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论文文献综述)
索书田,钟增球,胡鱼华[1](1990)在《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文中研究说明构造制图和详细的构造解析,在东秦岭造山带核部识别出一个原先未曾注意的元古代变质岩区与古生代变质岩区间的构造边界——军马河-马蹄湾断裂带。实际上,这个构造边界是一个底部韧性变形带,带内发育构造混杂岩、糜棱岩和强直片麻岩。本文阐述了各种几何学特征,它们表明变形是发生在一个缓倾斜的剪切带之上。大量的运动学标志指出,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就位前,再造的元古代变质岩区沿着构造边界向北逆冲于古生代变质岩区之上。
徐毅[2](2008)在《豫西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多样性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西地区横跨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两大构造带,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钼、钨、铝、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本文以“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总结分析豫西地区主要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多样性特征,建立区域成矿谱系。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重点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前景进行评价分析;同时,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对卢氏-栾川地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处理,定量化提取致矿地质异常,圈定成矿远景区带。按大地构造位置、区域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差异,研究区可划分为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两大成矿带,其中,华北板块南缘成矿带以Au、Ag、Mo、W、S、Fe、Pb、Zn、稀有、稀土、多金属矿产为主;北秦岭成矿带以Au、Cu、Mo、Cr、Sb、Hg、As、多金属矿产为主。区内主要内生金属矿产主要受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纪、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三个阶段,对应成矿物质具有从铁-铁铜、铜锌铅-钼钨(铜)向铅锌银金锑演化规律,即成矿物质从单一到复杂,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向多金属演化。研究区成矿多样性特征显着,在控矿地质条件、成矿时代、矿产种类与矿产组合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均有体现。在成矿多样性分析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研究区主要内生金属矿床的空间谱系、时间谱系及“时-空-因”综合成矿谱系。基于区域成矿多样性分析和成矿谱系规律总结,通过对矿床时空演化规律、矿产分布特征、矿化分带特征、主要控矿构造深部延深特征等因素综合分析,本文对研究区两大成矿区带内主要金属矿产深部找矿前景进行了预测评价。以“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利用GIS技术,本文通过卢氏-栾川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处理,提取致矿地质异常,定量圈定成矿远景区5个,并对重点找矿靶区进行了找矿潜力评价。
李亚林[3](1998)在《北秦岭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文中认为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晚期变形反映了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特征。
王浩[4](2014)在《东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阶段演化的变质和岩浆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造山带的形成是汇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特征,关于其演化的研究历来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拼合并发生陆陆碰撞之前,通常经历了长期多阶段的岛弧或/和微陆块的拼贴过程,并伴随有大陆地壳的增生与再造。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一个典型的复合造山带,记录了华南与华北板块长期多阶段的拼合过程。相对于东部的大别-苏鲁造山带,西部的秦岭-桐柏造山带记录有更加完整的早古生代演化过程,并伴生有显着的地壳生长。然而目前对秦岭-桐柏造山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基于此,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样品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包裹体、微量元素、Hf-O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获得如下几点认识:(1)两件北秦岭榴辉岩样品中残留的岩浆锆石核给出了798±23和799±94Ma的年龄,指示北秦岭榴辉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北秦岭榴辉岩具有拉斑玄武质的全岩组分,显示高Ti02(1.40-2.40%),低P2O5(0.09-0.22%)、Na2O(1.10-2.49%)和K2O(0.17-1.04%)的特点,具有中等程度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N/YbN=2.31-4.20),不明显的Nb、Ta、Ti和Eu异常(Eu/Eu*=0.82-1.10)。