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段洁利[1](2018)在《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质量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种子仓储对保持种子活力非常重要,仓储时种子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气体成分、微生物以及害虫的影响非常大,控制不当就会加速种子劣变,影响种子健康。因此,本文针对水稻种子的健康贮藏,在分析研究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的基础上,围绕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和装备技术,对冷条蓄冷的温度调控机理、仓储环境的相对湿度除湿调控机理、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智能仓储箱试制与试验等内容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搭建了种子仓储相对湿度调控试验平台,研究了环境相对湿度对种子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相对湿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的含水率影响很大,外界环境湿度越大,种子与环境的水势差越大,种子吸水速度越快,种子含水率增加得越高。种子仓储时要避免高湿环境的出现。高湿环境下,铝箔袋的隔湿效果最好,包装袋的隔湿性能排序为:铝箔袋>塑料袋>编织袋>牛皮纸袋>不锈钢盘,塑料袋适于较干环境下的种子包装。初始含水率分别为11.28%和10.89%的“五优”和“天优”稻种在高湿环境下(>95%)存放1d含水率就增加到13.53%和13.91%,超过了水稻的安全贮藏含水率。搭建了气调控虫试验平台,选取赤拟谷盗和米象两种仓虫,研究气体成分对仓储水稻种子杀虫效果的影响表明,不同仓虫对CO2气体的反应程度不同。氧气浓度越低,赤拟谷盗和米象的死亡率越高。赤拟谷盗对氧气的反应在初期相比米象较敏感,米象则相对迟钝,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趋于一致。O2和CO2混合对仓虫的致死率比单一气体的高。温度对仓虫致死的影响与气体成分具有耦合作用。试验得到比较合适的气调参数:温度16±1℃,CO2气体浓度30%左右,O2气体浓度5%左右。(2)冷条蓄冷温度调控搭建了蓄冷条温度调节试验装置,研究风道长度、风量等因素对蓄冷温度调节性能的影响表明:随着风道长度的增加,温度下降幅度逐渐减小,降到相同的温度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风道长度对箱体贮藏室内各点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但是对相对湿度的影响较明显。随着风量增大,贮藏室内温度下降速度增快,相对湿度下降也越快,但是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的均匀性变差,风量较小时,温湿度均匀性相对较好,但是风量如果太小,蓄冷室内的冷能向贮藏室传递较慢。随着风机风量的逐渐减小,贮藏室内中横截面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匀性有由好变差的趋势,综合制冷速度和温湿度场等的均匀性,合适的参数分别为风道长度是30cm,风量0.09 m3/s时,综合性能较优。(3)仓储环境相对湿度的调控设计了转轮除湿系统,通过增加干空气管道通路,可以提高贮藏室内相对湿度的分布均匀性,更有利于种子的仓储。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综合,影响除湿效果的因素排序先是管道开孔数,其次是管道直径,最后是管道位置。当管道位于箱体中部位置0.65m处、管道直径为40mm、管道开孔数为20个时,除湿能力和除湿效率均最优,综合除湿效果好。基于COMSOL,通过k-ε湍流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和稀物质传递模型等对除湿过程湿度场和不同包装种子的含水率进行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50%的相对湿度环境适于种子贮藏,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偏差仅为1.2%,说明模型有效。(4)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设计了种仓控虫气体混比系统和液态充注气调系统。研究了风量对贮藏室降氧时间、氧气浓度分布均匀性和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量越大,氧气浓度下降越快,降氧时间越短。风量越大,气流交换越充分,氧气浓度分布越均匀,箱体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匀性越好。风量增大,加快了流场的相互交换,有利于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的均匀性。发芽率测试表明短期的气调贮藏不会影响种子发芽。(5)智能型种子仓储箱的试制与试验试制了智能型种子仓储箱,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多任务并列运行,串口触摸屏上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对总线通讯进行试验,总线利用率较好,带宽余量充足,错误率为0%,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对仓储箱充冷、放冷过程中,冷条温度和贮藏室内温湿度的测试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充冷一次需要9 h,贮藏室温度达到13-15℃可维持12h,仓储箱的保温性与密闭性较好,能够满足种子仓储要求。
齐贵,王东峰,曹继春,黄爱玲[2](2018)在《种子超干贮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论述种子超干贮藏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种子超干贮藏的研究进展,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展望了种子超干贮藏的发展前景。
邱汉,吕恩利,段洁利,黎智韬,莫康华,袁镇海[3](2016)在《适宜水稻种子贮藏环境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掌握水稻种子贮藏环境参数对种子贮藏的影响,对国内外水稻种子适宜贮藏的环境参数进行综述,分析种子含水量、环境相对湿度、温度和气体成分对水稻种子贮藏的影响以及贮藏参数间的优先级关系。结果表明:对多数水稻品种而言,适宜水稻种子短期贮藏的含水量为10%12%,环境相对湿度为60%以下,温度为15℃以下;适宜水稻种子长期贮藏的含水量为3%7%,温度为5℃以下;水稻种子气调贮藏最佳参数:充二氧化碳气调中二氧化碳浓度为35%70%,氧气浓度为5%7%;充氮气调中氮气浓度为95%左右。综合分析可知,水稻种子贮藏参数中优先级的顺序为种子含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气体浓度。
张晓敏[4](2016)在《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贮藏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是木兰科单性木兰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发育、进化必不可少的珍贵材料,也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但其雌雄异株,结实率、产仔率低,天然更新能力差,种子常采用湿藏法贮藏,贮藏过程中易霉变,发芽率低,贮藏不方便。含水量、贮藏温度是影响种子贮藏的两大因素,因此,本实验采用硅胶干燥法对去除假种皮适当阴干的初始含水量为10.49%(ck)的单性木兰种子进行快速干燥,得到不同含水量(7.54%、4.94%、4.43%、3.45%、3.02%、2.52%,1.90%)的种子,结合TTC法测定其生活力状况后分别于室温(25℃)、4℃条件下贮藏。在贮藏0d、30d、90d、150d、360d、510d时检测两种贮藏条件下各含水量种子的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生活力。探讨不同含水量的单性木兰种子在低温和常温贮藏条件下生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探讨单性木兰种子高效的保存和贮藏技术奠定科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在室温和4℃贮藏条件下,八种含水量种子在六个贮藏时间段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七种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了动态变化。其中,相对电导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在贮藏360d时达到最高值后,在510d时降低到与0d时的相对电导率相似。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基本在贮藏360d时基本达到了稳定的状态,但在510d时室温条件下贮藏的单性木兰种子的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贮藏前小,CAT活性比贮藏前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与贮藏前相比差异不大。4℃条件贮藏结束时,与0d相比,单性木兰种子的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CAT活性、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2、通过510d的贮藏,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在低温和常温下TTC检测种子均具有生活力,但生活力大小有差异,其中室温贮藏时,各处理组的种子着色程度均高于ck组,4℃贮藏时,除含水量为4.43%、1.90%的处理组种子外,其他处理组的种子着色程度均高于ck组。在室温和4℃条件下,贮藏510d后,含水量为3.45%的种子着色程度和生理生化指标均高于其他组,说明3.45%含水量种子生活力高于其他含水量。
