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库扩大集水面积的来水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民[1](2021)在《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采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取工程措施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影响研究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有着重要意义,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监督与管理、需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论文以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该建设工程从日照水库取水的水资源影响研究,研究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范围为日照市全部行政区域,取水水源研究范围为日照水库、青峰岭水库、仕阳水库、峤山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及日照水库坝上傅疃河流域。本文对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工业供水管道工程从取用水的合理性以及取退水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对现状年及规划年的需水量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并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对规划年全市用水量进行了用水合理性分析;通过评估和计算工程取水水源的可供水量及水质情况对取水水源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日照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及下游生态河道用水量等分析了取水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供水区用户的废污水处理过程对退水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论证,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项目:(1)供水区各用户用水量基本合理;(2)工程的取水方案合理、水源可靠;(3)项目退水方案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影响较小;(4)对今后日照市水资源节约、保护对策及管理措施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本项目实施后,一方面可保证区域饮水安全,有利于提高日照市区城乡及企业供水保证程度,另一方面可保护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改善生态,而且支撑地下水环境。本文在调水量计算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是:各水库的丰枯比以及调节性能不同,本次对本工程取水水源涉及的水库进行跨流域联合供水调算,以确定调入调水枢纽供给市区的最大供水能力。该水库群为混联式水库群,其中调出区水库即沙沟水库与青峰岭水库串联、石亩子水库与仕阳水库串联,青峰岭水库与仕阳水库相并联,水库水量与区间径流汇合后入日照水库,最终通过日照水库向日照市区供水,是较复杂的水库群系统。
董笑[2](2020)在《基于生态需水的弥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弥河是潍坊市重要的供水来源,近年来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保护和管理不足,导致弥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和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生态需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和用水户矛盾的重要方式。为改善弥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本文收集了弥河流域下垫面资料、水文流量资料、地下水水位及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基础资料,对弥河流域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生态需水利用WEAP建立弥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2016年为现状基准年,建立了2种单因子和8种多因子预案,对于单因子预案,分别计算了规划年2030年不同强度绿化下的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及河道外需水量,对于多因子预案,对规划年2030年进行供需水预测,后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各预案建立多目标函数利用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价,得到适合本流域发展的最佳预案。取得如下研究结果和认识:(1)以2016年为现状基准年,弥河流域总供水量为33482万m3,流域总需水量为33940万m3,其中河道外需水量为33309万m3,缺水量为458万m3。(2)在单因子预案下,到2030年在低强度绿化预案下,弥河流河道外生态总需水量为1110万m3,高强度绿化预案下,弥河流域河道外生态总需水量为1480万m3,两种预案差值为370万m3。(3)在8种多因子预案下,由WEAP模型模拟得到规划年2030年各预案下供水量、需水量和缺水量,且得到不同多因子预案下各部门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模拟成果和不同多因子预案下各主要城市河道外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模拟成果。经过比较各多因子预案的总体满意度,“经济高增长农业高强度节水高绿化强度”预案满意度最高,为弥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可靠的借鉴。
