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合成金刚石压机用的顶锤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崔祥仁,方啸虎,邢英[1](2021)在《中国超硬材料高压设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道路之一》文中研究指明金刚石压机设备是静态高温高压的唯一基础,不可争议的是国产六面顶压机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和世界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回顾中国超硬材料行业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国产六面顶压机从小到大、从简单到智能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对不同阶段、不同压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现在中国六面顶压机的保有量及保有状态进行了客观评价。文章认为:中国六面顶压机已成为金刚石合成的主力,支撑着中国金刚石和超硬材料的发展;中国六面顶压机技术简单,在温度及合成腔压力、温度及环境综合控制上有较强的优势,能有较大的合成压力可提高单次产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经济效益好;中国六面顶压机技术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不断的大型化和精密化,对大单晶、PDC,NPD等其他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旭之[2](2020)在《具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环的超高压模具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超硬材料人工合成方法中,高压高温环境下的触媒法在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两面顶超高压模具由于具备较为稳定的高压环境,在高品质超硬材料制造上具有特殊优势。为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模具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而随之带来的是大直径钢制支撑环难于制造加工等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钢环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共同预紧方式的两面顶超高压模具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各向同性厚壁圆筒单层及多层承压时的各向应力进行分析,得出最佳承压设计方法。之后对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厚壁圆筒做出理论分析。通过在全钢环模具的基础上,使用一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环代替最外层钢环,设计了具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环的超高压模具。此模具的设计避免了大直径钢环的制造及难于加工等问题,形成一种以钢环加复合材料环共同对压缸实施预紧的预紧方式。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具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模具分别在预紧状态和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验证了等厚度模具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分别将压缸最大等效应力和复合材料环最大逆储备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复合材料环厚度、模具高度、铺层角度、剖分块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优化模具结构并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对优化后的模具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总结温度场下模具的温度分布及温度的施加对模具应力造成的影响。最后对模具的过盈装配方法与流程做出总结。
袁源,罗小伟,龙雷明,乐兴旺,黄超[3](2019)在《国内超硬材料六面顶液压机工作缸同步充液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设备改进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超硬材料六面顶液压机通过采用六个相互铰接的工作缸同步推动六个顶锤分别向正方体合成块施加压力的方式来产生高压,其高压腔体的密封是通过六个顶锤的斜面在超压过程中不断挤压叶蜡石形成的十二条密封边来完成的。因此,研究工作缸在充液时顶锤表面挤压叶蜡石,并有效形成均匀密封边的机理对提高六面顶压机使用的高温高压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设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上述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提出对充液过程中控制技术的改进方案。
