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药虎杖pH试纸(论文文献综述)
张为民[1](2010)在《太白蓼和朱砂七提取物抗病毒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筛选具有抗病毒和抑菌活性的中草药不仅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采自陕西省太白山地区7种中草药各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作用进行初步筛选,发现太白蓼(Polygonum taipaishanense Kung)和朱砂七(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 Ohwl)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明显,然后进行了太白蓼和朱砂七抗病毒和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有效成分分离及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朱砂七乙酸乙酯部位(PCE)、太白蓼乙酸乙酯部位(PTKE)、老鹳草正丁醇部位(GWN)及老鹳草的乙酸乙酯部位(GWE)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具有较宽的抗菌谱。2. PTKE对新城疫病毒(N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增殖的抑制率为32.49%,PTKEB对NDV在CEF上有直接杀灭、抗吸附和抑制增殖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0.52%、65.23%和61.21%),并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性。鸡胚试验证实不同浓度PTKEB药物和病毒混合组对NDV在鸡胚内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体外抑菌试验表明,PTKE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巴氏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BC分别为100 mg/mL、25 mg/mL、50 mg/mL、25 mg/mL和50 mg/mL;分离物PTKEA、PTKEB和PTKE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无乳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肠埃希菌和巴氏杆菌没有抑制作用。3. PTKE对蓖麻油和番泻叶所致的小鼠腹泻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乙酸所致家兔肠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皮内注射二甲苯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分别具有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抑制作用;在雏鸡饮水中添加不同浓度PTKE,各试验组雏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发育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TKEB浓度为7.81μg/mL时,其对脾脏、胸腺、法氏囊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极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P<0.01);PTKE对雏鸡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降低料肉比和增加饲料转化率的趋向不明显。4.朱砂七氯仿部位(PCC)、大黄素(EM)和大黄素甲醚(PH)对NDV在CEF上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朱砂七乙酸乙酯部位(PCE)及进一步分离物PCEA对NDV在CEF上的抑制率为39.12%和72.33%;PCEA可抑制NDV在鸡胚内的增殖,其预防组、药物和病毒混合组与病毒对照组的血凝效价均差异显著(P<0.05),但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CE对9株临床分离菌的MBC均小于100 mg/mL,PCC对9株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EM对鸡源沙门菌,猪源链球菌,奶牛源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分别为5 mg/mL、2.5 mg/mL、2.5 mg/mL、2.5 mg/mL和1.25 mg/mL;PCEA对鸡源沙门菌,猪源链球菌,奶牛源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分别为24 mg/mL、24 mg/mL、12 mg/mL、6 mg/mL和6 mg/mL。5. EM、PH、PCEA、PCEB和PTKEB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均具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抑制率均大于71.28%);PCEA、PCEB和PTKEB可抑制TGEV在ST细胞内增殖,三者对TGEV的生物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82.65%、85.74%和54.04%;EM、PCEA、PCEB和PTKEB对TGEV感染细胞具有一定的吸附保护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44.85%、69.07%、83.08%和48.28%;不同浓度的PCEA、PCEB和PTKEB对TGEV在ST细胞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6.经系统预试、柱色谱分离及液相-质谱分析等方法对太白蓼和朱砂七抗病毒和抑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PTKEB部位检出儿茶素类和3′,4′,5,7-四甲氧基黄酮,从PCC和PCE检测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β-D-葡萄糖甙等蒽醌类、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等二苯乙烯类,这些物质为其抗病毒和抑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张青松[2](2009)在《CO2超临界萃取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工艺及其纯化研究》文中提出白藜芦醇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藜芦等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具有抗癌、心血管保护、抗氧化、抗自由基、雌激素调节、抗突变、抗菌消炎、转基因、辐射防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我国葡萄资源非常丰富,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葡萄的不同部位中。葡萄酒业发展迅速,产生大量葡萄废弃物,其中葡萄皮渣含有较多的多酚物质(如白藜芦醇),但大多被当作肥料抛弃,如加以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超临界技术应用于白藜芦醇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验以葡萄酿酒后的副产品葡萄皮渣,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结合多相萃取技术、大孔树脂纯化技术,对葡萄中白藜芦醇进行了提取以及分离,获得了90.6%纯度的产品。超临界CO2萃取白藜芦醇工艺参数筛选及优化,考察了影响提取的夹带剂、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几个因素,对酿酒后的葡萄皮渣萃取白藜芦醇进行系列研究。先筛选7.5%乙醇为最佳夹带剂,再对温度、压力、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显著性分析确定萃取各因素效应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压力>温度>时间,在38℃、13MPa下萃取17min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5次平均收率0.087%。本研究为超临界技术开发酿酒后的葡萄皮渣,萃取白藜芦醇提供了技术依据。超临界CO2萃取与有机法、酶法、超声波法的比较分析,对5次重复试验,取平均提取率为:有机法40.25μg·g-1,酶法73.18μg·g-1,超声波法51.53μg·g-1,超临界萃取0.075μg·g-1。四种提取方法,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率由高到低的提取方法依次为酶法提取>超声波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酶法提取率高于超声波法和有机溶剂法。与有机溶剂提取法相比,超声波提取法不仅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提取收率,也减少了溶剂用量,而且缩短了提取时间,节约能耗。另外虽然有机溶剂提取率低于其它两种提取方法,但该提取法操作简单、所需成本较低,也是行之有效的提取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质为白色或淡黄色,与其他3种提取物为黑色浓膏状粗提物,杂质少,纯度高,但是单次提取率比其他3种方法收率低,这是超临界萃取的不足处。因此,超临界萃取白藜芦醇时,需要多次萃取以便提高产品的收率。纯化体系的研究,白藜芦醇在有溶解相(乙酸乙酯)时,在水相里基本不分配;当无溶解相(石油醚:水体积比=1:1)时,白藜芦醇主要悬浮于靠石油醚相的水相中,去石油醚相后,乙酸乙酯萃取,可以达到初步纯化白藜芦醇的目的。经大孔树脂纯化后,产品纯度达到90.6%,收率0.120%。针对白藜芦醇的快速检测,利用0.6%铁氰化钾-0.9%三氯化铁混合溶液,显色,有很灵敏的显色反应。但实验过程中,必须在检测前临时混合两溶液。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利用此方法不但可以检测样品纯度,还可以作为高效液相定量分析的辅助手段。高效液相溶剂问题,通常是检测时间容易忽略的问题,对乙酸乙酯和丙酮做溶剂对比分析,发现溶剂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有较大影响,合适的溶剂,将有利于结果分析,乙酸乙酯和丙酮比较,乙酸乙酯有更明显的分析峰。
宁冰洁[3](2019)在《银荷漱口液预防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口腔黏膜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指导NPC同期放化疗患者使用银荷漱口液,探讨银荷漱口液预防NPC患者放化疗期间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为放化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分析经过相关实验干预后口腔黏膜反应的级别、口腔唾液pH值、饮水量和数字疼痛评分,观察银荷漱口液能否有效预防放化疗后的黏膜毒性反应并降低放化疗相关性口腔溃疡发生率。为NPC患者寻找有效的预防同期放化疗口腔黏膜炎的方法,减轻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期间的痛苦。方法本研究在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后,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选择在广东某三甲医院放疗科行同期放化疗的NPC患者。依据具体的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放化疗前、中、后给常规基础护理及饮食、用药、口腔清洁卫生、鼻腔冲洗等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放化疗期间早起、睡前、三餐后分别予银荷漱口液30ml漱口至少5min。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5年推荐的口腔黏膜炎四级评价方法、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放射剂量达1OGy、20Gy、40Gy、60Gy,即第1次、第2次、第4次、第6次化疗疗程时)记录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反应程度以及疼痛评分,评价使用银荷漱口对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护理效果;治疗过程中每天记录患者口腔唾液pH值、饮水量,进行分析对比,观察银荷漱口液对患者的口腔环境酸碱度、饮水量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其反应程度和疼痛评分比较:(1)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前,两组患者口腔部状况良好,具有可比性(P>0.05);(3)放化疗过程中(放射剂量达10Gy、20Gy、40Gy、60Gy,即第1次、第2次、第4次、第6次化疗疗程时),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放化疗过程中(放射剂量达20Gy、40Gy、60Gy,即第1次、第2次、第4次、第6次化疗疗程时),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C患者口腔唾液pH值比较:(1)放化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口腔唾液pH值分别为(7.02±0.32)和(7.04±2.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口腔唾液pH值逐渐下降,放化疗过程中(放射剂量达20Gy、40Gy、60Gy,即第2次、第4次、第6次化疗疗程时)实验组口腔唾液pH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NPC患者饮水量比较:(1)放化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饮水量分别为(761.67± 134.98)ml和(831.29±143.43)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过程中(放射剂量达20Gy、40Gy,即第2次、第4次化疗疗程时),两组饮水量逐渐增加,对照组高于观察组,60Gy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荷漱口液能够有效预防并控制NPC同期放化疗患者发生口腔黏膜反应,并且减轻由此带来的口腔不适。银荷漱口液中药能够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维持口腔内环境稳定。降低了黏膜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患者的日常饮食进水,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
