡解流形上分岔点搜索方法的改进及分岔控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可再生能源的探索和利用的比例正逐年递增。风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风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人们在利用风电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风电系统电压稳定性问题是制约风电发展的关键性难题。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用研究动力学系统的分岔理论来研究风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提出了一种搜索平衡解流形上分岔点的新方法,然后我们基于此方法要求解矩阵最大模特征值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乘幂法。其次,针对分岔现象对风电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抑制分岔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其一,针对风电系统中平衡解流形上的分岔点搜索展开研究,介绍了风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建模过程,利用MATCONT软件对模型进行编程,然后获得了系统的平衡解流形。我们用单位圆法对平衡解流形上的分岔点进行搜索,并用MATLAB仿真的方法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改进的乘幂法来加速最大模特征值的求取,并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对改进的乘幂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说明,且在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二,由于分岔现象的发生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不利影响,我们提出了通过无功补偿的方法来增加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措施。我们选择SVC(静态无功补偿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利用分岔理论对以无功为参数的风电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SVC作为无功补偿装置的加入能够有效延迟分岔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裕度进而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张青,苟国楷,吕崇德[3](1997)在《乘幂法的改进算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乘幂法,一方面大大加快了收敛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计算全部的特征值,最后给出一个计算的特征值通用算法。

张倩[4](2007)在《大型有限元模型计算中的复特征值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新技术在航天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航天器的尺寸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的结构极易受到外界及结构本身扰动的影响而发生振动,强烈的振动将影响系统有效载荷的正常工作,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破坏。所以许多结构都需要采用附加约束阻尼层等措施来提高其结构阻尼。分析阻尼结构振动最主要的手段是复模态分析方法,即通过求解复特征值问题来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损耗因子。本论文重点研究含阻尼结构的复模态分析算法,并编制高效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算法,为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限元求解器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对子空间迭代法、乘幂法和逆幂法、Lanczos方法和QR方法等几种特征值的求解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给出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并据此提出了本论文重点研究的Lanczos-QR迭代方法。Lanczos-QR迭代方法结合了Lanczos算法快速高效的优点和QR方法稳定可靠的优点。针对大规模矩阵问题,采用了改进的截断Lanczos迭代方法对矩阵进行降阶,得到一个包含了原矩阵低阶特征值的三对角矩阵。针对实矩阵含有复特征值的问题,采用了双重步位移QR方法求解降阶后的实三对角矩阵的全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本文利用FORTRAN语言实现了这一针对大型复杂结构模态分析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个标准约束阻尼梁和一个复杂的卫星结构对算法和程序进行了验证,通过与实验结果和航天上应用广泛的NASTRAN软件分析的结果的比较表明,本算法及其程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

陈实华[5](2015)在《CoMP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基于CDMA的3G技术,以MIMO和OFDM为技术基础的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拥有更高数据传输能力和频谱利用率。但对于LTE系统,正交多址的方式使得小区间干扰非常严重,传统的小区干扰协调技术并不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性能。为了满足IMT-Advanced系统指标,LTE-Advanced引入了CoMP技术,通过多个不同位置传输点的协作,共同为单个或多个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从而消除或抑制小区间干扰,增强小区覆盖范围,提高小区边缘吞吐率,进而提高系统整体容量。本文通过硬件实现,搭建起一套CoMP无线通信演示系统,完成对CoMP技术的功能验证。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首先介绍了CoMP的研究背景和产业现状,同时概述了CoMP关键技术,着重研究了联合传输和波束赋形两种传输模式,从物理层的实现技术预编码入手,通过对各预编码算法的仿真分析选取适合本系统硬件实现的方案。(2)接下来针对预编码算法的硬件实现,对其中的矩阵运算的方案进行分析,同时以4发4收的天线配置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脉动阵列的矩阵Cholesky分解、QR分解、矩阵求逆以及基于乘幂法迭代的主特征向量求解的算法架构,并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各模块设计实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工作,为CoMP无线通信系统的基带核心处理部分提供解决方案。(3)最后,立足于两基站两用户的应用场景,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并搭建下行仿真链路进行验证,为系统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完成包括Turbo译码、MIMO检测、调制解调等多个核心基带模块的硬件设计,将物理层实现的硬件模块搭载在现有的基于多FPGA的片上网络多核阵列平台,完成系统板级调试和上下行无线空口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系统能有效的提升小区边缘用户性能。

