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明[1](1987)在《协调教学训练比赛关系,提高中师体育质量》文中研究指明 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中的一环,而这一环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又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一九八六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二号文件的附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还应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体育选修课,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毕业后能任兼职体育教
蒋宏宇[2](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张廷斌,安玉杰[3](1990)在《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文中研究指明作者针对中师的培养对向,认为必须抓好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对第一课堂教学起着补充、深化、扩展,提高的作用,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作者并提出了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冉娅雪[4](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文中认为课程是学校最富有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历来师范教育改革莫不以课程为突破口。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发轫于近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在川南泸州创办的经纬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是趋于统一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域特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变历程曲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历程的研究、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莫不对当今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原四川省内五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史、师范教材、教务类档案及国家和四川省颁布的重要教育文件等为研究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展开研究。正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中等师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停滞与倒退阶段(1966-1976)、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变,在对课程目标历史沿革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取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概括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演变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后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第四部分聚焦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进历程的梳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体现在师范教材中,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师的教学大纲,并且梳理了中等师范教材发展历程。第五部分基于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进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
张福斋[5](1991)在《学大庆经验 创一流水平》文中研究指明 1990年6月21日到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教育委员会和人事教育部在大庆师范学校召开了“石油中专学大庆优化育人现场会”。我和教务副主任努尔拉(维吾尔族)同志有幸参加了这次意义重大、内容新颖的会议。为了扎扎实实学大庆和大庆师范学校的先进而新鲜的经验,把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师范学校办得更好,我们于7月上旬
柳佑华[6](1999)在《中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盛丽芳[7](2014)在《分析中师生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应采取的策略》文中提出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新的年轻一代小学教师的主要院校,小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重要基础性教育,所以新一代的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小学教育的品质,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小学教师,中等师范类的体育教师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潜心专研培养的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关哲[8](1989)在《中小学体育管理整体改革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中小学校体育的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中小学普遍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体育应如何管理?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改革是多方面的,而学校体育的管理改革又是多层次的。作为教育部门,应根据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按照李鹏同志关于“学校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的指
王硕[9](2017)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关注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就是关注小学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教师教育领域,以国家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最低标准为原则,通过研究形成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雏形,以此来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本研究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需求、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传统“项目划分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这种模式与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理念、不同学段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以及未来施教对象、教材等方面存在着错位现象,本研究提出“学段划分模式”的新构想。该模式将解决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形式演变中的断层现象,同时为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和促进各学段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二、本科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是解决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的最佳途径。三、深入访谈更加符合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需求的研究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后,学生应具备适合小学体育教育特点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体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四、小学体育教师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者、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者、学校体育工作的激励与评价者、学校体育工作的沟通与合作者、学校体育工作的反思与发展者五种角色,。他们需要掌握小学生发展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知识,四类知识总计21个条目的内容,并要具备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能力、课余训练和比赛方面的能力,各项能力均包括五个维度,总计60个条目内容。五、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组成。总学分在140-170之间。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技能,专业能力培养实践。建议课程比例按照“公共基础课程25.4%+学科专业课程42.7%+教师教育课程32%”来设计,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最低必修36学分、教师教育课程最低学分45学分(其中最低必修3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最低学分为60学分(其中最低必修42学分)。六、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雏形,将可作为正在进行或有意进行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参考。七、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当前的培养目标表述不准确、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课程缺失严重。八、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质量要从招生、职前教育、入职、职后培训等多个方面共同抓起。
高庆春,马福海[10](1992)在《中师体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的途径》文中指出 中师体育专业学生将是小学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从对中师毕业生在小学任教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较狭窄,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小学体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其一,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的环节薄弱;其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中师体育
二、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
4.1.1 社会背景 |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1.1 社会背景 |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1.5 总体评价 |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2.1 社会背景 |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2.5 总体评价 |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1 社会背景 |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2.5 总体评价 |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3.1 社会背景 |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3.5 总体评价 |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4)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历史之源:中师率先开启小学教师“综合培养”模式 |
