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矿山开发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关于印发矿山开发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一、关于印发《矿井开拓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荣[1](2020)在《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老旧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大量的工业建筑由于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从而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废弃煤矿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废弃煤矿区内的既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入手,抓住要点,破局求解,既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情感,进而带动整个废弃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曾经辉煌,现已衰败的徐州夹河煤矿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在1970年代建成的生产区既有工业建筑,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案例分析比较、实地踏勘调研等多种方式,归纳总结出适用于废弃煤矿区规划和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废弃矿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借鉴学习其设计层面的思路、要点和手法。结合笔者所参与的四校联合教学毕业设计课程,选取了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具有代表性的三类既有建筑:浴室福利楼、灯房和副井联合建筑、煤仓建筑和单层厂房仓库建筑,进行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分析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使用现状和问题,确定了废弃煤矿区空间环境和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目标、原则和思路,然后,从园区规划到建筑单体层面,论述了生产区内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策略,同时,通过笔者参加的方案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对生产区既有建筑的新老结合的室内外空间设计进行了深入探索。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的更新改造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共分为6章。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等方面,并构建整体框架;其次,提出了废弃煤矿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然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实际案例,结合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的项目实践,制定了符合该片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的目标、思路和策略;接着,基于前文的理论方法与现状分析,对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三类既有建筑进行改造设计表达;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创新点,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全文字数69217字,图表149幅(其中图138幅,表11幅)及附录4个。

闫觅[2](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吴银娟[3](2014)在《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正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煤矿企业。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这些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安全问题已成燃眉之急。近些年来,尽管煤矿在生产上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有所增加,但是“安全文化”依然是煤矿企业的软肋。安全文化是保证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最持久、最稳妥、最有效的因素。通过对国内煤矿安全事故对比分析,我国煤矿矿难频繁的根本原因是安全没有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新窑煤矿作为一家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在目前的煤炭行业大环境下,急需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已经着手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安全文化体系还有待完善。本文在对安全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新窑煤矿企业的实际,探讨了新窑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新窑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并对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新窑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法、实施步骤与运行保障方法。

余勤飞[4](2014)在《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评价及再利用研究 ——以平朔煤矿为例》文中提出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68.0%,然而煤矿开采会造成大量的土地损毁,1987-2009年损毁土地100万hm2,约占矿产资源损毁土地的59.5%。这说明煤矿损毁土地已成为我国土地复垦最重要的对象之一,而煤矿工业场地作为煤矿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占用和污染损毁土地。矿产资源整合、资源枯竭(闭坑)和历史遗留等产生的大量废弃煤矿工业场地,而土地用途转换和二次开发利用必须首先进行环境质量评价,这对煤矿工业场地土壤环境评价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我国场地污染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化厂、农药厂、钢铁厂等遗留场地,而对煤矿工业场地的研究则非常缺乏。在界定工业场地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煤矿工业场地6个共性特征,为本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在前期调研和土壤污染环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筛选煤矿工业场地特征污染物。依据土壤采样规范,在工业场地内外共采集剖面土壤25个样点(81个混合点位)69个土壤样品。首先,研究煤矿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总体分布特征。将煤矿工业场地及周边划分为区位空间和水流空间,区位空间分为核心区、辅助区、排土场地、原地貌1和原地貌2,水流空间分为上游、中游、下游1和下游2。结果表明无机物在不同分区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PHs和PAHs有机物的差异性大于无机物。其次,研究工业场地内不同功能区土壤污染分布特征。工业场地划分为污水处理厂、洗煤厂、维修厂、油库、炸药厂和办公区7个不同功能区,采用时空替代法将工业场地生产时间划分为1987年和2001年。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物PHs和PAHs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着大于无机物,有机物在1987年显着高于2001年,而无机物在两个时间段之间差别明显,这说明有机物的污染累积和叠加效应大于无机物。再次,利用地累积、单因子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土壤污染。地累积和单因子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偏差,工业场地内外总金属污染指数差异不明显,Hg和Zn相对污染较大。场地内土壤PHs和PAHs单因子指数显着高于场地外,场地内土壤存在重度有机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也表明场地内PHs和PAHs显着高于场地外,场地内各功能区的污染指数排序为炸药厂>洗煤厂>维修厂>油库>污水处理厂>矸石电厂>办公区。在基础上,典型污染物Hg、PHs和PAHs中的BaP、CHR绘制了污染超标、污染等级和污染空间插值分布图。最后,初步设计工业场地再利用功能布局。根据煤矿工业用地特征提出了煤矿工业场地利用3个演变阶段、4个演变类与3个演变过程,以此为基础进行利益诉求和功能效益分析。通过解译1986-2013年6期遥感影像,结合平朔煤矿生产历史,分析煤矿工业场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工业场地再利用进行SWOT分析,最后提出基于功能分区的再利用布局。

