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陶艳[1](2016)在《民国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也是儿童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历次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识字问题,识字教学改革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民国识字教学探索活动异常活跃,识字教学突破了传统蒙学成人化的内容框套,强调儿童兴趣,突出儿童中心,使识字教学形象化;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传统蒙学融识字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经验。本文梳理和分析民国识字教学变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基本特点,探寻一些识字教学的共同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促进当代基础教育中识字教学的发展。在叙述民国小学识字教学发展概貌的基础上分析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识字因素,探究教师实际识字教学的特点,最后试图挖掘民国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当代的启示。论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意义、关于识字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等做了简要的叙述,并介绍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第一部分:民国小学识字教学的发展概况。以时间发展顺序论述了民国识字教材的发展。民国识字教材渐渐演变成为国文、国语白话文教材,注重拼音识字,注重儿童经验,采用分散识字方法,从句子开始识字,识字、阅读并进,将小学生所需识的生字分散到大量课文中。第二部分: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材分析。首先探讨教材识字形式的演变,主要包括注音字母到国语罗马字再到拉丁化新文字的识字工具;文言文识字到白话文识字的识字载体;从天到人识字的识字内容;随文识字的识字形式。其次分析教材中体现的识字方法。论文重点论述了反复识字、故事识字、经验识字、看图识字、分散识字这五种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选取注重儿童的经验,多选取儿童身边熟悉的场景,利用图画识字或在故事中识字,生字前后重复,以此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第三部分: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分析。首先论述音、形、义的教学,其次分析识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注重后摘法,文章教学先于识字教学;识字教学分为预备示范等五个阶段,且在具体教学中总结出了卡片、游戏等识字方法。探究民国对于识字教学的音、形、义三要素的构建以及小学教师进行音、形、义识字教学的方法,分析识字教学课堂的程序,并从识字教学中的挖掘师生关系的变化。民国识字教学过程逐渐重视儿童经验,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师生角色的逐渐转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国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民国小学识字采用认写同步的形式。认写同步加大了识字难度,造成学生识字量的相对减少,不能最大限度开发识字能力。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授的旨趣,忽视学生对生字的笔画掌握,造成学生错字、别字现象频发。其次,识字教学没能把握住“继往开来”,借鉴与创新。没能继承传统教育的集中识字,对国外识字教学的借鉴上又有些粗糙,浮于表面。识字教学的引入要从国情出发,符合教学改革实际。虽然民国小学识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改革和创新为现代识字教学打下坚实基础。第五部分:民国小学识字教学对当代识字教学的启示。通过分析民国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与进步,观照当代识字教学的发展,总结概括对当代的启示。

王明建[2](2013)在《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教学内容的正确是教育活动的底线,语文教育应“教什么”的不确定是其备受争议的根源。把“教什么”理解为课程,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知识,再细分为本体的课程内容、横向的课程结构和纵向的课程组织,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视角和对象。中国传统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其载体。把中国传统教育的课程作为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对比项,兼及课程文件关于现代化的规划与课程实践,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与其它学校课程的比较,和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软件创建语文课文数据库,作为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同“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线索来探讨社会变化”就可以归属现代化理论的观点,晚清民国时期语文科课程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非学科课程向现代学科课程的转变;动力上是迫于外力的模仿;步骤上异于内容决定形式的常识,走的是课程组织、结构的现代化在先,课程内容在后的道路;结果上表现为五方面的“囿于传统”和在三方面的“突围”。其中,“囿于传统”是指现代化的被接受凭借的是以部分中国传统教育作为论据的支持;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实践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教育的运作;关于语文科课程现代化效果的评价惯于以对中国传统教育效果的想象为标尺;以对理想状态的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看待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有中国传统教育经历和素养的师生处于这一时期语文科课程现代化实施的主体之中。也正是在这几方面的意义上,把晚清民国的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称之为“早期”。“突围”是指语文科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了推倒中国传统语文科课程“唯一”的课程结构、“多篇”的课程组织和“经验”的课程内容,分别以“之一”、“分段”和“知识”的重建之。重建的进行,于课程结构方面是中国传统类现代化课程结构的探索为西学学科课程在中国的被接受提供了论据;教会学校良好教学效果的示范和催化,学习洋务学堂的西学课程也可获得官阶,特别是西学获得科举科目的身份,显示出官方对西学的认可,促成了语文科课程从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全部被缩减为众多课程“之一”。