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警北京一总队卫生工作年年上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郭锦昌[1](2019)在《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测算及增长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建立在新时期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与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现状,通过调研对比分析得出了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并抓住了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影响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的内外部诸多因素的梳理分析,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层次分析法,选择建立了基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际贡献、患者满意度、诊疗服务质量、学习成长情况四方面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对因素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参照已有的工资水平增长模型,受导师“多指标、加权重、复合线性增量工资模型”研究成果的启发,成功构建了基于相应因素指标的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率模型与主体预测模型,并做了实例验算:从而,实现了对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绩效评价核心要素的定量化核定,得出了理论意义上的医务人员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权重系数,为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中绩效工资核定与增长提供了一种系数参考,探讨介绍了模型所适用的具体情形、指出了模型使用时所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等。进行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测算及增长模型研究,从医务人员的角度,希望能为其工资水平增长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为医务人员拥有合理较高的薪酬预期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从而稳固以及吸纳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投身医疗健康行业;从公立医院以及政府的角度,也期许能为公立医院实施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提供可操作的理论参考,对政府实施合理的医疗转移支付政策、规范医疗卫生行业薪酬乱象等有所启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希望能借助多方认可与可接受的医生合理工资水平来增进医患间的理解与尊重,以期促进公立医院在应对高情商、高智商社会快速变革方面更好地发挥“减压阀”的作用,维系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从而形成社会价值创造的正循环,推动社会更好地健康快速发展。
李亚[2](2017)在《花好月圆》文中指出第一章咳,啊咳。我这老不死的,动不动,就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是的,人活到这个岁数,活成了一根琉璃棒棒,别说一阵子咳嗽,就是说话间一个高腔,咔吧一声,就过那边去了。不过,老侄儿,你放心,一时半会儿我还死不了。我活了一百多岁,领教过好多次了,一个高龄老人想死掉,谈何容易。有时候你想死,可是你死不了,你大娘那本《圣经》里不是有个万能的上帝嘛,他娘的这个孬孙,他不让你死,麻烦得很,弄得我都发愁了。所以嘛,老侄儿,我向你许诺,不讲完我的故事,我保证不死。
王安[3](2015)在《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明朝之前,残疾军人保障的标准不明晰,残疾没有轻重之分,待遇没有高下之别。明代的残疾军人保障有了初步的分类,体现出一定的差别。清朝前期对残疾军人的保障,主要依据其自身的残疾轻重程度和是否立有战功来给予相应的待遇;晚清时期,虽然新旧规章共存并行,但是军人的残疾等级有了较为明晰的划分,残疾鉴定更加科学,残疾军人的长期生活也受到了重视。中国传统社会原本就存在针对残疾人的积极救助措施,晚清国门开放,这些积极救助措施也开始转型,由单纯地学习技艺,转向以特殊教育为手段,激发残疾人的潜能,提高其能力。这些都可以在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和实践中寻找到踪迹。同时代的欧美各国通过物质补偿、康复就业、权利保障来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和合法权益。这些国家保障残疾军人的实践向民国政府和国人展示了新的保障理念和保障措施。政府和国人均表现出了仿效的愿望。优抚和安置是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优抚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抚恤,又包括精神层面的优待。抚恤方面,管理机关分层设科,各有职掌;评残范围逐步扩大,待遇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军衔,残疾程度居于次要地位,虽然恤金标准多次提高,但与日渐高涨的物价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士兵靠抚恤金,根本无法维持生存;在实际的抚恤过程中,虽然相关手续逐渐规范,但是微薄的抚恤金常常被拖欠、克扣。优待方面,残疾军人的功绩获得了表彰,政府与社会团体经常对残疾军人进行慰问、犒劳,残疾军人及其家属还可以获得费用减免等优惠待遇。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精神慰藉、激励士气的作用,却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残疾军人的社会地位。收容教养与就业安置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重要举措。国民政府设立教养院为残疾军人提供衣食住所,对他们开展教育,灌输政治理念,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并管束其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就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残疾军人集体进行生产活动;第二,鼓励残疾军人分散就业。安置残疾军人就业的活动,开始于全面抗战之前,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设立机构,出台法规,建构了残疾军人就业安置制度。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在抗战期间于国统区内全面推行开来,由于各种原因,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逐渐陷入困境之中。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舆论给予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高度关注,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安置残疾军人,不仅是满足残疾军人的个人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更是坚持抗战乃至建设国家的必然要求;并探讨了安置的具体途径,如提升素质、集体安置等。全面抗战之前,社会团体对残疾军人的救助活动就已经存在。全面抗战期间,社会团体中出现了以残疾军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工作岗位,设立安置社区,为安置残疾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残疾军人也自发组建了互助团体,为群体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对人民军队中的残疾军人实行社会保障。土地革命时期,军队系统与政府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集抚恤、优待、疗养、安置为一体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将优抚与安置紧密结合,引导残疾军人发展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将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工作与革命斗争的需要相结合,号召残疾军人继续为革命服务。