张志强[5](2014)在《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利用界面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煤矿井下工程(主要包括开拓、掘进、安装、回采、回撤五大核心工程)的综合协同管理问题。依据界面管理、协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理论,首先,构建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体系;然后,分别对其目标、过程、组织子体系的协同管理体系、界面管理方法、建模和测量评价方法等进行研究;其次,构建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建立煤矿井下工程全面协同度测量模型和指标体系,选择开滦集团煤业公司下属A煤矿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煤矿的煤矿井下工程系统的协同度逐年提高,协同管理方法的应用给A煤矿井下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煤矿科学管理的内容,对实现煤矿井下工程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与协调,提高煤矿管理效益和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宝银昙[6](2013)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生产始终是煤矿企业头等重要的工作。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设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首先,基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内涵、特征、目标及原则,提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原理,丰富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理论体系内涵。其次,在分析探讨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的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思路,并构建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然后,分析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影响因素,结合指标体系建设原则,设计出观念、行为、管理及物态等4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成为可能。最后,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内容,采用基于可拓相似系数的权重计算方法和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建立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并应用可拓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矿井-王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体系具有科学、简便等特点,对理论指导煤矿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及评价建设效果,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卜小平[7](2011)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文中指出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煤矿安全事故,改善大气环境,增加能源供给。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借鉴国外煤层气开发主要国家的经验,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步伐。影响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核心要素、支柱要素、投入要素、环境因素等四大类共16个因素,所有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蛛网,反映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在蛛网中:市场需求是核心;5个支柱要素与市场需求结成蛛网骨架,呈放射状,将其他因素分两个层次结在一起;5个投入要素紧密围绕在核心周围,通过蛛网骨架,织结成蛛网的核心圈层;5类环境因素借助5个支柱在核心圈层外形成蛛网的外围圈层,作为中国煤层气产业的生态环境。这就是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蛛网分析模型。基于蛛网模型,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得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关键和成套适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勘探开发投入不足,投资环境有待改善;行业主体力量薄弱,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机制不合理;法规政策不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开发利用成本高,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煤层气与煤炭开发有待进一步协调。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提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为:针对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以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为驱动,扩大产业总量;以培育企业素质为基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以专业化集群化为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煤层气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利益驱动机制作用发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完善长输管线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标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以安全环保治理为推手,建立中国CSRDM补偿机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加强管理与沟通,建立煤层气与煤炭开发协调机制等。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前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利用专家预测法、Hubbert模型、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预测并综合分析表明,专家预测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市场供需趋势比较符合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实际。模型预测表明,中国地面煤层气产量将于2015年达到100×108m3,2030年达到500×108m3。(2)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预测。研究认为:目前处于煤层气产业成长初期;2015年进入稳定成长期,并将持续到2030年;煤层气产业成熟期将从2030年持续到常规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被终结。

郑爱华[8](2009)在《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而安全投入机制的弱化导致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高,致使我国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急需对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系统研究。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从煤炭企业和政府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了安全投入体系。对企业安全投入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两方面进行。根据煤矿安全投入制度变迁折射出的问题——现行煤炭企业作为安全投入主体投入动力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且安全投入效率低等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问题,逐一进行实证研究,以增强企业投入动力。其中: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研究,运用协整理论与方法,首次研究企业安全投入能力判别标识,即安全投入企业的财务特征,并将利润作为判断企业安全投入充分与否的指示器。其次,采用VAR模型,对影响安全投入的多因素进行动态冲击响应研究,探讨影响企业安全投入的关键因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结构研究从国有重点煤矿的综合要素投入和企业实际案例研究两方面展开,综合分析运用泊松回归模型,明确安全投向;案例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以煤矿连续十多年的实际投入资料,确定安全投向,以提高煤矿安全投入的效率,为企业实际配置安全资源提供借鉴。政府安全有效的外部监管是实现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采用动态两阶段博弈模型,探讨政府与企业的动态博弈关系,研究监管力度的选择、监管的手段及监管对象的确认,以及如何与企业安全投资策略相结合,政府如何实施分类管理,以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的弱化导致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高;二是,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的核心应是企业安全自主投入和政府安全监管的有机结合;三是,企业安全投入研究应包括安全投入规模和结构研究,首次研究企业安全投入能力判别标识,国有重点煤矿利润与安全资金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只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安全投入方有保障;财务特征是判断企业安全投入充分与否的指示器。影响安全投入的关键因素有:企业的生产规模(产量)、劳动效率及盈利能力。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煤炭科学技术的研发及转换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投入的程度;合理的安全投入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四是,煤矿安全有效的外部监管是关系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监管应区分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其安全投资策略,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有效监管。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安全投入体系,较以往只是针对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更系统,全面。二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出发研究煤矿安全投入体系构建,认为企业安全投入有效性是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内因。三是从研究方法上,运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制度经济学、博弈论、财务理论、产业经济性等应用到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体系分析中,并总结提出煤矿安全投入体系应是企业投入有效性与政府监管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陕西省煤炭学会[9](2009)在《煤炭篇——(1990~2005)》文中研究表明