北秦岭榴辉岩还具有高的全岩εNd(t)(2.81-5.53)和锆石εHf(t)(10.5-11.9)值,指示其源自一个相对亏损的地幔源区。基于不活动元素的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显示北秦岭榴辉岩落入大陆玄武岩区。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结果均显示北秦岭榴辉岩明显不同于二郎坪群玄武岩,而与南秦岭造山带和华南板块北缘的新元古代大陆拉斑玄武岩类似。因此本文认为北秦岭榴辉岩原岩也形成于800Ma的大陆裂谷环境,是全球范围内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这一过程可能导致了北秦岭地体与华南板块的分离。(2)北秦岭榴辉岩中变质锆石具有无分带到弱分带的CL图像特征,非常低的Th/U和176Lu/177Hf比值,不明显的Eu异常以及平坦的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此外,这些变质锆石区域还包含有石榴石、绿辉石和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包裹体,显示其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条件,因此所获得的486±4Ma的锆石U-Pb年龄应该代表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石英脉中锆石具有非常自形的外部晶形,震荡环带,低的Th/U比值和变化的HREE含量。这些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81±3Ma,应代表了折返阶段流体活动的时间。片岩中锆石多为碎屑的岩浆锆石,其主要年龄峰值为1950-1850,1800-1600,1560-1460和1400-1260Ma以及一个2517Ma的年龄。这些年龄峰值指示北秦岭地体具有华南板块的构造亲缘性。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聚合过程可能包括了>490Ma的二郎坪洋内弧形成,约490Ma的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及随后约480Ma的流体活动。(3)秦岭群中部的一件角闪岩样品中锆石具有典型变质生长环带,低Th/U比值,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以及不明显的Eu异常。其给出的加权平均U-Pb年龄为490±6Ma。最重要的是在该样品的一颗锆石中发现了微粒金刚石包裹体,因此获得的490±6Ma的年龄应该代表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的时代。原位金刚石的发现为北秦岭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指示其与二郎坪弧发生碰撞时俯冲至>120km地幔深度。结合之前资料显示北秦岭超高压地体在10Myr内经历了从>120kmm到30km的快速折返过程。由于在其它增生造山带内也发现有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因此增生造山带可能在大陆地壳再循环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4)原位SIMS/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析显示富水杂岩不同岩性单元同时形成于约488-484Ma,证实了北秦岭内存在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早期岩浆活动。富水杂岩属于钾玄岩系,并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Pb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P和Ti),高初始Sr同位素比值(0.7100-0.7151),负εNd(t)(-3.97-5.68)和εHf(t)值(-2.85~0.34),正△εHf值(3.85-5.37)以及高的锆石518O值(6.86±0.13‰)为特征。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地幔源区受到过俯冲沉积物的交代作用。两端元混合模型显示富水杂岩地幔源区可能含有约6%的大洋沉积物。非模态部分熔融模型揭示富水杂岩可以由含金云母石榴二辉橄榄岩经1-6%平衡部分熔融形成。由于前人已经在现代初始岛弧带内发现有钾玄岩,结合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富水杂岩的形成是特提斯洋俯冲带从秦岭群北侧向南侧跃迁的结果。(5)桐柏地区秦岭群三件麻粒岩样品和一件片麻岩样品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锆石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外形,震荡环带,高Th/U比值和变化的U-Pb年龄,指示其为碎屑成因。最小的一组碎屑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值为450±5Ma,这可以用来约束沉积原岩最大的沉积时代。一组较为集中的年龄为约450-490Ma,与秦岭-桐柏造山带内的岛弧岩浆活动时代一致。另一组年龄在660-950Ma之间,指示桐柏造山带内的秦岭群属于华南板块。麻粒岩中变质锆石具有弱分带或无分带,低的Th/U比值和REE含量,负的Eu异常以及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指示其与石榴石和斜长石共生,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所获得的424±4Ma的年龄应该代表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浅色体中锆石具有明显的Eu异常以及相对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并给出了428±4Ma的年龄,指示了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同期的部分熔融作用。片麻岩中变质锆石具有清晰的Eu异常,变化的Th/U比值以及HREE含量。这些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8±4Ma,可以被解释为进变质作用的时代。