王妲[3](2019)在《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供水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供水行业也面临了很多问题,而水资源是否满足水厂用水需求是水厂建设必备条件之一,如何对水厂的取用水做出合理性分析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以德兴市为例,对德兴市新建供水工程的取用水进行合理性分析。德兴市现状地区的供水存在水厂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源保证率偏低、水源水质不优等问题,源水水质受到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日益严重,为解决德兴市的供水紧张局势,让规划区居民喝上水量、水质均得到保障的饮用水,德兴市计划新建润泉水厂,该水厂近期设计供水规模为8×104m3/d,远期设计供水规模为12×104m3/d。经过对厂址及取水地点进行了实地查勘,收集区域自然地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区域供用水情况、河道水文等有关资料,通过对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口位置的合理性分析、对取水水源的来水量及水质进行的分析计算、对该工程供水区域内的用水量及可供水量进行的定量分析,对规划年该区域总需水量及用水水平进行的分析预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取水合理性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符合水量分配的要求,符合德兴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要求。本项目取水口位置合理,可供水量在上游双溪水库的合理调度下能够完全满足95%的水源供水保证率。因此。本项目以盘石山水库为取水水源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本项目取水合理。(2)用水合理性规划年该供水工程最高日总需水量为11.84万m3/d,低于12万m3/d的水厂设计规模;供水范围内城市综合用水指标为200L/人.d,略低于《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DB36/T419-2011)中等城市的指标210-260L/人.d。因此,该供水工程用水量合理。(3)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该工程取水对盘石山水库河段水文情势及区域水资源有一定影响,对盘石山水库及坝址以下流域其他用户取用水有一定影响,耗水对区域水资源影响较小;该项目退水对区域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小,对其他取水户基本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严登明,李蒙,翁白莎,宋新山,杨裕恒,马骏[4](2019)在《卧龙湖水量平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强人类活动影响下缺资料平原区内陆湖泊的水量平衡研究一直是个难题。以平原区内陆湖泊卧龙湖为研究区,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分析水量平衡关系。模型模拟结果纳什系数大于0.75,径流相对误差均小于3%,模拟效果良好。通过对丰、平、枯、特枯等典型年的水量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情况下,卧龙湖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以及特枯水年湖泊蓄变量分别为20 441.97万m3、7 911.09万m3、1 654.98万m3、687.05万m3。考虑上游截留后,丰水年湖泊蓄变量为15 424.78万m3,平水年湖泊蓄变量为1 943.47万m3,枯水年和特枯年东西马莲河出现断流情况,导致湖泊在枯水年、特枯年极度缺水。
陈乐鹏[5](2018)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土龙水库降等论证及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病险水库的数量与日俱增,很多中小型水库失去原来建设时的目的和功能,尤其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受到更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原因给水库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本文通过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结合目前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现状,阐述了小型水库安全保障的做法及其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土龙水库进行降等论证分析为例,通过土龙水库的运行现状、水文与地质情况、水库运用效益现状等方面,运用工程等级评价,即从水库库容指标、功能指标、工程安全指标等方面分析论证,确定土龙水库工程等级,同时对土龙水库降等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说明,从而确定土龙水库降等,对降等后的水库工程进行建设必要性阐述,对降等后的土龙水库进行工程设计,从而确保降等后水库工程安全,同时从工程任务调整、人员调整及降等后的工程管理方面调整做出说明,进一步阐述小型水库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同时此论文为其它类似的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祁晓凡[6](2018)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二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进行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构建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第二大干旱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以黑河干流中游盆地为研究区,基于最新数据总结了黑河干流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溢出规律,取得了黑河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量化表达方面的新认识;建立了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细致刻画了地下水流量及流速的时空分布,揭示了自然条件变化是中游盆地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因;预测了气候条件变化下研究区未来20年的多情景水资源变化,提出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案。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黑河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方面,基于黑河G312大桥测流数据总结草滩庄-G312大桥河段河水入渗量与来水量的控制性分段经验函数,依据函数计算该段黑河1990-2013年年均入渗量为4.71×108 m3/a。基于河道水均衡法计算1990-2013年莺落峡-草滩庄河段年均河水入渗量为2.03×108 m3/a,G312大桥-正义峡河段地下水溢出量为12.51×108 m3/a。(2)地下水系统方面,建立黑河干流中游盆地非均质各项异性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确定盆地地下水主径流区及高流速区。1990-2013年中游盆地地下水总体处于负均衡状态,年均-1.090×108 m3/a。