曾祥燕[4](2017)在《壮药竹节蓼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竹节蓼药材来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水分、灰分检查,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和槲皮苷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指纹图谱研究,初步建立竹节蓼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等方法对壮药竹节蓼进行生药学定性研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中规定的方法对药材进行水分、灰分检查和浸出物含量测定;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竹节蓼药材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竹节蓼中槲皮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与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显著,可作为竹节蓼药材真伪鉴别的参考依据。(2)竹节蓼药材水分范围为6.39%10.32%,总灰分范围为4.88%10.65%,酸不溶性灰分范围为0.02%0.38%,浸出物含量范围为10.85%28.45%,初步拟定其水分不得超过12.0%,总灰分不得超过13.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0.5%,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9.0%。(3)竹节蓼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精密称取药材粉末1g,以80%甲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60,提取时间为30min;芦丁在0.00150.0368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5.31%,总黄酮含量为13.1432.41mg/g,故拟定总黄酮含量不得低于11.0mg/g。(4)槲皮苷浓度在0.0230.460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6%,20批竹节蓼药材中槲皮苷含量在0.050.50%之间,故拟定槲皮苷含量不得低于0.04%。(5)初步建立了竹节蓼药材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1个共有特征峰,指认了10号峰为槲皮苷,并以其为参照峰,检测20批竹节蓼药材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9240.992之间。结论:上述评价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特征性强,可为壮药竹节蓼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可控奠定基础。
陈章宝[5](2012)在《掌叶蝎子草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掌叶蝎子草(Girardinia diversifolia (L ink) Friis),为荨麻科(Urtica)蝎子草属(Girardin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大蝎子草,红活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四川、重庆和云南等地区。掌叶蝎子草在我国民间为常用植物药,在汉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等多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药用历史悠久,许多文献有关于掌叶蝎子草民间应用的记载。近年来,研究发现与蝎子草属植物同属荨麻科的荨麻属植物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活性、抗风湿性关节炎、镇痛、降血压的作用。研究发现蝎子草属的蝎子草(G. suborbiculata C. J. Chen)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并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到抗菌化合物:目前,对掌叶蝎子草的抗炎、镇痛活性进行了研究,但目前未见关于掌叶蝎子草毒性、降血糖、治疗银屑病、抗菌机制等的研究报道。基于以上调研,我们对掌叶蝎子草毒性、抗炎、抑菌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掌叶蝎子草毒性研究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对小鼠的LD50值为10.52g/kg,LD50的95%可信限为8.55-12.93g/kg;掌叶蝎子草水提浸膏对小鼠的MTD为40g/kg,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毒性较大,而水提浸膏属于无毒。小鼠经口慢性毒性研究表明:给药90d后,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对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和睾丸有一定毒性,且毒性随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剂量增加增大,其引起小鼠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也越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小鼠各脏器组织显示的显微结构均正常,未出现明显病理变化。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对小鼠体重影响较小,对各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对小鼠血液学部分指标有影响,但对血液生化指标有较大影响,可能对肝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2)掌叶蝎子草多糖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掌叶蝎子草多糖提取、去杂、纯化的主要方法:选取液料比20:1,80℃左右热水浸提3次,每次1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m/v(m原料:v浓缩液)的比值为1:1,加入95%的无水乙醇至醇浓度约为80%进行4℃过夜醇沉,沉淀依次用石油醚、丙酮、无水乙醇洗涤至洗脱液无色后,真空干燥得掌叶蝎子草粗多糖。将掌叶蝎子草粗多糖复溶于水,优选10%三氯乙酸脱蛋白,1.5%活性炭脱色除杂,经脱蛋白脱色处理后的多糖溶液经过透析48h除去小分子杂质,然后冷冻干燥即得掌叶蝎子草精制多糖。测定掌叶蝎子草粗多糖的还原力、清除·OH和O2-·的活性等三个方面研究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掌叶蝎子草粗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大还原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同起始浓度下其还原能力不及维生素C(Vc)。掌叶蝎子草粗多糖对·OH和O2-·也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对-OH的清除效果强于对O2-·的清除效果,其清除·OH的IC50值大于2mg/mL,清除O2-·的IC50值大于5mg/mL,但掌叶蝎子草粗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均不及Vc,因Vc的IC50值均小于1mg/mL。用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高血糖小鼠完全符合糖尿病“三高一低”症状,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升高,血糖值明显升高,血清SOD水平明显下降,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也明显下降。给予低、高剂量掌叶蝎子草多糖治疗2W后,掌叶蝎子草多糖高剂量组(400mg/kg)小鼠血糖值明显下降,血清SOD水平也明显上升,还一定程度降低了血清MDA水平,提高了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但治疗效果仍不及阳性对照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显著。掌叶蝎子草多糖低剂量组(200mg/kg)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和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但效果都不明显。(3)掌叶蝎子草对银屑病的作用研究掌叶蝎子草水提浸膏和醇提浸膏能促进小鼠尾部上皮细胞颗粒层的形成,从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掌叶蝎子草水提浸膏和醇提浸膏能部分抑制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而阳性药物甲氨喋吟能明显促进小鼠尾部上皮细胞颗粒层的形成和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说明掌叶蝎子草水提浸膏和醇提浸膏均对银屑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治疗效果明显弱于药性药物甲氨喋吟。(4)掌叶蝎子草对感染化脓伤口治疗效果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用涂擦的方法感染到小鼠伤口上,能使小鼠伤口感染化脓,用制备的掌叶蝎子草软膏涂沫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伤口,明显抑制伤口的化脓,涂抹治疗5天时,伤口已经完全结痂、愈合,表明掌叶蝎子草醇提浸膏软膏对已感染化脓的伤口有明显的治疗效果。(5)掌叶蝎子草抑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经过系统的化学鉴别分析,判断掌叶蝎子草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糖、多糖、苷类、酚性成分、鞣质、有机酸、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或三萜类,不含挥发油、油脂、强心苷等。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为依据,通过醇提、不同溶剂萃取、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等方法分离纯化抗菌活性物质,通过波谱学方法(1H-NMR、13C-NMR、MS)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得到4个对金黄色葡萄球具有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香草酸(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和(2Z,3Z)-4-氨基丙烯酸-5-呋喃核糖苷。其中,化合物(2z,3Z)-4-氨基丙烯酸-5-呋喃核糖苷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6)掌叶蝎子草中香草酸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香草酸对小鼠耳肿胀作用无抑制作用,只有高剂量香草酸能降低小鼠足肿胀度和抑制MDA的释放,香草酸其余各剂量即不能明显降低小鼠耳胀度和足肿胀度,也不能升高小鼠血清SOD活性和抑制血清MDA的释放,降低炎足中NO含量;而阳性对照药物阿司匹林对小鼠的耳肿胀度和足肿胀度有显著抑制作用,明显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血清MDA水平和炎足中NO含量。因此,结果表明香草酸对致炎引起的小鼠炎症无明显的抗炎活性。测定香草酸抗菌谱,结果表明:香草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和短杆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mg/mL。香草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草酸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分裂,但不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香草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和基因组DNA结合结果表明,香草酸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质粒DNA没有结合;香草酸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DNA有结合,影响细菌DNA的复制,从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香草酸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能部分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定植,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活性与香草酸浓度成正比,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能力。
