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

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

一、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有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弛[1](2020)在《中国史前玦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玦饰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中国东北地区,也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其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在人类装饰品的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对已发表的中国史前玦饰资料按区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在类型学研究基础上,首次对史前玉玦进行分期,并进一步分析史前玦饰的传播问题。通过史前墓葬中出土玦饰的相关情况的梳理,结合出土位置、器物组合,进而探讨史前玦饰的功能用途。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按北方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及中下游交界地区和东南华南地区的分区,对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史前玦饰资料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中国史前玦饰展开类型学分析,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通过史前玦饰的时空分布,探讨史前玦饰的传播路径问题。第三章主要讨论史前玦饰的制作工艺,借用石器研究的“操作链”分析,对玦饰制作的原料准备、生产制作和维修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史前墓葬中出土玦饰的相关情况进行还原梳理,并探究其功用。最后,余论部分中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以后历史时期的相关用玦情况简要梳理。

徐仕祺[2](2020)在《新余马洪老酒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健康饮酒”的理念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与白酒不同的是黄酒有营养价值高以及度数偏低的特点,自然而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黄酒消费人群年龄层逐渐下移,从中老年慢慢转变为青少年,加上中高档黄酒开始在市场走俏,各大黄酒企业在新的市场态势下绞尽脑汁拼命争夺市场份额,以求获得更大销量。然而,黄酒企业若不在产品结构、目标市场定位、销售策略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将难以在竞争市场上脱颖而出。本论文以新余市马洪实业有限公司黄酒营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目前国内外黄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黄酒文化及新余市马洪实业有限公司现经营状况进行了整理;其次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分别从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等五个方面对马洪老酒市场开展微观环境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走访以及企业个案分析,对黄酒市场消费者购买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马洪酒业公司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新余马洪实业公司自身的条件,以自己在读MBA所学相关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及专业知识,从产品、渠道、价格和促销四个方面,对新余市马洪实业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并对保障实施该策略的条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本文研究中提出,马洪实业公司应进一步细分顾客市场,重视马洪老酒品牌建设,创新马洪老酒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在渠道建设方面,应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充分利用自媒体工具,线上线下融合,拓宽销售区域。价格策略实行价格歧视,产品差异化定价。在促销策略方面,加强消费者体验,通过与地方旅游部门、商业俱乐部或娱乐组织合作,赋予马洪老酒文化元素,打造马洪老酒特色小镇,造势营销。

江知舟[3](2020)在《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特别是自九江开埠之后万载夏布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万载夏布的产销量曾一度居国家前列。万载夏布作为江西的传统手工业产品,在近代社会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市场需求的激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又迫于其自身的生产局限与国际国内局势,近代在夏布行业内所形成的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经济终不能得到较为充足的发展,在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也未能得到转变而发展成机器工业,由此夏布产业由兴盛走向了衰落。近代九江开埠以后万载夏布产业其种植技术、生产组织方式、运输工具以及购销形式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尤其是在销售贸易过程中出现的运输路线、转运中心、销售市场与过去也皆有所不同。在近代社会夏布产销阶段中所形成的商人群体作为新生力量代表,尽管有着变革社会的勇气和要求,但仍被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所钳制。在某些时候竟然出现了强烈的回归倾向,政府亦对夏布产业的发展由过去实行的积极引导与提倡政策,回归于严格限制私人产业的发展,并且曾一度实行“统制”国家干预;期间的原因众多,这不仅由于战争,更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所致。受这些因素影响,使得近代以来万载夏布产业的发展在变革和保守之间徘徊,更甚者有时呈现出较为复杂多变的局面。如何将万载夏布引向一个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万载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适时改进去迎接社会进程之潮流。