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M.Susan,张伯澄[1](1977)在《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曾用(a)放射免疫扩散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术和(b)血清中和试验检查了猪血清中猪水泡病病毒的抗体。前者较为灵敏,用于血清的初步筛选,后者用于测定阳性血清的滴度。 有一次从屠宰场采集的1759份血清的调查中,在已知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内的七个圈舍中,有14份血清具有明显的滴度,结论是这个结果既不表示有广泛散播的未查出的疾病,也不表示在猪群中存在隐性感染。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2](2010)在《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蹄部和口、鼻等出现水疱或溃烂为特征。猪水疱病的流行对畜牧业生产和国际经济贸易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在临诊症状方面与口蹄疫难以区别,因而对本病的防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因而对该病的准确诊断极其重要。本文中主要从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核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对猪水泡病诊断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猪水泡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以期为科学防制提供参考。
R.S.Hedger,周育彪[3](1977)在《猪水泡病的血清学》文中指出 几种技术,包括血清中和、放射免疫扩散和免疫双扩散已经用于研究猪水泡病。所有这些技术对于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价值已被证实。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则是根据试验方法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定量或定性资料的要求以及技术特点,如操作简便、结果迅速等,来选择某些试验方法。
况乾惕[4](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认为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蒋韬[5](2012)在《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接近病患进行的一种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判定快速,标本用量少、试剂稳定且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测。口蹄疫是全球最重要的动物疫病之一,其大规模流行给畜牧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准确的检测是防制口蹄疫的重要环节。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中病毒分离、ELISA和RT-PCR等方法要求有熟练的试验操作人员、特定的试验室和专用仪器设备,因而检测费用高。发展新型的POCT技术作为口蹄疫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将是未来诊断技术发展的方向。在现有的POCT技术中,以免疫层析技术为依托的快速诊断试纸条是最为快速简便、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方法。纳米技术和传统技术如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融合后,试纸条在POCT领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本研究利用胶体金、胶乳微球等标记物,分别开展针对口蹄疫病原、抗体、核酸诊断的新型免疫层析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快速诊断试纸条的产品,对未来口蹄疫诊断在POCT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1.建立口蹄疫病毒O、A、Asia1型定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关于口蹄疫病原诊断的报道,大部分集中在口蹄疫与其临床症状相似的病原的鉴别诊断,对其血清型分型检测非常少。本研究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口蹄疫标准毒株O/AV99(L)、A/AV88(L)、Asia1/YN/BSh/58/B及流行株O/China99,A/AF72和Asia1/China05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分别作为胶体金标记捕获抗体和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抗体,分别喷涂于玻璃纤维与硝酸纤维素膜,制备形成O、A、Asia1三种型别试纸条,三种试纸条组合形成定型诊断试剂盒。结果显示:试剂盒可检测到7.8×104LD50(1:128倍稀释乳鼠毒)的病毒量;对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疫病的病原,如猪水泡病(SVD)、水泡性口炎(VS)、猪水泡疹(VES)等抗原无交叉反应;对已知O、A、Asia1型和阴性样本的符合率分别为92.45%、91.66%、92.75%、100%定型准确率94.58%。这是国外及国内首个可同时鉴别口蹄疫三种血清型的试纸条,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建立口蹄疫病毒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免疫层析方法建立为满足有限样品在一个反应中实现多重分析的要求,利用彩色胶乳微球做为标记物,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研制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检测试纸条。选择两种不同颜色的单分散胶乳,用纯化的Asia1/XJ/AKT/03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蓝色免疫胶乳;将纯化的O/GD/NX/92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红色免疫胶乳。将两种免疫胶乳分别喷涂于不同玻璃纤维上,晾干叠加制成彩色胶乳反应垫。再分别将纯化的Asia1/YN/BSh和AV(99)L标准毒株的豚鼠抗体固定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的不同区域上作为两条检测带。最后组装成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通过对阳性质控样品的检测,显示试纸条可检测到3.9×104LD50病毒含量;在检测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病原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不同批次间、同一批次内的试纸条,在检测阴、阳性参考样品时,结果完全一致;试纸条对检测已知血清型的74份田间样品的符合性实验中,O型、Asia1型样品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5.24%,96.30%,阴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试验研发的口蹄疫O、Asia1型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符合性,而且可以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定型检测,适合国内流行的口蹄疫病原型别的分型检测。3.建立口蹄疫O型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国内已报道的O型免疫抗体的试纸条,仅能进行猪血清中O型抗体免疫合格水平的定性检测,无法对牛、羊等其它免疫动物进行检测。