各解放区开办荣誉军人学校,提高残疾军人的政治觉悟,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有工作能力的残疾军人,军政部门则量才使用,分配适当工作。对于身处后方的残疾军人,各解放区则鼓励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厉行节约,尽力支援前线。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性质上已由皇权恩赐转变为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政府、社会团体、民众均参与其中。保障的目标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提升为实现自我价值。保障措施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标准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成效明显优于国统区。这与两党的动员能力、组织能量、政治风气及政策执行力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历史轨迹为今天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推行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杨智杰[4](2013)在《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广东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引发因素越来越多,发生风险越来越高,造成危害越来越大,公众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强,对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对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广东省政府构建更加完善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更加科学、有效地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避免或减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提升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本论文综合运用非常规突发事件基本原理、政府应急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依法行政、系统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整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非常规突发事件总体形势,总结了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现状,从应急管理全过程——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4个阶段,分析指出当前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应急准备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偏低;二是应急预案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缺乏。第二,应急响应方面,一是应急反应水平不高;二是应急响应水平不高。第三,应急处置方面,一是应急指挥不顺畅;二是应急决策存在错误或后遗症;三是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四是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第四,恢复重建方面,一是调查评估不全面;二是恢复重建水平不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借鉴国内外政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应急管理全过程角度,归纳提出了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策略的对策建议:第一,应急准备阶段,一是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非常规情景适应性;二是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三是强化日常应急管理措施,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四是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应急水平;五是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全社会应对能力。第二,应急响应阶段,一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二是建立灾情快速评估系统,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第三,应急处置阶段,一是注重现场应急处置,提高现场指挥水平;二是构建积极激励的应急决策模式,提高应急决策时效性;三是加强社会动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第四,恢复重建阶段,一是强化事后评估,提升预防避险水平;二是健全救助机制,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余波[5](2012)在《广东省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危机等诱发的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种类日益增多,成因不断复杂化、交错化,公共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呈现出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国家因此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应急管理体系。广东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均居全国第一,环境和人口等压力让应急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棘手。考察5年多来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演进历程,伴随着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的正式成立(2007年5月),一个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省的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归纳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实践,会发现广东省依据“一案三制”构建的:预防预测预警预报体系、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信息报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应急平台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体系、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社会组织体系等9大体系,经历了考验,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急管理工作是面向国家、公众和社会的,虽然有一定的程序可遵循,但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面前,一方面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快速准确的决策和行动。它具有总体性的特点,需要系统性的思维。而广东应急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折过程,需要一种系统化思维的指导,需要理念的升级。因此,如果能够构建起一种模型,面对没有明显的结构、不好量化的人类活动系统,能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应然模型”,再与现实进行对比,得出差距并寻求解决的方法,那将有助于推进广东应急管理工作。