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

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

一、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1](1993)在《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前言核辐射探测在油田地下油层含水率探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下不同物质对特定的

陈华[2](2020)在《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特殊钢渣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本文基于在发泡混凝土中的应用,开展用特殊钢渣微粉作为掺合料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及性能研究:考察了特殊钢渣的基础性质,研究了用特殊钢渣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和配比设计,探索了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为解决宝钢2万吨/年特殊钢渣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对实现资源的再生与再利用、变废为宝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成果如下:考察了特殊钢渣的化学组成、堆积密度、表观密度、易磨性、f-CaO、f-MgO、矿物组成、胶砂活性指数等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特殊钢渣微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Fe2O3与SiO2,以及一定数量的Al2O3、MgO与MnO,受前期预处理工艺的影响,其中f-CaO和f-MgO的含量极低;其矿物组成除钙质铝硅酸盐外,还含有Pb、Mn、Cu等重金属的硅酸盐。这种渣中含有Cd、Cu、Pb、Zn、Ni、Cr、As等重金属,其中Pb、Ni、Cr的含量超出国家《浸出毒性鉴别标准》中浸出毒性的限值,故不能直接使用。(2)特殊钢渣微粉较一般废渣难磨(粉磨功指数为99.43kwt/t)且胶凝性差,其28d胶砂活性指数仅为62%。(3)采取特殊钢渣就地集中处理模式,可减少特殊钢渣中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而用水洗球磨对特殊钢渣破碎后可实现金属颗粒与渣的解离,通过水摇床的分选实现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且有利于特殊钢渣的综合利用。将特殊钢渣微粉与粉煤灰复合作为矿物掺合料部分代替水泥,以水泥掺量、特殊钢渣掺量、粉煤灰掺量、发泡剂掺量及水灰比作为因素设计均匀试验与正交实验制备发泡混凝土,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优化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得出以下结论:(1)以水泥、特殊钢渣微粉、粉煤灰、发泡剂掺量和水灰比作为因素设计均匀试验,结合非线性回归模型,获得对发泡混凝土的轻质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水泥掺量>发泡剂掺量>特殊钢渣微粉掺量>水灰比>粉煤灰掺量。(2)非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用于优化发泡混凝土的轻质性能与力学性能,其中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优化方案掺合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为水泥掺量3847g(61%)、特殊钢渣微粉掺量为1445g(23%)、粉煤灰掺量为708g(11%)、发泡剂掺量为316.4g(5%)、水灰比为0.46,其实测性能指标为干密度648.1kg/m3、28d抗压强度2.7MPa;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方案掺合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为水泥掺量3812g(60%)、特殊钢渣微粉掺量1537g(25%)、粉煤灰掺量651g(10%)、发泡剂掺量309.7g(5%)、水灰比0.46、实测性能指标为干密度628.5kg/m3、28d抗压强度2.7MPa基本吻合。探索了特殊钢渣微粉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采用优化方案制备的发泡混凝土进行表征与分析;并且基于模糊群子论原理建立发泡混凝土孔径分布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特殊钢渣中含有的极少量C3S会在制备发泡混凝土的过程中快速水化,含有的C2S和Ca3Al6Si2O16也会在后期缓慢水化,水化生成的C-S-H凝胶剂及Ca(OH)2的碳酸化反应有助于改进发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同时有效固化特殊钢渣中的重金属。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凝胶活性作用、惰性充填作用和抑制重金属浸出的化学固化和物理包裹固封作用,以提高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应用的安全性。(2)采用优化方案制备的发泡混凝土中的孔分布主要在50μm-250μm,基于模糊群子论原理建立的发泡混凝土孔径分布评价模型及其非线性拟合结果也证明发泡混凝土中的孔分布以大孔径空群子为主,从而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有助于改善其轻质性能。

王新建[3](2006)在《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实验》文中认为针对以往温度场探测堤坝集中渗漏研究之不足,着重独立地运用温度场,高度模型化,高度定量化探测堤坝集中渗漏研究。并从简单到复杂、系统分析和研究该问题:从稳态到瞬态、从一维到多维、考虑渗流影响、不同边界类型、运用回归和优化分析方法以及进而采用优化设计完成复杂问题的优化达到探漏的目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依照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把以往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其发展趋势是朝着定量和数值方法计算的方向,从而确立了本文的建立数学模型、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为工作方向和目标。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考察研究领域的研究背景是有必要的。 2)借鉴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温度探测集中渗漏的理论和方法,其包含了两个基本过程——正分析和反演。为以后章节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提供理论和方法。 3)建立了稳态温度场探漏模型以及更实用的修正模型。从稳态温度场探漏模型研究、数值实验和工程应用来看,利用稳态温度场探测集中渗漏是有效的手段。并且相对其它方法其优点是模型最简洁,计算量小,稳定程度高。由于考虑因素不多和诸多的简化,实践中的误差可能比较大。 4)建立了瞬态温度场探漏模型。瞬态温度场探测集中渗漏,不但计算模型复杂,由于增加了回归变量,计算不如稳态温度稳定,距离的和时间的探测相对通道方位精度要低。 5)鉴于瞬态探漏的不稳定性,建立了有渗漏影响的稳态温度场探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渗流对稳定温度场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受渗流影响,离渗漏通道相同距离的温度曲线已经完全不同。数据和渗流的相对位置将严重影响探测渗漏的有效性和精度。 6)由于解析解的局限性,对难以得到解析解的问题,提出了数值优化方法研究堤坝渗漏。并建立了该方法的概念性模型,详细论述了实现之具体方法和步骤。 7)最后,给出了本研究领域最终要达到目标——温度场探测集中渗漏仿真模型。其中建立了多渗漏通道温度探测模型,工程实例表明了该模型十分有效。 总之,本文提出利用温度场研究探漏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不同情形下的数学模型,理论推导了诸多模型的解析解,为实现各种模型反分析奠定了基础。基于MATLAB编制了回归和优化程序。对典型的模型进行了数值实验,利用圆柱状稳态轴对称模型做了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出针对复杂边界和初始条件,甚至是非线性模型及耦合模型都能解决的数值优化方法。为本领域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前景。最终提出了该模型研究的仿真模型和工程应用研究的目标——专家系统。即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同时又从整体上确立了进一步系统研究本领域的轮廓及整体规划。