王梦[5](2016)在《黄帝陵古侧柏种质离体保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古柏群是几千年以来的历史遗存,不仅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绿色的文物”,而且是自然赋予人类宝贵的种质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病虫害、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黄帝陵古柏群的生长势逐渐表现出衰弱的趋势,甚至已经出现古柏的死亡,珍贵种质的损失将是巨大的遗憾,保护和延续该优良种质资源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针对其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病虫害防治、根系复壮等方面,至今尚未见对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帝陵千年古侧柏的花粉和种子为主要试材,对其花粉进行了生活力的相关研究、低温以及超低温的保存试验,对其种子进行了超干燥保存试验。在古侧柏花粉的保存研究中,用离体萌发法和TTC染色法对花粉的生活力进行了测定,对比了不同树龄侧柏花粉的生活力差异、研究了不同保存方法对古侧柏花粉生活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花粉含水量、投入方式、化冻方式对古侧柏花粉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活力的研究中,古侧柏花粉在9%蔗糖+0.01%硼酸的培养基中离体培养4d萌发率最高,TTC染色法不适宜古侧柏花粉生活力的检测;(2)不同树龄侧柏花粉的生活力表现为:30a>200a>3000a;(3)在保存方法的研究中,保存90d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室温保存(20℃)的花粉20d左右失活,低温保存(-20℃)的花粉萌发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超低温保存(-196℃)的花粉萌发率最高且保持效果最好,为古侧柏花粉长期保存的最佳方法;(4)在超低温保存中,花粉以未经干燥(含水量11.5%)、不预冷直接投入液氮、37℃恒温水浴化冻5min保存效果最好,花粉含水量、投入方式、化冻方式之间交互效应显着。在古侧柏种子的超干保存研究中,采用了室温硅胶干燥法,对古侧柏种子进行了超干燥处理。在经过50℃高温连续30d的人工加速老化后,通过测定老化前后系列含水量种子的发芽指标、相对电导率、脱氢酶活性等活力指标,以检测不同含水量种子的抗老化能力。结果表明:(1)古侧柏种子干燥速率较慢,14d内含水量由5.8%降至了2.5%;(2)各项活力指标显示,超干保存法应用于古侧柏种子的保存是可行的;(3)含水量3.6%的种子,其发芽势、发芽率、脱氢酶活性等均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种子相对电导率较低,抗老化能力最强,是古侧柏种子进行超干保存的最佳含水量。
朱丽伟[6](2015)在《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活力、生理生化和耐藏力的变化及脱水剂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杂交水稻生产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如能加快种子成熟后期脱水速度,降低收获前种子含水量,对机械收获时减少破损率、避免穗上发芽以及后作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成熟度种子的活力、生理生化和耐贮藏能力差异较大,研究它们在种子成熟期间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定种子的适宜收获期对提高种子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水稻钱优1号和Y两优689F1代种子为材料,开展了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活力、生理生化和耐藏力变化及脱水剂应用效果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生活力和活力的变化。发现授粉13-28d后采收的钱优1号种子,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均较高,而授粉13d和16d收获种子的幼苗质量较弱。授粉后16-34d采收的Y两优689种子,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均较高,而授粉16d收获种子的幼苗质量较差。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成熟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以及幼苗的根数、根长、苗高、苗鲜重和干重综合分析,发现授粉19-28d收获的钱优1号种子与授粉19~34d收获的Y两优689种子生活力及活力均较高,均可作为适宜的收获时间。扫描电镜观察了钱优1号与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其果种皮和糊粉层的变化,发现授粉10d后,两个品种的糊粉层厚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果种皮厚度则呈现下降趋势。研究了钱优1号与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种子长宽厚、千粒重,胚与胚乳千粒重,果种皮层和糊粉层厚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的直线回归关系。钱优1号种子成熟过程,授粉19d以后采收种子的长宽厚、胚与胚乳的比值等大部分指标趋于稳定,种子宽度、厚度、鲜种子与干种子的千粒重以及果种皮厚度均与种子生活力活力显着相关。Y两优689种子成熟过程,授粉19d以后采收种子的长宽厚、糊粉层厚度、千粒重等大部分指标趋于稳定,种子的宽度、厚度、鲜种子与干种子的千粒重、种胚与胚乳的千粒重以及果种皮厚度均与种子生活力显着相关,其中种子的宽度和种胚的千粒重与种子活力也显着相关。扫描电镜观察了钱优1号与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淀粉粒的发育情况。发现随着种子成熟,淀粉粒在胚乳中的数量明显增加,淀粉粒的排列也由松散到致密。研究了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其含水量、可溶性总糖、总淀粉、可溶性蛋白、GA3、 ABA、棉子糖、水苏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物质含量的变化,SOD、 POD、 CAT和APX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热激蛋白64S Hsp18.0和C(?)03g02672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对它们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发现大部分指标在授粉19d时发生显着变化。钱优1号种子成熟过程,GA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水苏糖和蔗糖与种子生活力与活力显着相关。Y两优689种子成熟过程,种子含水量、ABA、 GA3、总淀粉、可溶性蛋白、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的含量以及POD、 CAT和APX酶的活性均与种子生活力显着相关。种子总淀粉、可溶性蛋白、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的含量,POD、 CAT和APX酶活性,以及64S Hspl8.0和Os03g02672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与种子活力显着相关。