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动词重复的语用分析

单音节动词重复的语用分析

一、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豪[1](2022)在《沁阳方言中“老”的结构用法浅析》文中认为在沁阳方言中,"老"的结构是沁阳方言的一大特色。在"老"的结构中,"老"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很、非常"的意思。但是,作为语言变体的地方方言,程度副词"老"在沁阳方言中有着自己的使用特点。根据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本文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个角度来揭示沁阳方言中"老"的结构特点。

宋文辉[2](2021)在《河北正定方言的表现性后缀“嗒”》文中认为河北正定方言的"X嗒"十分发达。"嗒"是后缀,属于表现性形态,性质介于构词和构形之间。在韵律和形态方面,"X嗒"中的X只能是单音谓词;和光杆动词V相比,"V嗒"在重叠方式、可组合的体标记、可共现的句末语气词等方面都更受限制。在句法、语义组合方面,及物动词构成的"V嗒"带真宾语时受限,除非宾语为约量且为主观量,"V嗒"只能和结果补语、组合式趋向补语、状态补语组合,不能和黏合式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组合;V偏好表动态、持续、有意愿性的动词,"V嗒"偏好跟有消极色彩的成分搭配,其构成的小句偏好表达现实情态。在语法意义方面,"嗒"增强结构所描写的状态的现场感和凸显程度。在情感色彩方面,"嗒"偏好表达消极情感色彩,该意义的凸显程度受"V嗒"所处形态句法环境和语用环境制约。

杨桂丽[3](2021)在《泰语与文山壮语动词结构异同分析》文中提出具有发生学关系的壮语和泰语,随着语言的演变与发展,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呈现出了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现象。文章从两种语言的动词构词形式、词义两方面入手,分析文山壮语和泰语单纯动词、合成动词与附加式合成动词、复合动词、动词重叠等构词特点,旨在找出两者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唐贤清[4](2021)在《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重叠式副词先秦就已萌芽,并逐步由单一的AA式重叠式副词发展演变出ABB式、ABA式、AAB式、AABB式等多种形式类型。跨语言考察发现,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副词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AA式是最基本的重叠式副词类型,在佛教文献、中土文献、现代汉语、汉语方言以及民族语言中均有分布且占据主体地位。重叠式副词形式类型的多少与语言的结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语言的分析性越强,重叠式副词的形式类型就越丰富。汉语重叠式副词与原式的语义功用也有异同,主要表现在义项的减少、义项的增加、语义的分化和语义的"等同"四个方面。重叠式副词的产生是语言内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

王冬雪[5](2021)在《“V一个”的陈述祈使和引述祈使用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一个"表达祈使语气时,可分为两类:陈述祈使句和引述祈使句,分别记作S1和S2。S1不需要引发语,可直接陈述;S2需要引发语再展开引述回应。S1和S2同属"V一个"祈使句,必然存在很多相同点,但也会存在很多不同点。先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深入分析S1和S2的共性及个性,再找到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最后分析"V一个"中"一个"具有动量词性质的原因,因为"一个"具有无指用法,导致它在"V一个"中由物量词转化为动量词。

