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水昌[1](1995)在《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文中研究说明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张水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掌握正确的读数方法非常重要。现在物理仪器读数问题还较乱。鉴于此,笔者试对仪器读数作一阐述,因它与有效数字相关,故从分析有效数字问题开始。一、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何谓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常见...
张向辉[2](2019)在《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认为国家计量主管部门近几年相继发布了最新版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技术规范,并用数字多用表和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代替了长期使用的检定规程,对交直流数字仪器建标及校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关于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不确定度评定等研究资料基本是按照旧版来编写和评定的,存在混乱和分歧,不能适应最新的要求,因此,按照最新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和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同时该研究结论为考核计量标准的校准能力,判定其作为企业最高计量标准的可行性,为申请计量标准考核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本文以本单位拟新建的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为研究对象,按照最新颁布的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587-2016《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JJF1638-2017《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以及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对计量标准的建标过程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实例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方案设计、工作原理分析、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以及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验证等方面,阐述了应用新版计量技术规范来建立计量标准的主要步骤和过程,并归纳出校准数字多用表时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以及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同时认识到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只是各计量专业的通用规则和基本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和分歧,有需要完善和补充之处,针对这些难点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有:总结出计量标准配置方案设计流程图,解决了计量标准如何选择、选型的问题;通过对稳定性考核的分析,得出了稳定性考核中核查标准的技术指标理论上应与被考核标准技术指标相当或更高的结论;通过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当计量标准不满足校准规范要求时的校准方法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作为对校准规范的有效补充等。文章最后探讨和解释了与不确定度评定密切相关的自由度的应用、包含因子取值、分辨力和重复性、以及不确定度来源的取舍等问题,消除了理解上的歧义。使建标和不确定度评定更加规范、完整,便于校准结果的相互交流和比较,达到正确使用新版计量技术规范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其它类似计量标准的建标和不确定度评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陆优[3](2004)在《数字水准仪原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水准仪自90年代来,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很快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对于数字水准仪测量精度的检测,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检定规程。多数采用的办法是进行野外观测的方法,这种方法野外工作量大,测量精度受到外界条件、观测者测量水平、已知点成果精度等的影响,因此不能较客观地评定仪器本身的精度,也不适合于计量检测部门对仪器的检测。光学水准仪的检验是将仪器和标尺分开的,实际上对具体的水准测量来说,标尺是和水准仪是一起配合使用的,测量精度是一个综合精度,因此研究数字水准仪及其条码标尺的综合精度才有其实际的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各种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各种数字水准仪的编码方法,分类归纳了影响数字水准仪测量精度的误差源,讨论了数字水准仪分辨率及测试的相关概念及方法,提出了利用光学测微器进行分辨率测试的新方案并给出了初步测试结果。且设计出测试数字水准仪分辨率的测微器。然后,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数字水准仪检定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数字水准仪进行系统精度检定的原理和方法。基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系统精度检定方案,针对中低精度数字水准仪,基于线性编码尺的原理设计了另一套系统精度检定方案。