本文依据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把广东应急管理9大体系纳入构建起来的由“抽象系统、活动系统、物理系统”组成的应急管理应然模型中,再将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现状与应急管理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结合2008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2011广州新塘群体性事件等案例的分析,发现广东省应急系统存在准备不足、信息沟通不畅、应对弹性不足、宣教培训工作不够细化、政府管理职能模糊重叠、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立法保障工作有待推进、社会资源整合不足、调查评估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导致应急行动跨地区联动的缺失、有效应急行动迟滞等结果,并进一步从完善应急法规体系、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优化分类管理职能、着力应急平台构建、推进绩效评估制度方面对广东省应急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软系统方法论是一个7阶段组成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阶段1与阶段2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情景中结构与过程的分析,阶段3是提出相关系统的根定义,阶段4是构建和检验概念模型,阶段5是将概念模型与现实进行比较,阶段6与阶段7是实施可行的和合乎需要的变革。在本研究所构建的概念模型中,体现了对应急管理活动的如下理念: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政府在执行应急管理任务时,要事先获得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时要对危机进行综合分析,在应对危机时,要注意应急现场的各种反馈,并根据反馈适当调整应急管理活动。这就揭示出了一个将有大量信息输入的系统,该系统将采取与应急管理有关的各种行动,习得各项技能,筹集各种资源,运用先进的技术,组织人力队伍,把握所有的操作的成功,从而控制旨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带来的损失的行动。该系统的输出将包括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实现,公信力得以加强,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
王畅[6](2012)在《构建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建设广东省的省-省区域-市-区(县级市)-社区(街道/镇)五级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方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走访座谈、召开学术研讨会和文献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不同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共调查广东省18所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408人,灾难医学知晓率在70%以上,96.1%(392人)认为有必要成立专业紧急医学救援队,79.2%(323人)表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很想参加紧急医学救援队。有离职意愿的有93人(22.8%),一般工作满意度得分为68.48±12.06分,工作压力得分为6.91±1.47分,心理症状得分为2.35±1.83分。2.按照属地管理、平战结合、政府财政投入、统一领导的原则,在广东省层面上分类分级构建以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队伍)为主体,涵盖创伤综合、传染病、核化损伤、卫生防疫、心理救援五大功能的省-省区域-市-区(县级市)四级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具体为1个省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设在广州),4个省区域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珠三角-设在广州或深圳、粤东-设在汕头、粤西-设在湛江、粤北-设在韶关),21个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每个地级市各1个)、若干个区(县级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3.①基本情况:共调查广州市市属医院81所。其中三甲医院31所(38.3%),二甲医院36所(44.4%),一甲医院7所(8.6%),未定级医院7所(8.6%);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情况:73所(90.1%)医院成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领导组织,6所医院成立了专设独立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③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情况:各科室共有1710名专业人员、262名管理人员、328名后勤人员能进行院外紧急医学救援;有59所医院(72.8%)组建了有造册的紧急医学救援队;④紧急医学救援物资情况:54所医院(66.7%)备有能被紧急动用的野外救护用车,共计169辆;81所医院共有40423张床位,其中ICU病床689张、传染病床1746张;有20所医院(24.7%)能开展院外急救手术;⑤应急响应资源储备情况:有51所医院(63.0%)拥有后备应急床位,共计1313张;46所医院(56.8%)能提供30张应急病床、20所医院(24.7%)能提供50张应急病床、11所医院(13.6%)能提供80张及以上的应急病床;已建立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的有14所医院(17.3%),在建的有15所(18.5%),没有建的有52所(64.2%);⑥2008-2010年应急培训和科研工作情况:共执行应急科研项目69项,研究经费671万元,开展紧急救援演练646次,举办应急培训542次,出版与应急有关的着作17部。4.按照和广东省同一原则,在广州市分类分级构建以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队伍)为主体,涵盖创伤综合、传染病、核化损伤、卫生防疫、心理救援五大功能的市-区(县级市)-社区(街道/镇)三级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具体为1个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6个区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从化市、增城市、番禺区、花都区、白云区、萝岗区),165个社区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和镇各1个)。结论广东省建立以专业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为主体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势在必行,该体系包括省-省区域-市-区(县级市)-社区(街道/镇)五级,涵盖创伤综合、传染病、核化损伤、卫生防疫和心理救援5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广东省需重视社区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并对“五级九类”人员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和演练落到实处。
艾凡[7](2011)在《新时期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武警水电部队也正处在职能任务的拓展期、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期、创新发展的机遇期,在这新的时期里,心理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武警水电部队作为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其任务特点对基层官兵的心理应急能力要求更高。尽管当前军委、总部对部队心理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军人对自身心理健康非常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制度、体制等原因,目前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武警水电部队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是: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编制体制制度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等。