崔小磊[6](2006)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大都是基于离线的,计算繁重且无实时效果,已经不能满足大联网时代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低频振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的系统模型,并由此得出励磁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等值附加阻尼系数。然后,计算出机电模式特征值虚部,并推导出实部表达式,从而得到特征根的初值;再用反幂法快速求解出全部的机电振荡模式;此快速算法既能避免维数灾问题又能防止出现丢根现象。最后,以快速算法为核心编制了基于电力系统实时数据库的低频振荡在线预警系统软件;并用New England 10机系统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算法的快速性以及本文系统的可行性。

王绍部[7](2009)在《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区电网的互联和现代电力电子设备的介入,电网的规模日益扩大,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也越来越复杂。离线的仿真分析和实际的电网监测结果均表明,互联后的大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动态稳定问题。互联电网整体动态稳定性能的恶化使得局部扰动极易引发全网安全稳定事故,从而限制了区间和区内主要断面的送电能力。广域测量系统的出现为广域电力系统的稳定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广域测量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参考坐标下捕捉到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各地点的实时动态信息,为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控制以及紧急控制提供数据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域测量系统的概念,并从开环和闭环两个方面阐述了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的研究现状。然后从开环和闭环两个方面展开本文的研究工作。在基于WAMS的闭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方面,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在第二章,本文推导出了一种新的线性多时滞系统稳定判据。该判据采用辐角原理来判定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复平面的右半平面是否有根。该判据不涉及任何符号计算,对系统阶次和时滞空间的维数不敏感,因此可以判定高阶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该判据是线性多时滞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无保守地判定高阶多时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判据可以方便简洁地判定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章讨论了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时滞域的拓扑和具有随机时滞的线性多时滞系统稳定分析的关系。为了分析具有随机时滞的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本章构建了一个函数,该函数的全局最小值为零,且与稳定时滞域边界上的点对应。该函数在定义域内连续可微,因此可以通过极小化该函数的值来确定稳定时滞域的边界。然后基于上述的拓扑分析,应用遗传算法,LM算法及填充函数法确定合适的反馈增益矩阵,使得控制器对反馈信号中随机变化的时滞不敏感.基于稳定时滞域拓扑分析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克服了以往方法对系统阶次的敏感性。第四章分析了闭环时滞电力系统受扰失稳的动态过程和基于线性化模型的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结果表明:反馈信号中的时滞使得控制器的鲁棒性变差,失稳的形式表现为电力系统的电压失稳;闭环时滞电力系统受扰后能否保持稳定取决于受扰后的初始状态是否具有ω极限集。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控制策略。该策略的本质为非线性系统的切换镇定。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解决闭环时滞电力系统中控制器的鲁棒性不足问题,且简单可靠,容易在电力系统中实现。在第五章,基于前三章的理论分析,针对闭环电力系统的非线性、多时滞且变时滞等特点,本文设计了对异步随机变化的时滞不敏感的广域阻尼控制器。时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2区4机系统,当区内通讯和区间通讯分别具有不同的时滞及其随机性的情况下,所设计的控制器仍能有效阻尼区间联络线上的低频振荡。在基于WAMS的开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方面,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一种利用WAMS的信息监测和控制多机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振荡(Hopf分岔)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乘幂法来计算系统雅可比矩阵的最大实部共轭特征根。当前运行(平衡)点与Hopf分岔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系统雅可比矩阵的最大实部共轭特征根进行在线动态监控。当系统的当前运行(平衡)点接近Hopf分岔面时,直接计算Hopf分岔面的近似法矢量,并根据该近似法矢量来调节系统的控制参数,从而达到在线控制系统分岔(发生非线性振荡)的目的。本文在IEEE-14节点的系统上通过调节系统的无功功率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周秋兰[8](2007)在《电力系统关键特征值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的日益扩大,大容量机组在电网中的不断投运,快速、高放大倍数励磁系统的普遍使用,低频振荡现象在大型互联电网中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威胁电网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多个电力系统中发生过低频振荡。随着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的实施,低频振荡有增多的趋势。为了有效阻止低频振荡现象的发生,提高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首先就要快速准确地计算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模式。特征值分析法是当前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特征值方法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上,把电力系统视为用标准线性状态方程描述的一般控制系统。其中的QR算法是最传统的特征值计算方法,具有很好的数值稳定性,计算精度很高,且能计算出矩阵的全部特征值,用于小规模矩阵(<1000)时收敛速度很快。现代电力系统规模日益增大,采用的控制器也越来越复杂,在研究某些振荡现象,如区域间振荡时,必须对大量动态元件详细建模,这使得状态矩阵的维数高达几千,甚至上万,这时传统的QR法失效。本文研究了一种Chebyshev多项式加速的显式重启Arnoldi算法(CA法),可以用于直接求取大规模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状态矩阵的按实部递减的部分特征值,即关键特征值。CA法构造了一个包含不想要特征值的椭圆,用由此椭圆确定的Chebyshev多项式获取新的初始向量。研究表明,Chebyshev椭圆参数的优化是影响算法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椭圆参数优化的改进的Arnoldi算法(AA法),并在MATLAB中编写了软件程序。对一个1000阶矩阵的特征值计算表明了AA法的有效性。将电力系统大型仿真软件PSASP中的36节点系统的状态矩阵利用C语言导出,在MATLAB中利用AA法对状态矩阵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MATLAB中的QR法和综合程序中的两种部分特征值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准确有效地求出系统的关键特征值,适合于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特征分析。