岳辰[4](2019)在《基于OpenCV的水表读数智能识别系统的软件实现》文中认为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保护它,通过实施对生产生活用水的计量与收费,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约用水。传统人工抄表的方式已经需要慢慢淘汰,因为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很有可能出现错抄、漏抄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逐渐开始通过数字化水表的方式进行远程抄表,但仍有大量老式水表不易更换,需要其他方式代替人工抄表。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本课题便是通过OpenCV计算机视觉库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处理及字符识别实现水表的智能识别系统。本课题通过采用图像处理与神经网络识别的方式对水表图片进行读数的识别。整个识别系统由三大模块组成,分别为原始图像预处理模块、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模块和字符识别模块。本文主要就是围绕这三大模块进行展开,重点讨论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实现及最终所构成的识别系统的性能。其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原始图像预处理模块设计。该模块实现了对图像的一系列预处理操作,包括图像增强、灰度化和倾斜校正。通过这一模块的处理,可以排除一些外部因素对识别的干扰。(2)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模块设计。该模块可以精准定位识别区域并且进行自适应二值化。除此之外,此模块还具有一系列处理字符的能力。通过这一模块的处理,可以排除图像中的一些无用信息,只留下对识别有用的信息。(3)字符识别模块设计。该模块实现了数字字符的神经网络识别,包括对全、半字符的特征提取及设计合适的BP神经网络。通过这一模块的处理,可以得到最终的识别结果。
薛志宏[5](2002)在《数字水准仪的原理、检定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水准仪自1990年诞生以来,凭借其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很快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并逐步应用于高精度水准测量、变形监测、工业测量等多种领域,成为水准测量仪器发展的趋势。目前徕卡、蔡司、拓普康、索佳四家公司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数字水准仪产品,不同厂家的仪器采用了不同的电子读数原理和标尺编码结构。同传统的光学水准仪相比,数字水准仪原理新颖,影响其精度的误差源也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针对数字水准仪的检定规程。随着数字水准仪的广泛应用,急需制订一套合理的方案以评定数字水准仪的质量。 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各种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归纳了影响数字水准仪测量精度的误差源及影响的规律和大小,然后,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数字水准仪检定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数字水准仪进行系统精度检定的必要性,并且设计了一套基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系统精度检定方案,实际的试验数据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靠的。论文的最后对数字水准仪的一体化应用开发进行了尝试。
雷珍珍[6](2018)在《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测量核电站冷却循环水的温度,用于核电站的效率评估和核电站近岸水域环境效应评价。因此对用作温度传感器的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温准确性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特殊性,其校准需要专门的系统。然而,现有的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校准装置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自动校准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的校准技术及装置的现状,并对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原理进行了阐述;(2)确定了核级长杆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究方案,研制了校准设备的测试装置本体,用Fluent 16.2模拟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搭建了自动校准系统;(3)编写了与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装置配套的自动校准软件,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及校准证书与原始数据记录表自动生成等主要功能;(4)对校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验证,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系统适用温度范围为:0℃~40℃;测试装置本体内水平温度场温度均匀性优于±0.05℃,垂直温度场温度均匀性优于±0.05℃,温度场稳定性优于0.04℃/10min;以校准温度点为0℃和40℃时获得的数据为例,对校准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其测温不确定度分别为42mK(p=95%,veff=60)和 36mK(p=95%,veff=60),满足该系统的设计指标。
张珺[7](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仪表读数智能识别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作为电力网络中的枢纽点,变电站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随时监测变电站中的仪表读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由于变电站中大多数传统的仪表没有通信接口,所以需要人工获取仪表读数。人工读表存在成本高、效率低、识别错误率较高等缺点,迫切需要研究一套可用于变电站的智能识别仪表算法。本文围绕变电站中两类常见仪表——指针式和数显式,系统地研究仪表图像预处理、仪表表盘区域提取与表盘倾斜校正、仪表读数识别的方法。针对现有方法无法识别夜间图像、受表盘反光影响而无法提取表盘图像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变电站仪表读数智能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了针对暗光图像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在使用双边滤波算法对仪表图像进行去噪处理、Retinex算法增强图像中可测部分的基础上,将全卷积网络运用到变电站夜间巡检中,对拍摄到的仪表图像进行暗光图像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排除暗光环境对仪表识别的干扰。