在西学学科课程结构的影响和比照之下,作为“之一”的语文科课程由中国传统的“专书命名课程”现代化为“学科命名课程”,但作为其课程名称之一的“国文”依旧是书名出身;由中国传统的“分进合击”现代化为“齐头并进”,然而,由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初学难度不一而形成的彼此制约的矛盾未能解决,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实践依然有“分进合击”的时候;针对随基础教育阶段读经教学的废除而不再存在的中国传统教育“同道异课”的学程联络,语文科课程现代化重建的学程联络和设置的选修课,呈现出的是繁复且随意的“异道异课”。在课程组织方面,迫于近代学制的中小学学段设置产生的因“教”组织课程的需要,和专为学校系统编选的西学教材的催化,中国古代选本成为“专为学校系统编选”语文教材的立足点。由以“篇”改为以“册”称呼单位教材的出现,标志着语文科课程组织从中国传统的“多篇”现代化为了“分段”。为比附年级制度,“分段”样式的语文科课程把中国传统教材非专为学校系统而撰,以“碰”的方式成为学校教材与课程,现代化为制定教材编制规范和编制与年级制度相配套的教材;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从有序到无序的排列,现代化为经由课程文件的规划和教材编写的创新构建有序的课程内容。然而,较之专为学校系统所编的教材,师生更为喜欢的是专书、活叶文选一类的补充教材;课程标准的出现虽然表现出了区别课程、教材和教学的认识,但由于它制定的语文科课程内容标准的不明晰,现代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中国古代选本的编制是一样的原则性规范;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材关于生字的排列与中国传统单篇识字教材一样,都不强调生字的高重复率;因为不好说那种文体或问题是易还是难,语文教材的选文排列实际上仍处于“无序”之中。在课程内容方面,科学知识型成为了现代化语文科课程的理想;“前台”化处于“后台”的中国传统语文知识,并改变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德前知后”的形态;移植西学语文知识为我所用,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层叠累积”的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另起炉灶”,加之替代“圈点评注”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一起把中国传统“经验”性的课程内容现代化为了学科“知识”。其中,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的建设,把明确语文科课程的本质看作确定课程内容的前提;把观察和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生产的唯一方式;采摘最新研究成果,细化课程内容生产环节等等,显示出语文科课程现代化具有科学意识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课程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首先,西学语文知识与中国语文科课程的特性相关不大,且中国传统语文知识的“前台”化也仅是物理的位移。这就易于导致或者语文科课程实践仅是这一类语文知识的教学,或者语文知识被忽视,语文科课程实践继续中国传统教育的样式。其次,关于语文科课程本质的讨论并没形成一致的认识,加上参与课程内容生产人员的增多,不一致的认识就更加不一致。由此形成的语文科课程实践或者如“圈点评注”的各自为政,或者是延续百科全书式课程内容。最后,语文科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虽然对新事物做了采摘,但除明显的意识形态类内容外,它并未把中国传统课程内容全都排斥出去。因为,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没有着力于对西学学科课程和中国传统课程的转化,仅止于从“过河拆桥”到“移花接木”的现代化逻辑,生成的传统与现代性的拼接。因此,早期现代化的语文科课程总让人有低效之忧,成为总被轻视的重要课程。要命的是20世纪后期至今,虽然中国传统课程基本消失殆尽,但是该时期语文科课程的影响却与晚清民国时期一样。这说明今天的语文科课程与晚清民国时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好在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为今天提供了经验和资源。如基于创造性转化理论,创建关于20世纪前期语文课文的Access数据库,统计和分析出被选用次数较多的课文,就可作为当前课程现代化的资源范围。

宁冬梅[3](2005)在《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教育理念的最佳载体。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不仅决定教师教学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材的变化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材百年的演进历史,就是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缩影。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语文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内容、形式、使用等方面分析教材的演变,揭示其规律性,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重大。因为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教材改革。本文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态势加以研究。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教材的内涵和功能,从而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在变化。新世纪,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教材的内涵在扩大,教材的功能在转变。这为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演进之迹概览。对百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相关的史料进行收集、鉴别和整理,列举了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三个时期教材建设的重大事件,附以表格比照,对当时的主要教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演进规律说要。从教材的内容结构、编写体例、编写队伍、功能、价值取向和国家教材编审制度等角度,对比不同时期的教材变化,揭示小学语文教材演进的规律。然后从语文学科本身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入手,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关于提升小学语文教材功能的思考。首先阐述了理想中的语文教材的框架,然后,肯定了新一轮的基础教材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实验教材在识字、课文篇目选择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比较,为提升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构建理想的语文教材提出建议。并就练习题的设计和议论文的写作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邱娟飞[4](2006)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它要求口语交际教学向着贴近生活,更为实用的方向发展,突出它的交际功能,体现了新时代口语交际教学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新理念。 口语交际新理念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是如何贯彻新理念的呢?