本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以阐述万载夏布的原料苎麻在万载县种植的条件以及从事苎麻夏布的主要人群和万载地区苎麻夏布生产发展状况;第二章,从万载夏布的生产情况,重点叙述万载夏布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来源,特别是夏布生产状况以及介绍夏布的类别与工序从其繁复的生产和近代夏布商业的管理上不难看出夏布在近代机器生产转型的不易;第三章,重点阐述九江开埠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的内销与外销,特备是对外贸易的过程,应对众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终将难以促成万载夏布的近代生产转型;第四章,叙述夏布产销对内与外的影响,主要是近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和现代社会对夏布生产的重新改造;第五章,针对之前的考查得出原因,总结夏布发展的历史教训,在新时期开展新的夏布生产技术与方法,以此促进类似的传统手工业转型升级。

望晶晶[4](2019)在《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宜春版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中国群体版画中极具影响力。对宜春版画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应追本溯源,对其了解越是全面,则研究成果越具客观性。本论文从宜春版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自身特有的时代现象和地域现象作为出发点,综合研究宜春版画的“前世今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传统文化的内蕴中探索和挖掘宜春版画具有民族性、历史性、人文性等本土化特征,并分析宜春版画不但具有社会性意义更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社会影响力;从当今时代背景着手,分析宜春版画的艺术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证,弥补宜春版画作为传统文化、群体版画艺术在当代版画中的缺失,丰富当代版画文化内涵,使宜春版画焕发新的文化、艺术活力。本课题以宜春版画为代表,探究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讲,宜春版画在新时代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江西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和经济事业发展,宜春版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其它群体版画的保护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宜春版画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资源,对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对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对宜春版画特色在当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和深入研究,将宜春版画艺术扩展到更多的设计领域中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变革性应用,从整体上全面提升宜春版画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所具有的独立艺术价值与地位,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设计中去,为本土设计走向国际市场寻求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最后,对宜春版画的传承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保护举措和发展构想。

宋阿倩[5](2019)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文中认为陶甗作为一种陶质器具,功能上的独特优势使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成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秦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逐步加深,陶甗的形态及功能不断变化,不同区域因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陶甗形态被选择性吸收和改造。本文以陶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先秦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旨在构建陶甗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和区域特征,探究其形态与功能等方面所反映人群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甗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梳理以往的研究简史及相关文献材料,指出此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所涉及的方法及思路,并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确定较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并进行类型学分析。通过研究可将陶甗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期六段。通过比较并结合测年数据,判断第一期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至新石器晚期;第二期年代则为夏商时期;第三期主要为两周或稍晚时期。再次,在分期的基础上,根据形态特征及区域分布趋势将长江中下游地区陶甗划分为五个区域,即江汉平原地区、洞庭湖水系区、鄂东-皖南沿江地区、鄱阳湖水系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对区域内各文化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简要梳理,并将该区域陶甗与更大空间范围的陶甗进行对比,在历史大背景下探讨陶甗的起源及传布问题。最后,本文运用统计学、功能形态、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陶甗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试图在使用功能方面对陶甗在区域内的流行进行解析。