余喜军[10](2007)在《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煤矿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显着。然而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安监局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6年,我国煤矿企业因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死亡总计高达16759人。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到我国煤矿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有效遏制这些安全问题的发生已成燃眉之急。分析近年来煤矿企业事故高发原因,我们发现,虽然存在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煤矿企业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缺失。因此,对我国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正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安全文化建设,将煤矿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目的。最后,还将结合科研课题对河南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应用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以下对各部分进行简要的概括: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基于对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安全形势的分析,得出了结论,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煤矿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的重大问题。接下来,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安全文化建设,将煤矿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目的。最后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关于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综述。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综述和安全文化相关理论综述。首先,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总结和展望,并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接下来,在安全文化方面,界定了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总结了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并特别地从联系和差别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启示和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认为存在死亡率高、监察不力、管理落后、投入不足、超能生产、预防缺位、人才缺乏、培训不够、技术落后和中介不全等严重问题;接下来,指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理解存在误差和方法有待改进等不足之处;接着,分析了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德国、日本等主要产煤国的安全管理经验,得出了一些启示;最后,在分析安全文化的特点和对象的基础上,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等层面构建了我国煤矿企业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第四部分是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评价。主要包括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和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通过组织的承诺、管理参与、员工授权、奖惩系统、报告系统和素质培养等六个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得分进行评价。接下来,介绍了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先是构建包括总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在内的煤矿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接着介绍了煤矿安全文化的模糊(Fuzzy)综合评判具体步骤。第五部分是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主要包括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及天安五矿的简介、天安五矿安全体系的构建两部分内容。在天安公司五矿的安全文化构建部分,首先阐述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阐述了原则和要求,接着指出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然后根据文章第三部分我国煤矿企业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构建了五矿安全文化体系,该体系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形象文化五大层次。在安全精神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安全价值观;在安全制度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质量明细化管理制度、事故预防管理制度、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职业安全健康认证制度等八个方面的安全制度体系;在安全行为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行为准则、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责任落实等几个方面的安全行为体系;在安全物质文化层次中,指出了五矿应构建包括产品和厂容厂貌在内的安全物质文化体系;鉴于安全视觉识别系统能通过对人的视觉刺激,警示工作人员遵章作业,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文章最后还构建了五矿的安全形象文化体系。

二、关于印发《矿井开拓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印发《矿井开拓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废弃煤矿区再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1.1.2 我国废弃煤矿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前景
        1.1.3 徐州夹河废弃煤矿区的历史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
        1.4.2 棕地
        1.4.3 煤矿废弃地
        1.4.4 旧工业建筑
        1.4.5 既有建筑改造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技术线路及框架
第2章 废弃煤矿区既有建筑改造理论与方法
    2.1 废弃煤矿区更新改造指导理论
        2.1.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触媒理论
        2.1.3 城市更新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废弃煤矿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
        2.2.2 尊重原场地特征的原则
        2.2.3 生态性原则
        2.2.4 人性化设计原则
    2.3 废弃煤矿区既有建筑改造方法
        2.3.1 功能置换
        2.3.2 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2.3.3 外部空间改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弃煤矿区既有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3.1 废弃矿区既有建筑改造案例选取原则
        3.1.1 现实性原则
        3.1.2 典型性原则
        3.1.3 针对性原则
    3.2 国外废弃矿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案例研究
        3.2.1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3.2.2 塞尔维亚工业遗产中心
        3.2.3 英国伦敦卸煤场
    3.3 国内废弃矿区更新改造的案例研究
