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山铜矿床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

红头山铜矿床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

一、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勤[1](1984)在《红透山铜矿矿石变质的组构特征》文中提出 前 言 多年来,在辽东地区的老变质岩中相继发现了铜-锌矿床和矿化点四十余处,其中,工业价值最大的为红透山铜矿。它是我国典型的深变质块状硫化物矿床,赋存于太古界鞍山群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同位素年龄为27.70亿年(Pb206~Pb207法)~28.84亿年(Rb~Sr法)。

边春静[2](2018)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阿尔泰地区早中泥盆世形成的VMS矿床在晚泥盆世以来的造山环境里经受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对于该区VMS矿床变形变质及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对一些矿床的成因存在争议。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舍勒盆地内的阿舍勒铜锌矿床,是我国着名的大型VMS铜锌矿床,在其外围还发现了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潜力巨大。对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开展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包括矿石变形变质、变质热液流体,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有助于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的深化,从而为该区成矿远景评价提供依据。阿舍勒矿床的铜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在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根据矿体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变形变质特点,可以识别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期及变质热液叠加期。变质热液叠加期石英脉,可分为4个阶段: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Q1)、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Q2)、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Q3)以及晚期白色石英脉(Q4)。矿体围岩变质变形组构发育,重结晶、复杂剪切纹等微结构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阿舍勒矿床几种不同产状的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贫硫化物顺层石英脉、切层的粗晶黄铁矿石英脉、烟灰色硫化物石英脉中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变质流体特征。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H2O-CO2包裹体中Au、Cu、Pb、Zn、Fe等元素较高,其中Cu、Fe、Pb等元素明显在气相中富集,而Au、Zn元素在液相富集。铜锌同位素研究揭示阿尔泰地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从南东到北西向区域性变化的成因联系。克兰盆地内矿床中脉状金矿化中黄铜矿δ65Cu值相对较低,可能反映了热液叠加较强的特点,而克因布拉克矿床、阿舍勒矿床及萨尔朔克矿床δ65Cu值逐渐增高,可能反映更多的海相火山沉积(VMS)的δ65Cu值特点。提出阿舍勒-萨尔朔克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海相火山沉积铜锌(铅)矿化-变质热液叠加铜金矿化的两期多阶段模式。早泥盆世时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早期的铜锌(铅)矿化,在晚二叠世大规模的造山-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VMS矿床遭受了强烈的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不同阶段的脉状铜(金)矿化。

郭世勤[3](1984)在《红透山铜矿矿石变质的组构特征》文中提出 前言 多年来,在辽东地区的老变质岩中相继发现了铜-锌矿床和矿化点四十余处,其中,工业价值最大的为红透山铜矿。它是我国典型的深变质块状硫化物矿床,赋存于太古界鞍山群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同位素年龄为27.70亿年(Pb206~Pb207法)~28.84亿年(Rb~Sr法)。 红透山地区在区域变质过程中产生了两次大的褶皱。第一次形成了展布较宽的东西

郭世勤,陈正[4](1983)在《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透山铜矿位于辽宁省清源县,产于太古界鞍山群红透山组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笔者根据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认为矿床具有广泛的变质组构,是受变质矿床。此外, 根据其他地质依据可以进一步认为它是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锌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刘宇光[5](1982)在《中国辽宁北部太古代绿岩建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辽宁省北部古老变质杂岩区,长期以来,为许多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文承蒙张秋生教授指导,试图从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变质岩系的基本组合特征入手,探讨其变质地质历史的演化和变质岩系的成因。