周云泷[4](2015)在《X射线荧光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文中研究说明重金属在化学领域的定义是指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元素,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背景值时,生态环境就会受其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随着人类在土壤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自身健康。虽然传统的化学分析法在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是由于其测量时间较长、样品需要进行强酸消解等前处理过程,繁琐费时,且消解过程中使用的试剂还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所以并不适合大规模快速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大多数元素的检出限达ppm级;分析元素范围宽,一般可以检测从Be到U的90余种元素;分析速度快,一般测量当时就可以知道测量结果。此方法是对土壤重金属检测和污染评价快速有效的方法,完全能够满足土壤环境受到污染时急需的快速定性、定量排查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要求。实验选用IED-2000T型便携式荧光分析仪,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测量分析。IED-2000T型便携式荧光分析仪是采用Ag靶的微型X射线管和高分辨率电致冷Si-PIN半导体探测器、在仪器管电压30kV管电流为5uA的激发条件下,研究土壤样品的颗粒度大小、紧实度(制样压力)、样品含水量、制备样品的饱和厚度、仪器测量时间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表明,对土壤样品测量条件进行优化,能够明显改善XRF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最合适的土壤样本测试条件:干燥(水分含量<5%)5g样品、经过ZHM-1B型研磨机进行磨样后,用15MPa的压力进行压样,测量时间为200s。2.用多元回归方法、非线性曲线拟合和L-T-P强度校正方法对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进行评价,同一样品重复测量10次计算得到Cr、Cu、Zi、Pb的RSD均小于10%,说明了XRF分析仪具有较好的精确度。3.讨论了元素间特征吸收与增强作用,实验表明,Cu元素对Cr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对Zn主要是Cu的重峰影响,对Pb的影响较小。4.对采集的成都周边果园内土壤样品中的Cr、Cu、Zi、Pb含量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结合不同的校正方程对重金属元素间吸收增强效应进行校正,将测量的分析值与推荐值作对比。可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非线性曲线拟合法的校正效果要明显好于L-T-P强度校正法。

华丽[5](2008)在《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污染引起了人类高度关注,为此欧盟提出了RoHS指令,将电子电气产品中六种物质——铅、镉、汞、六价铬、PBBs/PBDEs——最大允许浓度值限制在痕量范围(100mg/kg或1000mg/kg)。针对中国电子电气业在遵守RoHS符合性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采用GC-MS,ICP-OES,UV-Visible分光光度法等,对我国南方和香港地区各类电子电气产品中六种有害物质进行痕量分析,建立了一套标准的六种有害物质初步筛选、萃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此方法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对标准偏差、回复率、再现率、检出限、线性关系等进行评估,得出了优化测试参数,在此条件下其检测的精密度达到或高于国际IEC 62321标准,满足RoHS测试要求。针对六种有害物质仪器分析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新方法。首先,针对光谱分析中背景线漂移、光谱交迭等问题的引发因素如材质效应、外来离子干扰、非目标元素的发射等,提出了如IEC、两点纠正法、多波长选择和SPE在线流动吸附等解决方法;其次,针对PBBs/PBDEs痕量分析过程中PCB、PCN、HCB等干扰,提出了MSPD法,以YMC ODS-C18作为载体进行吸附分离,成功地消除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负面影响;再次,针对卤素其它类同系物对溴类阻燃剂分析中的干扰,提出了NICI-和EI-两种GC-MS电离模式并用,可以同时洞察PBBs/PBDEs分子链断裂后阴离子碎片[Br]-, [HBr2]-和分子链段离子碎片[M+2]+,[M+4]+,[M+6]+,[M+8]+的滞留峰,增加了对溴系阻燃剂的选择性;此外,还讨论了EDXRF筛选中试样自身形状、照射面积、照射时间、厚度等因素对激发强度的影响,并对目标元素次级辐射、共存离子散射、吸收等问题提出了参数拟合法进行回归处理,可更准确地获得目标物的谱线强度与检测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上述这些方法使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得以提高。超低含量物质的检出限是光谱、色谱分析中的“瓶颈”问题,本文对六价铬、铅、镉的超痕量分析开展研究。选用两种不同吸附剂进行富集处理,即锯屑富集Cr(Ⅵ)和分离Cr(Ⅲ)、MWCNTs富集Pb2+, Cd2+并消除Hg分析中干扰,对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热力学、动力学参数ΔGο,ΔHο,ΔS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方法能使目标物浓缩50~100倍,使检出限低至μg/L, ng/L水平。本文还建立了反向神经网络逼近模型,在不改变样本数据空间拓朴结构前提下,将n-D空间样本点映射到2-D平面上并实现对样本数据的搜索寻优,获得了最佳Cr(Ⅵ)萃取和PBB索氏提取条件,此计算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ξ<0.05%,为实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RoHS符合性实践对企业带来的经济负荷,借鉴日本SONY公司绿色化管理理念,提出了绿色“采购——生产——销售”三链环法对电子电气产品进行绿色管理与监控,对我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电子电气业绿色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赵康[6](2011)在《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修复可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由于异位修复需要将地下水或土壤移至地表,原位修复成为了主流的修复技术。污染土壤气提法(Soil Vapor Extraction, SVE)和两相提取(Dual-Phase Extraction, DPE)成为了最新的研究方向。主要原理就是将挥发性有机物以气态的形式转移至地表进行处理。气态挥发性有机物在地面的去除技术可以是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热力燃烧法、催化氧化法等。生物法在运营成本、无二次污染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点,但其占地面积大,不够专一高效,对特定难降解污染物处理的传统工艺存在技术瓶颈等缺点制约着生物法的应用和发展。论文以探索研究新型高效的分别处理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有机物的生物反应器和研发特定难降解污染物的新技术为核心,以丙酮、正己烷、甲苯、三氯乙烯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两种新型生物反应器的各项工艺参数,同时又研究了生物滴滤器对三氯乙烯气体的厌氧脱氯过程。同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相比,论文在以下几点工作具有创新和特色:(1)本研究采用了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丙酮气体。丙酮为易溶于水的物质代表。本研究不仅测试了处理效果,还建立了以颗粒内扩散-降解为基础的反应器模型,引入了颗粒调整系数的概念,讨论了颗粒内污染物的扩散特征和反应动力学特征。该反应器对丙酮的最大去除能力达到了476.8 g/m3/h,为传统生物滴滤器的去除能力的2倍。(2)本研究讨论了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正己烷二元复合气体的处理特征和物质间的相互影响。甲苯和正己烷是难溶于水的物质的代表,该两种物质在地下水污染中有时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甲苯入口浓度较低时,其降解效率不受正己烷的影响;当入口浓度较高时,正己烷对甲苯的降解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甲苯对正己烷的降解影响不大。该反应器以膜内腔体积计算,对甲苯的最大去除能力达到了700 g/m3/h以上,为传统生物滴滤器的去除能力的数倍。(3)本研究采用厌氧生物滴滤器对三氯乙烯进行了厌氧脱氯的研究,并测试了不同氧化还原电位,不同氧气浓度,不同电子供体和甲烷抑制剂对三氯乙烯脱氯性能以及各个脱氯基因数量和活性的影响。反应器对三氯乙烯的最大去除能力达到了12.0 g/m3/h以上。氧化还原电位的研究发现由于加入氧化剂后系统脱氯性能变差,而tceA基因的活性没有太大的抑制,因此vcrA基因在脱氯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电子供体的研究发现vcrA基因对于维生素B12比tceA更加敏感。(4)本研究测定了三氯乙烯厌氧脱氯的动力学参数,以及不同氧化还原电位,不同氧气浓度对动力学最大降解速率的影响的活性系数。发现三氯乙烯的最大降解速率在三个氯代乙烯中是最大。顺式二氯乙烯的半饱和常数最大,说明它的酶亲和性是最差的。

