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熊永明[1](2020)在《正交异性桥面板横隔板-U肋交接处残余应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快速修复交通并尽可能的承受更多的荷载,正交异性钢桥体系孕育而生。多年来,有着强度与重量比、运输和装配方便、施工时间短等众多优点轻型甲板—正交异性桥面板在桥梁工程中大量被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大跨度桥梁如悬索桥、斜拉桥中。自1950年以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这种类型的结构经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而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日益壮大,交通强度和车辆荷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繁重的交通压力下现代钢桥在使用寿命内疲劳问题也越发严重,日本钢结构委员会检测到的疲劳裂纹数量占总裂纹量的56.3%。而疲劳开裂问题严重影响到钢桥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正交异性桥面板结构交错复杂,裂缝修缮难度高,费用大的问题日益严重。而近些年的研究指出,焊接接头的详细设计和焊接的执行并不总是以最优的方式进行,这些复杂而具有缺陷的焊接工艺造成了局部有应力集中和初始缺陷,从而直接导致了现代钢桥在使用寿命中出现的疲劳裂纹往往都集中在热作用区域。因此,本文从热处理工艺出发点,利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U肋与横隔板交接处的残余应力分布特点。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以发展趋势入手,介绍了正交异性桥面板发展及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介绍正交异性桥面板轮载应力造成疲劳的现象,说明了桥梁生产技术中的残余应力是影响疲劳的重要因素。阐述了正交异性桥面板的结构形式及结构在连续加工作业过程中的残余应力研究现状,同时分别概括了切割、焊接残余应力的现有研究情况。总结了国内外针对正交异性桥面板残余应力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系统介绍了瞬态温度场求解中传导热的基本方程。通过控制微分方程,从三个边界条件入手,利用理论解析解的方式论述了有限元方法求解温度场的具体过程。介绍了 ABAQUS大型有限元软件在基于热弹塑性理论求解焊接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介绍了ABAQUS中热结构耦合非线性分析过程。(3)提出了切割热源的分布模型,采用经典焊接热源模型,分别对横隔板切割过程及横隔板-U肋焊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在移动热源作用下,切割和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特点。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了弧形切口处切割自由边的残余应力分布特点,以及焊缝处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4)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足尺带横隔板纵肋正交异性板截断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HyperMesh专业有限元网格划分软件进行几何模型模的网格划分与优化。通过精确有限元计算,得出结构在连续加工作业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形式及数值分布特点。从正交异性桥面板加工工艺的方面入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割焊速度的条件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弧形切口处残余应力变化情况,为钢桥中合理的作业工艺以和疲劳设计及计算提供参考。(5)以Q345qD为材料,设计了带顶板横隔板-U肋足尺截断模型。采用坡口熔透焊技术对试件的U肋-顶板进行焊接,通过双面埋弧焊将带横肋横隔板焊接与其上。对试件焊缝、横隔板弧形切口处表面进行了测试,探究了横隔板在纵、横向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值对比的方法,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本论文分析方法为正交异性桥面板弧形切口处疲劳开裂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采用基于残余应力分布特点的正交异性桥面板设计及疲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耿汉生,许宏发,陈晓,柏准[2](2018)在《岩石中封闭应力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封闭应力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从陈宗基提出岩石的封闭应力定义以来,研究的学者较少。本文从前人对封闭应力的定义出发,结合岩石力学发展现状,对封闭应力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新的定义。将岩石力学研究中符合封闭应力定义的应力形式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总结了各类封闭应力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公式,讨论了封闭应力与地下工程开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及其影响的表达形式。本文对于推动封闭应力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将为解释深部岩石力学特殊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王凤云[3](2018)在《基于表面测试应力的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余应力的存在容易使工件产生受载变形、尺寸不稳定、疲劳裂纹扩展等不良现象,是造成机械使用过程中意外破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残余应力产生原因通常比较复杂,各种制造工艺和再制造工艺均会使机械零件内产生不同大小的残余应力。目前根据残余应力进行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的理念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准确地表征残余应力场,对提高零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其回收再利用,以及提高整机精度稳定性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残余应力场难以被简便、准确测量或仿真获得的技术难题,旨在探索并提出一种无需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细节,仅通过机械零件表面局部残余应力进行无损检测,预测零件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场的方法。