李伟,李硕[4](2019)在《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文中指出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声音内容进行自动分析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从信号、听觉感受、声音特性等3个角度对声音进行分类,阐明各个分类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位置.之后,介绍计算机听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课题和技术框架.作者全面总结了计算机听觉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包括医疗卫生,安全保护,交通运输、仓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其他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的典型应用.分类总结了各领域计算机听觉应用中现有典型文献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最后总结计算机听觉领域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张震远[5](2019)在《两面顶压机机架及液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两面顶超高压模具具有腔体变形规则、压力场及温度场稳定性好、能实现模具大型化等优点,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工业生产等领域。两面顶压机可进行寿命、可靠性、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两面顶压机作为两面顶模具实验研究的动力来源,其机架结构及液压系统的性能会对两面顶超高压模具的工作产生很大影响。本论文针对超高压两面顶模具的设计实验要求,设计了两面顶压机机架及液压系统,并对其关键技术做了较为初步的研究。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两面顶压机机架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出发,保证其机架结构及液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基础上,对目前的不同结构的压机类型进行对比,开展两面顶机架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论文从两面顶压机的机架结构与工作原理入手,结合国内外两面顶压机机架的结构设计介绍了三种类型,对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其次,根据两面顶压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对两面顶压机机架进行设计,并根据两面顶压机的工况要求,设计出满足实际需要的液压系统,对其液压系统及关键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同时在液压系统的各部分元件上进行选型和参数的确定。使用ANSYS/Workbench软件中DM模块建立了各部件三维简化模型,并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其机架及主要部件进行强度和刚度分析,为确定合理的压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再次,针对两面顶压机的特点及技术性能要求,采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软件平台对压机机架展开模态分析与疲劳寿命分析,得到其固有振动频率和相应的振型以及疲劳寿命图,再利用ADAMS软件结合实际可能由于模具及密封材料缺陷引起的失荷振动进行分析,为两面顶压机动态性能及疲劳寿命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最后,根据两面顶模具所需要的腔内压力,再运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主回路的建模,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得出此液压系统能够基本保持工作过程中的稳定,符合两面顶压机的工作要求。图[42]表[6]参[64]。
王亚楠[6](2019)在《六面顶压机顶锤裂纹声学智能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人造金刚石的生产大国,主要采用六面顶静压合成法的生产方式。由于长期承受复杂交变的应力,压机顶锤极易发生疲劳损伤,继续使用可能引发塌锤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针对现有在线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模式识别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研究一种基于声信号的六面顶压机顶锤裂纹智能检测方法,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针对复杂背景噪声下顶锤故障表征问题,研究给出一种基于信号能量和PCA的顶锤裂纹特征自适应提取方法。依据声信号的能量阈值,采用滑动窗技术从检测声信号中提取独立的声脉冲;通过对比分析故障与正常类声脉冲的统计特性,建立由过零率、声压级和线性预测倒谱系数构成的特征向量,并引入PCA技术消除原始特征向量中的冗余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表征顶锤状态。(2)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VM-kNN的顶锤裂纹识别方法。综合采用网格寻优和交叉验证技术训练建立初始SVM诊断模型,引入sigmoid函数计算SVM输出的后验概率,据此给出SVM分类结果的可靠度区间;针对区间内的疑似故障样本,设计kNN分类器进行二次判别。实验结果表明:SVM-kNN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3)针对人工提取特征泛化能力差以及浅层网络结构无法表征顶锤状态和声信号间复杂映射关系的问题,引入深度学习技术,提出基于SAE-PSO的顶锤裂纹智能检测方法。采用滑动窗和FFT技术建立顶锤裂纹的深度学习数据集,依据信号重构误差和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建立三层SAE初始诊断模型,并提出改进的PSO算法用于优化模型的Dropout参数和权重衰减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VM、PCA-SVM和SAE方法,SAE-PSO算法不仅具有最高的识别准确率,同时有效改善了网络的泛化能力。