2000年后黑河流域趋于丰水,地下水负均衡明显改善。依据数值模型计算莺落峡径流量多年均及4个典型保证率下的中游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多年均补给量为16.219×108 m3/a。通过设置水资源配置情景,定量识别盆地地下水补给项与排泄项的天然条件与人类活动作用。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强烈相互转化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典型特征。(3)未来水资源变化情景预估基于历史重现法与CMIP5气候模式预估进行。分析黑河流域气象要素与多个全球大气环流指数的遥相关;将未来流域降水与潜在蒸散量预估应用于未来莺落峡径流量、中游盆地降水量与陆面蒸散量等的预估。(4)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方面,基于中游盆地目标规划模型给定多个未来水资源变化情景下的优化灌区引水量、开采量与河水入渗量等,为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提供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输入数据。(5)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可持续利用分析表明,历史重现情景下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可持续;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地下水的负均衡状态明显改善;气候变化叠加节水灌溉情景在RCP4.5路径下,未来中游盆地地下水总体为正均衡,同时正义峡径流量可在更多年份满足国务院分水方案要求。节水灌溉是实现中游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郭晨花[7](2018)在《SWAT和SWMM模型耦合的平原河网城市水体点源污染扩散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构成直接威胁。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环境。灾难性环境事故和高污染成为现阶段的特征,受生产水平、需求量、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以平原河网水体点源污染扩散模拟为研究目标,从水文学、环境水力学原理出发,结合对平原河网水体点源污染迁移扩散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平原河网地区水体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模拟方法。在分析SWAT模型与SWMM模型特点及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平原河网的SWAT模型与SWMM模型相结合的流域-城市水质水量动态耦合模型。该模型通过SWAT模型提取研究区所在的流域水系,模拟区域性地表产汇流过程,计算河流流量,为平原河网城市区域污染物扩散提供初始输入参数。平原河网区域以SWMM模型为基础,模拟城镇河网的水动力情况,借以模拟水体点源污染在大量降雨情况下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在构建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平原河网城市余姚作为研究区,搜集了能完全覆盖研究区的DEM、高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壤、数字水系等空间数据,以及水文监测数据、气象数据、重点污染源等资料,构建了流域—城市水质水量水质动态耦合模型。通过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我们发现其与城市河网地区的水文水动力条件基本一致。初步验证SWAT模型与SWMM耦合模型可以用于河网中点源污染扩散预测,为环境风险管理及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吴振[8](2017)在《城乡初始水权分配与水权交易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权管理是现代产权制度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权交易则有利于促进城乡节水、提高用水效率。科学研究城乡水权分配与交易机制,对保障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供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初始水权分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区域间水权交易则是初始水权分配之后解决区域之间用水问题的关键措施。在当前我国水权管理与交易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条件下,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迫切需要推进水权界定、建立切合湖北省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本论文结合湖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试点项目,以应城市水权分配与交易机制、方法研究为重点,建立了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交易模型,为湖北省应城市及其他地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在遵照效率性、公正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初始水权分配中所选取的各指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和权重偏好非一致性等问题,提出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初始水权分配中以消除彼此相关性的影响。该方法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之后结合改进AHP与熵权法对多层次指标体系进行组合赋权,以消除单一权重方法的片面性,并利用博弈论进行指标权重的综合集成,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确定湖北省应城市各分区的初始水权,并与其他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应城市各计算区初始水权分配比例结果为:高关片区(0.1843)、短港片区(0.0979)、郑家河片区(0.1054)、漳府片区(0.1003)、惠亭片区(0.0554)、大富水片区(0.1257)、东西汊湖片区(0.0982)、老观湖片区(0.0363)、龙赛湖片区(0.0631)、南垸片区(0.0469)、老县河片区(0.0865),以此比例对应城市各片区进行供水分析,为进行水权交易奠定基础。本文运用水资源系统分析与经济学理论,建立了基于供求关系和生产函数的灌区水量使用权交易模型,该模型以交易双方各自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由C-D生产函数和供求关系确定水资源价值,以纳什均衡价格和供需水量为约束确定交易水量和交易收益。