陈道前[6](2015)在《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里伍铜锌矿田是扬子地台西缘众多铜矿中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田。里伍铜矿床自1958年勘探开发以来已历经50余年,逐渐步入危机矿山阶段。本文以里伍铜锌矿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与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对矿田内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并对赋矿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大地构造环境探讨。通过对矿田控矿构造解析研究,深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通过对主成矿期的厘定以及构造形迹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田构造的演化;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和矿田成因。在全面总结分析里伍铜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矿田成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矿田成矿模式,并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1)通过对矿田内典型矿床的对比分析,将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划分为三级:一级控矿构造江浪穹窿背斜构造及不同年代地层之间拆离滑脱构造,控制了整个穹窿的构造框架,二级控矿构造控制了次级滑脱断层分布继而间接控制了主要类型矿石在穹窿的分布位置,三级控矿构造为片理控矿,直接控制矿体在地层中的产出位置。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是里伍铜锌矿田最重要的控矿构造。(2)对赋矿岩系(里伍岩群)进行原岩恢复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后认为,里伍岩群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小裂谷环境,是一套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夹杂少量“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的岩石组合。(3)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硅、铅等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里伍铜锌矿田物源可能来源于含矿岩系,与穹隆东北部的文家坪花岗岩亲缘性不强。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矿田早期物源以地幔来源为主,晚期混染了地壳物质,如锇同位素的初始值分别为3.65、2.32,0.69,验证了壳幔混合来源。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比值(1.93-89.35)也显示为内生矿床成因。氢氧同位素(投图)主要分布区为大气降水与热液交换区,显示早期以热液为主,晚期混合了海水和大气降水。研究认为,矿田内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早期火山活动(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并在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及热液作用的叠加。(4)在充分收集前人测年数据后,厘定矿田大规模成矿时间为149.6-101ma。基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田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矿石为主(含少量剪切型矿石)以及里伍岩群变质老基底提供成矿物质的地质依据,认为矿田成因为海相沉积-变质热液型。建立了矿田“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火山-沉积构造(原始矿源层)+早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矿质初步迁移富集)+晚期脆韧性滑脱(大规模成矿)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富矿。具体如下:(1)早元古代至古生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形成,并在后期的多次火山活动中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在二叠纪末期,伸展环境下形成贫矿体,贫矿体中可见较为发育的顺片理分布的受塑性变形的“剪切型矿石”。同期,峨眉热地幔柱活动,地幔物质上升将深源的cu多金属元素带到地壳堆积,并对早期形成的矿物质承载基体产生进一步的热液叠加作用,可能为里伍铜锌矿田提供了一定的矿物质。中生代时期,松藩-甘孜造山带经历着古特提斯造山阶段,其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三叠纪。在此时期,松藩-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浆活动持续约30ma(219±8-185±3ma),导致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60ma)松藩-甘孜地区变质核杂岩成穹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江浪、长枪等穹隆。江浪穹隆内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60.9-181.4ma)代表着区内第一次大的动力、热变质作用事件,即江浪穹隆早期隆升事件,并伴随着少量成矿物质的产生(里伍矿床石英脉中含矿石英测年得到191±18ma年龄)和同期金红石变斑的形成(184-190ma。(3)燕山中晚期(主成矿期):里伍铜锌矿田大规模成矿阶段(149.6-101ma。随着江浪穹隆不断抬升,早期韧性剪切转变为脆韧性断层,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环境的突变,韧性剪切带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沉淀聚集,并定位于重力滑脱带中。此阶段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为重力滑脱构造。(4)喜马拉雅造山期:喜山期是松藩-甘孜地体的新特提斯造山期,区域上受造山带陆内持续挤压抬升,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具体表现为北东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其次还出现一些表部层次的脆性变形。此阶段虽然有各种构造运动,但对已形成的富矿体改造影响不大。此期仍有少量成矿物质形成。(5)在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后指出,寻找“里伍式”矿田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为: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划出找矿远景区:(1)江浪穹窿内远景区:在里伍岩群(赋矿地层)外围为甲坝岩组,其具备与里伍岩群相似的背景,并且经历基本相同的变质变形事件,有可能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找到与“里伍式”相似的富铜矿床;(2)江浪穹窿外围远景区:与江郎穹窿成因相似的恰斯、瓦厂、唐央、长枪、踏卡、三亚等一系列轴向nnw-sn的短轴穹隆体,从物源、成矿空间等来看,都与江浪穹窿有相似性,因此,在上述穹窿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里伍铜锌矿田类似的富矿床。