任广杰[7](2019)在《金刚石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人造金刚石行业发展了几十年,目前无论是合成装备还是控制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体量有余质量不足,是中国向着世界高端金刚石制造领域进军的桎梏。提高国内人造金刚石的品级,缩小国内外的差距,解决了这一市场痛点,我国的人造金刚石产业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站得住脚。我国的金刚石生产几乎都采用六面顶压机,但是控制技术和手段就有点参差不齐,控制精度的提升是业界恒久不变的追求目标。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金刚石合成,压力温度是合成控制的重要参数,一套高精度,易操控,稳定可靠的控制系统的研发亟待解决。本课题就是在金刚石生产厂家当前的控制系统基础上研究改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硬件系统包括加热功率控制板、控制器、Input/Output(I/O)扩展板、高压驱动板等控制电路板。提出了一系列的较为先进的检测手段,加热功率控制应用高精度高性能的四通道并行: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高速采样芯片,对目标控制量压力、温度进行高采样比采集。主控芯片采用STM32F4系列微处理器,配合可靠的分流器及各种主流的电压电流传感器,对加热电压电流进行精确高效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硬件系统,依据模糊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原理实现对加热加压过程的控制。软件系统基于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框架设计出一套设计合理、易操控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压机的实时检测与操控。通过RS232实现上位机与控制器通信,RS485实现各个板卡以及与控制器手操器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数据的调用与存储。
赵亮[8](2018)在《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压物理、地球科学和高压化学的发展,以及对超硬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超高压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超高压模具在生产实践中是产生超高压力的核心部件,除了需要有承受超高压力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足够大的合成空间以满足使用要求。超高压模具大型化是现代高压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型化的高压模具不但能够提高单次的合成产量,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合成产品的品质。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高压模具大型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较大尺寸硬质合金的生产加工难度较高,成本较大,而且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这些因素限制了模具大型化的发展进程。为了降低高压模具硬质合金压缸的制造难度、提高模具承压能力,同时降低模具大型化难度,设计了剖分式超高压模具。该模具在充分考虑大质量支承和侧向支承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了传统的厚壁圆筒容器的结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超高压模具。该模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内部离散的硬质合金压缸、中间的高强钢离散块和外部的高强钢支撑环。该结构可以有效的消除压缸周向应力,降低压缸应力水平,使模具的极限承压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高。最重要的是降低了零件尺寸,易于扩大腔体容积,降低模具使用成本。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剖分式高压模具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优化,对比内壁为弧面和平面两种类型腔体的应力状态,对不同离散程度的压缸进行了应力分析,比较支撑环离散条件下的应力特点,对具有离散化压缸和离散化支撑环的高压模具优化,为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剖分式超高压模具设计和结构分析剖分式高压模具是应用大质量和侧向支承原理同时结合厚壁圆筒的结构特点设计而成,是一种实现超高压模具大型化的新思路。压缸内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弧面内壁,与年轮式压缸相比,降低了压缸应力水平;另外一种是平面内壁,与前两种相比能够进一步消除压缸应力。剖分式超高压模具是一种全新的超高压模具结构,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力学分析,推导出工作载荷传递特点,对相关参数的计算和相关设计原则进行介绍,为超高压模具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2.剖分式超高压模具有限元模型建立根据所涉及高压模具的结构特点,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对其进行有限元的模型建立。对建立模型中的单元格类型、边界条件、材料参数模型和接触以及摩擦条件等进行探讨。应用静态隐式算法对年轮式模具和弧面剖分式高压模具在预紧状态和施加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年轮式模具压缸内壁都会产生很高的应力,周向应力是导致年轮式压缸破坏的主要因素,而弧面型剖分式模具应力水平较低。为进一步降低离散化压缸的应力水平,将弧面压缸优化为平面式压缸。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剖分式压缸对支撑环的应力影响很小。3.剖分式结构压缸的应力分析对比年轮式压缸和剖分式压缸在施加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弧面型剖分式离散化压缸应力远远小于年轮式压缸,弧面剖分式的压缸能够有效地降低压缸所受等效应力、最大切应力和周向应力。将弧面压缸优化为平面式压缸后进一步降低了压缸应力水平,使压缸在支撑环预紧作用和内部工作载荷的作用下处于类似静水压力环境,降低了压缸所受切应力。硬质合金剖分块在支撑环的预紧作用下相互挤压,并且产生摩擦作用,增强了侧向支撑效果,使剖分式压缸的承压能力得到增强。