笔者希望能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之策进行初步的探究,以促进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当下,我国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及理论研究显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军人尤其是青年军人承受着比社会其他行业人员更多的心理压力。职业的特殊性,如紧张训练、严格管理、持续性的竞赛竞争、随时可能担负的应急任务,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应激因素、个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的困扰等等,使官兵受到的精神刺激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武警水电部队的战斗力,影响了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部队自身的稳定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运行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运用公共管理学、心理学、军事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理论知识,分析我国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运行的现状、原因,提出对策,以便对中国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刘红[8](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余荣[9](2010)在《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挂牌开业后,中国的黄金市场体制由统购统配政策走向自由交易,黄金真正成为特殊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从而我国黄金市场逐步与国际黄金市场接轨。由此,中国黄金工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好发展环境下,江西金山金矿作为省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商,同时面临巨大发展机会与挑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其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我国黄金行业与市场相关重要因素分析,寻找到中国黄金行业价值链构成,并对这一价值链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研究企业一手资料及行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总结出江西金山金矿宜采用产业关联与协同的规模扩张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可以表述为“一个扩张三个创新”。即利用独特位势和地理条件进行资源扩张,同时通过市场创新延伸价值链,开发多种直接面向多种消费者的产品,使经营走向有关联并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多元化。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质量提高、效益提升。通过管理创新使企业在黄金生产主业中各项指标领先,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企业深层次发展提供动力。
刘广雄[10](2010)在《中国维和英雄》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海地强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瞬间倒塌,8名中国维和人员被埋入废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在接下来的10天之内全方位进入公众视野。10年维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8名中国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追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同志"维和英雄"荣誉称号。2010年5月3日,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壮丽凯旋。从缉毒勇士到维和英雄,从缅北丛林到加勒比岛国,来自中国禁毒斗争最前沿的云南公安边防部队独立组建中国第六、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10年维和的风雨历程,鲜为人知的异国风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铁骨柔肠的家国情怀,强震之后的生死救援,痛失战友后的顽强奋战,交织成一曲"责任、荣誉、国家"的英雄壮歌。
二、武警北京一总队卫生工作年年上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警北京一总队卫生工作年年上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测算及增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与技术线路 |
2 相关实践与理论概述 |
2.1 我国公立医院基本职能及运行情况 |
2.2 我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制度回顾 |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
3 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状况及分析 |
3.1 深圳市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3.2 深圳市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现状 |
3.3 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与分析 |
4 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择与分析 |
4.1 因素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
4.2 因素指标体系选择 |
4.3 因素指标体系分析 |
5 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5.1 基于因素指标体系建立的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率模型 |
5.2 基于因素指标体系建立的医务人员工资水平预测主体模型 |
5.3 深圳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增长动态模型应用及需要注意问题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说明 |
(一)军人社会保障 |
(二)残疾 |
(三)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
三、研究综述 |
(一)特殊教育 |
(二)社会保障 |
(三)残疾人事业 |
(四)残疾人的贡献与影响 |
(五)职业群体 |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起点和参照 |
第一节 历史起点:帝制时代的保障措施 |
一、明清以前:代有诏令 标准同一 |
二、明清时期:官兵有别 赏依伤定 |
三、晚清时期:多规并行 新旧共存 |
第二节 历史参照:残疾人的积极救助 |
一、传统遗产 |
二、晚清变化 |
第三节 时代参照:欧美国家的保障措施 |
一、物质补偿 |
二、康复就业 |
三、权利保障 |
小结 |
第二章 残疾军人的优抚 |
第一节 抚恤:经济补偿 |
一、管理机关 |
二、待遇标准 |
三、实际推行 |
第二节 优待:精神慰藉 |
一、优待方式 |
二、实际效果 |
小结 |
第三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政府举措 |
第一节 收容教养 |
一、机构沿革 |
二、收容转院 |
三、教养管束 |
第二节 就业安置 |
一、制度建构 |
二、实施情况 |
第三节 成绩与问题 |
一、主要成绩 |
二、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第四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社会支持 |
第一节 社会舆论的关注 |
一、关于安置意义的阐发 |
二、关于安置途径的探讨 |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协助 |
一、推动职业重建 |
二、建立安置社区 |
三、组建互助团体 |
小结 |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 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
