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棉苗移栽慢的问题

如何解决棉苗移栽慢的问题

一、怎样解决移栽棉花缓苗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余轩[1](2021)在《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技术与高效灌溉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技术与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本研究以中棉425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测坑控制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年和2020年的6-10月在河南新乡七里营镇开展了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方式及相应高效灌溉模式的研究,试验设计畦灌(BT)、滴灌(DT)和微喷带灌溉(ST)3种灌水方式,其中大田喷微带灌溉试验设计3个微喷带铺设间距(1.4、2.1、2.8m)和2个灌水水平(100%ETc、70%ETc)共计6个处理(分别标记为ST1、ST2、ST3、ST4、ST5、ST6),测坑滴灌高效灌溉模式控制试验分别在蕾期和花铃期各设计3个不同的亏缺灌溉水平(分别为40%ETc、60%ETc、80%ETc),分别标记为BI1、BI2、BI3和FI1、FI2、FI3,以两个生育阶段连续重度亏缺灌溉(40%ETc)和连续充分灌溉(100%ETc)分别作为对照CK1和CK2,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水方式、不同灌水技术参数和不同供水水平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灌水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显着。与畦灌相比,滴灌和微喷带灌溉均显着增加了棉花株高和叶面积;滴灌的伏桃比例最高,微喷带灌溉不仅单株成铃数最多,伏桃数和秋桃数也最多,但伏桃比例较滴灌有所降低;滴灌有利于提高土壤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促进植株根系生长。与畦灌相比,滴灌和微喷带灌溉均提高了单铃重,使籽棉产量提高了25.96%、45.44%;同时,滴灌和微喷带灌溉均显着减少了棵间土壤蒸发,降低了生育期耗水量,促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提高了90.69%、114.86%。因此,采用滴灌或微喷带灌溉技术,可以实现麦后移栽棉的节水增产增效的协调统一。(2)微喷带布设间距对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明显影响,当微喷带布设间距为1.4m时,不同水平位置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小,随着布设间距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在2.8m布设间距下,不同位置处的土壤含水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距微喷带越远,其剖面土壤含水率越小。在100%ETc灌水定额条件下,株高和果枝数均随微喷带布设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在70%ETc灌水定额处理下,果枝数随微灌带布设间距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不同布设间距对株高没有明显影响;在相同灌水水平下,棉花耗水量随微喷带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微喷带布设间距下,减小灌水量显着降低了耗水量,且籽棉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综合考虑籽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微喷带灌溉条件下,采用1.4m的微喷带布设间距,同时减小灌水定额30%,可达到节水、稳产、高效的目的。(3)在滴灌灌溉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对麦后移栽棉花生长均有影响,棉花株高的生长速率在蕾期和初花期对水分亏缺较为敏感,与充分供水处理CK2相比,BI3处理的株高增长速率有小幅度的提高,且该处理棉花干物质量最大。与CK2相比,连续重度水分亏缺处理CK1现蕾期的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片等效水厚度分别降低了33.33%、2.99%和2.04%,花铃期重度水分亏缺处理FI1处理初花期的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片等效水厚度分别比低36.78%、7.89%和8.69%,说明叶水势在现蕾期和初花期对水分亏缺更加敏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冠层等效水厚度逐渐增大,冠层含水率与植株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CK2相比,在棉花盛蕾期,BI1处理的冠层等效水厚度、冠层含水率和植株含水量分别降低了37.93%、1.59%和2.69%;到花铃期各处理间的水分参数差值达到最大;CK1的冠层等效水厚度、冠层含水率和植株含水量分别降低了71.35%、6.40%和7.16%。在花铃期,相比于植株含水量与冠层含水率,冠层等效水厚度对水分亏缺更为敏感。(4)滴灌条件下蕾期轻度水分胁迫、花铃期充分供水处理BI3的单株铃数和铃重表现最佳,与CK2处理相比,其籽棉产量提高了9.16%,同时灌溉用水减少了5.45%,使灌水利用效率提高了15.05%;蕾期充分供水、花铃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FI3,籽棉产量增加了2.37%,节水9.09%,灌水利用效率提高了12.90%。麦后移栽棉蕾期同等程度水分亏缺的减产率大于花铃期,蕾期对水分更为敏感。蕾期或花铃期适度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因此,在滴灌灌水方式下,可采取蕾期或花铃期轻度亏水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薛向磊[2](2020)在《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的30%—50%来自于最佳栽培技术,其中棉花钵苗移栽技术是有效的增产方式之一,其优点包括:(1)与直播相比省种50%以上,减少种植投入的同时提升单产10%-20%;(2)节省土地资源,便于实现水肥管控自动化以减少棉苗病虫害的产生;(3)便于选育壮苗以提升棉花品级,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田,但旱田钵苗移栽技术发展缓慢,全自动移栽的推广远远落后于水田机型;国外针对全自动旱田钵苗移栽机型的研发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果:欧美等国采用机电液控制多套装置串联完成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整机结构复杂且较难维护;日本研制了顶出式钵苗移栽机,但需要配置特制硬质秧盘。