韩琼[7](2014)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部位,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矿区带上属于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Ⅳ级),金矿成矿条件十分优越,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以卡拉麦里成矿亚带、库布苏-库普成矿亚带、金山沟成矿亚带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将研究区金矿分为四个类型: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代表;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代表;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金矿为代表;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代表。以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为基础,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化探特征等方面对典型矿床展开系统的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分析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从成矿带的整体层面开展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形成了东准噶尔基本构造格架,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与金成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清水组(C1q)和巴塔玛依内山组(C1b),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下亚组(D1tb),中泥盆统北塔山岩组(D2b),志留系库布苏群(Skp)。浓缩比率K和变异系数CV表明:与Au以及Ag、As、Ti、Bi等相关的元素在含矿地层中均属于强富集和强分异型;主要成矿元素含量随地质时代的变化规律为:地层由老到新(D→J)Au、Ag、Cu含量逐渐降低,而Hg、Pb、Sb逐渐增高;构造方面的规律为:由NW-NWW向和NE-NEE组成的“X”型共轭的断裂控制了金矿矿带的总体方向,次级断裂则控制了矿床(点)的具体部位,形成了该区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相互控矿的格局,内生金属矿床与线性构造密度的关系为:线性构造越密集的地段内生矿产越多,反之内生矿产少;矿床时间分布规律为:卡拉麦里成矿带绝大多数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晚期,泥盆纪和志留纪金矿床较少;空间分布规律为:内生金矿床呈点状分布,外生金矿床比较密集,呈裙带状分布;岩体与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岩体形成时代上来看,黄羊山系列最早(305Ma)>库布苏南系列(287±2Ma)>贝勒库都克系列(283±2Ma>锡矿北斑岩(277±11Ma)系列;从岩性上,花岗岩带在成分上的演化序列为钙碱性→偏碱性→碱性。前人研究认为在成矿带上已经确定的与花岗岩在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金矿只有黄羊山金矿,但本次研究认为苏吉泉、苏吉泉东金矿在成因上与苏吉泉花岗岩岩体关系密切,金水泉金矿和南明水金矿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在成因上具有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建立了东准噶尔金矿带的成矿系列。区域成矿模式方面:在成矿规律基础上,建立了碰撞理论下的东准噶尔金矿区域成矿模式和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成矿模式。

苏杰[8](2014)在《香格里拉县巴迪铜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巴迪铜矿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藏—“三江”造山系的中咱香格里拉地块。处于秋多—鲁甸主干断裂(金沙江断裂)与中甸主干断裂之间。前人曾做过部分基础地质和找矿地质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地质认识,但对于该矿矿石类型,矿化期次、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宏观地质现象和微观地质现象相结合较薄弱,对成矿规律总结也较为匮乏。因此本文通过对巴迪铜矿详细的地质调查、剖面绘制、钻孔与探槽编录、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矿区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矿区主要赋矿岩石为低绿片相的新元古界巨甸群变质岩。(2)含矿石英脉中广泛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02包裹体和含子晶包裹体。子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研究发现,成矿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性质的流体,即中低温、低盐度H2O-NaCl流体;中温、中低盐度CO2-H2O-NaCl流体;高温、富Fe、高硫逸度流体。主成矿期流体以中温(244.7~296.3℃)、低盐度(0.71%~11.89%NaCl)、高密度(0.9573~1.0523g/cm3)为特征,富含C02,其中含碳相密度为0.5753~0.7576g/cm3。不同气相充填度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在空间上共存,同时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且均一方式各异,显示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特点。温度、压力变化引起的沸腾作用可能是造成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3)硫同位素测试结果δ34S=13.29~15.52%0,极差为2.23,平均值为14.32‰,其硫源可能来自为赋矿围岩,受到海水硫的影响。(4)流体包裹体中,δD变化范围从-107‰~-87‰,δ18O值在4.96‰~5.86‰,成矿流体主要落在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正下方,处在大气降水和热液交换的临界线内,远离雨水线区域,所以判定变质水才与矿床热液有着重要关系,而大气降水可能是后期混入。(5)综合研究认为:巴迪铜矿床是以印支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并受构造控矿影响的构造变质热液型矿床。

