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湘[1](2021)在《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成遵循严密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这一重要论述具有人民性、互利性、法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等鲜明特质,指明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路径,即以维护好职工基本权益为根本着力点、以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为制度支撑、以健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为源头保障、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根本保证。
王梓一[2](2021)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和激励下,学界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劳动观教育的研究纷纷涌现,并已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学界尚缺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命题研究或直接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的研究就是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取决于人的劳动本质,有其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时代和大学生主体问题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蕴涵是劳动本质观、劳动伦理观、劳动价值观、劳动主体观、劳动尊严观等思想观念构成的关联体系,这些基本的思想观念构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基本蕴涵是以大学为主体的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对大学生受教育主体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概念蕴涵注定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特征和价值意义。循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内涵,针对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构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四维路径。
雷江平[3](2020)在《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关系,从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一化三改”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领域出台了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劳动保险、社会福利和工会制度等一整套劳动关系政策,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作为重要社会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发展,更需要不断化解在劳动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立足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期实践,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初探,分析了问题,解剖了案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目标和对策措施。本研究的主体一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诸如劳动关系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等进行解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的逻辑,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实践探索的分析,在对不同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实践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建党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经验基础。第四部分探索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中国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最后总结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历史地位。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形成的原因,问题主要来自制度体系、协商机制等方面,而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人代际更替、新媒体广泛应用,以及“三新”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等。第六部分主要分析地方或基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并以此探讨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工会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或劳动关系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七部分主要分析面对新挑战或障碍,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调整和具体的实施对策。总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稳定的。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斯维[4](2020)在《习近平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对劳动的热爱与赞扬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随着当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爆炸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传统的劳动观念。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自动化程度的日渐提高,已经不再需要勤奋劳动了。也有许多年轻人随着“网红”之风的盛行,甚至认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是“没本事的人”。使得如何赚快钱,如何走捷径,想要靠“流量”快速变现的浮躁气息传播开来。在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勤恳劳动、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实在力量。面对当前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认识被质疑,习近平提出了:劳动才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匡正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夯实了中国梦的基础。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为立足点,以“习近平劳动观是什么”、“习近平劳动观具有怎么样的时代特征”为核心,在论述了习近平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和渊源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最终在此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习近平劳动观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劳动观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对习近平劳动观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习近平劳动的观形成历程进行研究,从其形成背景、渊源和个人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后文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习近平劳动观的内容出发,深层次探究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把握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特征;最后,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对新情况、面临新任务,分析总结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虽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靠近伟大梦想的实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还长,未来仍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诚实劳动为准绳,继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斗。
程天宇[5](2020)在《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首先从人的本质出发,认为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次劳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途径,是价值创造的唯一途径;继而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的劳动发生异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进行分析,在“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基础上创立劳动价值学说,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最后阐明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即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科学的劳动观。其劳动观回答了社会主义劳动与财富创造的关系、劳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等重要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劳动精神观、劳动关系观、劳动体面观、劳动分配观、劳动教育观五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要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劳动者、工会三方合作力量,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正确解决社会劳动问题;在劳动者权益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体面劳动;通过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劳动分配制度,确保劳动收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利用各种合理途径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努力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根本立场与观点,形成了社会主义下具体的劳动观点。继承体现在对马克思劳动概念、劳动积极性质、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劳动观点以及劳动的发展性上;发展之处在于,与马克思劳动思想主要观点相对照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具体劳动观点。最后,提出习近平劳动观在解决现实劳动问题、劳动制度建构以及应对复杂劳动形式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习近平的劳动观具有综合性、人民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性的特点,涵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根本立场,以马克思劳动思想为基础,并牢牢立足我国社会现实,在新时代展开了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全面论述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后,带着对社会主义劳动的新感悟和新认知,继而分析践行其劳动观的具体路径,由此探讨劳动对社会发展、解决劳动问题的策略建议。
