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口化工设备焊接项目的技术管理

浅谈进口化工设备焊接项目的技术管理

一、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戴娜娜[1](2020)在《基于PMEM化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工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项目实施中,施工环境多变,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兼之劳务用工人流量大,安全管理较为困难。历年来管理不当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本论文对某大型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展开研究,建立合适的安全评价模型,有助于化工建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改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乃至避免事故发生。分析了某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整理得到了 9种化工建筑施工事故类别。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基于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的从业人员安全行为模型,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认知、安全投入、安全沟通、安全氛围、安全技能对化工建筑从业人员安全行为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安全沟通和安全技能在其他因素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从业人员(Personnel)、机械设备(Machine)、环境(Environment)和管理(Management)即PMEM四个方面优选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建立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评价了某化工建筑企业下属子公司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各子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在对某化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评价基础上,以问题为向导,从从业人员、机械设备、危险环境因素的防护、工程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对某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图[12]表[27]参[97]

刘伟岩[2](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提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恒珩[4](2019)在《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不断加大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力度,以此保证我国石油化工产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然而,分析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化工厂内设备起火、管道爆炸等一系列质量安全事故,因此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提高需要密切提高化工项目质量的建设水平。石油化工项目较其他普通工程建设项目不同,具有投资巨大、工期短、技术要求高、专业涉及广泛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其特殊性,使得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化工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建设单位及各参建单位在项目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顺利投产以及保障项目达到投资目标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入手,分析研究质量管理在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善等管理问题分析得出质量管理改善的方法。并以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项目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和控制办法。最后,客观的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分析。

陈敏[5](2016)在《浅谈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化工企业由国外引进越来越多的化工装置,这些化工装置对焊接技术的要求较高。为了能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用最合理的成本,将质量最高的产品生产出来,管理者应更加注重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和质量的控制。

陈海锋,胡胜威[6](2015)在《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路径思考》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化工企业开始向国外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大中型的化工装置。随着化工装置的不断增多,我国对于焊接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比如在化工焊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施工方不仅要处理好国内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国外焊接专家的技术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路径进行重新思考。

程建[7](2014)在《面向高端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文中提出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化三建)成立于1962年,隶属于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和化学工程建设,现有职工7836人,其中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近4000人。具有化工石油工程等多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直接对外经营权,同时拥有设计、监理、工程咨询资质,是首批"中国工程建设社会信用AAA级企业"。成立以来,先后在同内外建成投产化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冶金、能源、环保及民用建筑工程等大中型项目1000多项,

苏言诚[8](2001)在《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文中提出

苏言诚[9](2001)在《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引进的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化工装置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施工方不仅需要处理好与建设方、监理方、政府技术及质量监督部门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国外焊接专家的指导与被指导、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由此也就引起焊接技术管理程序、遵循的焊接技术规范怎样与国际接轨的新课题。本人在国外引进装置施工中,对焊接技术管理问题的解决积累了一点经验,对此谈一些看法。

周振德,陈克[10](1992)在《我国石化工业建设中的焊接技术》文中认为在回顾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建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石化建设的焊接特点、特种材料和大型关键设备装置的焊接、微机应用及技术管理方面,阐述了在石油化工建设中焊接技术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其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目标。

