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ISBN 买卖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 ISBN 买卖问题的研究报告

一、关于买卖书号问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章宏伟[1](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指出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姜彩霞[2](2012)在《我国出版业“书号资源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有580多家出版社,严格说都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出版业长期运作在半市场、半计划的范围中,是行政垄断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最迟缓的产业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作为由13位数字组成的书号,其自身并不存在经济价值,与国际上通行的咖啡、牛奶、面包等物品编码没本质的区别,只是图书可以正式出版的标志,用来识别品种,区别定价,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书号却逐渐演变成为国家赋予国有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一种图书出版的特许标志,书号在不知不觉中已异化成一种出版资源。本文从我国出版业书号管理这一角度切入,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内出现的“书号资源化”这一特异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解析,探索出版业行政管理改革以及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基本途径。本文研究的所谓的“书号资源化”,主要包含两层含义:(1)“书号资源化”是指我国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利用对书号的发放、控制等权力将书号作为加强对出版社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措施,将书号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进行管理。(2)由于中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审批制,在既不能合法设立出版单位,又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申领书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强大的书号需求的买方市场,书号便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因此,书号被异化为出版领域的一种稀缺资源,成为一种可以被买卖的有价值的商品。本文对“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乱象乃至乱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细致的阐述。通过梳理、阐述和分析,本文研究认为“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出版的垄断性质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出版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3)畸形的买方市场是“书号资源化”产生的市场基础。(4)利益的驱动,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经济条件。(5)国有出版社自身发展的不足,民营书业的规模崛起,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客观条件。本文研究认为,书号制是不能废除的,图书编号也是国际规则,事实上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需的,从操作层面来说,对书号进行管理也是必然的。同时,因为对书号管理而带来的“书号资源化”也是暂时的,只具有过渡性质,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中的一个在出版领域内的暂时现象。“书号资源化”也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随着现行体制外的职业化出版力量确定合法地位及政府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出版业资源的市场良性配置,随着中国出版市场的健康竞争和发展,书号的“含金量”不仅会逐步减少,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会最终消失。当然,我国出版业目前还缺乏完全放开的条件,而“书号资源化”的现象已成为出版业行政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和难题。我们应将书号回归到它只是作为图书的一个编号来使用的本来意义上,而不该被管理部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垄断在手中。应从发展的视角、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待书号管理的走向。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外出版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书号资源化”现象提出了推进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1)大力推进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2)改革出版权的垄断制度,改变书号垄断的现状;(3)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整合出版资源;(4)加强和完善出版业的准入制度,解决民营出版的通道问题,形成体制内外的良性互动;(5)规范各种“合作出版”行为,增设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监管;(6)健全法律管理体系,加强行业自律。

曾振华[3](2008)在《书号总量调控与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我国政府对出版产业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在出版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历史影响来看,书号总量调控对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产生过一定的积极效应。但随着图书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版业改制的逐步推进,书号总量调控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本文系统分析和评价了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书号的内涵和书号总量调控政策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书号总量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认为书号总量调控在抑制图书出版数量的盲目增长、优化图书出版结构、规范图书市场管理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然后利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图书市场结构、市场价格行为、市场绩效等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书号总量调控对图书出版的不利影响,认为书号总量调控降低了图书出版业市场集中度,降低了图书产品市场差异化程度,提高了图书市场进入退出壁垒,提高了图书市场价格,降低了图书出版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图书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揭示出书号总量调控对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在SCP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书号总量调控对出版业全面改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认为书号总量调控带来的多重市场关系和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阻碍了出版改制进程,削弱了出版改制效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书号总量调控放开的观点,并对书号总量调控放开的路径进行了具体设计。最后,分别对出版社和政府在书号总量调控放开之后应如何作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易图强[4](2011)在《我国民营出版的贡献、症结与改革建言》文中研究表明民营出版客观存在,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至今没有名分。这导致民营出版从业人员气难顺、心难沉、志难远;导致书号买卖屡禁不止;导致政府对出版的管理出现真空、漏洞。有步骤、有限制地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是消除危害的治本之法,可以将教辅、生活与休闲三类选题(尤其是教辅书)优先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如今,政府决策管理层的务实态度、理性思考、宏观视野与长远眼光,为解决民营出版的关键性问题创造了基本前提。