黄鸥[6](2018)在《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得到重视,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是教学资源宝库。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宜春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禅宗文化、温泉文化、药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教学空间。本文尝试挖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的宜春本地文化资源,并将其合理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地方文化意识,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学习兴趣和家乡感情。

郭梦雨[7](2018)在《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环杭州湾地区,即杭州湾、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小的地理片区。这一地区共发现10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或类型,分别是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骆驼墩文化、河姆渡文化、楼家桥类型、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本文第一章简要说明论文的整体结构、年代体系及研究的方法、目的。第二至四章分别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区域的10支考古学文化或类型进行全面的编年研究。第五章对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进行梳理。通过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横向对比,将他们统一为九个大的时间段,并可与北方地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龙山时代之后和二里头文化之前”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对应起来。再结合九个阶段中出土典型陶器的种类和形制变化,最终将他们整合为三个时期:前陶釜时期、陶釜时期和陶鼎时期。另外,通过考古学文化遗存亲缘关系的比较,划分出了两个大的文化系统,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和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第六章中通过分析查海时代、仰韶时代早期、仰韶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可以总结出:自仰韶早期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开始,太湖文化区初步形成并逐渐主导环杭州湾地区的文化面貌,这一形势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同时,也扩展到了江淮地区、宁镇东缘地区等,并最终在钱山漾——广富林文化阶段稳定在太湖、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曹娥江以东三个区域构成的环杭州湾地区。第七章是通过环杭州湾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比较,确立以本地区文化为核心的年代对应关系。

谢官宏[8](2018)在《吉安市古代园林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安市古称庐陵、吉州,地理位置上属江西省中部,境域以西为罗霄山脉,赣江自南向北流经吉安,资源富饶。目前,吉安市古代园林作为江西园林体系的重要分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少,为了完善江西园林体系,传承和发扬吉安地域文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归纳、实地调研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梳理吉安古代园林发展脉络,厘清各时代吉安的园林类型、典型代表及其造园特色。通过对相关古籍及地方文献等资料的甄别与搜集,结合实地调研的成果。吉安古代园林可分为6个时期:1、先秦至两汉:为萌芽期,两汉时出现了早期的台与观。功能以祈求风调雨顺,瞻仰帝王恩德为主;2、魏晋南北朝:为初始期,佛教传入吉安后,佛学、道学文化主导吉安,此时期以寺观园林为主导;3、隋唐五代:为转折期,安史之乱导致的北人南迁客观上为吉安的发展带来了新生血液。同时儒学传入吉安,吉安书院文化萌芽,此时期园林类型有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4、两宋:为全盛期,宋金战争使吉安成为文化的集中地。吉安儒学之风大兴,园林的类型在多种类型文化交融下得到空前的提高。此时期新增的园林类型有私家园林、书院园林、官署园林、祠堂园林等;5、元明两代:为成熟期,明时吉安的造园活动达到第二个高潮,人口过载的社会大环境下,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在吉安萌发——会馆园林;6、清朝:造园技艺已达集大成时期,在原有丰富的园林类型基础上,许多带有园林特征的古村落发展已成规模,并产生了其他园林形式。吉安古代园林在深厚庐陵文化影响下形成了8种园林类型,分别是书院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官署园林、祠堂园林、会馆园林及其他园林。其中寺观园林在吉安出现的时间较早,并在吉安古代园林的沿革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院园林和私家园林则在两宋时期异军突起,代表着吉安古代园林全盛期的到来。吉安市古代园林特色主要体现在浓厚文化底蕴熏陶下地负海涵的造园思想、别出心裁的造园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等三个方面。吉安古代园林造园思想由庐陵文化所主导,而庐陵文化是吉安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凝结而成的多元性文化,是书院文化、隐逸文化、佛学文化、道学文化、宗族文化、风水堪舆等文化的融合,而多种文化的交叉又是吉安园林形成不同风格的催化剂。从造园手法上来说,吉安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为古代园林的造园选址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部分园林在植物的配置和种植方式上有其特殊考虑,个别园林则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独具特色。园林意境上,吉安大部分园林建置都伴随着诗画的活动,如吉水东园、永丰山光楼、龙泉砥英书院等等,这体现出诗画同园林互为交融,二者相得益彰。