本实验分别选用牛源和猪源两种O型疫苗株的146s抗原,利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应用于胶体金垫和硝酸纤维膜上,可检测猪、牛、羊血清中的O型免疫抗体。同时研究通过试纸条显色强度建立了比色卡,可根据显色的强弱对应LPB-ELISA抗体效价,使试纸条对血清抗体水平评价从定性提高到半定量。敏感性试验中O型抗体试纸条对O型阳性血清检出率为95.3%;特异性试验中对于Asia1、A型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的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1.4%、93.3%和100%。通过与保护力试验的比较,待检血清在1:8稀释度时,试纸条显示阳性性结果,说明血清O型口蹄疫抗体达到免疫保护;出现阴性结果,说明该O型口蹄疫抗体未达免疫保护水平。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进入复审。4.建立适用于PCR产物检测的核酸免疫层析方法。在POCT检测中,核酸检测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可以直观反映疾病感染状况及病原感染的严重程度,该试验的开展为胶体金快速试纸条应用于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试验利用PCR方法获得口蹄疫病毒3D核苷酸片段,在引物上标记了生物素和地高辛核酸探针,因此使扩增产物结合了生物素和地高辛。胶体金标记链霉亲和素可与PCR产物中的生物素结合。硝酸纤维素膜上端标记生物素化羊抗兔抗体作为质控条带,下端标记地高辛抗体以捕获PCR产物中的地高辛。组装形成试纸条后进行系列评价试验显示其可以准确检测口蹄疫病料样品为模板的PCR产物,可检测到0.4-1pg/mL DNA含量的模板,8.28μg/mL的PCR产物,敏感性高于核酸电泳,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其它病原扩增产物无交叉反应,对48份临床样品的符合率试验表明,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0%和100%。
钟金栋[6](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P.Saurat,陈家庆[7](1977)在《猪水泡病》文中提出 猪水泡病(MVS)这个名称是指因特别的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猪的强烈的、可接种的、特异性的、接触传染病,它在临床表现上很像猪口蹄疫。 这种病在去年(1974)是个别地发生,最近认为是接触传染病,载入病史(册)。很明显,这项登载不仅在经济上或卫生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根据证明,猪水泡病和猪口蹄疫极其相似,因而成为议论的材料。 为了避免一切混淆,因而很有必要早期宣布一个正确的诊断。
田宏[8](2006)在《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猪水疱病和猪瘟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及其它水疱性疾病相似,难以区分,从而妨碍了猪及猪产品的流通和国际贸易;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致病力强,危害严重。猪瘟弱毒疫苗对于控制猪瘟大流行虽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弱毒疫苗后,难以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不利于鉴别病猪。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预防猪水疱病的疫苗。研制安全高效并具有潜在标记的基因工程疫苗,将为控制猪水疱病和猪瘟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了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研究其免疫效果,为猪水疱病和猪瘟新型疫苗的研究探索一条可供参考之路。1.构建了猪水疱病结构蛋白P1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 puro-P1),并与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pVSV-G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获得了包装完整的假病毒,测定滴度。假病毒经polybrene(8μg/mL)的介导使该假病毒感染靶细胞PK-15,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间接免疫荧光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P1衣壳前体蛋白能被猪水疱病病毒(SVD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从不同代次(分别选取第1,8,16代和30代)的阳性细胞中扩增到SVDV的P1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2.大量收获阳性细胞培养物,用弗氏佐剂乳化并免疫豚鼠。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和细胞中和试验,对制备的疫苗效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豚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阻断ELISA结果表明,免疫组4号豚鼠从首免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特异性SVDV抗体,而其他的免疫组豚鼠也从免疫后的第4周开始的全面出现SVDV抗体;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免疫接种后第4周、第6周及第8周采集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滴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4周时,免疫接种组2号豚鼠的中和抗体为1∶8,其余均小于1∶8;免疫接种组从第6周开始,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8,甚至超过1∶8,而空白对照组血清中和抗体始终全部小于1∶4。3.采用与猪水疱病类似的方法建立了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的细胞株。免疫荧光和ELISA显示,PK-15细胞表达的E2蛋白能被CSF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PCR可扩增到不同代次(本次试验分别选取第1,10,20代和30代)阳性细胞基因中的E2基因,证明靶细胞可稳定的携带目的基因传代。4.大量收获表达产物,乳化并免疫家兔。通过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