王沛[7](2016)在《树枝化修饰的阿片肽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药理学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片类药物虽然被广泛用于镇痛治疗,但常伴随成瘾、耐受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开发出新型高效、低副作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EM-2)和Biphalin作为高效镇痛且副作用小的阿片肽类激动剂,具有成为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的潜力,因此,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两种不同的树枝化修饰策略对阿片肽进行化学改造:(1)脂化修饰:通过对EM-2和Biphalin进行脂化修饰构建两种全新的树枝肽EKP和BKP。此改造目的是提高阿片肽的酶解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2)构建双功能阿片肽:基于共注射NPFF受体拮抗剂RF9与阿片可以避免阿片耐受现象,通过Lys作为支架共价连接EM-2和RF9构建两种全新的树枝肽EKR和RKE,期望其产生镇痛活性的同时降低耐受等副作用。本研究通过多肽固相合成的方法合成这些树枝肽,并研究它们在体内、外的药理学活性。第一种脂化修饰的树枝肽EKP和BKP的体内、外活性研究表明:(1)EKP和BKP在体外c AMP实验中只对κ-阿片受体有部分激动活性,而对μ-/δ-阿片受体没有激动活性;(2)一系列体内的临床前镇痛实验发现侧脑室注射EKP和BKP在光热甩尾、福尔马林痛、角叉菜胶炎症痛及醋酸扭体内脏痛等多种痛模型中具有镇痛效应,且镇痛机制与阿片受体相关。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树枝肽EKP和BKP在镇痛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二种双功能的树枝肽EKR和RKE的体内、外活性研究表明:(1)体外c AMP实验中EKR对μ和δ阿片受体有激动活性,RKE对μ受体有激动活性;(2)EKR和RKE经脑室注射均能兴奋μ受体引起中枢镇痛活性;(3)EKR和RKE的中枢副作用低,无便秘现象且对比吗啡,镇痛耐受进程明显缓慢。综上所述,我们所构建的树枝肽EKR和RKE具有发展成为低副作用镇痛药物的潜能。

张琴[8](2014)在《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天然石材装饰效果高贵、华丽、纯朴、自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用来进行家居、办公、娱乐等场所的环境装饰。但是天然石材具有放射性,造成室内的污染,损害人们的健康,北京市目前对石材建材的合理规范及安全性没有明文规定和安全评估数据库。为此,本文针对北京市公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的认知程度和辐射防护意识水平进行现场调研,对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核素以及氡析出率进行实地测量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指导性建议,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北京市石材市场做初步的调研,通过对比、搜集相关文献,抽样选取北京市居民、石材市场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北京市公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的认知程度以及防护意识水平。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抽样选取天然石材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以及氡析出率检测,确定北京市天然石材的放射性水平。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在危险源、人、管理、环境等方面详细考查北京市某石材市场的风险影响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市石材工作人员和居民对天然石材的放射性认知程度以及防护意识水平较低。对石材放射性水平的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19种抽查的石材样品中有3种是B类石材,非A类石材率为15.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外,人均年有效剂量估算中有4种石材超过了1mSv/a,需要限制使用。根据氡浓度和析出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天然石材氡的析出率以及室内氡浓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不同种类的石材氡析出率不同,在北京市抽查测试的样品中,平均氡析出率为2.0410-3Bq/m2·s。通过本次的实地调查和测试,经过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石材以及石材的颜色深浅都影响氡浓度的大小和析出率,南方地区的石材辐射性较大,颜色深的石材危害性较大。然而北京却对有关石材辐射性危害的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不够,相应的政府部门也未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人们对石材辐射危害的轻视,这才是造成人员身体伤害的一个重大隐患,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天然石材市场的放射性监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张毅[9](2008)在《基于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物流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做好救灾物资各个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系统研究救灾物资的决策理论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阐明了救灾物流网络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规划的概念与意义、分类、依据、目标与原则及内容与步骤,基于轴辐式网络结构,提出了救灾物流网络节点规划的新思路,构建了多枢纽站联合分派的救灾应急物流网络结构。根据救灾物资的需求特征,基于事例推理理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救灾物资需求即时估测的新方法。通过权衡多目标之间的关系,构造了多品种救灾物资应急采购的优化模型,从而可以合理确定供应商组合,使得质量、价格、交货准时性等指标均达到一定水平的满意程度。运用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研究的成果,以县域为统计单元,计算分析了陆地交通通行能力和通达时间两个应急响应能力指标,探讨了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宏观布局问题。基于轴辅式网络结构,建立了无容量约束的救灾物流网络枢纽点定位模型,采用专家选择法和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算法设计和求解,满足了枢纽定位问题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兼顾的要求。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理论,提出了救灾物资库存分类的新方法。基于时效性目标,研究了无限供给率和有限供给率的确定性库存及随机性需求的确定性和随机性订货提前期的库存问题,给出了最佳订货量、再订货点、最大库存量和盘存周期等库存控制参数计算公式,以确定不同类型救灾物资的库存策略。基于轴辐式救灾物流网络结构,提出了救灾物资配置决策新方法,建立了配送车辆路线决策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遗传算法设计和求解,得到了既满足受灾点时限要求、又能使配送成本最低的车辆路线优化方案。基于时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属性,建立了评价救灾物资车辆备选线路的数学模型,确立了选择具有最高期望效用方案的方法。基于灾后因道路遭受破坏而影响救灾物资配送的考虑,利用时空网络流动技巧,建立了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用分解启发式求解方法,得到了实际救灾工作中可以接受并提高了求解效率的计算结果。