研究了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的老化耐性及与GA3和ABA的关系。钱优1号杂交水稻种子,加速老化9d后,授粉后19d收获种子的生活力与活力均无显着变化,授粉后22-25d采收的种子生活力活力显着下降。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加速老化9d后,授粉后22-25d采收种子的生活力与活力无显着变化,授粉后28d收获种子生活力与活力均显着下降。GA3浸种可显着提高钱优1号与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活力,进而提高其耐老化能力。ABA浸种后种子生活力与活力均显着下降,然而老化前后种子生活力活力无显着变化。研究了脱水剂喷施对杂交水稻种子生活力活力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综合考虑喷施脱水剂对种子含水量、生活力、活力以及千粒重的影响,脱水剂F可降低钱优1号杂交水稻种子含水量5.3%,且对种子的千粒重和质量无不利影响。表明将脱水剂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脱水是可行的。蔗糖含量与钱优1号杂交水稻种子后期的脱水过程具有正相关,而棉子糖、水苏糖、葡糖糖、果糖与种子后期脱水无明显相关性。种子快速脱水阶段,对照种子小热激蛋白64Hsp18.0基因的表达量下调,而喷施脱水剂种子64S Hsp18.0基因的表达量上调。
赵鹏[7](2013)在《沙芥属蔬菜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沙芥属(Pugionium Gaertn.)是亚洲中部蒙古高原沙地的特有属,包含沙芥(P.cornutum (L.) Gaertn.)和斧形沙芥(P.dolabratum Maxim.)两个种,是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绿色沙生蔬菜。本论文采用硅胶干燥法和回湿处理制备沙芥和斧形沙芥不同含水量的种子,贮藏温度为50、35和20℃,测定不同含水量及其贮藏过程的种子生活力、抗脂质过氧化代谢的变化,贮藏结构稳定性及淀粉粒含量变化,探讨超干种子贮藏寿命的生理机制,推导种子的寿命预测方程式,研究种子含水量对其萌发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为沙芥属蔬菜种子耐干性、贮藏老化及含水量适应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含水量由对照(沙芥为4.5%,斧形沙芥为4.3%)降至1.3%时,斧形沙芥种子活力保持较高水平,而沙芥种子则急剧下降;脱水后含水量为3.1%、2.2%和1.3%的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CK,细胞膜完整性保持良好;超干处理会使沙芥属蔬菜种子的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加;超干处理对种子内4种抗氧化酶(SOD、 CAT、GPX、APX)活性无明显影响。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均具有较强的耐干性,但斧形沙芥种子抵御伤害的能力及种子的耐干性均强于沙芥种子,含水量2.2%是沙芥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转折点。2.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在50、35和20℃下贮藏1年,其贮藏最佳含水量范围随贮藏温度的下降而变宽,沙芥种子由4.5%~3.1%变为4.5%~2.2%,而斧形沙芥种子则从4.3%~2.2%变为4.3%~1.3%;种子活力的劣变先于发芽率的降低,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贮藏后种子的相对电导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CK种子的萌发、活力和生物膜完整性保持最好;贮藏过程加剧了种子O2&的产生和MDA含量的积累,其中以35℃贮藏后积累最少;CAT,GPX,APX贮藏后活性保持良好且受贮藏温度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贮藏的最佳条件为35℃,沙芥种子含水量为4.5%,斧形沙芥种子为4.3%。3.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种子含水量的降低,发芽率、胚根长、胚根干质量下降,首先加剧种子胚内部维管束组织活性的降低,其次由里及外对薄壁细胞活性和结构产生破坏,同时胚淀粉粒活性和数量下降。初始含水量(CK)种子的萌发和结构活性保持最好,斧形沙芥种子的保持能力强于沙芥。4.在50、35和20℃下贮藏均以CK种子的平均寿命最长;低含水量的寿命预测方程式,沙芥为:v=Ki-p/103.3890+1.0743log10m+0.06309t0.001952t2,斧形沙芥为:v=Ki-p/103.1210+0.9630log10m+0.06856t0.001803t2。5.沙芥种子适宜萌发的含水量范围为4.1%~13.4%,斧形沙芥为1.1%~13.2%,膜系统完整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保持良好,协同作用有效地防止和清除有害物质,保证种子萌发和活力保持,以APX、Vc对伤害的反应最为敏感;沙芥种子萌发和活力主要受到糖含量的影响,斧形沙芥则受到糖和蛋白的共同作用;还原性糖和热稳定蛋白是造成沙芥和斧形沙芥差异的主要物质因素。6.斧形沙芥种子贮藏的最佳含水量范围、耐干性、种子胚结构、淀粉粒活力的保持能力和抗老化伤害的能力大于沙芥种子;斧形沙芥种子对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敏感性低于沙芥,耐藏性更好。
赵鹏,张轶婷,郝丽珍,庞杰,杨忠仁,张凤兰[8](2013)在《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为沙芥属蔬菜种子耐干性及贮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干燥法将沙芥种子(4.5%)和斧形沙芥种子(4.3%)的含水量分别降至3.1%、2.2%、1.3%,测定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种子的生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变化。【结果】种子含水量由CK降至1.3%时,斧形沙芥种子活力保持较高水平,而沙芥种子则急剧下降;脱水后3个含水量的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CK,细胞膜完整性保持良好;超干处理会使沙芥属蔬菜种子的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加;超干处理对种子内4种抗氧化酶(SOD,CAT,GPX,APX)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均具有较强的耐干性,但斧形沙芥种子抵御伤害的能力及种子的耐干性均强于沙芥种子,含水量2.2%是沙芥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转折点。
李玉荣,苏红田,毛培胜,李存福,高洪文[9](2011)在《植物种子超干贮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种子超干贮藏作为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是种子学和种子生理学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干贮藏对种子活力、耐贮性、生理生化特性、种子最适含水量及遗传物质完整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超干贮藏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廖文燕[10](2011)在《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研究以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Lindl.) Gord]种子为材料,采用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探索种子的劣变过程,采用种子超干燥技术和低温贮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室温硅胶干燥法脱水速率较慢。除MC=3.3%的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显着低于MC=16.0%的种子以外,各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以及幼苗干重与MC=16.0%的种子相比没有明显差异。2、在50℃下人工老化后,4.2%≤MC≤5.3%的种子劣变速率最小;电导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种子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O2·-与丙二醛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种子活力未严重受损之前,SOD和POD的活性随老化时间的延长显着升高。