一、机构设置 |
二、内容构成 |
三、实际运作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优抚安置保障生活 |
一、抚恤 |
二、优待 |
三、安置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量才使用 继续革命 |
一、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
二、分配工作 量才使用 |
三、生产节约 支援前线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含义、特征 |
2.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含义 |
2.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 |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其他关键问题 |
2.2.1 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组织的相互关系 |
2.2.2 政府部门间责任划分与协调合作 |
2.3 相关理论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角形”理论 |
2.3.2 政府应急管理理论 |
2.3.3 公共政策理论 |
2.3.4 依法行政理论 |
2.3.5 系统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的现状 |
3.1 近年来广东省发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 |
3.2 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的现状分析 |
3.3 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实施的效果 |
3.4 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1 应急准备阶段的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2 应急响应阶段的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3 应急处置阶段的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4 恢复重建阶段的策略存在的问题 |
3.5 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应急准备阶段的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2 应急响应阶段的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3 应急处置阶段的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4 恢复重建阶段的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及其启示 |
4.1 国外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及其启示 |
4.1.1 美国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 |
4.1.2 德国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 |
4.1.3 日本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 |
4.1.4 国外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启示 |
4.2 国内省市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及其启示 |
4.2.1 香港特区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 |
4.2.2 四川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 |
4.2.3 国内省市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的对策 |
5.1 完善应急准备阶段策略 |
5.2 完善应急响应阶段策略 |
5.3 完善应急处置阶段策略 |
5.4 完善恢复重建阶段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广东省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应急管理的概念内涵 |
1.2.2 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 |
1.2.3 应急管理的模式体系 |
1.2.4 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
1.3.2 实证研究 |
1.4 创新之处 |
1.4.1 全方位的广东省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4.2 构建广东省应急管理系统模型并进行验证 |
1.4.3 提出改进广东省应急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 |
2.1 基本情况 |
2.1.1 公共安全形势 |
2.1.2 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基本状况 |
2.2 广东省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
2.2.1 预防预测预警预报体系 |
2.2.2 宣教培训体系 |
2.2.3 信息报送体系 |
2.2.4 科技支撑体系 |
2.2.5 应急平台体系 |
2.2.6 应急保障体系 |
2.2.7 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体系 |
2.2.8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
2.2.9 应急管理社会组织体系 |
2.3 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模型构建 |
3.1 产生相关系统的根定义 |
3.2 建构概念模型 |
3.2.1 抽象系统 |
3.2.2 活动系统 |
3.2.3 物理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模型分析 |
4.1 2008 年广州火车站春运人潮危机处理 |
4.1.1 采取的处置行动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2008 深圳 9.20 舞王特大火灾事故 |
4.2.1 事故处理过程 |
4.2.2 事故原因分析 |
4.3 2011 年 6 月潮州与增城的群体性事件 |
4.3.1 两起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4.3.2 两起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
4.4 广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综述 |
4.4.1 立法保障工作有待推进 |
A. 立法没有涵盖所有内容 |
B. 立法对相关责任规定不够明确 |
4.4.2 预案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
A. 预案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 |
B. 预案缺乏动态管理和有效衔接 |
4.4.3 政府管理职能有待优化 |
A. 部门联动和资源整合不足 |
B. 综合性突发事件处置存在体制障碍 |
4.4.4 宣教培训工作有待细化 |
A. 有些地方政府的价值观出现问题 |
B. 公众防灾能力和参与度不足 |
C. 培训教育体系有待系统化 |
4.4.5 社会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
A. 应急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
B. 应急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
4.4.6 调查评估工作有待健全 |
A. 灾后统计评估有待健全 |
B. 应急管理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善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
5.1 完善应急法规体系 |
5.1.1 构建科学的应急法规体系 |
5.1.2 规定专职协调机构的职权 |
5.1.3 明确各应急主体的职责 |
5.2 健全应急预警机制 |
5.2.1 完善各级政府的预案机制 |
5.2.2 建立完善的社会预警与应急启动机制 |
5.3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
5.3.1 明确各级政府的应急责权 |