张甜琪[6](2021)在《山西高平方言“圪+V”结构分析》文中认为"圪"字是山西省方言中1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汇,没有词汇意义,只能作为词缀,可以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量词结合。前辈对于"圪"的来源、发音以及与各种词类的结合已经描述得非常详细。此次将研究重点放在"圪"与动词的结合上,以"小三角"理论为支撑,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圪+V"结构的所有表现形式及意义。"圪+V"与单纯的"V"有一定的差别,它在动词的基本意义上附加了稍微义、随便义、反复义、尝试义。通过研究高平方言中的这一结构,不仅可以全面了解高平方言,对研究和完善晋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璐[7](2021)在《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授受义在汉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授受语义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要从形式出发,在双宾语结构、双及物构式和“给”字句等框架下解释授受义。这些研究虽然对人们认识授受义及表现形式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授受语义是什么?表现授受语义的只有双宾语、双及物构式等形式么?从实际话语中可以发现,有些非双宾语形式也表现了授受语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言语交际经验出发,站在语义的立场上,沿着“语义出发——形式表现”的解释路径,对汉语授受语义及表现形式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解释。1.建立授受语义范畴,解释其内涵、特征和结构授受语义范畴是基于授受行为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图式,是人的一种认知范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某个主体的领有物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过程。授受语义范畴具有四个特征:主动性、移动性、方向性和得失性。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决定于授受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必有要素和非必有要素两类。必有要素是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的根本前提,包括授受主体、授受行为和授受对象。非必有要素对授受语义范畴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要素,包括方式、时间、空间、结果、原因等。授受语义范畴赋予了各必有要素不同的特征,授受主体双方具有拥有能力、授受行为能力和损益性特征,可以是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具有可转移性和预存性特征,可以是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人。行为具有转移性,分为予取行为、交换行为和分享行为。2.授受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本文将授受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表征和话语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授受语义范畴主要由授受动词表征,基于语料库,我们找到了243个能表征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从表征类型、抽象程度和音节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些动词作了分析。根据授受语义范畴的类型,授受动词也可分为三类:予取类、交换类和分享类,每类还可以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根据表征的抽象程度,授受动词可分为单纯型动词和复合型动词,前者只对授受行为本身编码,抽象等级高,后者除表征授受行为本身外,还包含事件的其他信息,抽象等级低。根据表征动词的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二者在使用频率、隐喻能力和语体方面存在差异。3.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授受语义范畴实现指言语交际中,授受语义范畴的具体化,即用话语指称具体的授受语义。根据语料,我们找出了汉语中实际存在的话语形式44种。再根据话语始发成分的要素性质,将话语形式分为动作者前置序列、参与者前置序列、行为前置序列和对象前置序列,各类序列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与索取事件相比,给予事件在动词数量、组合形式数量和实际话语形式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4.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和原则归纳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是一种静态描述,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话语形式是一个动态建构或选择过程,受到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包括事件抽象程度的需要、主体的特征、主体关系、语境等条件。话语形式的选择过程除了条件外,还存在一些原则,我们把这些原则概括为激活原则、得体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信息分布原则、凸显性原则和词语组配原则。话语形式的选择是各种原则综合作用、平衡的结果。

王莹[8](2021)在《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移事件是人类最早认知的事件之一,关于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研究及位移事件表达的二语习得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其中,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归属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在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研究基础上也不断深入。大多数有关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学习者使用与其母语词汇化类型不同的语言表达位移事件时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以及语言间词汇化类型的差异对目的语习得有无影响。而学界关于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仅局限于对移动动词、动趋式或空间介词等单个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缺乏在位移事件的语义框架下对整体位移表达的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120个位移动词的语料,全面探讨汉蒙语在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蒙古族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细致描写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表达形式的异同对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与成因。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四个方面梳理位移事件的研究成果。第一,汉语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第二,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第三,学界关于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第四,蒙古国及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习得研究。通过前人的研究以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的研究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汉蒙语位移事件主要由位移动词表征,但是移动动词表征位移事件时,单独表征移动要素的情况比较少见,将移动和其他语义要素共同来表征的情况比较多。本章节主要从汉蒙语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和位移动因的语言表征三方面对汉蒙语表征位移事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给予了全面描写。这为第四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为第五章描写和解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特点和偏误出现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本章节基于Talmy位移事件框架的语义要素,并根据说话者表达位移事件关注的语义信息不同,将位移事件主事件构成语义要素主要分为“主体·移动”“主体·移动·路径”和“主体·移动·路径·背景”三大类组合情况,而后对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进行全面描写。通过对汉蒙语表达相同位移语义要素组合时所采用的表达形式进行描写,发现两种语言由于表征位移事件时存在差异以及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使得其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当“主体·移动·路径”三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的优选表达形式为“NP+V移动+路径”,而蒙古语的优选模式为“NP+V移动”。再如,当“主体·移动”两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有“NP+V移动”和“V移动+NP”两种形式,而蒙古语只有“NP+V移动”一种形式。总之,汉蒙语由于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以及在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存在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形式方面出现很多不同。第五章为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在考察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时,主要采用了“NP+V”“NP+V+NPL”“NP+介词+NPL+V”以及“把”字句和“被”字句等结构形式。由于受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以及表达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偏误。其中,学习者使用“NP+V+路径动词”结构表达含有路径信息的位移事件时,受母语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影响,常常出现漏用或误用路径动词的偏误;而受母语位移事件表征影响,会出现混用路径动词的偏误。使用“NP+V+路径动词+NPL”结构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背景信息的处所名词常常会误加方位词,出现路径方向和路径终点混杂的偏误。总之,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构建目的语汉语位移事件概念系统、形成概念流利表达能力需要在很多方面下足功夫。第六章为结语部分。首先对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及表达形式层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总结,从整体上分析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出现偏误的底层原因。其次,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校汉语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郑慧敏[9](2021)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现象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针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重叠现象展开讨论,根据当前网络语言中常见的词语重叠形式与类型,分析产生词语重叠的根本原因,探讨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的深层次含义及其与传统汉语语法中重叠式的差别,以期能够为今后的网络语言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文马虹[10](2021)在《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重叠是金堂方言中重要的构形手段,本文通过定量考察,着重描写了金堂方言主要的动词重叠式"XVXV""VXVX"的具体表现及结构特点,并从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的角度对金堂方言动词重叠进行了分析。