(2)研究了在复杂背景中提取仪表表盘区域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目标检测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发现传统目标检测算法不能解决仪表表盘边缘反光的问题。因此,将YOLO算法应用到仪表表盘的检测中。不但可以准确地提取仪表表盘,且检测结果不受反光因素的影响。提取仪表表盘区域后,使用透视变换算法对得到的表盘图像进行倾斜校正,从而消除表盘形变。(3)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指针式仪表的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对仪表二值图像连通域及其拟合直线进行多次筛选,得到仪表表盘的圆心和半径,进而提取仪表指针和刻度区域。在此基础上,根据角度法读取仪表读数。通过指针式仪表识别实验,验证了该算法读取读数的准确性。(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数显式仪表的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分析现有数字字符识别方法,结合变电站数显仪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加快数字字符的识别速度,减少识别所需的时间,保证了变电站巡检过程中读取仪表的实时性。最后,通过数显式仪表识别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何配林[8](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仪表识别读数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工业仪表在军事、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变电站等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恶劣环境中。按照计数方式分类,工业仪表可分为指针式仪表和数字式仪表。然而,目前大量的工业仪表需要人工参与记录读数。人工记录带来的工作强度大、人力成本高、即时性差、效率低、误差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另外,由于仪表种类繁多,人工长时间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难免会出现误判。所以,迫切需要研究一种智能化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工业仪表图像在自然场景中可能存在光照不均匀、光照变化大、复杂背景、图像模糊、仪表倾斜、尺度变化、图像预处理繁琐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为了减少自然环境对仪表读数识别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Mask-RCNN实例分割网络、主成分分析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和KMeans聚类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指针和数字式的多块、多种、多类型仪表同时读数识别算法。本文算法使得仪表的定位精度和读数识别准确率有了较大的提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Mask-RCNN的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Mask-RCNN实例分割网络主要完成仪表分类、仪表定位、仪表盘分割和指针分割等任务。为了提高仪表盘和指针的实例分割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差值改进MaskRCNN的方法。为了解决仪表图像可能出现畸变、倾斜的问题,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不规则椭圆的透视变换校正算法,进一步提高了指针式仪表的读数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ask-RCNN的目标定位精度提高了2%3%,实例分割精度提高了1%2%。另外,以人工读数值作为实验中的真值,指针式仪表读数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到2.35%,平均引用误差仅为0.1708%。(2)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卷积网络的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全卷积网络中语义分割的概念,实现了数字式仪表盘、数显区域、数字字符的定位和识别。该算法解决了传统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过程中容易受字符区域定位和字符分割效果的影响的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的准确率和可靠性。(3)提出了一种指针和数字式仪表同时读数识别算法。通过在指针式仪表和数字式仪表两种读数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加入遍历枚举多仪表机制,实现了指针和数字式仪表同时读数识别。最后,本文算法成功地应用于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项目中。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较于传统算法具有更高的读数准确率、更强的普适性和泛化能力。
刘燕[9](2009)在《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从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研究出发,主要对我校物理专业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和反思了现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所贡献。通过对扬州大学05级物理专业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过基础实验与提高性实验的训练后,学生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装置,但测量仪器和测量次数的正确选择却存在困难;2、习惯用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却未从中领会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知道如何操作、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却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发展状况对学生在设计性实验阶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结合指导教师的访谈和对实验教学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通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表现在基础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方面还存在问题。