湖北省高关水库灌区与应城市缺水片区水量使用交易结果表明:高关水库灌区随着节水深入,2013年现状、2020、2030规划水平年在50%平水年交易水量最大,分别为3744.78万m3、4827.42万m3、5829.13万m3;75%、85%干旱年交易水量分别减少到1225.28万m3~4180.79万m3,213.65万m3~1570.17万m3;90%特旱年则不具备交易条件。通过双方交易,可使应城市缺水片区2013、2020、2030水平年50%平水年缺水情况明显缓解,75%和85%干旱年缺水率降低;还可提高高关水库灌区净收益201.73万元~70541.97万元,应城市净收益88.37万元~131669.00万元。但要根本解决应城市资源型缺水问题,需要建立灌区节水量交易收益补偿投入机制,调动节水积极性,充分挖掘当地节水潜力。这对加快形成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和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长远规划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指导用水结构转型升级,保障城乡供用水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邬坤[9](2017)在《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大坝在调节水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水库大坝,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而存在问题最多的当属土石坝。因此,做好土石坝的安全监测工作很有必要。论文分析了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现状,并针对如何落实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提出了建议措施。
赵家祥[10](2016)在《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与配置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淮河干流中游正阳关洪泽湖段为研究对象,以流域内152个水文站19562012年长系列降水、径流资料为基础,在对区域内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水资源分布状况、历史旱灾情况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枯水期降水、径流演变规律及缺水态势进行探究。通过Mike Basin软件建立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分行业水资源配置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枯水期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区域枯水期降水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较大(11001200mm),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偏小(800900mm),九十年代初到21世纪降水量增加且变化波动较大(9001100mm);枯水期径流量变化与降水基本一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率较缓慢,约为0.61m3/10a(连续3个月枯水期)和0.22m3/10a(连续5个月枯水期),并存在着42a左右的演变周期。(2)枯水期缺水态势。研究区域连续3个月枯水期(12月2月)20%、50%、75%和95%保证率下的缺水量分别为0、0.29亿m3、1.90亿m3和2.98亿m3;连续5个月枯水期(11月3月)20%、50%、75%和95%保证率下的缺水量分别为0、0.48亿m3、3.62亿m3和5.69亿m3。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得分为-0.17分,略低于一般水平0.1分,水资源总体状况良好,但特殊干旱年抗风险能力偏弱。(3)枯水期水资源配置方案。现状年(2012年),以起调水位17.21m,正常蓄水位17.5m作为基本配置方案,该方案下除97%、95%典型年份以外的其他典型年份能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预测年(2020年),以起调水位17.21m,正常蓄水位18.0m作为基本配置方案,在该方案下,各典型年行业供水保证程度均达到100%。论文研究成果为探索淮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流域枯水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法及调度方案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
二、水库扩大集水面积的来水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扩大集水面积的来水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介绍 |
2.1 研究区的基本情况 |
2.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2 项目概况 |
2.2.1 建设项目概况 |
2.2.2 生产工艺技术介绍 |
3 需水预测研究 |
3.1 用水节水工艺和技术分析 |
3.1.1 精品钢基地 |
3.1.2 华能电厂 |
3.2 用水过程 |
3.3 供水区用户需水量分析 |
3.3.1 设计供水范围及用水户简介 |
3.3.2 傅疃河水厂及四大企业现状年实际供用水情况 |
3.3.3 傅疃河水厂及四大企业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
3.4 用水水平评价及节水潜力分析 |
3.4.1 用水水平指标计算与比较 |
3.4.2 污水处理及回用合理性分析 |
3.4.3 节水潜力分析 |
4 可供水量计算分析 |
4.1 水源方案比选及合理性分析 |
4.1.1 可利用的水源分析 |
4.1.2 水源论证方案 |
4.2 沭水东调工程调水量分析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天然径流量还原计算 |
4.2.3 现状工程条件下入库径流量计算 |
4.2.4 调出区调水量分析计算 |
4.3 日照水库供水量分析计算 |
4.3.1 日照水库需水量分析 |
4.3.2 日照水库可供水量计算 |
4.3.3 水库供水水质评价 |
5 取退水影响研究 |
5.1 取水对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影响 |
5.1.1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1.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1.3 水资源配置格局变化分析 |
5.2 取水对日照水库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 |
5.3 退水影响分析 |
5.3.1 退水方案 |
5.3.2 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