上述机型均因为综合成本过高,未能在我国推广。国内对于钵苗移栽机械的研究起步较晚,市场上多为半自动机型,限制了我国钵苗移栽农艺大面积推广,国内亟需展开针对高效轻简化全自动钵苗移栽机的研制。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作为全自动移栽机的两大核心部件,前者将钵苗精准有序的送至取苗位置供取苗栽植机构连续取苗,取苗栽植机构经过取苗、输送、开穴、栽植等动作完成钵苗移栽,二者的配合效果直接影响移栽机作业性能,是实现全自动钵苗移栽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展开设计研究是解决我国旱田钵苗移栽机械化难题的关键步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以棉花钵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专利号:201811064900.7),用一套回转机构驱动取苗机构与鸭嘴栽植器,完成取苗、送苗、接苗和植苗等动作。此外,为实现送苗过程全自动,本文配合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了一种棘轮连杆式钵苗移栽机纵向送苗机构,运用“机构分析-运动学建模-编程优化-试验分析”的设计方法对纵向送苗机构展开优化,并结合课题组提出的变速移箱方案完成送苗装置的设计。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农艺要求利用植物工厂培育棉花钵苗,对适龄棉苗特性进行研究,分别选取20d-40d的棉花壮苗进行夹断试验,结果表明:苗龄35d的棉苗茎秆最小抗拉力为44.550N,最大拔苗力为7.213N,结合前人研究结论,证明棉花钵苗可用于夹苗移栽。(2)基于回转式移栽机构运动机理与鸭嘴栽植器的栽植要求,提出“8”字形取苗、送苗与“γ”形接苗、植苗的移栽轨迹,由取苗非圆轮系控制取苗机构,栽植非圆轮系控制鸭嘴栽植器二者共用同一齿轮箱各自形成设计要求的轨迹与姿态,完成钵苗移栽所需的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需要。(3)建立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数学解析模型,得出取苗尖点和鸭嘴栽植器尖点作业过程的运动学模型,为开展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4)根据移栽机构运动学理论模型与棉苗移栽作业要求,提出了16个优化目标并将其数字化,开发了“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将上述目标要求嵌入该软件,通过人机交互优化,操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动态优化结果,反馈最终调节参数,大幅度降低优化难度,可以快速而精准地求解出移栽机构的轨迹和姿态。此外,所述所有目标值均为可调,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修改,以适用于不同作物的移栽要求。该软件已获得软件着作登记(登记号:2018SR983784)。(5)通过软件优化得出一组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参数,以此分析栽植器绝对运动轨迹与绝对转角:入土与出土过程栽植器保持近似与垄面线垂直,满足移栽直立度要求;建立移栽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仿真检验其绝对轨迹。(6)根据棘轮连杆式纵向送苗机构工作原理与农艺要求,建立运动学模型并将设计要求数值化,开发“纵向送苗机构优化设计软件”(登记号:2018SR473452)得出机构参数值及棘轮结构参数范围;运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棘轮驱动面高度x1、棘轮定位面高度x2、取苗机构转速x3为试验因素,以送苗成功率y为评价指标。采用高速摄像技术标记送苗转角,以此判定送苗成功率,实施参数优化试验,根据纵向送苗机构优化结果,进行纵向送苗验证试验:当x1=2.3mm,x2=3.5mm,x3=100r/min时,送苗成功率为99.17%,验证了送苗成功率回归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满足设计要求。(7)完成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装配,运用高速摄影验证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轨迹和姿态,建立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台架试验系统,该系统装配送苗装置与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由电机驱动并配备可移动条形土槽。培育棉花钵苗,运用高速摄影标记投苗与接苗过程棉苗运动轨迹,验证了投苗与接苗动作的准确性;进行取苗与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取苗成功率为94.32%,栽植合格率96.67%,栽植优良率为63.48%。

胡根海,付远志,张晓红,周岩[3](2018)在《激素蘸根对棉花裸苗移栽后的生理影响》文中提出为解决陆地棉裸苗移栽易死苗,缓苗期长的问题。试验以百棉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激素的不同浓度蘸根处理,研究缓苗成活期的棉苗成活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IBA、IAA和NAA的处理明显提高棉苗的成活率。5种激素处理均可以提高叶片的叶绿素b的含量,叶绿素a/b值在0.1~1.0 mg/L之间,且随激素处理浓度增大而减小;IBA、NAA、IAA三种激素蘸根能明显增加叶片SOD酶活性;IBA、GA、KT适宜浓度增加POD酶活性效果较好;适宜量GA和NAA处理可以引起CAT酶活性显着性上升。激素蘸根可以影响棉花裸苗移栽的成活率及其幼苗叶片的抗氧保护酶活性,适宜的激素浓度酶活性高,不同激素对不同酶活性影响效果不同。

孙立平,徐志青[4](2015)在《河北邱县棉花育苗移栽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河北省邱县首次进行了棉花育苗移栽工作的试验,随后经过不断试验示范及总结,摸索出一套相对完整且效益可观的棉花育苗移栽工作模式,现该模式已成为河北省邯郸市棉花种植技术的一大亮点。全县承担了2014年农业部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示范项目,以棉瓜和棉菜间套种为主,科学选点,努力扩大示范影响。为了使更多农民了解、掌握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交通状况和棉农积极性等因素选择示范点。