采用研究对象由小表面到大表面、然后从表面到内部的研究策略,研究了基于表面测试应力的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的预测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第一,根据物体满足应力边界条件和平衡理论,对小表面残余应力场可预测性进行了分析,并鉴于表面离散点残余应力可以通过实验测试获得,结合回归分析,提出了基于有限测试点和边界点的小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利用两个实验算例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第二,为避免大表面测试点选择的盲目性,通过引入双元傅里叶级数作为艾瑞应力函数,推出了表平面应力场求解模型,提出了基于双元傅里叶级数的表平面残余应力场的预测方法,并对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描述,利用数值算例和实验例子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第三,鉴于表面离散点残余应力可测性、表面残余应力场可预测性以及残余应力自平衡特性,提出了基于表面残余应力的内部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对方法原理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通过两个例子校验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建模精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设计与开发了集成上述三种预测方法的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并将系统在可转位涂层刀片进行了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为涂层刀片初始应力场的获得,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所提出的残余应力场获知方法,突破了残余应力场无法获得的技术难题,仅需要利用表面离散点应力根据提出的模型求解得到残余应力场。方法对残余应力成因复杂且不易详知的零件,具有应用优势。利用该方法获得初始残余应力场,将有助于在大件残余应力的释放规律、零件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优化、零件质量评估和使用、以及整机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对消除或减小残余应力对零部件的不良影响、加快我国制造业和再制造业技术发展、实现机械零件实施绿色再制造意义重大。
陈卫昌,王思敬,傅焕然[4](2018)在《岩石内应力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关于岩石内应力在文献上已有较多的论述和讨论,多数专家均承认岩石中存在内应力,但是由于岩石内应力是在岩石自身建造及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内应力的复杂性导致了其研究均停留在概念、假说或测量结果的讨论层面,岩石内应力的储存过程以及释放特性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深入和完善的解答。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岩石内应力的储存过程及释放特性,并提出了岩石内应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目标和方向。通过讨论认为,岩石内应力的储存与岩石的物质结构状态密切相关,岩石的弹塑性特点是岩石内应力储存的必要条件,塑性变形是引起岩石内应力释放的一种可能的途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于岩石内应力的形成机理、释放特征及其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上。
安欧[5](2015)在《中国西南部强震带残余应变能水平场与大震分布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据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横跨与平行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四个测区,用X射线法布设26条测线,测得了岩体宏观残余应变能密度水平分布等值线图,研究了其与区内大震时空分布的关系。
安欧[6](2010)在《汶川8.0级地震中长期预测及跟踪短期预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笔者发表了对2008年中国汶川8级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结果,预测的最危险地区为汶川,上限震级为7.2级(实际震级8.0,误差0.8级),危险时段为2007—2012年、2021年以后(实际地震发生在第一危险时段内)。本文对预测方法做了概要介绍,总结了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探讨了跟踪短期预测方法。
安欧[7](2007)在《地壳动力学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四)构造应力场与石油勘探》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包括油田应力测算、成藏构造分析、裂缝分布估测、有利应力区划等,这些正是分析形成油藏的诸因素,用地壳动力学的理论对认识石油生、运、储系统以及油藏的形成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高产油田。
安欧[8](2007)在《地壳动力学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四)构造应力场与石油勘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构造应力场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包括油田应力测算、成藏构造分析、裂缝分布估测、有利应力区划等,这些正是分析形成油藏的诸因素,用地壳动力学的理论对认识石油生、运、储系统以及油藏的形成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高产油田。
安欧[9](2003)在《中国西南部强震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震的控制》文中指出 一、前言我国西南部的北西向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两条互相平行的北西向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大震时一个右旋而另一个却左旋水平错动,则又不失其特殊性。这四条断裂带皆处于我国大震多发区,对大震活动研究有较好的验证作用。古构造残余应力场,是古构造应力场残留至今的残余应力;其性质为岩体中微观残留自平衡应力;形成机制是由岩体强塑性变形固结所造成,只要岩石结构不变便在岩体中长期保存。在岩石新裂面表层中,平行新裂面的残余应力保留,垂直新裂面的在一定深度内
安欧[10](2000)在《古构造残余应力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概况和进展古构造残余应力场,是近40年来地学中开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填补了地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国际地学界的一些专家都以岩体各向同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或机械法,选取岩石中石英的平均弹性参量和其晶面系(32~54),在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葡萄牙、澳大利亚各个陆块的一些测点,开展了宏观残余应力三维主分量的测量(表1)。前苏联别辽耶夫院士、乌孟斯基院士,我国陈宗基院士、孙广忠教授、日本米谷茂教授,也曾强调残余应力在力学、地震学、岩体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发表了研究成果。诸家
二、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正交异性桥面板横隔板-U肋交接处残余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弧形切口疲劳研究 |
1.3.2 热切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焊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连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过程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2.1 有限元法的基础知识 |
2.2 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
2.3 热流和温度场基本理论 |
2.3.1 焊接热传导形式 |
2.3.2 温度场有限元基本方程 |
2.4 基于ABAQUS热分析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割焊温度及应力场分析 |
3.1 横隔板切割分析 |
3.1.1 切割构件有限元模型 |
3.1.2 切割温度场分布规律 |
3.1.3 切割应力场分布规律 |
3.2 横隔板-U肋焊接分析 |
3.2.1 焊接构件有限元模型 |
3.2.2 焊接温度场分布规律 |
3.2.3 焊接应力分布规律 |