        3.3.1 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3.3.2 湖南宁乡竹山塘遗址公园
        3.3.3 徐州新河煤矿工业建筑适宜性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目标、思路和策略
    4.1 项目背景概况
        4.1.1 总体概况
        4.1.3 煤矿生产区概况
        4.1.4 既有建筑基础资料
    4.2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目标
    4.3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思路
        4.3.1 徐州夹河煤矿区SWOT分析
        4.3.2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要点
        4.3.3 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规划思路
        4.3.4 既有建筑单体改造思路
    4.4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策略
        4.4.1 徐州夹河煤矿总体规划改造策略
        4.4.2 生产区规划改造策略
        4.4.3 既有建筑单体改造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表达
    5.1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的总体规划设计
        5.1.1 徐州夹河煤矿规划分析
        5.1.2 改造的总体范围
        5.1.3 改造要求
        5.1.4 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的总体规划设计
    5.2 浴室福利楼、灯房和副井联合建筑更新改造设计
        5.2.1 浴室福利楼、灯房和副井联合建筑现状及问题
        5.2.2 浴室福利楼、灯房以和副井联合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5.2.3 浴室福利楼、灯房以和副井联合建筑外部空间改造
    5.3 煤仓建筑更新改造设计
        5.3.1 煤仓现状及问题
        5.3.2 煤仓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5.3.3 煤仓建筑外部空间改造
    5.4 单层厂房仓库建筑更新改造设计
        5.4.1 单层厂房仓库建筑现状及问题
        5.4.2 单层厂房仓库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5.4.3 单层厂房仓库建筑外部空间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论文研究结论
        6.1.2 废弃煤矿区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特点
        6.1.3 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22 家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概况
附录2:建筑学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任务书
附录3:徐州夹河矿调研测绘资料
附录4:徐州夹河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改造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
        1.2.2 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国外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
        1.3.2 关于煤矿安全文化的研究
        1.3.3 关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3 研究路线
2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新窑煤矿简介
    2.2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2.2.1 安全文化建设的历程
        2.2.2 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2.3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1 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2 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3 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4 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案
    3.1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3.1.1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内容
        3.1.2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内容
        3.1.3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内容
        3.1.4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内容
    3.2 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3.2.1 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3.2.2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3.3 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3.3.1 加强人的因素建设
        3.3.2 物的因素的建设
        3.3.3 管理因素的建设
4 新窑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
    4.1 实施方法
    4.2 实施步骤
    4.3 安全文化建设的运行保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评价及再利用研究 ——以平朔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矿业资源城市现状
        1.1.2 土地复垦现状
        1.1.3 污染土壤(场地)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与意义
        1.2.2 课题支撑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土地与土壤
        2.1.2 污染场地与污染土壤
        2.1.3 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物
        2.1.4 土地复垦与土壤修复
        2.1.5 资源型城市与矿业资源城市
        2.1.6 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1.7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土壤环境背景值
        2.1.8 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再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2 土地利用区位理论
        2.2.3 土壤污染统计与空间分布理论
        2.2.4 废弃地再利用相关理论
        2.2.5 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矿工业场地类型与共性特征
    3.1 工业场地内涵与分类
        3.1.1 工业场地内涵
        3.1.2 工业场地分类
    3.2 煤矿工业场地组成与分类
        3.2.1 煤矿工业场地内涵
        3.2.2 煤矿工业场地分类
    3.3 煤矿工业场地共性特征
        3.3.1 区域分布与地形特征
        3.3.2 土地损毁特征
        3.3.3 内部功能分区特征
        3.3.4 生产规模特征
        3.3.5 生命周期特征
        3.3.6 用地获取与退出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概况与土壤采样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煤矿工业场地概况
    4.2 煤矿工业场地特征污染物初步筛选
        4.2.1 煤与煤矸石化学组成分析
        4.2.2 土壤污染环节分析
        4.2.3 土壤污染物理化性质
    4.3 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样点布设
        4.3.1 土壤样点布设思路与原则
        4.3.2 土壤样点布设方法与依据
    4.4 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样品采样与质制
        4.4.1 采样现场记录
        4.4.2 土壤样品采集
        4.4.3 土壤样品质量控制
    4.5 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样品测试
        4.5.1 土壤样品性状与测试项目
        4.5.2 土壤测试方法与质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特征
    5.1 土壤污染测试结果评价与空间划分
        5.1.1 土壤污染测试结果评价
        5.1.2 煤矿工业场地及周边空间划分
    5.2 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物区位空间分布特征
        5.2.1 土壤无机污染物区位空间分布特征
        5.2.2 土壤有机污染物区位空间分布特征
    5.3 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物水流空间分布特征
        5.3.1 土壤无机污染物水流空间分布特征
        5.3.2 土壤有机污染物水流空间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6.1 土壤污染测试结果评价与时空划分
        6.1.1 土壤污染测试结果评价
        6.1.2 工业场地时空划分