凌东雄[9](2005)在《高功率CO2激光器光学谐振腔的改进及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获得高功率和高质量的激光光束,促进强激光在材料表面热处理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重点研究高功率横流CO2气体激光器的两种腔型:高斯反射率平凹腔和加孔径光阑七折叠稳定腔。 由于激光光束质量直接影响激光材料表面热处理效果,有必要采用新技术来提高激光光束质量。本文首先分析激光功率密度分布对激光热处理的影响,然后根据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测试结果来说明改进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器谐振腔的必要性和途径。 标量衍射理论在含衍射受限界面的光学系统和谐振腔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标量衍射理论和推广后的柯林斯公式进行回顾。本文分别给出用标量衍射理论和柯林斯公式模拟相干光学系统空间光场分布的实例,并对激光光场的空间追踪方法进行总结,以便将该方法应用于谐振腔横模场的研究中。 为了模拟激光谐振腔的横模场,本文按以下步骤对谐振腔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根据衍射积分理论,讨论传统的Fox-Li迭代法;其次,利用激光光场空间追踪方法、角谱理论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Fox-Li迭代法进行改良,并给出带孔径光阑七折叠腔横模场的计算实例;然后,根据柯林斯公式,按受限衍射界面对谐振腔进行分割并将总光场数值离散为镜面微元上的光场后,引入自再现原理得到本征模的有限和矩阵方程;最后,利用求解全部本征值和本征向量的QR方法对共焦腔和带孔径光阑对称腔的横模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表明,利用本征模的有限和矩阵方程和求解全部本征值和本征向量的Q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激光谐振腔的横模场及其损耗。 利用有限和矩阵方法对高斯反射率平凹腔、带孔径光阑七折叠腔的本征模场进行数值分析,并给出这两种腔场分布和损耗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高斯反射率平凹腔和加孔径光阑七折叠稳定腔容易获得基模输出,可用于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器以获得高功率高质量的激光光束。 通过比较基模高斯光束、基模高斯光束变换后的矩形光束和HJ-3型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器输出光束的热作用,获得了如下结论:基模高斯光束经过矩形变换装置后,在一定的扫描速度下可以获得均匀的相变硬化带。因此,改进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器谐振腔获得基模输出为获得均匀的热处理硬化带提供了保证。