3.3 弧形切口处割、焊残余应力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割焊耦合作用残余应力全过程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 |
4.1.1 几何模型 |
4.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4.2 温度场变化分析 |
4.2.1 切割温度场分布规律 |
4.2.2 焊接温度场分布规律 |
4.2.3 全过程温度场分布规律 |
4.3 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
4.3.1 U肋上残余应力分布特点 |
4.3.2 弧形切口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
4.3.3 加工工艺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弧形切口割焊耦合作用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
5.1 残余应力测试原理 |
5.2 试件设计与制造 |
5.3 残余应力测试过程 |
5.3.1 试件测点布置 |
5.3.2 残余应力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4.1 实验结果分析 |
5.4.2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2)岩石中封闭应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封闭应力的定义 |
2 封闭应力的表现形式 |
2.1 岩石组分的多相性导致的不均匀弹性变形 |
2.1.1 冻胀 |
2.1.2 化学风化 |
2.1.3 热开裂 |
2.1.4 加卸载造成的封闭应力 |
2.2 外力或环境造成的不均匀塑性变形 |
2.3 封存的流体压力 |
2.4 古构造应力 |
3 封闭应力的大小及其规律 |
3.1 多相性导致的不均匀弹性变形 |
3.1.1 冻胀力 |
3.1.2 热应力 |
3.1.3 加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封闭应力 |
3.2 外力或环境造成的不均匀塑性变形 |
3.3 封闭流体压力 |
3.4 构造残余应力 |
4 封闭应力对地下开挖的影响 |
4.1 流体突出 |
4.2 岩爆现象 |
4.3 围岩的分区破裂化现象 |
4.4 地震 |
5 结论和展望 |
(3)基于表面测试应力的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分析与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有限测试点和边界点的小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 |
2.1 引言 |
2.2 小平面残余应力场可预测性分析 |
2.3 基于有限测试点和边界点的小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 |
2.4 小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双元傅里叶级数的表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 |
3.1 引言 |
3.2 基于双元傅里叶级数的表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 |
3.3 表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中的关键技术 |
3.4 表平面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表面残余应力的内部残余应力场预测原理 |
4.1 引言 |
4.2 表面残余应力对内部残余应力的唯一确定性分析 |
4.3 基于表面残余应力的内部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 |
4.4 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中的关键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校验与建模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在两端简支梁上的验证 |
5.3 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在工程用梁上的验证 |
5.4 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建模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设计与开发 |
6.1 引言 |
6.2 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开发思路与工具 |
6.3 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登录界面 |
6.4 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模块设计与开发 |
6.5 本章小结 |
7 残余应力场预测系统在可转位涂层刀片上的应用 |
7.1 研究对象描述 |
7.2 预测系统在TiC涂层可转位刀片上的应用 |
7.3 预测系统在TiN涂层可转位刀片上的应用 |
7.4 预测系统在TiC/TiN涂层可转位刀片上的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
(4)岩石内应力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石内应力的基本特征 |
1.1 可测量性 |
1.2 与岩石物质结构状态的关系 |
2 岩石内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原因 |
2.1 岩石内应力的产生机理 |
2.2 岩石内应力的产生原因 |
2.2.1 不均匀塑性变形产生的岩石内应力 |
2.2.2 热影响产生的岩石内应力 |
2.2.3 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的岩石内应力 |
3 岩石内应力的测定方法 |
3.1 X射线应力测定法 |
3.2 超声波法 |
3.3 本文提出的新方法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5)中国西南部强震带残余应变能水平场与大震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变能密度场X射线法测量 |
2 四测区宏观残余应变能密度水平场 |
3 四测区宏观残余应变能场与大震分布的关系 |
四、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交异性桥面板横隔板-U肋交接处残余应力研究[D]. 熊永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岩石中封闭应力研究进展[J]. 耿汉生,许宏发,陈晓,柏准. 力学与实践, 2018(06)
- [3]基于表面测试应力的机械零件残余应力场预测方法研究[D]. 王凤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4]岩石内应力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J]. 陈卫昌,王思敬,傅焕然.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 [5]中国西南部强震带残余应变能水平场与大震分布的关系[J]. 安欧.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4)
- [6]汶川8.0级地震中长期预测及跟踪短期预测探讨[J]. 安欧. 地震, 2010(04)
- [7]地壳动力学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四)构造应力场与石油勘探[J]. 安欧.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7(00)
- [8]地壳动力学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四)构造应力场与石油勘探[J]. 安欧.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7(00)
- [9]中国西南部强震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震的控制[J]. 安欧.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3(00)
- [10]古构造残余应力场研究[J]. 安欧.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