李连豪[5](2015)在《适于寒区的水稻新型钵育载体结构实现及其对水稻生产影响》文中指出水稻生长期水资源短缺、育秧期温度变化异常以及移栽期风力过大等不利因素及气候特点是我国寒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瓶颈。实践证明,水稻钵育栽培技术是突破上述瓶颈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日本水稻钵育栽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其昂贵的生产投入制约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开展适合我国寒区特点的水稻钵育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和推广前景。本文以对我国寒区多年来已有气象资料及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为界定条件,综合采用田间试验、实验室试验以及权重综合值优化等研究方法,运用钵育理念,以农作物废弃物为主原料,设计开发出一款适合我国寒区气候特点的新型水稻育秧钵育载体,并在此过程中探析新型钵育载体结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新型钵育载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对水分胁迫、温度胁迫和风力胁迫的适应性研究;同时探讨其对水稻生产综合效益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力学和大棚育秧试验,确定了新型钵育载体结构及关键尺寸:横向尺寸277mm,纵向尺寸为105.7mm,通气孔孔径为2mm。(2)将模具平动改为圆周运动,开发出了新型钵育载体冷压连续生产系统,利用权重分析法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成型辊旋转线速度2.5m·min-,稻草含量65%,混料厚度5cm和退盘条位置4mm。(3)通过2a盆栽试验,发现在充分灌溉条件下,新型钵育载体栽培模式能够降低整体需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87%和18.71%;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2种栽培模式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是:抽穗开花期>拔节孕穗期>灌浆乳熟期>分蘖期。(4)通过温室温度调控试验,新型钵育载体秧苗能减小温度胁迫的影响、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在育秧期遭遇低温(-2~℃)胁迫和低温周期(8-20h)条件下,新型钵育载体的出苗率比平育秧盘提高3.1%~17.6%和3.4%~15.1%。在叶枕抽出期、离乳期和四叶长出期遭遇高温胁迫,新型钵育载体的成苗率比平育秧盘提高26%、23.3%和16.4%(5)通过低速风洞试验,分析了风力胁迫对对秧苗漂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速6~12m·s-1,漂秧率降低1.36%~3.05%。(6)新型钵育载体栽培模式能够提升水稻生产综合效益。较平育秧盘栽培模式和日本水稻钵育栽培模式,新型钵育载体栽培模式平均生产投入分别降低-311.86元、2606.14元;产量分别提高10.59%和13.54%;稻米品质得到提升;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得到改善。

李婧[6](2013)在《温度对不同基质育苗方式移栽棉花缓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育苗移栽是我国农业增产增效的先进技术,基质育苗移栽具有轻简特点,适合发展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因而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特征,该技术已多年列入农业部的主推技术。成活率和返苗期是检验移栽技术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选择温度研究了不同基质育苗方法对移栽幼苗成活和缓苗生长影响的若干指标变化。试验在盆栽和人工培养箱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设计露地(不覆盖)和拱棚覆盖2个处理,试图观察测定苗床苗和穴盘苗成活率、缓苗期根系生长和若干生理指标变化。在人工培养箱试验设计了15℃、27℃和37℃3个温度处理,研究了裸苗移栽棉花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显示,4个处理的成活率达到100%,但4个处理的缓苗期不同,5月试验观察,苗床露地、苗床拱棚、穴盘露地、穴盘拱棚的缓苗期分别为10d、8d、8d、7d;9月试验观察,苗床露地、苗床拱棚、穴盘露地、穴盘拱棚的缓苗期分别为9d、9d、7d、6d。总体表现为穴盘拱棚和穴盘露地早于苗床拱棚,早于苗床露地。(2)盆栽试验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苗床苗高于穴盘苗,露地移栽高于拱棚移栽。人工培养箱试验的3个处理棉苗根系活力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但最高根系活力不同,表现为27℃>37℃>15℃。27℃和37℃对棉苗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但15℃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移栽后含量迅速上升。(3)盆栽试验4个处理的根系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总体表现为苗床苗高于穴盘苗,露地移栽高于拱棚移栽。人工培养箱试验3个处理棉苗叶片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5℃下的叶片MDA含量明显高于27℃和37℃。(4)盆栽试验根系CAT和POD活性变化规律和MDA一致,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拱棚移栽的酶活性高于露地移栽。人工培养箱试验POD和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3个处理的变化趋势一致。(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拱棚覆盖增加了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增幅较大,5cm和10cm处温度增幅较小。各处理整株干鲜重、根系干重、叶面积和根系发育指标(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均随着生育进程不断的增加,移栽前期4个处理差异不显着,取样后期达到显着水平,表现为穴盘苗高于苗床苗,拱棚移栽高于露地移栽。