模拟结果表明,三种模具的极限承压能力分别为5.1GPa、5.9GPa和7.6GPa。模具极限承压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年轮式压缸、弧面型剖分式压缸和平面型剖分式压缸在破坏时所对应液压油的压力分别为7.5MPa、9.4MPa和12.4MPa。4.压缸离散化对模具应力的影响在模具大型化中可以根据模具的具体尺寸来决定压缸的剖分块数,对于平面型剖分式模具随着离散程度的增加压缸应力逐渐升高,同时讨论预紧力对压缸应力的影响。对不同离散程度的压缸的极限承压能力进行预测,最后模拟结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选取剖分块数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模具尺寸和生产应用情况,当模具尺寸较小时剖分块数不易过多,而当压缸的尺寸较大时,为降低硬质合金的加工制造难度宜选用离散程度大的压缸。选取合适的离散化程度的压缸对高压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应用具有重大意义。5.支撑环离散对模具的影响将高强钢支撑环同样进行离散化,可以使模具大型化难度更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支撑环离散程度较低时,应力变化很小,通过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支撑环的离散程度不易过大。讨论了不同摩擦系数时,支撑环的应力变化,在制作支撑环零件时,应该综合考虑加工制造成本使零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为限制内部离散部分的径向位移,提出了将模具端面由平面变为斜面的方法。将支撑环离散化易于实现模具大腔体。6.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优化为使剖分式高压模具的应力分布更加合理,应用目标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对模具进行最优尺寸计算。分析了压缸高径比、高度比、压缸外径以及压缸锥角和端面角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得到在一定条件下的各个参数最佳值,为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提供参考。
杜治江[9](2017)在《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压力补偿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面顶压机及两面顶压机生产制造金刚石时,在保压阶段常采用副泵来维持压力的恒定,而副泵多为阀控或泵控系统。使用这两种结构为系统进行压力补偿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压力脉动。为解决六面顶压机压力脉动的问题,本文采用分布式电动直驱供能方式,进行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压力补偿策略的研究。当六面顶压机液压系统需要压力的精准定位、保压及压力补偿时,使用三通道模拟六面顶压机三方向上两两配对工作缸,对系统压力进行压力跟随及补压操作,避免了传统阀控系统的能源浪费以及泵控系统中响应慢、辅助电机需频繁起停等问题。多电机控制策略是复杂且多变的。常规控制策略多以同步性作为衡量控制策略好坏标准。而等静压系统则以准确且稳定的维持设定值作为衡量一个控制策略标准。本文提出使用分级式补偿协调控制策略作为系统的控制策略,将需要维持稳定的压力值进行分级调控,保证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到稳态值。为使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发挥更好的特性,本文首先对单通道等静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依据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相关仿真,分析系统的动力机构特性。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实验设备并搭建等静压实验平台。通过进行单通道及三通道的压力补偿实验,验证分级式补偿协调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级式压力补偿控制策略配合分布式电动直驱等静压系统可以快速跟随压力设定值并保持稳定;当系统出现扰动或压力泄漏时,也可以准确地对压力进行补偿。
白滔[10](2017)在《金刚石液压机位置和力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人造金刚石、CBN等超硬材料需要使用金刚石压力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研究金刚石压力机的液压动力系统,提升金刚石压力机性能,对超硬材料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现存的大批金刚石压力机性能不高,与国外压力机对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研究金刚石压力机的液压系统,提升金刚石压力机性能是超硬材料合成加工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金刚石压力机升级方案,以解决现存老式压机位置和压力精度低的控制问题。首先,针对金刚石压力机工作过程,确定了压力机位置同步和压力控制升级方案,并选型主要的升级元件。然后,建立了压力机位置控制数学模型,并分析了位置模型静态和动态特性。在Simulink模块中使用跟踪式控制策略建立了位置同步模型,并使用PID控制算法对同步模型进行校正。通过Simulink模块研究了压力机位置同步性能和干扰因素对同步精度的影响。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跟踪式同步控制策略满足金刚石压机同步精度要求,背压和一般负载等干扰因素对同步精度几乎无影响。其次,根据金刚石压力机压力控制升级方案,建立了压力控制数学模型。通过PID控制算法校正,利用Simulink模块仿真了压力机在超压和保压时的工作情况。研究了超压和保压的压力偏差情况,以及压力控制滞后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压力控制方案满足要求,相同面积比的大增压器可以提高补压速度。最后以实际压机项目为依托,验证了压力控制升级方案满足要求。同时压机升级方案扩大了液压系统使用范围,提高了客户的使用性