孔祥峰[6](2006)在《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宫内膜炎是母畜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西兽医常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这些疗法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西药的毒副作用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用中药防治该病则可避免上述弊端。本课题组依据中兽医学理论研制成功中药新促孕液(NFPL),用于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取得了可靠疗效。为进一步改进组方、提高疗效,本研究系统观察了NFPL及其组分药、相关单味药和其加味方对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生长、母畜血液流变、子宫内膜结构和子宫运动性等方面的影响,从清热燥湿、活血化瘀和祛腐排脓等方面探讨了NFPL的作用机理。 试验Ⅰ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从南京地区奶牛场采集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及鉴定,为研究NFPL的抑菌机理和制备疾病模型准备材料。结果,共分离出葡萄球菌10株、链球菌6株、大肠杆菌8株,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别为O159和O110,O159的致病性较强,可在68h内引起小鼠全部死亡。表明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 试验Ⅱ NFPL及其组分药和相关单昧药的抑菌作用测定 为了研究NFPL的清热燥湿作用和改进组方,测定了NFPL及其组分药和其他10味中药对子宫内膜炎病原菌主要分离菌株的体外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NFPL对6个分离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FPL的组分药以淫羊藿、黄柏和硼砂的抑菌作用较强,其他单味药以丹参的作用最强,可以作为NFPL改进方的组分药。 试验Ⅲ NFPL及其主药和相关单味药影响血液流变的作用测定 为了观察NFPL的活血化瘀作用和改进组方,选用2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5组,4个试验组分别用NFPL、红花、丹参和川芎煎剂灌胃,对照组灌给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耳缘静脉注射高分子葡聚糖致瘀;分别于首次给药前、用药后和致瘀后1h采血,用MVIS-2035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NFPL能显著降低健康家兔的血液粘度,并能显著抵抗高分子葡聚糖的致瘀作用,其
田立杰[7](2014)在《瓜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对猪源链球菌抑菌活性测定》文中提出猪源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菌,目前,由于猪源链球菌血清型较多,所以其引发的疾病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治疗,且由于临床上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菌株间的水平传播等因素,导致猪源链球菌出现耐药性,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这不仅给控制和治疗疾病带来困难,而且加剧了抗生素在动物肉制品和乳制品中的残留,严重的危害动物食品安全,且容易使耐药基因通过食品转移到人而使人类疾病治疗成为棘手的问题。为此,本实验采用药理实验方法、中草药提取纯化方法,筛选出能抑制猪源链球菌的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并将其与抗生素一同使用,既可以体现中草药固有的长效、广谱的抗菌作用,又可以突出抗生素药效快、作用明显的特点。本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猪源链球菌中草药抑制剂的筛选分别采用水煎法及醇提法制备了二十味中草药提取物,以临床分离的1株猪源多重耐药链球菌为受试菌,用棋盘法筛选出瓜蒌醇提物、乌梅醇提物、乌梅水提物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猪源多重耐药链球菌具有相加抑菌作用。2.瓜蒌正丁醇萃取物对猪源链球菌活性成分追踪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瓜蒌萃取相浸膏,并测定其对猪源链球菌Pf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得到能够提高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性的提取物,最后得出正丁醇萃取物与环丙沙星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为1,表现为相加抑菌作用。采用硅胶柱层析与薄层层析相结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手段分离纯化瓜蒌正丁醇萃取物活性成分,最后得到纯净的馏分Fr.349371,通过核磁共振仪检测,根据理化性质和图谱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初步判断为脂肪酸类成分。3.瓜蒌中皂苷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的研究冷凝回流提取法提取得瓜蒌醇提物,浸膏水悬液过聚酰胺树脂柱、大孔树脂柱得不同浓度乙醇的洗脱液,进行含量测定,得瓜蒌黄酮类物质、皂苷类物质。通过中西药联合药敏试验确定环丙沙星与瓜蒌有效部位对猪源链球菌Pf-cc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聚酰胺10%、70%乙醇洗脱物以及大孔树脂10%、70%、95%乙醇洗脱物对猪源链球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聚酰胺10%乙醇的洗脱物与环丙沙星联用的FIC值为1,表现为相加抑菌作用。
莫国艳[8](2007)在《六月青有效萃取物筛选与护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肝脏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目前,虽然在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可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肝炎病毒药物非常有限,它们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研制新型抗HBV药仍是面临的主要课题。六月青,是抗HBV复方——复方六月雪的主要组成药物之一。本课题组对复方六月雪做了大量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现已证实:在体内,复方六月雪对CCl4、AP和D-GalN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明显地降低ALT、AST活性,提高肝脏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b5的含量;对于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广西麻鸭,复方六月雪能降低其血清ALT、AST的活性和DHBsAg、DHBeAg、DHBV-DNA的含量。在体外,采用直接加药法和血清药理学法观察复方六月雪对HepG2.2.15细胞的作用,结果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HBV-DNA的合成复方六月雪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也就是说,复方六月雪体内及体外均有显著的抗HBV作用。而关于六月青的研究文献中,除了本课题组对其植物鉴定学等研究文献外,目前尚未见到其他尤其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文献报道。基于对复方六月雪的实验研究结果,本文对六月青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先对六月青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实验,然后用固-液萃取法将其分成不同萃取物,之后通过体内的抗肝损伤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体外细胞毒性作用、对HBV的抑制等实验筛选具有活性作用的萃取物,并对有效萃取物保肝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筛选六月青萃取物中的有效部位,并对有效部位体外抗HBV作用、体内抗化学性急性肝损伤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1、六月青化学成分定性分析试验与萃取物分离:采用传统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用极性由小到大的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60%乙醇依次进行萃取分离,对60%乙醇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定性检识、紫外扫描和HPLC定性分析。2、60%乙醇萃取物对HepG2.2.15细胞DNA的抑制作用:对其体外抗HBV作用进行研究,采用F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60%乙醇萃取物作用后HepG2.2.15细胞内DNA的含量。3、60%乙醇萃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采用CCl4、D-GalN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以肝脏重量指数、血清ALT、AST、ALP、Alb、Glo、TP、T.Bil、G-GT、LDH及肝组织病理切片为指标,观察60%乙醇萃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4、60%乙醇萃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以CCl4、AP、D-GalN作为急性肝损伤诱导剂,引起小鼠急性肝损伤,观察肝脏重量指数,胸腺重量指数,脾脏重量指数,血清ALT、AST、ALP、Alb、T-AOC,肝组织中SOD、MDA、TP、NO、GSH、GSH-Px及肝组织病理的变化,探讨60%乙醇萃取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5六月青各萃取物体内试验:以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和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为模型,观察六月青各萃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血清溶菌酶和TNF-α的影响。6、六月青各萃取物体外对HepG2.2.15细胞的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采用WST-8法检测各萃取物的细胞毒性,测定细胞存活率,计算TC50;ELISA法测定各萃取物直接作用细胞后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的含量,计算各萃取物的抗原抑制百分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治疗指数(TI)。7、六月青水、醇总提取物抗急性肝损伤的实验:以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清ALT、AST活性。【结果】1、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显示:六月青中含有皂苷、强心苷类、内酯类、香豆素类、酚类、有机酸、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和苷类、鞣质类成分。薄层(TLC)对比实验表明不含靛蓝和靛玉红,用不同极性溶剂将六月青醇总提物进行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60%乙醇部位共五个萃取物。60%乙醇萃取物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提示:60%乙醇萃取物在209nm处有强吸收,可能含有皂苷类、强心苷、香豆素类、内酯类、植物甾醇、三萜类化学成分。2、60%乙醇萃取物能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DNA的复制,降低HBV-DNA的拷贝数,升高循环数(CT值)。3、对于CCl4、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的大鼠,60%乙醇萃取物能减轻肝脏重量,降低血清ALT、AST、ALP、G-GT、LDH活性,提高Alb、Glo、TP含量,减少T.Bil含量。4、对于CCl4、AP、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60%乙醇萃取物能减轻肝脏重量,增加胸腺重量,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提高Alb含量和T-AOC活性,提高肝组织中SOD、GSH、GSH-Px活性,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和NO的活性。