张茫茫[7](2012)在《新疆农二师移栽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独特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能够很好地提早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能有效抵御风霜雨雪等低温自然灾害侵袭,并且大量节约作物种子。因此要实现机械移栽,保证质量地在紧迫的春种季节完成作物移栽,是团场职工获得高产丰收的重要前提。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充分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优越的区位优势,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移栽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的设施农业及移栽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农二师的主要移栽机进行研究,对比农二师主要移栽作物辣椒移栽比直播的优势进行分析,从而为农二师的移栽机械化制定相对应的对策措施。同时对农二师的移栽机械化进行总结,并对农二师的移栽机械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准确地把握农二师在移栽机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农二师移栽机械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把机械化移栽在农二师真正的推广与运用,真正为团场职工解放生产力、解决人工移栽费时、费力、移栽成本高等问题,提高团场职工的经济收益。

王孝刚[8](2012)在《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麦后移栽棉是在抗虫棉、抗虫杂交棉推广应用后,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麦收机械化的普及和棉花育苗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种植模式。与传统的麦套移栽棉相比,一方面由于没有了预留棉行,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0%以上,另一方面小麦采用机械收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它的推广应用对稳定棉花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我省粮棉生产优势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麦后移栽棉生产基本上沿用传统麦套棉的栽培技术,在生产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棉花产量不稳,品质下降。棉花生长发育后延,有效现蕾开花期缩短,基本无伏前桃,产量以伏桃和秋桃为主,秋桃比重大。(2)种植密度偏稀。移栽密度不到1600株/亩,不利于麦后移栽棉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多现蕾,多开花,多结铃,增加亩铃数。(3)难以培育壮苗。播种过早易形成僵苗和旺长线苗,栽后缓苗期长;播种过迟,棉苗苗龄短,苗小苗弱,生长发育慢,造成迟播、迟发、晚熟。(4)棉花移栽质量差。麦后移栽棉适栽期较短,移栽期劳力矛盾大(收割前茬小麦),同时由于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田间移栽质量难以保证,栽后田间管理滞后。上述问题制约了麦后移栽棉生产的发展和棉花产量与棉田效益的提高。本课题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发展棉花生产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麦后移栽棉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了以下凡方面的研究:(1)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棉田综合效益等种植模式特点研究;(2)麦后移栽棉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适宜品种筛选试验、麦棉连作简化栽培试验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3)麦后移栽棉壮苗剂试验、麦后移栽地膜棉试验示范、麦后移栽棉缓控释肥试验、机械化配套试验示范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拟在上述研究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进行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明确品种选择、适期播种、苗床壮苗、地膜覆盖移栽、合理密植、缓控释肥、机械化生产配套等关键技术,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棉花生产中,为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课题在生产调研、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中实行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示范推广农户相结合;田间试验与室内测定相结合;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达到研究出成果、示范出效益的目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特点:(1)棉花生育期缩短,前期生长较慢,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移,中后期生长发育快,后发优势明显。(2)棉花基本无伏前桃,产量构成以伏桃、秋桃为主,且表现为成铃集中,成铃率较高。(3)棉花产量较春棉和麦套移栽棉低,减产幅度不大,但棉田比春棉多收一季小麦,比麦套移栽棉多收30~40%小麦产量,棉田全年总收益高于春棉和麦套棉,同时便于小麦机械化收获。2.麦后移栽棉关键栽培技术:(2)合理播种期在4/20至5/5之间,适期内随播种期提前,霜前花率提高,但苗龄宜控制在30d以内。(2)最佳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亩,在适宜密度范围内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密争早,以密补迟。(3)选择生育期较短、结铃性强、成铃集中、霜前花率较高的品种。(4)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3.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1)苗床使用壮苗剂,能解决苗床要搬钵蹲苗和易线苗的问题,是棉花轻简化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2)采用地膜覆盖移栽,能促进棉花壮苗早发,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提高伏桃比例,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3)田间施肥用缓释肥,既减少了田间施肥次数,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又能增产10%左右。(4)与机械化配套生产,亩平减少用工3-5个,明显降低了生产的劳动强度,社会经济效益显着。4.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2011年在湖北省累计推广应用248.1万亩,亩平增产皮棉6.63kg,亩平增效94.4元,三年总计增加效益2.34亿元。本项研究解决了麦棉争地的矛盾和麦后移栽棉高产高效生产的重大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创新了棉花生产种植制度,棉田综合效益显着,填补了我省麦后移栽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空白。