二、国外合成金刚石压机用的顶锤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合成金刚石压机用的顶锤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超硬材料高压设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道路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合成设备发展简史 |
1.1 金刚石合成设备的发展 |
1.2 出现许多不同缸径压机的原因 |
2 超硬材料压机状态分析 |
2.1 压机总状态 |
2.2 压机大型化规律 |
3.3 中国六面顶压机的主要特点 |
2.3.1 现代中国六面顶液压机主要特点 |
2.3.2 无缸压机特点 |
3 几点结论 |
(2)具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环的超高压模具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两面顶压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两面顶超高压模具高压产生原理及发展 |
1.3.1 两面顶模具高压产生原理 |
1.3.2 模具结构的发展 |
1.4 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的发展与应用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两面顶超高压模具理论分析 |
2.1 压缸剖分式超高压模具 |
2.1.1 设计思想 |
2.1.2 基本原理 |
2.2 各向同性材料厚壁圆筒 |
2.2.1 单层厚壁圆筒 |
2.2.2 多层厚壁圆筒 |
2.3 正交各向异性厚壁圆筒 |
2.3.1 正交各向异性厚壁圆筒理论分析 |
2.3.2 碳纤维复合材料环的强度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分析 |
3.1 ANSYS Workbench及 ACP模块 |
3.2 材料选择及尺寸计算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1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3.2 接触及摩擦条件 |
3.3.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3.4 模具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压缸 |
3.4.2 支撑环 |
3.4.3 复合材料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具结构优化及分析 |
4.1 结构优化有限元仿真方案设计 |
4.1.1 影响模具强度的参数分析 |
4.1.2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各因素对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 |
4.2.2 各因素对最大逆储备系数的影响 |
4.2.3 各结构参数对模具强度影响的综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具热-力耦合分析及装配工艺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5.1.2 边界条件设置 |
5.2 热-力耦合仿真结果分析 |
5.2.1 模具温度分布 |
5.2.2 模具位移与应力分布 |
5.3 模具装配工艺 |
5.3.1 装配方法选择 |
5.3.2 模具装配流程制定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国内超硬材料六面顶液压机工作缸同步充液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设备改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充液过程分析 |
1.1 合成块宏观位移及自找正 |
1.2 叶蜡石形变及密封边的形成 |
1.3 合成块内部叶蜡石流动及压力梯度场建立 |
2 国产六面顶压机充液控制技术现状 |
2.1 连通充液 |
2.2 不连通充液 |
2.3 组合充液 |
3 提高充液同步控制的方法和思路 |
3.1 六缸位移高精度检测 |
3.2 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精确压力控制 |
3.3 比例阀取代节流阀控制单缸流量 |
3.4 六缸位移比较修正算法 |
3.5 压力与位移结合的混合控制方式 |
4 提高六面顶压机充液过程同步控制精度的技术价值 |
4.1 提高高压密封稳定性 |
4.2 提高压力梯度场的均匀性 |
4.3 提高旁热式碳管电阻的重复性 |
5 结论 |
(4)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声音概述 |
2 计算机听觉简介 |
3 计算机听觉通用技术框架及典型算法 |
3.1 音频事件检测 |
3.2 音频场景识别 |
4 各领域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算法概述 |
4.1 医疗卫生 |
4.1.1 呼吸系统疾病 |
4.1.2 心脏系统疾病 |
4.1.3 其他相关医疗 |
4.2 安全保护 |
4.3 交通运输、仓储 |
4.3.1 铁路运输业 |
4.3.2 道路运输业 |
4.3.2. 1 车型及车距识别 |
4.3.2. 2 交通事故识别 |
4.3.2. 3 交通流量检测 |
4.3.2. 4 道路质量检测 |
4.3.3 水上运输业 |
4.3.4 航空运输业 |
4.3.4. 1 航空飞行器识别 |
4.3.4. 2 航空飞行数据分析 |
4.3.5 管道运输业 |
4.3.6 仓储业 |
4.4 制造业 |
4.4.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4.4.2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4.2. 1 发动机 |
4.4.2. 2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4.4.2. 3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
4.4.2. 4 包装专用设备制造 |
4.4.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4.4.4 纺织业 |