刘绚琦[10](2015)在《14C环氧虫啶手性异构体的环境归趋、生物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归趋及残留等环境行为是关系农药长期使用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环氧虫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存在两个对映异构体。本论文采用14C标记的环氧虫啶,研究环氧虫啶及其手性对映体的降解、环境归趋、结合残留的和生物有效性等,以期为环氧虫啶安全、科学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并为新农药创制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借鉴。(1)开展了环氧虫啶的土壤降解分析:将14C标记环氧虫啶的两个光学异构体和消旋体(14C-5S8R-CYC、14C-5R8S-CYC和14C-racemic-CYC)分别于淹水胁迫土壤中培养。培养5d后,三种环氧虫啶样品在四种土壤中几乎全部被降解。100d后,三种环氧虫啶主要降解为十二个产物(TP 1-TP 12)。利用液体闪烁技术和LC-MS/MS技术,对这些降解产物进行了初步的结构解析,得到环氧虫啶降解产物在不同土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然而环氧虫啶两个对映异构体的降解未表现出手性对映选择性。环氧虫啶土壤和微生物降解或代谢主要有三条途径:氧桥的开环、还原性脱氯、氯吡啶苄基和硝基烯咪唑烷之间的碳氮键断裂。(2)开展了环氧虫啶在土壤中的归趋行为研究:在淹水胁迫的土壤培养后,环氧虫啶逐渐吸附迁移于土壤中。100 d时,环氧虫啶及其光学异构体在四种土壤中的结合残留与可提取态残留的比值(BR/ER)达到了1.11-4.12,其在土壤中的结合吸附趋势和土壤性质相关。水相提取液中,14C环氧虫啶的放射性活度占总可提取残留的含量的60%以上,表明环氧虫啶残留在本研究条件下容易发生淋溶并向外部迁移。环氧虫啶光学异构体之间的吸附结合行为未表现出手性选择性。河海黄壤质土中培养100 d后,环氧虫啶的结合残留超过了结合残留的风险阈值70%,需进一步研究其高结合残留的长期归宿和对陆生生物的可能影响。(3)开展了环氧虫啶土壤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评价:利用土壤大型陆生生物威廉腔环蚓,将其置于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土壤中培养28 d。培养中未观察到蚯蚓的死亡和明显的体重损失,表明环氧虫啶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不会对蚯蚓造成不良影响。11-25%的结合残留重新被转化为可提取态残留,矿化成14CO2。随着蚯蚓培养时间的增加,环氧虫啶结合残留逐渐从土壤中重新释放出来,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蚯蚓体内的结合态放射性活度在培养10 d内上升至蚯蚓体内总放射性活度的32%,而其可提取态的放射性活度则占体内总量的70%。采用一级动力学蓄积速率模型来拟合生物-土壤富集系数(BSAF)随时间的变化,培养28 d后,富集系数值在0.59-0.97之间,与一些其它土壤毒性污染物的BSAF值相比,环氧虫啶结合残留的BSAF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表明其生物有效性很低,对陆生生物影响有限。蚯蚓体内环氧虫啶残留的消减受到蚯蚓体内的结合与可提取态放射性活度共同影响,其消减半衰期为8 d。表明环氧虫啶的结合残留进入蚯蚓体内后,会被蚯蚓快速排出体外。而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在蚯蚓体内的蓄积和消减均也未表现出手性选择性。(4)开展了稠杂环顺硝烯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探索:通过PerKin人名反应构建一个恶唑酮活性中间体结构,设计合成了18个含咪唑并吡啶稠杂环结构的顺硝烯新烟碱类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杀虫活性测试显示,在500 mg L-1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