佘梅美[9](2018)在《《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文中指出陈弘绪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家,藏书家。生于官宦之家,且受父荫授官,在明末时期任官,有惠政。在明亡之后虽受举荐,但拒不出仕,致力于着述,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其流传的成册的着作进行了介绍。但由于其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部分作品毁于战火,从而只见其篇目而不见其文。陈弘绪在任官期间编成了《恒山存稿》、《鸿桷集》,但后来散乱残缺。陈弘绪之孙玫?饶州时,丘象豫见其遗编,便出资将其整理成刊,现在看到的《陈士业先生集》,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孙玫文玉重梓本。笔者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中收录的《陈士业先生集》进行了标点断句,结合新风楼藏的手抄本进行注释。文字的保存实属不易,陈弘绪的《陈士业先生集》在清初被作为禁毁书目,世人不得以多见其全貌,但在他人的着述中可散见其收录。笔者将收集到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中收录的《陈士业先生集》文中的篇目情况和新风楼收藏的手抄本《陈士业先生全集》的篇目情况进行了统计。笔者主要以《陈士业先生集》为依据,探讨了陈弘绪的文学活动和从官经历,及他的交游经历,可见其文学思想和为官之思。同时,本文集中,陈弘绪对他人的着作进行评点,对于已经失传的着作在此可知其着作的主要内容。着述的过程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记录。

黄明秋[10](2017)在《江西地区生产的元代高足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瓷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享誉国内外。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受蒙古族文化影响,高足杯在此时成为最流行的典型器物之一。江西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着名的瓷器产地,其制瓷技术在元代有了长足进步,官府机构的监管与海外贸易的发达共同促进了元代江西瓷器手工业的繁荣,景德镇窑也逐步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本文通过总结相关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尝试对江西生产的元代高足杯作分类与分期,并对其源流、功用、销路进行合理推测,以期对其做一次综合性研究。首先,本文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涉及到的江西所产元代高足杯出发,通过归纳窑址、窖藏、墓葬、沉船及遗址中出土的江西元代高足杯的数量、釉色、器型,总结了它的出土概况。其次运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对江西元代高足杯作了类型式的划分,将其分成八大类,分类型描述了其器型、胎釉和纹饰;再次,依据各地纪年墓的出土情况将江西元代高足杯分成三期,并且梳理了每一期高足杯的类型、特点,概括出它在器型和纹饰方面的几点演变规律。最后,本文粗略分析了元代高足杯的源流,介绍了新石器时期至明清高足杯的特征,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阐述其功能与用途,并对江西元代高足杯的内销、外销问题作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二、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有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有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史前玦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中国玦饰研究小史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史前玦饰出土概况
    第一节 北方地区
    第二节 长江下游地区
    第三节 长江中游及中下游交界地区
    第四节 东南、华南地区
第二章 史前玦饰分期与传播研究
    第一节 史前玦饰类型学与分期研究
    第二节 史前玦饰的发展与传播
第三章 史前玦饰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原料准备阶段
    第二节 生产制作阶段
    第三节 维修阶段
第四章 史前玦饰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出土玦饰墓葬相关问题
    第二节 功用探究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史前玦饰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新余马洪老酒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市场营销4Ps理论
    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文化营销理论
3 中国黄酒文化及新余马洪老酒经营状况
    3.1 中国黄酒历史文化
        3.1.1 中国黄酒历史的追溯
        3.1.2 马洪老酒的发展沿革
        3.1.3 黄酒市场前景
    3.2 新余市马洪实业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3.2.1 公司基本情况
        3.2.2 公司品牌发展
        3.2.3 公司经营状况
        3.2.4 公司营销渠道及推广
4 马洪老酒市场环境分析
    4.1 马洪老酒市场微观环境分析
        4.1.1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4.1.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1.3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4.1.4 替代产品的威胁
        4.1.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4.2 马洪老酒消费者市场调查
        4.2.1 调查背景及目的
        4.2.2 调查方式
        4.2.3 调查结果
        4.2.4 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5 马洪老酒营销策略优化
    5.1 产品策略
        5.1.1 细分顾客市场,加强品牌建设
        5.1.2 创新马洪老酒产品
    5.2 渠道策略
        5.2.1 拓宽销售区域
        5.2.2 构建立体渠道
    5.3 价格策略
    5.4 促销策略
        5.4.1 线上线下联动
        5.4.2 文化造势
6 公司实施营销策略的保障条件
    6.1 政府支持
    6.2 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撑
    6.3 企业组织保障
    6.4 企业软硬件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附件:新余市马洪老酒消费者市场调查问卷

(3)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第2章 近代以来万载夏布的原料种植与生产背景