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所涉及的诸元素如教师、教材、教法、评价手段及课程目标作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弊端症结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背景及重要性。第二部分回顾了从1904年至今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阐述了听说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差异。第三部分调查分析了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对涉及有关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师、教材、教法、评价、课程目标等元素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笔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弊端,即教师自身不足;教材无序教条;教法简单枯燥;评价片面单一;课程目标粗化。第四部分主要吸收和借鉴了交际学“戴维托”交际模式、语用学语境的理念和经验,科学合理地探索可操作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即教材方面:教材训练有序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提示指导化。教法方面:创设语境;拓宽渠道。评价体系方面: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形式的情景化。

史成明[5](2006)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文中指出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研究取向中历史意识的缺失,本研究旨在强调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研究中“历史立场”的意义,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研究,对目前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首先,将语文教育研究放在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之中。通过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即历史文化学,立足于通过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当代的问题,把现实的问题放在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当代语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历史意识薄弱的现象,由此明确“历史立场”和历史研究法的重要性,界定“语文”、“语文教育”、“现代语文教育”、“早期”的基本所指与内涵,并简要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思路。 其次,从“历史立场”阐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路向发生转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语文教育从前学科时期的语文教育转到学科语文教育,使其具有“现代”内涵,一方面是古代语文教育中的不适应社会、时代的特点如“伦理性”、“政治性”、“外在性”、“过去性”迫使它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鸦片战争后的特定社会时局的变化迫使中国教育包括语文教育踏上“现代”的征程,完成艰难的路向转变。 最后,论文围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三个“路向”展开论述。通过“大众化”路向的论述,使人们从白话取代文言、由方言而国语、简化汉字、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了解中国现代语文教育逐渐下移,成为大众教育的取向;通过“人本化”路向的论述,使人们把握“人”的理念、“儿童”的概念进入语文教育的背景、过程及其体现:而通过“科学化”路向的论述,使人们从语文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的实验化、语文教育方法的广义化、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体系化方面感受语文教育学科化的脉络,而语文教育的大众化、人本化、科学化的路向又代表了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路向。应该说,百年语文教育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向并仍将沿着这样的路向发展下去。 最后,论文围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的反思和启示展开,主要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成败得失以及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借鉴着眼,力图解决语文教育中继承与变革、向外与向内的关系,同时对语文教育及其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进行厘清,试图对当代语文教育及其研究、基础语文教育

姜丽萍[6](2008)在《清末民国(1906-1949)小学语文教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清末民国时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内容本土化与教学方法外国化之间的嫁接、融合,使得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一直以来教案都是课堂教学呈现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分析小学国文国语教学发展过程的特点,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作为主要载体不容忽视。本论文呈现了小学国文国语教案在格式上由单一到多样、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教案内容上的变与不变,展示了教案中教学方法随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梳理了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以教案为着眼点探析当时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及小学教师培训的状况。同时,通过对小学国文国语教案的产生、发展和变革进行梳理,本研究力求清楚展现小学国文国语教案的历史发展,为现在小学语文教案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份参考资料,从而充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小学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加快。教师怎样撰写教案、撰写什么样的教案、如何充分利用教案提高课堂效率,是小学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观古宜鉴今,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以期给当前的教学改革以启示。

郑国民[7](1996)在《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的特征,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了当时的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内容。对当时的语文...