二、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特殊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1.3 发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1 制备发泡混凝土的材料
        1.3.2 发泡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1.3.3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1.3.4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1.4 发泡混凝土的应用
        1.4.1 发泡混凝土砌块
        1.4.2 发泡混凝土轻质墙板
        1.4.3 软质垫层
        1.4.4 现浇屋面保温层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分析测试方法及试验原料
    2.1 物料常规性质检测方法与仪器
        2.1.1 化学组成的测定
        2.1.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测定
        2.1.3 易磨性的测定
        2.1.4 f-CaO的测定
        2.1.5 f-MgO的测定
        2.1.6 矿物组成的测定
        2.1.7 胶砂活性指数的测定
        2.1.8 激光粒度的测试
        2.1.9 浸出毒性的测试
    2.2 发泡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
        2.2.1 干密度与抗压强度的测试
        2.2.2 含水率、吸水率、干燥收缩值与抗冻性的测试
        2.2.3 导热系数的测试
        2.2.4 不燃性的测试
        2.2.5 放射性的测试
        2.2.6 结构组成的测试
        2.2.7 微观形貌的测试
        2.2.8 孔结构的测试
    2.3 试验用原料与试剂
    2.4 特殊钢渣的金属、渣分离工艺
    2.5 其他常规仪器设备
3 特殊钢渣的基础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研究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化学组成的测试结果
        3.3.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测试结果
        3.3.3 易磨性的测试结果
        3.3.4 f-Ca O与 f-Mg O的测试结果
        3.3.5 矿物组成的测试结果
        3.3.6 胶砂活性指数的测试结果
        3.3.7 浸出毒性的测试结果
    3.4 特殊钢渣金属、渣分离测试结果
        3.4.1 特殊钢渣处理设备安装及调试
        3.4.2 特殊钢渣的金属提取物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用特殊钢渣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参数研究
    4.1 概述
    4.2 制备工艺
    4.3 结果及分析
        4.3.1 特殊钢渣微粉掺量对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2 发泡剂掺量对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3 特殊钢渣微粉掺入发泡混凝土反应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发泡混凝土的优化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2.1 制备工艺
        5.2.2 均匀试验设计
        5.2.3 正交试验设计
    5.3 数据处理方法
        5.3.1 非线性回归模型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
    5.4 均匀试验优化结果
        5.4.1 均匀试验结果
        5.4.2 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5.4.3 均匀试验方案优化结果
    5.5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5.5.1 正交试验结果
        5.5.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5.5.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表征及微观机理分析
    6.1 概述
    6.2 优化制备发泡混凝土的性能
    6.3 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微观机理
        6.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及分析
        6.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及分析
        6.3.3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及分析
        6.3.4 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模糊群子论的发泡混凝土孔分布模型
    7.1 概述
    7.2 模糊群子论
        7.2.1 模糊群子理论的基本原理
        7.2.2 孔分布的群子理论模型
    7.3 基于模糊群子论的发泡混凝土孔分布对性能的影响
        7.3.1 发泡混凝土的孔径分布测试
        7.3.2 模糊群子论的运行方法
        7.3.3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成果

(3)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堤坝渗漏探测方法概况
    1.3 温度探测渗漏研究现状
    1.4 温度探漏相近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温度场探漏的原理与方法
    2.1 堤坝温度分布特征
    2.2 温度场示踪原理
    2.3 温度场探测集中渗漏的方法
        2.3.1 正分析
        2.3.2 反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定温度场探测堤坝渗漏
    3.1 岩土体稳态热传导模型
        3.1.1 面状集中渗漏探测模型
        3.1.2 圆柱状渗漏通道热传导模型
    3.2 反分析
        3.2.1 一维面状集中渗漏
        3.2.2 二维面状模型
        3.2.3 柱状渗漏通道温度场反演
    3.3 数值实验
    3.4 工程应用
        3.4.1 修正模型
        3.4.2 工程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瞬态温度场探测集中渗漏
    4.1 热传导模型
        4.1.1 一维面状有限大传热模型
        4.1.2 二维面状瞬态传热模型
        4.1.3 圆柱状集中渗漏瞬态传热模型
    4.2 反分析
    4.3 数值实验
        4.3.1 数值模拟
        4.3.2 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渗流的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
    5.1 常渗流作用下的传热模型
        5.1.1 一般问题的数学模型
        5.1.2 面状集中渗漏稳态问题
        5.1.3 圆柱渗漏简化边值后的解析解
        5.1.4 回归分析
    5.2 数值实验
        5.2.1 一维面状稳态模型
        5.2.2 圆柱集中渗漏通道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数值优化的温度探漏
    6.1 传热模型
    6.2 浸润线和渗出点的确定
    6.3 温度探漏数值优化方法
    6.4 渗流场与温度场的理论相似
    6.5 生死单元应用及网格自适应剖分
    6.6 数值计算的流程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温度场探漏仿真模型初步
    7.1 仿真边界条件
    7.2 动态多耦合研究
    7.3 建立三维模型
    7.4 多通道探测
    7.5 探测数据的修正
    7.6 专家系统的建立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致谢

(4)X射线荧光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
        1.1.2 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
        1.1.3 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X射线荧光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X射线的定义
    2.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1 光电效应
        2.2.2 散射效应
    2.3 定性分析
    2.4 定量分析
    2.5 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5.1 X射线管
        2.5.2 探测器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制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3.1 实验样品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3.1.2 土壤样品的制备
    3.2 定量分析条件的选择
        3.2.1 颗粒度大小的影响
        3.2.2 制样压力的影响
        3.2.3 饱和厚度的影响
        3.2.4 测量时间的影响
        3.2.5 含水量的影响
        3.2.6 管电压电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3 基体效应校正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征吸收与增强作用的实验
    4.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4.1.1 计数的统计涨落
    4.2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XRF分析
    5.1 待测元素基体效应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样品的测量
        5.2.2 L-T-P强度校正法
        5.2.3 非线性曲线拟合
        5.2.4 多元回归
    5.3 方法评价与误差分析
        5.3.1 精密度分析
        5.3.2 测量误差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六种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本课题的立题思想
    1.4 本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内容
2 试样初步筛选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总结
3 六价铬痕量分析、富集与污染控制
    3.1 六价铬的痕量分析
    3.2 超痕量六价铬的富集、分离及污染控制
    3.3 本章总结
4 重金属痕量分析与富集、分离
    4.1 铅、汞、镉痕量浓度分析
    4.2 超痕量铅、镉、汞的富集与分离
    4.3 MWCNTs 在线吸附对光谱分析中材质离子干扰排除
    4.4 本章总结
5 PBBs/PBDEs 痕量分析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优化设计
    6.1 方法模型
    6.2 应用实例一:六价铬萃取
    6.3 应用实例二:索氏提取PBB
    6.4 本章小结
7 EE 产品的绿色监控体系建立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2 名词缩略语
附录3