曹壮壮[5](2019)在《小众出版现状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进步,注重展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消费市场也逐渐向着满足更加多元需求、兼顾小众文化群体的方向拓展。这种趋势也充分体现在了人们的阅读偏好上,受众对于小众出版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为“长尾理论”中描述的利基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小众出版作为出版行业里的长尾部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出版主体意识到小众出版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开始探索小众出版各具特色的实现途径。本文从小众出版及其相关概念出发,界定了小众出版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在“长尾理论”的支撑下,尽量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小众出版在所处大环境下的理论依据。将小众出版运作流程中的主体分为作者、出版方、销售商和消费者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整理了当下小众出版的五种主要实现途径:传统出版、自助出版、独立出版、众筹出版和社交出版,并阐述了各个途径对作者、出版方、销售商、消费者和文化传播的价值。小众出版的前景非常可观,但是从总体而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的小众出版途径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如优质内容的缺乏、专业垂直细分水平的不到位、行业一体化运作体系的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消费者对内容付费的意识薄弱等。本文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小众出版未来发展的建议:通过竞赛及展会挖掘优秀内容创作者、做好市场细分坚持小众定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培养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等,希望能为出版行业的实践和小众出版日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小众出版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赵萌萌[6](2020)在《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文中研究说明痞子蔡在1998年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被不少研究者视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开端,以此推算,中国的网络文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凭借庞大的读者与作者群体、作品存量和经济收益,网络文学已日渐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独特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网络文学的关注虽然多,但大多数研究是将视角聚焦在国内现状上,对西方网络文学状况的涉猎较少。基于媒介革命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是全球性的一种文学现象,但中西之间的发展状况却呈现出很大不同。相较而言,中国网络文学在作者、作品、读者、网站、IP改编等几个主要环节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运作模式,共同催生了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成熟。不仅如此,中国网络文学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向外输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代表本国特色的文化输出力量。”1而西方的网络文学仅满足于小范围内的电子文学实验或同人文创作,以自娱自乐为主,缺乏争取市场的野心,并未形成产业化。换言之,西方的网络文学仍然是精英的、小众的,而中国的网络文学则走向了通俗化与大众化,甚至闯入到了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那么,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为何会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对于这一问题恐怕需要深入到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学生态中才能解答。而且从这一问题出发对中国网络文学重新定位与评价,也能准确捕捉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弊病,并向西方借鉴有效的发展举措。在这种情形下,摆脱单维视角,用一种中西对比的跨文化视域来重新观照这一问题,利于为中国网络文学提供更精准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导致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如此迅猛之势的原因驳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难以穷尽,只能就文学与文化环境、文学生产机制、版权意识等主要的影响因素做出剖析。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经典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及作家的研究已有不少,所以本文不再集中关注具体的作家或作品,而是在比较视域中重点考察中国网络文学“风景这边独好”的原因,并对这种产业化催动的“繁荣”现象做出冷思考。

陈真[7](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民营书业的规制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民营书业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民营文化工作室参与策划图书4万多种,几乎是全年新版书品种的四分之一,而在发行领域,民营书业的“半壁江山”地位早在几年前就已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按照自己的规律诞生、成长、壮大。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有时候促使民营书业发展,有时候阻碍民营书业前进,但更多的时候,它是让民营书业在健康地成长。反过来,民营书业的成长也促成了政府的改革与进步。本文以规制经济学为理论视角,力图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民营书业的规制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一过程中民营书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政府对民营书业规制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交代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概述和定义的界定。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四章。本文把中国政府对民营书业规制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即市场准入阶段、规制放松阶段和规制新阶段,分别就是第二、三、四章。在每一章中,都包含规制的变迁及其原因,民营书业的发展,以及变迁后带来的问题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第五章。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将对政府对民营书业的规制的未来趋势加以预测。