刘凯悦[8](2017)在《民国识字教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民国处在剧烈的变革时期,民国时期的识字教育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章分析了1912年到1949年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以及相对应的教授法,以识字作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文章整理了民国时期不同时期和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国语(文)教材以及相对应的教授法,通过对教材和当时的教育杂志分析出民国时期的识字理念,分析七种教科书的生字字量和字序,发现生字的编排特点和内容特点;在文中还分析了这些教科书所对应的教授法以及当时的教育杂志,从中找出识字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民国时期识字教材和识字教学的分析,总结了民国时期识字教育的特点。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民国时期的识字教材,在这一部分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通过对教材的编辑大意分析出民国时期的识字理念;接着分析了七种不同的教科书,从字量和字序中发现民国时期教材的识字编写特点,又从识字的内容中分析出教材在继承了古代识字内容的同时反映现代识字内容。第二部分是分析民国时期的识字教学,是以教科书相对应的教授法为载体,分成四大教学环节,分别是生字教学法、书写教学法、生字练习法和生字测验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为现在的识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第三部分是民国识字教育的特点,通过对民国时期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概括出民国时期的识字教材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识字教学变得科学化,识字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得到了发展。

郑国民[9](1997)在《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文中认为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目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当时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内容。因此,语文学科是当时争议最大...

王独慎[10](2018)在《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文中提出清末民初的修身科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的癸卯学制(1904),民国成立以后,在壬子学制(1912)中继续保留,到1922年的壬戌学制颁布时被公民科取代。在近代史的整体框架下,修身科所处的时段(1904-1922)恰好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型时代”(1895-1925)。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的变化与知识分子的思想革新密切相连。由思想革新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与转化也会透过课程的变迁反映出来。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教育的“修身”传统经由怎样的方式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力图通过对清末民初修身教育变迁过程的考察来探讨“修身”传统的现代转化路径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修身”蕴含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以“气”化的宇宙论和身体观为观念基础,强调“身心合一”的自我观,“体知”与“内证”的认识进路,德化与风教的群己关系。与“修身”意识相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家国天下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使得“德化风教”的微观教化效应得以扩展到更广大的场域,成为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因素。传统的“修身”教育的实践形式包括家庭中的蒙养教育与女性教育、正式的私塾与书院教育以及非组织性的游学与自我教育。修身作为一种内在精神追求,贯通在传统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经史之学”是其知识载体,科举考试为“修齐治平”提供了制度渠道,“士大夫”阶层的社会教化则是“修齐治平”的具体实践。近代的“修身”教育始于清末的文教转型。首先涉及的是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的变化,然后是观念的变迁。修身的学科建制是传统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育学科体系、学校制度和现代教学法都得以建立。以私塾、学堂等民间教育形式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逐渐被现代的学校体系所取代。科学知识观和课程观念冲击了传统经学教育的“整体课程”观。同时,课堂教授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传统修身所注重的性情涵养与自我体践在学堂教授的方法下难以展开,导致修身科有知识化的倾向,降低了实效性。民国以后,随着经学向着现代学术的转化,现代“伦理学”取代了四书体系的“义理之学”成为道德教育的学理基础。与现代教育制度相伴而生的是现代教科书。教科书的编写结构反映了近代道德学说的变迁。教科书审定制也推动了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民间教育力量的兴起。修身观念的转变反映在修身教科书内容上,可分为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上,传统的“修身养性”转变为社会常识的“习得”。