(6)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概述及研究的前期准备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1.1 地下水污染现状
        1.1.2 挥发性有机物定义及危害
        1.1.3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现状及控制技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2.1.1 异位修复
        2.1.2 原位修复
        2.2 SVE技术中处理转移至地表的VOCs的研究现状
        2.2.1 SVE技术的适用性
        2.2.2 SVE技术中VOCs在地表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2.3 处理气态污染物的微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2.3.1 主要分类
        2.3.2 生物过滤技术
        2.3.3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
        2.3.4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2.3.5 上述微生物反应器的对比
        2.4 环境生物过程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2.4.1 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2.4.2 三氯乙烯厌氧脱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基于SVE技术的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净化地表VOCs(选取丙酮作为处理对象)的性能参数研究
        3.1.2 基于SVE技术的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地表VOCs(选取甲苯、正己烷为处理对象)的性能参数研究
        3.1.3 基于SVE技术的厌氧生物滴滤器净化地表三氯乙烯的性能参数研究
        3.2 目标物质的选择和选题依据
        3.2.1 目标物质的选择
        3.2.2 选题依据
        3.3 微生物反应器
        3.3.1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
        3.3.2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
        3.3.3 三氯乙烯厌氧脱氯生物滴滤器
        3.4 实验用仪器、设备、药品及材料
        3.4.1 装置用仪器、设备
        3.4.2 分析仪器
        3.4.3 实验药品
        3.4.4 实验材料
        3.5 计算公式及符号说明
        3.6 分析方法
        3.6.1 丙酮
        3.6.2 甲苯
        3.6.3 甲苯/正己烷复合气体
        3.6.4 三氯乙烯、二氯乙烯、一氯乙烯、乙烯和甲烷
        3.6.5 水中甲苯分析方法
        3.6.6 循环液中的乳酸根
        3.6.7 循环液中的乙酸根
        3.6.8 氯离子的测定
        3.7 分子生物学研究操作
        3.7.1 DNA和RNA的提取
        3.7.2 定性的基因扩增及检测
        3.7.3 定量的基因扩增及量化计算
        3.8 实验质量保障措施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污泥驯化以及反应器的启动
        4.1 微生物培养驯化
        4.1.1 菌种选择
        4.1.2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驯化
        4.1.3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的驯化
        4.2 反应器启动
        4.2.1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启动
        4.2.2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4.2.3 厌氧三氯乙烯脱氯生物滴滤器的启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气态丙酮的研究
    第5章 凝胶颗粒固定化方法筛选以及处理效果研究
        5.1 固定化方法筛选及性能测试
        5.1.1 固定化方法
        5.1.2 颗粒性能的测试方法
        5.1.3 分析结果
        5.2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丙酮的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丙酮的数学模型研究
        6.1 凝胶颗粒内扩散系数的测定与比较
        6.1.1 实验方法
        6.1.2 海藻酸钙凝胶的扫描电镜(SEM)照片
        6.1.3 浸入法测定丙酮在四种凝胶颗粒内的有效扩散系数
        6.1.4 浸出法测定丙酮在四种凝胶颗粒内的有效扩散系数
        6.1.5 结果讨论
        6.2 模型研究
        6.2.1 概述
        6.2.2 实验装置
        6.2.3 反应器运行方式及去除结果
        6.2.4 分析方法
        6.2.5 模型假设及建立
        6.2.6 参数列表及其确定过程
        6.2.7 模型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气态甲苯和正己烷的研究
    第7章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单一甲苯气体以及甲苯与正己烷的混合气体
        7.1 实验方法
        7.1.1 膜的类型
        7.1.2 实验装置
        7.1.3 反应器运行方式
        7.1.4 分析方法
        7.2 反应器处理单一甲苯气体的结果与讨论
        7.2.1 中空纤维膜扫描电镜照片
        7.2.2 入口甲苯浓度和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和去除能力的影响
        7.3 HFMB去除甲苯-正己烷(Toluene/n-hexane)复合气的结果与讨论
        7.3.1 复合气中正己烷对甲苯去除效率的影响
        7.3.2 复合气中甲苯对正己烷去除效率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滴滤器对气态三氯乙烯进行厌氧脱氯的研究
    第8章 不同氧化还原电位和氧气条件对三氯乙烯的厌氧脱氯效果的影响
        8.1 概述
        8.2 实验方法
        8.2.1 实验装置
        8.2.2 反应器运行方式
        8.2.3 分析方法
        8.3 反应器启动后达到稳态时的处理效果
        8.4 氧化还原电位和氧气浓度对系统的影响
        8.4.1 氧化还原电位和氧气浓度对三氯乙烯脱氯效果的影响
        8.4.2 氧化还原电位和氧气浓度对去除能力的影响
        8.4.3 氧化还原电位和氧气浓度对脱氯基因的影响
        8.4.4 氧化剂对脱氯过程的抑制机理讨论
        8.4.5 反应器性能恢复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不同电子供体对三氯乙烯的厌氧脱氯效果的影响
        9.1 概述
        9.2 实验方法
        9.2.1 实验装置
        9.2.2 反应器运行方式
        9.2.3 分析方法
        9.3 反应器在每阶段达到稳态时的处理效果
        9.3.1 停止添加乳酸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9.3.2 乳酸钠作为电子供体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9.3.3 抑制甲烷后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9.3.4 乙酸钠作为电子供体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9.3.5 氢气作为电子供体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9.3.6 总有机碳、乳酸根和乙酸根的测试结果
        9.4 每个阶段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三氯乙烯在生物滴滤器内的厌氧脱氯动力学模型研究
        10.1 概述
        10.2 实验方法
        10.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10.2.2 分析方法
        10.2.3 数据处理方法
        10.3 实验结果计算
        10.3.1 初始的去除速率
        10.3.2 甲烷的产生速率
        10.4 模型的建立
        10.4.1 模型假设
        10.4.2 模型结构
        10.4.3 三氯乙烯脱氯速率方程
        10.4.4 氧化剂抑制对速率方程的修正
        10.4.5 模型参数列表及确定方法
        10.5 结果与讨论
        10.5.1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0.5.2 活性系数的测定
        10.6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论文结论与建议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
        11.1.1 凝胶颗粒固定化活性污泥反应器研究
        11.1.2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研究
        11.1.3 厌氧生物滴滤器对三氯乙烯脱氯的研究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特色工作
        11.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污染物气提计算
附录2 微量元素溶液配制方法
附录3 基因在经过PCR扩增后的琼胶电泳结果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情况汇总