3、室温下MC=16.0%种子(CK)ABA含量在贮藏180d内迅速下降,随后变化很小;IAA含量先逐渐升高再保持稳定;GA3含量先升高后下降;ZR含量在贮藏180d显着升高,随后先迅速降低再升高。GA/ABA比值比其他处理的种子要低,先升高后降低;IAA/ABA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种子,在贮藏期间持续增加;ZR/ABA比值先升高,180d后下降,至270d后又再次升高;(GA+IAA)/ABA比值的变化与IAA/ABA比值变化相似。4、低温贮藏的种子ABA含量缓慢上升;IAA含量在较低的水平上不断变化;GA3含量与ZR含量的变化与CK相似,但是变化幅度较小。GA/ABA比值虽然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是在180d前后的变化幅度大,该比值明显高于CK; IAA/ABA比值在180d前后出现最大值,此后呈波动变化;ZR/ABA比值变化则没有明显规律;(GA+IAA)/ABA比值在270d前先升高后降低,270d后该比值保持在较低水平。5、4.2%≤MC≤6.4%的种子在5℃冷库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其中以MC=4.2%的种子贮藏效果最佳;在-5℃下,5.3%≤MC≤6.4%的种子发芽率最高,MC=6.4%的种子活力指数最高,以5.3%≤MC≤7.5%的种子贮藏效果最好。在-5℃下贮藏的种子电导率变化总体趋势与在5℃下相似,但是前者的电导率升高幅度较小。6、贮藏期间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粗脂肪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7、种子在贮藏期间的O2·-含量持续升高,基本上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下降;丙二醛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增加幅度随种子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在5℃下,5.3%≤MC≤6.4%的种子02-和丙二醛含量都是最低的;在-5℃下,MC=4.2%的种子O2·-含量最低,4.2%≤MC≤6.4%的种子丙二醛含量最低。在-5℃下贮藏的种子游离脯氨酸含量水平高于5℃下贮藏的种子。8、种子在贮藏期间的SOD和POD活性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超干种子的SOD活性呈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升高幅度随着种子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大;POD活性则是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9、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胚乳细胞超微结构被破坏。超干燥处理和低温贮藏可以延缓细胞的衰老。MC=3.3%的种子细胞质浓稠,至贮藏末期有些细胞的结构完全降解消失。
二、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种子仓储设施的现状 |
1.3 种子仓储环境参数和调控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 |
2.1 种子物理特性 |
2.2 种子呼吸与种子贮藏的关系 |
2.3 环境相对湿度对种子含水率的影响 |
2.3.1 试验平台与方法 |
2.3.2 环境参数监控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种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 |
2.5 气体成分对杀虫效果的影响 |
2.5.1 试验平台 |
2.5.2 试验因素与水平 |
2.5.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蓄冷冷条充放冷的仓储环境温度调控机理研究 |
3.1 种子仓储环境蓄冷冷条充放冷的温度调节机理 |
3.1.1 蓄冷冷条充放冷热负荷计算 |
3.1.2 蓄冷冷条放冷时仓储室温度的数学模型 |
3.2 蓄冷冷条放冷过程贮藏室温度调控的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种子仓储环境相对湿度的调控机理与数值模拟 |
4.1 除湿技术机理与分析 |
4.2 仓储转轮除湿系统管道形式参数优化 |
4.2.1 试验材料与平台 |
4.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种子仓储环境湿度与种子含水率的数值模拟 |
4.3.1 CFD求解步骤 |
4.3.2 物理模型 |
4.3.3 数学模型 |
4.3.4 边界条件设置及求解 |
4.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6 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种子仓储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 |
5.1 气调系统设计 |
5.1.1 制氮机气调系统 |
5.1.2 液氮充注气调系统 |
5.1.3 液态二氧化碳充注气调系统 |
5.1.4 种仓控虫气体混比系统 |
5.2 液态充注气调系统的试验研究 |
5.2.1 液态充注气调控制系统 |
5.2.2 试验平台与方法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种子智能仓储箱试制与试验 |
6.1 仓储箱总体方案与箱体设计 |
6.1.1 设计要求 |
6.1.2 基本组成与箱体设计 |
6.1.3 工作原理 |
6.2 智能种子仓储箱试制与试验 |
6.2.1 基于节能的冷源与贮藏室分开的流场结构 |
6.2.2 移峰填谷的可蓄冷制冷机组 |
6.2.3 深度吸附的转轮除湿装置 |
6.2.4 绿色环保的液态充注气调装置 |
6.2.5 换气装置 |
6.2.6 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
6.3 智能型仓储箱试制与性能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 |
(2)种子超干贮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干贮藏的研究意义 |
2 超干贮藏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 |
2.1 超干种子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
2.2 种子超干方法和超干适应性的研究 |
2.3 超干贮藏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
2.4 超干贮藏对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2.5 超干贮藏对种子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2.6 超干种子回湿 |
3 超干贮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3)适宜水稻种子贮藏环境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2 贮藏环境参数分析 |
2.1 种子含水量 |
2.1.1 短期贮藏 |
2.1.2 长期贮藏(超干贮藏) |
2.2 环境相对湿度 |
2.3 温度 |
2.3.1 短期贮藏(低温贮藏) |
2.3.2 长期贮藏(超低温贮藏) |
2.4 气体成分 |
2.4.1 二氧化碳气调 |
2.4.2 充氮气调 |
2.5 贮藏参数优先级 |
3 结语 |
(4)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贮藏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单性木兰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概况 |
1.1.1 单性木兰的基本特征 |
1.1.2 国内外对单性木兰的研究现状 |
1.2 种子贮藏研究概况 |
1.2.1 种子含水量及其干燥方法 |
1.2.2 种子贮藏的最适含水量 |
1.2.3 种子贮藏的最适温度 |
1.2.4 种子贮藏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
1.2.5 种子贮藏的研究前景 |
1.3 单性木兰种子贮藏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单性木兰种子的处理 |
2.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3.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3.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2.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8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9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室温贮藏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结束时生活力的变化 |