王小兵,陈建军,李金平,刘国梁[10](2008)在《基于随机因子法的随机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随机物理参数结构系统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均以随机因子的齐次形式表示,通过对QR变换法求解随机矩阵特征值过程的论述,证明了系统中各阶固有频率具有相同的随机因子,并导出了求解固有频率随机变量概率密度的公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系统正则振型矩阵中各元素亦具有相同的随机因子,并导出了求解正则振型随机因子概率密度的公式。通过算例及与Monte Carlo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文中求解方法和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二、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论文提纲范文)

(2)风电系统中平衡解流形上分岔点搜索方法的改进及分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电力系统稳定性及分岔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分岔理论与风电系统稳定性研究及高阶矩阵特征值的求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力系统中的分岔理论
    2.1 分岔理论的研究范畴
    2.2 分岔的定义及分类
        2.2.1 分岔的定义
        2.2.2 分岔的分类与判断依据
        2.2.3 分岔点的搜索方法
    2.3 分岔理论对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方程进行分析
        2.3.1 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方程
        2.3.2 电力系统中平衡解流形的追踪方法和参数化过程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平衡解流形上分岔点搜索的乘幂法改进
    3.1 能够搜索平衡解流形上动、静分岔点一种新的方法
    3.2 用乘幂法求Z矩阵的最大模特征值
        3.2.1 乘幂法的求取最大模特征值的原理介绍
        3.2.2 改进的乘幂法计算矩阵的最大模特征值
        3.2.3 算例验证
    3.3 应用改进的乘幂法搜索系统平衡解流形上的分岔点
        3.3.1 风电系统分岔分析模型的建立
        3.3.2 风电系统中平衡解流形的追踪
        3.3.3 对平衡解流形上的分岔点搜索并进行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电系统中分岔控制的研究
    4.1 分岔控制的主要方法
        4.1.1 一般非线性系统中的分岔控制
    4.2 SVC在风电系统中的应用
        4.2.1 SVC结构及数学模型
        4.2.2 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4)大型有限元模型计算中的复特征值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求解特征值问题的变换方法
        1.2.2 求解特征值问题的向量迭代法
        1.2.3 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特征值求解算法
    2.1 子空间迭代法
        2.1.1 算法思想
        2.1.2 计算步骤
        2.1.3 适用范围
    2.2 乘幂法和逆幂法
        2.2.1 乘幂法
        2.2.2 逆幂法
        2.2.3 矩阵压缩
    2.3 Lanczos 方法
        2.3.1 求解非对称标准特征值问题的基本Lanczos 算法
        2.3.2 Lanczos 算法的适用范围
    2.4 QR 方法
        2.4.1 QR 算法的基本思想
        2.4.2 具有原点位移的QR 算法
        2.4.3 双重步QR 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矩阵特征值求解的Lanczos-QR 算法
    3.1 奇异矩阵问题及解决方案
    3.2 改进的Lanczos-QR 算法
        3.2.1 改进的Lanczos 方法
        3.2.2 求解思路
        3.2.3 算法实施步骤
        3.2.4 算法的一些说明
    3.3 文件读取及矩阵存储
        3.3.1 二进制文件读取
        3.3.2 稀疏矩阵存储
    3.4 求解特征向量
        3.4.1 化复特征向量求解为实数运算
        3.4.2 求解齐次线性方程组
        3.4.3 理论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算例
    4.1 实特征值数值算例
        4.1.1 问题描述
        4.1.2 计算结果
        4.1.3 结果分析
    4.2 复特征值计算算例
        4.2.1 问题描述
        4.2.2 计算结果
        4.2.3 结果分析
    4.3 大型特征值算例
        4.3.1 问题描述
        4.3.2 计算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设计说明书
    1 编写目的
    2 软硬件环境
    3 总体设计方案
    4 算法实现
    5 输入、输出设计方案
    6 交互设计
    7 尚未解决的问题
致谢