(7)树枝化修饰的阿片肽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药理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阿片肽及其脂化修饰策略的研究
        1.1 阿片肽的研究进展
        1.2 脂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2 双功能阿片肽类似物的研究
        2.1 NPFF系统简介
        2.2 双功能多肽的连接策略
        2.3 双功能阿片肽类似物的修饰策略
立题依据与实验设计
    1 脂化修饰的树枝肽EKP和 BKP的相关研究
    2 双功能的树枝肽EKR和 RKE的相关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肽的合成与纯化方法
        2.2 细胞培养
        2.3 体外cAMP功能鉴定实验
        2.4 动物学实验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树枝肽EKP和 BKP的药理学活性
        1.1 树枝肽EKP和 BKP在体外对阿片受体有激动活性
        1.2 树枝肽EKP和 BKP在体内具有镇痛效应
        1.3 树枝肽EKP和 BKP的镇痛机制与阿片受体相关
        1.4 树枝肽EKP和 BKP具有镇痛耐受现象
        1.5 树枝肽EKP和 BKP抑制胃肠运动
    2 树枝肽EKR和 RKE的药理学活性
        2.1 树枝肽EKR和 RKE在体外对阿片受体有激动活性
        2.2 树枝肽EKR和 RKE具有类似吗啡的镇痛效应
        2.3 树枝肽EKR和 RKE的镇痛机制与阿片受体相关
        2.4 树枝肽EKR和 RKE的镇痛耐受现象及耐受机制研究
        2.5 树枝肽EKR和 RKE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 缩略语索引
    附录 Ⅱ 化合物的化学合成路线图
    附录 Ⅲ 化合物的质谱图