5.3.2 加强政府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
5.4 优化分类管理职能 |
5.4.1 进一步明确细化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分类管理 |
5.4.2 加强综合性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
5.5 着力应急平台构建 |
5.5.1 推动先进技术设施配备和物资资源保障机制建设 |
5.5.2 构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运作机制 |
5.5.3 加强紧急状态下社会参与机制建设 |
5.6 推进绩效评估制度 |
5.6.1 完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 |
5.6.2 明确应急问责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构建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有关定义 |
1.2 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进展情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调查工具与资料收集方法 |
2.4 资料分析和数据统计 |
2.5 质量控制 |
2.6 本人在研究中承担的工作 |
3 结果 |
3.1 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方案 |
3.2 广州市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方案 |
4 讨论 |
4.1 构建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性 |
4.2 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框架 |
4.3 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中社区救援的意义 |
4.4 区域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
4.5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化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参加科研课题 |
二、参加学术会议 |
三、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问卷一 急救人员灾难医学认知及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表 |
问卷二 建设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咨询表 |
问卷三 广州市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资源与能力情况调查表 |
(7)新时期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
1.2.1 论文的重点难点 |
1.2.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武警水电部队 |
2.1.2 心理服务工作与部队心理服务工作 |
2.2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概念及特征 |
2.2.1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概念 |
2.2.2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特征 |
2.3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
2.3.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
2.3.2 有利于提升教育训练效果 |
2.3.3 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
2.3.4 有利于维护部队团结稳定 |
2.4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军队的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 |
2.4.1 白俄罗斯军队的心理服务工作现状 |
2.4.2 波兰军队的心理服务工作现状 |
第3章 新时期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 |
3.1 新形势对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挑战 |
3.1.1 新职能新使命导致官兵心理压力增大 |
3.1.2 武警水电部队生活的特殊性对官兵的心理影响 |
3.1.3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心理问题案例 |
3.2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取得的成就 |
3.2.1 水电部队上层高度重视,心理服务工作得到基本落实 |
3.2.2 部分单位工作扎实,成效明显 |
3.2.3 开展了形式丰富、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
3.2.4 组织心理服务专业培训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3.3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 |
3.3.1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情况 |
3.3.2 武警水电部队支队心理服务工作情况 |
3.3.3 武警水电部队卫生干部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认识 |
第4章 新时期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
4.1 基层官兵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1 个人价值观及价值取向对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
4.1.2 所处生活环境对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
4.1.3 爱情婚姻家庭等因素对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
4.1.4 工作环境和训练强度对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
4.2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
4.2.1 体制机制不合理 |
4.2.2 单位发展不平衡 |
4.2.3 专职人员不足,兼职人员素质较低 |
4.2.4 经费投入不足,设施不到位 |
4.2.5 认识有偏差,上重下轻现象严重 |
4.2.6 心理教育力度不够,没有规范的教育模式 |
第5章 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现状的对策探索 |
5.1 观念层面——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 |
5.1.1 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念 |
5.1.2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
5.1.3 树立正确的心理服务工作观念 |
5.2 制度层面——完善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各项制度 |
5.2.1 完善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 |
5.2.2 完善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度 |
5.2.3 完善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培养制度 |
5.3 运行层面——保证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
5.3.1 把握重点时段 |
5.3.2 发挥典型示范 |
5.3.3 改善软硬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
2.5 本章小节 |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1.1 概念 |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
3.6.2 分析 |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
3.7.2 公共政策理论 |
3.7.3 公共财政理论 |