这包括身心合一的气化身体观被现代卫生医疗学、生理学和科学心理学所拆解,卫生和医疗常识成为修身科主要的内容之一;以德性涵养为主的修养内容被大量的经济、政治常识所补充。在社会层面上,传统“修齐治平”的士大夫道德教化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平民人格为主的公共伦理和团体意识。这表现为:在群己关系上,儒家传统中作为修身工夫的“忠恕之道”逐渐演变为一般与人交往的美德;在家庭伦理上,与宗法相关的宗族伦理和礼仪方式逐渐消失,作为家庭美德的“孝悌”受到压缩;女性的平等观念和“德才”观念也有所变化,但并未脱离“贤妻良母”的伦理角色;在国家伦理上,现代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兴起。传统“天下”观念则衍化出两个方向相反的思想倾向,其一是与“礼仪中国”相关连的“天下”体系瓦解,一变而为列强竞争的“世界”;其二则是与“天下为公”相关的“大同”思想迅速地与“国际主义”、“世界主义”结合在一起。前者表现为退守与忧患意识,后者表现为奋进与和平意识。清末民初修身教育的演变与社会文化转型密不可分。首先,近代学术文化由“经学时代”转向了“科学时代”,经学的衰微使得“修身”远离了成德传统中“性与天道”的形而上追求。经学那种强调整体性、关系性的思维方式被科学所分解,身心合一的观念被抛离。其次,随着社会结构从传统的宗法转向职业社会,公私领域分开,“修齐治平”也就断裂为个人领域的“人生问题”和公共领域的“社会问题”。传统整体性的道德转变为“公德”-“私德”之分,对道德的关注从个人“德行”转向“义务”。与此同时,现代教育的功能也将重心从传统“成人”“成德”转向“民众培养”与人的“社会化”。在社会转型中,近代知识分子终究未能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形成一个社会重心。“士大夫”式的社会教化演变为现代“启蒙”,内在的“修身”体践转化为形形色色的运动实践。

二、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小学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民国小学识字教学发展概况
    (一)1912-1921 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曲折发展
    (二)1922-1928 年小学识字教学多元化的探索期
    (三)1929-1949 年小学识字教学的推进期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形式的演变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识字方法分析
三、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音、形、义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方法
四、民国小学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写同步加大了识字难度,影响阅读
    (二)选材内容过于浅显,对儿童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三)教师过于注重教授的旨趣,忽视学生对生字的笔画掌握
    (四)识字教学没能把握住“继往开来”,借鉴与创新
五、民国小学识字教学对当代识字教学的启示
    (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二)识字教学需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
    (三)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四)识字教学的引入要从国情出发,符合教学改革实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2)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
    一、“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辨证
    二、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必要性
    三、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破与立
    四、关于Microsoft Office Access语文课文数据库的说明
第一章 从“唯一”到“之一”
    一、“体用一原”的中国传统课程结构
        (一) 以专书而非学科定课程
        (二) 异“课”同道
        (三) 同“道”异课
        (四) “分进合击”
    二、从“体用一原”到“体用之分”
        (一) “中学”化“西学”:打破语文科课程“唯一”地位的可行性论证
        (二) “耶稣”挟“孔子”:早期传教士的“催化”
        (三) “西艺”挤“中学”:官方对“西学”课程的认可
        (四) “西学”进“科举”:“之一”课程结构的盖棺定论
    三、学科课程结构建设
        (一) 采用学科课程形式
        (二) 各学程齐头并进
        (三) 重建学程联络
        (四) 设置选修学程
    四、“之一”的形,“唯一”的质
第二章 从“多篇”到“分段”
    一、实践生成的中国传统课程组织
        (一) “篇”非为学校系统而撰
        (二) 由“碰篇”进学校
        (三) “篇”因“学”相组
        (四) 从“有序”到“无序”
    二、从“实践生成”到“系统开发”
        (一) “中小学”分“小学”:产生因“教”组织课程的需要
        (二) 选本化教材:找到教材编选的立足点
        (三) 教材替专书:对“为学校系统编选教材”的催化
        (四) “册”换“篇”:基于教材的“分段”课程组织地形成
    三、年级制课程组织建设
        (一) 构建课程内容的序
        (二) 制定语文教材编制规范
        (三) 编制与年级相配套的语文教材
    四、“分段”其外,“多篇”其中
第三章 从“经验”到“知识”
    一、暗中摸索的中国传统课程内容
        (一) 层叠累积
        (二) 德前知后
        (三) 圈点评注
    二、从“暗中摸索”到“明里探讨”
        (一) “西学”塑“中学”:科学知识型成为课程内容的理想选择
        (二) “前台”化“小学”:“语识”研究提供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