4.4.5 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4.4.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4.7 汽车制造业 |
4.4.8 农副食品加工业 |
4.4.9 机器人制造 |
4.5 农、林、牧、渔业 |
4.5.1 农业 |
4.5.2 林业 |
4.5.3 畜牧业 |
4.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6.1 水利管理业 |
4.6.2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
4.7 建筑业 |
4.7.1 土木工程建筑业 |
4.7.2 房屋建筑业 |
4.8 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 |
4.8.1 采矿业 |
4.8.2 日常生活 |
4.8.3 身份识别 |
4.8.4 军事 |
4.8.4. 1 目标识别 |
4.8.4. 2 其他应用 |
5 总结与展望 |
(5)两面顶压机机架及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金刚石压机的综述 |
1.2.1 金刚石压机的应用情况 |
1.2.2 金刚石压机的技术特点 |
1.3 两面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两面顶压机的类型 |
1.4.1 两面顶压机的机架种类 |
1.4.2 两面顶压机的液压系统特点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2 两面顶压机本体结构的设计 |
2.1 设计思想及本体结构形式 |
2.1.1 两面顶压机机架类型的确定 |
2.1.2 两面顶压机的工作原理 |
2.1.3 两面顶压机的工作过程 |
2.1.4 两面顶压机的基本技术参数 |
2.2 两面顶压机机架关键部件的设计 |
2.2.1 两面顶压机上横梁的设计 |
2.2.2 两面顶压机立柱的设计 |
2.2.3 两面顶压机下横梁的设计 |
2.2.4 辅助装置的设计 |
2.3 压机液压系统设计及选型 |
2.3.1 液压缸的参数计算 |
2.3.2 液压系统总体设计 |
2.3.3 液压泵、电机功率的计算 |
2.3.4 液压元件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两面顶压机机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
3.1.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3.1.2 有限元法在压机领域的应用 |
3.1.3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3.2 两面顶压机有限元模型 |
3.2.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3.2.2 结构模型的简化 |
3.2.3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4 边界约束及载荷施加 |
3.3 结果分析 |
3.3.1 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
3.3.2 上横梁的有限元分析 |
3.3.3 立柱的有限元分析 |
3.3.4 下横梁的有限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两面顶压机机架的动态特性及疲劳寿命分析 |
4.1 机架的模态分析 |
4.1.1 模态分析的基础 |
4.1.2 模态分析的应用 |
4.1.3 ANSYS模态分析基本流程 |
4.1.4 结果分析 |
4.2 机架的疲劳分析 |
4.2.1 疲劳分析基础 |
4.2.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4.2.3 材料的疲劳特性 |
4.2.4 疲劳分析结果 |
4.3 压机失荷振动分析 |
4.3.1 虚拟样机技术 |
4.3.2 失荷时压机的致振分析 |
4.3.3 失荷时压机力学模型的建立 |
4.3.4 模型上添加约束及驱动 |
4.3.5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两面顶压机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AMESim软件的介绍 |
5.2 300T两面顶液压系统的建模 |
5.2.1 草图模式 |
5.2.2 子模型的选取 |
5.2.3 参数设置 |
5.2.4 运行模式 |
5.3 液压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6)六面顶压机顶锤裂纹声学智能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压机顶锤裂纹故障机理与声信号分析 |
2.1 六面顶压机 |
2.1.1 结构组成 |
2.1.2 工作原理 |
2.2 顶锤裂纹成因 |
2.2.1 疲劳裂纹 |
2.2.2 其他裂纹 |
2.3 裂纹声信号分析 |
2.3.1 信号采集 |
2.3.2 声信号特点 |
2.3.3 AE分析方法及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VM-kNN的顶锤裂纹检测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声脉冲分离方法研究 |
3.2.1 背景噪声滤除 |
3.2.2 时变能量阈值计算 |
3.2.3 脉冲起止坐标确定 |
3.3 裂纹声脉冲的特征提取与优化 |
3.3.1 过零率 |
3.3.2 线性预测倒谱系数 |
3.3.3 声压级 |
3.3.4 基于PCA的裂纹特征优化 |
3.4 SVM-kNN混合故障分类器设计 |
3.4.1 SVM基本原理 |
3.4.2 模型建立及参数优化 |
3.4.3 基于概率和kNN的疑似故障样本二次判别 |
3.5 实验分析 |
3.5.1 信号预处理与数据集构建 |
3.5.2 特征提取与优化 |
3.5.3 分类器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AE-PSO的顶锤裂纹检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集预处理 |
4.3 SAE模型构建 |
4.3.1 基本原理 |
4.3.2 网络参数初始化 |
4.3.3 基于SGD的参数微调 |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超参数优化 |
4.4.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4.4.2 超参数问题分析 |
4.4.3 超参数优化算法设计 |
4.5 实验分析 |