二、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MEM化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危险因素分析与事故类型
    2.1 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危险因素分析
    2.2 化工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类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SEM的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从业人员安全行为研究
    3.1 结构方程模型
    3.2 基于SEM的从业人员安全行为模型建立
        3.2.1 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2.2 指标选取
        3.2.3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样本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分析
        3.3.3 相关性分析
        3.3.4 基于收入和地区的多群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某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4.1 某大型化工建筑企业生产概况
    4.2 某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PMEM的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5.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5.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数据处理与实证研究
        5.3.1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5.3.2 确定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等级
        5.3.3 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化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与对策
    6.1 从业人员的管理
    6.2 机械设备的监管
    6.3 危险环境因素的防护
    6.4 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工建筑行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问卷调查
附录二 四个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打分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2.1 项目质量管理
        2.1.1 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与特性
        2.1.2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2.2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策划
        2.2.1 工程项目质量策划
        2.2.2 工程项目质量策划的步骤
    2.3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2.3.1 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
        2.3.2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4 石油化工项目特点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4.1 石油化工工程特点
        2.4.2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 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内容
    3.1 项目背景
    3.2 项目概况
    3.3 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计划
        3.3.1 质量目标
        3.3.2 质量管理的内容
    3.4 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3.4.1 项目组织结构的确定
        3.4.2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3.5 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5.1 人员的质量控制
        3.5.2 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3.5.3 材料的质量控制
        3.5.4 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3.5.5 施工环境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Z炼化电站改造首套装置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1 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人员的影响
        4.1.2 对材料的影响
        4.1.3 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
        4.1.4 对施工工艺的影响
        4.1.5 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
    4.2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4.2.1 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4.2.2 设计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4.2.3 施工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4.2.4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第五章 Z炼化电站改造后续八套装置质量管理改善
    5.1 质量管理改善的依据及改善目标
        5.1.1 质量改善的依据
        5.1.2 工程质量的目标改善
    5.2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
        5.2.1 质量管理体系改善措施
    5.3 质量保证的改善
        5.3.1 人员的保证
        5.3.2 材料的保证
        5.3.3 施工方法的保证
    5.4 质量控制的改善
        5.4.1 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
        5.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5.4.3 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
    5.5 质量管理改善的效果分析
        5.5.1 不合格项控制
        5.5.2 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浅谈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策划
    1.1 在项目中所选特殊材质的相关要求
    1.2 在项目中特殊的技术和检验的要求
    1.3 对于焊接材料的选择
    1.4 焊接工人的安全问题
2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实施
    2.1 焊接应力变形问题
    2.2 对焊接口的选择进行现场指导
    2.3 避免高难度部位的焊接施工
    2.4 预制厂内的预制焊接
3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3.1 对焊接操作的工艺、硬件设备上的管理
    3.2 焊工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原则
    3.3 制定焊接工艺纪律
    3.4 对焊接设备的保养和管理
4 结束语

(6)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路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引进
二、焊接的施工程序
1.焊接工程管理中流程图的设计
2.焊接管理方面的制定
3.焊接方案的编制
4.焊接工艺与规范的制定
2.焊工技能考试
三、焊接过程的控制
1.焊接材料管理与控制
2.焊接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3.焊接交工资料

(7)面向高端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面向高端市场,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适应行业发展, 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实施发展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具备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和条件
主攻“一特三大”, 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 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加大研发投入, 构建技术创新的平台
        1.强化组织领导
        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3.加强制度建设
        4.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5.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高端市场为导向, 培育“一特三大”核心技术
        1.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提升技术优势
        2.实施集成创新, 全面提升大型工业装置的建造与管理能力
        3.多方合作, 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4.加大技术成果总结, 构筑壁垒
        5.延伸服务, 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
    加强机制建设, 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1.加强人才队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
        2.完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支撑企业战略转型, 提升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支持了企业的战略转型
    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MEM化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与对策研究[D]. 戴娜娜.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Z炼化电站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刘恒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浅谈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J]. 陈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5)
  • [6]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路径思考[J]. 陈海锋,胡胜威. 化工中间体, 2015(01)
  • [7]面向高端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J]. 程建. 化工管理, 2014(19)
  • [8]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J]. 苏言诚. 焊接技术, 2001(S1)
  • [9]浅谈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A]. 苏言诚.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2001(总第137期)
  • [10]我国石化工业建设中的焊接技术[J]. 周振德,陈克. 石油工程建设, 1992(06)

标签:;  ;  ;  ;  ;  

浅谈进口化工设备焊接项目的技术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