二、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沁阳方言中“老”的结构用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结构的句法特点
    1. 当“A”为单音节形容词时,“老AA”这一结构形式可以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2. 当“A”为单音节形容词时,“老AA”的重叠形式为“老AA老AA”。
    3. 当“A”为单音节动词时,“老AA”则会用于对对方问题的回答。
    4. 当“AB”为双音节动词时,“老AB”这一结构形式可以在句中作动语、谓语。
    5. 当“AB”为双音节动词时,“老AB”其重叠形式除了“老ABAB”形式以外,还有“老AB老AB”的形式。
    6. 当“AB”为双音节动词时,“老AB”的否定形式为“老+不+AB”。
二、“老”结构的语义特点
三、“老”结构的语用特点
四、结语

(2)河北正定方言的表现性后缀“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1有待解决的问题
    1.2正定方言“嗒”的初步介绍
        1.2.1“嗒”的语法分布
        1.2.2“嗒”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二“嗒”的韵律限制、分布规律及形态地位
    2.1“X嗒”的韵律限制和分布规律
        2.1.1“X嗒”中X的韵律限制
        2.1.2“X嗒”的分布规律
        2.1.2.1“V嗒”的重叠类型
        2.1.2.2“V嗒”和体标记的共现
        2.1.2.3“V嗒”和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2.1.2.4“V嗒”在述补结构中的分布
    2.2“嗒”的形态地位
三“V嗒”的句法、语义组合限制
    3.1“V嗒”的句法组合限制
        3.1.1及物动词构成的“V嗒”及物性低
        3.1.2和“V嗒”组合的补语类型受限
    3.2“V嗒”的语义组合限制
        3.2.1“V嗒”中V的情状类型和及物性
        3.2.2“V嗒”构成的结构所表达的情态类型
        3.2.3部分共现成分有消极倾向
四“嗒”的语法意义和情感色彩
    4.1“嗒”增强状态的现场感和凸显程度
    4.2“嗒”表达消极情感色彩
五结语

(3)泰语与文山壮语动词结构异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语与文山壮语动词单纯词
    1.单音节动词单纯词
    2.双音节动词单纯词
二、泰语与文山壮语中的合成动词与附加式合成动词
    (一)合成动词
    (二)附加式合成动词
        1.文山壮语的“to??-”与“?am?-”
        2.与文山壮语相对应的泰语的“du:ai3kan2”与“kan2”
三、泰语与文山壮语的复合动词
    1.联合型动词
        (1)v+v联合型复合动词
        (2)v+n动宾型、n+v主谓型复合动词
四、壮泰语动词重叠
    (一)单音节动词重叠
    (二)多音节动词重叠
五、总结