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笔者提出将设计性实验的要求转化为明确的知识要点,分解到不同层次的实验中进行训练的改革设想:第一,教学内容改革:基础实验中原理和内容相对简单或学生接触过的实验,仅给出详细的实验目的、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步骤则只给出提示,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实验后体会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性实验讲义仅简要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后新增为期4周的课题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新实验的设计或传统实验的更新和改造之中,在课题实验中体会专题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基础实验教学分两部分进行:实验室预习,完成预习要求,包括原理的理解、预习题的回答、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的设计等;操作课由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在预习课前完成资料的查阅;预习课上集中讨论每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可行的方案思路;操作课前完成方案设计等环节。课题实验阶段,教师以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启发学生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方面综合思考实验探究的方式和结果的可靠性。第三,教学评价改革: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基础实验结束时只进行理论考试,提高实验结束后进行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考试。设计性实验结束后以课题实验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课题实验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增加了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新的教学模式在06、07级物理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已显示其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仍希望可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徐红,刘宇波,乔锐[10](2019)在《测量仪器的读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举例介绍各类仪器读数方法,掌握仪器读数规则,理解仪器仪表读数的末位即读数误差位,它将直接关系到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二、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论文提纲范文)
(2)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情况 |
1.3.1 相关计量技术规范的发展简述 |
1.3.2 不确定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和校准方法分析 |
2.1 建标的主要内容 |
2.1.1 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 |
2.1.2 计量标准计量特性的考核和验证 |
2.2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方案设计 |
2.2.1 计量标准器的选择和选型 |
2.2.2 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命名 |
2.2.3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
2.3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校准方法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稳定性考核和重复性试验 |
3.1 常用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区别 |
3.2 环境要求 |
3.3 稳定性考核 |
3.3.1 方法与要求 |
3.3.2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的稳定性考核 |
3.3.3 试验数据分析 |
3.4 重复性试验 |
3.4.1 方法与要求 |
3.4.2 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校准结果的重复性试验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验证 |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4.1.1 不确定度的来源和测量模型 |
4.1.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4.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4.2 数字多用表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1 直流电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2 直流电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3 直流电阻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4 交流电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2.5 交流电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
4.3 验证和分析 |
4.3.1 校准结果的验证方法 |
4.3.2 校准结果的验证和分析 |
4.3.3 计量标准的验证和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不确定评定中其它问题的探讨 |
5.1 自由度v |
5.2 扩展不确定的包含因子k |
5.3 不确定度分量的取舍 |
5.4 分辨力和重复性 |