5、在六月青各萃取物中,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的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及60%乙醇部位高剂量组的肝指数均明显低于CCl4模型组,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及60%乙醇部位的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地降低ALT活性,氯仿部位、60%乙醇部位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AST活性,其他部位对AST、ALT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免疫抑制小鼠,五个萃取物均能增加胸腺重量和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对脾脏重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水饱和正丁醇部位、60%EtOH部位还能提高血清TNF-α含量。6、六月青各萃取物体外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①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饱和正丁醇部位均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石油醚部位、60%乙醇部位对细胞的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强,TC50分别为1.036mg/ml、7.818mg/ml,②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检测结果显示:石油醚部位、60%乙醇部位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TI均大于2),60%乙醇部位高效低毒。7、LYQ水、醇总提取物的最大耐受量(MTD)分别为153.0g生药/kg体重、369.0g生药/kg体重,分别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46、110.8倍。对于四氯化碳导致的ALT、AST活性升高,六月青水总提取物高、中剂量和醇总提取物高剂量能显著降低ALT、AST的活性(P<0.01),六月青水总提取物低剂量能显著降低ALT活性,但不能显著降低AST活性,醇总提物中、低剂量对ALT、AST活性的降低作用不显著。【结论】1、六月青含有皂苷、内酯类、香豆素类、内酯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水、醇总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用固-液萃取法将其分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60%乙醇部位共五个萃取物,其中60%乙醇部位在209nm处有强吸收,可能含有皂苷类、香豆素类、内酯类、植物甾醇、三萜类化学成分。药效学研究表明,在体外有显著的抗HBV作用,能显著抑制HBV-DNA的复制和HepG2.2.15HBsAg和HBeAg的表达;在体内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提高血清溶菌酶和TNF-α含量;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ALP活性,提高血清Alb含量和T-AOC活性;可提高肝组织中SOD、GSH、GSH-Px活性,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和NO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氧化防御体系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3、此外,石油醚部位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和保护肝脏作用,能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4、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部位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HepG2.2.15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其中氯仿部位对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脏有保护作用。
朱华[9](2004)在《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整理大量文献、调查药材资源的基础上,以苔藓植物地钱中药用活性成分为目标,对广西产拳卷地钱(Marchantia convoluta Gaoet chang)进行了生药鉴别及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分离与生物活性研究,从苔藓植物拳卷地钱中提取分离了一类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系统地研究了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分离的工艺条件,所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通过HPLC、UV、IR、HNMR、MS、HPLC-MS等仪器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并提出了固相萃取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模型。生物活性实验研究发现拳卷地钱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保护肝功能、抑菌、抗炎、利尿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研制。为开发拳卷地钱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与基础。具体内容摘要如下: 1.样品调查及鉴别。根据产地调查、标本采集和生药鉴定,查明广西境内3种地钱属植物,分别是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拳卷地钱Marchantia convoluta以及粗裂地钱Marchantia paleacea,以拳卷地钱为主。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构造、理化鉴定和紫外光谱、指纹图谱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上述3种地钱的鉴别方法。通过系统预试验初步查明拳卷地钱所含化学成分类型,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油中成分,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其脂溶性部位得到β-谷甾醇和豆甾醇2个植物甾醇成分。 2.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采用改进的铝盐显色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地钱中总黄酮含量,研究了最大吸收波长、显色剂的加入量、显色时间等条件对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影响,得到最佳测定条件:NaNO2-AlCl3为显色剂,显色时间15 min之内,测定波长525nm,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与吸光度符合校准曲线Y=-0.0153+0.03003X,加标回收率在97.61%~101.59%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达99.28%,精密度高(RSD=1.1%,n=5)。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数据可靠,可以作为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3.总黄酮提取。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拳卷地钱中总黄酮的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拳卷地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温度为70℃,时间0.5小时,提取次数3次,提取溶剂为80%的乙醇,料液比为1:15,提取率达1.90%。并将酶解法用于地钱总黄酮的提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当地钱用量为1g/20mL H2O时,提取介质中酶一1浓度为0.2mg/mL,酶解温度50℃,pH二4.5,酶解时间120min,总黄酮浸出率达1.96%。酶解法提取拳卷地钱总黄酮不用有机溶剂,节约成本;反应温度低,降低了生产能耗。 4.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的分离鉴定。采用固相萃取法分离制备黄酮类化合物的单体,高效液相色谱法跟踪测定纯度,理化方法结合UV、IR、HNMR、MS、HPLC一MS等仪器手段进行结构表征,从拳卷地钱中分离鉴定得到三个单体,分别为5一经基一7一甲氧基一2一甲基色原酮(I)、7一轻基黄酮(lI)和芹菜素一7一O一p一D一葡萄糖醛酸贰(m),以上单体均为首次从广西产拳卷地钱中分离得到;以芹菜素为例,建立了固相萃取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模型,从固相萃取填料的选择、萃取溶剂的选择、萃取溶剂的比例、上柱方式、洗脱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最佳分离条件,探讨了固相萃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共性问题。 5.黄酮类化合物HPLC分析。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拳卷地钱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以乙酸一甲醇一乙睛一磷酸一水为多元混合流动相,等度洗脱,在30 min内对地钱的黄酮提取物直接进行分离与测定,检测波长为350nm,流速0.60 mL/min,采用校准曲线法对实际样品中的芹菜素、棚皮素和木犀草素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平均加标回收率%.79一101.13%,相对标准偏差0.“%一1.52%。该法可用于拳卷地钱黄酮提取物的精确分析。 6.总黄酮的生物活性实验研究。在抗乙肝病毒体外实验中,拳卷地钱总黄酮在5种不同药物浓度时对朋sAg和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拳卷地钱总黄酮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酷组能显著降低CCI;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并能升高TP和ALB含量。拳卷地钱总黄酮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的最低抑制菌浓度(MIC)分别为2.50、0.625、0.625、2.50、2.50、1 .25 mg/mL。拳卷地钱总黄酮高剂量组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郭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拳卷地钱总黄酮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保肝降酶作用;并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以及对大鼠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7.总黄酮抗乙肝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拳卷地钱总黄酮对HBsAg和HBeAg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抑制HBV一DNA复制和表达。5抖留mL、10林g/mL、20“g/mL、40“g/mL的拳卷地钱总黄酮用药3天后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是100林g八nL拉米夫定抑制率的1.29倍、1.80倍、1.85倍、1.96倍和0.76倍、0.65倍、1.19倍、1.22倍。拳卷地钱总黄酮的抑制抗原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35 .45林留mL、28.77林g/mL、17.11林g/mL。高剂量拳卷地钱