张艳飞[9](2011)在《辽东地区硼矿床区域成矿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东地区硼矿床是我国特有的沉积变质再造型硼矿,但其成矿时代研究薄弱,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认识存在分歧。本论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以成岩成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为手段,将辽东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其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相结合,总结了研究区基础地质、同位素地质、成矿系统、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为确定硼矿的形成时代,利用高精度SHRIMP锆石U—Pb法,首次获得含硼岩系内电气石岩原岩年龄为2170Ma左右,变质年龄为1900Ma左右。结合已有测年结果,认为辽东硼矿主成矿时间为1900Ma,新元古代(885Ma)伴随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间而产生进一步叠加富集,具有多期成矿作用特征。系统地对后仙峪地区花岗质岩石和砖庙矿区含硼岩系富镁大理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层状混合岩系层状围岩重熔交代成因,其下部隐伏含硼岩系呈区域性展布,厘定了该区硼矿产出的空间结构。砖庙矿区富镁大理岩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硼矿体与富镁大理岩层位一致,严格受其产状制约。综合研究各个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探讨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初步建立了辽东硼矿成矿系统模式,为典型的叠加成矿系统。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是辽吉古裂谷及其各种地质作用的耦合,火山—沉积和热泉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辽河群等老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是变质热液,含矿流体交代镁质岩石是促使硼沉淀成矿的直接因素;哥伦比亚超大陆和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事件引发大面积地热增温为硼矿成矿提供了大量的能量;褶皱构造派生的层间滑动带是含矿流体的运移通道,也是重要的储矿构造。根据成矿系统理论研究,提出辽东硼矿成因上为火山(热水)沉积成矿叠加多期变质热液成矿的多因复成层控矿床,叠加后期构造改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圈定了4个远景区,为进一步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鲁婷,徐启东,李明立,朱勤文[10](2008)在《四川呷村VMS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变质变形改造——露头和显微构造的观察》文中提出四川呷村富银多金属矿床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后又经历了绿片岩相条件下的区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野外研究和室内组构观察表明,该矿床出露的似层状矿化体形状是区域构造"重构"的结果;不同硫化物的不同变形习性,构成了脆性—塑性变形组构共存的复杂样式,矿石的条纹和条带状构造主要是"软"硫化物矿物塑性变形引起的机械再活化作用的结果。各矿化体目前的产状和空间关系主要受后期构造变形控制,矿化体的初始空间展布需要甄别和恢复。