5.5 不确定度的报告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数字水准仪原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1 数字水准仪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1.1 常用的高程测量手段和方法 |
1.1.2 数字水准仪的发展及应用 |
1.1.3 目前国内外数字水准仪的检定情况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其特点 |
2.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原理 |
2.1.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原理 |
2.1.2 数字水准仪的读数原理 |
2.2 数字水准仪编码方案的研究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现有编码方案概述及通用编码方法 |
2.2.3 编码方法 |
2.2.4 视准轴位置的计算方法 |
2.2.5 视距计算方法 |
2.3 数字水准仪特点及指标 |
2.3.1 数字水准仪的特点 |
2.3.2 常用数字水准仪的介绍及指标 |
第三章 数字水准仪的误差分析及检定内容 |
3.1 数字水准仪水准误差分析 |
3.1.1 数字水准仪的误差源分析 |
3.1.2 数字水准仪在测量中的产生的误差 |
3.2 数字水准仪的检定项目 |
3.2.1 常规检验 |
3.2.2 新项目检验 |
第四章 数字水准仪分辨率的检测 |
4.1 平板测微器的测试方法 |
4.1.1 平板测微器的原理 |
4.1.2 测试原理 |
4.2 实验 |
4.2.1 实验的步骤 |
4.2.2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
4.3 测微器参数的设计 |
第五章 数字水准仪系统精度的检定 |
5.1 数字水准仪系统精度的检定 |
5.1.1 数字水准仪的系统精度检定 |
5.1.2 数字水准仪系统精度检定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
5.1.3 视距和步距的设计 |
5.2 双频激光干涉仪 |
5.2.1 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原理 |
5.2.2 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原理 |
5.2.3 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系统 |
5.2.4 实验的步骤 |
5.2.5 系统检定的不确定度分析 |
5.3 线性编码尺 |
5.3.1 原理及特点 |
5.3.2 应用线性编码尺检测数字水准仪的方法 |
5.3.3 方案设计及实验步骤 |
5.3.4 系统检定方案的不确定度分析 |
5.3.5 实验方案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OpenCV的水表读数智能识别系统的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系统的核心理论技术 |
1.3.1 图像处理技术 |
1.3.2 图像识别技术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架构 |
2.2.2 系统功能设计 |
2.2.3 开发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的研究与实现 |
3.1 预处理模块的设计 |
3.2 预处理算法的研究 |
3.2.1 图像灰度化 |
3.2.2 图像增强 |
3.2.3 倾斜校正 |
3.3 预处理模块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的研究与实现 |
4.1 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模块的设计 |
4.2 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算法的研究 |
4.2.1 矩形检测 |
4.2.2 二值化 |
4.2.3 数字字符处理 |
4.3 识别区域定位及字符分割模块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字符识别的研究与实现 |
5.1 字符识别模块的设计 |
5.2 字符识别算法的研究 |
5.2.1 字符特征提取 |
5.2.2 BP神经网络 |
5.2.3 BP神经网络的算法改进 |
5.2.4 本系统的BP神经网络设计 |
5.3 字符识别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系统总体功能 |
6.2.2 抵抗光线干扰的功能验证 |
6.2.3 抵抗噪声干扰的功能验证 |
6.2.4 倾斜校正的功能验证 |
6.2.5 整字符与半字符识别的功能验证 |
6.3 性能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数字水准仪的原理、检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字水准仪的发展和应用及检定情况 |
1.2.1 常用的高程测量手段和方法 |
1.2.2 数字水准仪的发展 |
1.2.3 数字水准仪的应用领域 |
1.2.4 目前国内外数字水准仪的检定情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特点 |
§2.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原理 |
2.1.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组成 |
2.1.2 当前数字水准仪的各种读数方法 |
§2.2 常用精密数字水准仪的特点及指标 |
2.2.1 常用的数字水准仪及指标 |
2.2.2 数字水准仪的特点 |
2.2.2.1 数字水准仪相对于光学水准仪的特点 |
2.2.2.2 不同数字水准仪的特点 |
第三章 数字水准仪的检定 |
§3.1 数字水准仪的误差源及检定内容 |
3.1.1 数字水准仪的误差源 |
3.1.1.1 与主机有关的误差 |
3.1.1.2 与编码标尺有关的误差 |
3.1.1.3 与编码标尺光电读数有关的误差 |
3.1.2 数字水准仪的系统精度 |
3.1.3 数字水准仪的检定项目 |
3.1.3.1 分项检验 |
3.1.3.2 系统精度的检定 |
§3.2 数字水准仪系统精度检定的主要装置及其调校 |
3.2.1 双频激光测量系统 |
3.2.1.1 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原理 |
3.2.1.2 双频激光测量系统的组成 |
3.2.2 测量系统的精度调试 |
3.2.2.1 机械光学系统调试 |
3.2.2.2 双频激光干涉仪的精度测试 |
§3.3 数字水准仪的系统精度检定 |
3.3.1 数字水准仪的定型测试和系统检验 |
3.3.2 数字水准仪的系统检定的必要性 |
3.3.3 数字水准仪系统检定的基本原理 |
3.3.4 系统精度检定的方案设计 |
3.3.4.1 视距的设计 |
3.3.4.2 标尺移动步距的选取 |
3.3.4.3 检定方案的步骤安排 |
3.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6 系统检定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四章 数字水准仪的应用开发 |