辉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给出的U-Pb年龄为432±4Ma和424±4Ma,它们的形成年龄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一致。这些锆石具有高达5.1的正εHf(t)值,指示此时存在地壳生长。桐柏造山带志留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为研究弧-陆碰撞造山带内同期麻粒岩相变质、岩浆作用和地壳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6)对二郎坪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两件辉长闪长岩样品给出了443±3和440±4Ma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二郎坪辉长岩具有拉斑玄武质的全岩组分,变化的MgO(4.48-8.17%),低的K20(0.25-1.01%)和Ti02(0.60-1.79%)含量。此外,它们还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高的全岩εNd(t)(3.76-5.68)和锆石εHf(t)(12.0-12.1)值为特征。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郎坪辉长岩源自相对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并且这一地幔源区在辉长岩形成之前不久经历了流体的交代作用。这些辉长岩以及同期高正ENd(t)值花岗岩的产生显示北秦岭-桐柏造山带在奥陶纪晚期-志留纪经历了显着的地壳生长。另外,二郎坪辉长岩具有低的Sr/Y(7.32-26.2)和LaN/YbN(1.34-4.07)比值,高的HREE,Y和Sc含量。这指示其地幔源区无残留的石榴石,暗示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发生在较低压力条件下。二郎坪辉长岩的产生可能是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诱发二郎坪弧后盆地初始打开的结果。(7)SIMS/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二郎坪群内的张家大庄、蛮子营、西庄河和四棵树岩体分别形成于481,460,458和436Ma。张家大庄、蛮子营和西庄河岩体均具有高正的锆石εHa(t)值和低的δ18O值,四颗树岩体具有微正的锆石εHf(t)值和高的6180值。结合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张家大庄和西庄河岩体源自高温热液蚀变的年轻大洋物质的部分熔融,而蛮子营二长花岗岩体可能是年轻的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四棵树岩体则代表了较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再造。结合区域演化历史分析,本文认为增生的大洋地体是大陆地壳增长的主要场所之一。(8)对桐柏造山带内桃园和黄岗岩体展开了详细的锆石SIMS/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其同时形成于443Ma,与二郎坪辉长岩同期且密切共生。详细的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Hf-O同位素分析表明这两个岩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成分特征。桃园岩体主要为奥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正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以及低的锆石δ18O值,应为高温热液蚀变的年轻洋壳再熔的产物。黄岗岩体主体为花岗闪长岩,其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具有负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gt)值以及高的锆石δ18O值。并且锆石Hf-O同位素显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黄岗岩体中基性包体具有高正的εNd(t)值,显着区别于寄主花岗闪长岩。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黄岗岩体形成于古老地壳的重熔作用,并存在地幔物质的直接加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在约443Ma之前二郎坪洋内弧已经完全拼贴于华北板块南缘,并经历了弧后盆地拉张。这一过程中记录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陆壳生长方式。
刘绍龙,刘宁,薛玉玮,刘英[5](1998)在《南襄盆地隐伏区前中生界展布规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指出秦岭-大别山是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重要造山带,对于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南襄盆地的阻隔,人们对分处盆地东西两侧的东秦岭与桐柏-大别山是何关系?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利用南襄盆地石油勘探开发进程中的钻井、物探资料,结合盆地周缘地层的岩性、岩相、构造相、古生物、同位素年龄测定、构造关系等资料,分析了前中生界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认为桐柏-大别山实即东秦岭的自然延伸部份。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游振东[6](2004)在《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陈能松,游振东[7](1990)在《豫西蛇尾秦岭群角闪石40Ar/39Ar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河南西峡县北部蛇尾地区秦岭群变质基性岩中,普通角闪石40Ar/39Ar快中子活化年代测定获得了353.1±0.2Ma的坪年龄。平坦的年龄坪表明,加里东热事件一直延续到早海西阶段,随着秦岭群自北而南逆冲到古生界二郎坪群所导致的快速隆起抬升、温度急剧冷却才终结。