(5)CoMP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LTE-Advanced系统概述
        1.2.1 LTE-Advanced技术需求
        1.2.2 LTE-Advanced系统关键技术
    1.3 CoMP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CoMP技术研究热点
        1.3.2 CoMP技术产业现状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CoMP技术基本原理及预编码算法分析
    2.1 CoMP技术概述
    2.2 CoMP技术中的关键过程
        2.2.1 CoMP应用场景
        2.2.2 CoMP传输方案
        2.2.3 CoMP反馈机制
    2.3 CoMP联合处理中的预编码算法
        2.3.1 CoMP-JP系统模型
        2.3.2 JP迫零算法
        2.3.3 JP块对角化算法
        2.3.4 JP最大化信漏噪比算法
    2.4 CoMP波束赋形中的预编码算法
        2.4.1 CoMP-CB系统模型
        2.4.2 CB迫零算法
        2.4.3 CB最大化信漏噪比算法
    2.5 CoMP预编码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MP预编码中的矩阵运算设计与实现
    3.1 SLNR算法中的矩阵运算算法分析
        3.1.1 矩阵求逆概述
        3.1.2 三角矩阵求逆
        3.1.3 基于Cholesky分解的矩阵求逆
        3.1.4 基于QR分解的矩阵求逆
        3.1.5 主特征向量求解的求解
    3.2 矩阵运算硬件设计基础
        3.2.1 基于FPGA的硬件加速技术及其并行性分析
        3.2.2 脉动(Systolic)阵列
        3.2.3 SLNR算法中的定点化
    3.3 三角矩阵求逆硬件设计与实现
        3.3.1 三角矩阵求逆的脉动阵列结构
        3.3.2 三角求逆+矩阵乘法的脉动阵列结构
    3.4 基于Cholesky分解的矩阵求逆硬件设计与实现
        3.4.1 Cholesky分解的脉动阵列
        3.4.2 硬件实现
    3.5 基于QR分解的矩阵求逆硬件设计与实现
        3.5.1 QR分解的脉动阵列
        3.5.2 CORDIC算法及其硬件结构
        3.5.3 基于CORDIC算法的QR分解硬件实现
        3.5.3.1 改进的QR分解阵列
        3.5.3.2 CORDIC算法的迭代次数选择
        3.5.4 硬件实现
    3.6 基于乘幂法的主特征向量求解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MP无线通信系统总体设计与硬件实现
    4.1 CoMP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链路设计方案
        4.1.1 系统演示场景
        4.1.2 CoMP系统关键技术设计方案
        4.1.2.1 发射端数据传输模型
        4.1.2.2 CSI反馈方案
        4.1.3 物理层关键技术及实现
        4.1.3.1 信道编译码
        4.1.3.2 QAM调制解调
        4.1.3.3 MIMO接收
        4.1.4 CoMP系统链路仿真
    4.2 CoMP无线通信系统硬件平台及其架构
        4.2.1 系统硬件平台概述
        4.2.2 基于多FPGA构建的片上网络多核架构
    4.3 CoMP无线通信系统室内测试及结果分析
        4.3.1 系统物理层全链路及NoC映射
        4.3.2 测试框架及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频振荡的振荡机理
        1.2.2 低频振荡的抑制方法
        1.2.3 低频振荡的分析方法
        1.2.4 低频振荡在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数学模型及阻尼分析
    2.1 引言
    2.2 本文研究所需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经典模型
        2.2.1.1 各元件模型
        2.2.1.2 坐标变换
        2.2.1.3 建立全系统状态方程
        2.2.2 四阶Heffron-Phillips 模型
    2.3 励磁控制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2.3.1 相关概念
        2.3.2 励磁系统对应的等值附加阻尼系数
    2.4 PSS 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2.4.1 PSS 原理及组成
        2.4.2 PSS 对应的等值附加阻尼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机系统机电振荡模式的快速算法
    3.1 引言
    3.2 求解振荡模式特征根初值
        3.2.1 求解初值虚部
        3.2.1.1 QR 算法简介
        3.2.1.2 求解虚部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3.2.2 求解初值实部
        3.2.2.1 实部表达式的推导
        3.2.2.2 求解机组总阻尼系数
    3.3 用反幂法求解特征根真值
        3.3.1 反幂法简介
        3.3.2 求解全部机电模式特征根
    3.4 基于Matlab 的算法实现
    3.5 算例分析
        3.5.1 三机系统算例
        3.5.2 New England10 机系统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频振荡在线预警系统的软件开发
    4.1 引言
    4.2 相关概念
    4.3 接口技术的选择
        4.3.1 COM 简介
        4.3.2 通过ADO 接口调用SQL 数据库
        4.3.3 通过COM 接口调用Matlab 程序
    4.4 软件介绍
        4.4.1 SQL 数据库的设计