(5)“V一个”的陈述祈使和引述祈使用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S1与S2共性分析
    (一)句法共性
    (二)语义共性
    (三)语用共性
三、S1的特征分析
    (一)句法语义特征
    (二)语用特征
四、S2的特征分析
    (一)句法语义特征
    (二)语用特征
五、S1到S2的演变动因及“一个”的动量词化
    (一)S1到S2的演变动因
    (二)“一个”的动量词化
六、结语

(6)山西高平方言“圪+V”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表形式
    (一)高平方言中“圪+V”结构形式
        1. 圪V式
        2. 圪VV式
        3. 圪V圪V式
        4. 其他
    (二)“圪+V”结构的限制
        1.“圪+V”结构中的“V”必须是单音节动词。
        2. 能进入“圪+V”结构的动词是一部分行为他动词和趋向动词。
三、语里意义
    (一)附加“稍微、略微”的意思
    (二)附加“随意、随便”的意思
    (三)附加“反复”的意思
    (四)附加“尝试”的意思
    (五)加“圪”之后与动词本身的意思一致
    (六)加“圪”之后与动词本身的意思不一致
四、语用价值
    (一)表意上的价值
    (二)节律上的价值
    (三)语体上的价值
五、总结

(7)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和问题
    2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3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4 语料来源
第1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句法形式研究
        1.1.1 双宾语的研究
        1.1.2 双及物构式的研究
        1.1.3 “给”字句的研究
    1.2 授受动词研究
    1.3 授受意义研究
        1.3.1 给予义和索取义
        1.3.2 其他语义
    1.4 相关研究评述
第2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2.1 双宾语、双及物构式和授受语义
        2.1.1 意义的不同认识
        2.1.2 共性和差异
    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范围
        2.2.1 授受事件和授受语义范畴
        2.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
        2.2.3 授受语义范畴的范围
    2.3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征
        2.3.1 主动性
        2.3.2 移动性
        2.3.3 方向性
        2.3.4 得失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结构
    3.1 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3.2 核心要素
        3.2.1 授受主体
        3.2.2 授受对象
        3.2.3 授受行为
    3.3 非核心要素
        3.3.1 时间要素
        3.3.2 空间要素
        3.3.3 结果要素
        3.3.4 方式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表征
    4.1 语义范畴和动词
    4.2 授受语义范畴类型的动词表征
        4.2.1 予取范畴的动词表征
        4.2.2 交换范畴的动词表征
        4.2.3 分享范畴的动词表征
    4.3 单纯型和复合型动词表征
        4.3.1 单纯型动词表征
        4.3.2 复合型动词表征
    4.4 单/双音节动词的表征差异
        4.4.1 使用频率差异
        4.4.2 隐喻能力差异
        4.4.3 语体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话语表现形式
    5.1 授受语义范畴的实现
    5.2 出现在话语形式上的要素及序列
        5.2.1 给予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2 索取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5.2.3 给予事件和索取事件话语形式的关系
        5.2.4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殊话语形式
    5.3 授受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词语表现
        5.3.1 主体要素的词语表现
        5.3.2 对象要素的词语表现
        5.3.3 时空要素的词语表现
        5.3.4 结果要素的词语表现
        5.3.5 方式要素的词语表现
    5.4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总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6.1 实现的条件
        6.1.1 需要条件
        6.1.2 主体条件
        6.1.3 语境条件
    6.2 实现的基本原则
        6.2.1 激活原则
        6.2.2 简洁性原则
        6.2.3 得体性原则
        6.2.4 信息分布原则
        6.2.5 凸显性原则
        6.2.6 词语组配原则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
    2.1 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研究
        2.2.1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整体性研究
        2.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局部性研究
    2.3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2.4 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2.4.1 蒙古国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2.4.2 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第三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3.1 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
        3.1.1 指示路径动词“来”和“去”
        3.1.2 “上”“下”类路径动词
        3.1.3 “进”“出”类路径动词
        3.1.4 “经过”“往返”类路径动词
        3.1.5 “离开”“向后”和“到达”类动词
    3.2 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
        3.2.1 位移主体的状态表征
        3.2.2 位移的介质表征
        3.2.3 位移的速度表征
        3.2.4 位移样态、速度及特定主体的综合表征
    3.3 他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3.3.1 身体部位的非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3.3.2 身体部位的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
    4.1 主体·移动
        4.1.1 NP+V_(移动)
        4.1.2 V_(移动)+NP
    4.2 主体·移动·路径
        4.2.1 NP+V_(自移)+路径动词
        4.2.2 NP_1+V_(他移)+路径动词+NP_2
        4.2.3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
        4.2.4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
    4.3 主体·移动·路径·背景
        4.3.1 NP+V_(移动)+NP_L
        4.3.1.1 NP+V_(路径)+NP_L
        4.3.1.2 NP_L+V_(自移)+NP
        4.3.1.3 NP+V_(自移)+路径动词+NP_L
        4.3.2 NP+介词+NP_L+V_(自移)
        4.3.2.1 NP+V_(自移)+到/在+NP_L
        4.3.2.2 NP+向/往/朝+NP_L+V_(自移)
        4.3.2.3 NP+从/由+NPL+V_(自移)
        4.3.3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
        4.3.3.1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NP
        4.3.3.2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4.3.3.3 NP_1+把+NP_2+V_(他移)+NP_L
        4.3.4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4.3.4.1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4.3.4.2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4.4 小结
第五章 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
    5.1 NP+V的习得
        5.1.1 NP+V(了)的习得
        5.1.2 NP+V+路径动词的习得
    5.2 NP+V+NP_L的习得
        5.2.1 NP+V+NP_L的习得
        5.2.1.1 路径动词使用种类少、频率高
        5.2.1.2 路径动词“去”的泛化使用
        5.2.2 NP+V+路径动词+NP_L的习得
        5.2.2.1 “M+P”的习得
        5.2.2.2 “NP_L”的习得
    5.3 NP+介词+NP_L+V的习得
        5.3.1 介引不同背景信息的介词习得
        5.3.1.1 介词“从”和“在”的混用
        5.3.1.2 介词“朝”“向”“往”的习得
        5.3.1.3 介词“在”和“到”的混用
        5.3.2 位移背景信息表达的习得
        5.3.3 位移方式动词的习得
        5.3.3.1 方式动词的使用有限
        5.3.3.2 方式动词与移动框架元素配置的偏误多
        5.3.3.3 蒙古语方式动词的义位误推
        5.3.3.4 受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影响
    5.4 其他偏误类型
        5.4.1 “把”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5.4.2 “被”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语言与词语重叠现象
二、不同类型的网络语言词语重叠现象
    (一)按词性分
        1. 名词重叠。
        2. 动词重叠。
        3. 形容词重叠。
        4. 副词重叠。
        5. 数词重叠。
        6. 量词重叠。
    (二)按形式分
        1. 固定重叠词语。
        2. 自由重叠词语。
三、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娱乐态度
    (二)满足审美取向
四、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的内涵
五、结语