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高凤泉[8](1999)在《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岩恢复、沉积建造及变形变质综合研究表明,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属活动陆缘性质沉积建造,形成于二郎坪弧后盆地消减俯冲带的海沟盆地-海沟斜坡环境,是古俯冲带的重要证据之一,其变形序列反映了弧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并与构造混杂岩、俯冲型花岗岩及高压变质带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古俯冲带标志,为探讨秦岭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钟增球,索书田,游振东,韩郁菁[9](1990)在《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的韧性剪切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已识别出3套韧性剪切系统,即元古代近水平韧性剪切系统、军马河—马蹄湾韧性推覆剪切系统及网结状走滑型韧性剪切系统。由它们所代表的线性强应变带与包容其中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的规律组合、是造山带核部的基本构造样式。对各韧性剪切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岩相学和显微构造特征以及形成环境和发育序列的研究表明,它们代表了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在不同尺度上的构造软化带或应变局部化带。
胡畔[10](2021)在《秦岭造山带二郎坪单元岩浆作用与演化规律:增生造山带中岛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指示》文中研究说明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也被称为中国中央造山带,其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对研究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汇聚及拼合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中秦岭造山带处于中央造山带的最西段,记录了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弧-陆碰撞,到中生代的陆-陆碰撞等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这种复合型造山带往往伴随着大洋岛弧地体和/或大陆岛弧地体的增生,在此过程中,随着洋壳的俯冲不同源区的物质将进入地幔楔与之发生反应,引发了多尺度多端元的壳幔相互作用,再以岩浆作用返回地表不同程度地保存在增生的岛弧和洋盆中。因此研究增生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岛弧-弧后盆地岩浆岩体系的地球化学性质对于认识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演化机制和研究俯冲带物质循环规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秦岭造山带中二郎坪单元单元位于秦岭和宽坪单元之间,主体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二郎坪单元单元是秦岭造山带中较为复杂的区域,也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区。二郎坪单元是一套海相的火山沉积单元,形成与早古生代的增生造山作用中,在其形成时代、性质以及构造演化意义等重要科学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论文选取了东秦岭二郎坪地区军马河―长探河和湾潭两条剖面上的斜长花岗岩和变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以及锆石原位O同位素等多手段来探讨二郎坪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对与二郎坪单元基性岩共生的酸性岩浆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和SI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约460Ma(奥陶纪)和435Ma(志留纪)两组年龄,各组年龄在误差分析范围内一致。这两组年龄岩浆岩以火山灰夹层或小岩株的方式产出。结合地质背景与斜长花岗岩的野外产状,认为二郎坪单元在早古生代期间存在约460Ma(奥陶纪)和435Ma(志留纪)两期岩浆事件。(2)结合约460Ma形成的奥陶纪斜长花岗岩和在岩体中发现的镁铁质捕虏体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我们发现这些斜长花岗岩表现出了低钾高钠,是典型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这些酸性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具有低Ti O2、高Si O2的性质,其稀土元素含量与Si O2的正相关变化不明显,整体表现出受到部分熔融作用的控制。同时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现出高εHf(t)的特征,落入全球平均岛弧岩浆岩的区间内。同时锆石原位O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的δ18O值略低于地幔值。这指示岩浆源区经历了海水参与的高温热液蚀变作用。这类有着低δ18O锆石的斜长花岗岩,一般来源于受到高温热液蚀变的下洋壳的重熔。我们的结果表明奥陶纪商丹洋持续的向北俯冲触发了二郎坪增生岛弧洋壳的重熔。这种富集微量元素洋壳的部分熔融可能代表了岛弧地体生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可能是古老大陆地壳生长的方式之一。(3)变玄武岩是二郎坪单元的主体,但是对玄武岩进行直接定年难度较大。我们根据野外的接触关系和采样点的位置,利用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限制二郎坪变玄武岩的年龄。将其分为奥陶纪和志留纪两期玄武岩。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郎坪单元玄武岩没有明显受到后期蚀变或分离结晶的影响。