        4.4.2 软件界面介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同步测量单元(PMU)及广域测量系统(WAMS)简介
        1.2.1 同步测量单元(PMU)简介
        1.2.2 广域测量系统(WAMS)简介
    1.3 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和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概述
        1.3.2 基于WAMS的开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3.3 基于WAMS的闭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亟待解决的问题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3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线性多时滞系统的时滞依赖稳定判据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预备定理
    2.4 主要结果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定时滞域的拓扑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预备知识
    3.4 基于稳定时滞域拓扑分析的稳定性分析
        3.4.1 稳定时滞域及其边界
        3.4.2 基于稳定时滞域拓扑特征的稳定性分析
        3.4.3 基于稳定时滞域拓扑分析的稳定性分析
    3.5 拓扑分析的工程应用
        3.5.1 具有随机时滞的状态反馈
        3.5.2 具有随机时滞的输出反馈
        3.5.3 流程图
    3.6 算例分析
        3.6.1 算例(一)
        3.6.2 算例(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滞电力系统受扰失稳的动态过程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电力系统的数学描述
    4.3 时滞电力系统的受扰失稳现象
    4.4 时滞电力系统受扰失稳的动态过程分析
        4.4.1 非线性系统的Ω极限集
        4.4.2 时滞电力系统失稳的动态过程分析
    4.5 时滞电力系统的控制策略
    4.6 算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WAMS随机时滞影响的广域阻尼控制
    5.1 引言
    5.2 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5.3 时滞空间中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3.1 稳定时滞域的概念
        5.3.2 时滞域上的线性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判定
    5.4 考虑随机时滞影响的广域阻尼控制器设计
        5.4.1 广域阻尼控制器的结构
        5.4.2 计及反馈信号随机时滞的电力系统多时滞线性模型
        5.4.3 广域阻尼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振荡监测与控制
    6.1 引言
    6.2 多参数空间中ODEs系统的HOPF分岔
        6.2.1 多参数空间中的分岔集
        6.2.2 多参数空间中ODE系统的HOPF分岔面的法矢量
    6.3 多参数空间中电力系统的HOPF分岔
        6.3.1 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6.3.2 多参数空间中DAES系统的分岔
        6.3.3 多参数空间中DAES系统HOPF分岔面的法向量
    6.4 电力系统的HOPF分岔的在线监测
        6.4.1 当前平衡点位置的计算
        6.4.2 电力系统中HOPF分岔的监测
        6.4.3 最大模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的计算
        6.4.4 流程图
    6.5 电力系统的HOPF分岔的在线控制
        6.5.1 参数空间中HOPF分岔面的近似法矢量
        6.5.2 电力系统HOPF分岔的在线控制
    6.6 算例分析
        6.6.1 算例
        6.6.2 计算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四机两区系统的动态参数
    附录B IEEE 14节点系统的动态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电力系统关键特征值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
    1.2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方法
    1.3 大型电力系统特征值计算方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2 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基础
    2.1 引言
    2.2 动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3 状态矩阵的特征特性
3 改进的 Arnoldi 算法
    3.1 引言
    3.2 QR 算法
    3.3 稀疏特征值算法
    3.4 Arnoldi 算法
    3.5 Arnoldi-Chebyshev 算法(CA 法)
    3.6 基于椭圆参数优化的改进 Arnoldi(AA)算法
    3.7 仿真算例
4 改进的 Arnoldi 方法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4.1 引言
    4.2 EPRI-36 节点系统
    4.3 PSASP 的计算结果
    4.4 AA 法的计算结果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直接读取状态矩阵程序
附录2 由J 阵求取状态矩阵程序