        (三) “国语”入“课程”:语文科急需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
        (四) “教员”替“塾师”:“明里探讨”被可能
    三、科学知识型课程内容生产
        (一) 辨析明确语文科课程的“质”
        (二) 实验得出课程内容的“真”
        (三) 采摘增添课程内容的“新”
        (四) 分工形成课程内容生产的“链”
    四、“经验”“知识”总相“离”
第四章 从“囿于传统”向“创造性转化”
    一、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逻辑
        (一) “过河拆桥”
        (二) “移花接木”
    二、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影响
        (一) 造成阴魂不散的低效之忧
        (二) 成为总被轻视的重要课程
    三、语文科课程现代化路径初建
        (一) 当传统与现代性拼接路径的前提已不存在
        (二) 低效与厚古薄今的评价反映出现代化路径依然固我
        (三) 创造性转化应为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四) 语文科课程现代化的“奇理斯玛”权威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3)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教材的内涵和功能
    (一) 教材的内涵
    (二) 教材的功能
二、小学语文教材演进之迹概览
    (一) 国文教科书时期
        1、清朝末年的国文教科书
        2、民国初年的国文教科书
    (二) 国语教科书时期
        1、抗战前的国语教科书
        2、抗战后的国语教科书
    (三) 语文教科书时期
三、小学语文教材演进规律说要
    (一) 散点透析教材演进的规律性
        1、白话取代文言,教材贴近生活
        2、国家统一编写,彰显权威性
        3、编排队伍结构,趋向优势互补
        4、体例追求系统化,突出教材科学性
        5、不断创新编制,价值取向多元
        6、教材功能转化,体现课改导向
    (二) 教材编写演进态势成因
        1、对语文学科的深入认识
        2、教育科学发展的影响
        3、社会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
四、关于提升小学语文教材功能的思考
    (一) 理想的语文教材
    (二)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的突破
        1、重视识字教学
        2、突显教材的基础性特点
        3、更新标准,体现人文性
        4、构建师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三) 须要加强的地方
        1、练习题设计尚待改进
        2、浅显的议论文写作不应总是空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蒙学读本例表
    附录二 大陆、香港、台湾小学语文教材调查情况对比
    附录三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调整调查表(周课时)
    附录四 2005秋—2006春沈阳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用书统计表

(4)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背景
    第一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 我国近百年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回顾
    第一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的区别
第三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弊端分析
第四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改革构想
    第一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探索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5)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研究立场及思路的确立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视角
        1.1.3 探寻语文教育的本真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资料
    1.3 概念厘定
    1.4 写作思路
第二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原因
    2.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内部原因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基本特点及缺陷
    2.2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外部原因
        2.2.1 闭关自守与晚清的“大变局”
        2.2.2 中外冲突与教育的“大变革”
        2.2.3 新旧碰撞与变革的“大反复”
        2.2.4 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艰难转型
第三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一):大众化
    3.1 从文言到白话
        3.1.1 文言的作用和缺陷
        3.1.2 仁人志士从文言到白话的努力
        3.1.3 语文教育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
    3.2 从方言到国语
        3.2.1 方言的缺陷
        3.2.2 国语的产生
    3.3 简化汉字
        3.3.1 汉字演变的两个现象和趋势