戴木茅,闾洪庆[8](2012)在《书号实名申领政策效果测评设计》文中指出书号网络实名申领是我国图书出版监管领域的重大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了买卖书号的土壤。该政策虽然终止了书号定额分配制,却仍未解决民营公司无法独立出书的问题;它虽然能对图书宏观内容进行审核,但无法监测图书编校、设计、印刷质量。目前该政策已经实施两年多,为检验实施效果,本文提出了一套测评设计方案,通过非实验多小组前测/后测的方法,在排除影响政策效果测评的干扰因素后,评测书号实名申领制对买卖书号痼疾和图书质量的影响。

郭晶[9](2015)在《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书出版产业中,传统出版商面临来自通讯运营商、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性质及业务范围各异的企业的竞争。各企业纷纷在产业链上拓展业务领域,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且企业间业务也多有交叉,这就造成了电子书各出版企业间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拓宽、市场边际的变更。这些均导致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对出版产业的组织形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将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研究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下,通过研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吸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中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住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子书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熟知,但关于电子书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却一直在进行,国内外关于电子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出版企业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拟对电子书和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演变进行梳理,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对电子书进行研究时,不妨以整个电子书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电子书的内涵及外延,将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软件、阅读设备同时放入研究的视野;在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该探讨围绕电子书展开的内容生产、流通传播、销售平台、阅读设备、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在内的诸多生产、服务活动;依据上述思路,将电子书内容生产企业、平台运营企业、技术提供企业、终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讯运营企业纳入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梳理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历史时,尽量将整个产业的发展放在数字出版、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给予观照。具体做法上并不是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做一宏观的全景扫描,而是采取了“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电子书的类型及其市场分类、产业组织要素等微观研究视角,试图展现整个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全貌。本文借鉴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于电子书类型的三分法;并对其各自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和梳理;选取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别对产业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先从电子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四个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接着从电子书产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非正当市场行为方面来分析我国诸多电子书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电子书出版产业的供给能力、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来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缺失状态。本文在对机械复制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政府规制、发达国家与我国对传统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进入、退出规制;内容审查;市场行为规制等。本文在将传统出版产业组织与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国外发达国家与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比如过于依赖电子书2.0,市场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不均衡;版权保护复杂化以及传统出版社进军电子书成本门槛高,数字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模式,并从法律法规、政府规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优化路径提出了思考。

章宏伟[10](1998)在《“买卖书号”问题的历史考察(上)》文中研究指明「买卖书号」问题历史考察的(上)章宏伟“买卖书号”是近年来一直困扰出版界的难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社会舆论众口一辞,一定要杜绝“买卖书号”。治理买卖书号不只是简单的出版管理问题,内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因素,涉及我国现行的出版体制、出版政策、改革思路。...