    2.1 万载苎麻种植的条件
    2.2 从事苎麻种植与夏布生产的主要人群
    2.3 近代万载的苎麻夏布发展状况
第3章 万载夏布的生产
    3.1 夏布生产的原料来源
    3.2 夏布的生产
        3.2.1 夏布的种类
        3.2.2 夏布的生产技术
        3.2.3 夏布商业的管理
第4章 九江开埠与夏布的销售贸易
    4.1 九江开埠后夏布的国内销售
    4.2 九江开埠后夏布的对外贸易
        4.2.1 夏布对外贸易运销路线
        4.2.2 夏布的对外贸易状况:从夏布品类、贸易量及价格分析
第5章 近代以来万载夏布的产销影响
    5.1 夏布产销对万载市镇与产业的影响
    5.2 夏布产销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5.3 夏布产销的对外影响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宜春版画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小结
第2章 宜春版画概述
    2.1 宜春版画的产生
        2.1.1 宜春版画产生的背景
        2.1.2 宜春版画产生的原因
    2.2 宜春版画的发展历程
        2.2.1 发展背景
        2.2.2 发展因素
        2.2.3 发展方式
        2.2.4 小结
    2.3 宜春版画的衰退
        2.3.1 时代背景概况
        2.3.2 宜春版画衰退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宜春版画的艺术特色
    3.1 宜春版画外在表现
        3.1.1 宜春版画的风格特点
        3.1.2 题材内容的特色
        3.1.3 图案色彩的特色
        3.1.4 材料、工艺特色
    3.2 宜春版画特色的内在功能
        3.2.1 使用价值
        3.2.2 审美价值
        3.2.3 象征价值
    3.3 社会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4.1 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4.2 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
        4.2.1 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4.2.2 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4.2.3 海报设计中的体现
        4.2.4 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4.3 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4.3.1 提升生态意识
        4.3.2 融入以人为本理念
        4.3.3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宜春版画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5.1 宜春版画的传承现状
        5.1.1 宣传力度不足
        5.1.2 创新意识薄弱
        5.1.3 后续措施仍需改善
    5.2 宜春版画的保护举措
        5.2.1 传承人培养
        5.2.2 民众参与
        5.2.3 政府帮扶
    5.3 宜春版画的发展构想
        5.3.1 创新产业链
        5.3.2 建立旅游基地
        5.3.3 版画艺术的实践性
        5.3.4 衍生品的开发创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概况
        1.1.1 文献背景
        1.1.2 研究概况
    1.2 研究的时空范围
        1.2.1 空间范围
        1.2.2 时间范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类型学分析
    2.1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发现
        2.1.1 江汉平原地区
        2.1.2 洞庭湖水系区
        2.1.3 鄱阳湖水系区
        2.1.4 鄂东-皖南沿江地区
        2.1.5 长江三角洲地区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类型学分析
        2.2.1 甲类陶甗
        2.2.2 乙类陶甗
        2.2.3 特殊形制陶甗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分期
        2.3.1 陶甗的期段划分
        2.3.2 陶甗的年代推断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的空间分析
    3.1 从类型特征看陶甗的分布
    3.2 陶甗分区的确立
        3.2.1 江汉平原地区
        3.2.2 洞庭湖水系区
        3.2.3 鄂东-皖南沿江地区
        3.2.4 鄱阳湖水系区
        3.2.5 长江三角洲地区
    3.3 陶甗演进过程分析
        3.3.1 起源及发展模式
        3.3.2 传布动因
        3.3.3 消亡因素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相关问题分析
    4.1 陶甗出土背景及体量
    4.2 出土器物组合及形态
    4.3 相关器类的比较分析
        4.3.1 陶甗与陶甑之间的关系
        4.3.2 陶甗与铜甗之间的比较
    4.4 陶甗使用功能探索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宜春地方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概述
    2.1 地方文化
    2.2 宜春地方文化
    2.3 宜春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2.3.1 参与性和实践性原则
        2.3.2 地域性和本土性原则
        2.3.3 灵活性和时代性原则
第3章 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实基础
    3.1 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3.2 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2.1 调查访谈
        3.2.2 统计分析
    3.3 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价值
        3.3.1 丰富教学内容,发挥语文功能
        3.3.2 增强育人本领,突出学校特色
        3.3.3 提升学生素养,实现文化传承
第4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的策略
    4.1 在课程建设中应用