张俊鹏,郑春莲,孙景生,冯棣,曹彩云[9](2012)在《微咸水造墒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5 g/L微咸水造墒对基质育苗移栽覆膜(JZPM)、基质育苗移栽无覆膜(JZ)、沙培育苗移栽覆膜(SPPM)、沙培育苗移栽无覆膜(SP)、点播覆膜(DBPM)、点播无覆膜(DB)等6种种植方式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方式下,覆膜处理棉花的成苗率、形态发育指标、生殖器官分配指数、籽棉产量及霜前花率明显高于无覆膜处理;不同栽培方式下,JZPM处理显着提高了棉花的成苗率,加快了棉花的生育进程,但后期出现严重的倒伏、早衰现象,DBPM处理呈现了最为稳定的生长动态。在补全苗的情况下,DBPM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其产量比JZPM、SPPM、DB、SP、JZ等处理分别增加了10.08%、31.03%、28.88%、32.78%和39.1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JZPM和DBPM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DBPM和JZPM两种栽培方式在该区微咸水灌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婷,李朋波,姜淑琴,蒲剑锋,王玉美,刘文欣,华金平[10](2011)在《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着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着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着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二、怎样解决移栽棉花缓苗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解决移栽棉花缓苗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技术与高效灌溉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对棉田土壤含水率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对棉花蕾铃发育的影响
        1.2.4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2.5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下对棉花需水耗水特性的影响
        1.2.6 不同灌溉方式及水分处理下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需求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方式试验
        2.2.2 麦后移栽棉大田微喷带灌溉模式试验
        2.2.3 麦后移栽棉测坑滴灌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棉花生长指标
        2.3.2 根系参数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测定
        2.3.4 棉花干物质
        2.3.5 叶水势
        2.3.6 叶片相对含水量
        2.3.7 棉花特征水分指标测定
        2.3.8 植株含水量
        2.3.9 土壤含水率
        2.3.10 棉花耗水量
        2.3.11 棉花产量
        2.3.12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3.13 棉花纤维品质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叶面积的影响
        3.1.3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三桃”构成的影响
    3.2 不同灌水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根系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根系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3.3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4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棉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3.5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耗水量的影响
        3.5.1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棉田棵间土壤蒸发量的影响
        3.5.2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耗水量的影响
    3.6 不同灌溉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3.6.1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6.2 不同灌溉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微喷带灌溉条件下麦后移栽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4.1 不同灌水水平和微喷带布设间距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水平和微喷带布设间距对移栽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水平和微喷带布设间距对移栽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4 不同灌水水平和微喷带布设间距对移栽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滴灌条件下麦后移栽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5.1 滴灌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5.1.1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株高变化的影响