(10)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的表现及特点
    1.动作行为动词
    2.心理动词:
    3.能愿动词:
    4.趋向动词:
    5.存现动词:
    6.其他动词:
二、 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一)“XVXV”的语法意义
        1.动作的短时反复性。
        2.动作欲要发生的状态。
    (二)“VXVX”的语法意义
        1.表示持续的状态。
        2.预示新情况的出现。
三、 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四、 结语

四、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沁阳方言中“老”的结构用法浅析[J]. 王书豪. 今古文创, 2022(06)
  • [2]河北正定方言的表现性后缀“嗒”[J]. 宋文辉. 语文研究, 2021(04)
  • [3]泰语与文山壮语动词结构异同分析[J]. 杨桂丽. 文山学院学报, 2021(05)
  • [4]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J]. 唐贤清. 古汉语研究, 2021(04)
  • [5]“V一个”的陈述祈使和引述祈使用法研究[J]. 王冬雪.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6]山西高平方言“圪+V”结构分析[J]. 张甜琪.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7]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D]. 张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8]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D]. 王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9]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现象分析[J]. 郑慧敏. 名作欣赏, 2021(23)
  • [10]金堂方言动词重叠研究[J]. 文马虹. 滁州学院学报, 2021(04)

标签:;  ;  ;  ;  

单音节动词重复的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