    4.2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4.3 在经典品读中应用
    4.4 在丰富活动中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范围及地理变迁
    1.2 文章结构与年代体系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2.1 马家浜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1.1 研究简史
        2.1.2 马家浜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1.3 马家浜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2 骆驼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2.1 研究回顾
        2.2.2 骆驼墩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2.3 骆驼墩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3 崧泽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3.1 研究简史
        2.3.2 崧泽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3.3 崧泽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4 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4.1 研究简史
        2.4.2 良渚文化中心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4.3 良渚文化外延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4.4 良渚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5 钱山漾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5.1 研究简史与材料确认
        2.5.2 钱山漾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5.3 钱山漾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6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6.1 广富林文化的内涵限定和初步研究
        2.6.2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问题
    2.7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三章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3.1 河姆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1.1 研究简史
        3.1.2 河姆渡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3.1.3 河姆渡文化的期段划分和年代判定
    3.2 良渚文化在曹娥江以东地区的分布和年代
    3.3 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遗存
    3.4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四章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4.1 上山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1.1 上山文化的命名和争议
        4.1.2 上山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2 跨湖桥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2.1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4.2.2 跨湖桥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4.2.3 跨湖桥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3 楼家桥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4.3.1 楼家桥类型的发现与认识
        4.3.2 楼家桥类型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3.3 楼家桥类型的分布
    4.4 良渚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4.5 钱山漾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4.6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五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
    5.1 九个时间段的划分
    5.2 三个时期的归纳
    5.3 两个文化系统的总结
        5.3.1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
        5.3.2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
第六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
    6.1 查海时代: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一枝独秀
    6.2 仰韶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花开四朵
        6.2.1 东西两文化的碰撞——马家浜文化晚期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形成
        6.2.2 钱塘江两岸的互动——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发展
    6.3 仰韶中期:环太湖文化区的进一步扩张
    6.4 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良渚文化全面崛起
    6.5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环杭州湾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
    6.6 小结