3.1.2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1.3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3.1.4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
3.1.5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1.6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1.7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1.8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1.9 不同含水量种子室温贮藏结束时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 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4℃冷藏贮藏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结束时生活力的变化 |
3.2.2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2.3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3.2.4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
3.2.5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6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7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2.8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2.9 不同含水量种子4℃冷藏结束时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5)黄帝陵古侧柏种质离体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
1.2 古树名木保护研究 |
1.3 黄帝陵古柏群生长现状及保护意义 |
1.4 研究选题依据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花粉保存研究概述 |
2.2 花粉的主要保存方法 |
2.2.1 低压保存 |
2.2.2 有机溶剂保存 |
2.2.3 低温保存 |
2.2.4 超低温保存 |
2.3 花粉的超低温保存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花粉超低温保存的技术程序 |
2.4 种子超干燥保存技术 |
2.4.1 种子超干燥保存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4.2 种子超干燥保存国外研究进展 |
2.4.3 种子超干燥保存国内研究进展 |
2.4.4 种子的超干燥处理方法 |
2.4.5 种子超干保存效果预测方法——人工老化法 |
2.4.6 回湿处理对超干种子的修复作用 |
2.4.7 超干种子的活力指标测定 |
第三章 黄帝陵侧柏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
3.1 花粉采集 |
3.2 古侧柏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
3.2.1 离体萌发法 |
3.2.2 TTC染色法 |
3.2.3 显微镜观察计数 |
3.3 不同树龄花粉生活力的对比 |
3.4 数据统计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古侧柏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基 |
3.5.2 古侧柏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时间 |
3.5.3 TTC染色法测定古侧柏花粉的生活力 |
3.5.4 不同树龄侧柏花粉的生活力对比 |
3.6 结论与讨论 |
3.6.1 古侧柏花粉的离体萌发 |
3.6.2 古侧柏花粉的TTC染色 |
3.6.3 不同树龄侧柏花粉的生活力对比 |
第四章 黄帝陵古侧柏花粉的保存方法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 |
4.2.1 花粉干燥及含水量测定 |
4.2.2 古侧柏花粉不同保存方法的对比研究 |
4.2.3 古侧柏花粉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保存方法对古侧柏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4.4.2 超低温不同技术处理对古侧柏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4.5 结论与讨论 |
4.5.1 不同保存方法对古侧柏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4.5.2 超低温不同技术处理对古侧柏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五章 黄帝陵古侧柏种子的超干燥保存技术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步骤 |
5.2.1 古侧柏种子的超干燥处理 |
5.2.2 种子的含水量测定 |
5.2.3 种子的回湿处理 |
5.2.4 种子的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
5.2.5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5.2.6 种子电导率的测定 |
5.2.7 种子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古侧柏超干种子的制备 |
5.4.2 超干处理与人工加速老化对古侧柏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 |
5.4.3 超干处理与人工加速老化对古侧柏种子细胞膜的影响 |
5.4.4 超干处理与人工加速老化对古侧柏种子脱氢酶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古侧柏花粉生活力及其保存技术研究 |
6.1.2 古侧柏种子的超干燥保存技术研究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6)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活力、生理生化和耐藏力的变化及脱水剂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种子活力 |
1.1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1.1.1 遗传因素 |
1.1.2 环境因素 |
1.2 种子活力的测定 |
1.2.1 基于生化变化测定种子活力 |
1.2.2 基于光电子技术测定种子活力 |
2. 种子成熟过程生理生化变化 |
2.1 糖类 |
2.1.1 糖在正常种子成熟中的作用 |
2.1.2 糖在顽拗性种子成熟中的作用 |
2.2 小热激蛋白 |
2.2.1 sHSPs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2.2.2 sHSPs的分子伴侣功能 |
2.2.3 sHSPs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2.3 激素 |
2.3.1 种子成熟过程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及作用 |
2.3.2 种子成熟过程赤霉素含量的变化及作用 |
2.4 抗氧化酶系统 |
3. 种子耐藏性 |
3.0 种子耐藏性的测定 |
3.1 遗传基因与种子耐藏性的关系 |
3.2 环境因子与种子耐藏性的关系 |
4. 脱水剂的应用 |
4.1 脱水剂的脱水原理及其种类 |
4.1.1 常用脱水剂的脱水原理 |
4.1.2 常用脱水剂的种类 |
4.2 脱水剂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
4.2.1 脱水剂在高粱上的应用 |
4.2.2 脱水剂在油菜上的应用 |
4.2.3 脱水剂在豆类作物上的应用 |
4.2.4 脱水剂在小麦上的应用 |
4.2.5 脱水剂在水稻上的应用 |
4.3 脱水剂在种子生产上的应用 |
第二章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收获期的确定及成熟过程种子长、宽、厚等指标的变化及与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材料的种植 |
1.2.2 发芽试验 |
1.2.3 种子长宽厚和千粒重测定 |
1.2.4 种子胚乳和胚重量测定 |
1.2.5 种皮厚度测定 |