金怀菊[6](2020)在《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劳动创造人类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美德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今国际形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新时代的劳动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新局面和新境界。习近平劳动思想体现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坚定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还有价值吗?劳动还能致富吗?等问题,并且还表明了为什么劳动能够创造幸福、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等问题。习近平劳动思想深刻阐述了劳动助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申了劳动的力量,这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劳动者地位和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指明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立足时代分析和把握习近平劳动思想,并从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对习近平劳动思想有一个较为清晰和系统的认识,汇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我国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全文共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这部分主要围绕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是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国际发展局势和国内劳动领域的新变化是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习近平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实践和基层从政经验是其劳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聚焦于劳动价值论、劳动创新论、劳动教育论、劳动和谐论、劳动保障论和劳动幸福论六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具体内涵。习近平坚定有力地扭转了当今社会和劳动领域出现的质疑劳动价值、看不起普通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贪图不劳而获、崇尚暴富等错误价值观念,强调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以培育劳动精神,形成崇尚、热爱、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幸福等论断。第三部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劳动思想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彰显出新时代的风采;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提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思路;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筑牢了共产党人的思想长城,推进伟大工程建设的行动引领。
黄岩,闭金燕[7](2020)在《彰显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时代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和谐劳动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新思想新理念,由此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体系。其逻辑体系以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论为起点,倡导通过党政主导、共商共建共享和法治保障来治理我国当下的劳动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新时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
巩倩倩[8](2019)在《习近平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劳动中创造了伟大的社会财富,在劳动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一直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赞扬劳动,在劳动中我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历史,在劳动中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继续弘扬劳动精神,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劳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劳动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劳动问题是学术界一直持续研究的原因所在。面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失业、不尊重劳动、劳动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劳动问题,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传统劳动观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经历为实践基础,深刻论述了当今中国存在的劳动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劳动观。当前学术界已经出现对习近平劳动观的相关研究,但是现有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研究内容也不够全面。本文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核心,紧紧围绕“习近平劳动观是什么”、“习近平劳动观何以形成”、“怎样落实习近平劳动观”三条主线展开。在全面论述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以此明确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最后立足于当前社会实际,分析了践行习近平劳动观的具体路径,由此探讨破解当前劳动问题的策略。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及中国传统劳动观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基础,接着从国际、国内、个人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现实基础,最后以习近平同志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线索,论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以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层层分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主体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劳动形态观和劳动精神观。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科学性、全面性和人民性。第四章从认识到实践、个人到国家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第五章以第四章为切入点,对照分析了践行习近平劳动观的具体路径。
汤素娥[9](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周颖[10](2016)在《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构建思路》文中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更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只有实现和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命脉,其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构建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结构性现实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命题。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这明晰了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内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这是现阶段协调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宏观背景;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基本理念为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构建、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为构建基本原则,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凝聚广大劳动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来的重要论述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导向价值。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深入剖析企业的盈利状况、收入分配格局、内部管理逻辑、外部经济行为导向等决定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的微观因素,还要系统梳理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法律规制、社会福利保障、劳动关系的角色认知等影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宏观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的宏观制度背景下,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系列意见为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只有以此为制度环境与决策为依据,构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微观协调机制的运行效率与实施效果才能够稳定长久。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实践,对照中国劳动关系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其相关理论实践中的成果与经验,为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其次,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历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特征,为研究提供脉络与方向。同时,深入解析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存在问题,以此问题为研究导向,深入探究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的深层原因,为研究奠定理论前提与现实基础。第三,结合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特色,从相关社会制度、政策法规、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与总结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利条件,为研究提供制度分析框架、政策法律依据与具体实现路径。最后,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来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意见为指导思想,通过规范研究与案例实证,详细地阐述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所需要的必要措施与手段以及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二、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一)理论逻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 |