第七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1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1.1 与宁镇、皖江东部、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2 与皖西南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3 与巢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4 与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5 与山东及苏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6 与赣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7 与浙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8 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2 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吉安市古代园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2 吉安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吉安古代变迁及园林环境
    2.1 吉安地理自然环境
        2.1.1 山水环境
        2.1.2 气候植被条件
    2.2 古代吉安历史沿革
    2.3 文化环境总述
3 吉安市古代园林类型及园林历史分期界定
    3.1 我国古代园林的类型与发展
        3.1.1 中国古代园林类型
        3.1.2 中国古代园林发展阶段
    3.2 吉安市古代园林的类型与发展
        3.2.1 吉安市古代园林类型
        3.2.2 吉安市古代园林发展阶段
4 先秦至两汉的吉安园林
    4.1 历史背景
        4.1.1 隶属沿革——庐陵的开化与始立
        4.1.2 自然环境——山河兢秀、地大物博
        4.1.3 经济环境——南方繁荣的沃土
        4.1.4 文化环境——巫鬼信仰与道教的萌芽
    4.2 吉安园林的雏形
        4.2.1 粤王台
        4.2.2 玉梁观
    4.3 小结
5 魏晋南北朝的吉安园林
    5.1 历史背景
        5.1.1 隶属沿革——庐陵郡确立永新始建县
        5.1.2 经济环境——战乱中经济的短暂繁荣
        5.1.3 文化环境——儒、道的传承与佛教的初兴
    5.2 寺观园林方兴未艾
        5.2.1 南塔寺
        5.2.2 新修寺
        5.2.3 葛仙岩
        5.2.4 崇元观
    5.3 小结
6 隋唐五代的吉安园林
    6.1 历史背景
        6.1.1 隶属沿革——吉水、龙泉的始立
        6.1.2 经济环境——河海清宴下的经济复兴
        6.1.3 文化环境——佛、道的兴盛与书院的开端
    6.2 寺观园林的兴盛
        6.2.1 安隐寺
        6.2.2 能仁寺
        6.2.3 天长寺
        6.2.4 梅仙观
        6.2.5 清潭集虚观
    6.3 公共园林的萌发
        6.3.1 捣石
        6.3.2 琴亭
    6.4 小结
7 两宋时期的吉安园林
    7.1 历史背景
        7.1.1 隶属沿革——永丰、万安的始立
        7.1.2 经济环境——技术的革新与经济的繁荣
        7.1.3 文化环境——书院文化的蓬勃发展
    7.2 私家园林的兴起
        7.2.1 东园
        7.2.2 生春翰墨之隙斋
        7.2.3 晋侃读书台
        7.2.4 戏鱼堂
    7.3 书院园林如日方升
        7.3.1 白鹭洲书院
        7.3.2 竹园书院
        7.3.3 柳溪书院
        7.3.4 云津书院
        7.3.5 永丰先师庙
        7.3.6 龙泉文昌庙
    7.4 寺观园林的繁荣
        7.4.1 净居寺
        7.4.2 能仁寺
        7.4.3 承天宫
        7.4.4 泰霄观
        7.4.5 清潭集虚观
        7.4.6 清都观
    7.5 公共园林的兴盛
        7.5.1 武陵泷
        7.5.2 明秀楼
        7.5.3 秋月寒江亭
    7.6 官署园林崭露头角
        7.6.1 龙泉县署
        7.6.2 山光楼
        7.6.3 快阁
    7.7 祠堂园林逐渐诞生
        7.7.1 西阳宫
    7.8 小结
8 元明时期的吉安园林
    8.1 历史背景
        8.1.1 隶属沿革——吉安之名初立峡江县始立
        8.1.2 经济环境——过剩人口促成的农商共兴
        8.1.3 文化环境——理学的繁荣与心学的初兴
    8.2 私家园林的繁荣
        8.2.1 山间明月楼
        8.2.2 春浮园
        8.2.3 南秀轩
        8.2.4 北园
        8.2.5 刘氏废园
        8.2.6 映雪斋
    8.3 书院园林欣欣向荣
        8.3.1 白鹭洲书院
        8.3.2 云津书院
        8.3.3 盘窝书院
        8.3.4 观澜书院
        8.3.5 学古楼
        8.3.6 正学书院
    8.4 寺观园林艰难发展
        8.4.1 净居寺
        8.4.2 浮玉阁
        8.4.3 清泉庵
        8.4.4 承天宫
        8.4.5 端威观
        8.4.6 泰霄观
    8.5 人文化公共园林的浮现
        8.5.1 吉水城隍庙
        8.5.2 流觞曲水石
        8.5.3 明秀楼
    8.6 官署园林的衰微
        8.6.1 独坐轩
    8.7 会馆园林的兴起
        8.7.1 青原会馆
        8.7.2 西原会馆
    8.8 祠堂园林的发展
        8.8.1 富田村诚敬堂
    8.9 小结
9 清时期的吉安园林
    9.1 历史背景
        9.1.1 隶属沿革
        9.1.2 经济环境——战火中重创的吉安经济
        9.1.3 文化环境——重重枷锁下的文化艰难发展
    9.2 私家园林的式微
        9.2.1 中书第活秀园
    9.3 书院园林的稳步发展
        9.3.1 白鹭洲书院
        9.3.2 笥峰书院
        9.3.3 五峰书院
        9.3.4 石阳书院
        9.3.5 砥英书院
        9.3.6 观澜书院
    9.4 寺观园林先兴后衰
        9.4.1 净居寺
        9.4.2 永寿禅院
        9.4.3 圆觉寺
        9.4.4 愚山庵
        9.4.5 东山寺
        9.4.6 百华寺
        9.4.7 狮山寺
    9.5 官署园林逐渐复兴
        9.5.1 龙泉县署
        9.5.2 峡署
        9.5.3 儒学训导署
        9.5.4 安福考棚
    9.6 公共园林的兴盛
        9.6.1 银山
        9.6.2 环秀亭
        9.6.3 龙神庙
        9.6.4 宝阳楼
        9.6.5 清芬楼
    9.7 会馆园林
        9.7.1 龙泉会馆