二、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实物工作量
2 文献综述
    2.1 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成矿地质背景
        2.1.1 阿尔泰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1.5 区域变质及叠加成矿
    2.2 阿舍勒盆地的成矿流体研究现状
        2.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2.2.2 流体来源研究
    2.3 VMS矿床变形变质研究
3 阿舍勒盆地主要矿床地质
    3.1 阿舍勒铜锌矿床
        3.1.1 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成矿地质年代
    3.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背景
        3.2.2 矿床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多期成矿作用研究
    4.1 阿舍勒矿床地表剖面
    4.2 阿舍勒钻孔岩芯特征
    4.3 变形变质组构特征
        4.3.1 岩相学特征
        4.3.2 石英SEM-CL微结构特征
    4.4 成矿期次与阶段
        4.4.1 阿舍勒铜锌矿床成矿期次
        4.4.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成矿期次
    4.5 不同期次黄铁矿成分特征
        4.5.1 阿舍勒铜锌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4.5.2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
    4.6 萨尔朔克铜锌(金)矿床闪锌矿成分特征
    4.7 本章小结
5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特征
    5.2 包裹体岩相学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
        5.3.1 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3.2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流体盐度、密度和压力的计算
    5.5 包裹体成分分析
        5.5.1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5.5.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5.5.3 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
    5.6 富CO_2流体及温压条件特征
        5.6.1 富CO_2流体意义
        5.6.2 富CO_2流体圈闭的温压条件
    5.7 本章小结
6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氢、氧同位素特征
    6.3 硫同位素特征
    6.4 铅同位素
    6.5 铜锌同位素
        6.5.1 铜同位素
        6.5.2 锌同位素
    6.6 本章小结
7 成矿模式及找矿评价
    7.1 成矿模式
        7.1.1 成矿元素相关分析
        7.1.2 铜(金)与铅锌的关系
        7.1.3 成矿模式探讨
        7.1.4 与新疆阿尔泰成矿带矿床对比研究
    7.2 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7.2.1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7.2.2 矿床深部找矿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野外地质照片
附录B 显微测温数据综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田构造研究进展
        1.2.2 里伍铜锌矿田的勘探与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田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田的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
    2.3 矿田中里伍铜矿床概况
    2.4 里伍铜锌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4.1 矿床产出岩系
        2.4.2 矿体形态特征与规模
        2.4.3 矿化与蚀变特征
        2.4.4 矿石类型
        2.4.5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2.4.6 矿石的矿物成分成矿顺序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3章 构造体系划分与分层构造解析
    3.1 构造体系划分
    3.2 区域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3.2.1 区域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
        3.2.2 基于物探异常的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3.2.3 区域构造与化学块体的相关性分析
    3.3 矿田构造类型及成矿效应分析
        3.3.1 背形构造
        3.3.2 环状剥离断裂构造
        3.3.3 片理构造特征
    3.4 显微组构特征及指示意义
    3.5 控矿构造特征分层解析研究
    3.6 矿田形成主控制因素探讨
        3.6.1 矿体形成的容矿空间探讨
        3.6.2 韧性剪切-拆离滑脱构造与成矿
第4章 变质岩系地层与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1 变质岩系地层特征
        4.1.1 三叠系西康群
        4.1.2 二叠系乌拉奚组
        4.1.3 晚元古界江浪岩组
        4.1.4 早元古界里伍岩群
        4.1.5 早元古界甲坝岩组
    4.2 赋矿地层原岩恢复
        4.2.1 野外地质法与岩石学方法
        4.2.2 岩石化学方法
    4.3 赋矿岩系形成构造环境的分析
第5章 矿田构造演化及构造控矿特征
    5.1 变质变形构造期次划分
    5.2 元古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 古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3.1 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5.3.2 古生代构造控矿特征
    5.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及其控矿特征
        5.4.1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5.4.2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构造控矿特征
    5.5 燕山中晚期-喜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5.1 燕山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5.2 燕山中晚期构造控矿特征
        5.5.3 喜马拉雅造山期构造变形及控矿特征
    5.6 矿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时空耦合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6.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2 硅、铅同位素特征
        6.1.3 硫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
        6.1.4 稀土元素特征
        6.1.5 锇同位素特征
    6.2 矿床地球化学的指示意义分析
        6.2.1 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
        6.2.2 矿体最终定位
第7章 构造控矿模式与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1 多层次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7.1.1 剪切构造的控矿模式
        7.1.2 滑脱构造的控矿模式
        7.1.3 片理的控矿模式
    7.2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1 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2.2 基性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分析
    7.3 矿田成矿过程分析
        7.3.1 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矿液运移势分析
        7.3.2 矿田成因探讨
        7.3.3 矿田成矿模式
第8章 隐伏矿体预测
    8.1 矿田原生晕及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1.1 成矿及伴生元素组合特征
        8.1.2 矿床地球化学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8.2 构造形迹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3 物质场的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8.4 远景区预测
        8.4.1 成矿规律总结
        8.4.2 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8.4.3 找矿远景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大地构造分区
    2.2 大地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变质岩
    2.6 区域构造
    2.7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第三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例
    3.2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例
    3.3 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北金矿为例
    3.4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例
    3.5 对比研究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4.1 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
    4.2 控矿因素与成矿
    4.3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4.4 岩体空间组合规律
    4.5 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
    5.1 碰撞造山与金成矿
    5.2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
第六章 结论
    6.1 取得的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8)香格里拉县巴迪铜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1.2 热液矿床的研究进展
    1.3 三江地区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1.4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
    1.5 本次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5.1 区域遥感解译
        2.5.2 区域物化探特征
        2.5.3 中甸成矿带
第三章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3.1 岩石地层特征
    3.2 年代地层及层序讨论
        3.2.1 年代地层
        3.2.2 层序讨论
    3.3 中-晚三叠世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中甸变质地带
        3.3.1 岩石类型及特征
        3.3.2 变质作用特征及变质作用时期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床地质概况
        4.1.1 地层特征
        4.1.2 构造特征
    4.2 巴迪矿区物探特征
        4.2.1 矿区磁法异常解释
        4.2.2 矿区激电测深效果分析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赋矿地层
        4.3.2 几何特征、产状及品位
        4.3.3 矿石特征
    4.4 矿化蚀变特征
        4.4.1 围岩蚀变
        4.4.2 构造期次划分
        4.4.3 矿物生成顺序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分类
        5.1.2 巴迪铜矿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类型
    5.2 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5.3 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5.3.1 成矿流体性质
        5.3.2 成矿物质沉淀物理化学条件
        5.3.3 子矿物来源
        5.3.4 矿床成因浅析
        5.3.5 压力估算
第六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
    6.1 硫同位素研究
        6.1.1 矿化类型
        6.1.2 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
    6.2 H-O同位素研究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来源分析
        6.3.2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讨论
    6.5 矿床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说明