杨生海[9](2021)在《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对口蹄疫抗原的稳定特性及去除检测过程中的杂质干扰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四种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的检测方法,筛选出易于标准化的146S抗原含量检测方法。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免疫动物的血清抗体检测法及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作比较,筛选出适合本动物效力检验的替代方法。【方法】分别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Cary 100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及ELISA检测法四种检测方法,对口蹄疫灭活抗原中的146S含量进行检测,对四种检测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4种不同毒株的口蹄疫灭活抗原在50℃条件下裂解一定的时间,将口蹄疫A型抗原和O型抗原各一株分别4℃放置12个月以及反复多次冷冻处理,口蹄疫抗原用全能核酸酶处理,然后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处理前后的146S抗原含量变化。利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三批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试验苗中的有效抗原146S含量,并用口蹄疫各型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疫苗中O型和A型的抗原含量,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0的动态变化,利用液相阻断ELISA的方法检测动物免疫28天后的抗体水平,分别用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和本动物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的方法检测疫苗的效力(PD50),分析抗原含量和PD50之间、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和本动物免疫攻毒保护试验之间、动物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和PD50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四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数值相关性极显着,呈正相关性。口蹄疫抗原1号株(Asia I型)和口蹄疫抗原2号株(A型)稳定性最强,口蹄疫抗原4号株(O型)稳定性最差。4℃放置12个月后的抗原含量没有变化,而反复多次冷冻处理后的抗原含量降解较多。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含杂蛋白少。三批猪口蹄疫O型、A型灭活疫苗试验苗每头份疫苗中的146S抗原含量分别为1.08μg、7.48μg、15.63μg。试验猪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对FMD/O/MYA98/BY/2010CF3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PD50)分别为7.49、11.84、15.59。对FMD/A/GDMM/2013CF2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分别为7.49、10.81、15.59。豚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对FMD/O/MYA98/BY/2010CF3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PD50)分别为9.00、9.00、11.84。对FMD/A/GDMM/2013CF2检验用强毒的半数保护剂量分别为7.19、11.84、10.32。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猪,免疫猪血清中的IFN-γ水平显着上升,IL-10水平下降,IL-4水平显着上升。t检验显示,试验动物的抗体效价对数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概率单位)存在正相关性(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436x+1.840,相关系数R2=0.462,相关性较显着。豚鼠攻毒保护率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存在正相关性(p<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3491x-1.841,相关系数R2=0.4581,相关性较显着。三批试验疫苗中146S含量与攻毒保护率(PD50)存在正相关性(p<0.01),且相关性极显着,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907x+7.186,相关系数R2=0.987。【结论】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安捷伦1260液相色谱仪定量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在50℃条件下,口蹄疫O型抗原稳定性最差,最易发生裂解。口蹄疫抗原或疫苗适合于4℃保存,全能核酸酶能有效去除杂蛋白干扰,提高色谱纯化效率。口蹄疫疫苗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显着,三批试验疫苗中146S含量与本动物攻毒保护率正相关性远大于豚鼠攻毒保护率和抗体效价二者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当每头份疫苗中146S含量大于1μg时,攻毒保护率能达到6个PD50以上,可以考虑将口蹄疫疫苗146S含量检测法作为本动物攻毒实验的效力检验方法的替代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血清抗体检测法是田间口蹄疫群体免疫效果评价的理想方法。
况乾惕[10](1976)在《用免疫双扩散(Ouchterlony)试验诊断猪水泡病》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叙述了用免疫双扩散(DID)对猪水泡病进行诊断和血清学检查,并以血清中和试验(SNT)作结果比较。
二、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5)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口蹄疫病原检测——口蹄疫病毒定型诊断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血清与样品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仪器 |
1.4 口蹄疫多抗血清的纯化 |
1.5 胶体金的制备 |
1.6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1.7 标记物工作浓度的确定(以 O 型为例) |
1.8 试剂盒的制备 |
1.9 使用方法与结果判定 |
1.10 评价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定提纯抗体纯度、蛋白含量及效价 |
2.2 胶体金鉴定 |
2.3 胶体金标记 IgG 浓度检定 |
2.4 FMDV O、A、Asia 1 型抗体最适 pH 确定 |
2.5 标记物工作浓度的确定(以 O 型为例) |
2.6 敏感性试验 |
2.7 特异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保存期间实验 |
2.10 符合率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口蹄疫病原检测-口蹄疫分型彩色胶乳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种、病毒样品 |
1.2 试纸条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146S 抗原的制备 |
1.6 高免血清的制备 |
1.7 高免血清的纯化 |
1.8 免疫彩色胶乳的制备 |
1.9 免疫彩色胶乳反应垫的制备 |
1.10 NC 膜的制备 |
1.11 彩色胶乳试纸条的的组装 |
1.12 使用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结果 |
2.1 146S 含量的测定 |
2.2 抗体纯度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 彩色胶乳的检定 |
2.4 确定抗体标记最适浓度 |
2.5 0.1MPBS 洗涤次数对非特异反应(特异性)的影响 |
2.6 免疫彩色胶乳最适浓度的搭配 |
2.7 确定 O、Asia 1 型标准毒株抗体检测带的最适浓度 |
2.8 敏感性试验 |
2.9 特异性试验 |
2.10 重复性试验 |
2.11 符合性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口蹄疫抗体检测-O 型口蹄疫抗体金标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毒种猪 O 型疫苗株,牛 O 型疫苗株 |
1.2 血清样品 |