    9.8 祠堂园林的日趋成熟
        9.8.1 正亮堂
    9.9 其他园林
        9.9.1 钓源古村
        9.9.2 渼陂古村
        9.9.3 燕坊古村
    9.10 小结
10 吉安古代园林地方特色探研
    10.1 庐陵文化影响的园林形式
    10.2 文化交织导致的园林属性转变
    10.3 理学与心学共同影响的造园思想
        10.3.1 理学教化下的书院营建
        10.3.2 后起之秀的心学书院
    10.4 复杂地貌下产生的各类园林
    10.5 个性化的园林建置
        10.5.1 匠心独运的书院选址
        10.5.2 别具一格的种植方式
        10.5.3 情有独钟的植物选择
        10.5.4 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
11 结论与展望
    11.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11.2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吉安市古代园林年表说明
附录二 :杨万里交游考
附录三 :明·萧士玮·春浮园记
附录四 :明·解缙·清潭集虚观记
附录五 :吉水杨氏南园记
附录六 :明·周忱·西园菊隐记
致谢
作者简介

(9)《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上篇——《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研究
    第一章 《陈士业先生集》整理
        第一节 凡例
        第二节 《陈士业先生集》文献整理与校注
        序1
        序2
        序3
        陈征君文集弁言
        《石庄初集》目录一
        《石庄初集》目录二
        《石庄初集》目录三
        《石庄初集》目录四
        《石庄初集》目录五
        《石庄初集》目录六
        《寒崖近稿》卷一目录
        《寒崖近稿》卷二目录
        《敦宿堂畱书》目录一
        《敦宿堂畱书》目录二
        《鸿桷集》卷一目录
        《鸿桷集》卷二目录
        《鸿桷续集》卷一目录
        《鸿桷续集》卷二目录
        《恒山存稿》目录一
        《恒山存稿》目录二
    第二章 《陈士业先生集》研究
        第一节 《陈士业先生集》的版本与价值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陈士业先生集》研究
        一、目录错讹汇总
        二、文中缺页汇总
        第三节 新风楼藏《陈士业先生全集》研究
        一、目录错讹汇总
        二、文中缺页汇总
下篇——陈弘绪研究
    第一章 陈弘绪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陈弘绪父母葬地及其老家考索
        第三节 陈弘绪的从官经历
        一、晋州知州
        二、湖州知府
        三、舒城县令
        四、南直安庐监军推官,理安庆府、庐州府军务
        第四节 陈弘绪的文学活动
        一、杏花楼社
        二、豫章社
        三、复社
        第五节 陈弘绪着作考
        一、《寒夜录》
        二、《南昌郡乘》
        三、《江城名迹》
    第二章 陈弘绪交友考
        第一节 与徐世溥的交往
        第二节 与万时华的交往
        第三节 与艾南英的交往
        第四节 与贺贻孙的交往
        第五节 与宋应星的交往
        第六节 与施闰章的交往
        第七节 与方以智的交往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陈弘绪年谱
    附录二 《故征君晋州知州陈公墓志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江西地区生产的元代高足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第二章 江西元代高足杯的出土情况
    2.1 窑址发掘与采集
    2.2 窖藏出土
    2.3 墓葬出土
    2.4 沉船出土
    2.5 遗址出土
第三章 江西元代高足杯的类型与分期研究
    3.1 江西元代高足杯类型研究
        3.1.1 青釉高足杯
        3.1.2 青白釉高足杯
        3.1.3 卵白釉高足杯
        3.1.4 青花高足杯
        3.1.5 黑釉高足杯
        3.1.6 釉里红高足杯
        3.1.7 白釉描金高足杯
        3.1.8 白釉红绿彩高足杯
    3.2 江西元代高足杯分期研究
        3.2.1 第一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大四年(1311年)
        3.2.2 第二期皇庆元年(1312年)——后至元六年(1340年)
        3.2.3 第三期至正元年(1341年)——洪武四年(1371年)
        3.2.4 演变规律
第四章 相关问题研究
    4.1 元代高足杯的源流
    4.2 元代高足杯的功用
        4.2.1 实用性酒具
        4.2.2 供奉、祭祀用礼器
        4.2.3 官府公用器
        4.2.4 民用商品瓷
    4.3 江西元代高足杯的销路
        4.3.1 内销
        4.3.2 外销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有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史前玦饰研究[D]. 张弛. 安徽大学, 2020(08)
  • [2]新余马洪老酒营销策略研究[D]. 徐仕祺.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D]. 江知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宜春版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研究[D]. 望晶晶. 南昌大学, 2019(02)
  • [5]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陶甗研究[D]. 宋阿倩. 西北大学, 2019(12)
  • [6]宜春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郭梦雨. 吉林大学, 2018(12)
  • [8]吉安市古代园林调查研究[D]. 谢官宏.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9]《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D]. 佘梅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10]江西地区生产的元代高足杯研究[D]. 黄明秋. 山西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宜春地区文物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