        3.3.2 对简化字的选择和运用
    3.4 标点符号的使用
        3.4.1 句读、圈点的缺陷
        3.4.2 对标点符号的提倡和实践
第四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二):人本化
    4.1 现代语文教育中“人”的发现
        4.1.1 传统教育中人的缺失和异化
        4.1.2 现代语文教育中“人”的发现的背景
        4.1.3 现代语文教育中“人”的发现
    4.2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儿童”的发现
        4.2.1 小大人观念中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
        4.2.2 对儿童的发现和解放
        4.2.3 儿童文学化倾向
第五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三):科学化
    5.1 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的科学化
        5.1.1 实验教育思潮的影响
        5.1.2 科学化在语文教育研究方式上的表现
        5.1.3 评述
    5.2 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5.2.1 语文教学目标的“泛化”
        5.2.2 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定位
        5.2.3 注意其他形式的泛化
    5.3 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5.3.1 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变
        5.3.2 广义教学方法的形成
        5.3.3 广义教学方法举隅
    5.4 语文教科书编排体例的科学化
        5.4.1 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批评
        5.4.2 语文教科书编排标准的讨论
        5.4.3 语文教科书编排之轨迹及范例
第六章: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反思
    6.1 反思之一:优胜劣汰就是“新”胜“旧”汰?
        6.1.1 “时”、“势”、“运”促成路向的转变
        6.1.2 教育传统的现代命运
        6.1.3 注意语文教育变革中的“一味趋新”
    6.2 反思之二:跃进还是渐进?
        6.2.1 对两种取向的理解
        6.2.2 跃进取向的选择原因
        6.2.3 跃进取向的可能性弊端
    6.3 反思之三:语文教育为何成了“没面目”
        6.3.1 对“语文”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偏差
        6.3.2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偏差
    6.4 反思之四:要否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研究?
        6.4.1 为研究还是靠研究?
        6.4.2 我们为何总是在说正确的废话?
        6.4.3 指手画脚还是脚踏实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清末民国(1906-1949)小学语文教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小学国文国语教案的格式和内容
    第一节 小学国文教案的格式和内容
    第二节 小学国语教案的格式和内容
第二章 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与教材、课程标准
    第一节 小学国文教案对课程标准反映
    第二节 小学国语教案与教材、课程标准
第三章 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小学国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小学国语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 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中反映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 从小学国文教案看当时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小学国语教案中反映出的师生关系
结语
    一、小学国文国语教案撰写的特点
    二、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与课堂教学管理
    三、小学国文国语教案与当时小学语文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后记

(8)民国识字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 文献综述
2 民国国语教材中的识字特点
    2.1 识字编写特点
        2.1.1 民国国语教材识字编纂理念
        2.1.1.1 识字要依据儿童认知特点
        2.1.1.2 识字教育注重爱国教育
        2.1.1.3 识字教育要注重道德教育
        2.1.2 民国国语教材中的识字量、字序特点分析
        2.1.2.1 生字总量以阅读为导向
        2.1.2.2 不过分强调生字的数量
        2.1.2.3 生字学习符合儿童认知
    2.2 识字教材内容特点
        2.2.1 继承古代识字内容
        2.2.1.1 伦理道德教育的渗透
        2.2.1.2 传统文化的介绍
        2.2.2 开创现代识字内容
        2.2.2.1 注重形象图画
        2.2.2.2 注重时令节气
        2.2.2.3 教学内容童趣化
3 民国识字教学方法
    3.1 生字教学法
        3.1.1 看图识字法
        3.1.2 拼音识字法
        3.1.3 随文识字法
        3.1.4 六书识字法
    3.2 书写教学法
        3.2.1 书空法