陈艳[10](2011)在《蒲葵子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研究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而从天然药物中发掘抗癌药物正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蒲葵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 Br.的种子,福建民间广泛用其治疗各种癌症,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其抗癌疗效显著。然而,对蒲葵子的研究较少,仅见化学成分、粗提物的抗癌活性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蒲葵子进行深入的药学相关研究,为其抗癌药用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鉴于此,本文首先进行蒲葵子的生药学研究;研究各提取部位、组分的抗癌活性;采用HPLC-DPPH法研究蒲葵子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其中的高效抗氧化活性成分峰,并采用液质联用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对蒲葵子进行植物化学细分工作,并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及动物移植瘤体内抗肿瘤验证实验;考察蒲葵子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建立评价蒲葵子药材质量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方法等。其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如下:1、对蒲葵子药材进行了本草考证,包括原植物形态、分布地域、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定和含量测定等研究,为蒲葵子的药用提供生药学资料。2、对蒲葵子进行初步提取、分离,得到不同极性提取部位;采用体外人肿瘤细胞筛选各部位抗肿瘤活性,证实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抗癌活性较好,并采用移植性实体瘤来验证其体内抑癌活性;这为后续的以活性为导向的植物化学细分工作提供了依据。3、建立HPLC-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法,用于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高效筛选研究。并应用该法首次对蒲葵子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了高通量筛选,证实蒲葵子中有7个主要成分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揭示了蒲葵子的抗氧化活性作用,并首次明确了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峰,也为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可行手段。4、基于HPLC-DPPH的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分析了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峰,解析其质谱碎片,推导其裂解规律,初步鉴定了总提物中的6个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其中有5个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5、对蒲葵子提取物进行植物化学细分研究,分离得到了25个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Mass及IR等光谱分析,鉴定了18个化合物的结构;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蒲葵子中分离得到,其中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6、对分离得到的组分及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证实苜蓿素具有较好的抑癌细胞生长活性;通过AO/EB荧光染色、DNA断裂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DX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分析Bcl-2和Bax蛋白表达,从而研究苜蓿素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验证了其体内抑癌活性。本研究揭示苜蓿素可能是蒲葵子的抗癌作用主要成分之一。7、建立HPLC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苜蓿素浓度的方法,首次研究了口服苜蓿素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行为。本研究为探明抗癌活性成分苜蓿素的体内过程提供了参考。8、以分离得到的6个主要化合物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建立同时测定6个成分的HPLC-UV方法,并分析了10个不同产地蒲葵子中的6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为该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的定量评价方法。9、建立蒲葵子的HPLC-UV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并考察了10批多个产地的蒲葵子药材指纹图谱一致性,本研究为蒲葵子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较全面的定性评价手段。
二、草药虎杖pH试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药虎杖pH试纸(论文提纲范文)
(1)太白蓼和朱砂七提取物抗病毒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 |
1.1 中草药直接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与途径 |
1.1.1 中草药活性成分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 |
1.1.2 中草药活性成分阻止病毒颗粒吸附作用 |
1.1.3 中草药活性成分对细胞内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
1.1.4 中草药活性成分抑制病毒在细胞间扩散作用 |
1.1.5 中草药活性成分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多途径作用 |
1.2 中草药的间接抗病毒作用 |
1.2.1 中草药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2 中草药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 |
1.2.3 中草药对机体免疫因子的影响 |
1.3 复方抗病毒中草药 |
第二章 太白蓼和朱砂七的研究进展 |
2.1 太白蓼 |
2.1.1 太白蓼化学成分 |
2.1.2 太白蓼的药理作用 |
2.1.3 太白蓼的临床应用 |
2.2 朱砂七 |
2.2.1 朱砂七的化学成分 |
2.2.2 朱砂七的药理作用 |
2.2.3 朱砂七的临床应用 |
2.3 本论文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太白山7 种中草药体外抑菌活性部位的初步筛选 |
3.1 材料 |
3.1.1 中草药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试验菌种 |
3.1.4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中草药提取 |
3.2.2 培养基的制备 |
3.2.3 菌悬液制备 |
3.2.4 琼脂扩散法 |
3.2.5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7 种中草药各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结果 |
3.3.2 各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太白蓼提取物体外抑制新城疫病毒和5 种细菌的活性部位筛选 |
4.1 材料 |
4.1.1 太白蓼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病毒、菌种、细胞和鸡胚 |
4.2 方法 |
4.2.1 PTK 提取物对NDV 在CEF 上增殖的抑制作用 |
4.2.2 PTKEB 对NDV 在鸡胚内增殖的影响 |
4.2.3 统计学处理 |
4.2.4 PTK 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TK 提取物对CEF 的TC0 的测定结果 |
4.3.2 PTK 提取物对NDV 在CEF 增殖抑制结果 |
4.3.3 PTKEB 不同给药方式及不同浓度对NDV 的抑制率和量效关系 |
4.3.4 PTKEB 对NDV 在鸡胚内增殖的抑制作用 |
4.3.5 PTK 提取物琼脂扩散法体外抑菌结果 |
4.3.6 PTK 提取物MIC 和MBC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太白蓼提取物的抗炎、抗腹泻、抑菌、促进免疫及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太白蓼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细菌 |
5.1.5 动物及饲养管理 |
5.2 方法 |
5.2.1 PTKE 抗腹泻作用 |
5.2.2 PTKE 的抗炎作用 |
5.2.3 PTKE 对雏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5.2.4 PTKEB 对雏鸡脾脏、胸腺、法氏囊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5 PTKE 和PTKEB 对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
5.2.6 PTKE 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TKE 对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
5.3.2 PTKE 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
5.3.3 PTKE 对乙酸所致家兔肠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5.3.4 PTKE 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5.3.5 PTKE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5.3.6 PTKE 对不同日龄鸡胸腺、脾脏与法氏囊指数水平的影响 |
5.3.7 PTKE 对鸡免疫器官发育的组织形态比较 |
5.3.8 PTKEB 对雏鸡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9 PTKE 和PTKEB 对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
5.3.10 PTKE 对鸡增重的影响 |
5.3.11 PTKE 对鸡平均料肉比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PTKE 对小鼠腹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 |
5.4.2 PTKE 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5.4.3 PTKE 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朱砂七提取物体外抑菌和抗病毒活性部位筛选 |
6.1 材料 |
6.1.1 朱砂七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1.4 病毒、菌种、细胞和鸡胚 |
6.2 方法 |
6.2.1 溶剂的选择及药液的制备 |
6.2.2 PC 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
6.2.3 PC 提取物对NDV 在CEF 增殖的抑制作用 |
6.2.4 PCEA 提取物对NDV 在鸡胚内增殖的抑制作用 |
6.2.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PC 提取物琼脂扩散法体外抑菌结果 |
6.3.2 PC 提取物MIC 和MBC 测定结果 |
6.3.3 PC 提取物对CEF 的最大无毒浓度的测定结果 |
6.3.4 PC 提取物对NDV 的抑制结果 |
6.3.5 PCEA 对鸡胚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
6.3.6 PCEA 对NDV 在鸡胚内增殖的抑制结果 |
6.4 讨论 |
6.4.1 朱砂七的体外抑菌活性部位及抑菌作用 |
6.4.2 朱砂七的抗病毒活性部位及抗病毒作用 |
6.5 小结 |
第七章 太白蓼和朱砂七提取物体外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作用研究 |
7.1 材料 |
7.1.1 药物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 |
7.1.4 病毒与细胞 |
7.2 方法 |
7.2.1 病毒感染性测定 |
7.2.2 5 种提取分离物对ST 细胞的TC0 |
7.2.3 5 种提取分离物对TGEV 在ST 细胞的抑制作用 |
7.2.4 不同浓度的提取分离物对TGEV 增殖的抑制作用(先接毒后给药) |
7.2.5 计算与分析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TCID50 的测定结果 |
7.3.2 5 种提取分离物对ST 细胞的TC0 |
7.3.3 5 种提取分离物对TGEV 的抑制结果 |
7.3.4 不同浓度的提取分离物对TGEV 在ST 细胞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先接毒后给药)..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太白蓼和朱砂七的化学成分研究 |
8.1 材料 |
8.1.1 太白蓼和朱砂七 |
8.1.2 试剂及药品 |
8.1.3 仪器 |
8.2 方法 |
8.2.1 太白蓼化学成分研究 |
8.2.2 朱砂七氯仿部位(PCC)和乙酸乙酯部位(PCE)柱色谱分离和鉴定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太白蓼化学成分预试结果 |
8.3.2 鞣质的分类鉴别结果 |
8.3.3 太白蓼石油醚提取物的检测 |
8.3.4 PTKE 成分鉴定 |
8.3.5 朱砂七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
8.4 讨论 |
8.4.1 太白蓼化学成分预试验 |
8.4.2 太白蓼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 |
8.4.3 PTKEB 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抑菌等作用分析 |
8.4.4 PCC 和PCEB 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抑菌等作用分析 |
