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伦[1](2018)在《食用牛蹄、皮脱毛工艺及其营养品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牛蹄、皮营养价值丰富,广为食用,但其可食部位全部被牛毛所覆盖,这为其食用增加了困难,目前国内外的脱毛方法有酶法、碱烫法、蒸汽脱毛法、松香甘油酯脱毛法等,但都具有:脱毛效率低、有害残留多等缺点。为了研究更为高效、清洁的脱毛方法,本试验将宰后牛蹄、皮分为生鲜组和冷冻组,采用热烫法和碱—酶联合脱毛方法,以脱毛率、胶原蛋白、感官评分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正交以及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佳脱毛工艺及参数,研究涨发机理以及不同方法对牛蹄、皮品质的影响,结论如下:(1)针对生鲜组蹄、皮研发了热烫脱毛工艺,其最佳工艺为:原料冲洗→修剪处理→热烫处理→机械(手工)脱毛→修整处理→冲洗;通过验证得出最佳参数为:宰后时间为2h,热烫温度为65℃,热烫时间为10min,在此条件下的脱毛率为97.11%,此法具有:操作简单、脱毛效果好、成本低等特点。(2)针对冷冻组蹄、皮研发了碱—酶联合脱毛工艺,其最佳工艺为:原料解冻→修剪处理→涨发工艺→酶处理→机械去毛→修整处理→冲洗,其中涨发中的碱选择食用碱,酶处理中选择食品级碱性蛋白酶。a.通过L9(34)正交试验并验证得出:牛蹄碱液涨发工艺参数为:碱发时间为15h,碱液浓度为4%,水发时间为16h,在此条件下涨发率为4.99%;牛皮碱发时间为20h,碱液浓度为5%,水发时间为16h,在此条件下涨发率为4.95%。涨发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松散、膨胀牛蹄、皮胶原纤维的效果。b.通过Box-Behnken求解最终得到牛蹄酶处理的最佳工艺并验证参数为:酶解温度48℃,酶液p H9.7,酶解时间3.2h,酶添加量0.4%,此条件下,牛蹄的脱毛率为90.90%;牛皮酶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0℃,酶液p H10.0,酶解时间2.5h,酶添加量0.3%,牛皮的脱毛率为91.18%。(3)通过微观结构的观察可以得出:未经酶处理的牛皮毛孔中的毛根清晰可见,而经酶处理的牛皮毛孔呈现空洞,证明了碱-酶联合脱毛工艺可以达到脱除毛根的效果。(4)通过涨发机理的探索得出:碱液分子可以通过水解毛囊周围及纤维间质中的蛋白和类粘蛋白,并且会分解胶原纤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松散、膨胀牛蹄、皮胶原纤维的效果。(5)碱—酶联合脱毛法与热烫脱毛法得到的牛皮除了水分和蛋白有显着性变化(p﹤0.05)之外其他营养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其中碱—酶联合脱毛法的产品水分增加了3.4%,蛋白质减少9.37%。
林朝朋[2](2009)在《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猪肉产品安全问题却十分突出,频频爆发的猪肉安全事件说明我国猪肉供应链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身心健康构成威胁。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主要源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过程,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及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生鲜猪肉供应链现状分析及安全风险识别首先,分析了我国和世界猪肉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生猪养殖、生猪运输、屠宰加工、冷库贮藏、猪肉配送、猪肉销售等供应链主要环节的安全风险现状;其次,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对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认知行为;再次,对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我国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各环节的管理风险、设备风险、技术风险和环境风险。(2)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运用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评估我国当前生鲜猪肉供应链各环节的总体安全风险水平,分析了各种风险来源的影响程度。评估结果表明:生猪养殖、生猪运输和冷库贮藏环节的总体安全风险为中等,屠宰加工和猪肉配送环节的总体安全风险较高,而猪肉销售环节的总体安全风险则很高。(3)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机制首先,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各环节内部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指出应着重控制屠宰加工、猪肉配送和猪肉销售等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其次,运用静态博弈论和动态进化博弈论分析了生鲜猪肉供应链各环节主体间的安全风险控制与协调机制;再次,在安全风险控制成本方面,借助线性规划和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解决供应链模式下连锁超市基于安全成本的生鲜猪肉采购优化问题。(4)生鲜猪肉物流安全风险控制的快速检测技术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和人工嗅觉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鲜猪肉物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通过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色差理论的猪肉物流品质快速定量检测技术;运用该技术测定了各种物流模式下生鲜猪肉的品质变化,评价其安全风险,结果表明:热鲜肉物流安全风险较高;冷却肉物流安全风险较低;真空包装冷却肉物流安全风险则更低;应采用低温物流模式,以降低生鲜猪肉物流安全风险。