1.2.6 种子淀粉粒发育观察 |
1.2.7 种子含水量测定 |
1.2.8 种子发芽与幼苗质量综合评价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变化 |
2.2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的幼苗质量 |
2.3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发芽与幼苗质量的模糊隶属函数值 |
2.4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胚乳、胚重量及胚乳/胚比值变化 |
2.5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长宽厚和千粒重的变化 |
2.6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果种皮及糊粉层厚度的变化 |
2.7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含水量的变化 |
2.8 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种子长宽厚等指标及含水量变化与种子生活力活力的直线回归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生理生化交化和小热激蛋白基因表达及与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成熟期水稻种子的获得 |
1.2.2 种子可溶性糖及总淀粉测定 |
1.2.3 种子可溶性蛋白测定 |
1.2.4 种子GA_3与ABA测定 |
1.2.5 种子可溶性寡糖测定 |
1.2.6 种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1.2.7 种子小热激蛋白(sHS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可溶性总糖及淀粉含量的变化 |
2.2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3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GA_3与ABA含量的变化 |
2.4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可溶性寡糖含量的变化 |
2.5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2.6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sHS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
2.7 种子成熟过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含量及sHSP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成熟期杂交水稻种子的老化耐性及与GA_3和ABA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成熟期种子的采收 |
1.2.2 不同成熟期种子加速老化试验 |
1.2.3 成熟种子浸种及加速老化试验 |
1.2.4 发芽试验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成熟期钱优1号杂交水稻种子加速老化后的生活力活力变化 |
2.2 不同成熟期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加速老化后的生活力活力变化 |
2.3 ABA、GA_3及其抑制剂浸种处理后钱优1号杂交水稻成熟种子老化耐性的变化 |
2.4 ABA、GA_3及其抑制剂浸种处理后Y两优689杂交水稻成熟种子老化耐性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脱水剂喷施对杂交水稻种子生活力活力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脱水剂的喷施 |
1.2.2 种子发芽试验 |
1.2.3 种子含水量测定 |
1.2.4 种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1.2.5 种子可溶性寡糖含量测定 |
1.2.6 种子可溶性糖及淀粉测定 |
1.2.7 种子可溶性蛋白测定 |
1.2.8 种子64S Hsp18.0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
1.2.9 种子贮藏 |
1.2.10 种子带菌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生活力活力影响 |
2.2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含水量和千粒重影响 |
2.3 脱水剂的喷施对种子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
2.4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寡糖、可溶性蛋白和总淀粉含量影响 |
2.5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sHSPs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
2.6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带菌率影响 |
2.7 脱水剂喷施对种子耐藏性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或完成论文 |
(7)沙芥属蔬菜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种子超干贮藏研究 |
1.1.1 种子超干贮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种子超干贮藏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1.1.2.1 超干处理对种子耐干性的影响 |
1.1.2.1.1 物质积累与改变对种子耐干性的影响 |
1.1.2.1.2 抗氧化系统对种子耐干性的影响 |
1.1.2.1.3 膜脂过氧化作用对种子耐干性的影响 |
1.1.2.2 超干处理对种子耐藏性的影响 |
1.1.2.2.1 超干处理对种子萌发和活力的影响 |
1.1.2.2.2 超干处理对种子内水分状态的影响 |
1.1.2.2.3 超干处理对种子细胞结构的影响 |
1.1.2.2.3.1 超干处理对种子生物膜的影响 |
1.1.2.2.3.2 超干处理对种子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影响 |
1.1.2.2.4 超干处理对种子中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
1.1.2.3 种子脱水耐性机理研究现状 |
1.1.2.3.1 蛋白质在种子耐脱水性中的作用 |
1.1.2.3.2 糖在种子耐脱水性中的作用 |
1.1.2.3.3 抗氧化系统在种子耐脱水性中的作用 |
1.1.2.3.4 植物组织脱水及回水过程中两亲物质的分配与双重作用 |
1.1.2.4 植物种子贮藏寿命的研究 |
1.1.2.4.1 决定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
1.1.2.4.2 影响种子寿命的外在条件 |
1.1.2.4.3 种子耐脱水性与寿命的关系 |
1.1.2.4.4 种子贮藏寿命的预测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种子处理 |
2.1.2.1 超干处理 |
2.1.2.2 回湿处理 |
2.1.3 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
2.1.4 生理指标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沙芥属蔬菜种子的脱水速率研究 |
2.2.2 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2.2.2.1 超干处理对种子萌发和活力的影响 |
2.2.2.2 超干处理对种子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2.2.2.3 超干处理对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2.4 超干处理对种子保护酶类活性的影响 |
2.2.2.5 超干处理对种子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影响 |
2.2.3 沙芥属蔬菜种子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2.3 讨论 |
2.3.1 超干处理与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生活力关系的探讨 |
2.3.2 沙芥属种子耐干性与种子成分关系的探讨 |
2.3.3 沙芥属蔬菜种子耐干性与保护酶类关系的探讨 |
2.3.4 沙芥属蔬菜种子耐干性与有害物质积累的探讨 |
3 贮藏温度与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种子处理 |