5.3.3 对水生态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项目用水量及合理性 |
6.1.2 项目的取水方案及水源可靠性 |
6.1.3 项目的退水方案及可行性 |
6.1.4 取水和退水影响补救与补偿措施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生态需水的弥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生态需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河流水系 |
2.1.3 水文气象 |
2.1.4 地质概况 |
2.1.5 水利工程 |
2.1.6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1.6.1 弥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
2.1.6.2 弥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
2.2 资料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流域WEAP模型 |
2.3.1.1 WEAP组成要素 |
2.3.1.2 WEAP模型原理和方法 |
2.3.2 研究区WEAP模型基础数据库 |
2.3.2.1 水文气象 |
2.3.2.2 地下水 |
2.3.2.3 供水及资源 |
2.3.2.4 人口 |
2.3.2.5 土地利用 |
2.3.2.6 经济发展 |
2.3.2.7 人工生态 |
2.3.2.8 自然生态 |
2.3.2.9 用水定额 |
2.3.3 研究区WEAP模型的建立 |
2.3.3.1 研究区WEAP模型的概化 |
2.3.3.2 模型校准 |
2.3.3.3 研究区WEAP模型适应性评价 |
2.3.4 建立模型情景预案 |
2.3.4.1 预案的研究目标及思路 |
2.3.4.2 预案的设置 |
2.3.5 研究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
2.3.5.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
2.3.5.2 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子预案 |
3.2 多因子预案 |
3.2.1 多因子预案下弥河流域研究区河道外需水量变化模拟结果 |
3.2.2 多因子预案下弥河流域研究区河道外要求的水量变化模拟结果 |
3.2.3 多因子预案下弥河流域研究区河道外供到的水量变化模拟结果 |
3.2.4 多因子预案下弥河流域研究区河道外水需求短缺量变化模拟结果 |
3.2.5 不同多因子预案下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模拟成果 |
3.3 目标函数结果 |
3.3.1 社会效益 |
3.3.2 经济效益 |
3.3.3 生态效益 |
3.3.4 方案评价 |
3.3.4.1 权重的确定 |
3.3.4.2 总体满意度 |
3.4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
4.1.1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向探讨 |
4.1.2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探讨 |
4.2 预案影响探讨 |
4.2.1 单因子预案对弥河流域生态影响 |
4.2.2 多因子预案对弥河流域生态影响 |
4.3 评价方法探讨 |
4.4 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3)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
1.3 国内外供水工程状况比较 |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情况 |
2.2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 |
2.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2.4 项目概况 |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取水合理性分析 |
3.1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
3.2 取水水源来水量分析 |
3.3 用水量及可供水量分析 |
3.4 水资源质量评价 |
3.5 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
第四章 用水合理性分析 |
4.1 用水环节分析 |
4.2 节水潜力分析 |
4.3 节水措施与管理 |
第五章 退水方案及影响 |
5.1 退水方案 |
5.2 退水影响 |
第六章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
6.1 影响补偿 |
6.2 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卧龙湖水量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和方法 |
2.1 水系修正及集水区边界确定 |
2.2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 |
2.3 研究数据 |
2.3.1 模型输入以及校验数据 |
2.3.2 湖泊水量平衡数据 |
2.4 模型校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模型校验以及上游天然来水量计算 |
3.1.1 上游天然来水量计算 |
3.1.2 地下水补给 |
3.2 上游截留量计算 |
3.3 湖面降水及蒸发量计算 |
3.3.1 湖面面积的确定 |
3.3.2 湖区降水量计算 |
3.3.3 湖区蒸发量计算 |
3.4 湖泊水量平衡分析 |
4 结论 |
(5)大连市甘井子区土龙水库降等论证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小型水库降等研究 |
1.2.2 国内小型水库降等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水库降等论证指标的选取及计算 |
1.3.2 水库降等后的设计 |
1.3.3 水库降等后的管理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龙水库的概况 |
2.1 土龙水库现状概况 |
2.2 水库运行现状 |
2.3 土龙水库水文与地质现状 |
2.3.1 水文情况 |
2.3.2 地质情况 |
2.4 土龙水库效益现状 |
第三章 土龙水库等级复检评价 |
3.1 库容指标 |
3.1.1 设计洪水复核 |
3.1.2 正常蓄水位确定 |
3.1.3 坝顶高程复核 |
3.1.4 死水位确定 |
3.2 功能指标 |
3.2.1 水利计算 |
3.2.2 水库洪水调节计算 |
3.3 安全指标 |
3.3.1 大坝稳定分析 |
3.3.2 近坝库岸及结合部位的变形与稳定 |
3.3.3 工程渗漏分析 |
3.3.4 大坝变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3.4.1 水库复检结果 |
3.4.2 水库降等理由 |
3.4.3 水库降等依据 |
第四章 水库降等工程设计 |
4.1 水库降等后设计的必要性 |
4.2 工程任务及水力设计计算 |
4.2.1 工程任务 |