二、关于买卖书号问题的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买卖书号问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我国出版业“书号资源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书号资源化”的变迁分析
    2.1 书号的含义及基本用途
        2.1.1 书号的含义
        2.1.2 书号的基本用途
    2.2 “书号资源化”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2.2.1 “书号资源化”的含义
        2.2.2 “书号资源化”的具体表现——书号价格
    2.3 “书号资源化”现象的产生及其变异
        2.3.1 “书号资源化”产生的源头——协作出版
        2.3.2 协作出版的异化——买卖书号
        2.3.3 买卖书号的变异衍生——体内循环
        2.3.4 转企改制推动下的“深度合作”
3 “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3.1 “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1.1 根本原因——出版的垄断性质
        3.1.2 重要因素——有待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3.1.3 市场基础——畸形的买方市场
        3.1.4 经济条件——利益的驱动
        3.1.5 客观条件——民营书业的规模崛起
    3.2 “书号资源化”现象带来的问题
        3.2.1 制约了出版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3.2.2 造成图书市场的混乱
        3.2.3 加剧了行业垄断
        3.2.4 导致书价异常上扬
4 书号管理的改革及困境
    4.1 书号管理的改革
        4.1.1 书号总量宏观调控制
        4.1.2 书号实名申领制
    4.2 我国当前书号管理体制下各方的困境
        4.2.1 出版社——书号“资源”拥有者
        4.2.2 民营公司——寻找书号“资源”者
        4.2.3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
        4.2.4 整个出版行业
5 书号“去资源化”的若干对策
    5.1 国际出版业行政管理经验
        5.1.1 中国香港
        5.1.2 美国
        5.1.3 英国
        5.1.4 日本
    5.2 书号“去资源化”的若干对策
        5.2.1 大力推进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2.2 改革出版权及书号的垄断制度
        5.2.3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整合出版资源
        5.2.4 完善准入制度解决通道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5.2.5 规范各种“合作出版”行为,加强监管
        5.2.6 健全法律管理体系,加强行业自律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书号总量调控与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出版业研究
        1.2.2 有关图书出版业研究
        1.2.3 有关图书出版业书号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书号总量调控对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积极效应
    2.1 书号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2.1.1 书号的概念
        2.1.2 书号的发展历程
    2.2 政府对书号使用总量的宏观调控
        2.2.1 政府实施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
        2.2.2 书号总量宏观调控政策简析
        2.2.3 实施总量调控后书号的实质与功能
    2.3 书号总量调控对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积极效应分析
        2.3.1 抑制了图书出版物生产数量的盲目增长
        2.3.2 优化了图书出版业的出书结构
        2.3.3 强化了对图书出版市场的规范管理
第3章 书号总量调控对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3.1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结构
        3.1.1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市场集中度
        3.1.2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产品差别化
        3.1.3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进入退出壁垒
    3.2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的价格行为
        3.2.1 我国图书价格基本情况解析
        3.2.2 图书出版业高定价的成因与弊端
        3.2.3 书号总量调控对图书出版高定价的影响
    3.3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绩效
        3.3.1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出版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3.3.2 书号总量调控与图书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4章 书号总量调控对出版业改制的消极影响
    4.1 书号总量调控对出版业改制市场关系的影响
        4.1.1 书号总量调控前我国图书出版业社会关系分析
        4.1.2 书号总量调控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多重市场关系分析
        4.1.3 图书出版业多重市场关系对出版改制的消极影响
    4.2 书号总量调控对出版业改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4.2.1 计划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业的资源配置
        4.2.2 书号总量调控下图书出版业资源配置
        4.2.3 出版业改制下图书出版业资源配置
        4.2.4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对出版业改制的消极影响
第5章 书号总量调控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5.1 书号总量调控管理的发展趋势
        5.1.1 书号总量调控放开的必然性
        5.1.2 书号总量调控放开的可行性
        5.1.3 书号总量调控放开的路径分析
    5.2 书号总量调控放开对出版社的要求
        5.2.1 重视出版选题与读者市场研究
        5.2.2 树立图书精品理念与品牌意识
        5.2.3 统筹图书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5.2.4 理性面对竞争与合作
    5.3 书号总量调控放开对政府的要求
        5.3.1 强化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5.3.2 构建有效的图书出版业市场退出机制
        5.3.3 改革和完善图书出版管理制度
        5.3.4 进一步加强图书出版业的法制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民营出版的贡献、症结与改革建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营出版客观存在, 并做出了较大贡献, 但至今没有名分
    1.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开创了我国出版业的畅销书时代
    2.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与国有出版社的合作既使自己获利, 也让国有出版社受益
    3.在利用新技术、探索新媒体出版方面, 民营资本敢为人先, 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民营出版没有名分的危害
    1.导致民营出版从业人员气难顺、心难沉、志难远
    2.导致书号买卖屡禁不止
    3.导致政府对出版的管理出现真空、漏洞
三、逐步地、有限制地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是积极而又务实、稳妥的举措
    1.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是消除民营出版没有名分所致危害的治本之法
    2.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应该有步骤、有限制
    3.开放民营出版的政策环境日趋良好
四、政府决策管理层迟迟未向民营资本适度开放出版权的原因猜测
    1.担心出版权向民营资本开放之后会有一部分国有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而出于保护国有出版社的需要, 不愿给予民营企业出版权
    2.担心民营书业从业人员在获得出版权之后违法乱纪, 因而出于维护意识形态、坚守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考虑, 不敢给予民营企业出版权