    6.2 工业场地不同功能区土壤污染物分布
        6.2.1 不同功能区土壤无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6.2.2 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6.3 工业场地不同时间土壤污染物分布
        6.3.1 不同时间土壤无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6.3.2 不同时间土壤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评价
    7.1 工业场地主要土壤污染来源解析
        7.1.1 土壤无机污染源识别
        7.1.2 土壤有机污染源识别
    7.2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等级评价
        7.2.1 土壤污染评价概况
        7.2.2 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等级评价
        7.2.3 工业场地不同功能区土壤污染等级评价
    7.3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空间分布评价
        7.3.1 土壤污染超标分布
        7.3.2 土壤污染等级分布
        7.3.3 安太堡土壤污染空间插值分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业场地再利用研究
    8.1 工业场地利用演变分析
        8.1.1 工业场地利用阶段与过程演变
        8.1.2 工业场地利用利益与效益演变
    8.2 平朔煤矿工业场地时空演变规律
        8.2.1 生产历史
        8.2.2 数据处理
        8.2.3 结果与分析
    8.3 工业场地利用的 SWOT 分析
        8.3.1 SWOT 分析概况
        8.3.2 工业场地利用 SWOT 分析
    8.4 工业场地再利用功能布局
        8.4.1 功能布局原则
        8.4.2 再利用关键因素分析
        8.4.3 工业场地再利用功能布局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体系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研究综述
        1.2.2 工程项目界面管理研究综述
        1.2.3 煤矿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边界
        1.3.1 煤矿井下工程定义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协同学基本理论
        2.1.1 协同学理论
        2.1.2 协同学的发展
    2.2 协同管理基本理论
        2.2.1 协同管理理论
        2.2.2 协同管理的应用
    2.3 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2.3.1 项目管理理论
        2.3.2 项目管理的应用
    2.4 工程项目界面管理基本理论
        2.4.1 界面理论
        2.4.2 工程项目界面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分析及其界面协同管理体系
    3.1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构建
        3.1.1 煤矿井下工程特点
        3.1.2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分析及框架
        3.1.3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协同适应性分析
    3.2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及其机制
        3.2.1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概念
        3.2.2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理念
        3.2.3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机制
    3.3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界面识别及管理
        3.3.1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管理过程
        3.3.2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识别
        3.3.3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管理
    3.4 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体系
        3.4.1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协同管理体系
        3.4.2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协同管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井下工程目标协同及其协同优化模型
    4.1 工程项目目标协同概述
    4.2 煤矿井下工程目标体系及其协同分析
        4.2.1 煤矿井下工程目标体系
        4.2.2 煤矿井下工程目标协同分析
    4.3 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目标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4.4 煤矿井下工程目标界面体系及其识别与管理
        4.4.1 目标界面体系
        4.4.2 多目标界面识别与管理
        4.4.3 子目标界面识别与管理
    4.5 煤矿井下工程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
        4.5.1 多目标优化原理
        4.5.2 煤矿井下工程多目标方程
        4.5.3 煤矿井下工程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
        4.5.4 煤矿井下工程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协同及其过程建模
    5.1 工程项目过程协同概述
    5.2 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体系及其协同分析
        5.2.1 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
        5.2.2 煤矿井下工程范围管理
        5.2.3 煤矿井下工程过程体系
        5.2.4 煤矿井下工程过程协同分析
    5.3 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5.3.1 单项工程协同体系
        5.3.2 单工作面工程协同体系
        5.3.3 多工作面工程协同体系
        5.3.4 各体系协同机制比较
        5.3.5 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协同有序度
    5.4 煤矿井下工程过程界面体系及其识别与管理
        5.4.1 过程界面体系
        5.4.2 工程界面识别与管理
        5.4.3 阶段界面识别与管理
        5.4.4 环节界面识别与管理
        5.4.5 工序界面识别与管理
    5.5 基于 Petri 网的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建模
        5.5.1 过程建模及其工具
        5.5.2 Petri 网概述及其适用性分析
        5.5.3 基于 Petri 网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全生命周期过程建模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协同及其有序度测量
    6.1 工程项目组织协同概述
    6.2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体系及其协同分析
        6.2.1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结构
        6.2.2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体系
        6.2.3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协同分析
    6.3 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组织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6.4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界面体系及其识别与管理
        6.4.1 组织界面体系
        6.4.2 单位界面识别与管理
        6.4.3 岗位界面识别与管理
        6.4.4 人员界面识别与管理
    6.5 煤矿井下工程项目型组织结构设计
        6.5.1 煤矿传统组织结构概述
        6.5.2 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6.5.3 煤矿井下工程项目型组织结构设计
    6.6 基于信息熵的煤矿井下工程组织协同有序度测量
        6.6.1 信息熵概述
        6.6.2 组织结构协同有序度的信息熵适应性分析
        6.6.3 煤矿井下工程组织结构的信息熵评价模型
        6.6.4 职能型组织结构协同有序度测量
        6.6.5 项目型组织结构协同有序度测量
        6.6.6 协同有序度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7.1 工程项目信息协同概述
    7.2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背景
    7.3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内涵及特征
        7.3.1 内涵
        7.3.2 特征
    7.4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7.4.1 设计思想
        7.4.2 设计原则
        7.4.3 系统基本结构
        7.4.4 系统逻辑架构