1.3 试剂与材料 |
1.4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2.1 抗原 |
2.2 兔抗 O 型口蹄疫抗体 |
2.3 胶体金的制备 |
2.4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2.5 NC 膜的制备 |
2.6 O 型抗体试纸条的制备 |
2.7 O 型口蹄疫抗体金标检测试纸比色卡的建立 |
2.8 使用方法和结果判定 |
2.9 评价试验 |
3 结果 |
3.1 纯化抗原含量的测定 |
3.2 纯化抗体 |
3.3 胶体金浓度的测定 |
3.4 O 型口蹄疫抗原最适标记量及最佳 pH 值的选择 |
3.5 NC 膜标记的检测线和质控线的最佳标记量 |
3.6 O 型口蹄疫抗体试纸比色卡建立的结果 |
3.7 敏感性试验 |
3.8 特异性试验 |
3.9 保存期试验 |
3.10 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 |
3.11 符合率试验 |
3.12 保护力试验 |
4 讨论 |
第五章 口蹄疫核酸检测-口蹄疫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PCR 产物鉴定 |
2.2 敏感性检测 |
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水疱病及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1 猪水疱病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猪水疱病的流行病学 |
1.1.3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
1.1.4 诊断 |
1.1.5 猪水疱病的防控策略 |
1.2 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
1.2.1 猪水疱病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
1.2.2 SVDV 基因组结构 |
1.2.3 SVDV 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1.2.3.1 结构蛋白 |
1.2.3.2 非结构蛋白 |
1.3 猪水疱病疫苗研究进展 |
1.3.1 弱毒疫苗 |
1.3.2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
1.3.3 基因工程疫苗 |
1.3.3.1 基因缺失毒力致弱疫苗 |
1.3.3.2 亚单位疫苗 |
1.3.3.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
1.3.4 合成肽疫苗 |
1.4 小结 |
第二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CSFV 的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 |
2.2.1 CSFV 的病原学 |
2.2.1.1 CSFV 病毒粒子结构 |
2.2.1.2 CSFV 的理化特性 |
2.2.2 CSFV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2.2.2.1 抗原性 |
2.2.2.2 病原性及病理特性 |
2.2.2.3 遗传特性 |
2.3 CSFV 致病机制的研究 |
2.3.1 CSFV 的免疫病理学 |
2.3.2 CSFV 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
2.3.3 猪瘟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
2.4 CSFV 的分子免疫学 |
2.5 猪瘟防制策略与防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6 结束语 |
第三章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研究 |
3.1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 |
3.1.1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1.1 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 |
3.1.1.2 不需要辅助病毒互补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3 广寄主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
3.1.1.4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
3.1.2 包装细胞系 |
3.1.3 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 |
3.2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基本原理 |
3.3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
3.4 影响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效率的影响因素 |
3.5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在基因治疗及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3.5.1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3.5.2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反面的应用 |
3.6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缺陷 |
3.7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标记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细胞及种毒 |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4.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4.1.6.1 构建策略 |
4.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即克隆方法 |
4.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4.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4.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4.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4.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1.6.3 重组SCDV HK/70 P1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4.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4.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4.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4.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4.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4.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4.1.12 P1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4.1.12.1 P1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4.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1 基因的表达 |
4.1.12.3 P1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鉴定 |