4.5.1 数据集构造 |
4.5.2 SAE网络参数确定 |
4.5.3 SAE-PSO分类结果与分析 |
4.5.4 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金刚石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六面顶压机概述 |
1.4 国内外压机控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系统分析 |
2.1 压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加热系统分析 |
2.2.1 合成块加热工艺 |
2.2.2 系统加热方式 |
2.2.3 可控硅斩波原理 |
2.2.4 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压力系统分析 |
2.3.1 台阶压力合成工艺 |
2.3.2 液压组件工作时序 |
2.4 系统测量与标定 |
2.5 现有技术特征分析 |
2.6 小结 |
3 系统硬件实现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压机控制器设计 |
3.2.1 三通道AD采集电路 |
3.2.2 485通信电路 |
3.2.3 232通信电路 |
3.3 加热控制板设计 |
3.3.1 MAX11044ECB |
3.3.2 STM32F429 |
3.3.3 电流检测电路 |
3.3.4 锤头电压采集 |
3.3.5 分流器电压采集 |
3.3.6 可控硅触发电路 |
3.4 高压驱动板设计 |
3.5 I/O扩展板设计 |
3.6 强电电气设计 |
3.7 小结 |
4 系统软件实现 |
4.1 开发工具介绍 |
4.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 软件设计思路 |
4.4 主界面功能设计 |
4.5 参数设置界面 |
4.6 上位机与控制器的通信 |
4.7 小结 |
5 控制算法研究与实验 |
5.1 模糊/PID控制理论基础 |
5.2 温度控制 |
5.2.1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 |
5.2.2 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的实现 |
5.2.3 温度控制仿真 |
5.3 压力控制 |
5.3.1 位置/增量型PID控制 |
5.3.2 专家PID控制器设计 |
5.3.3 压力系统仿真 |
5.4 调试与实验 |
5.4.1 零点信号检测测试 |
5.4.2 可控硅触发模块测试 |
5.4.3 电压斩波输出实验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压技术 |
1.2.1 超高压研究背景 |
1.2.2 超高压发生原理 |
1.3 超高压装置的设计原理 |
1.3.1 大质量支承原理 |
1.3.2 侧向支承原理 |
1.4 超高压装置简介 |
1.4.1 两顶锤式超高压结构 |
1.4.2 多顶锤超高压装置 |
1.4.3 剖分式超高压容器 |
1.5 有限元方法在超高压技术中的应用 |
1.6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 |
2.1 引言 |
2.2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 |
2.2.1 设计思想 |
2.2.2 设计原理 |
2.2.3 技术特点 |
2.3 厚壁圆筒的力学分析 |
2.3.1 单层圆筒的受力 |
2.3.2 多层厚壁圆筒的受力 |
2.4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应力分析 |
2.4.1 年轮式超高压模具压缸内壁的受力分析 |
2.4.2 剖分式模具剖分块受力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有限元建模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
3.3 有限元建模 |
3.3.1 几何模型 |
3.3.2 网格单元选择 |
3.3.3 载荷与边界条件 |
3.3.4 材料的选择 |
3.3.5 接触与摩擦条件 |
3.4 失效准则的选取 |
3.5 硬质合金顶锤的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数值模拟分析与比较 |
4.1 引言 |
4.2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结构尺寸 |
4.3 剖分式压缸的应力分析 |
4.3.1 预紧状态 |
4.3.2 工作状态 |
4.3.3 对压缸的优化 |
4.4 压缸内壁应力分析 |
4.5 实验验证 |
4.6 小结 |
第五章 压缸离散化程度对模具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压缸离散程度对应力的影响 |
5.2.1 等效应力分布 |
5.2.2 最大剪切应力分布 |
5.2.3 压缸内壁应力分布研究 |
5.2.4 支撑环应力 |
5.2.5 预紧力对压缸的影响 |
5.3 极限承压能力 |
5.4 实验验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支撑环离散对模具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剖分层数 |
6.3 剖分层数对应力的影响 |
6.3.1 支撑环应力研究 |
6.3.2 径向应力分布 |
6.3.3 支撑环离散对位移的影响 |
6.4 具有两层支撑环的模具 |
6.5 多层离散化高压模具斜端面 |
6.6 小结 |
第七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优化 |
7.1 引言 |
7.2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7.3 剖分式高压模具结构的优化 |
7.4 参数对应力的影响 |
7.4.1 压缸高径比 |
7.4.2 压缸高度比 |
7.4.3 压缸外径 |
7.4.4 压缸锥角与端面角度 |
7.5 优化后的压缸应力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压力补偿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六面顶压机与两面定压机结构对比分析 |
1.3 六面顶压机工作原理 |
1.4 传统六面顶压机动力系统及分布式伺服液压动力系统 |
1.4.1 传统阀控系统 |
1.4.2 传统泵控系统 |
1.4.3 分布式动力源 |
1.5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