        5.1.2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茎粗变化的影响
        5.1.3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5.2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叶片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5.2.1 不同水分处理处理对移栽棉叶水势变化的影响
        5.2.2 不同水分处理对移栽棉叶片相对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5.2.3 不同水分处理对移栽棉叶片等效水厚度变化的影响
    5.3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植株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5.4 不同水分处理对移栽棉冠层等效水厚度和冠层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5.5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后移栽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半自动移栽机发展现状
        1.2.2 国外全自动移栽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发展现状
    1.3 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棉花钵苗育苗方法及物理特性研究
    2.1 棉花钵苗育苗技术
    2.2 棉花钵苗的几何特性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3 棉花钵苗取苗力试验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棉花钵苗拉断力试验
        2.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4.2 试验原理和方法
        2.4.3 试验结果
    2.5 棉花钵苗耐压性说明
    2.6 本章小结
3 移栽机构的机理分析
    3.1 移栽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夹苗方案的选定与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
        3.1.2 植苗方案的选定与栽植机构的工作原理
        3.1.3 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3.2 移栽机构的设计要求与轨迹说明
    3.3 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算法介绍
    4.2 移栽机构的目标数字化说明
    4.3 移栽机构优化软件开发
        4.3.1 优化设计软件的功能介绍
        4.3.2 优化结果
    4.4 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送苗装置的优化设计
    5.1 送苗装置的工作流程
    5.2 横向送苗机构的特点与工作原理
    5.3 纵向送苗机构的优化设计
        5.3.1 设计要求与工作原理
        5.3.2 纵向送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5.3.3 纵向送苗机构软件优化
        5.3.4 棘轮的优化设计
    5.4 纵向送苗机构的试验
        5.4.1 试验因素
        5.4.2 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4.4 性能验证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试验研究
    6.1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6.2 移栽机构虚拟装配
    6.3 虚拟样机的仿真试验
        6.3.1 相对运动仿真
        6.3.2 绝对运动仿真
        6.3.3 仿真试验误差分析
    6.4 移栽机构轨迹姿态验证
    6.5 整机台架试验
        6.5.1 投苗与接苗过程验证
        6.5.2 取苗与栽植试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激素蘸根对棉花裸苗移栽后的生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测定指标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移栽后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移栽后叶片SOD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移栽后叶片POD的影响
    2.5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移栽后叶片CAT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河北邱县棉花育苗移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及密度
2 合理选择播期, 精细播种及播后管理
    2.1 合理选择育苗时期
    2.2 精细播种
    2.3 苗床管理
3 移栽工作
    3.1 移栽的温湿度
    3.2 移栽苗的大小
    3.3 移栽技术
4 育苗移栽工作成效
5 问题及建议

(5)适于寒区的水稻新型钵育载体结构实现及其对水稻生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新型钵育载体设计
    2.1 新型钵育载体设计思想
    2.2 新型钵育载体早期探索
    2.3 新型钵育载体结构设计
    2.4 关键结构及尺寸
    2.5 结构强度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新型钵育载体生产系统开发
    3.1 早期水稻育秧载体实现装置及存在的问题
    3.2 新型钵育载体生产系统总体设计
    3.3 主要工作部件设计
    3.4 生产性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钵育载体冷压连续生产工艺及参数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工艺参数优化
    4.5 试验验证
    4.6 小结
第五章 新型钵育载体秧苗对干旱的适应性
    5.1 试验区域气候变化趋势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充分灌溉下需水规律