8.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CO2超临界萃取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工艺及其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藜芦醇的性质、结构 |
2 白藜芦醇的合成 |
2.1 生物合成 |
2.2 化学合成 |
3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 |
3.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2 激素作用 |
3.3 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 |
3.4 其他作用 |
4 白藜芦醇的市场前景 |
4.1 应用广泛,市场前景广阔 |
4.2 合成工艺渐趋成熟,但收率低 |
4.3 高纯度白藜芦醇供求缺口较大 |
5 超临界技术 |
5.1 超临界技术的原理 |
5.2 超临界技术在植物活性成分提取上的应用 |
6 白藜芦醇的提取 |
6.1 有机溶剂提取 |
6.2 超声波辅助提取 |
6.3 酶解辅助提取 |
6.4 超临界提取 |
7 白藜芦醇的纯化 |
7.1 固相微萃取法 |
7.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 |
7.3 硅胶柱层析 |
7.4 大孔树脂柱层析 |
8 白藜芦醇的分析检测 |
8.1 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 |
8.2 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
8.3 毛细管电泳法 |
8.4 其他方法 |
9 葡萄材料的开发 |
9.1 酿酒葡萄皮渣目前的处理状况 |
9.2 酿酒葡萄皮渣可新开发的方面 |
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超临界CO_2萃取白藜芦醇工艺参数筛选及优化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3 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标准曲线 |
3.3 夹带剂的筛选 |
3.4 温度、压力、时间的考察 |
3.5 正交试验设计 |
3.6 重复验证性试验 |
4 结果分析 |
4.1 夹带剂的筛选结果与分析 |
4.2 温度、压力、时间的考察 |
4.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重复验证试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萃取与有机法、酶法、超声波法的比较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标准曲线 |
3 方法 |
3.1 有机法最佳条件提取 |
3.2 酶法最佳条件提取 |
3.3 超声波最佳条件提取 |
3.4 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条件萃取 |
4 结果分析 |
4.1 四种方法提取结果及其比较 |
5 讨论 |
第四章 白藜芦醇的纯化体系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标准曲线 |
3 方法 |
3.1 粗提液的制备 |
3.2 粗提液各成分溶解性考察 |
3.3 多步萃取纯化 |
3.4 大孔树脂处理 |
3.5 定性与定量检测 |
4 结果分析 |
4.1 标准曲线 |
4.2 提取液各成分溶解性考察结果 |
4.3 产品纯度及其收率考察结果 |
5 讨论 |
第五章 白藜芦醇的检测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设备 |
2.2 试样处理 |
2.3 快速检验 |
2.4 薄层分析 |
2.5 高效液相检测 |
3 结果分析 |
3.1 快速检测结果分析 |
3.2 薄层层析结果分析 |
3.3 高效液相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超临界CO_2萃取白藜芦醇工艺参数筛选及优化 |
2 超临界CO_2萃取与有机法、酶法、超声波法的比较分析 |
3 白藜芦醇的纯化体系研究 |
4 白藜芦醇的检测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银荷漱口液预防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口腔黏膜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放化疗口腔黏膜炎的研究现状 |
一、流行病学现状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黏膜炎常用主客观评价方法 |
四、西医对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防治措施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认识与防治 |
一、祖国医学对口腔黏膜炎的认识 |
二、传统中医药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
三、银荷漱口液的临床研究 |
第三节 文献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临床效果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一、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讨论 |
二、干预结果讨论 |
结论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壮药竹节蓼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竹节蓼的本草考证 |
第二章 竹节蓼生药学定性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来源鉴定 |
2.1.1 鉴定方法 |
2.1.2 原植物特征 |
2.2 性状鉴定 |
2.2.1 鉴定方法 |
2.2.2 性状特征 |
2.3 显微鉴定 |
2.3.1 鉴定方法 |
2.3.2 显微特征 |
2.4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2.4.1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制备方法的摸索 |
2.4.2 TLC色谱条件的摸索 |
2.4.3 耐用性试验 |
2.4.4 14 批药材样品TLC试 验 |
3 小结 |
3.1 原植物特征 |
3.2 性状特征 |
3.3 显微特征 |
3.4 薄层特征 |
第三章 竹节蓼水分、灰分及浸出物测定 |
1 水分 |
1.1 实验方法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结果 |
2 灰分 |
2.1 实验方法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结果 |
3 浸出物 |
3.1 实验方法 |
3.2 仪器与试剂 |
4 结果 |
第四章 竹节蓼化学成分预实验及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竹节蓼药材化学成分预实验 |
2.1.1 样品供试液制备 |
2.1.2 实验结果 |
2.2 竹节蓼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2.2.1 测定条件的选择 |
2.2.2 样品提取条件的考察 |
2.2.3 正交试验 |
2.2.4 分析测定方法学研究 |
2.2.5 样品测定 |
2.3 竹节蓼药材中槲皮苷的含量测定 |
2.3.1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建立 |
2.3.2 提取方法 |
2.3.3 正交试验方法考察 |
2.3.4 分析测定方法学研究 |
2.3.5 样品测定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五章 竹节蓼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选择 |
2.1 色谱柱的选择 |
2.2 流动相的考察 |
2.2.1 流动相系统的考察 |
2.2.2 洗脱程序选择 |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4 柱温及流速的选择 |
2.5 色谱条件的确定 |
3 分析测定的方法学考察研究 |
3.1 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
3.2 参照物溶液配制 |
3.3 精密度实验 |
3.4 稳定性实验 |
3.5 重复性实验 |
4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技术参数 |
4.1 空白实验 |
4.2 延长冲洗试验 |
4.3 指纹图谱的建立 |
4.4 共有峰的标定 |
4.5 竹节蓼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1 生药鉴别 |
2 检查项目 |
3 总黄酮及槲皮苷含量测定 |
4 指纹图谱 |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
竹节蓼药材质量标准的草案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掌叶蝎子草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荨麻科荨麻属植物的药理学基础研究 |
1.2.1 荨麻属植物的降糖降血脂作用研究 |
1.2.2 抗风湿性关节炎及镇痛作用 |
1.2.3 抗菌活性研究 |
1.3 荨麻科蝎子草属植物名称的考证 |
1.4 蝎子草属植物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1.5 蝎子草属植物的分布 |
1.6 蝎子草属植物民间开发应用 |
1.7 蝎子草属植物的药理学基础研究 |
1.7.1 抗炎镇痛镇静活性研究 |
1.7.2 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1.8 蝎子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掌叶蝎子草毒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掌叶蝎子草抗炎活性研究 |
4.1 掌叶蝎子草降血糖分析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结论与讨论 |
4.2 掌叶蝎子草对银屑病动物模型作用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掌叶蝎子草抑菌活性研究 |
5.1 掌叶蝎子草对小鼠实验创伤性化脓感染治疗分析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 |
5.1.4 结论与讨论 |
5.2 掌叶蝎子草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分析 |
5.2.1 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4 结论与讨论 |
5.3 掌叶蝎子草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5.3.1 材料与仪器 |
5.3.1.1 仪器 |
5.3.1.2 试剂 |
5.3.2 实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掌叶蝎子草中香草酸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
6.1 香草酸降血压活性分析 |
6.1.1 材料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实验结果 |
6.1.4 结论与小结 |
6.2 香草酸抗炎活性分析 |
6.2.1 材料与仪器 |
6.2.2 实验方法 |
6.2.3 结果分析 |
6.2.4 结论与讨论 |
6.3 香草酸抑菌及作用机制研究 |
6.3.1 材料与仪器 |
6.3.2 实验方法 |
6.3.3 实验结果 |
6.3.4 结论与讨论 |
第7章 综合与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化合物Ⅰ谱图 |
附录Ⅱ:化合物Ⅱ谱图 |
附录Ⅲ:化合物Ⅲ谱图 |
附录Ⅳ:化合物Ⅳ谱图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母畜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
第一节 子宫的防御机制 |
1 子宫的机械保护屏障 |
2 子宫的免疫防御机制 |
2.1 子宫免疫系统的特点 |
2.2 特异性免疫防御 |
2.3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
3 生殖道微生物群的保护作用 |
3.1 生殖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
3.2 生殖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机制 |
3.3 生殖道有益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4 激素对子宫及其炎症的免疫调节 |
第二节 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1 传染性因素 |
1.1 细菌 |
1.2 真菌 |
1.3 其他病原微生物 |
2 继发因素 |
3 营养因素 |
4 机体的血液状态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母畜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一节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
1 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
1.1 急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1.2 急性纤维素性子宫内膜炎 |
1.3 坏死性子宫内膜炎 |
2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