(二)文化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历史逻辑: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 |
(四)现实逻辑:应对严峻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 |
二、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一)人民性 |
(二)互利性 |
(三)法治性 |
(四)创新性 |
(五)系统性 |
三、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
(一)以维护好职工基本权益为根本着力点 |
(二)以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为制度支撑 |
(三)以健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为源头保障 |
(四)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 |
(五)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根本保证 |
(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根据 |
第一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理论根据 |
一、哲学根据:人的本质是劳动 |
二、教育学根据:劳动教育思想 |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现实根据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缺失问题 |
二、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践的需要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劳动观 |
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劳动观 |
三、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
一、劳动本质观 |
二、劳动伦理观 |
三、劳动价值观 |
四、劳动主体观 |
五、劳动尊严观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蕴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概念 |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特征 |
一、人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
二、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
三、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
四、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价值 |
一、有利于纠正大学生劳动观错误偏差 |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三、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通过学校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
一、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 |
二、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
第二节 通过家庭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理念 |
二、家长要为子女做好劳动榜样示范 |
第三节 通过社会教育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
一、丰富社会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相关理论资源 |
二、搭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宣传和实践平台 |
三、激发先进劳动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 |
第四节 通过自我教育涵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
一、大学生要在劳动观念方面自我反省 |
二、大学生要在劳动习惯方面自觉养成 |
三、大学生要在劳动精神方面自主升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逻辑与方法 |
(一)研究逻辑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劳动关系 |
(二)劳动关系冲突 |
(三)和谐劳动关系 |
二、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海外的发展 |
(三)其它劳动关系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逻辑分析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逻辑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所决定的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所决定的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高目标 |
(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方针 |
(三)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逻辑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 |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过程 |
(一)“劳资两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
(二)调整劳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
(三)建立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 |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成效 |
(一)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 |
(二)职工参与制度逐步建构与完善 |
(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
(四)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逐步建立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经验 |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
(二)多方参与,以工会为主体 |
(三)以劳资和谐为核心理念 |
(四)以协商协调为主要手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 |
一、理论探索的基本过程 |
(一)和谐劳动关系命题的提出 |
(二)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
(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
二、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逐步确立 |
(二)在宏观层面,积极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
(三)在中观层面,加强区域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
(四)在微观层面,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建设 |
(五)在操作层面,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风险评估机制 |
三、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 |
(一)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 |
(二)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 |
(三)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四、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 |
(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
(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剖析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统一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
(二)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
(三)冲突事件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
(三)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
(四)农民工群体和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
(五) “三新”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六)新媒体广泛应用和外部势力渗透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分析 |
一、实验探索:正在形成的地方/基层经验 |
(一)激活基层工会: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 |
(二)培育社会组织:狮山树本产业家园 |
(三)前端化解冲突:广州市海珠区“三方联调中心” |
二、有效化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选择 |
(一)劳资冲突的化解与路径选择 |
(二)实践探索实现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逻辑 |
三、适应与变革:中国工会在开放中演进 |
(一)演进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局限 |
(二)在变革中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和对策 |
一、进一步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
(一)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二)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以法治方式为抓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二、进一步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
(一)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体系 |
(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
(三)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 |
(四)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习近平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个人实践 |
2.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2.3 十八大以前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3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个人实践 |
2.3.1 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劳动感悟 |
2.3.2 习近平从政经历的实践经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
3.1 劳动的意义 |
3.1.1 获得财富和幸福的必要途径 |
3.1.2 承托起宏伟梦想的不拔之柱 |