    5.4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需水量影响
    5.5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5.6 水分生产函数
    5.7 水分利用效率
    5.8 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新型钵育载体秧苗对缓苗前温度胁迫的适应性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新型钵育载体秧苗对风力胁迫的适应性
    7.1 材料与方法
    7.2 研究方法
    7.3 试验条件假定
    7.4 风力作用下漂秧形成条件及过程
    7.5 漂秧率影响因素分析
    7.6 移栽作业参数优化
    7.7 讨论
    7.8 小结
第八章 新型钵育载体模式对水稻生产综合效益影响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温度对不同基质育苗方式移栽棉花缓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质育苗移栽技术特点
        1.1.1 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技术特点
        1.1.2 穴盘育苗移栽技术特点
    1.2 基质育苗移栽棉花的研究进展
        1.2.1 基质育苗移栽棉花形态基础研究进展
        1.2.2 基质育苗移栽棉花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1.3 温度对移栽棉花的影响
        1.3.1 温度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温度对移栽棉花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不同基质育苗方式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设计
        2.1.2 取样时间与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移栽环境对地温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成活率和缓苗期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根系活力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2.2.6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2.2.7 不同处理对移栽棉花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2.2.8 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单株干鲜重的比较
        2.2.9 不同处理条件对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干重、根冠比和真叶叶面积的影响
        2.2.10 不同处理条件下移栽棉花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直径的差异比较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生理生化指标
        2.3.2 形态指标
第三章 温度胁迫对基质育苗移栽棉花缓苗期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设计
        3.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度处理对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处理对移栽棉花缓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处理对移栽棉花缓苗期MDA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温度处理对移栽棉花缓苗期CAT和POD活性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地温对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发生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地温对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4.1.2 地温对移栽棉花缓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4.1.3 小结
    4.2 温度胁迫对基质育苗移栽棉苗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新疆农二师移栽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移栽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移栽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移栽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
    1.4 拟采用的研究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二师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
    2.1 农二师的工厂化育苗情况
        2.1.1 育苗盘简介
        2.1.2 使用穴盘苗的优点
        2.1.3 穴盘苗的移栽壮苗标准
        2.1.4 育苗分类
    2.2 育苗基质
        2.2.1 农二师穴盘育苗基质的成分
        2.2.2 农二师穴盘育苗基质的选配
    2.3 农二师主要垦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
        2.3.1 全师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2.3.2 农二师主要团场的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二师育苗移栽发展历史
    3.1 农二师的育苗移栽发展状况
    3.2 移栽机的推广与示范
        3.2.1 农二师移栽机的推广与示范
        3.2.2 农二师主要团场的移栽机的推广与示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二师的移栽机械化进程
    4.1 农二师主要推广应用的移栽机械设备
        4.1.1 移栽机的工作原理
        4.1.2 2ZB-2 半自动移栽机的主要性能要求
        4.1.3 农二师主要推广的移栽机械