(9)高功率CO2激光器光学谐振腔的改进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由激光表面热处理引出的光束质量问题
    1.2 激光束功率密度分布对激光表面热处理的影响
    1.3 高功率CO_2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检测
    1.4 高功率CO_2激光器及其谐振腔
第二章 标量衍射理论和推广
    2.1 经典标量衍射理论
        2.1.1 自由空间的标量衍射理论
        2.1.2 通过光学元件的标量衍射理论
    2.2 柯林斯公式
    2.3 激光光场的空间追踪
        2.3.1 用标量衍射理论进行激光光场的空间追踪
        2.3.2 用柯林斯公式进行激光光场的空间追踪
第三章 激光谐振腔模场的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3.1 传统的衍射积分迭代法
    3.2 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
        3.2.1 角谱理论
        3.2.2 带圆孔光阑七折叠腔横模场的分析
    3.3 有限和矩阵方法
        3.3.1 共焦腔横模场的有限和矩阵方程
        3.3.2 求解复矩阵本征值和本征向量的QR法及其精度控制
        3.3.3 共焦腔横模场数值计算结果和分析
        3.3.4 带孔径光阑对称腔横模场的数值分析
第四章 新型高功率CO_2激光谐振腔的数值模拟
    4.1 高斯反射率方镜平凹腔的数值模拟
        4.1.1 方形球面镜腔衍射积分方程的柯林斯表达
        4.1.2 方形球面镜腔本征模式的矩阵描述
        4.1.3 高斯反射率方形平凹腔本征模式的矩阵表示
        4.1.4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4.2 高斯反射率圆镜平凹腔的数值模拟
        4.2.1 圆镜平凹腔衍射积分方程
        4.2.2 圆镜平凹腔及高斯反射率圆镜平凹腔的本征模矩阵方程
        4.2.3 计算结果分析
    4.3 带圆孔光阑七折叠腔的数值模拟
        4.3.1 七折叠腔计算模型
        4.3.2 本征模有限和方程
        4.3.3 计算结果及讨论
        4.3.4 带圆孔光阑七折叠腔输出实例
第五章 激光功率密度分布对热作用的影响
    5.1 激光热处理材料表面温度场的计算
        5.1.1 半无限大材料温度场半解析解及讨论
        5.1.2 温度场的快速计算
        5.1.3 基模高斯激光束的热作用
    5.2 激光热处理优化控制模型
    5.3 HJ-3型CO_2激光器输出光束热处理及数值模拟
        5.3.1 直接使用输出光束的激光热处理
        5.3.2 输出光束经积分镜变换后的激光热处理
    5.4 基模高斯光束的热处理及其优化控制
        5.4.1 基模高斯光束的热处理
        5.4.2 双分割迭束光学装置
        5.4.3 矩形激光变换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EI、ISTP收录论文)
附录 C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10)基于随机因子法的随机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随机因子的引入
2 特征值的随机性分析
3 正则振型的随机性分析
4 检验方法
5 算 例
6 结 论

四、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论文参考文献)

  • [1]乘幂法与QR法的评注[J]. 朱广斌. 工科数学, 1995(04)
  • [2]风电系统中平衡解流形上分岔点搜索方法的改进及分岔控制[D]. 梁欢. 天津理工大学, 2015(01)
  • [3]乘幂法的改进算法[J]. 张青,苟国楷,吕崇德.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1997(01)
  • [4]大型有限元模型计算中的复特征值问题的研究[D]. 张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5]CoMP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实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6]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预警系统研究[D]. 崔小磊.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6(05)
  • [7]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及控制[D]. 王绍部. 浙江大学, 2009(05)
  • [8]电力系统关键特征值算法研究[D]. 周秋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高功率CO2激光器光学谐振腔的改进及数值分析[D]. 凌东雄.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10]基于随机因子法的随机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研究[J]. 王小兵,陈建军,李金平,刘国梁. 振动与冲击, 2008(02)

标签:;  ;  ;  ;  ;  

对幂法和 QR 法的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