4.2.2 尾水渠道水力计算 |
4.2.3 排洪沟水力计算 |
4.3 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 |
4.3.1 输水洞出口泄洪及输水系统 |
4.3.2 排洪沟防冲工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库降等后的工程管理 |
5.1 土龙水库降等后的任务调整 |
5.2 土龙水库降等后的人员组织 |
5.3 土龙水库降等后的管理策略 |
5.3.1 完善水库管理制度 |
5.3.2 监管单位要重视对水库维护管理 |
5.3.3 加强水库管理资金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
5.3.4 加强水库管理宣传教育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要含水层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2.2 黑河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2.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4 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气象 |
2.1.2 水文 |
2.1.3 区域地质 |
2.2 水文地质条件 |
2.2.1 流域含水层结构与富水性 |
2.2.2 中游盆地结构 |
2.2.3 地下水流系统 |
2.2.4 地下水水化学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
2.3.1 开发利用历史 |
2.3.2 开发利用现状 |
2.4 经济社会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3 黑河干流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溢出规律 |
3.1 河水入渗规律 |
3.1.1 莺落峡-草滩庄河段 |
3.1.2 草滩庄-G312大桥河段 |
3.1.3 梨园河入渗规律 |
3.1.4 东总干与西总干入渗规律 |
3.2 地下水溢出规律 |
3.2.1 河道水均衡法 |
3.2.2 枯季河道水均衡比例法 |
3.3 本章小结 |
4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模型范围 |
4.1.2 边界条件 |
4.1.3 含水层概化 |
4.1.4 水文地质参数 |
4.1.5 源汇项 |
4.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4.2.1 数学模型 |
4.2.2 数值离散 |
4.2.3 初始条件 |
4.2.4 源汇项模拟 |
4.2.5 模型识别与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地下水流系统分析 |
5.1 地下水流量时空变化 |
5.2 地下水流速时空变化 |
5.3 地下水水均衡 |
5.4 子盆地地下水水均衡 |
5.5 黑河干流逐月径流过程 |
5.6 地下水资源评价 |
5.7 水资源变化的天然条件与人类活动作用量化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CMIP5模式的黑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
6.1 黑河流域气象要素与全球大气环流指数的遥相关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来源 |
6.1.3 周期性分析 |
6.1.4 遥相关分析 |
6.2 未来气候预估数据与方法 |
6.2.1 数据来源 |
6.2.2 研究方法 |
6.3 统计降尺度模型 |
6.3.1 预报因子选择 |
6.3.2 模型率定与验证 |
6.4 CMIP5模式区域适用性评价 |
6.5 黑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
6.5.1 流域未来降水预估 |
6.5.2 流域未来气温预估 |
6.5.3 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预估 |
6.6 气候变化预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
6.6.1 莺落峡径流量 |
6.6.2 陆面蒸散量 |
6.7 本章小结 |
7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水资源优化利用模型 |
7.1 目标规划模型概述 |
7.1.1 模型建立依据 |
7.1.2 模型结构 |
7.1.3 目标规划模型 |
7.2 模型识别与验证 |
7.3 目标规划模型预测 |
7.3.1 不同莺落峡来水量下模型预测 |
7.3.2 基于灌溉定额的模型预测 |
7.4 本章小结 |
8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
8.1 基于历史重现法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
8.2 基于气候变化与规划模型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
8.2.1 RCP4.5路径 |
8.2.2 RCP8.5路径 |
8.3 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水资源变化分析 |
8.3.1 RCP4.5路径 |
8.3.2 RCP8.5路径 |
8.4 未来正义峡径流过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 |
(7)SWAT和SWMM模型耦合的平原河网城市水体点源污染扩散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突发性水污染预测方法 |
1.2.2 平原河网区水动力问题研究 |
1.2.3 SWAT模型与SWMM模型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SWAT与SWMM模型及耦合方法研究 |
2.1 SWAT模型分析 |
2.1.1 水循环的陆域径流分析 |
2.1.2 河道水流汇流分析 |
2.2 SWMM模型分析 |
2.2.1 地表产汇流分析 |
2.2.2 水量传输系统分析 |
2.2.3 污染物传输方式分析 |
2.3 SWAT和SWMM耦合方法研究 |
3 基于耦合模型的水体点源污染扩散模拟方法 |
3.1 基于SWAT的城市河网境外来水量模型建立 |
3.1.1 输入数据分析 |
3.1.2 流域水系提取方法 |
3.1.3 子流域划分方法 |
3.1.4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
3.2 基于SWMM的水体点源污染扩散模型建立 |
3.3 平原河网城市水体点源污染的扩散预测方法 |
3.3.1 基于耦合模型的分析方法 |
3.3.2 水体点源污染的扩散预测方法 |
4 平原河网城市水体点源扩散实验研究 |
4.1 研究区概况及特征分析 |
4.1.1 研究区区域概况 |
4.1.2 研究区河流水系概况 |
4.1.3 研究区区域特征分析 |
4.2 研究区水体点源污染扩散的模型建立 |
4.2.1 研究区外来水量的模型建立 |
4.2.2 模型数据库建立 |
4.2.3 研究区水体点源污染的扩散模型建立 |
4.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设计 |