(5)基于信息协调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模式运用随机Petri网理论,分析了我国目前生鲜猪肉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安全信息传递问题,结果显示该模式下的安全信息传递存在较长时间的延迟。基于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的信息协调技术,提出了基于信息协调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模式。(6)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支持体系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支持体系包括三大体系: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在分析我国这三大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体系,提出了完善我国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相关支持体系的措施。
干尧根[3](1991)在《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文中研究指明模糊数学于60年代美国控制专家L.A.扎德(zadeh)首先提出,20余年来迅速发展,并在许多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尝试
二、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牛蹄、皮脱毛工艺及其营养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立题背景 |
2. 牛皮的结构 |
3. 国内头、蹄、皮脱毛方法及存在问题 |
4. 热烫脱毛法的研究 |
4.1 热烫脱毛法的研究进展 |
4.2 热烫脱毛的影响因素 |
5. 涨发工艺的研究 |
5.1 涨发工艺的研究进展 |
5.2 影响碱液涨发工艺的因素 |
5.3 涨发机理的研究进展 |
6. 酶法脱毛的研究 |
6.1 酶法脱毛研究进展 |
6.2 酶法脱毛机理的研究进展 |
7. 畜皮的加工利用现状 |
7.1 牛皮胶的利用 |
7.2 畜皮产品的开发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热烫脱毛工艺参数研究 |
2.2.3 碱-酶联合脱毛工艺参数研究 |
2.2.4 涨发机理测定指标 |
2.2.5 不同脱毛方法对牛蹄、皮品质指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热烫脱毛工艺 |
3.1.1 宰后时间对脱毛率的影响 |
3.1.2 热烫时间对脱毛率的影响 |
3.1.3 热烫温度对脱毛率的影响 |
3.1.4 牛蹄热烫脱毛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3.2 碱-酶联合脱毛工艺试验 |
3.2.1 涨发工艺试验 |
3.2.2 酶法工艺试验 |
3.3 涨发工艺机理探索试验 |
3.3.1 碱发时间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2 碱液浓度、碱发时间对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3 碱液浓度、碱发时间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
3.3.4 HE染色 |
3.4 不同脱毛方法对牛蹄、皮品质指标测定 |
3.5 脱毛效果展示 |
4. 讨论 |
4.1 热烫工艺 |
4.1.1 热烫温度、热烫时间对烫毛效果的影响 |
4.1.2 宰后时间对烫毛效果的影响 |
4.2 涨发工艺 |
4.2.1 碱液浓度、碱液浸泡时间对涨发效果的影响 |
4.2.2 水发时间对涨发效果的影响 |
4.2.3 涨发机理的研究 |
4.3 酶法工艺 |
4.3.1 碱性蛋白酶pH、温度对脱毛效果的影响 |
4.3.2 碱性蛋白酶酶解时间和酶添加量对脱毛效果的影响 |
4.3.3 碱—酶联合脱毛法和烫毛法对牛皮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的特征和组成 |
2.2 供应链管理 |
2.3 供应链风险 |
2.3.1 供应链风险的含义 |
2.3.2 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
2.3.3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
2.4 生鲜猪肉供应链 |
2.4.1 生鲜猪肉 |
2.4.2 生鲜猪肉供应链 |
2.5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 |
2.5.1 食品安全 |
2.5.2 食品物流安全 |
2.5.3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含义 |
2.5.4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鲜猪肉供应链现状分析及安全风险识别 |
3.1 生鲜猪肉供应链现状分析 |
3.1.1 世界猪肉行业发展概况 |
3.1.2 我国生鲜猪肉供应链现状 |
3.2 消费者对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认知行为分析—基于广东省城市消费者的调查 |
3.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3 调查结论和建议 |
3.3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识别 |
3.3.1 风险识别 |
3.3.2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识别 |
3.3.3 生鲜猪肉供应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
3.3.4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来源与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 |
4.1 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1.1 模糊综合评价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区间值 |
4.1.4 区间值层次分析 |
4.1.5 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1.6 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及意义 |