3.7.4 行政法理论 |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9.2 科学发展观 |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
3.11 本章小节 |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1 研究背景 |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4 主要启示 |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1 研究背景 |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
4.2.5 主要启示 |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
4.3.6 主要启示 |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4.1 研究背景 |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
4.4.4 主要启示 |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1 研究背景 |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
4.5.4 主要启示 |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
4.6.1 研究背景 |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
4.6.4 主要启示 |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
4.7.1 研究背景 |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
4.7.4 主要启示 |
4.8 本章小节 |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
5.1.2 苗木供需情况 |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
5.2 发展趋势分析 |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
5.3 需求预测 |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
5.4 本章小节 |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
6.2.1 战略布局 |
6.2.2 战略目标 |
6.2.3 战略途径 |
6.3 战略重点 |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本章小节 |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
7.1.1 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重点 |
7.1.3 战略措施 |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
7.3.3 战略措施 |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
7.5.2 战略目标 |
7.5.3 战略重点 |
7.5.4 战略措施 |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
7.8 本章小节 |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
8.1.4 理论分析 |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
8.3.2 基本思路 |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
8.4.2 基本思路 |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
8.5.2 基本思路 |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
8.6.2 基本思路 |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
8.7 本章小节 |
9 结论 |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1 发表的论文 |
2 编着的书籍 |
3 获得的奖项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9)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
2.1 国际黄金市场概况 |
2.1.1 皇权垄断时期(19世纪以前) |
2.1.2 金本位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
2.1.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 |
2.1.4 黄金非货币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
2.2 中国黄金市场分析 |
2.2.1 解放后我国黄金市场经历三个阶段 |
2.2.2 我国黄金市场供求分析 |
2.3 中国黄金行业特征分析 |
2.3.1 地质类型 |
2.3.2 黄金矿产储量 |
2.3.3 黄金矿山特点 |
2.3.4 黄金行业特点 |
2.4 中国黄金行业价值链分析 |
第3章 江西金山金矿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3.1 金山金矿基本状况与发展历程 |
3.2 金山金矿与相关同行企业比较 |
3.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3.4 江西金山金矿战略目标及主要策略 |
第4章 江西金山金矿资源扩张战略 |
4.1 矿产资源扩张策略 |
4.2 企业并购策略 |
4.3 收购周边小金矿 |
第5章 江西金山金矿管理与技术创新战略 |
5.1 加强内部管理降成本 |
5.2 管理创新 |
5.2.1 逐步做到管理规范化 |
5.2.2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
5.3 人力资源管理提效益 |
5.3.1 引进技术人才 |
5.3.2 多渠道培养人才 |
5.3.3 好政策留住人才 |
5.4 绩效考核管理增活力 |
5.4.1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
5.4.2 员工绩效证据收集 |
5.4.3 废止绩效考核的末位淘汰制 |
5.4.4 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与公开 |
5.5 技术创新 |
5.5.1 黄金精炼工艺基础 |
5.5.2 黄金精炼工艺 |
5.5.3 地质技术创新 |
5.5.4 采矿技术创新 |
5.5.5 选矿技术创新 |
第6章 江西金山金矿市场创新战略 |
6.1 延伸产业链 |
6.1.1 金丝生产与花丝镶嵌 |
6.1.2 金箔加工 |
6.2 产品创新 |
6.2.1 以纪念金币切入消费者金品收藏市场 |
6.2.2 推出"矿田矿块标本"收藏品及"金石台尺" |
6.3 金的深加工产品制作 |
6.3.1 金的精细化工产品 |
6.3.2 精细化工产品特点和用途 |
6.3.3 氰化亚金钾生产方法 |
6.4 开发矿山旅游 |
6.4.1 创建矿山旅游公园历史背景 |
6.4.2 矿山旅游公园开发基础 |
6.4.3 矿山旅游公园筹建过程 |
6.4.4 矿山旅游公园规划设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武警北京一总队卫生工作年年上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测算及增长模型研究[D]. 郭锦昌. 深圳大学, 2019(08)
- [2]花好月圆[J]. 李亚. 当代, 2017(03)
- [3]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D]. 王安. 苏州大学, 2015(07)
- [4]广东省政府应急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D]. 杨智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5]广东省应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余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构建广东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方案的研究[D]. 王畅. 暨南大学, 2012(10)
- [7]新时期武警水电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艾凡. 南昌大学, 2011(04)
-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江西金山金矿发展战略研究[D]. 余荣. 南昌大学, 2010(04)
- [10]中国维和英雄[J]. 刘广雄. 中国作家,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