    4.2 农二师推广的移栽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常见的移栽机的主要故障及排除方法
        4.2.2 农二师现有的移栽机的主要缺点
    4.3 兵团农二师移栽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二师移栽作物直播与移栽对比—以辣椒为例
    5.1 农二师移栽线辣椒的主要种植情况
    5.2 线辣椒育苗移栽优点
    5.3 辣椒直播和育苗移栽对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5.3.1 生育期调查
        5.3.2 产量结果分析
        5.3.3 经济状况调查
        5.3.4 经济效益分析
        5.3.5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农二师移栽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农二师各部门对移栽机械化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
    6.2 农二师要加大移栽机械化的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6.3 加强农二师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广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6.4 积极建立移栽机的市场,正确引导移栽机的市场规范
    6.5 强化移栽机械化的相关制度创新
    6.6 加强对移栽机的宣传,总结经验,提升移栽机推广应用范围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和方法
第2章 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1 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研究
    2.2 麦后移栽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2.2.1 麦后移栽棉不同播种期试验
        2.2.2 麦后移栽棉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2.2.3 麦后移栽棉适宜品种筛选试验
        2.2.4 麦棉连作简化栽培试验
    2.3 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2.3.1 麦后移栽棉壮苗剂试验
        2.3.2 麦后移栽地膜棉试验示范
        2.3.3 麦后移栽棉缓控释肥试验
        2.3.4 麦后移栽棉机械化配套生产试验示范
    2.4 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3.1 总结
    3.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微咸水造墒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及试验设置
    1.2 观测项目及方法
        (1) 成苗率调查:
        (2) 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3) 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咸水灌溉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成活率的影响
    2.2 微咸水灌溉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微咸水灌溉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茎粗的影响
    2.4 微咸水灌溉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2.5 微咸水灌溉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棉花品种
    1.2 棉花嫁接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性状调查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直播棉花与自身嫁接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
    2.2 不同嫁接组合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表现
    2.3 嫁接棉花的剖杆病情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四、怎样解决移栽棉花缓苗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麦后移栽棉适宜灌水技术与高效灌溉模式研究[D]. 余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薛向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激素蘸根对棉花裸苗移栽后的生理影响[J]. 胡根海,付远志,张晓红,周岩. 棉花科学, 2018(06)
  • [4]河北邱县棉花育苗移栽技术[J]. 孙立平,徐志青.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9)
  • [5]适于寒区的水稻新型钵育载体结构实现及其对水稻生产影响[D]. 李连豪.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温度对不同基质育苗方式移栽棉花缓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D]. 李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7]新疆农二师移栽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 张茫茫.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8]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D]. 王孝刚. 长江大学, 2012(01)
  • [9]微咸水造墒对不同种植方式棉花生长的影响[J]. 张俊鹏,郑春莲,孙景生,冯棣,曹彩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1)
  • [10]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J]. 文婷,李朋波,姜淑琴,蒲剑锋,王玉美,刘文欣,华金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1(24)

标签:;  ;  ;  ;  ;  

如何解决棉苗移栽慢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