4.4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点源污染扩散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参与项目及成果 |
(8)城乡初始水权分配与水权交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初始水权分配研究动态 |
1.3.2 水权交易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应城市水资源利用分析 |
2.1 应城市基本情况 |
2.1.1 自然条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水资源利用概况 |
2.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2 应城市水资源系统概化 |
2.3 应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
2.3.1 应城市需水量分析 |
2.3.2 应城市来水量分析 |
2.3.3 应城市供需平衡分析 |
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初始水权分配 |
3.1 引言 |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构建 |
3.2.1 主成分分析法 |
3.2.2 一致性检验 |
3.2.3 基于博弈论的综合集成赋权 |
3.2.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初始水权分配步骤 |
3.3 应城市初始水权分配成果分析 |
3.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4 基于博弈论进行综合集成赋权 |
3.3.5 初始水权分配比例与分析 |
3.3.6 初始水权分配供水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供求关系和生产函数的水量使用权交易模型 |
4.1 引言 |
4.2 水量使用权交易模型 |
4.2.1 水资源估价模型与方法 |
4.2.2 水量使用权交易模型与方法 |
4.3 水量使用权交易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2 交易水量、交易价格和交易净收益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的现状 |
3 落实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的建议措施 |
3.1 变形监测 |
3.2 渗流监测 |
4 结语 |
(10)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与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 |
1.2.2 水资源配置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水文气象 |
2.1.3 河流水系 |
2.1.4 社会经济 |
2.2 区域水资源状况 |
2.2.1 水资源量 |
2.2.2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2.4 历史旱灾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 |
3.1 枯水期的确定 |
3.2 降水量演变规律分析 |
3.2.1 降水演变分析方法简介 |
3.2.2 降水量时序变化分析 |
3.2.3 降水趋势及突变性分析 |
3.3 枯水期径流情势演变分析 |
3.3.1 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简介 |
3.3.2 枯水期径流演变分析 |
3.3.3 多时间尺度动态模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及缺水态势研究 |
4.1 不同枯水期水资源及可利用量研究 |
4.1.1 水资源利用情况 |
4.1.2 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
4.2 受旱典型年缺水量分析 |
4.3 不同频率、枯水组合缺水态势研究 |
4.4 枯水期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
4.4.1 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简介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枯水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
5.1 枯水期水源条件及与来水量分析 |
5.1.1 枯水期水源条件分析 |
5.1.2 重点控制断面来水量预测 |
5.2 枯水期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
5.2.1 水资源配置研究标准 |
5.2.2 Mike Basin模型原理 |
5.2.3 模型构建与运行 |
5.2.4 模型率定和验证 |
5.3 多边界多控制要素水资源配置分析 |
5.3.1 计算准则与顺序 |
5.3.2 计算方案设置 |
5.3.3 可供水量计算 |
5.4 水资源配置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分析研究成果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四、水库扩大集水面积的来水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照市沿傅疃河-厦门路管道工程供水水资源分析研究[D]. 王成民.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生态需水的弥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董笑.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3]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D]. 王妲. 南昌大学, 2019(02)
- [4]卧龙湖水量平衡分析[J]. 严登明,李蒙,翁白莎,宋新山,杨裕恒,马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9(03)
- [5]大连市甘井子区土龙水库降等论证及设计研究[D]. 陈乐鹏.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祁晓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7]SWAT和SWMM模型耦合的平原河网城市水体点源污染扩散预测研究[D]. 郭晨花.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8]城乡初始水权分配与水权交易模型研究[D]. 吴振. 武汉大学, 2017(07)
- [9]小型土石坝安全监测分析[J]. 邬坤.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07)
- [10]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与配置方案研究[D]. 赵家祥.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