2.1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2.2 慢性脓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2.3 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
2.4 假膜性子宫内膜炎 |
2.5 隐性子宫内膜炎 |
3 子宫内膜炎的病理变化 |
第二节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方法 |
1 急性子宫内膜炎 |
2 慢性子宫内膜炎 |
2.1 临床症状检查 |
2.2 阴道检查 |
2.3 直肠检查 |
2.4 子宫冲洗回流液检查 |
2.5 尿液化学检查 |
2.6 细菌学检查 |
2.7 病理学检查 |
2.8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母畜子宫内膜炎的防制 |
第一节 综合预防措施 |
1 加强饲养管理 |
2 搞好环境卫生 |
3 规范操作制度 |
4 预防用药 |
第二节 西兽医治疗 |
1 局部疗法 |
1.1 清洗子宫 |
1.2 药物灌注 |
1.3 干燥疗法 |
1.4 生物学疗法 |
2 全身疗法 |
2.1 抗菌药物 |
2.2 激素 |
2.3 免疫血液 |
第三节 中兽医治疗 |
1 中药疗法 |
1.1 局部疗法 |
1.2 全身疗法 |
2 激光疗法 |
3 中西兽医结合疗法 |
4 中药防治机理研究 |
4.1 抗菌作用 |
4.2 抗炎作用 |
4.3 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
4.4 增强子宫收缩作用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料采集 |
1.2 培养基制备 |
1.3 细菌分离培养 |
1.4 细菌鉴定 |
1.5 大肠杆菌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球菌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2.2 链球菌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2.3 大肠杆菌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2.4 大肠杆菌 O抗原鉴定结果 |
2.5 溶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新促孕液及其组分药和相关单味药的抑菌作用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制备 |
1.2 菌株准备 |
1.3 抑菌圈直径测定 |
1.4 MIC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药的抑菌圈直径 |
2.2 各药的 MIC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六章 新促孕液及其主药和相关单味药影响血液流变的作用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处理 |
1.4 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FPL对家兔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 |
2.2 NFPL主药及其它单味药对家兔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 |
2.3 NFPL及其主药和其它单味药改善家兔血液粘度作用强弱的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七章 新促孕液组分药和相关单味药影响子宫运动作用的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准备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在体子宫运动 |
1.5 离体子宫运动 |
1.6 观察指标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味中药对家兔在体子宫运动的影响 |
2.2 单味中药对家兔离体子宫运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八章 新促孕液及其加味方的抑菌作用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制备 |
1.2 实验菌株 |
1.3 抑菌圈直径测定 |
1.4 MIC测定 |
1.5 中药作用下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方剂的抑菌圈直径 |
2.2 各方剂的MIC |
2.3 各方剂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九章 新促孕液及其加味方影响子宫运动作用的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在体子宫运动 |
1.5 离体子宫运动 |
1.6 观察指标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方剂对家兔在体子宫运动的影响 |
2.2 各方剂对家兔离体子宫运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章 家兔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病理学观察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菌株 |
1.3 造模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症状 |
2.2 体温反应 |
2.3 白细胞分类的变化 |
2.4 子宫分泌物镜检结果 |
2.5 子宫分泌物和尿液的化学检查结果 |
2.6 剖检变化 |
2.7 子宫内膜的显微结构变化 |
2.8 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一章 新促孕液及其加味方治疗实验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比较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药物 |
1.2 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制备 |
1.3 治疗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症状的变化 |
2.2 子宫周长和子宫指数的变化 |
2.3 子宫剖检变化 |
2.4 子宫内膜显微结构的变化 |
2.5 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二章 新促孕液及其加味方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抗炎作用测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药物 |
1.2 子宫内膜炎模型制备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观测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 |
2.2 子宫内膜炎性细胞数量的变化 |
2.3 子宫组织 TNF-α含量的变化 |
2.4 子宫组织 SA含量和 TSOD活力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瓜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对猪源链球菌抑菌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抑菌中草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抑菌中草药国内研究研究 |
1.2 抑菌中草药国外研究进展 |
1.3 瓜蒌概述 |
第二章 猪源链球菌中草药抑制剂的筛选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瓜蒌提取物对猪源链球菌活性成分追踪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瓜蒌中皂苷类物质等有效成分的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小结 |
4.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六月青有效萃取物筛选与护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六月青及其各萃取物的提取分离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2.2 薄层对比实验 |
2.3 各萃取物的分离 |
2.4 60%乙醇部位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六月青60%EtOH萃取物体内、外实验 |
摘要 |
一、六月青60%EtOH萃取物对HepG2.2.15细胞DNA的抑制作用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HepG2.2.15细胞的培养 |
2.2 FQ-PCR检测细胞内DNA |
2.3 FQ-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3.实验结果 |
3.1 HBV DNA阳性标准品FQ-PCR的标准曲线 |
3.2 不同浓度60%EtOH部位作用后细胞HBV-DNA的扩增曲线 |
3.3 FQ-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二、六月青60%EtOH萃取物对CCl_4、D-Gal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60%EtOH萃取物对CCl_4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 |
2.2 60%EtOH萃取物对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3.1 60%EtOH萃取物对CCl_4、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
3.2 60%EtOH萃取物对CCl_4、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T.Bil、TP、G-GT、ALP、LDH的影响 |
3.3 60%EtOH萃取物对CCl_4、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b、Glo、A/G、ALT、AST的影响 |
3.4 60%EtOH萃取物对CCl_4、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三、六月青60%EtOH萃取物对CCl_4、AP、D-GalN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60%EtOH萃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2.2 60%EtOH萃取物对AP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2.3 60%EtOH萃取物对D-GalN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3.1 60%EtOH萃取物对CCl_4、AP、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60%EtOH萃取物对CCl_4、AP、D_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ALP、Alb、T-AOC的影响 |
3.3 60%EtOH萃取物对CCl_4、AP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TP、SOD、MDA的影响 |
3.4 60%EtOH萃取物对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GSH、GSH-Px、NO的影响 |
3.5 60%EtOH萃取物对CCl_4、AP、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六月青各萃取物体内、外实验 |
摘要 |
一、六月青各萃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指数的影响 |
3.2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3.3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二、六月青各萃取物对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影响 |
1.实验材料与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2.2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TNF-α和溶菌酶的影响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三、六月青各萃取物体外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HepG2.2.15细胞分泌动力学测定实验 |
2.2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实验 |
2.3 六月青各萃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3.1 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曲线 |
3.2 各萃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抑制率、TC_(50) |
3.3 各萃取物对HBsAg、HBeAg的IC_(50)、TI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四部分 六月青水、醇总提取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急性毒性实验 |
2.2 LYQ水、醇总提物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3.实验结果 |
3.1 MTD的测定 |