§4.1 Windows CE掌上电脑应用软件的开发 |
4.1.1 掌上电脑与Windows CE |
4.1.1.1 掌上电脑的发展 |
4.1.1.2 Windows CE简介 |
4.1.2 Windows CE应用软件的开发 |
4.1.2.1 Windows CE软件开发工具 |
4.1.2.2 开发CE程序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4.1.2.3 掌上电脑的接口与数据通讯 |
§4.2 数字水准仪自动化采集与综合处理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总体介绍 |
4.2.2 主要功能的实现 |
4.2.2.1 工程管理 |
4.2.2.2 自动化数据采集 |
4.2.2.3 外业检核与限差设计 |
4.2.2.4 高程控制点数据库的管理 |
4.2.2.5 沉降分析 |
4.2.3 系统应用情况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情况 |
(6)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基础理论 |
2.1 测温原理 |
2.2 检定/校准方法简介 |
2.3 铂电阻温度计温度特性 |
2.3.1 工业铂电阻温度计 |
2.3.2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 |
2.4 测量不确定度 |
2.5 本章小结 |
3 校准装置的研制 |
3.1 校准装置总体要求 |
3.2 测试装置本体详细设计 |
3.3 测试装置本体温度场仿真 |
3.4 设备选型 |
3.4.1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 |
3.4.2 电测仪器和转换开关 |
3.4.3 恒温源 |
3.5 本章小结 |
4 自动校准软件的开发 |
4.1 设计目标 |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1 开发环境 |
4.2.2 软件架构 |
4.3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软件总体流程 |
4.3.2 配置模块 |
4.3.3 工具模块 |
4.3.4 数据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校准系统性能实验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 |
5.1 水平温度场均匀性 |
5.2 垂直温度场均匀性 |
5.3 不确定度评估 |
5.3.1 各部分标准不确定度 |
5.3.2 合成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精密铂电阻温度计电阻温度转换系数表(0℃?961.78℃) |
附录B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证书 |
附录C 长杆铂电阻温度计校准原始记录 |
附录D 软件相关字典表 |
附录E 主要源代码 |
作者简介 |
(7)基于机器视觉的仪表读数智能识别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图像预处理方法 |
1.2.2 提取表盘图像方法 |
1.2.3 读取仪表方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仪表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
2.1 仪表图像的模糊检测 |
2.2 仪表图像预处理 |
2.2.1 双边滤波 |
2.2.2 基于Retinex算法的图像增强 |
2.2.3 实验结果分析比较 |
2.3 基于全卷积网络的暗光图像预处理 |
2.3.1 网络结构 |
2.3.2 全卷积网络的算法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表盘定位与图像校正 |
3.1 传统目标检测算法 |
3.1.1 模板匹配 |
3.1.2 SIFT特征点匹配算法 |
3.1.3 SURF特征点匹配算法 |
3.2 基于YOLO算法的仪表表盘定位 |
3.2.1 YOLO算法原理 |
3.2.2 YOLO算法实现 |
3.3 仪表表盘图像校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 |
4.1 仪表刻度提取 |
4.1.1 图像二值化 |
4.1.2 定位表盘圆心 |
4.1.3 定位刻度区域 |
4.2 仪表指针提取 |
4.2.1 定位指针区域 |
4.2.2 指针区域细化与直线拟合 |
4.2.3 确定指针方向 |
4.3 仪表读数识别方法分析 |
4.3.1 角度法 |
4.3.2 距离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显仪表读数识别 |
5.1 字符分割方法研究 |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方法研究 |
5.2.1 缩放归一化 |
5.2.2 基于PCA的改进BP算法推导 |
5.2.3 数显仪表字符识别算法设计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实验一:隐含层神经元数目确定及比较实验 |
5.3.2 实验二:仪表图像识别效果对比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仪表识别读数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指针式仪表识别技术 |
1.2.2 数字式仪表识别技术 |
1.2.3 深度学习在CV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Mask-RCNN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相关理论 |
2.1 基于Mask-RCNN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框架设计 |
2.2 Mask-RCNN的基本原理 |
2.2.1 全卷积神经网络FCN |
2.2.2 残差网络ResNet |
2.2.3 特征金字塔网络FPN |
2.2.4 目标检测深度网络Faster-RCNN |
2.3 透视变换的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指针式仪表读数识别 |
3.1 指针式仪表盘定位与分割 |
3.1.1 传统的仪表盘定位方法 |
3.1.2 基于PrRoIPooling改进Mask-RCNN |
3.1.3 基于Mask-RCNN的仪表盘定位 |
3.1.4 基于Mask-RCNN的仪表盘轮廓分割 |
3.1.5 基于Mask-RCNN的指针轮廓分割 |
3.2 指针式仪表图像畸变矫正 |
3.2.1 基于不规则椭圆的透视变换算法原理 |
3.2.2 指针式仪表图像矫正 |
3.3 指针直线检测 |
3.3.1 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
3.3.2 PCA主成分分析法拟合指针直线 |
3.3.3 指针方向判断机制 |
3.4 读数计算 |
3.4.1 刻度识别法 |
3.4.2 指针角度计算法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不同场景下指针检测和读数识别实验 |
3.5.2对比改进前后的Mask-RCNN精度实验 |
3.5.3对比最小二乘法和PCA直线拟合实验 |