    7.5 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7.5.1 煤矿井下工程生产经营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7.5.2 煤矿井下工程生产安全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7.6 本章小结
8 煤矿井下工程管理全面协同度测量及实证研究
    8.1 协同度测量研究概述
        8.1.1 系统协同度测量研究概述
        8.1.2 系统协同的协同学分析
    8.2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全面协同度测量模型构建
    8.3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全面协同度测量指标体系设计及数据处理
        8.3.1 指标选择
        8.3.2 指标体系构建
        8.3.3 指标释义及计算依据和方法
        8.3.4 数据处理
    8.4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全面协同度测量实证研究
        8.4.1 开滦集团煤矿协同化管理概述
        8.4.2 开滦集团 A 煤矿井下工程系统全面协同度测量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附录A 回采按规范设计考核评分标准表
附录B 回采按设计施工考核评分标准表
附录C 回采按标准验收考核评分标准表

(6)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状
        1.2.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话建设研究现状
        1.2.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基本理论
    2.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内涵及特征
        2.1.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内涵
        2.1.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性质和特征
    2.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目标及原则
        2.2.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目标
        2.2.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原则
    2.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原理
        2.3.1 戴明循环模型
        2.3.2 本质安全化原理
        2.3.3 球体斜坡力学原理
        2.3.4 偏离角最小化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
    3.1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思想
        3.1.1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指导思想
        3.1.2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基本原理
        3.1.3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支撑体系
    3.2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
        3.2.1 纵向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3.2.2 横向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3.2.3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时间单元
    3.3 某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与改进
    3.4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内容
        3.4.1 现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基本思路
        3.4.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定义
        3.4.4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内容
        3.4.5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实施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
    4.1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
        4.1.3 指标体系设计
    4.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2 可拓评价基本概念及步骤
    4.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
        4.3.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等级划分
        4.3.2 确定待评价对象指标和评价内容
        4.3.3 确定待评对象物元
        4.3.4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3.5 指标权重计算
        4.3.6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等级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王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
    5.1 王村煤矿概况
        5.1.1 矿区位置
        5.1.2 井田及周边情况
    5.2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在王村煤矿中的应用
    5.3 王村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
        5.3.1 基础数据的获取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5.3.2 王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等级评价
        5.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安全检查打分表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7)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研究的状况
        1.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流程框架
        1.2.3 本研究的定位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1.3.1 研究方法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研究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产业定义及产业发展阶段
        2.1.1 产业的定义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产业与市场的关系
    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1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意义及在经济学中的定位
        2.3.2 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2.3.3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3.4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5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2.3.6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7 资源竞争力研究
    2.4 产业集聚理论
        2.4.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4.2 产业集聚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2.4.3 产业集聚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第三章 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3.1 相关概念
        3.1.1 煤层气
        3.1.2 煤层气产业
    3.2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3.2.1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概述
        3.2.2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对我国的启示
    3.3 中国煤层气资源情况
    3.4 中国发展煤层气产业的重要意义
        3.4.1 煤矿安全意义
        3.4.2 环境保护意义
        3.4.3 资源意义
        3.4.4 经济意义
        3.4.5 其他社会意义
    3.5 中国煤层气开发与产业发展历程
        3.5.1 广义上的煤层气开发历程
        3.5.2 狭义上的煤层气开发历程
    3.6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
        3.6.1 勘探开发现状
        3.6.2 基础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
        3.6.3 我国煤层气市场产品结构
        3.6.4 典型企业
        3.6.5 基础设施建设
        3.6.6 产业政策
第四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研究
    4.1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研究的边界条件