3.2 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致谢 |
附图 |
(9)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钱本草考证 |
1.2 地钱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萜类化合物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1.2.3 联苄类和双联苄类化合物 |
1.2.4 菲类化合物 |
1.2.5 其它化合物 |
1.3 地钱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和纯化研究 |
1.4.1 有机溶剂提取 |
1.4.2 热水提取法 |
1.4.3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 |
1.4.4 系统溶剂提取法 |
1.4.5 超声提取法 |
1.4.6 微波提取法 |
1.4.7 酶解法 |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测定研究进展 |
1.6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6.1 镇痛作用 |
1.6.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6.3 抗凝血作用 |
1.6.4 利胆及肝脏保护作用 |
1.6.5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1.6.6 抗肿瘤、抗癌作用 |
1.6.7 对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
1.6.8 其他 |
1.7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
1.7.1 功能性食品添中剂 |
1.7.2 生物类黄酮功能食品 |
1.7.3 产品真伪鉴别 |
1.7.4 其它 |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地钱来源调查与理化鉴别研究 |
2.1 地钱生药研究进展 |
2.1.1 现代生药鉴别研究现状 |
2.1.2 生药鉴别方法研究 |
2.1.3 地钱原植物研究 |
2.2 地钱基源及鉴别 |
2.2.1 广西产地钱种类、分布和生境 |
2.2.2 原植物鉴定 |
2.2.3 药材性状鉴定 |
2.2.4 显微鉴别 |
2.2.5 理化鉴别 |
2.3 拳卷地钱脂溶性成分探讨 |
2.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3.2 成分预测 |
2.3.3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2.3.4 脂溶性部位化学成分探讨 |
2.4 指纹图谱研究 |
2.4.1 仪器、试剂及条件 |
2.4.2 方法学考察 |
2.4.3 指纹图谱建立 |
2.4.4 结论 |
第三章 拳卷地钱总黄酮的测定与提取 |
3.1 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3 小结 |
3.2 拳卷地钱总黄酮的提取 |
3.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2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
3.2.3 小结 |
3.3 酶法用于拳卷地钱总黄酮的提取 |
3.3.1 酶-1的浓度对浸提的影响 |
3.3.2 酶解温度对浸提的影响 |
3.3.3 pH对浸提的影响 |
3.3.4 酶解时间对浸提的影响 |
3.3.5 小结 |
第四章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和分离 |
4.1 拳卷地钱总黄酮的提取物的制备 |
4.2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 |
4.2.1 硅藻土吸附-有机溶剂洗脱法纯化拳卷地钱黄酮提取物 |
4.2.2 聚酰胺法纯化拳卷地钱总黄酮 |
4.2.3 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法纯化拳卷地钱总黄酮 |
4.2.4 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拳卷地钱总黄酮 |
4.2.5 结果与讨论 |
4.2.6 拳卷地钱总黄酮纯化产品的制备 |
4.3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3 小结 |
4.4 固相萃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探讨 |
4.4.1 固相萃取填料的选择 |
4.4.2 装柱方式的选择 |
4.4.3 样品的溶解 |
4.4.4 萃取溶剂的选择 |
4.4.5 固相萃取溶剂比例的选择 |
4.4.6 萃取方式的选择 |
4.4.7 小结 |
第五章 拳卷地钱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度测定和结构表征 |
5.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
5.1.1 实验部分 |
5.1.2 结果与讨论 |
5.1.3 小结 |
5.2 拳卷地地钱中芹菜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3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
5.2.4 结论 |
5.3 拳卷地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5.3.1 实验仪器 |
5.3.2 化合物1的结构表征 |
5.3.3 化合物2的结构表征 |
5.3.4 化合物3的结构表征 |
5.4 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MS分析 |
5.4.1 实验部分 |
5.4.2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拳卷地钱总黄酮的生物活性试验 |
6.1 实验部分 |
6.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实验结果 |
6.2.1 拳卷地钱总黄酮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
6.2.2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6.2.3 拳卷地钱总黄酮体外抗菌试验结果 |
6.2.4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6.2.5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大鼠的利尿作用 |
6.3 讨论 |
第七章 拳卷地钱总黄酮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
7.1 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7.1.1 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
7.1.2 型肝炎目前治疗药物 |
7.1.3 目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药存在的问题 |
7.1.4 乙型肝炎药物实验研究方法 |
7.2 实验研究 |
7.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2 实验方法 |
7.2.3 观察指标 |
7.2.4 细胞复苏和培养 |
7.2.5 细胞检测 |
7.2.6 各试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四唑盐(MTT)比色试验} |
7.2.7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HBsAg,HBeAg的抑制试验 |
7.2.8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2.2.15细胞内HBV-DNA的抑制试验 |
7.2.9 斑点杂交及检测 |
7.2.10 统计学处理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1 拳卷地钱总黄酮在2215细胞培养中的细胞毒性 |
7.3.2 拳卷地钱总黄酮对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
7.3.3 拳卷地钱总黄酮在2215细胞培养中对细胞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 |
7.4 讨论 |
7.4.1 拳卷地钱总黄酮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
7.4.2 细胞培养抗乙肝病毒实验 |
第八章 拳卷地钱注射液的开发与研究 |
8.1 注射液发展基本状况 |
8.1.1 国外注射液发展基本状况 |
8.1.2 中药注射液剂的发展概况 |
8.1.3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情况 |
8.1.4 中药制剂精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8.1.5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理论依据 |
8.1.6 拳卷地钱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8.2 实验部分 |
8.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
8.2.2 注射液的制备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注射用水 |
8.3.2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增溶剂 |
8.3.3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滤过及灌封 |
8.3.4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热原的去除与灭菌 |
8.3.5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稳定性 |
8.3.6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
8.3.7 拳卷地钱总黄酮注射液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化合物鉴定所用的图谱 |
2 科技查新报告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蒲葵子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蒲葵子的生药学研究 |
1 蒲葵原植物形态研究 |
2 蒲葵子性状研究 |
3 蒲葵子的显微鉴别研究 |
4. HPLC 测定蒲葵中苜蓿素的含量 |
5 小结 |
第二章 蒲葵子的粗分和活性筛选 |
1 化学成分的预试 |
2 蒲葵子提取和部位的分离 |
3 各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 |
4 各部位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5 蒲葵子抗氧化活性筛选 |
第三章 蒲葵子化学成分研究 |
(一) 蒲葵子提取物的 LC-MS 分析 |
(二) 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
第四章 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各组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2 苜蓿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五章 苜蓿素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蒲葵子质量控制研究 |
(一) 蒲葵子指纹图谱的建立 |
(二) 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草药虎杖pH试纸(论文参考文献)
- [1]太白蓼和朱砂七提取物抗病毒及抑菌活性研究[D]. 张为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2]CO2超临界萃取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工艺及其纯化研究[D]. 张青松.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7)
- [3]银荷漱口液预防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口腔黏膜炎临床研究[D]. 宁冰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壮药竹节蓼质量标准研究[D]. 曾祥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掌叶蝎子草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章宝. 西南大学, 2012(03)
- [6]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D]. 孔祥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瓜蒌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对猪源链球菌抑菌活性测定[D]. 田立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8]六月青有效萃取物筛选与护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莫国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9]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朱华. 中南大学, 2004(04)
- [10]蒲葵子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D]. 陈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