        3.2.2 写字教学法
    3.3 生字练习法
        3.3.1 读音练习法
        3.3.2 游戏练习法
        3.3.3 随文练习法
    3.4 生字测验法
4 民国识字教育的特点
    4.1 识字教材从传统走向现代
        4.1.1 生字量表的出现
        4.1.2 注音字母的出现
        4.1.3 文言向白话转变
    4.2 识字教学向科学化发展
        4.2.1 识字教学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
        4.2.2 识字教学遵循汉字构字规律
        4.2.3 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4.3 识字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4.3.1 从国情出发改革识字教材
        4.3.2 识字教学的中国化探索
        4.3.3 识字教学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理论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
    六、分析路径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作为中国教育传统的“修身”
    一、传统修身的观念基础与社会基础
        (一) 身心合一:修身的自我观念
        (二) 体知与内证:修身的认识进路
        (三) 德化与风教:修身的群己观念
        (四) 家国天下:修身思想的社会基础
    二、传统修身的实践形式
        (一) 人伦家教:家训、蒙养和女教
        (二) 私塾与书院教育
        (三) 游学与自我教育
    三、修身与传统教育体系
        (一) 修身与经学教育(知识载体)
        (二) 修身与科举考试(制度保障)
        (三) 修身与民众教化(社会实践)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修身科的设置与变动
    一、“修身”科设置背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 现代教育科学的引入
        (二) 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
        (三) 从“修身”到“修身科”:学校体制下的修学方式转变
        (四) 修身教育模式的转向:从师法日本到师法美国
    二、学制演变中的修身科
        (一) 读经、修身与公民
        (二) 修身科与伦理科
    三、教科书出版与德育理念转型
        (一) 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出版的总体概况
        (二) 教材审定制与民间教育力量的兴起
        (三) 修身教科书的编撰方式与德育理念变迁
    小结
第三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上) :修身养性与建造常识
    一、身-心与自我
        (一) 养生、卫生与体育
        (二) 心学与心理学
    二、涵养与认知
        (一) 德目内容中的心性工夫与生活常识
        (二) 教科书插图中的修身意蕴
    小结
第四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下) :修齐治平与平民人格
    一、群己与公私
        (一) 儒家群己观念
        (二) 近代“群”与团体观念
        (二) 公共伦理
    二、家国与天下
        (一) 家庭伦理
        (二) 国家伦理
        (三) 天下与世界
    小结
第五章 修身教育的兴衰与近代社会文化转型
    一、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从经学时代到科学时代
        (一) 知识体系的转变:分科化与经学的衰微
        (二) 学术精神的革新:科学主义与理性精神的树立
    二、社会结构的重组:从家国同构到公私之分
        (一) 宗法结构的解体
        (二) 公共团体与职业社会
    三、道德意识的转向:德行伦理与公共伦理
        (一) “道德”内涵的转义:德行与义务
        (二) 公共伦理与契约精神
    四、教育功能的变化:从德化到社会化
        (一) 教育、学校与社会
        (二) 知识群体的转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小学识字教学研究[D]. 陶艳. 西南大学, 2016(02)
  • [2]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D]. 王明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 [3]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 宁冬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05(11)
  • [4]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邱娟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5]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 史成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6]清末民国(1906-1949)小学语文教案研究[D]. 姜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J]. 郑国民. 小学语文教学, 1996(12)
  • [8]民国识字教育初探[D]. 刘凯悦.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6)
  • [9]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J]. 郑国民. 课程.教材.教法, 1997(12)
  • [10]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D]. 王独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