4.2 结果 |
4.2.1 SVDV HK/70 P1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4.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P1 的鉴定结果 |
4.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P1 基因的整合结果 |
4.2.4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P1 基因的表达 |
4.2.5 P1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猪水疱病亚单位疫苗的豚鼠免疫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免疫原与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免疫用抗原的制备 |
5.1.4 重组抗原对豚鼠的免疫程序 |
5.1.5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1.5.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5.1.5.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5.1.5.3 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 |
5.1.6 双夹心ELISA 检测免疫豚鼠的SVDV 特异性抗体 |
5.1.7 SVDV HK/70 的复壮及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测定 |
5.1.8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血清SVDV 抗体效价 |
5.2 结果 |
5.2.1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5.2.2 免疫豚鼠SVD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5.2.3 SVDV 半数感染剂量的测定结果 |
5.2.4 细胞中和实验测定豚鼠中和抗体 |
5.3 讨论 |
第六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质粒载体、工程菌及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细胞 |
6.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6.1.5 目的基因的获取 |
6.1.6 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及鉴定 |
6.1.6.1 构建策略 |
6.1.6.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克隆的基本方法 |
6.1.6.2.1 大肠杆菌JM109 感受态的制备 |
6.1.6.2.2 PCR 产物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 |
6.1.6.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6.1.6.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
6.1.6.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6.1.6.3 重组CSFV Shimen E2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6.1.6.4 重组质粒的测序 |
6.1.7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6.1.8 转染包装细胞GP2-293 |
6.1.9 重组假型病毒的收获 |
6.1.10 病毒滴度的检测 |
6.1.11 假型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PK15 细胞 |
6.1.12 E2 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
6.1.12.1 E2 基因的PCR 整合鉴定 |
6.1.1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E2 基因的表达 |
6.1.12.3 夹心 ELISA 检测 E2 蛋白的活性 |
6.1.12.4 E2 基因在PK15 细胞中的稳定性整合鉴定 |
6.2 结果 |
6.2.1 CSFV Shimen E2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6.2.2 重组质粒pBABE puro-E2 的鉴定结果 |
6.2.3 假型病毒感染PK15 细胞后PCR 鉴定E2 基因的整合结果 |
6.2.4 E2 基因的稳定性整合鉴定结果 |
6.2.5 免疫荧光检测PK15 细胞中E2 基因的表达 |
6.2.6 ELISA 检测细胞培养物中E2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兔免疫保护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主要试剂 |
7.1.2 免疫用的抗原的制备 |
7.1.3 重组抗原对家兔的免疫实验 |
7.1.4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4.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7.1.4.2 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 |
7.1.4.3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7.1.5 阻断ELISA 检测免疫家兔的CSFV 特异性抗体 |
7.1.6 实验兔子的病毒攻击保护实验 |
7.2 结果 |
7.2.1 T 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
7.2.2 免疫兔子CSFV 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
7.2.3 攻毒兔子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7.2.3.1 兔子体温变化 |
7.2.3.2 攻毒兔子脾脏变化 |
7.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综述 |
1.口蹄疫研究概况 |
1.1 口蹄疫的特点及历史分布 |
1.2 口蹄疫的危害 |
1.3 口蹄疫的防制 |
1.4 口蹄疫疫苗生产质量控制技术 |
1.5 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实验研究现状 |
1.5.1 其它试验动物替代法 |
1.5.2 血清学实验替代法 |
1.5.3 疫苗有效抗原含量定量法 |
1.5.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 |
1.5.3.2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 |
1.5.3.3 补体结合试验 |
1.5.3.4 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定量 |
1.5.3.5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 |
1.5.3.6 分子排阻色谱法 |
1.5.3.7 蛋白层析法 |
1.5.3.8 其他方法 |
1.6 口蹄疫灭活抗原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
1.7 总结和展望 |
2.细胞因子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四种检测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抗原 |
3.方法 |
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 |
3.2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 |