玄武岩样品总体具有低Si O2,、低Ti O2、低P2O5、低K2O和高镁的特征。二郎坪单元它们整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为典型的岛弧微量元素特征。Th/Nd与Ba/Th图解和La/Yb与Ba/Th图解显示俯冲物质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且奥陶纪的变玄武岩相比志留纪的变玄武岩有着受到俯冲物质的贡献更明显。结合奥陶纪的变玄武岩相对均一且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认为奥陶纪的变玄武岩代表了商丹洋俯冲交代地幔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岛弧岩浆作用,这次事件伴随着古老洋壳的重熔生成了同时代的斜长花岗岩。志留纪的玄武岩受到俯冲物质的贡献较少,且有着较为不均一的Nd同位素组成,有不同程度壳源物质的混入。代表了是弧后伸展背景下,受早期俯冲物质交代的地幔浅部减压部分熔融的源区与沉积物混染的产物。(4)结合二郎坪单元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本文研究的酸性岩和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我们可以反演早古生代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的演化过程。最早的二郎坪弧形成于490Ma之前,作为古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向北俯冲的响应。发生在约490 Ma的二郎坪岛弧与秦岭微陆块的弧-陆碰撞事件后俯冲带后撤,在商丹缝合带开始新的俯冲并造成了秦岭南缘485 Ma的岛弧岩浆事件。随着俯冲板块前端的前进,在约460Ma时二郎坪单元内产生了大型的岛弧岩浆事件,此事件造成了残留洋壳的重熔。随着俯冲板片前端下沉、回转,二郎坪岛弧地体由挤压变为拉张,最终在软流圈上涌和俯冲带后撤的共同作用下在435Ma后转化为拉张的弧后盆地。
二、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2)豫西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多样性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1 成矿预测发展历史 |
1.2.2 深部找矿与预测 |
1.2.3 豫西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沉积建造特征 |
2.1.1 华北地层区基本特征 |
2.1.2 北秦岭地层区基本特征 |
2.2 岩浆岩建造特征 |
2.2.1 华北地块南缘岩浆岩建造特征 |
2.2.2 北秦岭岩浆岩建造特征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区域构造基本格架 |
2.3.2 华北地块南缘主干断裂特征 |
2.3.3 北秦岭主干断裂特征 |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3.1.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3.1.2 航磁△T 异常特征 |
3.1.3 矿床(点)与重、磁场分布规律 |
3.2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四章 成矿多样性分析与成矿谱系厘定 |
4.1 成矿多样性及其表现特征 |
4.1.1 成矿时间多样性表现特征 |
4.1.2 赋矿层位多样性表现特征 |
4.1.3 控矿构造多样性表现特征 |
4.1.4 控矿岩浆岩多样性表现特征 |
4.1.5 矿床成因类型及矿产组合多样性表现特征 |
4.2 成矿谱系建立 |
4.2.1 成矿区带及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
4.2.1.1 华北板块南缘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 |
4.2.1.2 北秦岭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 |
4.2.2 区域成矿谱系厘定 |
4.2.2.1 矿床空间谱系 |
4.2.2.2 矿床时间谱系 |
4.2.2.3 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 |
第五章 成矿预测与潜力评价 |
5.1 卢氏-栾川地区成矿定量预测与评价 |
5.1.1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
5.1.2 预测方法 |
5.1.3 地质异常信息提取及预测步骤 |
5.1.4 重点找矿靶区剖析 |
5.1.4.1 预测结果 |
5.1.4.2 重点找矿靶区剖析 |
5.2 豫西地区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
5.2.1 熊耳山-崤山-外方山一带金矿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
5.2.2 北秦岭成矿带多金属矿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4)东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阶段演化的变质和岩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陆深俯冲作用与造山带多期演化 |
1.2.2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
1.2.3 秦岭造山带多期演化过程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进展及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基础 |
§2.1 秦岭-桐柏造山带基本地质概况 |
§2.2 宽坪群 |
§2.3 二郎坪群 |
§2.4 秦岭群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3.1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与单矿物分选 |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3.2.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3.2.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3.2.3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3.3 锆石微区原位分析 |