3.1.3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
3.2 劳动的目标 |
3.2.1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 |
3.2.2 让新时代工人阶级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
3.2.3 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
3.3 劳动的原则 |
3.3.1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
3.3.2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
3.4 劳动的策略方法 |
3.4.1 始终坚持弘扬劳模和劳动精神 |
3.4.2 鼓励科技创新与诚实劳动相结合 |
3.4.3 加强劳动教育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
3.4.4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 |
4.1 人民性 |
4.1.1 凝心聚力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向往 |
4.1.2 坚持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作用 |
4.1.3 强调建设和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
4.2 实践性 |
4.2.1 根植于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 |
4.2.3 着眼于指引新时代劳动的具体实践 |
4.3 时代性 |
4.3.1 立足新时代确立劳动精神的主题 |
4.3.2 根据新时代劳动者特点引导帮助劳动者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5.1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思想 |
5.1.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5.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重要构成 |
5.2 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
5.2.1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
5.2.2 有利于激扬新时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
5.2.3 为打造新时代人才队伍提供培育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 |
2.1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相关概念 |
2.2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
2.2.1 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
2.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发生异化 |
2.2.3 共产主义社会下劳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3.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 |
3.1 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条件 |
3.1.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3.1.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客观社会条件 |
3.1.3 习近平劳动观扎根于自身劳动实践经验 |
3.2 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过程 |
4.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
4.1 劳动精神观 |
4.2 劳动关系观 |
4.3 劳动体面观 |
4.4 劳动分配观 |
4.5 劳动教育观 |
5.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5.1 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 |
5.1.1 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继承 |
5.1.2 对马克思赋予劳动积极性质的继承 |
5.1.3 对马克思以人为核心劳动思想的继承 |
5.1.4 对马克思劳动思想发展性的继承 |
5.2 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发展 |
5.2.1 劳动精神观对马克思劳动光荣思想的发展 |
5.2.2 劳动关系观对马克思劳动过程论的发展 |
5.2.3 劳动分配观对马克思劳动分配理论的发展 |
5.2.4 劳动体面观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发展 |
5.2.5 劳动教育观对马克思劳动育人思想的发展 |
6.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
6.1 以增加劳动教育比重提升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素质 |
6.2 建构以人民需要为导向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
6.3 积极应对数字劳动和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形式 |
6.4 正确处理劳动与市场关系,依靠劳动者实现“共建共享” |
7.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6)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学界现有研究的不足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 |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形成基础 |
第一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 |
第二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
一、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二、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三节 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实践 |
二、基层从政时期的劳动实践 |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
一、重视劳动本身的地位与价值 |
二、突出劳动的价值引领作用 |
三、关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
第二节 劳动创新论 |
一、培育新型创造性人才 |
二、建树革命性创新精神 |
三、建构高效化工作机制 |
第三节 劳动教育论 |
一、实施以劳育人的教育方针,统筹五育并举育人格局 |
二、家校社携手合作,构筑劳动教育共同体 |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
第四节 劳动和谐论 |
一、弘扬劳动精神,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 |
二、关爱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
第五节 劳动保障论 |
一、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
二、加大政策扶持,做好保障工作 |
三、加强法治建设,促进保障力度 |
第六节 劳动幸福论 |
一、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劳动幸福论 |
二、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导向的劳动幸福论 |
三、以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劳动幸福论 |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彰显出新时代的风采 |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治理经验 |
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第二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提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思路 |
一、全面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总体要求 |
二、客观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对象的整体特征 |
三、勇于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手段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 |
一、在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劳动支撑起民族的价值追求 |
二、在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劳动激荡起社会的实干精神 |
三、在个人价值标准层面,劳动促使人们实现行为自觉 |
第四节 筑牢了共产党人的思想长城,推进伟大工程建设的行动引领 |
一、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 |
二、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
三、劳动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的重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7)彰显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时代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内涵逻辑 |
(一)劳动价值论 |
1.劳动最光荣观 |
2.创造性劳动观 |
3.劳模精神观 |
(二)劳动关系主体论 |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劳动者主体观 |
3.企业社会责任观 |
二、习近平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
(一)习近平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 |
(二)习近平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路径 |
1.继续坚持并强化党的领导 |
2.进一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
3.坚持继续做好法治保障 |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 |
三、结语 |
(8)习近平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与发展 |
一、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 |
(三) 中国优秀的传统劳动观 |
二、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
(一) 国际现实基础 |
(二) 国内现实基础 |
(三) 个人现实基础 |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发展历程 |
(一)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劳动观的萌芽期 |
(二) 早期从政阶段习近平劳动观的发展期 |
(三)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劳动观的成熟期 |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
一、劳动主体观 |
(一) 工人阶级是劳动的主力军 |
(二) 农民和农民工是劳动的坚实力量 |
(三) 知识分子是劳动的重要力量 |
(四) 青年是劳动的有生力量 |
二、劳动价值观 |
(一) 个人价值:劳动是幸福之源 |
(二) 政党价值: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途径 |
(三) 时代价值:劳动破解现实难题 |
(四) 未来价值:劳动开创未来 |
三、劳动教育观 |
(一) 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 |
(二) 加强职业工人的教育 |
(三) 注重农民工的再教育 |
四、劳动形态观 |
(一)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态 |
(二) 提倡多样的创新劳动形态 |
(三) 讲求合理的科学劳动形态 |
五、劳动精神观 |
(一) 提倡劳模精神 |