3.1.2.1 超干与贮藏处理 |
3.1.2.2 回湿处理 |
3.1.3 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
3.1.4 生理指标测定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贮藏温度与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3.2.2 贮藏温度与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2.3 贮藏温度与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4 贮藏温度与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 O 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5 沙芥属蔬菜种子发芽率与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 讨论 |
3.3.1 影响沙芥属蔬菜种子最佳含水量范围基础物质的探讨 |
3.3.2 沙芥属蔬菜超干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探讨 |
3.3.3 沙芥属蔬菜种子最佳贮藏条件及耐藏性差异的探讨 |
4 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解剖结构及淀粉粒变化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种子处理 |
4.1.2.1 超干与贮藏处理 |
4.1.2.2 回湿处理 |
4.1.3 发芽率及胚根指标测定 |
4.1.4 解剖结构观察 |
4.1.5 胚淀粉粒结构及数量的观察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沙芥属蔬菜种子结构的观察 |
4.2.2 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发芽率、胚根指标的影响 |
4.2.3 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胚轴解剖结构的影响 |
4.2.4 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沙芥属种子胚淀粉粒活性和数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5 贮藏温度和含水量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种子处理 |
5.1.2.1 超干与贮藏处理 |
5.1.2.2 回湿处理 |
5.1.3 萌发指标测定 |
5.1.4 起始生活力KI值(种子批常数)的测定 |
5.1.5 种子生活力常数的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50 ℃贮藏条件下沙芥属蔬菜种子贮藏寿命与含水量的变化关系 |
5.2.2 35 ℃贮藏条件下沙芥属蔬菜种子贮藏寿命与含水量的变化关系 |
5.2.3 20 ℃贮藏条件下沙芥属蔬菜种子贮藏寿命与含水量的变化关系 |
5.2.4 沙芥属蔬菜种子生活力常数和贮藏寿命的预测 |
5.3 讨论 |
6 含水量变化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萌发及活力生理生化基础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种子含水量调整 |
6.1.3 回湿处理 |
6.1.4 种子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
6.1.5 指标测定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含水量变化对沙芥属蔬菜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6.2.1.1 含水量变化对发芽指标的影响 |
6.2.1.2 含水量变化对脱氢酶活性的的影响 |
6.2.2 含水量变化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6.2.3 含水量变化对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 |
6.2.4 含水量变化对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6.2.5 含水量变化对糖含量的影响 |
6.2.6 含水量变化对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影响 |
6.2.7 沙芥属蔬菜种子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6.3 讨论 |
6.3.1 沙芥属蔬菜种子含水量与活力、生活力关系的探讨 |
6.3.2 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与抗氧化系统关系的探讨 |
6.3.3 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与主要贮藏物质关系的探讨 |
7 结论 |
7.1 沙芥属蔬菜种子的耐脱水性 |
7.2 沙芥属蔬菜种子的耐藏性 |
7.3 沙芥属蔬菜种子寿命的初步预测 |
7.4 沙芥属蔬菜种子的含水量适应性 |
8 创新点与展望 |
8.1 创新点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符号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种子贮藏的研究进展 |
1.1 种子贮藏原理 |
1.1.1 种子生命丧失的原因 |
1.1.2 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
1.1.3 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因子 |
1.2 种子贮藏特性 |
1.3 种子含水量对种子贮藏的影响 |
2 种子衰老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 形态特征的变化 |
2.2 营养物质的变化 |
2.3 有毒物质的积累 |
2.4 酶活性的变化 |
2.5 遗传基础的变异 |
2.6 植物激素与衰老调控 |
3 金钱松生物学特性和资源开发利用 |
3.1 金钱松生物学特性 |
3.1.1 金钱松外部形态 |
3.1.2 金钱松解剖结构特征 |
3.1.3 金钱松胚胎发育特征 |
3.1.4 金钱松孢粉学特征 |
3.1.5 金钱松开花和结实特性 |
3.1.6 金钱松生长特性 |
3.2 金钱松生态学特性 |
3.2.1 金钱松地理分布 |
3.2.2 金钱松林群落结构和特征 |
3.3 金钱松资源开发与利用 |
3.3.1 观赏价值 |
3.3.2 用材价值 |
3.3.3 药用价值 |
3.3.4 展望 |
4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干处理和人工老化对种子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超干处理 |
1.2.2 人工老化方法 |
1.2.3 回湿处理 |
1.2.4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测定 |
1.2.5 种子电导率测定 |
1.2.6 O_2~(·-)含量测定 |
1.2.7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2.8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种子的脱水速率 |
2.2 超干处理对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 |
2.3 人工老化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2.4 人工老化对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5 人工老化对超干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1 O_2~(·-)含量的变化 |
2.5.2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2.5.3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 小结 |
3.1 超干处理对金钱松种子的影响 |
3.2 种子劣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3.2.1 种子活力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3.2.2 有害物质的积累与清除 |
第三章 种子贮藏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内源激素的测定 |
1.2.2 结果计算 |
2 结果分析 |
2.1 ABA含量的变化 |
2.1.1 5℃下贮藏种子ABA含量的变化 |
2.1.2 -5℃下贮藏种子ABA含量的变化 |
2.2 GA_3含量的变化 |
2.2.1 5℃下贮藏种子GA_3含量的变化 |
2.2.2 -5℃下贮藏种子GA_3含量的变化 |
2.3 IAA含量的变化 |