(9)辽东地区硼矿床区域成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辽东硼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完成实物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特征
    2.2 变质岩系及火山—侵入岩系
        2.2.1 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组合
        2.2.2 古元古代火山—侵入岩组合
        2.2.3 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组合
    2.3 区域构造演化
        2.3.1 太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2.3.2 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阶段
        2.3.3 中元古代—中生代早期盖层沉积阶段
        2.3.4 中生代早期—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3 硼矿床成矿系统时空结构研究
    3.1 硼矿成矿作用时间研究
        3.1.1 分析方法
        3.1.2 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3.1.3 锆石特征和测试结果
        3.1.4 原岩属性
        3.1.5 电气石岩的原岩形成时代
        3.1.6 电气石岩的改造时间和原因
        3.1.7 电气石岩成岩作用及年龄意义
        3.1.8 硼矿成矿作用过程
    3.2 硼矿成矿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1 后仙峪硼矿区层状混合岩特征研究
        3.2.2 砖庙硼矿区富镁大理岩特征研究
        3.2.3 辽东硼矿空间结构特征
4 成矿系统基本要素研究
    4.1 成矿物质
    4.2 成矿流体
        4.2.1 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特征
        4.2.2 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特征
    4.3 成矿能量
    4.4 成矿流体通道
    4.5 储矿场和容矿构造—矿石堆积场所
5 硼矿床的改造与保存
    5.1 构造活动与矿体改造
        5.1.1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5.1.2 北西向断裂构造
    5.2 脉岩与矿床改造
6 硼矿成矿系统模式研究
    6.1 区域矿床的分布及控矿因素
        6.1.1 区域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6.1.2 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
        6.1.3 控矿因素
    6.2 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系统模式
        6.2.1 成矿构造背景
        6.2.2 产出地质环境
        6.2.3 矿床地质特征
        6.2.4 区域成矿系统模式
7 成矿预测
    7.1 成矿预测原则
    7.2 成矿远景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照片
论文查新报告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四川呷村VMS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变质变形改造——露头和显微构造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简况
2 矿体变形的露头观察
3 矿石的变质组构特征
4 结 论

四、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透山铜矿矿石变质的组构特征[J]. 郭世勤.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4(04)
  • [2]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及周边VMS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D]. 边春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3]红透山铜矿矿石变质的组构特征[J]. 郭世勤.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4(04)
  • [4]红透山铜矿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A]. 郭世勤,陈正.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5]中国辽宁北部太古代绿岩建造[J]. 刘宇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2(01)
  • [6]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D]. 陈道前.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1)
  • [7]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D]. 韩琼. 新疆大学, 2014(02)
  • [8]香格里拉县巴迪铜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苏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辽东地区硼矿床区域成矿系统研究[D]. 张艳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5)
  • [10]四川呷村VMS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变质变形改造——露头和显微构造的观察[J]. 鲁婷,徐启东,李明立,朱勤文. 地质科技情报, 2008(06)

标签:;  ;  ;  ;  ;  

红头山铜矿床矿物学及变质组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