(5)小众出版现状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难点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众出版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出版、小众及小众出版的概念
        一、出版
        二、小众
        三、小众出版
    第二节 小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区别
        一、印量及成本的区别
        二、面对市场的不同
    第三节 小众出版的理论依据——长尾理论
        一、长尾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二、利基市场
        三、长尾理论与小众出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众出版的环境及其主要实现途径
    第一节 小众出版实现的环境
        一、社会文化环境分化及个性化需求凸显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三、印刷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 小众出版与按需出版
    第三节 小众出版的运作主体
        一、作者:千差万别的内容生产者
        二、出版方:以出版社为主导的出版机构
        三、销售商:以电商为中心、多元化发展
        四、消费者:为特定爱好和专业需求付费
    第四节 小众出版的几种主要实现途径
        一、以出版社为主导的传统出版
        二、以作者为主导的自助出版
        三、强调独立精神的独立出版
        四、以明确市场为基础的众筹出版
        五、强调联系作者和受众关系的社交出版
    第五节 小众出版的价值
        一、对作者的价值
        二、对出版方的价值
        三、对销售商的价值
        四、对消费者的价值
        五、对文化传播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众出版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出品方仍未能满足真正的市场需求
        一、专业垂直细分水平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逐利的商业社会冲击内容把关阈值
        三、线上线下整合出版一体化发展滞后
        四、以作者为主导的运作方式增加作品发行风险
        五、营销发行思路落后
    第二节 相关法律法规未能给予市场充分的发展条件
        一、书号获取难度大限制小众出版物合法发行
        二、管理不完善导致盗版侵权问题严重
    第三节 内容付费尚未形成社会普遍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众出版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节 解放出版运营思路瞄准小众市场
        一、坚持小众定位和“内容为王”
        二、通过比赛及展会的集群效应挖掘小众作者
        三、善用社交网络发掘小众社群以培育市场
        四、建立品牌体系整合利用资源
    第二节 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以保护版权
    第三节 培养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网络文学迥异的发展样貌
    第一节 中国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第二节 西方网络文学的个性化创作实验
第二章 文学与文化环境
    第一节 文学脉络与教育普及
    第二节 文化价值趋向与文化供给
第三章 文学生产机制与版权意识
    第一节 编辑与出版管理制度
    第二节 版权乱象与非盈利
第四章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再定位
    第一节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举措
    第二节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民营书业的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2.1 政府对出版产业的规制研究
        2.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的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概述
        3.1 民营书业概念界定
        3.2 政府规制理论概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3 论文创新
第二章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民营书业的市场准入阶段
    第一节 民营书业的市场准入与萌芽
        2.1 图书发行零售的市场准入
        2.2 图书出版领域的初步介入
    第二节 政府放松市场准入的原因分析
        2.1 改革开放的政治思想前提
        2.2 出版双重属性的认识是理论准备
        2.3 "书荒"是直接原因
    第三节 民营书业市场准入阶段的规制
        3.1 对买卖书号的规制
        3.2 对非法图书、低俗图书的规制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民营书业规制放松阶段
    第一节 二级批发权的开放与民营书业的发展壮大
        1.1 二级批发权的开放
        1.2 民营书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民营书业规制放松的原因
        2.1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确立
        2.2 出版性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
    第三节 民营书业规制放松阶段的规制与管理
        3.1 政府对协作出版与买卖书号的规制
        3.2 对盗版、黄非图书的规制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民营书业规制新阶段
    第一节 民营书业"国民待遇"的取得与民营书业的提高
        1.1 "国民待遇"与作为"新兴出版生产力"的民营出版
        1.2 民营书业的提高
        1.3 民营书业取得"国民待遇"的原因
        1.4 "国民待遇"阶段的规制
    第二节 技术发展导致的规制缺失
        2.1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出版
        2.2 民营书业网络出版对政府规制的突破
    第三节 政府对民营书业网络出版的规制
        3.1 民营书业网络出版的进入规制
        3.2 网络出版中的"扫黄打非"工作
    小结
第五章 政府对民营书业规制的趋势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书号实名申领政策效果测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号问题回顾
二、测评方法和数据的说明
三、测评方法
    1. 第一步:买卖书号案件规模初步测评
    2. 第二步:选取适当数据, 设置关注点
        关注点一:发现违规图书的途径
        关注点二:违规图书的品种
        关注点三:涉案出版社的类型
        关注点四:案件地域性
    3. 第三步:排除影响涉案图书案值规模的干扰因素
        影响因素一:图书价格上涨
        影响因素二:全国经济总形势
        影响因素三:行业内部竞争
    4. 第四步:作为补充分析的图书质量评估
四、总结