3.5.4对比GPU和 CPU时间开销实验 |
3.5.5对比指针式仪表读数精度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 |
4.1 传统的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 |
4.1.1 基于模板匹配的数字识别算法 |
4.1.2 基于特征检测的数字识别算法 |
4.1.3 基于OCR的数字识别算法 |
4.2 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 |
4.2.1 基于LSSVM的数字识别算法 |
4.2.2 基于Mask-RCNN的仪表盘定位于分割 |
4.2.3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数字识别算法 |
4.2.4 基于Mask-RCNN的数字识别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指针和数字式仪表同时读数识别算法及应用 |
5.1 指针和数字式仪表读数识别算法实现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环境 |
5.2.2 数据集 |
5.2.3指针和数字式仪表同时读数识别实验 |
5.3 本文算法在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中的应用 |
5.3.1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硬件平台 |
5.3.2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远程监控系统 |
5.3.3 变电站电气仪表读数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9)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
1.2 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现状 |
1.2.2 国内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现状 |
2 我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
2.1 我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现状 |
2.2 我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2.1 我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2.2.2 原因分析 |
3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
3.1.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3.1.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 现实基础 |
3.2.1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
3.2.2 大学生的特点 |
3.2.3 学生原有实验能力调查 |
4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
4.1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2 教学改革模式设计 |
4.2.1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
4.2.2 实验项目与教材内容改革 |
4.2.2.1 实验项目调整 |
4.2.2.2 教材改革方案 |
4.2.3 教学方式改革 |
4.2.3.1 基础实验和提高性实验阶段 |
4.2.3.2 设计性实验阶段 |
4.2.3.3 课题实验阶段 |
4.2.4 评价方式改革 |
4.2.4.1 基础实验和提高性实验阶段 |
4.2.4.2 设计性实验阶段 |
5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
5.1 基础物理实验 |
5.1.1 教学案例 |
5.1.1.1 实验一物体密度的测定 |
5.1.1.2 实验二电阻的测量和伏安特性的研究 |
5.1.2 期末测验成绩分析 |
5.2 课题实验 |
5.2.1 实验分组与课题选择 |
5.2.2 课题实验教学案例 |
5.2.3 课题实验教学效果分析 |
5.2.3.1 学生收获 |
5.2.3.2 教师访谈 |
5.3 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 |
(10)测量仪器的读数(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值的读数 |
1.1 仪器的分度值与分辨力 |
1.2 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
2 不同仪器测量值的读法 |
2.1 一般线性刻度的仪器仪表 (连续式) 需估读 |
2.1.1 最小分度是10的 (包括0.1, 0.01等) 仪器仪表 |
2.1.2 有些仪表估读位就在最小分度值位 |
2.2 游标类量具不必估读 |
2.3 刻度不均匀 (非线性刻度) 可不估读 |
2.4 对于示值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最小步长跳跃变化的仪器不能估读 |
3结束语 |
四、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论有效数字和仪器读数[J]. 张水昌. 山西成人教育, 1995(12)
- [2]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立及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D]. 张向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数字水准仪原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D]. 陆优. 武汉大学, 2004(04)
- [4]基于OpenCV的水表读数智能识别系统的软件实现[D]. 岳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数字水准仪的原理、检定及应用研究[D]. 薛志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01)
- [6]长杆绕线型铂电阻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D]. 雷珍珍.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7]基于机器视觉的仪表读数智能识别算法研究及应用[D]. 张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仪表识别读数算法研究及应用[D]. 何配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 刘燕. 扬州大学, 2009(01)
- [10]测量仪器的读数[J]. 徐红,刘宇波,乔锐. 物理通报,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