2.3.1 5℃下贮藏种子IAA含量的变化 |
2.3.2 -5℃下贮藏种子IAA含量的变化 |
2.4 ZR含量的变化 |
2.4.1 5℃下贮藏种子ZR含量的变化 |
2.4.2 -5℃下贮藏种子ZR含量的变化 |
2.5 各内源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2.5.1 GA_3/ABA |
2.5.2 IAA/ABA |
2.5.3 ZR/ABA |
2.5.4 (GA+IAA)/ABA |
3 小结 |
3.1 金钱松种子中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3.2 金钱松种子中赤霉素(GA_3)含量变化 |
3.3 金钱松种子中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
3.4 金钱松种子中玉米素核苷(ZR)含量变化 |
3.5 各内源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第四章 种子贮藏过程中活力和电导率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回湿处理 |
1.2.2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测定 |
1.2.3 种子电导率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生活力和活力变化 |
2.1.1 5℃下发芽率的变化 |
2.1.2 -5℃下发芽率的变化 |
2.1.3 5℃下活力指数的变化 |
2.1.4 -5℃活力指数的变化 |
2.2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电导率变化 |
2.2.1 5℃下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2.2.2 -5℃下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3 小结 |
3.1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生活力和活力变化 |
3.2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电导率变化 |
第五章 种子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1.2.2 可溶性淀粉含量测定 |
1.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2.4 粗脂肪含量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2.1.1 5℃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1.2 -5℃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2 可溶性淀粉含量变化 |
2.2.1 5℃下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变化 |
2.2.2 -5℃下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变化 |
2.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3.1 5℃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3.2 -5℃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4 粗脂肪含量变化 |
2.4.1 5℃下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2.4.2 -5℃下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3 小结 |
3.1 金钱松种子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 |
3.2 金钱松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3 金钱松种子粗脂肪含量变化 |
3.4 不同温度下种子营养物质的变化 |
第六章 种子贮藏的有毒物质和抗氧化酶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O_2~(·-)含量测定 |
1.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2.3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1.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O_2~(·-)含量变化 |
2.1.1 5℃下O_2~(·-)含量的变化 |
2.1.2 -5℃下O_2~(·-)含量的变化 |
2.2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MDA含量变化 |
2.2.1 5℃下MDA含量的变化 |
2.2.2 -5℃下MDA含量的变化 |
2.3 金钱松种子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2.3.1 5℃下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3.2 -5℃下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4 金钱松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2.4.1 SOD酶活性变化 |
2.4.2 POD酶活性变化 |
3 种子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4.1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有毒物质的积累 |
4.2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4.3 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七章 种子贮藏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超干处理对种子的影响 |
1.1.1 超干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1.2 超干种子在人工老化条件下的劣变 |
1.2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2.1 种子活力和电导率的变化 |
1.2.2 内源激素 |
1.2.3 营养物质 |
1.2.4 有毒物质 |
1.2.5 渗透调节物质 |
1.2.6 抗氧化酶活性 |
1.2.7 胚乳的超微结构 |
2 讨论 |
2.1 种子超干贮藏技术 |
2.2 温度对种子的影响 |
2.3 种子劣变 |
2.4 种子衰老过程的激素调控 |
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 个人简况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四、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D]. 段洁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种子超干贮藏研究进展[J]. 齐贵,王东峰,曹继春,黄爱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3)
- [3]适宜水稻种子贮藏环境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 邱汉,吕恩利,段洁利,黎智韬,莫康华,袁镇海.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 [4]不同含水量单性木兰种子贮藏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 张晓敏. 广西大学, 2016(05)
- [5]黄帝陵古侧柏种质离体保存技术研究[D]. 王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活力、生理生化和耐藏力的变化及脱水剂应用效果的研究[D]. 朱丽伟. 浙江大学, 2015(08)
- [7]沙芥属蔬菜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基础研究[D]. 赵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8]超干处理对沙芥属蔬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J]. 赵鹏,张轶婷,郝丽珍,庞杰,杨忠仁,张凤兰.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 [9]植物种子超干贮藏研究进展[J]. 李玉荣,苏红田,毛培胜,李存福,高洪文. 种子, 2011(12)
- [10]金钱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D]. 廖文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