(二)现实之困:对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切与思考 |
(三)理论之思: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 |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课程设置 |
(二)四川省 |
(三)中等师范学校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五、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历程 |
一、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 |
二、停止与倒退阶段(1966-1976) |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 |
四、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 |
第三章 从“双重”到“单一”——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演变 |
一、课程目标演进概述 |
(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双重课程目标 |
(二)徘徊于为小学和中学培养师资的课程目标 |
(三)转变为以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单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目标的特点 |
(一)形式取向:偏重于普遍性目标 |
(二)价值取向:从社会需求到兼顾个人发展 |
三、对课程目标演变历程的思考 |
第四章 从“单一善变”到“稳定均衡”——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 |
一、课程结构演变概述 |
(一)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 |
(二)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 |
(三)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
四、课程结构的特点 |
(一)统筹协调各学科 |
(二)课程结构向均衡性、层次性、灵活化方向发展 |
五、对课程结构演变历程的思考 |
第五章 从“向外学习”到“因地制宜”——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变 |
一、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
(一)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 |
(二)突出政治性的课程内容 |
(三)因地制宜的课程内容 |
二、教材发展概述 |
(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
(二)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
三、课程内容特点 |
(一)课程内容文理艺渗透,有显着的基础性 |
(二)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 |
四、对课程内容演变历程的思考 |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 |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定位 |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
三、整合课程内容,促进知识的融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分析中师生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应采取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师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
1.1中师生处于体育学习的最佳时间 |
1.2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具备良好的认知 |
1.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
1.4培养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态度 |
1.5培养学生体育的组织管理能力 |
2培养中师生体育学习能力的主要策略 |
2.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培养中师生体育能力的基础 |
2.2改革教学考核制度,增加实践能力检测 |
2.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
(9)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视角、定位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定位 |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的整体思路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四、研究假设与研究任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任务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人才培养 |
(二)培养方案 |
(三)职前教育 |
(四)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 |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 |
(一)国外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 |
(二) 我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 |
三、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研究 |
(一)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
(二)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
四、小结及启示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 数理统计法 |
(四)逻辑分析法 |
第四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 |
(一)国家政策、法规当航标 |
(二)专业标准为依据 |
二、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
(三)教师教育理论 |
三、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观点剖析○2 |
(一)我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
(二)传统“项目划分模式”下的几个矛盾现状 |
(三)“学段划分模式”新构想 |
(四)两种不同模式下课程体系特征的比较 |
(五)“学段划分模式”的实践价值 |
(六)结语 |
第五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需求研究 |
一、研究设计的依据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研究的结果 |
(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二)学习者群访谈结果归纳 |
(三)学校专家群访谈结果归纳 |
(四)教育专家群访谈结果归纳 |
四、启示与思考 |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目的、危机与机遇 |
(二)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制定 |
(三)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 |
(四)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方案的阶段性特征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
一、理论部分 |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
(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等概念的层次与关系 |
(三)培养目标的要素 |
二、调查部分 |
(一)技术路线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四)讨论 |
第七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
一、理论部分 |
(一)研究的立足点 |
(二)本部分研究的整体思路设计 |
(三)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 |
(四)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理论 |
二、调查部分 |
(一)研究目标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
(四)研究所思考的几个相关问题 |
第八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
一、关于专业名称的探索 |
二、关于招生与学制的探索 |
(一) 招生 |
(二) 学制 |
三、关于教学保障条件的探索 |
(一)制度保障 |
(二)师资队伍 |
(三)实践教学条件 |
四、探索性地形成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
第九部分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的案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培养目标 |
(二)培养规格 |
(三)课程体系 |
三、小结 |
第十部分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一)招生 |
(二)培养 |
(三)入职 |
(四)职后培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件 2:访谈提纲 |
附件 3:函询问卷 |
附件 4:调查问卷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中师体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创造条件。 |
二、丰富第二课堂,为学生充分发挥才能创造条件,缩小学生进入“角色”的心理差距。 |
三、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
四、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协调教学训练比赛关系,提高中师体育质量[J]. 李月明. 辽宁体育科技, 1987(05)
-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3]谈中师体育第二课堂教学[A]. 张廷斌,安玉杰.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4]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D]. 冉娅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学大庆经验 创一流水平[J]. 张福斋.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1991(01)
- [6]中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 柳佑华. 娄底师专学报, 1999(01)
- [7]分析中师生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应采取的策略[J]. 盛丽芳. 读书文摘, 2014(14)
- [8]中小学体育管理整体改革初探[J]. 关哲. 体育教学与训练, 1989(02)
- [9]我国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方案研究[D]. 王硕.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7)
- [10]中师体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的途径[J]. 高庆春,马福海. 学校体育,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