1.6 论文主要内容 |
2 等静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 电动直驱等静压系统原理简介 |
2.2 电动直驱等静压控制系统装配 |
2.3 三通道等静压控制系统设计 |
3 单通道等静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3.1 单通道等静压系统数学模型 |
3.2 液压传动机构和液压变送器数学模型 |
3.3 单通道动力机构的传递函数 |
3.4 单通道等静压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 |
3.5 单通道等静压控制系统的仿真 |
3.6 章节总结 |
4 三通道等静压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4.1 经典PID控制简介 |
4.2 多轴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的研究 |
4.2.1 主从同步控制策略 |
4.2.2 并行同步控制策略 |
4.2.3 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 |
4.2.4 偏差耦合同步控制策略 |
4.2.5 环形耦合同步控制策略 |
4.3 三通道分级式压力补偿协调控制策略 |
4.4 数字滤波 |
5 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
5.1 三通道等静压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
5.2 三通道等静压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电气系统设计 |
5.2.1 伺服系统控制器简介 |
5.2.2 伺服驱动设备简介 |
5.2.3 液压执行机构 |
5.2.4 位置与压力检测装置 |
5.2.5 实验台设计 |
5.3 驱动电机的参数设定 |
5.4 分级式控制策略阶跃响应实验 |
5.4.1 单通道不同转速阶跃响应实验 |
5.4.2 单通道不同幅值阶跃响应实验 |
5.4.3 分级式控制策略阶跃响应实验 |
5.5 分级式补偿协调控制系统稳态实验 |
5.6 章节总结 |
6 展望与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金刚石液压机位置和力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金刚石压机概述 |
1.2 金刚石压机的现状 |
1.2.1 金刚石压机的种类和特点 |
1.2.2 金刚石压机的使用情况 |
1.2.3 国内外金刚石压机控制系统现状 |
1.2.4 金刚石行业的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金刚石压机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
2.1 金刚石压机系统 |
2.1.1 金刚石压机工作原理 |
2.1.2 金刚石压机工作过程 |
2.2 金刚石压机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2.2.1 金刚石压机位置控制策略 |
2.2.2 金刚石压机压力控制策略 |
2.2.3 金刚石压机液压系统改造原理设计 |
2.3 金刚石压机部分液压元件选型 |
3 金刚石压机位置同步控制 |
3.1 位置控制的数学模型 |
3.1.1 阀控缸压力流量方程 |
3.1.2 液压缸的流量方程 |
3.1.3 液压缸力平衡方程 |
3.1.4 阀控液压缸数学模型 |
3.2 位置控制特性分析 |
3.2.1 其他参数的确定 |
3.2.2 位置控制传递函数 |
3.2.3 系统稳定性分析 |
3.2.4 系统误差分析 |
3.2.5 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 |
3.3 位置同步控制策略 |
3.4 液压系统的校正 |
3.4.1 PID校正 |
3.4.2 同步控制校正 |
3.5 位置同步控制仿真 |
3.5.1 回程位到停锤位同步仿真 |
3.5.2 停锤位到同步位同步仿真 |
4 金刚石压机压力控制 |
4.1 超压保压的模型建立 |
4.2 压力控制仿真 |
4.3 增大增压器的工作情况 |
5 方案验证 |
5.1 试验设备简述 |
5.2 压力试验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外合成金刚石压机用的顶锤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超硬材料高压设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道路之一[J]. 崔祥仁,方啸虎,邢英.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2)
- [2]具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环的超高压模具设计与分析[D]. 王旭之. 燕山大学, 2020(01)
- [3]国内超硬材料六面顶液压机工作缸同步充液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设备改进技术的研究[J]. 袁源,罗小伟,龙雷明,乐兴旺,黄超. 超硬材料工程, 2019(03)
- [4]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J]. 李伟,李硕.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5]两面顶压机机架及液压系统设计[D]. 张震远.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六面顶压机顶锤裂纹声学智能检测方法研究[D]. 王亚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7]金刚石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任广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9(07)
- [8]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与研究[D]. 赵亮. 吉林大学, 2018(04)
- [9]三通道等静压系统压力补偿策略的研究[D]. 杜治江.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10]金刚石液压机位置和力控制系统设计[D]. 白滔. 西华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