(8)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天然放射性危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石材放射性研究现状
        1.2.3 国内石材放射性研究现状
        1.2.4 石材放射性相关国家标准
        1.2.5 文献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2 辐射的主要来源与危害研究
    2.1 放射性与辐射
        2.1.1 放射性衰变机制
        2.1.2 天然放射性
    2.2 辐射危害及效应
        2.2.1 辐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2.2.2 确定性效应
        2.2.3 随机性效应
        2.2.4 辐射躯体效应
        2.2.5 遗传效应
    2.3 室内天然放射源构成及分析
        2.3.1 建筑物下的岩石与土壤
        2.3.2 建材及室内装饰材料
    2.4 天然石材放射性研究
        2.4.1 天然石材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2.4.2 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及成因
    2.5 小结
3 北京市公众天然石材辐射防护意识调查
    3.1 北京市石材市场现状
    3.2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防护意识调查目的
        3.2.1 北京市居民天然石材常识调查
        3.2.2 北京市石材厂商的天然石材放射性防护现状
        3.2.3 北京市公众希望政府对待天然石材放射性的态度
    3.3 调查方法理论及选择
        3.3.1 调查方法的分类
        3.3.2 抽样调查的基本理论
        3.3.3 问卷程序设计及架构要求
    3.4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辐射防护意识问卷设计要点
        3.4.1 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3.4.2 问卷设计
    3.5 调查结果分析方法
        3.5.1 一般的统计描述
        3.5.2 χ~2检验
        3.5.3 logistic 回归分析
        3.5.4 spss 分析方法
    3.6 调查结果
        3.6.1 人口学基本特征
        3.6.2 北京市民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知识调查及获得途径
        3.6.4 北京市居民对天然放射性石材的使用态度
        3.6.5 北京市政府关于放射性防护监督管理现状调查
        3.6.6 北京市石材厂商的放射防护状况
    3.7 结果分析和讨论
        3.7.1 加强北京市公众的天然石材放射性知识
        3.7.2 培养北京市公众科学选购石材的态度
        3.7.3 注重北京市石材厂职工辐射防护
        3.7.4 提高北京市政府监督管理能力
    3.8 小结
4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检测
    4.1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方法
        4.1.1 调查测定指标
        4.1.2 采样
        4.1.3 制样
    4.2 测定仪器选择
        4.2.1 NaI(T1)闪烁体谱仪
        4.2.2 Ge(Li)探测器
        4.2.3 高纯锗(HPGe)γ谱仪
    4.3 天然石材核素检测方法与步骤
        4.3.1 镭、钍、钾的检测方法
        4.3.2 谱仪的探测效率刻度
        4.3.3 探测下限
        4.3.4 检测步骤
    4.4 检测结果评定
        4.4.1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4.2 内外照射指数计算
        4.4.3 镭当量活度
    4.5 北京市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分析
        4.5.1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比活度
        4.5.2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差异分析
        4.5.3 北京市天然石材样品等级分析
    4.6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室内外照射剂量评估
        4.6.1 北京市居民停留因子调查确定
        4.6.2 北京市天然石材外照射有效剂量评估
    4.7 小结
5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研究
    5.1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原理及测量方法
        5.1.1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原理
        5.1.2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测试方法选择
    5.2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的测量
        5.2.1 测量仪器
        5.2.2 氡析出率的测量原理
        5.2.3 数据结果处理
    5.3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分析
        5.3.1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差异分析
        5.3.2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与核素比活度关系分析
        5.3.3 北京市天然石材内照射剂量估算
    5.4 北京市某石材厂室内氡浓度测量
        5.4.1 测量方法及选择
        5.4.2 测量方案
        5.4.3 测量结果
        5.4.4 氡浓度大小衡量指标
    5.5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与室内氡浓度关系
    5.6 小结
6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等级评估
    6.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6.2 风险评估方法的分类
        6.2.1 定性风险评估
        6.2.2 定量风险评估
    6.3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方法
        6.3.1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等级评估方法
        6.3.2 AHP 层次分析法
    6.4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6.4.1 天然石材环境辐射危险程度 H 指标的建立
        6.4.2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6.5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指标评估标准
        6.5.1 天然石材环境辐射危险程度 H 指标评估标准
        6.5.2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评估标准
        6.5.3 风险分级方法
    6.6 实证分析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北京市居民/石材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B 停留因子的调查表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物流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救灾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
    2.1 救灾物流网络的构成
    2.2 救灾物流网络的特性
    2.3 救灾物流网络规划及其意义
    2.4 救灾物流网络布局规划的分类
    2.5 救灾物流网络布局规划的依据、目标与原则、内容与步骤
    2.6 基于轴辐式网络结构的救灾物流网络规划
        2.6.1 轴辐式救灾物流网络结构及其特征
        2.6.2 救灾物流小区划分
    2.7 救灾物流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2.7.1 救灾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
        2.7.2 救灾物流系统的结构设计
        2.7.3 救灾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灾物资需求预测及筹措策略研究
    3.1 救灾物资及其需求预测
        3.1.1 救灾物资需求及其特征
        3.1.2 救灾物资需求的即时估测
    3.2 救灾应急物资的筹措策略
        3.2.1 救灾物资的筹措方式
        3.2.2 救灾物资筹措的保障措施
    3.3 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及其策略
        3.3.1 应急采购及其特点
        3.3.2 多品种救灾物资应急采购的多目标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救灾物流网络节点布局与枢纽定位研究
    4.1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基于自然灾害区划的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优化分析
        4.2.1 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4.2.2 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的基本原则与技术流程
        4.2.3 自然灾害救助能力与区域划分
    4.3 救灾应急物流网络枢纽点定位
        4.3.1 枢纽点数量的确定
        4.3.2 枢纽点定位模型
        4.3.3 算法设计
        4.3.4 实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救灾物资库存管理策略研究
    5.1 救灾物资储备研究的意义
    5.2 救灾物资库存分类管理方法研究
        5.2.1 库存物资ABC分类管理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5.2.2 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的救灾物资库存分类方法
    5.3 基于时效性目标的救灾物资库存控制策略
        5.3.1 救灾物资库存控制概述
        5.3.2 无限供给率的救灾物资确定性库存问题
        5.3.3 有限供给率的救灾物资确定性库存问题
        5.3.4 救灾物资的随机性需求和确定性订货提前期的库存问题
        5.3.5 救灾物资的随机性需求和随机性订货提前期的库存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救灾物资配置与运输决策研究
    6.1 救灾物资配置决策问题研究
        6.1.1 救灾物资配置方式及其现状
        6.1.2 基于轴辅式网络结构的救灾应急物资配置决策方法
    6.2 物资配送车辆运输调度问题概述
        6.2.1 物资配送车辆运输调度问题的描述
        6.2.2 物资配送车辆运输调度问题的构成要素
        6.2.3 物资配送车辆运输调度问题的分类
    6.3 救灾物资的运输决策研究
        6.3.1 基于轴辅式救灾物流网络结构的配送路径决策问题
        6.3.2 救灾物资车辆运输路线的多属性决策问题
        6.3.3 基于道路抢修工程的救灾物资配送决策问题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14C环氧虫啶手性异构体的环境归趋、生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农药的环境行为
        1.1.1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
        1.1.2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
        1.1.3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1.1.4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
        1.1.5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差异
        1.1.6 手性农药的选择性降解代谢
        1.1.7 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生物有效性
    1.2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
        1.2.1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机理
        1.2.2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
        1.2.3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1.3.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现状
        1.3.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风险
        1.3.3 顺硝烯新烟碱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手性~(14)C环氧虫啶异构体在土壤中的降解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2.2.2 供试土壤
        2.2.3 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标记化合物的引入
        2.3.2 取样与样品制备
        2.3.3 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2.3.4 液相样品的前处理
        2.3.5 HPLC-LSC分析
        2.3.6 LC-MS/MS分析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总放射性添加回收率
        2.4.2 环氧虫啶母体在土壤中消减
        2.4.3 环氧虫啶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2.4.4 环氧虫啶降解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2.4.5 环氧虫啶在淹水厌氧条件下降解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14)C环氧虫啶异构体在土壤中的水土归趋
    3.1 前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3.2.2 供试土壤
        3.2.3 仪器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品的预处理
        3.3.2 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3.4 结果和讨论
        3.4.1 环氧虫啶两个手性异构体在土壤中的归趋
        3.4.2 环氧虫啶各提取液中的放射性活度的分布
        3.4.3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的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4)C环氧虫啶异构体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
    4.1 前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4.2.2 供试土壤
        4.2.3 供试蚯蚓
        4.2.4 仪器
    4.3 研究方法
        4.3.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4.3.2 样品的预处理
        4.3.3 蚯蚓的培养
        4.3.4 威廉腔环蚓生物蓄积和消减研究设置
        4.3.5 蚯蚓样品的取样分析
        4.3.6 蚯蚓体脂含量测定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和讨论
        4.4.1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的消减
        4.4.2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在蚯蚓体内的蓄积
        4.4.3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在蚯蚓体内的消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四氢咪唑并吡啶的新烟碱类似物探索
    5.1 本章设计思路
        5.1.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思路
        5.2.1 分子设计
        5.2.2 合成路线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和试剂
        5.3.2 中间体的合成
        5.3.3 目标化合物A1-A18的合成
    5.4 生物活性测试
    5.5 结果和讨论
        5.5.1 化学合成与讨论
        5.5.2 反应底物的扩充尝试
        5.5.3 典型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5.5.4 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四、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J]. 郭红. 工科数学, 1993(04)
  • [2]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D]. 陈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实验[D]. 王新建. 河海大学, 2006(03)
  • [4]X射线荧光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D]. 周云泷.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D]. 华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6]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D]. 赵康.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7]树枝化修饰的阿片肽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药理学活性研究[D]. 王沛. 兰州大学, 2016(08)
  • [8]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D]. 张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基于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物流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毅. 长安大学, 2008(12)
  • [10]14C环氧虫啶手性异构体的环境归趋、生物有效性研究[D]. 刘绚琦.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一元非线性回归在放射性测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