4.2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 |
4.2.1 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2.2 调查简要说明 |
4.2.3 生猪养殖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2.4 生猪运输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2.5 屠宰加工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2.6 冷库贮藏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2.7 猪肉配送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2.8 猪肉销售环节安全风险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
5.1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系统 |
5.1.1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系统 |
5.1.2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系统 |
5.2 供应链各环节内部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
5.2.1 生猪养殖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2.2 生猪运输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2.3 屠宰加工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2.4 冷库贮藏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2.5 猪肉配送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2.6 猪肉销售环节的内部安全风险控制 |
5.3 供应链各环节主体间的安全风险控制与协调机制 |
5.3.1 博弈论 |
5.3.2 供应链各环节主体间的静态博弈 |
5.3.3 供应链各环节主体间的动态进化博弈 |
5.4 供应链模式下连锁超市基于安全成本的生鲜猪肉采购优化模型 |
5.4.1 多供应商与连锁超市之间的确定性采购优化模型 |
5.4.2 多供应商与连锁超市之间的不确定性采购优化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鲜猪肉物流安全风险控制的快速检测技术 |
6.1 快速检测技术在生鲜猪肉物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
6.1.1 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 |
6.1.2 人工嗅觉检测技术 |
6.2 基于色差理论的生鲜猪肉物流品质快速检测技术 |
6.2.1 检测原理 |
6.2.2 材料和方法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4 试验结论 |
6.3 各种物流模式下生鲜猪肉的品质变化及安全风险评价 |
6.3.1 材料和方法 |
6.3.2 结果与讨论 |
6.3.3 试验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信息协调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模式 |
7.1 我国目前生鲜猪肉供应链组织模式及分析 |
7.1.1 我国目前生鲜猪肉供应链组织模式 |
7.1.2 基于随机Petri网的生鲜猪肉供应链组织模式分析 |
7.1.3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 |
7.2 基于信息协调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模式 |
7.2.1 射频识别及应用 |
7.2.2 供应链安全风险总体控制模式 |
7.2.3 供应链主要环节安全风险控制模式 |
7.2.4 政府监管模式 |
7.2.5 突发事件应急和追溯模式 |
7.2.6 信息系统建设 |
7.2.7 应用效益初步分析 |
7.2.8 采用该模式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支持体系 |
8.1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标准支持体系 |
8.1.1 我国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相关标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
8.1.2 国际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 |
8.1.3 发展和完善标准体系 |
8.2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
8.2.1 我国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8.2.2 存在的问题 |
8.2.3 完善措施 |
8.3 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控制的的政府监管支持体系 |
8.3.1 我国现行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监管体系 |
8.3.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监管体系 |
8.3.3 存在的问题 |
8.3.4 完善措施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牛蹄、皮脱毛工艺及其营养品质的研究[D]. 王艺伦.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2]生鲜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及控制研究[D]. 林朝朋. 中南大学, 2009(03)
- [3]猪屠宰加工中烫毛温度的模糊综合评定[J]. 干尧根. 食品科学,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