(二) 培育工匠精神 |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 |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 |
一、习近平劳动观具有科学性 |
(一) 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
(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
(三)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
二、习近平劳动观具有全面性 |
(一) 涉及劳动实践的各要素 |
(二) 涵盖影响劳动的各因素 |
(三) 全面分析了劳动的价值 |
三、习近平劳动观具有人民性 |
(一) 劳动主体涵盖全体人民 |
(二) 劳动活动过程体现人民 |
(三) 劳动最终目的为了人民 |
第四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
一、增强了人民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
(一) 巩固人民对劳动形式的正确认识 |
(二) 加强人民对劳动价值的正确理解 |
二、激发了人民积极投身劳动实践 |
(一) 鼓励人民热爱本职工作 |
(二) 倡导人民投身社会建设 |
(三) 支持人民进行劳动创新 |
三、保障了人民持续劳动的动力 |
(一) 提升人民劳动的获得感 |
(二) 增进人民劳动的幸福感 |
四、助推了中国梦早日实现 |
(一) 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劳动力量 |
(二) 指明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指向 |
(三) 以劳动彰显中国梦的友好性 |
第五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践行途径 |
一、引导人民通过劳动体现人生价值 |
(一) 教育青少年儿童热爱劳动 |
(二)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察 |
(三) 与时俱进地宣传劳模精神 |
二、着力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 |
(一) 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
(二) 社会全面支持大众创新创业 |
(三) 发挥市场活力优化就业布局 |
(四) 个人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 |
三、全面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应有权益 |
(一) 提高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
(二) 发挥工会组织的纽带作用 |
(三) 健全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 |
(四) 完善并落实劳动法律法规 |
四、促进劳动者实现全面发展 |
(一) 培养综合型应用型的劳动者 |
(二) 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
(三) 抓好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 |
(四) 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走向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
3.1 劳动价值论 |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
3.2 劳动精神论 |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
3.3 劳动主体论 |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
3.4 劳动关系论 |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构建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主要学派及发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谐思想渊源及其发展 |
2.1 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思想 |
2.1.1 马克思关于劳资对立思想 |
2.1.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对立 |
2.2 列宁关于劳资双方纪律约束与权益保障的思想 |
2.2.1 列宁关于劳动组织纪律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论述 |
2.3 毛泽东生产劳动的思想 |
2.3.1 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领导的论述 |
2.3.2 毛泽东关于工业经济基础的论述 |
2.4 邓小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善劳动关系的思想 |
2.4.1 邓小平关于两权分离的论述 |
2.4.2 邓小平改善劳动关系的论述 |
2.5 江泽民依靠工人阶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 |
2.5.1 江泽民依靠工人阶级的论述 |
2.5.2 江泽民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论述 |
2.6 胡锦涛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和谐的思想 |
2.6.1 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
2.6.2 胡锦涛关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论述 |
2.6.3 胡锦涛关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论述 |
2.7 习近平深化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 |
2.7.1 习近平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论述 |
2.7.2 习近平关于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劳动关系的论述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相关问题概述 |
3.1 劳动关系概述 |
3.1.1 劳动关系的含义 |
3.1.2 劳动关系的性质 |
3.2 和谐劳动关系概述 |
3.2.1 和谐劳动关系的定义 |
3.2.2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
3.2.3 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 |
3.3 中国国有企业概述 |
3.3.1 中国国有企业的内涵 |
3.3.2 中国国有企业的特征 |
3.3.3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特色 |
4.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
4.1.1 坚持劳动价值论 |
4.1.2 坚持利益共享观 |
4.1.3 坚持公平分配原则 |
4.2“以人为本”的价值规范 |
4.2.1 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 |
4.2.2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4.2.3 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提升 |
4.3 政企合作的和谐发展体制 |
4.3.1 政府引导的重要保障 |
4.3.2 劳资均衡的基础条件 |
4.3.3 集体协商的重要机制 |
第5章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的借鉴 |
5.1 美国劳动关系的政策实践 |
5.1.1 劳动条件的立法规制 |
5.1.2 劳动关系主体的立法规制 |
5.1.3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的法律机制 |
5.2 日本劳动关系的政策实践 |
5.2.1“丰田模式”的日本传统劳动关系 |
5.2.2“新J型企业”的劳动关系 |
5.3 拉美国家劳动关系的政策实践 |
5.3.1 国家干预主义的劳动关系 |
5.3.2 新自由主义的劳动政策与“灵活模式” |
5.3.3 拉美国家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
6.1 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
6.1.1 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劳动关系 |
6.1.2 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的国有企业劳动关系 |
6.2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现状 |
6.2.1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平稳 |
6.2.2 劳动关系调整走向法治化 |
6.2.3 劳动关系建立受市场调节 |
6.2.4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形成 |
6.3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
6.3.1 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合理 |
6.3.2 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 |
6.3.3 国有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健全 |
6.3.4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制度不适用 |
6.3.5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矛盾趋于活跃 |
6.4 影响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因素 |
6.4.1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缺乏有效退出机制 |
6.4.2 国有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关系的失衡 |
6.4.3 国有企业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制约 |
6.4.4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角色的认知分化 |
第7章 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
7.1 调动国有企业主观能动性,实现政府调节职能 |
7.1.1 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7.1.2 建立公平分配劳动关系,完善合理奖惩制度 |
7.1.3 建立全体收益共赢机制,发展和谐企业文化 |
7.2 充分发挥工会维权作用,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 |
7.2.1 坚守工会调节职责,有效维护职工权益 |
7.2.2 转变工会角色,完善职工利益保障机制 |
7.2.3 推动工会体制创新,实现工会干部职业化 |
7.3 建立健全三方协商机制,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
7.3.1 创新构建体制机制,健全相关立法政策 |
7.3.2 完善矛盾调节机制,加强三方机制建设 |
7.3.3 实施集体协商制度,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 杨成湘.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D]. 王梓一.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雷江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4]习近平劳动观研究[D]. 马斯维.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程天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劳动思想研究[D]. 金怀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彰显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时代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重要论述研究[J]. 黄岩,闭金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习近平劳动观研究[D]. 巩倩倩. 山东大学, 2019(09)
- [9]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中国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构建思路[D]. 周颖.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