    4.2 影响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4.2.1 核心要素——市场需求
        4.2.2 投入要素
        4.2.3 支柱要素
        4.2.4 环境因素
    4.3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
第五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5.1 制约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
    5.2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
第六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6.1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研究
        6.1.1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模型研究流程设计
        6.1.2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给预测模型研究
        6.1.3 煤层气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6.1.4 煤层气市场供需趋势预测
    6.2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预测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结论
    7.2 拓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煤矿安全投入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及内容
    2.2 安全投入基本原理
    2.3 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分析
    2.4 煤矿安全投入研究的分析框架
3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现状及制度变迁分析
    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3.2 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状况
    3.3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机制弱化成因
    3.4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制度变迁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
    4.1 “安全”产品的公共属性
    4.2 安全利益分析
    4.3 安全利益关系
    4.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煤矿安全投入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动态冲击响应
    5.1 协整系统建模与方法
    5.2 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财务标识研究
    5.3 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多变量动态冲击响应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6.1 煤矿安全投入结构理论分析
    6.2 计量经济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
    6.3 综合分析——基于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投入结构研究
    6.4 案例分析——基于某矿的安全投入结构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
    7.1 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的制度背景
    7.2 政府与企业安全监管的博弈机理
    7.3 政府实施安全分类监管分析
    7.4 不同类型的企业安全投资策略
    7.5 政府实施分类监管的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文化及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2.1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2.1.1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1.2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2.2 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2.2.1 安全文化及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2.2.2 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2.2.3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3.1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3.1.1 死亡率高
        3.1.2 监察不力
        3.1.3 管理落后
        3.1.4 投入不足
        3.1.5 超能生产
        3.1.6 预防缺位
        3.1.7 人才缺乏
        3.1.8 培训不够
        3.1.9 技术落后
        3.1.10 中介不全
    §3.2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领导重视不够
        3.2.3 理解存在误差
        3.2.3 方法有待改进
    §3.3 国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启示
        3.3.1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2 印度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3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4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5 德国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6 日本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7 总结
    §3.4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3.4.1 安全文化的特点
        3.4.2 安全文化的对象
        3.4.3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3.4.4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评价
    §4.1 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
        4.1.1 量化评价指标
        4.1.2 量化评价步骤
    §4.2 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
        4.2.1 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4.2.2 煤矿安全文化的模糊(Fuzzy)综合评判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5.1 河南平煤集团及天安五矿简介
        5.1.1 河南平煤集团简介
        5.1.2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基本概况
    §5.2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5.2.1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5.2.2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5.2.3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5.2.4 五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关于印发《矿井开拓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夹河废弃煤矿生产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 李荣荣.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2]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3]新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吴银娟.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评价及再利用研究 ——以平朔煤矿为例[D]. 余勤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5]基于界面的煤矿井下工程协同管理体系与方法研究[D]. 张志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 [6]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宝银昙.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7]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D]. 卜小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8]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D]. 郑爱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9]煤炭篇——(1990~2005)[J]. 陕西省煤炭学会. 陕西煤炭, 2009(04)
  • [10]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D]. 余喜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关于印发矿山开发部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