3.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 |
3.4 ELISA检测法 |
3.4.1 试剂准备 |
3.4.2 检测步骤 |
3.4.3 结果计算 |
3.5 四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实验 |
3.6 四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
4.结果 |
4.1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和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各测得30份抗原样品146S含量结果 |
4.2 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和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测得数据相关性结果 |
4.3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和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得数据以及相关性结果 |
4.4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和ELISA检测法测得数据以及相关性结果 |
4.5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次结果 |
4.6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50 次结果 |
4.7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口蹄疫146S抗原定量分析标准曲线 |
4.8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 次结果 |
4.9 ELISA检测法重复检测同一抗原样品20 次结果 |
5.讨论 |
第三章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的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抗原 |
3.方法 |
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液相色谱仪定量法 |
3.2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实验 |
3.3 利用全能核酸酶去除核酸杂质干扰的实验 |
3.4 各型口蹄疫抗原裂解试验 |
4.结果 |
4.1 口蹄疫抗原稳定性实验 |
4.2 全能核酸酶处理前后抗原检测结果 |
4.2.1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的未加全能核酸酶处理的抗原检测图 |
4.2.2 液相色谱仪定量法检测的加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检测图 |
4.2.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的未加全能核酸酶处理的抗原检测图 |
4.2.4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的加全能核酸酶处理后的抗原检测图 |
4.3 四种口蹄疫抗原不同时间段裂解后的样品每毫升抗原146S含量 |
5.讨论 |
第四章 口蹄疫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研究 |
1.前言 |
2.材料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与溶液 |
2.3 口蹄疫疫苗 |
2.4 实验动物 |
2.5 实验场所 |
3.方法 |
3.1 疫苗破乳及抗原处理 |
3.2 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检测疫苗中146S含量 |
3.2.1 色谱流动相配制 |
3.2.2 仪器设定 |
3.2.3 标准曲线绘制 |
3.2.4 结果计算 |
3.3 口蹄疫O型、A型 ELISA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各型抗原有效抗原含量 |
3.3.1 试剂准备 |
3.3.2 检测步骤 |
3.3.3 实验成立条件 |
3.3.4 结果计算 |
3.3.5 注意事项 |
3.4 动物效力检验 |
3.4.1 检验毒种对猪ID_(50)的测定 |
3.4.2 检验毒种对豚鼠ID_(50)的测定 |
3.4.3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对猪的效力试验 |
3.4.4 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对豚鼠的效力试验 |
3.4.5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免疫后猪的抗体 |
3.4.6 ELISA检测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0 的动态变化 |
4.结果 |
4.1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定量分析标准曲线 |
4.2 口蹄疫疫苗中146S含量色谱图 |
4.3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及口蹄疫 O 型、A 型 ELISA 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的三批试验疫苗中 146S 有效抗原含量 |
4.4 检验毒种对猪ID_(50)的测定结果 |
4.5 检验毒种对豚鼠ID_(50)的测定结果 |
4.6 三批试验疫苗对猪的免疫效力试验(PD_(50)测定)结果 |
4.7 三批试验疫苗对豚鼠的免疫效力试验(PD_(50)测定)结果 |
4.8 免疫后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4.8.1 猪血清中IFN-γ检测结果 |
4.8.2 猪血清中IL-10 检测结果 |
4.8.3 猪血清中IL-4 检测结果 |
4.9 疫苗中146S含量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4.10 猪血清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4.11 豚鼠攻毒保护率与猪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分析 |
5.讨论 |
6.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水泡病抗体检查的放射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技术[J]. M.Susan,张伯澄.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2]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 猪业科学, 2010(04)
- [3]猪水泡病的血清学[J]. R.S.Hedger,周育彪.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4]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5]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D]. 蒋韬.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1)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7]猪水泡病[J]. P.Saurat,陈家庆.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8]猪水疱病和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口蹄疫灭活抗原稳定性及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D]. 杨生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10]用免疫双扩散(Ouchterlony)试验诊断猪水泡病[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