3.3.1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3.3.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3.3.3 锆石SIMS U-Pb年龄及O同位素测定 |
3.3.4 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分析 |
3.3.5 锆石LA-MC-ICPMS Lu-Hf同位素分析 |
3.3.6 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成分和Lu-Hf同位素同时原位分析 |
第四章 北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演化历史 |
§4.1 北秦岭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性质及意义 |
4.1.1 引言 |
4.1.2 样品情况描述 |
4.1.3 分析结果 |
4.1.3.1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
4.1.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4.1.3.3 全岩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 |
4.1.4 讨论 |
4.1.4.1 变质作用与后期蚀变作用对榴辉岩成分的影响 |
4.1.4.2 榴辉岩原岩的岩石成因 |
4.1.4.3 北秦岭地体的构造属性 |
4.1.4.4 构造指示意义 |
§4.2 北秦岭榴辉岩相变质时代及意义 |
4.2.1 引言 |
4.2.2 样品情况描述 |
4.2.3 分析结果 |
4.2.4 讨论 |
4.2.4.1 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年龄及性质 |
4.2.4.2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及随后流体活动的时代 |
4.2.4.3 构造指示意义 |
§4.3 北秦岭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条件及时代的确认 |
4.3.1 引言 |
4.3.2 样品情况描述 |
4.3.3 分析结果 |
4.3.4 讨论 |
4.3.4.1 北秦岭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进一步确认 |
4.3.4.2 北秦岭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的时代 |
4.3.4.3 对北秦岭造山带演化的指示意义 |
§4.4 富水杂岩的成因及其对古特提斯洋演化的约束 |
4.4.1 引言 |
4.4.2 样品情况描述 |
4.4.3 分析结果 |
4.4.3.1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
4.4.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4.4.3.3 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O同位素 |
4.4.4 讨论 |
4.4.4.1 富水杂岩的形成时代 |
4.4.4.2 岩石成因 |
4.4.4.2.1 结晶分异与地壳混染 |
4.4.4.2.2 早古生代秦岭群下部地幔源区的属性 |
4.4.4.3 构造指示意义 |
§4.5 桐柏造山带志留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同期岛弧岩浆活动 |
4.5.1 引言 |
4.5.2 样品情况描述 |
4.5.3 分析结果 |
4.5.3.1 锆石形貌学 |
4.5.3.2 锆石U-Pb年龄 |
4.5.3.3 锆石微量元素 |
4.5.3.4 锆石Lu-Hf同位素 |
4.5.4 讨论 |
4.5.4.1 原岩性质 |
4.5.4.2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 |
4.5.4.3 桐柏麻粒岩的成因与地壳生长 |
§4.6 桐柏造山带志留纪辉长岩形成时代及性质:对二郎坪弧后盆地的约束 |
4.6.1 引言 |
4.6.2 样品情况描述与数据汇编 |
4.6.3 分析结果 |
4.6.3.1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
4.6.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4.6.3.3 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 |
4.6.4 讨论 |
4.6.4.1 岩石成因 |
4.6.4.1.1 结晶分异与地壳混染 |
4.6.4.1.2 地幔源区性质 |
4.6.4.1.3 构造背景 |
4.6.4.2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
4.6.4.3 北秦岭造山带岛弧-弧后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
§4.7 小结 |
第五章 二郎坪群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对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制约 |
§5.1 花岗岩锆石Hf-O同位素对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约束 |
5.1.1 引言 |
5.1.2 样品情况描述 |
5.1.3 分析结果 |
5.1.3.1 锆石形貌学特征、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
5.1.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5.1.3.3 锆石Hf-O同位素 |
5.1.4 讨论 |
5.1.4.1 岩石成因 |
5.1.4.2 对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约束 |
§5.2 不同的陆壳生长方式:来自桐柏造山带桃园和黄岗岩体的证据 |
5.2.1 引言 |
5.2.2 样品情况描述 |
5.2.3 分析结果 |
5.2.3.1 锆石形貌学特征及U-Pb年龄 |