(9)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表现强劲,引起学界持续关注
        1.1.2 出版产业组织的宏观变迁及微观调适
        1.1.3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1.1.4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1.2 概念界定
        1.2.1 电子书的概念界定
        1.2.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界定
        1.2.3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概念界定
        1.2.4 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
        1.3.2 出版业及其产业组织的研究
        1.3.3 总结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1.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6.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现状
第二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电子书的三种类型及其市场
        2.1.1 电子书1.0及其市场
        2.1.2 电子书2.0及其市场
        2.1.3 电子书3.0及其市场
        2.1.4 三种类型电子书的关系及比较
    2.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要素状况及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2.2.1 内容生产一—以中国出版集团及盛大文学为例
        2.2.2 平台分销——以当当网为例
        2.2.3 终端生产——以汉王科技为例
        2.2.4 技术服务——以北大方正为例
第三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界定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份额
        3.2.2 市场集中度
        3.2.3 产品差异化
        3.2.4 进入、退出壁垒
    3.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中国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分析
        3.3.2 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的差异化
        3.3.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3.3.4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市场价格行为
        4.1.1 市场竞争现状
        4.1.2 电子书定价特点及模式
        4.1.3 电子书定价的具体方法
    4.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非价格行为
        4.2.1 促销行为
        4.2.2 新技术研发领域
        4.2.3 新产品开发领域
    4.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非正当市场行为
        4.3.1 恶性竞争
        4.3.2 电子书号管理混乱
        4.3.3 电子书格式标准混乱
        4.3.4 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不均衡
        4.3.5 版权保护复杂化
第五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定义、构成及衡量指标
        5.1.1 市场绩效的定义及构成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5.2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5.2.1 产业的技术效率
        5.2.2 产业的分配效率
        5.2.3 产品绩效
        5.2.4 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5.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讨论
        5.3.1 供给绩效评价
        5.3.2 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
第六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6.1 政府规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理论依据
        6.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2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3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
    6.2 传统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与经验
        6.2.1 发达国家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特点与经验
        6.2.2 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现状及特征
    6.3 政府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规制的法律法规
    6.4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6.4.1 进入退出规制
        6.4.2 内容审查
        6.4.3 电子书出版市场行为规制
第七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和优化路径分析
    7.1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模式
        7.1.1 市场结构合理化目标
        7.1.2 市场行为合理化目标
        7.1.3 市场绩效合理化目标
    7.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
        7.2.1 法律法规层面
        7.2.2 政府规制层面
        7.2.3 产业发展层面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关于买卖书号问题的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08(06)
  • [2]我国出版业“书号资源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姜彩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3]书号总量调控与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D]. 曾振华. 湖南大学, 2008(09)
  • [4]我国民营出版的贡献、症结与改革建言[J]. 易图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5]小众出版现状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 曹壮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D]. 赵萌萌. 山东大学, 2020(1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民营书业的规制研究[D]. 陈真. 安徽大学, 2011(04)
  • [8]书号实名申领政策效果测评设计[J]. 戴木茅,闾洪庆. 现代出版, 2012(01)
  • [9]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郭晶. 南京大学, 2015(01)
  • [10]“买卖书号”问题的历史考察(上)[J]. 章宏伟. 新闻出版交流, 1998(04)

标签:;  ;  ;  

关于 ISBN 买卖问题的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