5.2.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5.2.3.3 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O同位素 |
5.2.4 讨论 |
5.2.4.1 岩石成因 |
5.2.4.2 构造指示意义 |
5.2.4.3 不同的陆壳生长方式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的韧性剪切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几何学特征 |
2运动学标志 |
3环境及动力学分析 |
3.1岩相学特征 |
3.2形成环境 |
3.3应变分析 |
3.4差应力估算 |
4发育序列 |
5结论 |
(10)秦岭造山带二郎坪单元岩浆作用与演化规律:增生造山带中岛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汇聚型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系统 |
1.2.2 增生型造山带中岛弧与弧后盆地残片的研究 |
1.2.3 秦岭造山带二郎坪单元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岩浆岩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北秦岭造山带基本地质概况 |
2.2 宽坪群(宽坪增生单元) |
2.3 二郎坪群(二郎坪单元) |
2.4 北秦岭群(北秦岭微陆块)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3.1 岩石样品粉末的制备与附矿物的分选 |
3.2 全岩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3.2.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3.2.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3.2.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3 副矿物原位微区分析 |
3.3.1 扫描电镜锆石结构图像 |
3.3.2 锆石SIMS O同位素及U-Pb年龄分析 |
3.3.3 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分析 |
3.3.4 锆石LA-MC-ICP-MS Lu-Hf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北秦岭二郎坪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
4.1 引言 |
4.2 样品情况描述 |
4.3 分析结果 |
4.3.1 锆石形态与U-Pb年代学 |
4.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4.3.3 全岩Sr-Nd同位素含量 |
4.3.4 锆石Hf-O同位素含量 |
4.4 讨论 |
4.4.1 二郎坪斜长花岗岩的年龄 |
4.4.2 二郎坪斜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
4.4.3 二郎坪斜长花岗岩的成岩背景 |
4.4.4 斜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
4.5 小结 |
4.6 附表 |
第五章 北秦岭二郎坪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时空演化规律 |
5.1 引言 |
5.2 样品情况描述 |
5.3 分析结果 |
5.3.1 全岩主微量元素 |
5.3.2 全岩Sr-Nd同位素 |
5.4 讨论 |
5.4.1 后期蚀变、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
5.4.2 二郎坪玄武岩源区性质 |
5.4.3 二郎坪玄武岩的成岩背景 |
5.5 小结 |
5.6 附表 |
第六章 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岩浆岩体系演化规律与意义 |
6.1 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岩浆岩体系演化规律 |
6.2 北秦岭二郎坪单元的演化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J]. 索书田,钟增球,胡鱼华. 地质科学, 1990(01)
- [2]豫西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多样性分析与成矿预测[D]. 徐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3]北秦岭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J]. 李亚林. 陕西地质, 1998(02)
- [4]东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阶段演化的变质和岩浆作用[D]. 王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5]南襄盆地隐伏区前中生界展布规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刘绍龙,刘宁,薛玉玮,刘英. 河南石油, 1998(04)
- [6]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J].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游振东. 地质学报, 2004(02)
- [7]豫西蛇尾秦岭群角闪石40Ar/39Ar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J]. 陈能松,游振东. 岩石学报, 1990(04)
- [8]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高凤泉. 沉积学报, 1999(04)
- [9]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的韧性剪切系统[J]. 钟增球,索书田,游振东,韩郁菁. 地球科学, 1990(06)
- [10]秦岭造山带二郎坪单元岩浆作用与演化规律:增生造山带中岛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指示[D]. 胡畔. 中国地质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